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罗文东


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和史学传统相比,世界历史在我国还算一个年轻的学科。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编译《四洲志》、《海国图志》,揭开了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序幕。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和教学深受欧美的影响,对以西欧为中心编纂世界史的方法习以为常,大学历史系也通行讲授西洋史、断代史和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国别史、专门史,很少以整体的眼光和方法进行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由于世界历史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大、研究领域广,如何处理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局部研究的关系,避免出现碎片化倾向,是新中国世界史研究长期探索的重大问题。

楼主 吹蝶空枝  发布于 2020-04-10 23:13:00 +0800 CST  
一、整体性: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昭示人们: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而是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
正是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又强调:“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3]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甚至各个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越来越频繁和紧密,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世界成为一个日益开放、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世界历史不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分散发展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在各种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4]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因为机体固然是由器官构成的,但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5]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世界整体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与作为部分的民族、国家甚至个人的历史的相互关系,或者说世界历史的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就成为世界史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正确处理世界历史的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必须坚持整体研究原则,在世界历史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变化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具体说来,在时间序列上,要把世界历史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能随意割断历史;在空间范围上,要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的历史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着重研究“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而不能孤立地研究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历史;在研究方法上,要唯物辩证地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而不能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困境。恩格斯告诫人们:“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如果背离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这些基本原理,把世界历史理论应用于任何时期、任何地方、任何人,就会变成像恩格斯讥讽的“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的庸俗史学了。[6]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周谷城就坚持整体性原则研究和讲授世界历史,认为:“治历史而不能把握历史之完整性,或完整的统一性,则部分的史实之真相,最不易明白”;要注重民族间的斗争所引起的“世界各地之相互关系”,主张“注重各民族间的历史接触”为“注重全局”的观点和方法。[7]他在1949年出版的《世界通史》突破了国别史之和即世界史的框框和“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力求从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中探讨整个人类的历史。他明确提出:“本人不认国别史之总和为世界通史,故叙述时,力避分国叙述的倾向,而特别着重世界各地相互之关联。”[8]后来他在总结这一时期的思想时强调:“我以为编写《世界通史》时,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写起,而是须着眼全局或统一整体,从有文化的或文化较高的许多古文化区同时写起。我所著的《世界通史》第一册,为了反对欧洲中心论,使读者对世界古史有一个全局的了解,便一连举了六个古文化区:**罗河流域文化区,曰西亚文化区,曰爱琴文化区,曰中国文化区,曰印度文化区,曰中美文化区。”[9]齐世荣评论说:周谷城强调“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主张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重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反对把欧洲作为世界历史的中心。这些观点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历史研究和学科建设迅速拓展和深化,整体性研究得到强化。在吴于廑看来,既然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那么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把分国、分区的历史集成汇编,或者只进行分国、分区的研究,而忽视综合的全局研究,都将不能适应世界历史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11]1994年出版的6卷本《世界史》正是按照上述观点、思路编纂的,是对纵横联系的“整体世界史”的探索成果。进入21世纪,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变成“热门”话题,引起世界史学界对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整体与个案之间关系的重视和争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只有坚持整体性方法和原则,才能构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

楼主 吹蝶空枝  发布于 2020-04-10 23:14:00 +0800 CST  
二、碎片化在世界史中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与整体性研究相对立的碎片化倾向,在中外世界史学界早已有之,但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凸显出来。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多斯批评第三代年鉴学派背弃先辈注重整体史的传统,将历史上的重大时刻和转折抛在一边,把注意力转向社会边缘和公认价值的负面,从而使历史研究趋向“碎片化”,并预言年鉴学派代表的“新史学”将出现危机和瓦解。多斯的批评切中了年鉴学派的要害,很快得到验证。《年鉴》杂志出版的1989年11-12月专号,宣称根本性的转折已经到来,应当对以前的立场进行批判。该刊社论说:“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加速扩张,有待探索的领域层出不穷,这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危险,即产生新的相互隔绝。这不再是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隔绝,而是以新专业化的方式在历史学科内部造成的相互隔绝。”[12]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史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世界史也存在“碎片化”等问题,过分纠缠于历史的细节和表象,缺乏对历史的整体和本质的把握。国内外这种碎片化倾向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楼主 吹蝶空枝  发布于 2020-04-10 23:15:00 +0800 CST  
孤立地研究历史的某些细节从而肢解历史。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世界历史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样性统一的整体。然而,受解构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战后西方许多历史学者放弃了宏大的政治、经济叙事,退缩到日常的社会、文化领域,把精神病人、儿童、肉体、梦、气候、微生物等纳入研究课题,热衷于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再探求各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和历史的整体性,从而使“我们面临的史学是破碎的和包罗万象的,并受到不可抗拒的好奇心的驱使”。[13]由于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和与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上述研究对象就如天马行空,自行其是,成了超时态的事物,即便看到长时段中的变化,也与研究对象存在的基础没有多大关系。多斯认为:“这种历史论说缺乏总体理性化的意愿,而仅限于微观研究”,“堕入了唯心主义”;“随着研究对象的支离破碎和大量增加,历史学将逐渐失去自我。历史学或许和昨天的动物学一样,也面临消亡的危险;或许和地理学一样,也将陷入危机和被边缘化。”[14]列宁告诫人们:“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5]那种细微琐碎地探究历史问题,缺乏整体关联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然阻碍人们对世界历史的总体把握。
静止地研究历史的某些片段从而割断历史。世界历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变革的历史过程。但某些学者不顾这种历史的联系,截取某一短暂的时段单独研究历史问题,肆意抬高某一时段的历史而贬低其他时代的历史,主观臆造历史的断裂和对抗。恩格斯以中世纪研究为例,批判了这种忽视历史事实和割断历史脉络的做法,指出: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做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而中世纪的巨大进步,如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16]由于割断历史使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被否定,历史研究不仅不再有鉴古知今的积极作用,而且会产生干扰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20世纪80年代苏联许多学者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而否定苏联XXX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造成了苏X内外的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为敌对势力搞垮苏X、瓦解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世界历史研究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限制视野,忽视历史演进的客观事实和主要线索,必须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把握。

楼主 吹蝶空枝  发布于 2020-04-10 23:16:00 +0800 CST  
参考文献略 太多马赛克

楼主 吹蝶空枝  发布于 2020-04-10 23:20:00 +0800 CST  

楼主:吹蝶空枝

字数:4286

发表时间:2020-04-11 07: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9 23:10:42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