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Elsa的人物塑造

此贴结合了罗伯特·麦基《故事》中的部分理论,从矛盾维的角度出发(人物弧光稍有涉及但不全面只作补充以辅助)。只分析正片中的人物形象。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18:00 +0800 CST  
先粗略的讲一下人物弧光:
人物弧光主要分为正向变化、负向变化和平弧(其中平弧就不讲了,如果感兴趣就自己去查吧)。

正向变化:人物要克服重重的困难和挫折或自身的缺陷完成蜕变的全过程(当然自身缺陷和困难等等是完全可以同时存在的)代表人物:《乱世佳人》中斯嘉丽、《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哈利波特》中哈利波特、《楚门的世界》中楚门。

负向变化:一次次的做出负面的选择,在角色弧结束时堕落或以悲剧结尾。代表人物:《小丑》中小丑、《教父》中迈克·柯里昂、《看不见的客人》中艾德里安。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18:00 +0800 CST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要分为外在塑造和内在塑造”

外在塑造是指个人和环境。
其中个人就是人物的外貌、爱好、技能、职业、习惯、服装等等
而环境则是家庭成员、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宗教信仰、国家国籍、周围的人(同学同事朋友之类的)、财务状况等

内在塑造则是指人物性格方面,这里要分为横向和纵向(人物欲望、人物性格揭示等就不细讲了,太多了)。
横向: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的性格和行为作风等,还有就是环境、经历、社会地位等对人物的影响和转变、人物的能力和长处、梦想/欲望/目标。
纵向:人物出生时的性格和本性、ta的经历怎么影响到了ta、经历作者的故事后人物性格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人物塑造的一个框架,但仅仅只是一个框架也就是人物塑造的宏观方向。想要塑造出一个优秀的人物就必须要让外在塑造、内在塑造和故事情节三者协调,也就是要拼凑矛盾维。

矛盾维是指外在塑造与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外在塑造与外在塑造的矛盾和内在塑造与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同时存在但要合理与衔接情节。

(下面的人物只是举例了部分矛盾点)

1. 外在塑造与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举例: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外表冷酷杀手内心小男孩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马婷达:外表萝莉内心御姐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本杰明:有着年老的外表时内在是年轻悸动的心,有着年轻的外表时已经受风雨。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外表冷酷无情狠毒,内心温柔善良
《心灵捕手》中威廉:外表天才自信骄傲,内心自卑恐惧懦弱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沃:外表强势高傲冷漠内心孤独寂寞温暖
《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商人、纳粹党成员—难以用文字形容的崇高品格
《教父》中维托·柯里昂: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恶棍—仁慈、和蔼的父亲

2.内在塑造与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举例: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渴望脱离现状不想孤身一人却不敢让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加勒比海盗》中Jack:亦正亦邪,颓废又坚韧,狡黠又善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重感情关心别人的感受—叛逆、渴望挣脱枷锁
《乱世佳人》中斯嘉丽:虚荣、自私、任性但也执着、勇敢、坚定、包容。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完成了性格的完美蜕变,由一个任性散漫的大小姐蜕变成了一个坚强果敢的女性(克服自身性格缺陷,人物弧线正向变化的经典例子)
《闻香识女人》中史法兰中校:暴躁高傲固执—脆弱寂寞孤独
《当幸福来敲门》中Chris:极强的责任感—追求理想的固执的心

3.外在塑造和外在塑造之间的矛盾举例:

《疯狂动物城》朱迪:“弱小的兔子”—优秀的警察
《老友记》罗斯:**—博士
Begin Again中丹:格莱美得主、优秀音乐人—颓废大叔、“人生输家”
《完美的世界》中布奇:逃犯、杀人狂、抢劫犯—温暖幽默大叔
《触不可及》中菲利普:亿万富翁—残疾人
《海贼王》中路飞:强大的船长—吃货
《星际穿越》中库珀:科学家、NASA前飞行员—农民
《钢铁侠》Tony:天才科学家—花花公子
《银魂》坂田银时:帅气的外表、强大的能力—小孩的爱好、行为
《三个老枪手》主角们:抢劫犯—老人
《废材联盟》Jeff:帅哥精英律师—**学渣
《瑞克和莫蒂》Rick:最聪明的人—颓废老丧B
《猫鼠游戏》中Frank:全美最强诈骗犯—青少年

