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ABO】《半场无战事》(BillyLynn Movie)影讯\/票房\/讨论专贴

中文译名已更换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8-07 16:29:00 +0800 CST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8-07 16:30:00 +0800 CST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李安暌违四年的力作备受各界期待。随着影片进入最后的制作阶段,对自己作品向来要求甚高的李安,目前决定正式将全球中文片名统一更名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名《半场无战事》),更显导演对于本片的独特见解。李安导演的爱子李淳此次也参与了影片的演出,日前他接受采访时,不但分享了与父亲合作拍片的经历,也介绍了拍摄前接受“魔鬼军事训练”的全过程。


全球中文片名正式更名
李安:比利就像少年派的一种延续

对于自己每部作品都求好心切的李安导演,对于中文片名的语境也有他自己的思考及要求。对影片的中文译名经过百般熟虑后,他仍然希望观众能够透过主角比利·林恩的视角来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并随着他一起成长与变化。李安导演认为“比利就像少年派的一种延续”,为了能更吻合电影里对少年大兵比利·林恩成长之路的描述,李安导演最后统一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全球统一中文片名。


李淳回忆影片拍摄经历

军事化训练无一不备 特种部队教官亲自指导

李安的爱子李淳此次饰演比利·林恩在B队的战友。参演自己父亲的作品,李淳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在正式拍摄之前,B队整组成员便已一起参加为期两周的密集军事训练,从踏步、口号、体能训练到枪支操作、作战队形训练等无一不备。更请来五位来自美国海军的海豹部队、陆军特种部队的教官来训练他们。为了能完全进入电影里出入枪林弹雨的战士角色,B队成员在受训期间还要接受全天候24小时的军事化管理。包括一起睡在上下铺的军人宿舍,早上6点便开始训练,直到下午4点。餐食方面,演员们也没有丝毫优待,“训练时三餐都吃一样的东西吃到怕了!所以一结束训练,我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去吃汉堡”李淳回忆道。





李淳、李安、Azim Rizk合照(李淳供图)




乔·艾尔文、李淳,摩洛哥片场自拍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8-07 16:36:00 +0800 CST  
李安是电影史上第一位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
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东方的魂、西方的技术和多元,拓出了他的大格局。


《理智与情感》
《卧虎藏龙》
《断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全文右戳:http://www.esquire.com.cn/posts/2167
杂志预售: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537802515199&spm=a310v.4.88.1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02 22:31:00 +0800 CST  

观看Esquire与李安导演的深度对话:http://weibo.com/p/2304448be39046498b9393df47240f2f8e4342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02 22:36:00 +0800 CST  
片长:110分钟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02 22:49:00 +0800 CST  
Ang Lee exclusive: "I’m a pretty experienced filmmaker but this has been humbling"



全文:http://www.screendaily.com/awards/oscars/ang-lee-exclusive-im-a-pretty-experienced-filmmaker-but-this-has-been-humbling/5109044.article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06 01:29:00 +0800 CST  


Laura Wheale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1 00:19:00 +0800 CST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2 23:13:00 +0800 CST  
Director Mr Ang Lee heralds a new era of higher frame rate movies






http://www.tvbeurope.com/director-mr-ang-lee-heralds-a-new-era-of-higher-frame-rate-movies/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2 23:37:00 +0800 CST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2 23:52:00 +0800 CST  
新浪娱乐讯 提起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不得不提到三个数字——3D、4K、120帧/秒,这一全新技术规格将颠覆电影诞生百年来的旧式观影体验。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李安的作品再次技术先行、未映先红,许多影迷都期待能获得一次难得一遇的体验机会,毕竟目前这项技术才刚走出实验室,还没被推广向广大观众。


小浪就幸运地成为了欧洲首场试映会的体验者之一!


