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比大砲,汉与罗马谁高超

罗吹死洋奴又在腾讯钓鱼了,大家速来围观
这是链接:http://view.inews.qq.com/a/20160718A032JW00?dt=0&cv=0x15000000&lang=#rd
当然,为了照顾手机党和部分不愿意看到小将评论的人士,以及做出一点修改,这里放出里面的内容:
面对城墙,大概是古代将领们在自己的征战中最不愿面对的事情了,中国的兵圣孙子就无奈的写道:“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没法子,面对高大的城墙,你不得不“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可你粮草有限,往往“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最终虽然“杀士卒三分之一”却依然打不下来,只能老泪一抹——“此攻之灾也”。
为了解决攻坚的无奈,各色大炮成了各路军队们一致的选择。砲,在石字边还没换成火字边的时候,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炮,而是用来称呼用来砸城墙投石机之类的器具。而弩炮,就是大号的,要多人操作的发射着巨大箭矢或石头的弩。


早在两千年前,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并存于东西方,汉有大黄弩、连车弩和人力杠杆投石机;罗马则有扭力弩炮(ballista)、机动弩炮(carroballista)和扭力投石机(catapulta),如果他们碰撞在一起,究竟谁的大砲更胜一筹?


简便VS复杂,汉与罗马的弩炮之道


汉朝大黄弩,《史记·李将军列传》里描述为“角弩,色黄而体大”,居延汉简有“大黄力十石弩”的记录,汉代一石约30公斤,可见大黄弩拉力的最低标准当为300公斤,这么大的力道,大抵不会是一个人能拉的开的,应当是多人来操作了。






【目前只能依靠居延汉简来了解大黄弩】


虽然我们也称之为弩炮,但由于汉代大型弩到目前为止完全没有考古实物可供佐证,所以究竟多大,几个人操作,能否称之为弩炮完全不知道,如此统称仅仅为了方便而已。


《后汉书·陈球传》有大弩“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的描述,看来结构上仍为弓臂式,我们可以猜测,这类弩炮一直传承了下去,和宋代《武经总要》里的床弩应该大体类似,而床弩实际上就是单兵弩的多倍放大版了,主要由弓臂,弩床、弩机和用以张弦的机具构成。


罗马扭力弩炮则复杂的多,这是一种源于希腊的古老机械。它的名称甚至成为现代弹道学(ballistics)的词源,它结构复杂,既可以射击弩矢也可以射击石弹。根据马塞里努斯《历史》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发现,其储存能量的“弓臂”主要是由一对机轴和两股扭绳组成,扭绳中间插着木杆,木杆末端链接着弦,弦连接着石弹或弩矢,这些部件装配在木质或金属框架上,框架中心则有弩臂伸出,弩臂上有放置弩矢或石弹的凹槽,在弩臂的尾部有绞盘用于上弦。






【结构复杂的弩炮零件和复原的弩炮】


扭力弩炮可大可小,多数的弩炮仅由2~5人便可操作。但也有极其巨大的版本,比如BBC曾复原过由更多人操作,射击26公斤石弹的巨型扭力弩炮。


在轻型弩炮方面,汉朝有机动作战的车弩,在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上记有“连弩车”数以百计。根据《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的解释,这就是移动式弩车。


连弩并非连发弩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望远连弩射法具》,如同战国时期的绞车连弩,“连”的意思为连接,即指箭矢的尾部连接有绳索,以便回收。吴景刚在《走近科学》栏目里用复原的三弓床弩射击时就用绳子连接在弩矢后面,以方便寻找收回。除此之外,其与大黄弩在结构上并无不同,说白了不过是一种车载的弩炮。






【图拉真功德柱上的机动弩炮】


能机动作战的弩炮并非汉军独有,根据马塞里努斯在《历史》里的记载,罗马也有一种用于机动作战的小型弩炮,称为机动弩炮,它和弩炮在结构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如图拉真功德柱所示,与弩炮扭绳裸露在外不同,它的扭绳被封闭在金属圆桶里,可能是为了方便保护扭绳;此外,连接两股机轴扭绳的框架也比弩炮简陋,这可能是为了减少重量而做的改动。它体型较小1,2个人即可搬动,1人就可以操作,并且搭载于车辆上,有着强大的机动性。
人力?扭力?投石机的分歧


投石机虽然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应用,汉和罗马也不例外,但款式却截然不同。中国的投石车被称之为砲,砲最早记载于《墨子》一书,专用于防守,而更广泛的运用则要等到东汉末官渡之战时砲车的出现。中国的投石机结构比较原始,采用人力杠杆结构,依照《陆敬严: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的总结,这种结构由四个基础的部分组成:“高耸的砲架;放置在砲架上可以活动的杠杆,杠杆前短后长;拴在杠杆前段几十、上百根拽绳;杠杆后端用绳索连着的盛放石块的皮碗。”