其中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是最难拼凑和把控的,且内在矛盾之间可以有多重性格侧面,同一个性格特征有不同的表现层面从而拼凑更多的矛盾维。如果要想塑造出能够带给人们共鸣的角色就要学会洞悉人性,挖掘出人们的潜意识。制造一些广泛存在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矛盾点,当这些人物涉及了我们很多人共有的矛盾点,触碰到了我们平时压抑了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并帮我们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能让人为之动容。矛盾维中的两个方面也要分清主次地位,要知道哪一边应该要为主哪一边要为次,要学会把控这样的比例。如果比例是5:5就很容易精分。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19:00 +0800 CST  
圆形人物: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19:00 +0800 CST  
戏剧化人物:
戏剧化人物的内在和外在塑造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要尽量做到不浪费人物可以塑造的因素,制造出好的矛盾点,拼凑出人物独有的矛盾维。但不能光为了将人物变“圆”就强行拼凑矛盾维,“贵精不贵多”。在能提升人物立体感、结合情节、不扭曲人物本质和人物弧光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多的加入和拼凑矛盾维。但如果矛盾维太多就会变得像哈姆雷特那样太深不可测了,(当然哈姆雷特在文学史上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难以让人带入进去。光为了把人物做“圆”影响了人物本质和情节逆转了人物弧光也是不可取的,比如说我就不能给《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一个恻隐之心,这样人物就变味了(思特里克兰德是平弧)。
注释:这里的人物弧光是指人物情感和内心成长的一个方向,就是人物完成蜕变的角色弧变化。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20:00 +0800 CST  
现在要切入正题了!—浅谈Elsa的人物塑造