当地时间9月12日,荷兰广播电视设备展览会(IBC)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召开。这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同类展会,将展出全世界广电行业最高精尖的技术。李安导演以嘉宾身份出席,带来了3D、4K、120帧/秒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片段,并参加了演讲和讨论。

不得不说,看到这段十几分钟的片段的第一眼,小浪就着实被震了一下,前所未有的高帧速画面带来无比清晰流畅的视觉效果,开枪弹出的弹壳、主角眼睛里的血丝、飞梭在空中的橄榄球,都看得清清楚楚。新的帧速也意味着整套制作流程的改变,李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当然啦,冲在最前面的人注定要抵挡不小的阻力,就在映后现场,在绝大部分业内参会者都给出高度好评之外,也有个别人质疑高帧速画面有点“video look”(录像带感),而李安则霸气回应技术成熟和人们接受都需要一定时间。无论如何,《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注定成为未来两三个月内行业内的大热话题,快来跟小浪看看这次放映都曝光了哪些硬货吧。

一、到底什么是120帧/秒?
3D和4K我们现在已经接触过了,但是,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在大银幕上看过120帧/秒的画面。
电影自1927年以来,主要基本都采用24/秒的拍摄和放映速度。一幅静止的画面叫做1帧,一秒钟24帧连续放映在人眼中就能成为连贯的画面。这是人类视觉暂留现象所能接受的较低帧速,也是早年间有声电影保持声音流畅的最低要求。几十年来,尽管也时不时有一些作品打破这一标准,但主流作品均采用这一默认格式。
彼得·杰克逊在2012年12月《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将帧速提高到48帧/秒,大大提升了画面的清晰度和平滑度。没想到李安经过多次试验后,一鼓作气又将拍摄帧速提高到目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20帧/秒,这一数字是电影和电视通用帧速的倍数,适合提升不同平台上的播放效果,又将产生革命性的飞跃。以前运动镜头不可避免会出现抖动和模糊,而现在都会和静止一样清楚。目前詹姆斯·卡梅隆也在进行高帧速新片的准备。
要实现120帧/秒的速率,首先摄影机和双机放映机就都得专门定制,放映的银幕、音响也必须是最先进的,一套专门的调色软件就造价50万美元。此次IBC的这套放映系统也是特别打造,从拍摄到放映全流程的新设备目前世界上只有李安导演本人拥有完整的一套,未来一两年内目测世界上也不会出现太多。

二、感像为电影世界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那么来说说大家关心的,小浪亲身体验的第一手观影感受吧。
当偌大的放映厅灯光暗下、大银幕亮起时,小浪看到第一个画面,只觉得虎躯一震!确实跟以往所有看过的电影感受都完全不同。此前小浪曾前往东莞围观了亚洲第一家IMAX激光放映系统,那个画面也很震撼,但这次不光是震撼,更多的是颠覆。
感受这种东西比较抽象,小浪尝试以以下比喻形容,你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做完激光手术第一次摘下眼镜看世界的感觉;
以前我们看电影像透过一块玻璃看,现在像直接拿掉了玻璃;
连一颗子弹上的灰尘都看得清清楚楚。
映后讨论环节中也专门展示了一下对比效果,比如说在赛场上抛出一枚橄榄球,或者快速摇一下镜头,以前看电影我们都习惯了运动过程中的画面是模糊的,而现在在运动过程中也十分清晰。再加上是4K清晰度、三维立体画面,更添真实感和浸入感。
以前我们看胶片电影常说有“胶片感”,而看数字电影有“数码感”,现在这些介质的感觉都消失了,银幕上的好像就是一些活生生的、放大了的人站在你面前。

