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悟的一些有意思的信息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0 12:28:00 +0800 CST  
通过抽风而开悟


印度近代哲学家(曾任职副总统)拉达克里斯那(Radhakrishna)曾说:“拉马那.马哈希是数百年来诞生在印度的最伟大和至善的人。”只要能一见如此伟大的人物,就能净化我们的灵魂。



拉马那.马哈希(1879-1950)是印度近代知名圣人,他的思想体系传承的是不二论吠檀多传统印度哲学,他本人在少年时代即离家成为一名瑜伽士,经由天赋及后天的刻苦修行,圣拉马那名声日隆,直到在他业已去世的今天,其影响力仍在日益增长。

有些人仅将他视作一名哲学家,实际上倾其一生,圣拉马那甚少言教,甚至在他早年岁月,有数年时间他都没有说话的意愿,因为门徒的增多,他不得不开口给予弟子们指导。在圣拉马那的修行体系中,还有更丰富的实修指导,这有待于得到更多人的认识。

拉玛那·马哈希(一八七九~一九五○)生于南印度,被人们称为本世纪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
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

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刹那间就要死去了。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

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

「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

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加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彷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刹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目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

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

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0 12:33:00 +0800 CST  
接下来这个更牛,通过脑残而开悟。
文中给的视频地址速度慢,我上传到了56,放在了最底下。


美国脑科学家亲历见证佛陀的“开悟”的秘密

克里希那穆提或佛陀的“开悟”不再是人类极少数人的幸运

日美国《时代》杂志选出2008年最具影响力100位世界人物(胡锦涛主席也在其中),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医学院女神经解剖学家、哈佛医学院毕业博士Dr. Jill Bolte Taylor被选入名单。在她37岁时,因其颅内血管破裂导致的一次罕见的左半大脑中风经历和8年的恢复过程,由此亲身获得深刻的关于生命意义、治疗康复与人类能普遍“开悟”的洞见,对当今的医学界和人文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经历由自己写进了最近出版的书“My stroke of insight”(该书在奥普拉网站上有节选,关于那个精彩而奇特的“开悟”经历详细描述)今年2月泰勒博士在世界著名的TED会议作了一场激励人心弦的18分钟演讲,该演讲录像目前正在世界广为流传(可下载http://www.ted.com/talks/view/id/229)。5月,她应邀在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的“心灵系列”节目接受采访。(采访的4集录像可下载http://www2.oprah.com/spiritself/oss/ss_oss_main.jhtml)在我看完TED和奥普拉节目这两个录像后,一路的感慨是:wow, amazing,inspiriting!禁不住要尽快与大家分享!

1996年的一个梦中醒来的清晨,泰勒博士颅内血管破裂,最初她并不知道,只是感到左眼后部疼痛,结果她的左半大脑在四个小时内逐步shut down-被关闭,丧失了语言辨识和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对过往的大部分记忆和自我身份认同意识消失,即,自我意识消失,而在同时,她的右半球大脑仍在正常工作,结果,因而亲身体验到一种极度奇特的“all knowing(全知全觉)”、与宇宙融为一体、自己与周遭一切物体不再有边界区分、只有此时此刻的当下、内心深度宁静平和、见到宇宙与自身身体细胞能量生动和谐运作的惊奇经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进入到了涅盘Nirvana!Wow, this is cool!”。

这个“涅盘”状态至少连续持续了五周(这点估计可以和佛陀媲美了),而且在她经过8年的逐步恢复左半球大脑功能的时期后,她说她“已经毫不怜惜地抛掉了过往那个生活了37年的琐碎、焦躁而自私的自我”,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身份,以一种全新的观念而回到我们这个“正常的”世界,同时,只要她现在想进入那个“涅盘”,随时随地她都可以“with an effort of thought (以一念之功夫)”而进去(这让我想起,这其实就是佛教和印度教中提到的修行者在达到真正的开悟后,不再“退行回去”的状态)。在与奥普拉的对话节目中,她一再真诚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进入“涅盘”体验的能力,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警觉观察并对自己的情绪或思维作出选择,通过转移你的专注力,你就能容易地、随时随地地进入你的右半球大脑作主的状态,而让左半球的功能运作仅作为被你使用的工具,永不再被它控制,因为,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你并不是你的思想!。她说,我们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体验到、看到世界和宇宙的这个奇妙的一面,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鼓励和教育大都是侧重使用左脑半球的能力,还由于通过左脑半球的能力而取得的在社会上的成就而受到奖励-比如,语言、文字、逻辑、推理、判断、计算、数字、分辨力等,但是,按泰勒博士的话说,“but the right hemisphere gives us the big picture-但是大脑右半球给我们的才是关于世界的大图像”。

