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静:五代控鹤军考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5:00 +0800 CST  
穆静(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控鹤军是五代纷繁复杂的军队系统中最为特殊的一支。尽管控鹤军始终没有参与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但驻守京师,宿卫宫禁,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禁军。控鹤军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历史地位的特殊性。在五代诸军废置无常的情况下,控鹤军不仅始终得以保留,甚至连军号都未曾更换。而控鹤本属侍卫亲军系统,及后周殿前军兴起,势力竟渐居侍卫亲军之上。由侍卫亲军转为殿前军,亦为五代诸军中所仅见。


关键词:五代;控鹤军;禁卫军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5:00 +0800 CST  
“控鹤”之名可追溯至唐武则天时期,其初设即担有宿卫之任。垂拱元年(685)二月,改“左右内率府为左右奉裕率府,千牛为左右奉裕,左右监门率府为左右控鹤禁率府,诸卫铠曹改为胄曹,司膳寺肴藏署改为珍馐署”。【1】(卷42,《职官志》)其中“监门率府”原本职在“掌诸门禁卫”,【2】(卷280注)更改名号后,其职责由控鹤率府继续承担。圣历二年(699),武则天“以宠臣张易之及其弟昌宗置控鹤府官员,寻改为奉宸府,班在御史大夫下”。【1】(卷6,《则天皇后本纪》)此时的控鹤府“受任者率多轻薄” 之徒,【1】(卷190,《员半千传》)不过每每筵宴,“樗蒱笑谑”,【2】(卷78,《张行成传》)已无任何军事功能。至唐昭宗时,皇帝宿卫兵复称“控鹤”。乾宁四年(897),韩建胁迫昭宗废殿后四军,遣散两万余人,仅保留“兵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3】(卷50,《兵志》)三十人的控鹤军自然无力担负起护卫帝王的职责,但皇帝设控鹤军以自卫的作法却为乱军所效仿。及黄巢僭位,遂“选骁勇形体魁梧者五百人,曰功臣。令其甥林言为军使,比之控鹤”。【1】(卷200,《黄巢传》)及至五代,诸朝皆置控鹤军。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5:00 +0800 CST  
一、五代控鹤军的设置

自后梁太祖朱温建国至后唐庄宗陨命,五代中央禁军设置混乱,六军与侍卫亲军并列,而部伍极多,军号频易,废置无常。后梁初年已设控鹤军。《资治通鉴》载,开平三年(909)七月,太祖敕:“宜令控鹤指挥,应于诸门各添差控鹤官两人。”【4】(卷4,《梁太祖纪》)胡三省格注曰:“控鹤,梁之侍卫亲军。”【5】(卷275,《后唐纪四》)可见控鹤军已属侍卫亲军系统。终后梁之世,控鹤军未曾见废。唐庄宗李存勖登基后,禁军编排混乱、设置芜杂,仅侍卫亲军即有数十番号,控鹤军亦湮没其中,难于详考。从现存史料推断,后唐初年,控鹤军大体维持了梁时的面貌,甚至连宿卫地点都没有更变。《旧五代史》载:天成元年(926)六月,“汴州屯驻控鹤指挥使张谏等谋叛伏诛,以枢密使孔循知汴州军州事。”【4】(卷36,《唐明宗纪》)我们不妨仔细探究一下这个时间。庄宗于同光四年(926)四月“崩于绛霄殿之庑下”,【1】(卷34,《唐庄宗纪》)明宗随即入立并改元天成。此次汴州控鹤兵造反发生在明宗登基后两月内。因此,控鹤屯于汴州当大体反映了庄宗时代的情形。后梁都汴州,控鹤军亦宿卫于此。梁亡,控鹤仍然驻留汴州原地,足见庄宗确未对控鹤军进行调动。而控鹤军属皇帝私兵的本质,亦由此凸显。


