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不太监的历史,幽默,沉重,清新,2B

而传令兵的身后跟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他形容憔悴,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泥垢,手里拄着一根木棍,他的身后是一匹比他更瘦的马。长安城街头的人都纷纷围了过去。这个衣衫褴褛的人,一边缓缓走着,一边哭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十三年了。”他坐在了长安街的街头,再也走不动了,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饭了。于是他坐在了街上......
这时,两队禁卫军从皇宫跑步出动,直到这个衣衫褴褛的人的面前。
大家都在猜这是个什么人,能让所有的禁卫军出动到他的面前,看这个人也不像是钦犯。
又过了一阵子,由八批马拉着的车从队列中出现,所有围观的人跪在街边。
马车到了这个人的面前停下了。
汉武帝从车上急匆匆跳了下来,紧紧地抱着面前这个形容枯槁,衣衫褴褛的乞丐。
他也靠在汉武帝的肩上,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4:00 +0800 CST  
之后他推开汉武帝,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双膝着地跪了下去。
“大汉使臣张骞归国,向......”
张骞还没有说完,汉武帝早已泣不成声,他托着张骞的胳膊说道,“别说话,让,让朕哭会儿。”
这时后续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也已经赶到了。
他们也看到了这个饱经风霜,十三年不曾变节的爷们。
这时在场的所有百姓,马夫,车夫,官员,他们不分性别官职老幼,全部为止动容。
汉武帝鼓足了全身的力气张开双臂仰天大声哭了起来,“这就是我大汉的使臣,这就是我大汉的魂。”
十三年前,他是他的侍卫。
十三年后,他是他的礼物。
要多少年的风雨厉霜才能锻造出一个铁骨铮铮的爷们。
要多少年的肝胆相照才能烙制出一颗赤胆忠心的汉臣。
这一刻,他知道,有这样的臣子在身边,大汉不会败。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5:00 +0800 CST  
这就是我大汉的灵魂,我大汉的脊梁。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朝堂开了很多不好的头,太监篡权,后宫乱搞,太后篡权,天下争乱,但是,这个民族一直没有倒下,一直到2015年依旧昂立于这个星球。原因就是,在这偌大一个国家的背后,有亿万个像张骞这样的士族,有亿万赤胆忠心热爱国家的庶族子民在用自己的血汗支撑着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不会倒下,这个民族就会一直坚挺下去。
在这里,为所有为我华夏抛头颅洒热血的好男儿鞠躬,给他们点赞。也为那一百多死在死在出使路上的英雄们点赞致敬。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5:00 +0800 CST  
【第二次出使】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打响,张骞跟随着卫青出征,因为军功封侯,是为博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骞跟随李广打右北平,因为延误了军期,张骞被贬为庶人。
两年后,张骞再次上书要求出使西域。
这次汉武帝给配了300人,还有很多的牛羊。
这次他没有遇到危险,因为匈奴已经被驱逐到了河西走廊的北边,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国。
他同时告诉西域各国,大家都不用害怕匈奴了,他们已经被我大汉朝打败,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吧。
临走的时候,乌孙的使者跟随张骞到了汉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西域使者的第一次到汉。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5:00 +0800 CST  
从此之后,河西走廊每年都要有几十批使者来往,而且这里渐渐开始了贸易买卖,而这条路,也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骞从乌孙回到汉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4年,就去世了。
很欣慰,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行万里路,最终还是回到了汉土安身。
总结张骞,我就多一句嘴,说点题外的。
看看眼下,多少人为了钱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多少人为了权抛弃了嘴上的道义,多少人为了活着拼命讨好上司,多少人为了上位丢失了自己的骨气,多少人为了一点噱头传播着邪说歪理,多少人打着成功的旗号腆着脸演讲着自己的主义,多少人为了成名不惜自己的身体......
如果这些忠魂知道如今的人这个样子......