泰勒博士自己感慨地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研究大脑的专业人士,能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从当事人内部(from inside out)来研究自己的大脑,这是非常罕见而幸运的一件事,假如这一切重新再来,再让她回到1996年她颅内血管破裂的那个上午,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她仍然会去选择这个经历!泰勒博士的这个珍贵体验,让我再一次想起并确认克里希那穆提曾不断对人类说的话语:能不能停止你的思想?封存你的记忆,尝试着大脑宁静不要带任何语言去体验观察事物,对事物没有分别和边界感,消除自我中心感觉,这样,你才会发现那个无边无际的永恒和爱……以及老克关于教育和时间是个假象的谈话,等等。

另外,在与奥普拉对话的过程中,奥普拉本人不断提到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和《A New Earth》的作者)的体验和许多说法的对比,值得我们注意,而不是简单的以“假开悟者”来否定Tolle的经历。

由于研究积极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趣,本人一直在寻找有关“开悟者”的大脑活动(生理学)和心理特性的资料。人死后是否有可以脱离肉体的灵魂或者“轮回”等等如何,这里暂且不谈,泰勒博士在与奥普拉的对话中说,她自己并没有宗教信仰,但在这次经历后,她坚信在死亡后,人是进入peace-宁静平和的境界的,她说,因为此时大脑全面关闭了,更不会有像左脑的那种干扰了。但是,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至少,人在活着的时候,人的任何一种思维和情绪的活动都应该有其对应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表达,这点在1981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心理生理学家Roger Wolcott Sperry的工作中已经研究得很清楚,即: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Sperry)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沉睡”着,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右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并不是以右脑思维代替左脑思维,而是更好地将左右脑结合起来,进行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的潜能。斯佩里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存在着机能上的分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半球是处理语言信息的“优势半球”,它还能完成那些复杂、连续、有分析的活动,以及熟练地进行数学计算。右半球虽然是“非优势的”,但是它掌管空间知觉的能力,对非语言性的视觉图像的感知和分析比左半球占优势。有研究表明,音乐和艺术能力以及情绪反应等与右半球有更大的关系。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若没有左脑功能的开发,右脑功能也不可能完全开发,反之亦然,无论是左脑开发,还是右脑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和协调发展,从整体上开发大脑。

所以,我们在佛经、禅宗书上和关于瑜伽士的记载里读到的那些“开悟、顿悟”的体验描述,那些谆谆告诫要我们超越语言、超越逻辑去“直指人心而见真性”的教导,现在我终于有了“顿悟”:原来这就是左右大脑功能分工的关系,修行“开悟”的努力方向,就是去有意识地开发右半球大脑的功能,把左脑主导让位给右脑主导!换句话说,我之前(见本人博文“以幻治幻,以思想对治思想”)欲先从逻辑上来理解“无我”的内在合理性,然后再求得获取直觉上的直接“看到”真相,也就是先借用逻辑和现有的各种知识,然后抛掉逻辑与思考去亲身证悟,这条路是对的。可以说,我在思想逻辑上已经“悟了”,现在就期待我的右脑半球醒过来了,而且希望少一些“保任”的努力,最后到达“不退行”的状态,嘿嘿……

另外,从泰勒博士的例子中,我确认并解开了自己一直在怀疑的一个问号,即,佛家和印度教修行者传统奉行的“看破红尘”、摈弃世俗快乐、“苦行”的长期和终极必要性真的成立吗?当然,一段时间的屏蔽外部世界的干扰,以便积聚维持专注力所需的能量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人类的灵性觉醒是以“看破红尘”作为基本条件,那么,一旦大家都往内心觉醒的道路上行进时,这个世界就要“百业俱休”了,这完全不符合人类进化的规律,否则,也就没有去“开悟”的必要了!有幸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因为有最新的科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生命科学知识来帮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开悟”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在心灵探索的道路上就有了更明确的前进方向。

最后,虽然本文标题写成“克里希那穆提或佛陀的“开悟”不再是人类极少数人的幸运”,但我们仍以最高度的敬仰之心深深感激佛陀、耶稣、老子、克里希那穆提、圣拉马纳等这些人类的在自身探索道路和彻底解脱生死烦恼大问题上的先驱和英雄们,正是他们最初给人类展示了我们发展的可能性和明确了人类自己到底在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视频:http://www.56.com/u37/v_OTE0NjI4MjY.html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0 12:43:00 +0800 CST  
这篇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中有些东西很值得看。