所谓“圆形人物”就是身上有着不计其数的矛盾点,很难一一举出只能讲个大概,希望大家能补充。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21:00 +0800 CST  
作为迪士尼童话王国中人格特质最接近“人”的第一个“圆形人物”。光凭这一点就意味着她的复杂程度将超过迪士尼以往所有的角色,且最为立体。她摒弃了以往公主们所持有的乐观、坚强、勇敢、阳光向上等充满教育意义的耀眼的外在品格,也丢掉了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和光滑表面,却拥有了“人”的人格特质、真实的深度和自由度。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她可以不再局限于WDAS中传统人物角色弧发展的“固定模式”,而是拥有可以像《乱世佳人》中斯嘉丽那样艰难曲折、历经坎坷的人物弧线的潜力和无比强大的人物弧光。这样的角色自身需要克服的缺陷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且可以让人代入自身来体会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人物完成蜕变后甚至可以像“Tommorw is another day”那样带给观众以无限激励与鼓舞(但当然得让她的角色弧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才行)。为什么F1中Elsa身上的矛盾点会这么多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她身上有着反派的晦暗和深沉的同时却是一个正派人物,再加上随潜意识而变化的角色弧发展,拼凑出了无数“人”的矛盾维。
外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特别的出彩:她既是超能力者,又是一国之君,作为王国继承人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君主教育而且还是个全才。妩媚高冷令人敬畏,又让人觉得楚楚可怜,而且还美得这么“丧心病狂”,这简直就是开挂的存在啊!但内在却是一个多愁善感、脆弱、有点社恐、沉闷、惶恐、迷惘,对情感和气氛的观察迟钝的不完美的人。但因为自己身份(女王) 的束缚不得不表现得完美,没有任何人了解她的痛苦,她也不能让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她易怒暴躁又沉着冷静,平时可以一直带着人前面具伪装自己但一旦戳到她的底线和痛点就会“爆炸”,特别的人化和真实。她站在权力和地位的巅峰却又活得如此卑微压抑和痛苦,她会逃避但也会去直面不完美的自己。她是一个“棱角分明”的女性,她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也非常真实;尽管她外在和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和外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已经强大到可以让她成为一个十分立体生动的角色了,但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才是她如此出彩的最大原因(外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欢迎补充,我太累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许多影史经典人物形象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会涉及很多人类共有的潜意识的表达,触碰我们平时压抑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并帮我们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可视化的优势,这些角色和电影会更容易触动到我们的潜意识中最脆弱的点,直击我们的内心。就像大家会喜欢看到自己热爱的角色或电影被解析和夸赞一样,当这些文字、电影、角色触动到了我们内心的所想所感时我们就会被打动。Elsa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就可以较为直观地将我们压抑了许久的难以释放的潜意识表达出来;她的内心是复杂的,压抑的,强大的,是通灵睿智的,也是腼腆含蓄的…在以往痛苦的经历中她积累的那些憋屈和纠结可能我们很多人也会有。她很感性很脆弱又很坚强果敢,从这些内在矛盾之间又可以产生多重性格侧面;她会害怕会逃避但又极其坚强的坚持了13年,她会认命去为了国家和人民自我放逐但也会背地里“I don’t care what they’re going to say”, 只有在四处无人的时候才能释放自我(LIG、ITU、SY都是)。在迪士尼这么个讲梦的地方,似乎只有Elsa从来都没有透露出对什么具体的向往;安娜渴望爱情和被认可、莫阿娜渴望海洋和远方、乐佩想要自由和孔明灯等等,唯独Elsa一人梦想不清晰、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得过且过将自己的追求都压在心底(弱势群体+社畜)。在大门紧闭的13年里她能做的只有Conceal don’t feel,不敢也没有展现出对外界的向往和渴望,让人难以捉摸……她身上有着太多的矛盾点了,这些矛盾点甚至多到可以一分再分很难列举完,但又无可避免的戳中了人们的内心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深不可测又可以让我们将自己带入其中。在意识的冰山中,Elsa将我们压抑的难以释放的潜意识中脆弱的那部分表达了出来,触碰到了我们“冰封”的那层情绪。所以看到她在雪山上不用再压抑自己,不用迎合别人 ,不用担心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会魔法的自己,在另一条时间线能做些什么。这就是三个维度中最强大的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同样欢迎大家举出Elsa内在塑造之间其他的矛盾维)。但就像前文所说的,想要拼凑能带给人们共鸣的矛盾维就要抓住人们潜意识中那些脆弱的点,对人性的理解不够透彻很难拼凑出符合“人”的特质的矛盾维。所以“轻视”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注重将故事人物简单化的WDAS能创作出这样的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她的角色弧发展是完全不能靠迪家惯用的零维观测来决定的,这样的人物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创作者必需将自己带入去用人们共通的潜意识来推倒人物的抉择才能符合人物的内心。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22:00 +0800 CST  
更不用说这是一个全龄向的合家欢商业片,刻画出这么一个人物仅用了短短20几分钟…这样一个有经典好莱坞叙事下模范角色的受众广度,同时有潜力具有《蓝白红之蓝》这类电影的女性角色深度而且还是在3D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还不能被称为史无前例吗?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08:22:00 +0800 CST  
欢迎大家来补充啊,我只是讲了皮毛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2 10:44:00 +0800 CST  
@Frozen💖更了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3 12:24:00 +0800 CST  
以下内容同样基于罗伯特·麦基《故事》中的理论(本来说人物性格揭示太复杂不讲,但站这个角度来分析会清晰很多)。
“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获知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是通过遗传给予和经验积累组合而成的仅此一个的个体。”
但是,这只是人物塑造,而不是人物,换句话说这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人物只是人物的前提,而想要让人物成为人物,就要更进一步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人物性格真相在人物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
你知道为什么你能通过脑补来推测角色的内心活动吗?其实这是人物塑造的功劳而不是“人物”的功劳。“人物”也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人物塑造是“结果”,人物性格揭示是“过程”。换种说法就是作为创作者想要拼凑更多的矛盾维(揭示更多人物的隐藏性格特质)就要让人物在压力下做出选择。
“对照或反衬人物塑造来揭示人物性格真像,是所有优秀故事讲述手法中的基本要素。优秀的作品,还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者变化,无论好坏。”
