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传统相声《夸住宅》图文详解

按:本帖转载于百度相声贴吧,@tianjindidi先生的大作。特此鸣谢并致敬!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46:00 +0800 CST  
图文详解《夸住宅》

传统相声《夸住宅》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包含着很多关于传统住宅和钟表的知识,但是因为这个段子诞生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远了,其中一些名词现在听起来显得很陌生。因此,我在综合了很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着对《夸住宅》中提及的一些名词进行了探讨和阐释。本人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有不少错误,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夸住宅》经过很多相声演员的演绎,产生多种台词版本,虽然大同但也有小异,经过对比,我选定的版本如下:
“您家住宅真是远瞧雾气昭昭,近瞧瓦窑四潲,就跟一块砖抠的一样。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上有电灯,下有懒凳。内有回事房、管事处、传达处。二门四扇绿屏风洒金星,四个斗方写的是“斋庄中正”,背面是“严肃整齐”。进二门方砖墁地,海墁的院子,夏景天高搭天棚三丈六,四个堵头写的是“吉星高照”。院里有对对花盆,石榴树,茶叶末色养鱼缸,九尺多高夹竹桃,有迎春、探春、栀子、翠柏、梧桐树,各种鲜花,各样洋花,真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正房五间为上,前出廊,后出厦,东西厢房,东西配房,东西耳房。东跨院是厨房,西跨院是茅房,倒座儿书房五间为待客厅。明支夜合的窗户,可扇的大玻璃,夏景天是虾米须的帘子,冬景天是子口的风门儿。往屋里一看,真是画露天机,别有洞天。迎面摆丈八条案,上摆尊窑瓶、郎窑罐、宣窑的盖碗、古月轩的果盘,当中摆四尺多高广作钟。案前摆硬木八仙桌,一边一把花梨太师椅。桌上有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宣纸、端砚、湖笔、徽墨,《通鉴》、天文、地理,欧、柳、颜、赵名人字帖。墙上挂着许多名人字画,有唐伯虎的美人儿,米元章的山水儿,刘石庵的扇面儿、铁宝的对子、板桥的竹子,松中堂的一笔“虎”字,乾隆的闹龙金匾。道光亲赐镇宅宝剑,绿鲨鱼皮鞘,金什件、金吞口,上挂黄绒丝绦。你们家有一丈二的穿衣镜,一丈二的架几案,五尺多高的八音盒儿,珊瑚盆景儿,碧玺酒陶,风磨铜的金钟,翡翠玉磬,有座钟、挂钟、代刻钟、字儿表、对儿表、寒暑表。…… 腰里系个褡包,要带浪琴、欧美茄、爱尔近、埋个那、金壳套、银壳套、铜壳套、铁壳套、金三针、银三针、乌利文、亨得利、人头狗、三道梁儿、半铺炕、把儿上弦、双卡子、单卡子、有威、利威、播威、播地,左手拿着提梁子,右手提溜八音盒,头顶大座钟,怀揣小闹表,未曾走道儿是叮当乱响。”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47:00 +0800 CST  
《夸住宅》这部作品,是以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为背景创作的,“胡同”称谓始于元代。忽必烈在辽中都的东北部建城,以《周礼考工记》中的说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棋盘式格局建成了元大都,“胡同”这一称谓就开始于那时代,经明、清、民国,至今数百多年了,究其来源,一般认为是蒙古语“Hottog”(浩特,大意为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有一意为水井,在大草原上,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生活)。至于写法,几百年来曾出现多种,比如:“胡洞”、“火瞳”、“忽洞”、“湖洞”、“衙同”等。
北京的官舍与民居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兴建时期。第一次是元大都建成后,蒙古人的皇亲国戚、军民家属与辽中都搬迁过来的各等官民在城内建房(那时还没有北京这个地名)。第二次是明成祖朱棣定北平为北京(北京的称谓由此时开始),在北京大规模营建皇城、坛庙,各地来京的臣民在城内建房。第三次就是清顺治年间“旗民分住”时,把内城居民迁住外城,内城交由旗人居住,八旗官兵大规模建府设园。这几次的营建、改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的胡同排列格局和形式。
走进北京的胡同,不管是宽、是窄、是长、是短,胡同两侧排列的都是一个挨一个的门楼,间有会馆、寺院、府衙座落其间。不要小视这些门楼,现在看来简单,过去它可是身份象征。或大、或小、或复杂、或简单,都直接显现了其主人的身份。进了门楼,里面就是各种布局严整、形制不同的院落了,在北京一般不管大小都将它们通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用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很多被拆除。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47:00 +0800 CST  




