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图志
















@孤独的箭客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09:35:00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工艺水准不是差一点




战前的大清国军队风貌:


战斗叉火绳鸟枪兵(舟山 马嘎尔尼绘制)

清军水师船“集字号同安梭船(总共25门炮)”

驻守各地的八旗兵

普通士兵

大清神器 抬枪(国产大型火绳枪)

左1大清旗手 左2大清火绳鸟枪兵 中:也许是大将军吧 右3大概是副将 右2弓兵 右1虎衣藤牌兵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09:44:00 +0800 CST  
至于某粉嘲笑清军水师不服猪明战舰,美其名曰拿出照片请问1840年有照相机这玩意?话说纳尔逊看到朱成功绝对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09:45:00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详细经过: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大清主要的海岸炮:

大清8000斤级大炮,射程只有不到3公里

鸦战英夷1826型12磅舰炮长炮射程1500码短炮1200码,都不到3里远,但是相比清军炮台差不多2公里的射程,相比清军炮台占优势。此炮在鸦战期间大清也在生产,英夷在吴凇炮厂缴获几门1826型12磅长炮,经试用与英炮性能一样,式样也完全相同唯一不同为中国字代替了王冠,直接拉回英舰上替换1826型12磅短舰炮





至则亲历海洋厄山塞,增修虎门、南山、横档诸炮台,铸六千斤大炮四十座,请筹操练犒赏经费。十八年,英人马他伦至澳门,托言稽察商务,投函不如制,天培却之。禁烟事起,偕总督邓廷桢侦查甚力。——《清史稿。关天培传》


根据清史稿来看,清军在虎门要塞的防御还是很强的,至于细节就不用关了,因为我可以很负责的说清史稿的编辑者赵老傻是个对军事狗屁不通的东西,尤其是近代史这里他加入了太多个人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此公在鸦片战争前的最大使命就是和为害一方的郑家余孽组成的海盗打仗,当然也可以算成做奴才不够的东西阻止人家反清复明。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




关天培旗舰上的三门铜炮:

威远将军级铜炮 在穿鼻海战中唯一震慑英夷的武器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09:58:00 +0800 CST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逆夷要求过身……非情理可谕,即当大军挞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虎门战役准备

虎门炮台炮口、(这是极少数一鸦前留下来的 大部分在一鸦后改造重修 今天的虎门炮台是改造重修过后的)

虎门的主力岸炮 我上面发的8000斤级大炮,其余的6000-3000总数大约为 约500门,相当与当时日不落帝国5艘一级战舰的总和,但是因为有任何战舰都没有装甲掩护(要塞)和射程优势,拼炮英军占不到便宜。但是清军致命缺点是,火炮都是固定式的无法左右移动,只能靠交叉火力密度弥补射角。


英军就是抓住这个破绽打烂你鼓励的炮位置,然后陆战队上岸一个一个拿下。在鸦片战争这个时代清军的近距离搏杀能力已经退化的到了负值,无论满汉兵,整个鸦片战争中号称让英国吃亏最大的镇江之战也不过让英军付出72人阵亡的代价。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关天培在此战中战死。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08:00 +0800 CST  



总体评价:此时清军火器远不及英法


清军的火药标配以及使用情况,关于黑火药的配方中国落后于西方早就不是一星半点了,某粉老是认为主子天下无敌,确不知道利玛窦早就把猪明火药定位为炮仗了



而欧洲各国不仅仅利用工业技术降低了火药中硝的配比,还制成粒状火药并进行磨光处理降低火药吸潮的可能,其性能远在清军火药之上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19:00 +0800 CST  
不好意思我好想说错了8000斤级清军有很多。。9000斤的才是一门。。






大约不能为害人物……因为清军的火炮射角有限、炮术又蹩脚,于是大清国的官员得出一个结论洋人有大仙护体,决定拿马桶熏死他们未果,又放火攻船可惜人家不是朱成功他们家打的武装商船,敢死队死的连毛的不剩





英军完爆鞑清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19:00 +0800 CST  




老外演示抬枪图




棕贝丝燧发枪

恩菲尔德p1853步枪。这货在太平天国战争成成为了淮军的制式装备,为中国最早大批量引进近代武器之一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25:00 +0800 CST  



近战之清军,清军在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水平基本停留在明末清初(发展可忽略),相应战术也十分陈旧,为英法所败不足为奇。。。当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发现明朝火器比他们自己用的还先进。。纯属虚构,铁的放两百多年不知道锈成什么样子了。