禅修者应产生的三种特殊脑波


一、前言

前面介绍了许多有关科学对于打坐所产生的身心状况之研究时,我们介绍了一般人脑波有四种—betaβ波、alphaα波、thetaθ波、deltaδ波等四种,此四种脑波之频率分别为12~38Hz、8~12Hz、3~8Hz、0.5~3Hz。若是有禅修冥想境界者其脑波会处于gammaγ脑波,其频率可以落在40~100 Hz。

若有人要断烦恼时,就要学习打坐、禅修、冥想。烦恼很多者,常常胡思乱想,要怎么办?当然先不要将心外求,先把心内观自己的毛病! 但起初不能善观内心,所以就练呼吸,让呼吸能缓慢下来,就可以达到控制妄想境界。若有人不能打坐、盘腿,可以不必打坐,只要利用「正襟危坐」一式,然后光专注于呼吸就好!这样做后,日久功深,您会发觉自己的呼吸会慢慢变缓慢,然后发现自己呼吸时,吸入气少而呼出气变多!这样就可以达到控制烦恼,这是断粗烦恼的第一步工夫!

然后有心要做禅修者,就要体会禅修过程中,自己的心与可能会出现的脑波状态与现象。所以下面来谈一些禅修者依其境界不同,所会得到的三种各别脑波—gammaγ波(40~100Hz)、epsilonε波(<0.5Hz)、lambdaλ波(100~200Hz)。gammaγ波(40~100Hz)是超出一般人所能忍受的频率,epsilonε波(<0.5Hz)是欲驱入空性之波,lambdaλ波(100~200Hz)可说是自性觉知后所现神秘超能之波。


二、禅修者初步产生gammaγ脑波

静坐不仅可以改变大脑的功能,还可以做脑部原有结构性的改变。通常人脑的退化过程,是从大脑皮质层起,显示出越来越薄。但有科学家研究指出,若是能于年轻时及早打坐、禅修,大脑皮质就可以维持年轻时的水平,当然其各项功能也能维持得较好的状况。

一般人会误认为大脑只有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才能被开发,如启发潜能,老来就已定型了。其实并不然,有些近代科学研究证据证明,任何年龄只要开始打坐、禅修,都能提升大脑之功能,就如「用进废退」理论一样,您不常用大脑于阅读、思维或控制某些肢体运动,老来就只让大脑自然退化。

而青少年的脑力开发,如启发潜能、增强记忆等,也要能主动学习,才能达到增加脑力之功能,若是小孩、青少年被逼迫式的做被动学习,这种情形下对于脑力增长功能上,是不大管用的,国内外专家都如是说。

过去试验发现伽玛脑波(γgamma)的产生和脑部活动如专注、记忆,和意识认知是有很大的关连性。其产生伽玛脑波源自脑神经元的同步一致共振放电,而脑神经元的同步一致共振,被认为是高度意识活动的表征,并且可以产生神经末梢连结的变化。神经末梢是神经的末端,能感受外来刺激并传递给神经中枢,或把神经中枢的冲动传达给有关组织的通路。

2004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出了Dr. Antoine Lutz等人之研究,题目为「长期禅修者在心智实验时能产生自发性伽玛高频率脑波(Long- term meditators self- induce high- 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 」,此报告正式说明长期打坐者可以诱发出高频率的gammaγ波,其频率介于25~42 Hz,低者为4~13 Hz,也有高至80~120 Hz者。此等γgamma频率来自于视丘、下视丘。2010年 Dr. Engstrom等亦报告说,甚至于是海马回等处亦能产生变化,导致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行为、习气、个性与世间法的决策能力。

公元2006年6月底、七月初,Dr. Richard Davidson、Dr. Antoine Lutz与Dr. Al Shapere等在美国又举行了另一个试验,此试验较特别的是由咏吉‧明就 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参与试验组一组中,他曾闭关三年。试验组是包括明就仁波切的8位喇嘛,平均具有15到40年的禅修经验;另一组人员是由10位学生所组成,此学生们之前没有任何禅修的经验,只有在试验前一周接受短暂的冥想训练。

试验结果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较禅修和平时状态伽玛波的变化,试验组8位喇嘛当中,有3位喇嘛在禅修时伽玛波频率是较平时增强2倍以上。而另有5位喇嘛于禅修当中伽玛脑波频率增强3倍以上。相对地,对照组10位学生中,只有2位学生在禅修中脑伽玛波频率增加2倍以上。

第二部分:是比较禅修中,试验喇嘛组和对照学生组,两组间伽玛脑波频率强度是否有不同,结果试验喇嘛组平均伽玛脑波频率强度,是对照学生组平均约达8倍的强度!