其发射手段十分的简单,由人猛力拉动一端的绳子,利用杠杆原理将另一端的石头射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类结构的好处是制作简单,成本低,但是坏处同样明显,人的力量有限,因此要抛射足够重的弹药就需要大量拉拽绳子的人员操作,十分不便,性能还不强,《武经总要》就记有宋代多达250人拉拽的投石车,射程才50步。






【人力杠杆投石车的复原图和《武经总要》里的绘图】


罗马的投石机就与中国的人力杠杆式完全不同了,它和弩炮一样也是扭力的,根据马塞里努斯的记载,因为其高高的旋臂像蝎子的尾巴故人送外号蝎子炮(scorpio),而又因为其投射石弹像野驴被追击时踢起石块,所以又被称为野驴炮(onager)。


虽说同为扭力,却与弩炮有着些许不同,它的机轴和扭绳各只有一个,但更粗;石弹被装在旋臂末端的袋子里而非凹槽;击发依靠的不是弦的带动而是旋臂的抛射。因此相比弩炮,其力量更大,对杠杆投石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由于不像杠杆投石机那样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操作,因此其结构虽然比杠杆复杂,应用却同样简便。






【现代人cos的罗马士兵正在操作扭力投石机】


孰优孰劣?性能为王——比射程


比较武器,毕竟还是得从性能下手,古代这些弩炮、投石机的性能不外乎三点,射程、威力和精度。


大黄弩的射程根据未央宫刻字骨签所载,现公布的材料中最大为“射四百二步”,汉代一步1.38米,400步合560米,但因出土签牌早已散乱,无法得知其对应为多少石的弩,但显然已是汉弩炮的极限射程。当然,肯定有人要拿《后汉书·陈球传》中1“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来反驳,不过,这类文人记载怎么能和居延汉简的真实性相比呢?不仅如此,宋代的官方军事手册《武经总要》中记载,以70人张发的八牛床弩射程只不过300步,即420米,足见千步之说实为文人臆想。


虽说四百步的射程相当的远,但这只是极为少数的极端案例,毕竟八牛床弩都要70人张发了,那么一个能射400步的弩得多大?根本不可能是普遍使用的弩炮。按汉简记录的东海武库,汉军装备最多的还是车弩,而车的承载量有限,只能装载中小型弩炮,大抵应是10石大黄弩的级别。这种的射程就没那么好看了,不比最远的单兵弩大多少,如《陆敬严: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所言,射程仅有二百步,合280米。也难怪,在《武经总要》里宋代7人张弓的双弓床弩射程不过一百七十步,10石的大黄弩射程在这个区间再正常不过。


罗马弩炮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弩炮有大小的区别,一般来说,罗马普遍使用的为2~3人操作的中型弩炮,根据《Osprey New Vanguard 089 - Greek & Roman Artillery 399 BC-AD 363》一书提供的实验,这种弩炮用13公斤的石弹,以43.5度的角度射击,射程达到400多米;1人操作的轻弩炮,使用80cm长的弩矢,最远射程可达370米。






【古罗马军营遗迹出土的各类大小石弹】


只看最大射程,貌似汉弩炮在最大射程上比罗马还略有优势。但我们要爱科学爱逻辑,不能随便就田忌赛马。罗马人手中两三人操作的弩炮比宋朝7人操作的双弓床弩射程远了不少,已经相当于70人操作的八牛床弩的射程了。


再说了,相比只有一两斤且有尾羽用来稳定飞行的弩矢,13公斤的石弹要沉重许多,也没有箭体来帮助稳定飞行,这样都能取得如此射程,汉罗间弩炮的射程差距足以管中窥豹了。


既然弩矢比石头更易射远,大黄弩都不能在射程上压制扭力弩炮,可想而知投射石头的汉军投石机就更惨了。《范蠡兵法》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十二汉斤仅约3公斤重量,只投出了二百步,280米的距离。


比威力——重弹高速无可比


射程不足威力凑,大汉弩炮的威力想必是十分的高,才使得射程落了下风,远射千步且不论真实与否,多有杀伤总归毫无疑问了吧?只能说,还是太天真了,由经典的动能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初速和重量越大,动能就越大,威力也就越大,这个想来没人反对。