三、试映片段都透露了哪些信息?
李安当然不是为技术而技术,他的根本目的依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技术只是他的呈现手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天然适合被当做120帧/秒的展示样片,为什么呢?因为电影讲的是一个年轻的战士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回国后成为了英雄,被邀请做橄榄球比赛中场表演的嘉宾,尴尬又愤怒地和碧昂斯同台,后来——他又被送回了伊拉克。这个讽刺味道十足的故事一方面表现了年轻战士细腻的内心,另一方面又要表现震撼的战争场面,刚好可以看看120帧在不同类型风格画面中的表现。
此次试映的片段尽管只有十几分钟,但已经可以看出不少李安的风格和独特处理方式。片段中的几场戏依次如下:
1、一群士兵坐在橄榄球赛场观众席上,一名女指挥动员他们一会上台表演;
2、回忆画面,年轻的男主角和其他士兵们在一起前往战场的路上,他因为年轻被战友调侃,表情忐忑;
3、中场表演开始,碧昂斯登台(应该不是本人,没出现正脸),战士们在众多扭来扭曲的男女舞者中间尴尬地站军姿;
4、回忆范·迪塞尔带领一队新军发起进攻,和敌军正面交火。进攻之前,迪塞尔拍了拍每名小战士的肩膀,对每个人都说了声“I love you”,士兵们有的表示感动感谢,有的一脸漠然,也有的“嫌弃”他罗里吧嗦;
5、切回表演现场,士兵回想起战场惨烈,舞台地上突然喷出的礼花让他们下意识以为是炮弹爆炸(电影也蒙太奇剪辑到了一起),吓了一跳,开始感到愤怒,和指挥人员出现推搡;
6、男主角回忆起范·迪塞尔受伤流血,带他躲到地道里,没想到对面突然杀出一名伊拉克人,经过一番激烈扭打后,男主角掐死对方,他双眼通红,精疲力尽;
7、沉浸在回忆里的男主角站得笔直,眼含泪水,最后镜头拉开,舞台上已经有很多场工在拆卸,有人告诉他说,“表演已经结束了。”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李安以表演为主体,将战争以回忆的方式穿插其中,平行剪辑,并作出讽刺性对比。
战争部分可以很好地看出摇镜头、肩扛镜头的表现,事实证明效果完全不抖动不模糊;而表演秀上可以捕捉到人物细微的表情和情绪变化。男主角和伊拉克人厮打的一场戏看得人惊心动魄,因为太过真实的画面上能看到伊拉克人被掐得气息渐弱、眼爆血丝、眼角含泪,整个脸都憋得通红,观众好像眼睁睁一个人死在眼前,更添惊悚。

四、技术反过来推进内容革新?
从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时代起,电影就一直在技术的驱动下变革着语言系统。
近些年的话,3D或许也对电影语言做出一定改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就可见李安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
而今120帧或许又将掀起一场工业风暴,它比3D更具全流程的颠覆性。
怎么讲?比如说从前期找题材、拟剧本开始起,是不是就应该寻找适合表现的领域了?相信李安选择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实验120帧绝非偶然;
那么分镜头肯定也要改。此前曾有人怀疑过高帧速带来的景深上的问题,小浪通过看试映发现,高帧速确实使得景深效果更加明显,近景和特写的男主角非常清晰,而他身后的背景人物要比普通电影虚化得多。这种现象究竟是否有益,如何发扬或规避,还需要更多尝试和探索;
摄影就不用说了,机器都要改。李安透露,他在片场监视器上也只能看到60帧速的画面,目前还无法实时回放,看来技术还有提升空间。如果有两个主机,就让他们挨着站好了,可以少用一些摇镜头或镜头剪切。
布光也要变,这也难以琢磨出新的章法;
最明显要接受挑战的是演员,最起码的,可能连粉底都不能用了,因为清晰的画面能看到每一个毛孔,扑粉反而会很丑。这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小伙子们,就一个都没化妆;
还有表演,以前两个人对打,镜头瞎晃晃也能蒙混过关,现在不打到你死我活,观众会说,你当我傻逗我玩呢?!
剪辑师也不容易,跟李安合作的也是老搭档了,两人边学边做。还有,毕竟今年120帧/秒预计全世界只有极少数影院能放,那么24帧的、60帧的、2D的、3D的,届时可能会有各种规格组合出来的版本,剪辑师和导演要分别考虑每一个版本的特性,看如何能让不同平台上都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五、全民看120帧短期内无法实现
可惜,能看到120帧/秒的观众,起码在未来一两年内,都会非常之少。据小浪从导演处独家了解,《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可能会在11月份登陆国内院线,计划北京一家影院改造后可看到120帧版本。
大众逐渐全部接受,可能更需要一段时间。
在活动现场因为都是业内专家,有些人提的问题也比较尖锐。有两个人就说,我觉得你这画面看起来像“video look”(录像感)。之前彼得·杰克逊的48帧版也遭到过吐槽,有人说看起来很晕。
李安则表示,帧速越高画面是越清晰的,应该更加不会晕。120帧/秒是全新的观影感觉,一开始可能会有人抗拒,但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就说像录像带。但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录像带并不清晰,只是感觉也比较接近真实而已。
在活动现场,李安多次用了humbling一词,形容自己诚惶诚恐,还用英文直译了成语“抛砖引玉”,呼吁更多导演加入探索行列,“毕竟一项新技术靠几个人是很难推广的”。
“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时间,有更多电影来探索120帧/秒,我自己会继续尝试下去。这项技术现在还是新生儿,电影诞生了一百多年,需要时间才能改变,希望大家多鼓励,给一些机会。”李安表示。
而当最后被问到人和技术谁是主子谁是奴隶这一可爱问题时,李安温柔笑道:“我感觉自己像个slave,永远在追求赶上去,永远感到很贪婪,想看看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多。”(何小沁/文)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3 18:57:00 +0800 CST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3 21:33:00 +0800 CST  




