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军队编制

唐末五代军制十分混乱,个人做了一个整理,如有谬误,还望吧内达人不吝指正。


唐中前期初府兵制尚未被破坏时,基本编制为:卫(大将军、将军)——府(都尉)——团(200)——旅(100)——队(50)——伙(10)——伍(5)。
卫设大将军、将军。
ps:日本古代朝官中有左右近卫府大将、左右近卫府中将、左右近卫府少将。既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大将(又称左右近卫大将)、左右中将、左右少将,很可能是日本借鉴了初唐府兵编制。


府设折冲都尉
——团设校尉,200人,下辖2旅
——每旅设旅帅,100人,下辖2队
——每队设队正(又称队长、队头),50人,下辖5火
——每火设火长(伙长),10人,下辖2伍
——每伍设伍长,下辖5人。
大致上是“二五”进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唐军编制可能未把军官、士官人数计算入内。按规定,每队应有押官1人,队头1人,队副2人,旗头(旗手)1人,副旗手2人,若军官和士官不是由队内的一个士兵兼任,每个队实际可能为54~57人。
另外,府兵编制只是训练和召集单位,并不是作战编成单位,卫的将军、府的折冲校尉并不领兵作战,而是由朝廷选派将领带领出征。


出征作战时,则以“队”为基本单位,由若干队编成一个“军”。根据唐军著名统帅李靖的六花阵,通常编五部七军共20000人,五部七军分别是:
一、中军(4000人,80个队)
二、左虞侯军(2800人)
三、右虞侯军(2800人)
四、左厢(包括左前军2600人、左后军2600人)
五、右厢(包括右前军2600人、右后军2600人)
五部分别由大将、左虞侯、右虞侯、左押衙、左押衙(也可能是左右副将、偏将军)统领。

到了中唐,从《太白阴经》等史料来看,“军”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编制,以250队(12500人)为一军,其中75个队(3550人)编为奇兵。
另外175个队(8750人),分编为八“阵”,每阵大约有22个队1093人,每个阵设一个“子将”统领。

唐后期至五代,由于藩镇割据,军队编制非常混乱,有一个新的作战单位“都”出现,其中最特殊的是编制小到数百人多到数万人的“称号都”,比较著名的如杨吴的“黑云都”、朱粱的“厅子都”“长剑都”、李晋的“横冲都”“帐前银枪都”、前蜀王建的“紫旗都”等……还有奇葩的刘仁恭“定霸都”。


其中,“队”仍然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在各藩镇以及中央禁军基本上是一致的,“队”以上的编制则花样繁多,编制250人或者500人的营是常见的一个作战单位。


翻阅各种资料,唐后期至五代初期,比较主流的编制大概有两种:
一、军/都——都(1000人)——营(500人)——厢(250人)——队(50人)——伙(10人)——伍(5人)。
——每军(都)设1名都指挥使(又称统军、军使、都使、都将、也常称为指挥、指挥使),下辖若干都
——每都设1名十将(又称都头),1000人,下辖2营
——每营设指挥使,500人,下辖左右2厢
——每厢设指挥使,250人,下辖5队
——每个队设队正(队长、队头),50人,下辖5伙
——每个伙设一名伙长,10人,下辖2伍
——每个伍设伍长,下辖5人。
二、军/都(2500人)——厢(1250人)——营(250人)——队(50人)——伙(10人)——伍(5人)。
和初唐府兵编制不同,这个时期更多是“五五”进制,而且这个编制就是作战单位。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这个营是骑兵部队,指挥官通常被称作“军使”而不是指挥使。