那么论重量,汉军弩炮几百克的弩矢,投石机的石弹也不过3公斤重,和罗马扭力弩炮的13公斤石弹完全没有可比性,仅是罗马中型弩炮射击石弹重量的零头。


论速度,射程越远说明初速越大,毕竟石弹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空气动力学效果,汉军普遍使用的大黄弩和投石机射程竟还不及罗马中小型扭力弩炮,初速显然也不可能高过罗马了。速度、重量都不行,汉弩炮和投石机的威力相比罗马人的东西……不言自明。和千余步一样,多所杀伤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夸张。


与难称可靠的中国文人二手记载相反的是,关于弩炮的威力,西方史料中有大量亲身经历者的详细描写,约瑟夫在《犹太战记》中就生动的描述过他身边的一位战友被弩炮击中,整个脑袋都被击飞。城内一位孕妇被弩炮击中,腹内胎儿飞出去100英尺。


这样恐怖的威力还并不是上限,投石机因为其扭绳尺寸往往大于弩炮的扭绳,所以其力量也大于普通的弩炮,可以发射更重的石弹,故而威力巨大,关于此,马塞里努斯作为旁观者有着触目惊心的记忆,他在著作《历史》中写道:


“被击中者无不粉碎。”


“这种机械必须放置于草皮或碎砖石堆之上,因为危险来自其巨大冲量而非重量,如果部署在石墙上,它们可能会震垮身下的建筑。”


“有一位我军的工兵,名字我已忘记,当时他正好站在一具蝎子炮后面,有一块石头被炮手不经意放置在已向后拉满的抛射器上,这个不幸的人被击中后背,胸部碎裂而死,他的肢体零散扭曲,身上各个部位简直无法分辨。”


【BBC复原的约瑟夫笔下的巨型弩炮】


千里穿杨——比精度


射程和威力都逊色,汉弩炮为人称道的准确度肯定要高于罗马了吧?比如李广就曾以大黄弩射杀匈奴裨将,而李陵千里送战功于匈奴之时也仍做到了“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汉弩炮精准度可见一斑。


然而这并非汉弩炮独有,罗马扭力弩炮可以射石头,也能射弩矢,由马塞里努斯亲身经历并在《历史》中记载的战例就可以说明一切,公元359年的波斯围攻罗马城市阿米达,“波斯盟军西奥尼泰人的国王和王子在城下耀武扬威,结果一名经验丰富的弩炮手早就瞄好了,一箭贯穿了王子的铠甲与胸膛。”要射你王子就不射你国王,就问你怕不怕?


多还是少?弩炮装备的数量


东西再厉害,数量不多又有何用?射服西域的大汉靠数量就能压死你!真的吗?我们也来扒一扒罗马军与汉军弩炮的装备比例和数量吧。


根据东海武库的记录,长柄武器总数有57.7万,由于刀剑可以做副武器不计入在内,这就意味着在考虑备份武器的情况下最多可以装备约30万的军队,而其中车用弩机11181件,假设一半作为备用更换的零件,则每60人就可以装备一件弩炮。


乍一看,这比例很高,但很多人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由于弓臂、弩机等部件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制作,而战时使用又非常容易损坏,为了方便替换维修,储存于武库备用的弩机备件自然远远多于实际装备数量,因此这武库里弩机所占的比例仅仅是理论上的最大保有量。






【许多人心目中的汉军弩兵的样式正如电影《英雄》里的画面】


看《汉书》记载,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同为数万人的规模,初征大宛时“攻之不能下”,二征大宛时,“兵弩甚设”才能将据守城市的敌人“射败之”,兵弩甚设不可能只增加一点,即便增加一倍也不为过,以甚设之后可达武库的比例计,增加一倍之前就是每104人才能装备一件弩炮,足见在一般情况下,汉军携带弩炮的装备比例相比理论峰值是要大打折扣的。


再看罗马,常有人说道,罗马弩炮一个军团才55门,和大汉根本没法比。这种说法固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却是一知半解,4世纪的罗马史家韦格蒂乌斯所著的《兵法简述》确实提及罗马军团的标准配备是55门弩炮。但此书的作者所述的是比较宽泛的古典罗马军制,显然只是一般的理论配置,但实际和理论往往是脱节的。因此解读这份资料时,我们还应该参考其他内容,以做斧正。


公元68年,罗马将领维斯帕先奉命镇压犹太人叛乱,在围攻叛军城市尤塔帕塔时,每天都用350门各类弩炮进行轰击,而两年后,其子提图斯围攻叛军最后的据点耶路撒冷时,更增至700门各类弩炮。围攻尤塔帕塔时维斯帕先才只有3个军团,而围攻耶路撒冷时,提图斯也只有4个军团,显然都超过了一个军团55个的规定,达到一个军团116门到175门。罗马军团有6000人,换算下来每34-51人即可拥有一门弩炮,若以理论上较低值的每个军团55门计,每109人就可以拥有一门弩炮(数据引自此战中犹太人一方领袖约瑟夫的《The Wars of the Jews》等)。可见汉军的弩炮装备比例和罗马旗鼓相当。