一组片场工作照,最后一张安叔亮了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3 21:47:00 +0800 CST  
紐約現場獨家專訪/李安:電影一直告訴我





他說,這是讓電影走進你心裡的全新技術;他說,不是只有科幻、動作片才要用3D,他說,我們要有夢想,要為未來的年輕人鋪路……全球電影史上最高規格的創新實驗,由台灣的李安,啟動。


這一次的李安是激進的。


在儒雅微笑、溫柔言語的背後,是拿著自己名字和才華,刺激全球電影創作者和觀影者的決心。


對李安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用影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高技術規格,描繪著新時代裡新電影該有的初步樣貌。
在好萊塢嘗試走到更創新的電影表現手法,李安用真實展現真誠,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刺激與啟發。


他既是電影的大師,也是電影的學生,遊走在這兩個角色之間,迸發的熱情與付出的艱辛,讓旁人覺得忐忑卻也因此被深深激勵。


他頭髮灰白、穿著簡單T恤在紐約工作室裡,為《天下》記者從3D電影的基本原理講起,口氣聽起來很有耐性,但其實感覺得出他心底的著急。規格太高、效果太新、體驗太一言難盡,剛剛在小小放映廳裡的二十二分鐘片段,像是眼前沒有了螢幕而被硬生生拉進電影場景,看著對面的迫擊砲把左邊的土牆轟成碎片、右邊的隊友嚇到汗流滿面、青筋浮現。


如果電影院就是戰場,那麼誰不會以為像李安這樣的國際級大導演,該是呼風喚雨、指揮若定的將軍,但李安卻說自己就像戰壕裡的小兵,既要躲砲彈又要照顧兄弟。不過再怎麼兵荒馬亂,也要動著腦筋、耗著體力往目標前進。


李安上一回接受《天下》這樣長時間的專訪,是二○○八年時的《天下》四百期特刊,特刊主題是「成長」。
三十一歲的時候,李安在紐約大學的畢業作《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學生影展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促使他決定留在美國拍片、尋求發展。

四十一歲時,李安首次進軍國際影壇,拍了《理性與感性》,成為柏林影展史上唯一一位兩次獲得最佳影片的導演。

五十一歲的時候,他執導的《斷背山》橫掃各大獎項,總共獲得全球大小七十一個獎,也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亞洲與華人導演。
今年,六十一歲的李安,站在四年前全球市場大獲成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基礎上,採用電影史上最先進的每秒一二○格的規格拍攝,要以《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舉挑戰下一個世代的新電影創作與映演。


每一個十年,李安都沒有白費。那些積累的經驗、人脈、名聲與意志,號召了好萊塢最先進的劇組團隊和他一起奮鬥。


受訪時,李安看起來很憔悴,扁朓腺發炎一週還沒好,但問他什麼他都會答,完全沒有大導演架子。他在工作室裡和調光師討論不同放映規格的效果,接電影發行商和《紐約時報》的電話,餓的時候嘴裡塞上一口三明治,似乎還有一百件事在等著他。