其中重点就是人物要处于一种压力下的状态才能揭示出人物性格的真相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的真相,很明显这种压力同样要“压”在创作者/创作团体的潜意识上。上面已经解释了为什么说非平弧的角色需要作者将自身带入来决定角色弧发展的变化,但我还是想补充一点。为什么说心理测试只能测结果?对与角色而言这当然只能测出结果,因为心理学家要想分析出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就得让真人出现并通过对话、催眠等方式来引导出其潜意识。很显然这不适用于“纸片人”,所以无论如何要创作出一个有生命力的非平弧角色就必须有一个带入的过程。角色弧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尾。
先讲人物弧光的变化,主要分为五步:
第一步,故事铺陈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第二步,我们要被引入这个人物的内心;第三步,这一深层本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发生冲突,即使不完全矛盾,也要互成对照。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是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样子;第四步,在揭露了人物的内在本性之后,故事便开始给他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要他做越来越困难的选择;第五步,待到故事高潮来临,这些选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物的人性:哈姆雷特已知和未知的战争都已达到尾声。他步入了一个平和的成熟境界,他那充满活力的灵性已经长出了智慧:“此外仅此沉默而已”。(把哈姆雷特或《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这两个比较明显的带进去你就懂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F2中Elsa的人物弧光大致变化:第一步,铺陈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Elsa是阿村的女王,想要seize this day,生活算较为美满;然后第二步引入人物内心——阳台上Elsa看起来有心事后来听见了call,然后家庭聚会上心神不安说明她有纠结;第三步制造冲突(给压力)——声音把她吵醒了揭示出了她的一个人物性格真相—渴望找到声音源头/自己真正的归宿的好奇心,与自己的责任感组成了一个新的矛盾维(同时ITU也很有效地表达出了Elsa挣扎的内心情感),之后就是让王国陷入危机她想自己去解决(责任感),进入森林表露出对森林的向往,被gale攻击(外在压力和刻画没怎么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真相,可能是勇敢?),遇到北地人(勇敢),火灵攻击(勇敢,愤怒),和北地人夸下海口(责任?),大地巨人来了(国家命悬一线的时候还恋战,巨人来了就要跟上去打一场没有必要的仗耽误时间有点被“自我意识冲昏了头脑”),遇到沉船(内在压力),复原父母“死前冰雕”(内在压力)崩溃揭示出内心易感脆弱依旧有心理阴影,沉船上知道了要过暗海但对安娜有承诺(双重内在压力)揭示出了果断、内疚,过暗海战nokk(外在、内在压力和刻画)揭示出了坚强果敢;第四步在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本性后,要开始给她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让她做越来越困难的选择——SY情感的喷发完成自我转变,将内心所想所感全部释放深刻地改变了人物的人性(完全接受自我),进入“冰雕场”(没有展现出人物被改变了的性格),看到祖父的阴谋(拽哦),跳下悬崖(内在压力)没有体现被改变了的性格,被冻结信息传不传(内在外在双重压力)但最后传了揭示出了责任(没有体现被改变了的性格);最后的第五步,“待到故事高潮来临这些选择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物的人性”——Elsa挡洪水总体来讲可以算自己的一个小定位(protecter),回来说“我是第五灵”,甜玛丽叫她留下而她只说了是对阿村好(用台词文本界定她是谁,削弱了自主选择和主观意识的表达),去阿塔霍兰兜风(终于体现了一下被改变了的性格了)。
这样就比较直观的可以看到一些问题了。很显然每一个环节都有但第五步也就是在SY结束后按正常的人物弧光轨迹应该是要体现出人物被改变了的性格,人物做出的自主选择应该要充分体现出人物到底被怎么改变了。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8 19:12:00 +0800 CST  
不能牺牲人物主观动能性、自主意识表达,要让事件设计和人物设计互相成像、秉持“人物驱动故事”这一原则。用麦基的话就是“如果你改变了事件设计,那么也改变了人物;如果你改变了人物的深层性格,也就必须再造结构来表达人物被改变了的性格。”也就是说在SY或者说TNRT之后要展现出Elsa完全接受自己以后是怎么样的,显然这里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仅仅只是片尾的兜风没有做到更深一步地展现她完全接纳自我后的自我定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描述安迪完成自我救赎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会对鲨堡做什么?会怎么沐浴自己的自由?要通过再造结构来表现人物被改变了的性格。但Elsa在被冻结后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一个变化了的人物必须做出新的选择,采取不同的行动,生活在另一个故事中——她自己的故事。”电影不断地用文本、台词、影像来提醒她应该是谁应该怎么做,虽然结果相同但大大削弱了人物的主观性(之后的Elsa可以说被文本牵着,活在“另一个故事里”)。
然后讲一下什么是人物动机。按麦基在书中阐述的理论就是人物真相的关键是“欲望”。“一个事件把主人公的生活推向混乱,激发起一个自觉的欲望,力图找寻他认为能整饬这种混乱的东西,并为得到它而采取行动。”其中“自觉的欲望”是尤为重要的,熟知人性也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大多数优秀的剧本中这层“欲望”就是人物的一个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诞生的产物。也就是确定了人物的欲望后就要针对这个欲望设置屏障和困难,制造戏剧冲突。这个欲望(需求)不一定要是梦想,也可以是角色自身需要克服的缺陷但在解决前一定要体现好,尽量要通过这个缺陷/欲望/需求制造戏剧冲突,也就是“文本迁就人物”。戏剧冲突上的情感越强烈赋予高潮的情感就越强烈,在歌舞剧中赋予到歌曲上的情感自然也就上去了;知道为什么《当幸福来敲门》会那么感人吗?除去共鸣以外这部电影是有一个带入感在里面的,这种同理心就要求我们要可以带入他。《当幸福来敲门》展现了Chris奋斗的全过程,也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影片开头先说了Chris是一个靠代理一个不好卖的仪器为生的,他有老婆儿子而且家里的主要收入是靠他的(责任),他也有得不到施展的一技之长——数学天赋(梦想—责任,内在塑造矛盾维)。在一次卖仪器的途中他看到了一个开着法拉利的股票经理人并产生了成为一个股票经理人的想法,于是他回到家后和妻子表达了这个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奇思异想”;但因为妻子已经不堪重负,在最后抛弃了Chris和孩子。不过这只是“背运”的开始,他们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来,有时还因为无家可归要在地铁站的厕所里过夜……但Chris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因为当实习生是没有薪水的,所以他在争取成为一名股票经理人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儿子和卖仪器为生,从来没有忘记责任,每天都要在空余的时间去推销仪器下班后还要飞奔去幼儿园接儿子去收留所排队(也是为了生存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艰苦坎坷的,他的心理活动也都较为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作为观众我们是可以全程跟Chris一起体验这种感觉的,相对的,他的人物动机自然也就变得非常明确了(因为他内在塑造之间的矛盾维始终贯彻全片在最后得以双方满足)。最后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合理性”给予了Chris无比强大的人物弧光,就算你没有这种经历也可以对角色产生共情和关心,我们看见的他有多不容易“无声的鼓掌”就有多感人;人物动机不能光有“欲望”还必须有多方面的“阻隔”因素来影响人物(FOS的人物动机也挺明确的可以参考),而要刻画好人物内在矛盾就要用人物的内在矛盾来制造戏剧冲突,这样才能展现出角色的自主选择轨迹。就像在厕所崩溃、下班飞奔去接儿子到收留所排队等戏剧冲突都是针对Chris的心理矛盾/欲望/需求制造的。通过这样的刻画才能显现出人物内心活动轨迹和人物更深层的东西,从而做到“人物塑造驱动”。在浮光掠影的呆板刻画中人物的外在可能可以被勾勒得惟妙惟肖,但人物的深层性格会缺乏充分的表现和开发,这就是F2中Elsa大体上的问题。所以综上来看F2是有揭示出Elsa的一些人物性格真相的,不过新揭示出的性格真相可以说是比较“贫瘠”的。就像一个吸了水的海绵一样还有很多性格真相没有“压”出来,Elsa个人深度和潜力还远远没能发挥。得益于F1中设立起来的极具美学张力的人物根基(人物塑造)只要有相似的人生理念和经历就可以让你和Elsa产生共情,她对你来说就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我可能没有表达清楚,其实“生命力”这个东西是我们观众赋予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一部电影,主人公就像是活生生的自己,我们可以去感受别人的人生、忏悔、赎罪,人物便是活的,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所以得益于Elsa强大的人物塑造,这种共情甚至可以脱离电影。但站在电影文学的角度看这就有多方面的问题了。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8 19:13:00 +0800 CST  