一鸦时,清火炮总体技术还停留在17世纪欧洲水平。 英军正处于一个过渡期瓶颈口。

一鸦前清朝火炮质量较差,但双方性能差距还没形成代差的程度。。真正淘汰所有旧式火炮的是德国传奇公司克虏伯家族,克虏伯大炮是世界上最早的钢炮,这也是汉斯猫能在普法战争中能够摧枯拉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后中国最早的德棍祖宗李鸿章一口在20余年中先后订购了4000门克虏伯大炮,这个订单仅此于铁血宰相俾斯麦,所以克虏伯家族称李中堂为东方俾斯麦,这就是这个称号的由来。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33:00 +0800 CST  



清军在对付英军时使用过火攻船


再比如在海上,清军水师就仿制一些夷船,最大的有49门火炮。虽说和英国比还是渣。但是其火力足以完爆明末清初的任何一艘战船。当然那艘经过某粉皮尺测量匹敌胜利号的郑家战场那艘无敌的。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35:00 +0800 CST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38:00 +0800 CST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38:00 +0800 CST  
二次鸦片战争的二次大沽口战役不太熟悉就不发了,直接上谜一般的八里桥
皇阿玛扮演的鬼子六有点出戏的感觉位置好像反了一般都是你指手画脚啊

英法的谈判使者被大清国野蛮扣押


曾格林沁这个傻吊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这清一色的老套筒很81中国道具组


大清国要教育洋人的下场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50:00 +0800 CST  
清军武器装备情况:
远程兵器:

鸟枪算是中国第一种制式步枪了 (虽然制式很混乱 至少名称是统一的
战斗叉是东亚西部特色的刺刀 葛尔丹大军的火器就大量装备 可用于肉搏或充当发射架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国开始拿出库存的燧发枪开始仿制,加上新传入的击发枪技术(图中第四把)制造了一批“新式鸟枪” 但质量仍和旧式火绳鸟枪一样,换了点火装置而已,提高了一点射速(节约点火绳时间)本质没有变

两次鸦片战争中 清军武器大多数改为燧发枪 少数渣部队使用火绳枪 精锐发给击发枪和洋枪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0:52:00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能够快速铸造火炮得益于一项新发明
1841年8月,英军入侵浙江省蛟门地区,清军再次失利,浙江省遂添设炮局,赶铸新炮,以应急需,委派龚振麟监制
铸造火炮历来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后需长时间才能干透,从开工到出炮,需要一个月左右。

旧式泥模铸炮


那年冬天,雨雪连绵,泥型干不了,炮制不出来。龚振麟就创议用铁模(即铁范)铸造铁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试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

由于铁模铸炮有很多优点,引起许多人的重视,龚振麟就写了《铸炮铁模图说》一书,于1842年刊印分发沿海各地区,求得推广,后由魏源收入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

步骤:
(1)首先按铁炮大小,分4—7节,作出泥炮。

(2)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3)用泥型翻铸铁模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4)用铁模铸造铁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


另有龚振鳞新式炮架 ,这玩意清军在和英法联军拼炮的时候射角就不会那么蹩脚了,但是不幸的是大沽口当时没有永备性的要塞,只有临时用夯土搭建的炮台和木栅栏的围墙。

12000斤级 图右最大这一门 其历史不详 算是国产旧式铁炮的顶峰了


劈山炮 俗称500斤 在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中 清军铸造的小型火炮 多为铁模铸造 机动性相比旧式重炮更为优秀 也减少了铸造和发射成本,这玩意很有意思里面装的全是普通大小的铁砂打出来的是散弹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1:03:00 +0800 CST  
联军火炮情况 大名鼎鼎的拿破仑12磅野战炮

最多的要数法军12磅炮

法军的骑兵炮(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这次战争最大的差距是洋人出现了一个神奇开花弹,克里米亚战争前后发明了现代榴弹


榴弹

这也是击退清军骑兵的重要武器 在马儿身边爆炸 马非死即吓傻



不得不提一下康格列夫火箭弹 放火神器 同为击退清军骑兵的关键武器

这个才是真正的糜烂数十里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1:07:00 +0800 CST  
这是当时英国勇士级铁甲舰的内部造型,当然英国教育从来不用一级主力舰,只有德国那个大虎逼在庚子年把自己最先进勃兰登堡级前无畏开到中国耀武扬威