工作人員也常為了製作不同電影規格版本而需要動手調整放映機。


現在的高規格,只是建立未來的低標準


「這部片有奧斯卡的得獎壓力嗎?」不能免俗地還是忍不住問了。
「只要能讓人家看到、你們介紹,我就會很開心。新的東西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然後奧斯卡該看哪一個規格版本?哈,先不想這些。」或許對李安而言,這世界沒有他做不到的,只有他想不到的。以下為專訪摘要:


Q:為什麼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後,選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而且是用3D、4K高畫質、每秒一二○格速率這樣突破以往的全新技術規格?(編按:電影是一格一格畫面連起來的,過去是每秒二十四格畫面,李安此次嘗試每秒鐘一二○格畫面)
A:在《少年Pi》之後,本來想拍一部打拳的片子,我在拍《Pi》的時候,就覺得3D電影一定要看得清晰、光要足夠,這應該是最基本的。所以那時我就想到每秒六十格速率的規模,因為我看過卡麥隆(James Cameron)做過這樣的測試。


因為每秒格率的提高,我們從來沒有把電影看得那麼清楚過,而因為3D拍攝,兩個視角要對得很準,跟我們的眼睛視角結構很像,所以要求就更高。此外,像光度等方面,我們的眼睛也比較不能忍受瑕疵,所以我就往更高規格上面去想。


但拍攝那個打拳的片子還有許多困難,有人來找我談《比利.林恩》的案子,我看了原著小說之後,覺得如果能把一個美式足球中場秀和一場戰爭的戲,兩個放在一起的話,這兩個場景對照起來會很有意思。


我現在用的高規格,到將來大家都習慣以後,就根本不需要什麼運用的理由了,只是現在還在過渡階段,我要給大家一個理由、一個作品。把戰事這種很激烈情緒的那種知覺,放在一個美式足球中場秀裡、或一般人的生活裡,其實本身很有諷刺性。


軍人在前線的狀態跟那些在家鄉的普通人不一樣,他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對四周環境的體會不同,他會害怕、緊張、恐懼。所以打完仗的軍人回到家鄉,可能看到我們所謂的正常人都會變得不正常,也就是「戰後症候群」。但他能把平常不會被注意的東西看清楚了,就好像用高清晰度的電影新技術來觀看,所以我覺得這個題材非常適合這樣拍。


我現在用的高規格,到將來就是最低標準了。我覺得,數位電影(digital cinema)就應該是這樣看的。當然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2D電影本身是非常成熟、非常可貴的一個藝術媒體,但我覺得現在時機成熟了,可以發展一個新的媒體。


3D電影和2D電影就像足球和棒球,對,它們都是在ESPN體育電視台可以看到的,都出現在體育版,但它們是不盡相同的東西,都是影像、都是戲劇,但是不一樣的遊戲規則。我很想告訴大家,我們覺得未來的電影應該是從這邊開始。對於3D電影我還沒有摸夠,但我至少願意開始,大家一起參詳該是怎麼樣。
比擬慢動作的清晰度


Q:這樣的高規格,對觀眾的意義是什麼?
A:我們在拍《Pi》的時候,也是用二十四格拍,因為除了二十四格,其他我也不懂。對高規格最好的解釋是,你可以想像好像是慢動作那樣的清晰度,但它卻不是用慢動作播放出來,也就是說,一般的播放速度,可是有慢動作的清晰感。速率愈快就會愈清楚,你看那個鯊魚吃海豹的紀錄片,他們用一千格的速率去拍,清楚得不得了,又真實又清楚,這個叫作速率。


4K是解析度、清晰度,然後再加上3D,兩個視角去掃射到各種的影像資訊,進入了我們的腦袋。其實我們人在看東西,不是眼睛在看而是腦子在看,眼睛只是一個鏡片,訊息到了腦子裡面怎麼組合,才是你以為你看到了什麼東西。