明宗李嗣源登基后,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军政改革。一方面,废除后梁左右天武、左右天威、左右英武三军,形式上恢复了李唐王朝的六军模式;另一方面,侍卫亲军系统中的从马直、马前直、长直、金枪、黄甲等军号不复使用,代之而起的是捧圣、严卫二军,构成侍卫亲军马军与侍卫亲军步军的主要部分。但据《新五代史》载:“(潞)王子重吉自明宗时典禁兵,为控鹤指挥使。”说明控鹤军号仍然得以保留。不仅如此,其时控鹤更与捧圣、严卫二军并称甚或势在其上,成为侍卫亲军中最为重要的一支队伍。天成四年(929),明宗以次子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在宰相之上,“从荣大宴元帅府,诸将皆有颁给:控鹤、奉(捧)圣、严卫指挥使,人马一匹、绢十匹;其诸军指挥使,人绢十匹;都头已下,七匹至三匹”。【6】(卷15,《明宗子·亲王从荣传》)控鹤、捧圣、严卫三军将帅受赐财物数量相等,其官阶当无大异。而控鹤列于二军之前,地位可能更高。明宗以后,控鹤军沿置,“废帝镇凤翔,重吉为控鹤指挥使……控鹤,亲兵也。愍帝即位,不欲重吉掌亲兵,乃出重吉为亳州团练使。”【6】(卷16,《唐废帝皇后刘氏传》)控鹤既为皇帝“亲兵”,最受信赖,则必不因某一指挥使被黜而见废,重吉离职后,李从厚复任亲信慕容迁为控鹤指挥使,直至其出逃卫州前仍对控鹤军寄以重望。后唐末帝在位期间,有关控鹤的记录骤然不见所载——既没有控鹤执行任务、行使职责的记录,亦没有废置、变更军号的记录,唯知清泰元年(934)六月,“改捧圣马军为彰圣左右军,严卫步军为宁卫左右军”。【7】(卷12,《京城诸军》)从慕容迁并未率部护卫李从厚出逃,及后晋仍置控鹤一军的情形来看,唐末帝时控鹤应当未被废止。文献记载阙略,大概是因为末帝长子李重吉曾任控鹤指挥使,而末帝起兵,重吉惨遭杀害之故。


后晋建国,仍置控鹤军,不改名号。先有高祖时史匡翰担任控鹤指挥使的记录;复有少帝石重贵时“控鹤指挥使李荣将兵监守”【4】(卷85,《晋少帝纪》)开封府之记载,可见终后晋一朝皆置控鹤军无疑。


五代诸朝以后汉最为短命,史料亦特别匮乏。与控鹤直接相关的记载仅可见《旧五代史》所载“会汉高祖定两京,控鹤都将李筠与诸校密谋劫库兵”【4】(卷131,《周书·赵延义传》)一事。及乾佑三年(950)十一月,复有隐帝诛杀“控鹤都虞候高进”【4】(卷103,《汉隐帝纪》)一语。可见后汉继前朝惯例,中央禁军仍置控鹤军。后汉时,“殿前都部署”一职开始设置,为后周殿前军势力大张,崛起为禁军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奠定了基础。但此时,殿前军还未完全形成,控鹤军亦未被正式纳入殿前系统。


殿前军迅速崛起于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时,而控鹤军的归并则在世宗时得以最终完成。显德元年(954)三月,高平之战爆发,世宗亲率侍卫马、步军与殿前军出征。侍卫亲军临阵皆溃,他们或“望贼而遁”,或“解甲投贼”,而本来担任“卫跸”职责的殿前将士却“奋命争先”,【4】(卷114,《周世宗纪》)拼死以战。高平一役是世宗军制改革的直接动因。《五代会要》小注云:“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意。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于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进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因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前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7】(卷12,《京城诸军》小注)世宗改革使控鹤完成了由侍卫亲军系统到殿前军系统的转属过程。至太平兴国二年(977)改称“天武”以前,控鹤军在北宋的军事舞台上也是一支活跃的力量。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6:00 +0800 CST  
二、五代控鹤军的编制