一般来说,军队由若干“都”编成一个“厢”,再由左右两厢编成一个军。或者直接由若干都(营)编成一个军。“军”是最大作战单位,前面提到的“称号都”也是“军”的同一级单位,编制基本相同。
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作战单位(通常是军或者称号都一级的较大规模部队)下面分为两个部分,通常会冠以“左、右”,如“长剑都左厢”(通常简称左长剑都)。
如果某支部队下面正好是5个单位,通常会冠以“前、后、左、右、中”,如左长剑都前营、左龙骧军后营等。营(或者厢)下面的5个“队”,则通常会冠以“甲乙丙丁戊”等,如后厢丙队、前营甲队等。
如果某支部队下面有若干单位且低于五个,通常会冠以“第x”,假设左长剑都只有3个都,通常会称为左长剑都第一都、左长剑都第二都、左长剑都第三都。当然,也可能是:左长剑都前都、后都、左都。
如果下面有若干单位且多于五个,通常会冠以“左x、右x”,假设左长剑都下面有7个都,通常会称为左长剑都左一都、左长剑都右一都、左长剑都左二都、左长剑都右二都、左长剑都左三都、左长剑都右三都、左长剑都左四都等等。
“称号都”下面仍然可能有“都”一级编制,而如果“称号都”或“军”下一级编制是“左右厢”,再往下一般不会再有“厢”的编制。
举例来说,唐末宣武节度使朱温手下一名“长剑都”士兵,番号很可能是“大唐宣武军左长剑都前营丙队后伙左伍xx“,或是“大唐宣武军左长剑都第三都左营丙队后伙左伍xx“。
而不大可能是“大唐宣武军左长剑都第三都左营后厢丙队后伙左伍xx”。
如果一名普通的宣武镇兵,番号大概会是“宣武军xx军右三都左营右厢丙队后伙左伍xx”。或是宣武军xx军左都右营右厢丙队后伙左伍xx。

“军”和“称号都”再往上,就是“行营”这个战役规模的临时指挥机构了,由若干“军”和“称号都”编成。
这个编制只是大致,许多藩镇根据情况有自己的编制,情况繁杂,难以一一列举。


100人编制的“都”出现时间未仔细考证,目前看唐末似乎未明确出现这一编制,《五代会要?京城诸军》中说“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从这条史料看,100人的“都”直到五代才出现,这导致了“都”这个作战单位的兵力在唐末五代史料中更加的混乱。

唐末一个比较另类的藩镇——归义军倒是有类似编制,这个由张义潮开创的西域藩镇,远隔在中原之外,糅合了吐蕃军制,设置了“将头”一职,编制基本相同。
具体编制为一个十将(1000)下辖左右二厢
——每厢500人;一个厢下辖五个将头,每个将头100人,分别为左一将(头),左二将……左五将一直到右五将;
——每个将头下辖两个队,队以下相同。这种编制是其他藩镇所没有的,有可能是百人编制“都”的滥觞。
五代到了后周时期,随着统一的接近,军队编制逐渐固定下来,大致为:
厢(25000人)——军(2500人)——营(500人)——都(100人)——队(50人)——伙(10人)——伍(5人)

厢设“都指挥使”(也称厢主),下辖10军
——军设“都指挥使”或“都虞候”(也称军主),下辖5营,2500人
——营设指挥,下辖5都,500人
——都设都头,下辖2队,100人
——每队设队长,辖5火,50人
——每火设火长(伙长),下辖2伍,10人
——每伍设伍长,下辖5个普通士卒。
到宋代,百人编制的都,基本上取代了50人的队,作为基本作战单位。

楼主 hugang912  发布于 2017-04-04 18:34:00 +0800 CST  
文中章里有个错误,日本左右近卫大将对应的是唐左右羽林大将军,左右兵卫督对应唐左右武卫大将军,左右卫门督对应唐左右金吾大将军,与府兵无关。


ps:终于用新手机找回了账号,可能是有人盗我账号乱发广告,现在密保邮箱还不知道怎么修改

楼主 hugang912  发布于 2017-06-02 12:11:00 +0800 CST  
@怀剑听雨
你提的这些问题,如果认真翻阅下史料,很容易找到答案的,我很奇怪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常识性错误。


比如“都头“”都将”混称问题,其实熊猫君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你还非要说五代记载很明确,那我就随便从你帖过的史料里找两个例子:


①癸卯夜(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捉生都将李霸作乱,龙骧都将杜(王)晏球讨平之……


问题是从贞明元年春到这一年六月,捉生都都指挥使是张温:
——贞明元年春,蒋殷以徐州叛,(张温)张温从刘鄩讨平之,(原职崇明都校)改左右捉生都指挥使。
——六月,晋人急攻邢州,帝遣捉生都将张温率步骑五百人入于邢州,至内黄,温率众降于晋人。


在结合下文“时遣捉生军千人戌杨刘,军出宋门外。是夜,由水门复入,二鼓大噪,火发烛城,李霸与其徒燔建国门”,李霸应该只是捉生都一个人数1000人的都的都头。这算五代把“都将”“都头”记载清楚了?