現在新的速率、新的清晰度、新的解析度、亮度,這些訊息在觀眾腦筋裡的詮釋感是不一樣的,你會變得更聰明、要求更多、然後情感更豐富,這也是我現在才知道的。


3D和2D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那是關乎我們跟這個銀幕、劇情的連繫,怎麼樣去產生關係。
因為數位電影准許我們去做一個有立體面向的東西,就是所謂的3D,也因為這個樣子,數位電影是讓觀眾可以選擇走到電影裡面,有一種認同感、參與感。過去的影片,像法國人講voyeur,法文的voyeur,是你偷窺到別人的事情,電影有這種興奮感。那現在呢,如果你要的話,你可以走進去影片裡,也不是由你來演,而是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


Q:你是很熱愛膠卷電影的人,像這樣的數位電影,對你或是對未來的電影產業而言,又有什麼影響?
A:我覺得,我們過去的電影其實已經定型了,就是那麼一回事情。七○年代以後,電影在科技和基本語法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不是說沒有好片子,而是說基本我們該知道的、在技術上、感官上的表現,都是小進步,沒有什麼基本的改變,就看你怎麼做藝術表達。


新的電影語言在召喚我


我覺得,數位的革命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帶來一種創作的可能性,觀眾的認知不同、參與度不同、對戲劇性的感受介入不同,它是另一個遊戲,很值得開發。


我在拍《Pi》的時候,就聽說詹姆士卡麥隆跟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他們兩個在提倡每秒四十八格速率。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當然make sense(合理),這個很聰明,就是速率要快一點。


我是在拍《Pi》的時候意識到這件事,那時我還不清楚是什麼東西,只知道有一個東西在召喚我,而且這個東西是大家不大容易做得到的,因為這個東西還花資源。


有些片子我去做,不是因為我覺得怎麼樣,而是可以說是我比較有本錢做。人家會說你做藝術的不會搞技術,不會要花這麼多錢(《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好萊塢也不算太小預算的製作),如果要花這麼多錢,還得有商業顧慮,少數像卡麥隆,他一定要用高科技拍很通俗的片。


可是我的觀點是,劇情片應該要用3D拍。這部不是大成本的作品,我反而可以達到這些效果。


Q:過去大家都覺得,看3D片就是要看科幻、動作、大製作大成本的片,為什麼你反而覺得3D應該用來拍劇情片?
A:現在大家都把3D用來拍動作片,或者是當一個奇觀、跟科幻或太空有關的東西來看。我個人的感覺是,其實3D最大的好處是在看到人的臉,也就是所謂intimacy(親切感),你可以看到人的氣色、感受到人的感覺,對我來講,像是人臉的close up(特寫),是最大的一個前進。


所以我的新電影,還不敢用化妝,演戲時我還不確定叫演員們怎麼演,因為你一演,看起來就像演的,他要真的有感同身受的感覺,表演要從這裡出發。我覺得,這是一個藝術的一個新的出發,也認為3D應該拍戲劇性的東西。


看好的3D是美而輕鬆的


我希望大家給3D一個機會,不要它還沒有出來就把它扭曲了。我們先承認我們還不懂,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該怎麼做。我相信未來數位電影會帶給我們很多想像空間,可以給我們的想像力做很大的發揮,開啟未來很多的可能性。


過去我們在看不好的3D的時候,要費很大的力氣去抵抗那種陰暗、不清楚、不準確、看得頭都要痛的東西。而這個較高規格將來觀眾看習慣了,你應該什麼片都可以看,因為它就是很好看,因為你有這麼多的訊息進到腦子裡面。


看好的3D其實應該是很輕鬆的一件事,訊息愈充足、電影就愈美愈輕鬆,可是你看完以後可能會有一種虛脫感,是一個非常好的感覺,就是你能又輕鬆又專注。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3 22:00:00 +0800 CST  
Q:你曾形容整個電影前後製過程是terrifying and exciting(令人驚懼且興奮的),而且大部份的時候你們根本不知道大家在做什麼。面對那麼多的不確定,而且也不一定會成功,你怎麼還能這樣帶著劇組走下去?
A:就堅持,有的時候用哄的啊,有的時候鼓勵,有的時候就威脅啊。就是這樣,一個目標下去了,就沒有辦法回頭。拍電影都是這樣,你設立一個目標後,然後你就一直拍下去。像《Pi》的時候,我說要拍3D,機器來了,啊怎麼那麼多不對?但只有繼續拍、想辦法,很多東西是你不逼自己,你不會想到,很多時候就是一直搔頭。