火炮和火炮甲板







机房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1:12:00 +0800 CST  
十九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了又一支凶悍的汉族地方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这支军队创建于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维系着晚清政府的命运,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李鸿章的政治命运。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近代化背景下,淮军的创立者在救亡求变的心理作用下,排除传统守旧势力的干扰,采购和运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采用西洋军队训练方法变革传统的军备和军制,由此揭开了清末军队近代化的序幕。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七年(1857年),皖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他本人遂于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钱宝琛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说动曾国藩。曾国藩最初属意派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庐州地区的团练武装,以合肥西乡三山(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的张(树声、树珊)、周(盛波、盛传)、刘(铭传)三股势力最大,百里之内,互为声援。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时,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向李鸿章、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决心。曾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招募比较顺利。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李胜、张绍棠,昔年好友德模、王学懋,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这些东乡团练与西乡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字营,均属第二批成军的淮勇,后由陆路陆续开赴上海)。

首批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有:
1、属于湘军系统的“春”字营(张遇春)和“济”字营(李济元);
2、太平军降将程学启“开”字两营;
3、湖南新勇“林”字两营(滕嗣林、滕嗣武)以及后到的“熊”字营(陈飞熊)和“垣”字营(马先槐);
4、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的亲兵两营(韩正国、周良才)。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丁汝昌当时即在该部)。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由于“济”字营留防池州,因此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13营约7000人。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1:22:00 +0800 CST  
创设期淮军,淮军刚刚到上海就如画中一样穿的和叫花子一样,折让花钱的雇佣的上海官老人富豪分十分不满意,因为他们本来是打算雇佣湘军的。结果,因为曾家兄弟目关短浅看不到上海的价值不愿去救,只想着快速打下南京,那里面是金山银山。很有意思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在上海凭借的洋枪洋炮迅速做大,短短2年时间从7千变成了4万,消灭了李秀成叛军在苏州至常州号称的20万大军,甚至一度打到南京郊外,最后曾国藩倚老卖老的写信以老师的口气希望李鸿章罢兵别和他家曾老九抢钱,李鸿章尊师重道是一点,还有就是不想中了清廷以汉制汉的诡计,淮军也去攻打南京,事后肯定会造成湘淮火并。


淮军早期源流之一——常胜军和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那种流氓组成的军队不同,这支军队很多都是英法联军的职业士兵组成,首领是英国人戈登。


常胜军常服,深蓝色为冬装,浅黄色为夏装,灰蓝色为警卫连服装

金斯利代训淮勇

常胜军炮兵

常胜军警卫连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1:35:00 +0800 CST  
曾国藩本来一丁忧在籍侍郎,首创湘军,以汉人而节制四省大权,早已招致朝廷满贵的猜忌,假如再在自己手中另立新军,岂不是更给人以口实,曾国藩处在这样一个困难的环境里,只有借助别人的手创建自己的新武力。这是李鸿章及他的淮军得以出现的第一大原因。其次,两淮地区是捻军的主要来源地。曾国藩深知要平定捻军,最好的对策,便是召集淮上勇丁训练成一支劲旅。“自己多练一个战士,就是少一个敌人,自己多一份力量,敌人就少一份抵抗。”[4](P5)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用使淮军应运而生。

由于李鸿章出色的才干,以及同曾国藩的私人关系,得到了曾国藩的器重和提拔。李鸿章进士出身,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并同任京官,两家是世交,李鸿章一直视曾国藩是自己的师长。从1858年起李鸿章加入曾国藩的幕府,曾帮曾国藩协理军务,成为曾氏的幕僚,曾国藩曾致书安徽巡抚江忠源:“李少荃(鸿章)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5](P39)可见他对李鸿章很是欣赏。这样编练新军的任务就落在了李鸿章的身上。早在1859年,曾国藩就命李鸿章招募淮勇五百人,操练马队做实验。次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他的筹划江北大计,便是主张训练淮军。“他以为两淮风气刚劲,不患无可招募的勇丁,但患无训练的人才。”[6](P30)因此推荐李鸿章兴办淮扬水师以做编练淮军的根本。但当时两淮都在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李鸿章无法前往,未能实现。

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地方当局无法解救自己的危局,不得不寄希望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初,曾国藩计划派他的弟弟曾国荃增援上海。但曾国荃想进攻天京,夺取头功,委婉拒绝,不愿援沪。由于曾国藩已答应上海方面的要求,乃命李鸿章为援沪主将,这样就给淮军一个发展的机会。从1862年3月李鸿章率军到上海,到1863年夏,淮军由开始时的六千五百余人,猛增到七万余人,而且装备上“仿夷军”,“独用西洋火器”,完全站稳了脚跟。



楼主 西楚上将季布  发布于 2016-10-19 11:40:00 +0800 CST  

楼主:西楚上将季布

字数:50050

发表时间:2016-10-19 17: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23:51:39 +0800 CST

评论数:10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