北京的四合院。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49:00 +0800 CST  
《夸住宅》正文里的名词阐释
雾气昭昭
“雾气昭昭”不难理解,就是雾气缭绕、犹如仙境的意思。近年北方常有的阴霾天气也属于“雾气昭昭”吧——只是丝毫没有仙境的感觉,倒应是“险境”更确切。


阴霾笼罩下的故宫,先皇们若是九泉有知会作何感想?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0:00 +0800 CST  
瓦摇四潲
“瓦摇四潲”存在争议,很多版本写作“瓦窑四稍”,认为是指屋瓦排列整齐、飞檐翘角,是夸房子好。这里根据我的理解,讨论一下“瓦yáo四shào”:“shào”若是“稍”字,只有“稍息”一词的“稍”发“shào”音;若按“四稍(shāo)”发音,乃太极拳理论中的一个名词,四稍者:舌为肉稍,齿为骨稍,发为血稍,甲为筋稍。加之“瓦窑”又为何意,砖瓦窑?难不成《夸住宅》是夸一个砖瓦窑?因此,写作“瓦窑四稍”实在难以理解。
我觉得还是“瓦摇四潲”比较正确,先解释“潲(shào)”字。潲,多见于北方方言,应用比较广泛,大概有四层意思:
一是雨斜落下来。“瓦摇四潲”中的“潲”,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下雨了,家里窗口还开着,家人就会提醒你说:“快关上窗户,雨都潲屋里来了!”(我们塘沽这里就是这么说的)
二是洒水。这在我们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干洗店熨衣服时,老板会叮嘱员工:“先潲点水再熨。”再比如,扫地时为防止尘土飞扬,通常都会往地上洒点水,即:“往地上潲点水”。
三是往后退。比如,著名作家魏巍在小说《东方》里,有这样一句话“骡子一见炮就往后潲,怎么也套不上去”。
四是猪饲料。《广韵》里解释说:潲,豕食。以前农民养猪通常都是用泔水、米糠、野菜、剩饭等煮成当做饲料(所以过去的猪肉味道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相声《老老年》中就说:一家炖肉一条胡同都香)。
因此,我认为还是写成“瓦摇四潲”更准确,这其实是一个包袱,意思是说乙家的屋子是摇摇欲坠、破碎砖瓦斜茬乱飞的意思。马敬伯和王宝童的《夸住宅》中,乙说:合着我们家一片碎砖瓦?——抖了一个包袱。但不知为什么,如今鲜有演员这么使了,大部分人是一语带过就到了下面一句“跟一块整砖抠的一样”。


瓦摇四潲的破房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1:00 +0800 CST  
蛐蛐过笼
很多《夸住宅》版本中,甲说:“跟一块整砖抠的一样”,乙接:“我们家在蛐蛐过笼里面住”。这里所说的“蛐蛐过笼“是养蛐蛐的一种用具。过笼的用处,一则为适合蛐蛐避明就暗的习性。二则为蛐蛐交配(又称贴铃)时的“洞房”。三是用来转移蛐蛐的,用来把蛐蛐从罐中取出来,不会伤到蛐蛐,比如2只蛐蛐斗完了 就先把它们分别赶进过笼里然后再把过笼放进蛐蛐罐,把蛐蛐再赶出来。过笼两边的洞就是让蛐蛐钻进去的。