F2Elsa的线没能做到像《当幸福来敲门》那样通过角色自身的“缺陷”来制造强大的戏剧冲突、揭示更多的人物性格真相从而赋予角色强大的人物弧光,导致了对于和Elsa的人生理念不同的观众会难以对她产生共情和关心,不去了解她就很难看到她的自主选择轨迹和心理活动变化加上人物弧光第五步没有好的展现所以才说人物失去了“生命力”。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8 19:13:00 +0800 CST  
Elsa的“人物”以后更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19 11:18:00 +0800 CST  
这么多争论的根源是什么?(创作中心我不想说了)直白一点就是没有通过Elsa的内在矛盾/缺陷制造戏剧冲突来刻画她的深层内在和自主选择轨迹。能够刻画人物深层性格和让动机合理的戏剧冲突是针对角色自身的缺陷设计的,不是什么打戏不是什么过暗海。要怎么做?《当幸福来敲门》已经举例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这就是针对Chris的责任—梦想这一内在矛盾制造的。ElsaF2主要的心理矛盾应该是追求真相——责任束缚。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一点去戳她的痛处去让她全程纠结(戳到痛处自然就纠结了),而那些闯进火、打风灵的场景都是单单对安娜单方角色塑造有效,因为它们都是针对安娜自身的缺陷/内在矛盾制造的,但削弱了另一方意识强度,而且一个人的成长不是被话语规训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自主行为、抉择体现出来的。这部电影压根就没有挖掘她的深层意识。看得出为什么安娜人物塑造能进步这么大吗?因为那些刻画都是针对她要克服的缺陷也就是codependency制造的,而对Elsa的刻画大多是只浮于表面信息量贫瘠的呆板刻画。可能F2秉持了“人物塑造驱动”要让事件设计和人物设计互相成像的原则,但Elsa大多数时间都是那个“事件设计”。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22 22:01:00 +0800 CST  
我把这个转过来吧,方便大家以后用。
Elsa的一大魅力在于自救。她最大的束缚不是父母强加于她的,而是她不能接受的“缺陷”和她不能磨灭的童年阴影。她迷茫不知所措,又因责任所迫不得不表现得完美所以给心灵上了锁,扭曲了自己的天性。在我们的“上帝视角”中她既是“原告”也是“被告”;她做了一些错事但同时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Anna来说她是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严肃刻板的家长”。驱动Anna这个传统迪式角色主线发展和阻挡Anna的“boss”都是她。但真正被“困住”需要自救的是Elsa,电影中最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是Elsa“自身”。摆脱了WDAS角色模版的制约和角色弧发展的“固定模式”的她拥有了真实的深度和自由度,突破了3D动画角色被文本逻辑的一元化锁死的限制。复杂程度远超一众公主拥有了极强的美学张力;也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圆形人物”和戏剧化人物。身上的内在塑造矛盾维又是那么贴近现实中的我们,戳中了埋藏在我们潜意识中压抑了的看不见的情感。一点都不单薄乏味而是拥有多重性格侧面从内到外呈现出了多面体的饱满。以至于她同时有着教育及救赎情节角色的深度和张力又有着好莱坞经典叙事下模范角色的受众广度,甚至可以将她评价为“3D动画界的斯嘉丽”(乱世佳人)。可以这么说:当有一部电影,主人公就像是活生生的自己,我们可以去感受别人的人生、忏悔、赎罪,人物便是活的,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这就是电影艺术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她就像《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那样从不完美,她懦弱、逃避、“悲观”、固执、多愁善感、沉默、对情感和氛围的观察迟钝但又坚强果敢、不屈、刚韧、有责任心、自强、独立。她也不再遵循传统迪式角色的“英雄主义”而是通过电影的形式直观地投射出现实中的我们,成为自己的英雄,让我们得以在她身上看到自己许多的影子。“矛盾地说,现实主义正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这样的感动远远大于童话故事中那些虚无缥缈呆板老套的“迪式英雄主义”情节,而是像《悲惨世界》的冉阿让、《乱世佳人》的斯嘉丽、《红白蓝之蓝》的朱莉那样映射出了我们,将故事中的光芒照进了现实。她会逃避害怕却又极其坚强地conceal don’t feel了13年,她愿意为了国家和妹妹自我流放又在背地里“I don’t care what they’re going to say”。她的内在和外在都是刚柔并济的,她不乏心灵上的强大和脆弱,坚韧又敏感理智又暴躁,通灵睿智又腼腆含蓄……像极了在生活中处处破壁的我们,而真正拯救了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心灵上的强大也几乎完全由Elsa自己铸起,只有斯嘉丽可以说出“Tommorw is another day”,也只有Elsa可以唱出我们心里的Let it go。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那样,救赎了自己才是最伟大的英雄主义。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4-26 11:43:00 +0800 CST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5-01 08:34:00 +0800 CST  
转发一下@Arinur🌌的回答:
不过这样一种消泯了POV主角却基于其POV视角的向复制人的移情倒是促进了《银翼》的去人类中心主义体验从而引发观众思考任意躯壳下生命的真正价值,所以《银翼》虽然票房失败但却意外成了经典。
但人物驱动的系列电影不能这么搞,必须要保证主角的立体度和移情强度,要尊重粉丝热爱的角色。《黑暗骑士》是个平衡正义主角和极具魅力的强势反派的很好示范,主角和反派是一组反演的形象,当电影去丰富小丑的维度时,它实际上也通过观念、姿态的对峙和反演丰富了蝙蝠侠的形象。这样小丑的维度确实是蝙蝠侠的子集,因为作为POV主角的蝙蝠侠的所有维度、他过去的心理轨迹并未一一映射到小丑。小丑只有在他自己的独立电影里才能获取这些所有的心理现实主义的维度,而在《黑暗骑士》里,他完全可以是个没有细致的过去可言的、直接如其所是的、展现纯粹的恶的浪漫主义形象。最重要的是,电影在移情中注入了强烈的道德思考,并保证观众的道德感最终倒向蝙蝠侠。可以说,冰1像《银翼杀手》(毕竟被追杀的复制人也并非真正的道义上反派,反而他算是一个反抗悲剧宿命且极具人性的英雄角色),意外导致了观众向配角的移情,也获得了意外的情感及哲理深度。冰2仅其自身来说则没有塑造出任何有效可感的多维角色,角色的维度要么因为符号化而被压平消失,要么缺乏维度。从电影表现来说,没有做到尊重前作塑造的、已被广大观众热爱的角色。谁是观影体验意义上的主角,跟时长从来没有必然的关系。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5-01 21:17:00 +0800 CST  
@Arinur🌌对62楼的论述做一点补全,以免有人觉得是文字堆砌。
1、概念化的预设的戏外负作用。
概念化预设的戏内负作用楼主已详尽阐释。我要说的是它在戏外(官方的Elsa属于神话角色的宣传论调)如何导致了大众认知中Elsa这个角色的符号化、空心化。散见于各处影评,甚至时常出现在冰粉讨论中的,是对“Elsa为何。。。”这类问题以“Elsa属于神话角色”这种概念化分类预设开启的回答,吧友Picard搬运的油管影评就是一个可笑的典型。Elsa的悲剧色彩对主创、对被诱导的观众似乎有一种强大的惯性,她的人生似乎同她的睫毛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无法摆脱的色彩属性。她注定要远离尘嚣甚至在未来的续集彻底升仙,她只有被童话角色拯救的宿命,她是主创标签定性的superhero和protector,但她就是无法save the day?讽刺的是,在这种悲剧定调的背后,是Elsa刚完成自我接纳并开心迎接新生的F2结局。如若按照超英标签的写法,这才走完她三部曲的第一部,“侠影之谜”。