一句诗:
当年持节人,如今寒心否?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5:00 +0800 CST  
【那年那事那些羊——挥舞在北海的信仰】
有些事情,不是你说我才做,有些事情不是你觉得,我才够,有些事情是我的坚持,无论你在与否?
一个故事跨越两代人,这个故事只有我自己知道。
放羊,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情,我估计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没有见过羊了,像一些祖祖辈辈在城市的孩子们,他们所知道的羊,估计也就是喜羊羊美羊羊那种,用两条腿走路,也会和狼斗智的羊了。
也算好事,生物总要进化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羊,还不长喜羊羊那样。
苏武,杜陵人(西安人),前140年——前60年,汉朝将军苏建的二儿子。
因为他的父亲苏建是汉朝的将军,所以他也就有了自己的官职,这个官职就是郎,意思就是跟在皇帝身边进行岗前实训。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5:00 +0800 CST  
后来苏建死后,苏武也就接任自己的父亲的官职,当了代郡的太守。
伊稚斜在公元前114年死后,到公元前100年,匈奴换了乌维单于,儿单于,呴犁湖单于。公元前101年,且鞮侯单于即位,这个时候的汉匈已经不怎么打了,都已经打累了,匈奴没有了和汉朝叫板的实力,双方的关系也缓和了下来。
这不人家换领导人,即使在战时你也得问候一下对吧。
汉武帝就派了苏武去。
结果苏武一去,出事了,匈奴又发生了内乱,但是他的命比张骞还苦。
按道理说人家打架,你去了大不了回来得了。
算了,别回来了。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6:00 +0800 CST  
他被匈奴的插于囚禁了起来,单于让他屈服,归降于匈奴。苏武一扭头,我不。
单于就说,别介,生什么气,我又不是让你干活,你来这里我给你官,给你钱,给你美女。苏武说,我不要,我就要回家。
单于立刻拍桌子,给你脸不兜着是不,给我扔他雪地里。
就这样苏武在那里,没有吃的就吃自己的皮袄,可见长征精神可不是二十世纪才有的。
后来单于忽然被这个人打动了,好友信仰还有信念的人。
于是单于就说,算了,你给我放羊去吧,等什么时候这些羊下了羔羊你就能回来。
苏武想想,这多打点事啊,不就是看羊么。去!
于是他到了贝加尔湖,于是他拿起了羊鞭,于是他......不对啊,这些羊好像公羊多一点,他的心里有一丝不详的预感,于是他赶紧趴到羊肚子地下看,翻一个,公的,再翻一个,还是公的......有限循环。
我想这个时候的苏武应该是这么想的,如果把单于和一群男人放在一起会不会生出孩子。这么一想,他就明白,这就是不让他回去啊。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放羊生涯!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6:00 +0800 CST  
第一天,没有羊出生,第二天,没有,第三天......别幻想了。
大汉为什么没有人来接我,我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
汉朝其实是派人去接他来着,但是匈奴那边说,苏武已经死了。
从这个谎言可以看出,匈奴确实水平太次了,竟然在一个苏武的身上做文章来和汉朝较劲,只能说,就算汉朝没有卫青它照样打不过汉朝,因为,胸怀!
这十九年,和苏武在一起放羊的还有八个人,剩下的就是百头羊和使者的符节。后来有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出使,就得知苏武没有死,于是他急中生智,就和匈奴的壶衍鞮单于说了这么个事情。说呀,有一天我们皇帝在上林苑打猎打到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绑了一封书信。说着这个使者还拍了下大腿,你猜怎么着。单于听得入神,说,我他妈哪知道。书信上说苏武没有死。
单于一听,妈呀,原来人家都知道,赶紧放了吧。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6:00 +0800 CST  
这就从国际事件变成了前朝冤案了,中国这样的事情年年有。
这个时候汉武帝都已经死了,连囚禁他的单于都死了两届了。
汉昭帝下令,接苏武回家。
苏武回家的时候,和张骞差不多,符节上的旄牛尾都坏了,只剩一个光秃秃的板子了。
他回去的时候,全长安的百姓都到城门口去迎接了。当然这次除了苏武其他人都没哭。
苏武为什么这么做?按照我们现在人的思维,感觉就是个二傻子。
我也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思维想了很久,直到我读了很多书之后,才明白过来。
原因就是两个字,信仰!
