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国产专业相机小蚁M1及小蚁双套头评测

前言:传说中的国产微单,小蚁M1,在经历了各种坎坷之后,终于拿到手中,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开箱之后,就是正式评测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4:38:00 +0800 CST  
很不凑巧,我也是个M43党,所以这台首款国产可换镜头相机的评测遭遇了我的存货对比,为科学的评测对比,我拿出了奥林巴斯EM5,松下GX1套机,奥林巴斯17MMF1.8定作为对比,横向对比机身,标变镜头以及定焦头(我只有17定,只能拿这个对比小蚁42.5定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4:42:00 +0800 CST  
一,参数
不管怎样,参数永远是相机乃至3C产品最重要的部分,这是一台机身最基础的部分

这是官方显示参数,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
不探究所谓账面数字这是我本次评测的重点,那些数字背后的实际使用感受才是最为重要的。
1,像素:2000W+
在43的画幅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1200,1600万像素的时期,本次对比的松下GX1和奥林巴斯EM5就分别是这两个参数的代表作,43画幅,是否真的能上2000万?这个问题已经不用再去探究,只是最大的问题,高像素带来的噪点控制,这是最值得研究的。
2,续航
武士个人理解的专业相机与非专业相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一台好的专业相机其强大的续航能力保障了“干活”这一属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单反目前仍旧是主流的重要原因,可靠的续航,机身的稳定性在专业人士眼中往往比画质等其他要素更为重要。
3,操作
互联网时代特别强调了这么一个词:场景
何谓场景,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下用户可自觉自发做一些行为,比如淘宝的场景是消费,百度的场景是寻找信息,微信的场景是社交等等,而相机这一场景在被几十年的日本品牌教育之后,也形成了一定的定势。
这是小蚁M1一款极度依赖触摸屏操控的相机所面对的巨大难题,它到底能让用了很多年相机的我顺手吗?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4:54:00 +0800 CST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以这样的思路展开评测,就自然而然的分到了如下几个板块
1,画质
2,机身性能
3,操作


首先自然是画质,在舍弃了过于古老的GX1作为参考样本之后,这次的重点便集中在奥林巴斯EM5与M1的对比上了。
实话说,我有点担心M1,作为M43的精品EM5,上来这样的挑战不可谓不艰巨。


以下所有评测使用相机均使用光圈优先档,400ISO,直接JPG输出,光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当日并不良好的空气指数下,我首先使用M1+12-40MM进行了这样的拍摄,而同样的换做EM5呢?






在第一轮的较量中,使用相同镜头和相同设置的EM5首先在色彩上表现出了更高的饱和度,传说中的奥巴蓝不是空穴来风啊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5:18:00 +0800 CST  
临时有事,晚上回来继续更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5:28:00 +0800 CST  
接着更新,其次是42.5定,在查看这幅图的时候,真的惊到我了,难道是白平衡的问题,在仔细查看了白平衡设置后,发现并没有多大差异,全自动设置,而下图奥巴的鲜艳已然可以用可怕来表现了,在色彩风格的调教上,小蚁M1仍旧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不过得益于这块2000万的CMOS,细节的过度平滑确实要胜于1600万像素的EM5,只是直观感受上,往往色彩来的更加撞眼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8:04:00 +0800 CST  
这是M1的画质给我的第一直观感受,而我在拿着这一台神似徕卡LOGO的相机时陷入的沉思,是不是还是得从别的方面详细说起?画质,留到最后吧


外形风格:实话实说,在拿到M1之前,江湖上已经开始传闻起M1各种塑料卡口的传说了,这也不奇怪,2000出头的价格,确实很少有制作精良的镜身与机身,但是真正拿到手盘完时,才真的GET到了这句话,还是从开始时说的场景说起



这是整台相机所有的按钮与波轮,在摄影圈的场景里,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对比起奥巴那密密麻麻的按钮与波轮,塑料玩具的说法似乎也变的可以理解了,突然就让我想到汽车界的这么一句话:操控感。


也许对于爱好者与职业人群,操控感这个东西是衡量一台机器好与坏的因素之一呢。暂且不论M1的市场定位为何,但是在更加深入的爱好者人群中,这样的依托于触摸屏的操作方式仍旧不够讨喜,更广阔的C端市场用户,和精准的爱好者群体,鱼与熊掌,真是难办。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8:23:00 +0800 CST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续航成为衡量一个电子产品的关键要素了,武士这次采取了“绿厂测试法”
何谓绿厂测试法?
充电五分钟,拍照?小时..................
首先是充电设备