所有试验喇嘛组中,禅修表现最好的喇嘛,其伽玛脑波频率强度,是对照组表现最好学生伽玛脑波频率的13倍!此事实证实禅修、冥想的功课并非单纯是心情上放松、松懈、自在,而是证明冥想、禅修对大脑脑波之活动频率,具有巨大的影响效果。


三、真开悟者应产生epsilonε脑波与Lambdaλ脑波

禅修者真正获得善境界时应产生Lambdaλ脑波与epsilonε脑波频率。前面介绍了许多有关科学对于打坐所产生的身心状况之研究,我们介绍了一般人脑波频率有四种—betaβ波、alphaα波、thetaθ波、deltaδ等四种,此四种脑波之频率分别为12~38Hz、8~12Hz、3~8Hz、0.5~3Hz。若是有禅修冥想境界者其脑波频率会处于gammaγ脑波,其频率可以落在40~100 Hz。

我们前曾提及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脑波频率了吗?当然是有,只是知道者较少,尤其是一般人较少见到的脑波现象。现在来介绍两种禅定者的脑波频率,一者趋近于零频率的脑波,叫epsilon,希腊字母之第五个字母ε,意即为微量、稀少之义。所以脑波低于0.5Hz者被称为epsilonε脑波。二者高于100Hz频率之脑波,被叫作lambdaλ脑波,此是希腊字母之第十一个字母λ,英文意思有为premium形容词(adj)义涵,有Of superior quality or value:质优价高的,质量或价值极高的。所以脑波频率高于100Hz频率者,被称为lambdaλ脑波(真实频率脑波)。

高级禅修者脑波频率被分类为Epsilonε脑波与lambdaλ脑波。较有趣的是此Epsilonε脑波却与高频率的lambdaλ波是有很大的关系。整体性(表空性)与整合性(空有不二性)来说,禅修者所现的觉悟性是兼具这两种脑波频率的,即同时具有lambdaλ脑波与epsilonε脑波。若禅修者能仔细去体会Epsilonε脑波,其实此波是由非常快速高频率Lambdaλ脑波所嵌入成系统频率脑波而已,所以说两者是同也是别,即说同却又是有别,同中有别,才会说有两种频率波,不然就用同一种脑波表示就好了。

现在来说明Epsilonε脑波与lambdaλ脑波频率不同处,Epsilonε脑波是低于0.5Hz(<0.5Hz),也就是一秒中其脑波频率出现不到一次,这是什么境界?就是趋近于自性不动念之境界,若实际讲来体悟空性虽非全真,亦已是住于此种脑波长之下,即能面对日用应缘时,对于一切日常人事物都能不动心念。禅宗所谓保任工夫离不开此脑波之修证、锻炼与安住。

而谈到高频率Lambdaλ脑波具有100~200 Hz,但依整体(wholeness)言之,高频率Lambdaλ脑波不异于Epsilonε脑波,因整体自性言只有一个,所以应出自于同一体性(空性)。当禅修者开悟(enlighten)之时,也就是心光发明之时,Epsilonε脑波即能入主于空体。但禅修者刚开悟、心光发明(enlighten)之时,不是其「神我Puru=a」出体,就是「阿赖耶2laya」中阴身出离(out of body experiences),有此两者现象,一定会伴随着「神秘之体验」(mystical experiences),也就是灵觉心能知虚空诸缘之事。

能感知虚空诸缘之事者是高频率Lambdaλ脑波,而觉而不住无有烦恼住涅盘境者是Epsilonε脑波。此两者初始不能获得整合(integration),所以就有不定地法(aniyata-bhūmika dharma)现象之产生,此时定要有导师、上师涉入,始能安住他的自性于Epsilon ε脑波,不被妄习所掩埋。之后,此禅者开发出来的高频率Lambda λ脑波有超觉之能力,在自己保护诸根之下,慢慢能远离诸恶,不造诸身口意三业之恶业下,保任日久功深,禅修者即能慢慢获得自性脱黏,而达无我解脱境界(selflessness),或者是住入超解脱知见(transcendence knowledge)中。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0 13:00:00 +0800 CST  
禅与脑-开悟如何改变大脑的运作


08打坐是什麼?