中国从文革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信仰了,他除了钱权什么都不信了,所以现代人只忠于钱权,而古代人他们有的信仰儒家,有的道家,有的墨家等等,其实诸位想想你们对钱有多忠诚,就知道,苏武为什么会十九年不变节了。
我不是要讨诸位口诛笔伐,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6:00 +0800 CST  
后来苏武牧羊的故事,也被广为传唱,并以戏曲的形式广为流传,秦腔,豫剧到现在还在唱这些古老的故事。
人都说李白李白吐一口气就是半个盛唐,那么以此类推,苏武挥一挥羊鞭那就是多半个大汉民族啊。
那一挥就是十九年的京城风花雪月和边塞的大漠冷关,那一挥就是雪山湖畔的圣洁守护,那一挥就是这个民族的坚持,只要活着,只要坚守,就会有结果。

有些故事已经老了,但是我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不要让精神也老去。要做一个正直,有担当有坚持的人。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1:28:00 +0800 CST  
没人顶自己顶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8 23:54:00 +0800 CST  
【千古冤案——李陵事件】
李广一家就像是受了诅咒似的,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的身上可能就会没事,但一到他的身上就成了血案。
比如赵信,赵信是匈奴人,后来投降汉朝,后来头回归匈奴,后来又投降汉朝,后来又回归匈奴,两头吃,两头都不受气。李家对汉朝一直忠心耿耿,但泱泱大汉朝对李家却没有丝毫的包容之心。
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和卫青打架,被霍去病一箭射死,霍去病说是李敢被鹿撞死了,很明显这就是仗着鹿不会说话耍无赖的,但是汉武帝竟然就这么默认了,也没有责备霍去病。
李家,很苦的。
这一节要说的是李广的孙子,李陵,字少卿。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6:00 +0800 CST  
李陵的名气很大,在民间甚至超过了霍去病和卫青,但李陵名气大还不是因为他个人,而是因为另一个人,这个后边说。
李陵事件绝对是武帝朝的一件大事,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当然,当时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想。汉朝哪年不出几个叛徒,不投降几个将军。汉武帝要是真的很在乎李陵也就不至于那么决绝得处死李陵全家。
这件事是这样的。
天汉二年,公元前的98年,距离汉武帝的死期还有十二年。
是这么回事,当时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虽然没有卫青时代那种大战了,但是偶尔还会有些摩擦。当时的将军是李广利,这里大家就不要问卫青和霍去病哪里去了,这个时候卫青已经死了八年了。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6:00 +0800 CST  
这个李广利前边提过一些,他是汉武帝宠幸的妃子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到了晚年的时候,像卫子夫这样的也已经年老色衰了,男人嘛,对于美色是认真的,他就开始宠幸年轻一点的姑娘。
李广利为主将,跟随他的为他押送辎重的是正是李陵。
这个李陵平时就瞧不起这些攀着关系上台还没有什么本事的人,所以他和李广利的关系是真不怎么好,快板打不到一个拍子上。
本来李陵是兵家出身,打仗在行。这不,哥俩刚刚到了浚稽山(大约今天蒙古国土拉河上游),就遇到了单于八万骑兵的主力。
这可是硬仗。
李陵觉得李广利是二把刀,还是让自己来打吧。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6:00 +0800 CST  
李广利是主将,他就说,你要打那你带着自己的部队打吧,我不管。
中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军队中,士兵不一定听你将军的,但可能会听一个百户,很正常,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个师长喊旅长为老班长,还得战战兢兢的鞠躬,同样的现象比如说在官场,一个太尉可能会给一个大行行礼,并叫一声老师。
李陵他要去打仗,如果李广利不支持,不调兵给他,那么他只能带着自己的老兵去打。这时汉武帝也说了,你既然这么自信,那就去吧。汉武帝也是乐的有那么个愣头青给自己省点战争成本。