蛐蛐过笼


带把的蛐蛐过笼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3:00 +0800 CST  
门槐
槐树原产于中国,又叫中华槐、国槐,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普遍种植此树。
这其中,有一份人文情结。首先,古人认为槐有君子之风,正直、坚硬,荫盖广阔;第二,槐树是美好政治的象征,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和处理民间投诉时,均站在树下,故人民广植国槐,以表达对他们夙夜在公的敬意。同时,国槐易活,耐酸碱,生长要求低,它的枝干非常直,遭遇暴雨狂风时不易倒,适合在城市种植。
老北京喜槐,与它是移民城市有关。明成祖迁都,移民于山陕,洪洞县是大中转站,故有“问我故乡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古代农村管理松散,民间靠“立社”交往,即每年两个“社日”,大家聚在一起,饮酒庆祝,“社”由年长者主持,平时有事,他们出面调解,“社”也没有办公场所,一般是植树立“社”,故先民对树充满情感,视为生命的根脉。
老北京人指国槐为故乡,故落地生根后,自然广植国槐。明清两代,北京国槐数量激增,成了城市名片。但国槐易生虫,即俗名为“吊死鬼”的尺蠖,令人厌恶,且槐字中有“鬼”,故讲究人家只在门前植槐,所谓“门前种槐,进宝招财”,院内不种槐,不过这也不绝对,所谓“院有古槐,必是老宅”,故宫的御花园中,就种了18棵明以前的槐树。
前些年有个反映老北京故事的电视剧,叫《五月槐花香》,其实不准确,国槐多是七八月开花,五月开花的是刺槐,即洋槐,原产于美洲,清代移植到北京,它不生虫,有刺,花香且灿烂,也被广泛种植。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3:00 +0800 CST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山东聊城市莘县陈家大院门口种着槐树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4:00 +0800 CST  
上马石、下马石,
上马石和下马石其实是指同一种东西。旧时讲究的宅门前几乎都设有上马石,用于上马与下马,因此,上马石的全称应该是上下马石。不要小看这两块石头,作用极大,一是显示主人的等级,二是上下马时真离不开它。因为马、驴、骡是旧时京城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加之清代满蒙等民族有骑马狩猎的祖习,清代朝廷规定:满洲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需乘马,以不忘先祖遗风。清官员有“前引”、“后从”的定例,即主人外出时,奴才和仆从也要骑马,前呼后拥地跟随,既使后来主人们乘车、乘轿,仆人也要骑马左右跟随。所以,旧时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会馆的门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马石,石多为汉白玉或大青石,石分两阶,第一阶高约一尺三寸,第二阶高约二尺一寸,宽一尺八寸,长三尺左右。住宅门前有没有上下马石也是宅第等级一个划分标准。




几种下马石。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6:00 +0800 CST  
拴马桩
顾名思义,拴马桩就是用来拴马的桩子。常见的拴马桩有两种,一种是独立式的石柱或石碑;再一种是“石洞式”拴马桩,它固定在宅院倒座房的后檐柱上。
清末民初的大四合院临街的倒座房的外墙上,常常见半尺见方的小石洞,距地面约四尺,里面有铁环,用以拴马。这种“石洞式”拴马桩其实即为两房屋之间的柱子,砌墙时,先留出空柱,再砌上用石雕做成的石圈,石圈门内即为房柱,柱上有铁环,铁环直径为两寸、小姆指粗,石圈高约6寸、洞宽4.5寸、进深约3寸。这种“拴马洞”的数目要取决于倒座房的间数,有2、3、4、6不等,西城区护国寺太平胡同路北有一院,为6个拴马桩,原因是府第较大,由多座四合院组成。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拴马桩








形式各异的拴马桩(环)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1:59:00 +0800 CST  
磨砖对缝
“磨砖对缝”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即将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等。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是磨砖对缝的。


四合院里磨砖对缝的影壁。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01:00 +0800 CST  
八字影壁
成语“祸起萧墙”中的“萧墙”指的是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其实就是后来的屏风和影壁,只是当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影壁,也称照壁,是由“隐避”演变而成,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以后就惯称影壁。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当然,影壁更有其实用功能,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如北京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影壁)。这种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间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影壁