从目前可见的材料看,后梁时期控鹤军大致有兵数千人。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十月,唐王李存勖引兵攻中都,后梁猛将王彦章兵败身死,监军张汉杰等众多统领被晋军俘虏。梁末帝终日惶恐难安,“时禁军尚有四千人,朱珪请以拒唐军,帝不从”。【4】(卷10,《梁末帝纪》)此四千禁兵极可能就是控鹤军。《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所载“时城中尚有控鹤军数千,朱珪请帅之出战,梁主不从”,可以为证。【5】(卷272,《后唐纪一》)梁以后诸朝控鹤兵数尚不甚清楚,大抵各朝均微有调整,差距不至过分悬殊。


前文已述,五代控鹤军始设于后梁初年,笔者认为这支队伍和其他禁军一样,当为原汴军整编而来。当朱温由一方节帅摇身变为整个中原的皇帝,其旧有牙兵、亲兵则自然升为禁军,控鹤亦不例外。控鹤军一经设置即存在兵士的征募与选拔问题。五代诸朝多以强行征发与自愿应募结合的方式补充兵源,通常由皇帝或军将根据战事需要而临时决定集兵手段,往往只求补充战争损耗,壮大军事力量,而绝少顾及制度建设问题。但与其他禁军相比,控鹤军的选拔则较为严格。《旧五代史》载:“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荣泽人也。父潘,本田家。弘肇少游侠无行,拳勇健步,日行二百里,走及奔马。梁末,每七户出一兵,弘肇在籍中,后隶本州岛开道都,选入禁军。尝在晋祖麾下,遂留为亲从,及践阼,用为控鹤小校。” 【4】(卷107,《史弘肇传》)史弘肇原本天赋异秉,为从军上选,身体上的特殊优势为其进入军队提供了可能;而朝廷的强行征兵政策又使其步入行伍之列成为必然。其中“选入”二字说明,并非所有征来的兵卒都能进入禁军,而是要经过一个拣点、选拔的过程。其中体能和作战技巧上的诸多测验是必不可少的。史弘肇从进入禁军到担任控鹤军职经历了一番周折,曾隶于“晋祖麾下”是必要条件之一。至周世宗显德元年(954)进行军事整编,控鹤军兵卒的录入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凡“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皆可入选。【7】(卷12,《京城诸军》小注)史弘肇出身“田家”,且在“籍中”,虽年少“游侠无行”,终究家世清白,来路正当;而周世宗改革后,强盗悍匪、刑徒无赖皆可进入禁军,置身帝王左右。两相对照,我们看到的是控鹤下级兵士选拔、募集政策的松动。当然,周世宗的作法有利于加强禁军的战斗力,但使桀骜难制者充塞禁军,骁勇尚武之风漫于行伍,殿前军的控制也同时变得更为复杂。


五代禁军多被冠以各式美名,如神威、龙骧、捧圣、奉国、控鹤等等,其中较有规模者复分以左、右两厢,厢下辖军。因五代禁军各支队伍兵数多寡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加之王朝更迭频繁,各朝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梁末帝嗣位,以(王)晏球为龙骧四军都指挥使”。【4】(卷64,《王晏球传》)而周世宗显德四年(957)收编南唐降军时却将其“分为六军,共三十指挥,赐号为怀德军”。【7】(卷12,《京城诸军》)可见,军一级设置比较随意,多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军由数个指挥构成(上文所列怀德军平均一军辖五个指挥),一指挥又约有四、五百兵。(注:宋代以五百人为一营,“营”即相当于五代“指挥”。《旧五代史》卷三十八亦载明宗天成二年(927)诛“卢台乱军龙晊所部邺都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如此计算,一指挥当拥兵四百人左右)指挥下设都,都下为队。五代控鹤军拥兵数千,颇具规模,其建制亦比较完备。现可确知控鹤军分左右两厢,厢有厢主,后周刘延钦就曾“仕皇朝为控鹤厢主”。【4】(卷124,《刘词传》)左右两厢皆需听命于控鹤都指挥使。梁太祖时,皇子朱友珪曾“充左右控鹤都指挥使”。【4】(卷12,《朱友珪传》)控鹤都指挥使是具体负责该军事务的最高长官,其下设有副职,称“控鹤都虞候”。后汉隐帝时,高进曾居此位。(注:详见前文,《旧五代史》卷一百三《汉隐帝纪》。)控鹤左、右厢下亦辖军级部队。如杨思权“事梁为控鹤右第一军使”。【6】(卷48,《杨思权传》)既有“右(厢)第一军使”,大抵还可能有“左第一军使”及“右第二军使”等。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三月,亦曾转任“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4】(卷114,《周世宗纪》)至于控鹤两厢下究竟各辖多少个军,则仍不明确。从以上材料来看,当至少各置两军。控鹤(厢辖)军下置多少指挥亦不可知,但若以一指挥约四、五百人计,四千控鹤军当可析为八个指挥以上。控鹤(厢辖)军下设都,高季兴之子从诲初仕梁,就曾“历殿前控鹤都头”。【4】(卷133,《高从诲传》)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6:00 +0800 CST  
三、五代控鹤军的职责与地位