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五千军队去和八万匈奴主力碰去了。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6:00 +0800 CST  
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李陵被围在一个山谷中,愣是打了十几天,匈奴连汉军的队形都没有冲垮,自己还搭上了一万多人的姓名。山谷中很不利于骑兵的攻击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这时的单于都快疯了,这仗没法打,兵力是对方的十六倍,不仅现在没有打赢,还有可能继续输下去。
单于已经打算撤兵了,因为他彻底抓狂了,面前的这支军队是在太横了,再不走,输的更惨。
这个单于叫做万氏尸逐侯鞮单于 。
就在单于已经收拾行李准备撤兵的时候,出事了。
如果没有叛徒,那这个世界,该有多暗淡。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7:00 +0800 CST  
这个时候汉军中出了叛徒,他告诉单于,之所以汉军这么能打,是因为在汉军中有一种叫做弩机的东西。这武器厉害,可以连发箭支。现在汉军没有后勤补给,箭快没了。
这个弩机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还不知道,和诸葛那个是不是一样也不敢肯定,我没有见过设计图纸。
要知道李陵的情况是,一旦没有箭支,那么接下来他的作战只能是近身肉搏。李陵的兵可都是步兵啊,要知道骑兵遇到步兵,那基本等于屠杀。
中国冷兵器时代,中原的步兵基本上很少有能打过北方骑兵的,有那么几个但是很少。比如东晋的北府军团,这是一个由北方平民组织的军团,八千人撵着苻坚的九十万军队打,还有岳飞的岳家军,隋朝的骁果骑,李世民麾下的玄甲军,袁崇焕手下的关宁铁骑,但是这样能以一敌百的军队只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中出现,不可能在平时打那么一仗就要用这种军队。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7:00 +0800 CST  
这样,李陵的下场只有两个,要么死,要么打一会儿爽爽再死。
单于立刻命令全军冲击,李陵五千人,全军覆没。
李陵的命好些,命运给了他第三条路,被俘。这里大家看清楚,是被俘,不是投降。
李陵就这样被匈奴囚禁了起来。
一年后,有个人到了匈奴,这个人就是曾经救过卫青姓名的公孙敖,公孙敖本来就是来接李陵的,但是没接回去,原因历史上有很多人分析,我觉得是这样的,公孙敖和卫青关系很好,而卫青和李广关系很差,李广就是被卫青骂了几句自杀的,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又杀了李敢,李敢是李陵的叔叔。别闹了,去接李陵是汉武帝的命令,能不能接回去那是公孙敖的事情。
其实有时就怕遇到那种不顾及大局的人。
公孙敖不仅不帮李陵回国,而且还在汉武帝面前说了李陵坏话。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7:00 +0800 CST  
这个坏话怎么说的呢。他说李陵到了匈奴那里不仅是投降,还帮助匈奴训练兵,等着攻打汉朝呢。这个事李陵自己都说,“训练匈奴兵的人不是我,是李绪(一个投降的边将)。”
这就有点落井下石了啊。人家李陵可没干这事,但是此刻已经怒气值暴表的汉武帝才不管你说的真的假的。
他召开了一次全朝关于处罚李陵的会议。当时全朝上下的观点基本上一致,就是杀李陵全家。只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李陵说了话。
这个人,就是不才在下在写这本书的重要参考资料《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当然他也为此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个后边再说。
之后李陵家被夷三族,远在匈奴的李陵听到这个消息泪流满面,捶胸顿足他痛心,我未曾负国,但大汉负我。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7-19 22:17:00 +0800 CST  

楼主:晖朦朦

字数:524171

发表时间:2015-03-05 22: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3 17:49:22 +0800 CST

评论数:1092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