2、对话场景中Anna如何具有“妈味”而这些对话如何对Elsa的意识强度造成了剥削。
双向依赖关系根据双方意志强度、理智程度的分配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在不平等恋爱的主奴依赖关系中,一方的意志强度远远凌驾于另一方(舔狗的感情尽管炽热强烈,但始终是被牵引控制的、无我的);在均衡的亲情、爱情关系中,双方的意志强度是相当的,感情投入是忘我的但不是无我的;在母子关系中,双方都高度依赖对方,但在交谈时刻母亲的理性维度是凌驾于儿子的,她会试图去压倒、覆盖儿子或任性或彷徨的意识状态,用社会的象征秩序、她预设的成长道路去规训、教导他,哪怕是一种温柔的口吻,她无意识的目的也是以自身的意识强度压倒儿子,控制他的行动。因此,妈味并非来自于Anna对Elsa的忘我保护行为,而是发生在这保护后的和在日常场景中的话语规训。这种对话中体现了Anna的理智、成熟,并且全片都在强化这个特征。但它们持续把Elsa的意志强度压制在阈值以下。而且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靠话语规训来体现的,而是靠自己的自主行为、抉择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在文艺作品中,“启示”“指引”只应发生在一两个极端重要的时刻,否则角色就是被动的木偶。

