【原创】郑庄公的阴谋诡计

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圣,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吹雨打闲庭信步,把握时机掌握主动。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郑庄公在历史上的最大作为,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弱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下面的故事就是关于他的。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有权势者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
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为夫人,因申国为姜姓诸侯国,所以武公夫人被称为武姜 。武姜分别于公元前757年和公元前754年为郑庄公生下儿子寤生和段。由于寤生出生时难产,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偏爱段,并时常向郑武公请求立段为继承人,但郑武公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不肯废除寤生的太子身份。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迫切想让段继承王位,于是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始终不肯答应。同年,郑武公病逝,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公元前743年,武姜请求把制(今郑州市荥阳东北)作为段的封邑。郑庄公以制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而且又与周王室正在闹着纠葛为理由而未答应。武姜接着又胁迫郑庄公把京(今郑州市荥阳东南)作为段的封邑。京是故都,需要得力人去镇守,郑庄公被迫答应了。
郑庄公是郑国的郑国的第3任国君,前面还有郑桓公和郑武公。公元前780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同时旱情严重,民众纷纷逃亡。西北的游牧民族犬戎趁机侵扰,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内忧外患频发,周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郑桓公未雨绸缪,为了保住自己的人民和亲眷不受战争的袭扰,根据太史伯的建议,郑桓公于公元前772年把部族、家属和重要财产迁移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打下郑国在东方建国的基础,史称“桓公寄孥”,亦称“虢郐寄孥”。孥,字义主要指财产。
继位者郑武公为强国提出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将其定为世袭奴隶。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依靠这批力量,开发滩涂荒地,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建成宏伟都城。
京的规模仅次于新都 (现新密市东南交流砦附近之古郑城),经济发达、物资丰富,是郑国的第二大城市,并且还是郑桓公的宗庙所在。郑庄公虽然不情愿,但当时他年纪尚小(约14岁)而且刚刚即位,势力不及武姜,所以对武姜的胁迫也无可奈何,不得不答应。对于这一决定,大臣们颇有异议,认为不妥,例如大夫祭仲就曾进谏:“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郑庄公说:“这是武姜的要求,我对此也无可奈何!”
段到京以后,对京的城墙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根据周代的管制规定,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小城不能超过国都规模九分之一。京的规模原本就已经超出了这些规定,而段的扩建,更让庄公的大臣们感到忧虑。例如大夫祭仲发现段的违规行为后,便上奏庄公,认为分封的城邑如果超过了三百方丈,那将成为国家的祸害,而段对京的扩建,不仅仅是违规这么简单,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庄公。
庄公表示:“武姜要段这样做,我实在无力去阻止。”祭仲随即回答:“武姜的要求哪有可能满足?不如及早处理,如果让段的势力坐大,以后恐怕局面无法收拾。蔓生的草都难以除尽,更何况是你的弟弟。”庄公便表示:“段多做不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你不妨再等等看。”
之后,段又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城在服从国都的命令外,也听从自己的管辖,成为两属之地。公子吕闻讯后,便向庄公进言:“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果大王不打算未来让段成为郑国国君的,则就要尽快铲除段,以免百姓疑虑。”而此时,庄公照旧回复吕:“段多做不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你不妨再等等看。”
庄公对段的行为置之不理,也让段认为庄公软弱可欺,因而更加变本加厉。段随后进一步要求西、北两座边城不再接受国都来的命令,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这些事件让公子吕忧心忡忡,他多次请求庄公对段进行约束,否则段的土地会不断地扩大,从而占据更多的人口,势力也将更加扩大,事情最终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郑庄公依旧表现地懦弱无为,听任段的所作所为而不加干预。
然而郑庄公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一直在打探段的情况,并且暗中积蓄打击力量,而段却基本上不知道郑庄公的情况。郑庄公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不过是一种策略,正因为正确预测到段不会形成大气候,所以才敢于再三纵容,他其实也在寻找时机,从而在对手不经意间花最小的代价迅速将其消灭。
公元前722年,段趁郑庄公要去朝见周天子的时机发兵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郑庄公在战前已经掌握充足的情报,因此早已做好了准备。它暗中派子封(即公子吕)率200辆战车前去讨伐段。京邑的民众在得知庄公大军前来平叛后,纷纷背弃段,段不得已逃到鄢。鄢溃败,段逃亡到共国。
后来,郑庄公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可以说,郑庄公经过22年的卧薪尝胆,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不妨简化一下问题,用博弈论的语言来叙述一下武姜和郑庄公的策略。不妨记武姜为WJ,段为Du,庄公为ZG,自然为Nature。假设WJ不考虑调解ZG和Du的关系,而着眼于如何进行政治投机。因为WJ厌恶ZG,所以WJ并不会去帮助ZG来对付Du,她的初始策略集是{协助Du,观望},而Nature决定GD成功或失败。假设WJ认为:Du的胜算是p,WJ帮助Du后可使Du的胜算增加p';Du成功,WJ获得利益a(包括精神上的收益);Du失败,WJ失去利益b(包括精神上的损失);若WJ帮助Du而Du失败,WJ会被ZG处理,损失为c,则WJ的预期收益情况可表述如下:

WJ/Nature Du成功 Du失败
协助Du (p+p')*a -(1-(p+p'))*b-c
观望 p*a -(1-p)*b

如果WJ是理性的,那么:
当(p+p')*a-(1-(p+p'))*b-c≧p*a-(1-p)*b,即WJ认为p'≧c/(a+b)时,WJ采取“协助Du”可最大化预期收益
当(p+p')*a-(1-(p+p'))*b-c≦p*a-(1-p)*b,即WJ认为p'≦c/(a+b)时,WJ采取“观望”可最大化预期收益

在实际的历史中,WJ采取了“协助Du”,即WJ认为p'≧c/(a+b),可能是她觉得有自己做内应会使p'≧c/(a+b),也可能是她觉得a+b很大,而c很小,以致于p'≧c/(a+b),而她抵挡不了利益的诱惑。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假设WJ政治投机后,WJ的策略选择与Du成功的概率p无关,也就是说她只需要考虑和自己有关的直接因素p',a,b,c。不过b和Du还是有关联的,当b≧c/p'-a时,无论p如何取值,WJ都会采取“协助Du”,这可以看作一个母亲为了她的孩子奋不顾身。
在ZG取胜后,他需要考虑对WJ的制裁,但在ZG的视角下, 观点却与WJ全然不同。他可以制裁WJ,但还需要权衡利弊。人的情感一旦受到伤害,就有可能从此与别人结下仇怨。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情感也是需要精心算计的,如果与伤害者继续打交道会使自己受益,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宽恕。宽恕WJ而在国际上获得一个“孝顺”的名声,也能给ZG带来利益,但却有风险。如果“亲情”可以使以前所受到的任何伤害都能得到宽恕,那么它可能会被当做一种纵容,使WJ在未来对ZG造成更多的伤害。博弈论告诉我们,有望在将来能得到你宽恕的人,反而更可能伤害你。

楼主 东西瞧看  发布于 2016-04-01 12:49:00 +0800 CST  
宽恕是被伤害者符合理性的选择,但却会带来再次的伤害。那么对于被伤害者来说,更为合适的策略是什么呢?

分析如下




……省略一大堆数学分析……




因此,假如有某种力量阻止姜氏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宽恕,反而会使庄公免受伤害,同时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定也比较有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伤害确实发生以后,只要存在利益交换,当事人往往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惩罚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即便双方没有亲情,也会如此。长期来看,也是如此,风险可以控制。

……省略一大段……以下是结论
比宽恕更好的情况,则是从一开始就不出现伤害。如果伤害者在开始时就知道到最后宽恕策略对被伤害者更有利,他就可能会选择伤害。因此在博弈一开始的时候,如果被伤害者能够做出可信的威胁,使伤害者认为最后一定不被宽恕,反而会达到不被伤害的效果。

楼主 东西瞧看  发布于 2016-04-01 12:56:00 +0800 CST  
@绝响NO无语
看看,可精不,是原创的

楼主 东西瞧看  发布于 2016-04-01 12:59:00 +0800 CST  

楼主:东西瞧看

字数:3279

发表时间:2016-04-01 20: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0:20:34 +0800 CST

评论数:15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