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记郭子仪收复两京战事



当然,打仗是要烧钱的,那时候的肃宗朝廷一穷二白,连皇后张良娣都要给战士缝补征衣,因此肃宗为了筹集军费也耗尽脑汁,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通过度僧来筹集军费【成为僧人后就不用交税了,对国家收入是大大的有害,可以说是饮鸩止渴的办法】,可以通过高僧神会的故事来体现,这恐怕也有肃代两朝佛风兴盛的缘故在里面【不说别人,单单是裴冕、杜鸿渐、房琯、王缙这帮高官就都是佛教虔诚信徒,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麾下副帅薛兼训甚至能跟高僧畅谈佛理,而燕军阵营也有不少人信仰佛教,就像武令珣攻打南阳时,即使是被高僧唾骂为贼害国,也依然恭敬地迎送高僧,不敢加害】……


天宝四年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应请入住东都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天宝八年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抑清净禅,弘达摩禅。
这时北宗门下信仰普寂的御史卢奕于天宝十二年诬奏神会聚徒企图不利朝廷。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据理直言,把他贬往江西戈阳郡,不久移湖北武当郡。天宝十三年春又移襄州,七月间又敕移住荆州开元寺。这些都是北宗的人对神会的报复。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处,但他的声望并未下降。
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将逼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因为军饷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临时建议,通令全国郡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一定的税钱以助军需。
这时神会尚谪居荆州,诬奏他的卢奕已被贼所杀,群议请他出来主持设坛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阳。至德元年神会已经八十九岁,当时洛阳寺宇已被战火摧毁,他即临时创立寺院,中间建筑方坛,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相当的作用。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6-03-07 12:28:00 +0800 CST  


关于收复两京之战中各个可考重要人物的年龄
【王室】
李亨【唐肃宗】:47岁
李俶【广平王,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31岁
【文臣】
李泌:36岁
房琯:61岁
裴冕:41岁
杜鸿渐:49岁
颜真卿:49岁
【宦官】
李辅国:54岁
【朔方军】
郭子仪:61岁
浑瑊:22岁
郭晞:25岁
阿跌光进:8岁【因此他根本就不可能直接参与两京之战,真正参战的是他的父亲阿跌良臣】
【镇西北庭军】
段秀实:39岁
【关内军】
辛云京:45岁
【诗人】
杜甫:46岁
岑参:43岁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6-03-10 07:54:00 +0800 CST  


【天宝年间朔方军编制】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
●经略军,在灵州城内,管兵二万七百人,马三千匹。
●丰安军,在灵州西黄河外百八十里,管兵八千人,马千三百匹。
●安远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黄河外,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
●西受降城,在丰州北黄河外八十里,管兵七千人,马千七百匹。
●安北都护府治,在中受降城黄河北岸,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
●东受降城,在胜州东北二百里,管兵七千人,马千七百匹。
●振武军,在单于东都护府城内,管兵九千人,马千六百匹。
合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匹,衣赐二百万匹段。
PS:根据《太白阴经》记载:“朔方、河西,一人二匹。”因此朔方军在天宝年间骑兵数量是两千多人。


《旧唐书 回纥传》:贞观二十年,南过贺兰山,临黄河,遣使入贡,以破薛延陀功,赐宴内殿。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
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时吐迷度已自称可汗,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以:
多览为燕然府
仆骨为金徽府【酋长仆固怀恩、仆固瑒父子参与平叛】
拔野古为幽陵府
同罗为龟林府【阿史那从礼统领的同罗骑兵就来自这里】
思结为卢山府
浑部为皋兰州【酋长浑释之、浑瑊参与平叛】
斛萨为高阙州
阿跌为鸡田州【酋长阿跌良臣参与平叛】
契苾为榆溪州
跌结为鸡鹿州
阿布思为蹛林州
白霫为寘颜州
又以回纥西北结骨为坚昆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于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以导宾贡。


《旧唐书 高宗纪》: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为云中都护府。
《旧唐书 高宗纪》:秋八月甲戌,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
因此可以看出上述回纥羁靡州均是由安北都护府统领,考虑到安北都护府“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而仆固怀恩和浑释之都跟随郭子仪出击嘉山,麾下也就两万蕃汉兵来看,仆固怀恩本部兵估计能破万就算不错了。而且仆固怀恩特别喜欢以步兵为先锋,例如攻打阿史那从礼时,他以儿子仆固玢率领先锋步兵攻打同罗骑兵;追杀史朝义时,最先出动的也是仆固瑒和高辅成的一万步兵……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6-03-16 18:59:00 +0800 CST  