3、自Elsa被冻开始这个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被剥夺从而沦为主题表达和Anna形象塑造的工具。
首先我要说,被冻是个暴露编剧意志和意图的强情节转折装置。这个转折点,从创作流程来说,是首先被确立的,无论角色的心理发展轨迹有何变动的空间,这个点都在她轨迹的末端等待她,也就是说,她注定被剥夺意志表达。因此,任何从Elsa的心理活动出发或者借助以果论果的官方小说补丁对被冻机制的诠释,都必然会进一步削弱我们认知中她的意志韧性,因为那样的诠释必然导向她是因软弱、恐惧、无法面对xx现实等等从而主动丧失意志的结论。我拒绝这类诠释,因为它们以牺牲角色为代价去合理化编剧笨拙粗暴的写作。无论从情感上,还是基本的观影经验上,我都认定这就是编剧强力意志介入下的冻结,正如她的解冻也是编剧意志下的解冻,不管是阿塔霍兰的意志还是抽象四灵的意志还是更高存在的意志都无足轻重,它们都是用以施加编剧意志的无形代言人,仅此而已。然后,来说说童话/迪士尼价值观表达/说教。程式化的童话价值观表达的步骤是首先直给浅文本(说出来的台词、吟唱出的歌词)的真理铺垫/启示(“只有真爱之举才能.. ” “all is lost all is found”),这样的真理是一条极简的、无辩证性的因果定律,当角色完成某种真善美的因,就会收获某种真善美的果。在这样的童话逻辑中,叙事的起落并非决定于合理的事物发展逻辑(角色的心理发展逻辑、角色与外界的交互及其结果),而是取决于用于达成价值观表达的编剧意志介入。在这种创作方法论中它可以任性地将角色冻结、解冻,只不过它需要披上一份合理的外衣,化身成电影中的扬善惩恶的上帝意志。在第三幕中,Anna正是实践童话因果律的因的那个人,而Elsa正是编剧意志介入下被抽空主观意志表达而成为实施因果律的果的一个工具的那个人。因此,她沦为了主题表达和Anna形象塑造的工具。事实上,从被冻到最后那个释然一笑之间,都是Elsa的一片主观意志表达真空。