禅修是一种放松的专注状态,也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这两种情况都同样重要。当禅谈到「无心」,它不表示精神的完全空白,好像入睡;它表示,从思想污染解脱。当喋喋不休的话语终止时,留下来的是当下重要的一些精神过程。禅修也不表示一种自主地驾驭思维。打坐安抚的心理压力,来自被I-Me-Mine驱使而产生的过多思维。思维然后就自己消失。正如铃木俊隆所说:「是你自己在心中制造了波浪。如果你保持本来的面目,你的心自然会安静下来。」

一天,静坐20分钟一到两次,可以帮大多数的人放松。他们会觉得好像处在缓冲地带;在里面,你开始反省,并回头感受身体和脑之间的关联。建议的打坐方式,比简单的身体休息更进一步。它表示,采取被动的态度和应用简单的专注方法。这通常表示,专注在呼吸,或者复诵与个人信仰系统一致的简单字句。

此时,打坐除了放松身心,它还变成其他的一些事情。它变成一种明显地不思考的方法,并把这种澄明觉知带进日常的生活。由於感觉的活化,它推动一种活跃的行为;但它与「停止这个世界,我要下来」的声明不同。深度的打坐,变成帮助接触异常脑活动的序曲。如果打坐已经澄清了脑,并使后者变成比较能够接受,那麼个人的成长也变得更有可能发生。

如果打坐孤立於某些比较大的宗教内涵,它对持续的精神成长无法提供基础。禅师在打坐,提供最初的、必要的、支援的指导。在当时以及以后的日子,他会以个人实例做榜样,表现对整个过程的深度尊敬。当打坐以群体进行时,这种尊敬会被加强。

禅修,日文叫zazen(坐禅),源自中文「坐禅」。一个人带著认真的目的打坐时,他希望能符合佛陀打坐时的姿势。打坐不随意被视为只是一件事而已,或者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相反的,它是整个禅训练方法的重要部分。此种训练会慢慢地重新调整脑和身体、行为和态度,以及意识本身。

曹洞宗伟大的道元禅师,在几世纪前谈到打坐:

坐禅需要安静的房间,食物和饮水需要适度。放下你的所有执著……。不思善,不思恶,不评判是与非,停止心灵、意志和意识的运作,消除一切欲求、概念和判断。

坐禅的姿势没有什麼神秘。它合理地将身体的重量平均分布,运用两个膝盖和脊椎底部形成三足鼎立:膝盖安放在席上,臀部坐在蒲团上,头直立,下巴收拢。因为脊椎挺直,头与身体重心形成一直线。力学被这种挺直姿势简化;我们只需要小量的肌肉收缩,就能维持这种姿势。坐禅结束后,这种挺直姿势也能持续维持,并变成「处於中心」的身体感觉。

在精神修行方面,禅的特殊情况包括,坐禅,它的挫折,发现自己对它抗拒的来源,并加以克服。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只有在挫折中,一个人才能最清楚地诊断抗拒的来源,并发现依赖内在力量不被分心的方法。禅的特殊情况,以最实际的方式,教导身体与脑的关系。

我们将会发现,打坐是了解脑如何运作的重要探针。但是许多筛选是必要的,因为打坐与脑的文献很多,约一千篇;就是最近的文献也有124页。对我而言,我的坐禅之旅,不但是专业开悟的冒险,也是一种自我发现。


09打坐期间的生理变化

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多,一般的看法是,依照打坐时放松的程度,打坐产生次发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本森(Herbert Benson)强调,在安静环境打坐的人,会培养松弛反应。他的受试者,练习一种「简单、非教派技术」的打坐。他们安静舒适地坐,放松所有肌肉,在呼气时静静地说「一」,维持平静态度,并用自己的步调调整松弛。这种打坐方法,与禅修中的「只管打坐」颇为相似。经过几周、几个月后,打坐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皆降低,心律不整频率也减低。当他们处在引发压力的情况时,血中正肾上腺素的浓度上升,但是他们的心跳和血压没有上升。贺尔梅兹(Holmes)回顾23篇打坐报导后下结论:打坐不一定会一致地减低心跳、皮肤电阻、呼吸、血压和生化变化;简单休息反而有以上的效果。所以,打坐引起的生理变化,还要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勤练打坐的人确实会感觉到,他们的感官变得更敏锐。速读器(tachistoscope)的测试显示,打坐者侦察单一闪光更快,对连续出现的闪光的区别也更准确。资深的打坐者,对心灵或知觉的反应过程也更敏感;有些人甚至可以看到单一闪光的开头、持续和消失。包尔斯(Boals)认为,把打坐当做只是一种放松的技术,这是有限的观点。他下结论,打坐是学习如何运用专注力的复杂过程。有几世纪历史的禅传统,支持此种比较广大的观点。