对于相机使用者而言,看到这个东西一般都是比较反感的,电池充电仓才是相机真正的归宿,不过到此我也突然明朗了许多,也许小蚁M1真的是一款完全放弃精准摄影爱好者的产品吗?很多细节的设置完全是手机的风格。
这值得思考


回归正题:在测试之前,M1电池完全放空的情况下,使用自带的类似手机充电器的充电线充了整整60分钟后,开始的测试。


在使用半自动的光圈优先档进行拍摄时,基本不去调整参数设置的情况下,一共拍摄了43张JPG,





请无视从不设置的时间,在没有实际充满电的情况下,大约消耗了1/4的电量,目测以这样的模式,1小时充电大约可以拍摄172张JPG格式照片。


不知不觉间,突然发现我也以一个手机的标准去衡量这台机器,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8:39:00 +0800 CST  
产品定位的不同决定了 差异化的竞争对象,跨纬度打击这是现今商业圈一个热炒的话题,在这台机器上,当我开始以一个手机的标准去衡量它的时候,似乎已经明确了这台相机真正的定位了:
继续说回机身与镜身,顺着开始时说过的塑料感继续说起,大多数被称为塑料的相机或镜头一定有着这样的一个屁股:塑料屁股


小蚁目前两个镜头的卡口统一是廉价的塑料是设计上的一大败笔,这个问题在我开箱的时候就明显察觉到:镜身的设计风格很有适马ART系列的味道让开箱的一瞬间有了一种期待的感觉,但打开镜头后盖之后的塑料屁股则给了我大大的一个耳光,这是导致目前小蚁在专业玩家圈内口碑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美玉之下的瑕疵往往有时候能替代美玉本身,所以我们不再看到镜身的类适马ART的设计感了。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8:47:00 +0800 CST  
操作感受:


小蚁的APP在我看来是这台相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本次评测频繁提到了概念:手机相机,虽然在现在已经有了类似VSCO,SNAPSEED等一系列手机修图软件的诞生,但是与相机真正绑定的特色款APP仍旧没有从传统日系厂商中诞生,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在小蚁M1的初始也许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了,有些网易摄影感觉的APP界面在首页呈现的是大师随行,这个小蚁重点打造的特色项目,从这个APP的首页看来,从一开始小蚁微单的定义也许就只是想做一款图片入口而已?只是相机这样的载体,值得进一步思考。






嗯,说到手机修图软件,怎么能少了滤镜,随意选了一款试用,与其他产品无异,不过账号体系的相通与相机内容直连微信的功能的确是比传统日系的WIFI到手机APP再保存出来再手动到社交软件的体验感要好上不少,只是这样做,你得带小蚁做个广告了,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9:05:00 +0800 CST  
而到了操控的具体感受上,在制造上落后于日本传统相机厂商几十年的小蚁就把弊端完全暴露了出来
对焦速度明显偏慢,同样搭载42.5定的EM5对焦反应时间比较迅速,而在小蚁M1上时出现了明显的拉风箱行为。
同样的当奥巴的17MM定焦再来对比42.5定的时候,对焦的差距已经被完全拉开,镜身,机身,两块似乎都与传统的M43厂家存在着一定距离。
这是小蚁M1最急需改进的部分,M43这一小底系统的存活是基于奥巴松下的各方面均衡实力的体现,体积,对焦速度,画质,稳定性等等,小而美,这是我对43系统的评价,在对焦上,小蚁M1仍然任重道远。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9:10:00 +0800 CST  
最终回到画质,我一直在使用M43画幅的重要因素就是,现在是手机时代,手机时代的看图设备早已从早先的电脑屏幕转变成了6寸以内的小屏幕了,相机画质的重要性第一次被这样的方式削弱,而我在使用了很长时间的43画幅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对于手机的屏幕大小,43画幅真的很够用了,即使是N年前的GX1。


到底为了看图而换显示设备还是为了拍图换显示设备?