4、这个帖后面部分的目的是从创作层面揭示导致原初观影后情感不满的缘由。这种不满在冰2上映之初甚嚣尘上,然而时至今日,在冰吧岁月静好的表象下抒发这种不满以及论证其缘由成了一种遮遮掩掩的尴尬行径。对有些人来说,高度文本化的主观推断补缺和脑力建构已经在电影的表现性真实下建立了一个新的叙事空间,这种看似牢固实则根基存疑的新空间具有集体认同感和逻辑分析带来的认知满足感的双重吸引力。诚然,深度的世界观、叙事解析是值得尊敬和有趣的,毕竟,这正是一个社区存在的意义。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5-04 15:38:00 +0800 CST  
但是,一种执着于原初感性不满的、执着于电影表现性真实的、执着于指出电影为何失去口碑和角色共情的、执着于以自顶向下的创作视来考察的批判也是必不可缺的,否则,社区就会陷入一种自我催眠式满足,空余电影呈现的残缺现实被补全、合理化、美化后的和谐表象,而遗忘了创作者在建构出这样一种残缺现实的过程牺牲、剥夺的东西。
Our task is not to find the maximum amount of content in a work of art, much less to squeeze more content out of the work than is already there. Our task is to cut back content so that we can see the thing at all.
—Susan Sontag

楼主 hays1  发布于 2020-05-04 16:34:00 +0800 CST  

楼主:hays1

字数:13100

发表时间:2020-04-12 16: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31 11:41:25 +0800 CST

评论数:5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