打坐用生理方法评估,有其困难之处。早期的研究显示,有10~20年打坐经验的禅师和和尚,在坐禅中,他们的基本代谢率会大幅降低。最近的研究对此项结果另有解释。超觉静坐的研究显示,受试者起初有紧张反应;过后,他们的代谢率才会下降。作者们认为,此种下降是因为受试者习惯实验室的环境,导致心情和肌肉放松的结果;所以,观察到的下降效果不一定完全由打坐引起。这种解释可能只是片面。例如,有些有经验的打坐者将自己归类为「紧张」型的人,但是他们在打坐时,耗氧量下降13.5%。

目前对打坐的研究,亦有其他的限制。最关键性的是,生理和生化的测量,无法定义打坐时当下觉醒的主观性质,更不用说其后的情况。许多报告只是简短的初步研究(pilot studies),且只有单一取样。大多数的研究,不重复实验,也不用充分的人数。这表示,这些实验缺乏纵向的观察。

「打坐」不分派别。我们已经强调,打坐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这是另一种理由,为什麼打坐研究不能做简单的推论。超觉静坐和瑜伽传统采取闭眼的技术,禅传统强调半开半闭的方式。禅本身也有几种打坐练习和生活方式。不足为奇,贝卡拉(Pekala)最近评阅28篇打坐报导时,发现没有一篇有令人满意的实验方法。

打坐与睡眠周期
打坐者会小睡(nap),正像正常人一样。61%的正常人一周小睡一次以上,每次小睡1小时以上;小睡时间通常在下午2点到4点,和体温上升的时候。小睡可以恢复体力。例如:大学男生若习惯小睡半小时到2小时,他们的效率和警觉性会增加,脑波频率、心跳和体温也增加;他们的反应时间缩短,皮肤反应电阻增加。

小睡对打坐研究应有所帮助,但往往被忽略。另外,打坐者打坐时会睡著。超觉静坐的研究显示,静坐时睡著,19%的人在第一阶段睡眠,23%在第二阶段,17%在第三或第四阶段。虽然有人认为,打坐是长时间的嗜睡,是一种部分睡眠,这种观点忽略三项事实:其一,打坐会导致长期的、正向的态度改变;其二,打坐增加专心和观照频率;其三,人人晚上睡觉,某些人白天会小睡;但是他们不会产生新态度,也不会产生专注和见性。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0 13:03:00 +0800 CST  
10打坐中的脑波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脑波大同小异;打坐不只一种,且有许多种生理变化。我们不会感到惊奇,发现打坐时有许多不同的脑波变化,且大多数的报导亦有不同的缺点。根据瑜伽打坐的资料,葛立飞(Griffith)的结论是:整体而言,相当混淆不清。

我们可以做些软性推论。只从脑波的观点评估,坐在椅子上打坐,与坐在垫子上用跏趺莲花座方式打坐,脑波的变化两者皆相同;打坐初期的脑波变化是,alpha(α)波会增加,或其幅度会增大;接著,theta(θ)波会增加,部分原因是打坐者可能嗜睡;θ波的其他变化包括:短暂密集出现,和持久的高幅度。比较有趣的是,打坐诵经,会增强θ波的节奏和同步化。最后,打坐中,低电位高频率的清醒脑波有时也会出现。

Alpha(α)波
当更多α波在打坐早期出现时,它不表示受试者的脑筋在空转,或在转移观注。事实是相反的:观注会促进α波的出现。如果受试者注意听节拍器的声音,或注意看出现的视觉刺激,α波也会增加。

做容易的工作或自动化的工作时,α波会持续。有经验的曹洞宗禅和尚,从事行禅时,50%的脑波为α波。相反的,没有经验的打坐者,α波只占20%。此外,控制组的受试者在走动时,α波完全消失。

虔诚的新教徒,每天祈祷30分钟时,α波频率由9赫兹增加到11赫兹。一位教徒祈祷时常流泪,她的α波频率增加最多。另一位受试者,从事苏菲行者(Sufi)打坐18年,打坐时也会流泪;这时,α波由11赫兹增加到12赫兹。这些观察表示,情绪激发(emotional arousal)会加快α波。当α波回馈技术在禅修期间使用时,α波增加;但是回馈技术没有促进见性的出现。