人们在理解“禁军”一词时往往简单地将其等同为“禁卫军”,以为禁军职责仅在保护帝王安全。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亦有曰:“梁以侍卫亲军为控鹤军”,【5】(卷268,《后梁纪三》)其实不然。五代禁军作为中央王朝的直辖部队、皇帝的亲兵,它们担负着对内宿卫天子、对外征伐平叛的双重任务。对于控鹤以外的绝大多数五代禁军而言,参与野战是其主要使命;而控鹤的首要职责则在于宿卫宫城,保护皇帝及后妃安全,是真正意义上的禁卫军。


宿卫宫城是控鹤军的主要职责之一。开平三年(909)七月,梁太祖曾有敕曰:“大内皇墙使诸门,素来未得严谨,将令整肃,须示条章。宜令控鹤指挥,应于诸门各添差控鹤官两人,守帖把门。其诸司使并诸司诸色人,并勒于左、右银台门外下马,不得将领行官一人辄入门里。其逐日诸道奉进,客省使于千秋门外排当讫,勒控鹤官舁抬至内门前,准例令黄门殿直以下舁进,辄不得令诸色一人到千秋门内。” 【4】(卷4,《梁太祖纪》)以上材料说明,控鹤军宿卫地点为大内皇墙诸门,职在勘验来者身份,严谨宫城内外通行秩序,阻挡官员进入干扰,将一干人等拦止在千秋门外。后梁贞明二年(916)四月十九日夜,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率兵千人作乱,“纵火剽掠,攻建国门”,【5】(卷269,《后梁纪四》)龙骧四军都指挥使王晏球领五百马军讨之。梁末帝登城观战,王晏球高呼道:“陛下但帅控鹤守宫城,迟明,臣必破之。”【5】(卷269,《后梁纪四》)建国门正是后梁宫城的正南门。而“帅控鹤守宫城”一语则明确指出了控鹤军的职责。又,后唐庄宗留控鹤军驻于汴州,至明宗时,洛阳复设控鹤军。长兴四年(933)十一月,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从荣反,兵攻端门,明宗命控鹤指挥使李重吉“帅控鹤兵守宫门”。【5】(卷278,《后唐纪七》)应顺元年(934)三月,潞王从珂兵至潼关,愍帝出逃,“以百骑出玄武门,谓控鹤指挥使慕容迁曰:‘尔诚有马,控鹤从予’”。【4】(卷45,《唐闵帝纪》)上述材料说明后唐控鹤军的主要职责也是宿卫宫城。