这个问题在近两年被彻底打碎,因为显示设备慢慢变为只有一种选择:手机。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蚁M1选择了M43这一画幅,而在之前简单的实际对比中,我们发现对于色彩的调教上,M1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所幸的是M1的与APP联动的模式使得其更多的乐趣体现在了APP上。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9:21:00 +0800 CST  
本次的M1最大的亮点是42.5定焦,在价格明显便宜于P O两厂的同时,带来了微距人像的二合一镜头,该镜头在对焦得意保障的情况下,解析度极高,这是非常让我意外的事情。




虽然无法达到1比1的放大比例,但是在一款套机的包装内得到一款带有微距功能的镜头在整个日系产品线中似乎我都没有见到过。
如果所示,镜头42.5MM定焦,最大光圈1.8,而在开启了微距功能后,最大光圈被缩小至F3.5,直接减小了一半的光圈值。


从如上图可见:
1,画面中心部分解析度很高
2,焦外虚化在微距模式的复杂场景内略微有种奇怪的感觉,具体是啥在第一幅图内我也说不清。
3,而在白底黑字的环境下,放大很多倍后,依旧十分清晰,对色散的控制也比较好,令人诧异的光学水准,微距无弱旅这话真的不是吹出来的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9:31:00 +0800 CST  
而12-40镜头就没有带给我更多惊喜了,虽然它对M1的支持度似乎比42.5定更高,但是除去12MM折合24MM的广角范围之外,似乎亮点不多,在弱光环境下的对焦能力较差,虽然相比较于42.5定要优秀许多,
而开头那副边角惨烈的画质就是出自于它,12-40MM,从焦段的设定上,这真的是个极其有诚意的镜头,只是相比较于42.5MM,它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于松下14-42镜头的对比中,它几乎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19:48:00 +0800 CST  
而接下来要重点说的大师随行功能则是彻底区分开42.5MM镜头与12-40的关键。



很久以前,在我们吧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也许在未来不久的某一天,你在拍照的时候,相机会说笨蛋,谁让你这么构图的?
没想到这天这么快就来了。。。
虽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的确是相机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大师随行,这恐怕小蚁M1唯一印象深刻的点了。
嗯,从产品角度来说,它抓住了这么几个点:
1,不会拍照的单身狗想拍好妹子的心
2,不想研究拍照的文青想拍好闺蜜的心
3,看来起很唬人= =(的确看上去和传统相机有着极大的区别,那什么九宫格去死好吗...)




因为大师随行功能目前基本是以人像为主,基本设定的镜头为小蚁42.5MM一款,小蚁变焦头不享受,我压根也就没想到去用P O两厂的头来试了。
根据不同场景,指示模特的姿势摆放及构图风格这使得小蚁M1彻底地与传统相机区分看来,它,似乎真的是一台对标手机的相机而已,至于别的部分?让它慢慢努力去吧...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18 20:03:00 +0800 CST  
继续更,经过一星期的再试用,发现42.5MM镜头仍旧有诸多优点是可以称道的,尤其锐度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此次拿出从日本带回的72音八音盒作为模特展开此次的静物和微距拍摄试用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27 22:19:00 +0800 CST  


72音八音盒是又一个我的喜爱物,隐隐的觉着,也许我还会很多钱在这上,我到现在还记得在京都的八音盒店,这首72音的天空之城放出来的时候有多震撼,家中没有现成的灯,只好用LED电筒代替。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27 22:23:00 +0800 CST  


调试光线是静物拍摄中最难的部分,在家中没有静物灯的时候,移动沙发成了唯一的手段,但是在拍摄完成之后,焦上的锐度还是足以使这张照片展现出可取的一面,与此同时,也发觉现阶段我手上的这个42.5MM应该搭配上一块CPL了,让它裸奔了这么久也实在不符合一个好主人的身份。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27 22:27:00 +0800 CST  


而微距的拍摄则是将光线这个问题暴露无疑,同时微距的景深控制也是一个需要我进一步去提升的点,只是没想到第一次在43画幅上接触微距居然是国产机身和镜头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27 22:30:00 +0800 CST  


值得一提的是相机的白平衡在LED灯之下表现出相当可靠的水准,再拿出GX1做之对比后,发现这是松下GX1目前看来欠缺的部分,而此时玩家的心态终于开始显现,寻找国产货的闪光点也成为今天测试的重点。

楼主 吟游武士  发布于 2016-12-27 22:33:00 +0800 CST  

楼主:吟游武士

字数:4954

发表时间:2016-12-18 22: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08 14:51:35 +0800 CST

评论数:2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