宅门里的座山影壁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06:00 +0800 CST  
第二种位于大门的的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还是北京新华门,两侧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两块影壁就属此类。


新华门两侧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两块影壁属于反八字影壁。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07:00 +0800 CST  
第三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如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平面成“冖”形的,称雁翅影壁(如沈阳大帅府的“鸿禧”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由大门外出的人抬眼望去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夸住宅》中所说的“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指的应是“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的雁翅影壁,如果从正上方看下去,确实是呈八字形




北京郭沫若故居大门对面的一字影壁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08:00 +0800 CST  


沈阳大帅府的“鸿禧”影壁


胡同里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的“雁翅影壁”,与沈阳大帅府的“鸿禧”影壁应属一类。《夸住宅》说的应该就是这种影壁。


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大门对过,独立式的雁翅影壁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10:00 +0800 CST  
广梁大门
老北京四合院的院门,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清朝时,四合院的老宅门按级别一般可分为“王府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等。其中,从“王府大门”到“如意门”都属于屋宇式门,有门洞,随墙式门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王府大门、广梁大门和金柱大门多为王公贵族和官僚阶层所拥有;如意门则多为商贾及有钱人所拥有。借着阐述“广梁大门”的机会,简要说说四合院的门。
先说王府大门。《大清会典》中规定凡是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其他就是世子府、贝勒府、贝子府、国公府了。至于那些不是龙子龙孙(即爱新觉罗一脉)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或“第”。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而“宅第”则一般都是私产(“广梁大门”即为私产中等级最高的大门)。


位于北京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新府,习惯称为“北府”。另有城南太平湖的老醇亲王府为“南府”),是除皇宫之外最高等级的门脸,仅看在大门上有门钉这一项,就是只有皇族才能享有的特权。解放后先后为卫生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地。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11:00 +0800 CST  
广梁大门
广梁大门,其重要特点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在门外即可看到,因而称“广梁大门”。 有人称“广梁大门”为“广亮大门”,是不够确切的。在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就称之为“广梁大门”。“广亮大门”应是因为发音相似而以讹传讹之误称,还是称“广梁大门”更为准确。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广亮大门”是指大门的地面高出门外的街道。出门有居高临下之感,入院有步步登高之势。不过,本文仍取“广梁大门”的说法。
广梁大门四个门簪上挂匾,檐檩枋板下有雀替。除雀替和椽头外不许饰彩绘。可以露梁、露檩、露柱。门外半间房的空间可供四个警卫分站两旁把守,以示宅门的等级高贵。京城的私宅中“广梁大门”并不多见。
另: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椽头:椽(chuán,音:船),过去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房檐下可以看到一排木条,木条是垂直安放在檩木之上的,这排木条就叫椽子(很多宅门都是两层椽子),椽头就是椽木的末端截面,分方椽头、圆椽头两类,方的又叫桷(jué,音:绝)。有的资料把“椽头”写作“橼头”,是不对的。


郭沫若北京故居的大门即为广梁大门


郭沫若北京故居广梁大门近景


雀替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14:00 +0800 CST  


椽头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15:00 +0800 CST  
金柱大门
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金柱大门是形制上略低于广梁大门的一种宅门,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梁大门要小。
金柱大门与广梁大门的区别主要在于:金柱大门在外面只看到柱子看不到房梁,门扉是设在前檐金柱之间,而不是设在中柱之间,并由此得名,这个位置,比广梁大门的门扉向外推出了一步架(约1.2m),因而显得门前空间不似广梁大门那样宽绰,只能供两个警卫在门外分立两旁把守。在京城所保留的豪宅中“金柱大门”较多


金柱大门敞开后,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


装饰一新的金柱大门

楼主 風雨归舟  发布于 2014-10-08 12:16:00 +0800 CST  

楼主:風雨归舟

字数:42870

发表时间:2014-10-08 19: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05 13:10:35 +0800 CST

评论数:2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