有人会问,虽然比例不占优势,但是总数还是占据优势啊,一个武库就有一万弩炮,即便以50人就有一门弩炮的比例,帝国时期区区18万人的罗马军团(以均数30个军团计),也不过才3600门弩炮。但别忘了,武库里的弩机还包括用来维护替换的备用零件,用装备于军队的数量比仓储数量是何等的不科学。


据《汉代兵力论考》考证,与罗马帝国时期相当的东汉,汉军中非属国兵,也就是中央军、边军和郡国兵只有18万人左右。而汉对大型弩的管控极其严格,班固《后汉书》中就记载汉昭帝时“罢天下亭母马及马弩关。”注解后汉书的颜师古引用孟康的话解释:“旧马高五尺六寸,齿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关,今不禁也。”可见相当时期兵里汉朝属国兵是不可能得到弩炮的。那么同样只有18万可以用到弩炮的的汉军,在装备比例也不如罗马的情况下,又何来数量优势?


射人还是射墙?这是个问题


如东海武库所示,汉军所用弩炮多为车弩;史料中又有李广狙杀匈奴裨将,李广利二征大宛用弩炮压制了守城士兵的记载;再参考弩炮射击的是弩矢,投石车射击的石弹十分小。不难看出,汉军应用弩炮的特点是机动灵活,以射人为主,但攻坚能力与威力就不敢恭维了。毕竟汉弩炮和投石机弹轻速低,除非对方墙薄土松,否则面对修筑良好的城墙只能一筹莫展。


反观罗马弩炮,其威力巨大且主要的记载多为攻坚,因此总有人觉得它只能用于攻城,砸砸不会动的城墙,果真如此吗?






【前排百夫长:来人!上弩炮乎他一脸!】


罗马弩炮既可用于攻坚,也可以在防守时将敌人“射败之”,比如凯撒就在自己的《高卢战记》中记录了阿莱西亚战役中弩炮守营的事情。公元前52年,凯撒围攻阿莱西亚,高卢人反攻时,罗马军营地里的“弩机发射了大量矢矛。”击溃了他们。


马塞里努斯的《历史》一书也提到公元359年的阿米达攻城战中,面对偷摸上来的波斯弓箭手,罗马人就“搬来了五具弩炮,发射出高速木箭杆。”将敌人全部射败。


自然,野战也有弩炮用武之地,阿庇安《内战史》记载,公元前48年法萨卢斯战役中,两支对阵的罗马军“愈来愈接近的时候,双方首先投射弩箭和石头。”


在塔西佗的《编年史》里亦记载了公元14年,罗马将领日耳曼尼库斯进攻日耳曼地区的一次作战行动中,他"把军团的士兵稍稍后撤,然后下令弓手弩手把放射器械开动起来,器械把投枪射了出去,打散了敌人。”而当日耳曼人游过河后想要回击架桥追赶的罗马人时,“却被罗马人的投射器械和射出的箭击退了。”


可见,不管是攻坚还是坚守,或是进行野战,罗马弩炮的火力都可以有效的倾泻在他们敌人头上,远远不是只能用于攻城。


结语


有人会好奇了,罗马弩炮那么厉害,怎么后来消失了呢?其实这同样是谬误,扭力弩炮在中世纪并未消失,只是不再独领风骚,如《中世纪攻城武器》一书所考证,广泛记载于中世纪史料的“Mangonel”实际上就是扭力投石机,而在东方的伊斯兰国家,扭力弩炮在13世纪大范围应用并在改进为“al-'arradah”后还传入了西班牙,直到更好的配重式投石机出现,再往后火炮大显神威,扭力技术才在日新月异的新式科技面前逐渐被淘汰。






【14世纪的扭力弩炮相比罗马还是简陋许多】


正视历史才能拥有未来,在技术发展缓慢的古代,只要互相稍有交流,就不可能出现某一家全方位领先世界的可能。古人是古人,今人是今人,自豪也好自卑也好,都只能依靠自己的作为和担当,古人没法为你的自豪感负责。

楼主 百夫长法比乌斯  发布于 2016-07-23 10:18:00 +0800 CST  

楼主:百夫长法比乌斯

字数:6609

发表时间:2016-07-23 18: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6 01:21:55 +0800 CST

评论数:17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