【至德年间朔方军编制】
史书记载郭子仪从河北返回灵武时带回五万人,然而这支大军里面估计混杂着不少河北义军和河东军【当初郭子仪进军河北,先派李光弼率领五千朔方兵占领常山,再亲率两万蕃汉主力增援,朔方军总兵力也就两万五千,而且班师时还留下三千朔方兵给乌承恩镇守信都,因此这五万人里面也就只有两万出头的河北朔方军】后来李光弼率领其中五千河间景城兵前往太原,因此郭子仪手里也就四万五千蕃汉步骑。
在这四万五千步骑中,河北朔方军也就两万两千,而跟随郭子仪出兵河北的,除去隶属于李光弼所部的辛京杲、辛旻、白元光、浑瑊等人以外,跟李光弼平级的还有仆固怀恩、浑释之和陈回光,也就是说隶属于这三员大将的部队总计有两万多人。


【仆固怀恩】永丰仓之战,仆固怀恩、王仲升、郭旰、李韶光【官居兵马使】、王祚【官居大将军】的大军被打得死伤万人,仅有半数军队能够逃得回来,因此可推测出五人所统领的部队多达两万。而三原之战李归仁也就出动五千骑兵,就足以令郭子仪感到窘急,可以看出朔方军已经被安守忠重创,所部兵力捉襟见肘,也就是说在永丰仓惨败的部队已然是朔方主力。
此外,虽然身为铁勒贵族,但仆固怀恩实际是以步兵为主力的,就像追杀史朝义时,其子仆固瑒和高辅成所率领的就是一万朔方步兵,而他麾下的骑兵则主要来源于回纥【由于仆固怀恩是回纥国丈,因此无论是收复两京之战时叶护的四千回纥骑兵,还是相州之战时骨咄特勒的三千回纥骑兵,亦或是追杀史朝义时左杀的四千回纥骑兵,统统隶属于仆固怀恩麾下】……
【浑释之】根据《全唐文·命郭子仪充诸道兵马都统诏》记载:“朔方留后蕃汉官健八千人,马军八百人,步军七千二百人,以兼御史中丞任敷、浑释之同充使。”
【陈回光】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子仪至泾南,而虏已合。子仪大军仅万人,而杂虏围之数重。子仪使李国臣、高升拒其东,魏楚玉当其南,陈回光当其西,朱元琮当其北,子仪率甲骑三千出没于左右前后。”
也就是说,那时候陈回光所部兵力可以推算出大概在两千人左右。


考虑到朔方军历经安史之乱和仆固怀恩之叛,减员不少,因此还需要根据郭子仪所说的损失比率来推测至德年间朔方军兵力:“顷以怀恩乱,痍伤雕耗,亡三分之二,比天宝中止十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朔方军在仆固怀恩叛变后仅剩三分之一,而此时的郭子仪所部兵力也就一万,因此在那以前朔方军总兵力在三万左右。虽然这是永丰仓、清渠、相州、邙山等败仗后的数字,但考虑到论惟贞等人拼命募兵,阿跌良臣等城傍部落相继投奔等因素,因此至德年间朔方军兵力跟这应该也相差不远,而且《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宰相房琯请兵万人,自为统帅以讨贼,帝素重琯,许之。兵及陈涛,为贼所败,丧师殆尽。方事讨除,而军半殪,唯倚朔方军为根本。”
也许有人会说房琯用的不是朔方军,因此跟郭子仪无关。然而当年郭子仪带到灵武的那五万人可不仅仅是朔方军,还有为数众多的河东军和河北义军,估计划拉不少到房琯麾下了,因此个人认为郭子仪带去打阿史那从礼的朔方军部队也就三万五千左右……


《新唐书》记载:在平定阿史那从礼的战斗中,韩游瑰率领辛京杲等人去平定被引诱跟随叛变的六州胡部落,考虑到后来相州会战时张用济率五百骑兵,韩游瑰率五千步兵抢占河阳,而河阳会战时李光弼斩张用济,以辛京杲代之来看,韩游瑰所部应该有骑兵五百,步兵五千,考虑到辛京杲是李光弼的旧部,因此他很可能是隶属于李光弼的那五千朔方兵,而同为李光弼旧将的白元光、浑瑊、辛旻也有可能在这支部队里作战。


从三原之战可以看出,除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以外,王仲升和李若幽也是跟李光弼平级的大将。因此排除掉隶属于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和韩游瑰那两万两千部队,剩余的一万三千部队应该掌握在郭旰、李韶光、王祚、王仲升、李若幽【可能是负责接掌郭旰等人残部】等人手里,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朔方军编制可能是:


●仆固怀恩:7000人,考虑到曾派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占领马邑,因此可能有2000骑兵
●浑释之:8000人,其中包括800骑兵
●陈回光:2000人
●韩游瑰:5000人,另有500骑兵
●郭旰、王仲升、李若幽、李韶光、王祚:13000人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6-03-17 11:58:00 +0800 CST  


【转】唐代军队装备


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这个阶段,汉民族的构成基本定了下来,而原来横行欧亚大草原的突厥实力被逐出中国的实力范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也达到鼎盛阶段。版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之多得无法计数,而此时,作为国家国防基础的军队又是装备了些什么武器呢?