Q:你在拍的時候,有考慮到電影放映的問題嗎?一般戲院沒辦法放這麼高規格的片。
A:我知道啊,但拍了再說。等到你面對那個問題時,就會想說,啊為什麼當初要這樣。但想那麼多就不會走到這麼前面,很像笨人會做的事,聰明的話,你會知道外面有很多傷害,你會不敢做。


我是一個很相信電影的人,當我看到、知道有一個什麼東西的時候,我一定要去找答案,沒有辦法假裝不知道,我沒有辦法,我一定要找到一個答案,因為我要相信那個東西。
現在我已經看到那個東西,我相信我看到的東西,它可能未來可以用更聰明的形式、更厲害的方法來呈現,可能最終我們也不需要那個3D眼鏡了。


關於發行,其實可以有各種版本,3D、2D,4K、2K,每秒六十格、二十四格的,每一個混搭版本都是我的重新創作,花很多心思讓它有自己的look。因為拍攝時捕捉影像是用高規格,所以即使調降規格,也都會有很好的影像效果,這應該是很有彈性的生意。


Q:你走得那麼前面,面對劇組、面對出資方,要怎麼說服眾人、安撫大家的擔心?
A:我就靠我的名字在扛啊,我要拍這部片,哎,好吧,靠我的名字也不知道能夠撐多久,我也是需要大家有反應,當然是很有挑戰性。


但我們要先有個夢想,然後再想現實上該怎麼解決,如果你連夢想都看不到的話,每天窮忙,也挺沒有意思。


相信夢想,相信電影


我是真的很好奇,電影最後會拍成什麼樣子,我在拍的時候還看不到,但現在我終於比較知道是什麼東西了。雖然是千辛萬苦,但我也不願意相信你這麼辛苦、這麼想去追求一個東西,最後會煙消雲散、什麼都沒有。我覺得,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去向大家說明,去想辦法該如何放映,應該會讓人們有些反應。
李安在紐約的工作室,其實就像個實驗室,一樓門口有技師正準備上樓搶救突發狀況。


Q:你為何這麼有使命感?因為其實你可以打很多安全牌?
A:是可以賺很多錢,也不用那麼辛苦,但我常常會覺得,我的資質只能算中上,為什麼是我來做這些事情?我是很普通的人,為何我會做這些事?這的確必須要有點使命感。


我其實覺得好像才正要開始打另外一場仗,因為不光是這部電影,而是往後電影的一個開始,現在是一個新的出發點。


我從《少年Pi》就開始感覺到,電影它一直告訴我,它要變了。


我能在《Pi》那個電影裡存活已經很不容易了,當然也很幸運,《Pi》居然還慢慢地成功起來。所以我感覺好像是這個新媒體選擇了我當一個試驗品,需要很多的燃燒,有一種使命感,感觸很多,可是也不敢懈怠,還要繼續往前。


任何做出一點成績的人,都會有使命感,要為未來的年輕人鋪路。我最大的壓力不是我自己的片子會怎麼辦,而是在於如果這部片做不好,大家會說,哎這個媒體(新規格)不好。


所以我希望大家知道,這樣一個媒體,不管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但這個媒體你看到了,未來應該怎麼做、用什麼觀念,我來試一試,希望拋磚引玉,大家一起來做。這是我沒有辦法躲避的責任感,它自然會上身,除了我個人的好奇心以外,我要顧慮很多事情。


電影不可能是一個人閉門造車,你要跟觀眾連繫、要跟拍電影的整個社群互動,畢竟這是一個文化的關係、交流的關係,所以還是要看看大家怎麼反應。


我拍到現在,我知道我還很嫩,我們整個電影業界,不管是新的器材、新的拍法、新的審美觀念,好像要往前進了。


我們慢慢來,觀眾也需要慢慢給我們回饋,然後我們彼此扶持往前走。


Q:你常常說,拍電影就是把心拿出來跟觀眾心心相印一下,那這次你想要透過這一部戲,跟觀眾溝通什麼?
A:我想溝通一種我自己感覺的一種宿命感吧。
就是說,像一個軍人參加了一場戰爭,不管好壞,這都是他的命,他是軍人他就要去戰場,沒有別的選擇。我覺得我拍電影也是這麼一回事。
以影史上最高規格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除了能讓觀眾進入電影場景,也能進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双喜電影發行提供)