打坐的脑波变化,除了频率和幅度,还有其一致性(coher-ence)。一致性表示,整个大脑的脑波频率大同小异。如果左前额叶的脑波频率为10赫兹,在中央区的频率为5赫兹,这种情形为无一致性。

超觉静坐研究显示,打坐产生脑波一致性的时段,一般是超过40秒,频率包括α、θ和beta(β)波。α波一致性在大脑的前方比较明显,并与当时经验的清晰度和呼吸的暂停有关联。打坐发生的强烈又持续的α波一致性,与不打坐的人开始入眠时失去α波的一致性,恰好相反。此项观察至少表示,打坐状态有别於嗜睡状态。

Theta(θ)波
根据超觉静坐的研究,打坐第二期的主要脑波是θ波。不久,θ波呈现比较长时间的规律性活动,时间一般是10秒到几分钟。渐渐地,θ波呈现一致性与规律性;此种θ波与一般嗜睡时不规律的θ波不同。有时,停止打坐,甚至睁开眼睛,θ波还存在。

脑波地形图(topographic EEG mapping)的方法证实,坐禅中出现的脑波,主要为θ波。一位资深曹洞宗和尚,在坐禅32分钟后已经进入深层阶段时,α和θ波充满额叶和顶叶。此外,α波广泛地出现在枕叶和颞叶。

Beta(β)波
1955年,法国报导一个更快的脑波频率。当他们的印度瑜伽打坐者进入「三摩地」时,相同频率的脑波出现。此项发现,当时无法被证实,以为记录到头皮肌肉的活动。

1973年,班规特(Banquet)证实,打坐时会出现快速的β波。它通常在打坐第二期后出现。初时,β波在α和θ波中一阵一阵出现;过后,β波变得持续,并在整个大脑荡漾。

β波在打坐的深层第三期出现。此时下颌肌肉完全放松,与快速眼动睡眠相同。它与快速眼动睡眠不同的是,打坐者无快速眼动,也会很快按钮反应,且不会错误。打坐者在反应时,脑波没有改变。同样的,闪光或声音刺激不会改变脑波。这些观察似乎表示,深层打坐能隔绝外面的影响。

总结班规特的实验如下:当打坐者进入深层的第三期时,他们有特殊的表现:(1)一个特别的主观状态;(2)主要脑波为β波;(3)下颌肌肉完全放松;(4)对外界刺激,脑波反应减低;和(5)保持清醒,能按钮反应。

所有β和γ(gamma)频率的快速脑波,并不具有相同的意义。最近的报告显示,当超觉静坐的打坐者想到咒语(mantra)时,脑波突然去同步化,出现高频率脑波,持续1~2分钟。β波增加,不一定特别表示在「三摩地」境界,或在专注思考咒语。触摸治疗(touch healing)时,治病者的脑波呈现高频率(25~33赫兹)和高幅度,似乎表示高度专注的反应。虽然正常人在嗜睡时出现β纺锤波,此种脑波在其他情况出现时,可能另有一番意义。

打坐与睡眠周期
有些打坐者会陷入深层睡眠,特别是当他们睡眠不足、疲累或无聊的时候。一项研究显示,打坐时,三分之一的人呈现各期睡眠的脑波。这些人公然入睡,且以微小睡眠一阵阵入睡;有3年经验的超觉静坐者,打坐时有29%时间在睡觉。

在英国的芬威克(Fenwick)实验室,几乎所有打坐者的眼睛都呈现缓慢的转动,表示他们正处在嗜睡;许多人有肢体抽动,表示刚要入眠。这些观察显示,打坐者似处於转换阶段,即不是全然清醒,也不是全然入睡。其他脑波研究报告亦显示,资深打坐者能保持稳定的脑波状态,一种介於清醒和嗜睡的层面。此时,他们不会真正入睡。

有些瑜伽打坐者,也能在打坐时让脑波维持稳定的α和β波的混合。打坐40分钟,约有80%的时间能维持此种脑波状态。此项观察导致猜测:规律的打坐在培养一种特殊技巧,让打坐者冻结在睡眠的后段(首先是α波阶段,然后是θ波阶段)。

但是,我们如何解释,打坐时常常发生的睡眠插曲?某些人认为,打坐只不过是一种低觉醒状态;另一些人认为,打坐不比日常的小睡有效。无论如何,最高段的打坐者,也会偶尔恍惚而坠入睡眠。


11剥夺感觉运动的影响

当感觉和思绪被消灭时,心灵的通道也被封锁。原来的心(original mind)要与感觉和思绪共同运作才能被认得,但不要归属,也不要依靠它们。不要从感觉和思绪建立你的观点,但也不要离开它们寻求心灵。

—黄檗大师
唐代的黄檗大师强调,当你关闭感觉与思绪时,你无法开悟。但是,打坐训练在学习「安静」脑的某些部位。打坐是不是一种感觉剥夺?