首先是骑兵装备,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的,随着马蹬,高桥马鞍的完善,重甲骑兵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重甲骑兵牺牲了骑兵赖以生存的机动性,使得在实际战斗中,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因此在唐军中,马铠和重甲骑兵并没有受到重视。


在武器方面,从古代继承下来并进行重大改进的戟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长一丈八尺的槊(长矛的一种,枪头较宽)成为骑兵的主要装备(南北朝)。但是在唐中叶以后,标准的长枪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枪分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4种,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运用很广,除了战时格斗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拒马,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


而作为另外一种士兵的必备武器——刀,有2种主要用刀:一种是横刀(也就是佩刀),当时刀剑的佩戴方法已经从毗式佩剑法,转化为从伊朗传入的双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种叫陌刀也称拍刀,是一种长柄两刃刀,长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新唐书》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将“陌刀五千列于阵后”时遭到唐军的耻笑【关于这点中二表示有争议,比起这个中二表示更倾向于某位吧友的解释】……
1、前方带大盾和长枪的步兵负责抵挡骑兵的冲击。
2、远程的弓箭兵和弩兵射击骑兵。
3、敌骑兵冲进阵内后被困,失去了冲击力,陌刀兵作为豪华装备的重步兵以近战方式消灭骑兵。
这样的陌刀兵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武器杀伤力强。对方冲阵的骑兵多为重骑兵,至少防护比较强,那么陌刀必然要锋利。由于是群战,而且要经常砍刺,所以又得耐磨损,所以应该是重型且锋利的武器,长柄的三尖两刃刀就符合这个特征,最前面的那个刃必然不像电影里面那么短,而应该要长一些,旁边的两个刃除了砍杀之外还有个作用就是防止刺的时候太深而难以拔出。
2、重甲防护,否则骑兵从高处攻击的力度难以抗住是必死无疑。
3、身体素质好,能够耐久攻击。身着重甲,手挥重武器,必然要身强力壮。
4、对日常操练要求很高。一要操练如何列阵对付骑兵,二要适应穿重甲和如何使用重武器,这样的操练,短期培训肯定无法上岗。


唐军装备的主要远射武器是弓箭,装备率达到100%,与佩刀和枪一样,人手一具。当时中国军用弓的样式早已经固定下来了,全部都是复合体反射弓,射程随弓力不同而变化。
唐军也和前代一样,强调强弓劲弩,开满就射,唐代王踞所著《射经·马射总法》写道“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可见唐时对弓箭手要求的是射程和火力密度,而对精确度要求并不高。我推测是利用弓箭手排成多列横队进行大规模齐射的,这和明军所说的“莫患弓软,服当自远”有很大差别。
当时所用之弓的弓力,上等约折合现在的75公斤,一般人很难拉开这种弓的。
随弓所配的有3条弓弦和30支箭以及一个箭壶(称胡碌),箭一般有3种,一为射甲箭;二为生仳箭;三为长垛箭。
当时的箭所用的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一般来说,南方所生产的基本都用竹,而北方地区用崔柳,西北和东北多用桦木。
箭头均为钢铁制,根据箭头的形状分为上述用途不同的3种箭形,可惜我没有图片无法有感性的认识。
箭羽一般以雕翎为最上,角鹰次之,睇枭更次,最次的是用雁鹅羽,此外,在宋代记载有风羽箭即不装箭羽而是把原来安装箭羽的部位在2边剔空,利用空气动力原理,使箭在飞行时保持稳定,不知道唐时是否有类似的东西。


唐军装备的另外一种远射武器是弩,我个人认为,装备的可能不是单兵用弩,而是像床弩那样的多人操作的远射兵器。因为单兵远射兵器是每个士兵都有一具,所以,我推测是加强给部队的重型武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每张弩配箭100支。


唐军的防护装备主要有铠甲和牛皮牌(皮制盾牌)。
铠甲方面,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如:加了批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当时也列入《唐六典》的13种甲制。
盾牌方面,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士兵多用长盾而江南的部队多用园盾,到了唐朝,变化不应该有很大。
唐军盾牌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盾有手牌、彭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种样式,主要为步兵使用。圆形盾,又称团牌。因其小型而灵活,多用于骑兵,但是步兵也有使用的。方盾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6-03-18 20:14:00 +0800 CST  

楼主:反叛的中二病

字数:30995

发表时间:2016-03-07 00: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9 08:07:59 +0800 CST

评论数:2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