②……以右天武都头韩瑭为神捷指挥使、左天武第三都头胡赏为右神捷指挥使,仍赐帛有差,以解晋州围之功也。


韩瑭由右天武军指挥使升任神捷都指挥使,左天武军第三都头胡赏升任右神捷指挥使,这里两人原职都被称为“都头”,如果像你说的五代对“都头”、“都将”记载很明确,是我搞混了,那应该写的是右天武“都将”或“都指挥使”韩瑭才对。


至于营下是否有厢一级设置,一个有10个队的营,为了指挥方便,再分成左右不是很正常的事么?具体出处我记不太清了,也懒得再去翻史料,在海量的唐、五代史书和各种史学著作、论文里查找证据,然后再来吧里答复你,恕我现在没法干这事。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去查查敦煌出土的有关军事文书或兵志、通典之类,也可能在诸如中国军事制度史、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古代军制这样近代研究著作里发现。当然,如果再把吕思勉、严耕望、余嘉锡、张国刚等先生的相关著作、论文也读一读,找到的把握就很大了……


古代有关唐末五代历史的记述是非常粗糙和混乱的,往往错漏百出,在同一篇里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也不鲜见,相比之下唐中前期的就好得多。在我看来,唐末五代史太令人难以把握,仅次于先秦史(那个历史时期主要问题是史料造假太多)。即便是吕思勉、严耕望、余嘉锡、张国刚等史学大师的著作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连某些史学界形成的公论,也有被近年出土的文物推翻的先例。


正因为如此,我在帖子里尽量会使用“可能”“大概”“大致”“也许”这样的语气。拿“都”来说,我只敢在主楼里说“编制小到数百人多到数万人”,而绝不敢说出“只可能是100人或500人”这样的笑话。


唐末五代的历史环境下,通常是一个军阀下面带着大小军头,而且主要是靠募兵,一个军头有多少军队主要看他能招募到多少兵,还要看军头地盘的大小和经济状况养得起的多少兵(这点倒是和日本战国时期有些相似,战国大名除了直臣外还有臣从的大名,大名下则还有大小豪族,豪族手下还有身份为地头的家臣)。所以亲军、牙兵、镇兵、各支州州兵、团结兵,再加上各地豪强的乡兵、土团,因为情况不同,编制往往差异极大。


比如一个当关隘守捉使的军头,手里可能只有7个队,而另一个当了镇将的军头可能有10个队,同样都会编成一个营,编制完全不一样(350人的营不是胡诌,我在书里看到)。再如,假设朱温准备组建一个叫xx都的新部队,很可能的做法是先委任一个都指挥使,然后给他配备几个军官,再从军中挑选些士兵做骨干,之后这个部队发展成什么样,就看指挥使的本事了。因为是新部队,开始只有5队士兵的几个小营,甚至有的营只有3、4个队也不奇怪,而像长直军、厅子都、长剑都这样建立时间比较早的老牌劲旅,一个营有10个队很正常。即便规模较大的部队之间编制也不会完全相同,很可能长剑都有10个都,天武军只有6、7个都,而番号也会不一样,比如左军长剑都军官很可能会是:左长剑军甲都都头,左长剑军乙都都头、左长剑军丙都都头、左长剑军丁都都头、左长剑军戊都都头;而左天武军军官可能会是:左天武军第一都都头,左天武军第二都都头,左天武军都都头;


所以我才说唐末和五代军制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非常混乱的,中央禁军和各地藩镇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只有50人的“队”是编成部队的基本数量单位。


ps:在这里多说两句,就像熊猫君说的,历史不容臆断。在没有足够的积累前,贸然做出“厢怎么可能比营小,都怎么可能比营大”、“十将带10个人”之类的臆断,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治史态度。

楼主 hugang912  发布于 2017-08-17 10:21:00 +0800 CST  

楼主:hugang912

字数:4628

发表时间:2017-04-05 02: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2-12 17:41:34 +0800 CST

评论数:1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