答案是,是或不是。要剥夺感觉不简单。但是禅打坐找到相当简单的方法:你放下忙碌的认知景观,将注意力集中在下腹的呼吸动作;此时,由额叶产生的思绪减至最少,从感觉联合区和边缘系统传来的讯息也会消失;因为眼睛半闭并向下,视觉刺激会减低;寂静的环境减少声音的输入。因此,你的打坐觉性变得自在,移向比较简单的知觉。

坐禅时,身体不移动,肌肉也放松。此种情况正如肌肉放松剂的效果,使脑波增加同步化;又因为从肌肉发出的讯号减少,清醒程度也减低。所以身子不动和肌肉放松,也产生感觉剥夺。

坐禅不只是感觉剥夺;因为身体也不动,它是感觉和运动的剥夺。在禅修期间,坐禅时段与运动活动交互发生。

在感觉和运动剥夺的实验,受试者静静躺著,他们的视觉和听觉被封锁,他们的手脚被垫著,以减少关节活动和皮肤的触觉刺激。这种受制情况,很明显不符合生理状态,又必须忍受很多小时。不足为奇,许多人觉得,感觉和运动剥夺无聊透顶,因而他们的思绪会乱窜,无法固定在任何议题上;他们可以回忆记忆中的视觉事项,但是他们的知识表现却滑落。当最后他们可以起身活动时,他们显现呆滞,说话缓慢,无法操纵观念,也无法轻易编造简短故事。

如果感觉和运动剥夺的受试者,被允许间歇活动,他们的认知缺陷会减少。另有知觉剥夺,其感觉输入只有四散的光线或无害的噪音;它对测试表现的影响,大於简单的感觉剥夺(寂静与黑暗)。如果实验进行好几天,测试表现的滑落,主要发生在最初24小时。之后,受试者会学习适应。在重复的实验,这种改善并不大。

在感觉和运动的剥夺期间,有些功能会改善,而不是衰退。在一项实验,受试者只承受50分钟的感觉和运动剥夺,正像较长的坐禅。对面前出现的字,受试者比控制组,认出更多的字。如果感觉和运动的剥夺增加到72小时,听觉变得更敏锐,测试反应更快,且错误减少。长时间的感觉剥夺,也会强化触觉、痛觉和味觉。甚至只有视觉剥夺,也会改进触觉和痛觉,并加强听觉分辨,和提高对嗅觉和味觉的敏感度。这些改进在停止剥夺后,还会持续长达一天。虽然打坐与感觉和运动的剥夺有相似之处,我们不能说,打坐一定会产生这些特殊效果。

某些感觉和运动剥夺的实验,受试者被允许要求一些资讯。感觉和运动的剥夺愈长,他们要求更多新资讯。他们寻求什麼?有意义的刺激系列。他们不要简单的字,或只是噪音。这种寻求有助於我们了解,禅修时的一些心理变化。对探究较深层的生存意义,禅修与感觉和运动的剥夺享有共同点。

感觉和运动的剥夺如何作用?脑波没有特别的变化。尽管如此,受试者会有不同的反应。对需要依靠外界视觉刺激的人,脑波有倾向唤醒现象,即β波相对增加,和α波相对减少。对依赖内在刺激的人,唤醒现象减少。

当动物被单独隔离几周或几个月时,其情况与隐士生活有些相似。这种比较不活跃、比较不具刺激的社交生活,会有些后果。脑会有生化改变。年幼老鼠被隔离13周后,行为仍然活跃,但是边缘系统的生物胺浓度降低,海马和中央杏仁核的正肾上腺素浓度和代谢减低,中央杏仁核的多巴胺浓度也降低。

结论是,感觉和运动的剥夺会在感受上、生理上和生化上影响脑。虽然这种改变与打坐和打坐状态有密切关系,感觉和运动的剥夺并不是打坐的真正模式。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0 13:09:00 +0800 CST  
吧主来个精华吧。

楼主 realnabarl  发布于 2013-05-11 06:12:00 +0800 CST  

楼主:realnabarl

字数:6352

发表时间:2013-05-10 20: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2 02:22:14 +0800 CST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