是秀場,也是戰場


像這部電影裡有個中場秀,大家對這個英雄其實是處於一種心理反射,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這些軍人身上,但其實這些軍人真實的經歷,是跟大家的想像很不一樣的。


那拍電影,認識我的人常常就會把他生命中的想像反射到我身上,像是看到了夢想什麼的。
其實對我個人來講,我好像一個小兵一樣,我在壕溝裡打仗、求生存,希望不要被子彈打中,然後照顧我身旁的兄弟,我們可以為彼此賣命。然後在這裡面我們有一種生死榮辱與共的真實感,反正我們看所謂的真實人生有時也有一點虛幻。


這些可能只有在你身旁的好兄弟們才會知道,包括你的家人可能你都沒有辦法去解釋。我想,各行各業很多人在生命裡也會有這種感覺,所以我希望把這種感覺用一個中場秀、還有一場戰役,這樣的衝擊效果跟大家分享吧。


其實就是把故事說了,一個情感的起伏,跟大家分享心事。我們常常對生命裡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幻的,有時候很難區分,你藉著特殊的狀況、戲劇的結構、或是人生裡的特殊狀況,體驗一下你到底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活著?這樣的感覺是我的一點心意吧,想表達出來。(英文版同步上線english.cw.com.tw/)
簡介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
學歷:
台灣藝專影劇科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學士
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碩士
得獎:奧斯卡金像獎╳3: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
紀錄:
最佳導演(《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金球獎╳5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2
柏林影展金熊獎╳2
英國電影學院獎╳5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電影改編自美國小說家方登(Ben Fountain)2012年出版的暢銷書《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描述19歲美國大兵比利,因為在伊拉克戰爭的某次激烈戰役中,被新聞記者捕捉到了擊敗敵人的畫面,成了媒體追捧的國民英雄。
他與同袍因此回到家鄉,成為感恩節當天美式足球賽中場休息的表演節目嘉賓,在榮耀光環、藝人歌舞與繽紛煙火中,比利腦中湧現了戰場上的真實、殘酷、恐怖……。
每秒顯示格數(FPS,Frame per Second):用於描述影片或遊戲畫面每秒播放多少格/張。由於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每秒顯示10-12格以上的畫面時,會被認為是連貫的;每秒30格時,會感覺到畫面流暢。
5 FPS:畫面有如定格動畫《南方四賤客》,動作僵硬到有喜感
10 FPS:動作略卡,有如廉價網路攝影機畫面
20 FPS:早期智慧手機的錄影畫面
24 FPS:自1920年代以來,電影普遍採用的播映規格
30 FPS:畫面動作流暢,YouTube、現今99%電視、射擊或競速遊戲都採用的播映規格
48 FPS:畫面平滑連續而清晰,為電影《哈比人》系列的播映規格
60 FPS:畫面動作滑順,HD電視常用規格,電影《阿凡達2》考慮以此速率拍攝
120 FPS:表情動作細緻到不允許演員有一絲不誠懇,是李安執導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挑戰影史拍攝與播映規格的極限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 606期《李安 超越李安》>>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3 22:04:00 +0800 CST  


http://www.filmlinc.org/nyff2016/ticket-information/billy-lynn-lottery/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3 22:27:00 +0800 CST  


http://vman.com/article/front-center-joe-alwyn/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4 21:49:00 +0800 CST  


最佳音效剪辑(Best Sound Editing)和最佳混音(Best Sound Mixing)的夺奖热门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4 21:56:00 +0800 CST  



https://www.harpercollins.com/9780062644022/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

楼主 海洋之婧  发布于 2016-09-16 13:47:00 +0800 CST  

楼主:海洋之婧

字数:28159

发表时间:2016-06-16 08: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28 07:06:10 +0800 CST

评论数:13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