五代控鹤军作为直接保卫皇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地位极为特殊,这不仅要求其具备较强的战斗力,足堪担负起守护圣驾、彰显帝王气象的责任,而且使皇帝对控鹤军将帅的忠诚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故五代诸王登基后,皆重新任命控鹤指挥使,而昔日追随自己历经战争考验或素日相善足以信赖者(包括诸王外戚在内),往往成为控鹤将帅的首选。如慕容迁,“乃(愍)帝素亲信者也”;【4】(卷45,《唐闵帝纪》)史匡翰,“其妻鲁国长公主,即(晋)高祖之妹也,寻转控鹤都指挥使兼和州刺史”。【4】(卷88,《史匡翰传》)又如刘遇,“少魁梧有膂力,周祖镇大名,隶帐下。广顺初,补控鹤都头,改副指挥使”。【8】(卷260,《刘遇传》)危急关头,控鹤军也是皇帝最后的倚托。后梁将亡,末帝朱友贞对控鹤指挥使皇甫麟说:“吾,晋世仇也,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使我落仇人之手!”皇甫麟与之相拥而泣,“是夕,进刃于帝,麟亦自刭”。【6】(卷13,《梁家人·次妃郭氏传》)


其次,中央朝廷爱惜控鹤兵力,对控鹤军的使用非常慎重,轻易不使出战。贞明二年(916)四月,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等率部作乱,直攻宫城正南门,出城迎击的却是王晏球率领的龙骧马军,控鹤只护卫末帝登城观战而已。又如后梁龙德三年(923)十月,李存勖率晋兵直逼梁都,梁兵尽溃,朱珪请率四千控鹤兵拼死一战,友贞不许,“命开封尹王瓒驱市人乘城为备”。【5】(卷272,《后唐纪一》)正因控鹤极少参与各式战争,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实力。在后周的军事改革中,控鹤军亦为重点扶植对象,年迈孱弱者被一一剔除,骁勇善战者不阻以草莽,以至“兵甲之盛,近代无比”。【4】(卷114,《周世宗纪》)再次,五代控鹤军地位极高还突出表现为它在五代频繁的军事改革中处于优势地位——当侍卫亲军势力日盛时属于侍卫亲军,而殿前军兴起后复归入殿前军,始终是中央朝廷重点建设的武装力量。侍卫亲军之制首创于五代,在后周殿前军兴起之前,侍卫亲军是五代禁军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整个五代军事史几乎都围绕着侍卫亲军的兴盛与衰落而展开的。然而在历经了四十余年烽火洗礼后,侍卫亲军渐渐“老少相伴,强懦不分”,【7】(卷12,《京城诸军》)战力衰减、军心涣散,与此同时,殿前军却在点滴成长。后周太祖郭威晏驾当日,对禁军指挥官进行调整:“以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李重进为武信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典军如故;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累州防御使何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利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4】(卷113,《周太祖纪》)此番安排尽管意在善后,但却着实煞费苦心:李重进、樊爱能、何徽官各领一方节度,各为一州防御使,甚至连加官都别无二致。又因侍卫都指挥使一职始终空缺,李、樊、何三人并驾齐驱,殿前军与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势呈鼎足。高平战中,侍卫亲军畏缩不前,而殿前军奋勇争先,给了统治者以巨大的触动。此后,周世宗锐意改革,殿前军势力大张,控鹤亦得以壮大,终于成为禁军中最占优势的兵力系统。


五代君主重视控鹤军的根本目的在于震慑觊觎皇位者,保护帝王安全。但当帝位遭受威胁时,控鹤军却往往软弱可欺,以至数千控鹤精骑从未进行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死战;而当别有用心者欲行篡夺之际,它又极易成为轻取皇帝性命的利刃。尽管有皇甫麟以身殉主的显例,但慕容迁在唐闵帝出逃卫州时“阖门不行”,【4】(卷45,《唐闵帝纪》)而李筠则听命他人而幽禁晋少帝于开封府,【6】(卷52,《张彦泽传》)已足见五代君主初衷的落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唐愍帝处死李重吉是掌控控鹤军的极端的话,五代新君登基皆重新任命控鹤指挥使,则是一种常规。梁末帝在国家灭亡的关键时刻,强征百姓守城而不使控鹤军出战,正是深谙“势已如此,一下此楼,谁心可保”【4】(卷10,《梁末帝纪》)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五代控鹤军失职的根源实际上在于君主对军队的私人化控制方式。不过,此前的李唐与此后的赵宋都不曾如此,说明这一现象仍然只是五代乱局中的特例。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6:00 +0800 CST  
参考文献

【1】旧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秦蕙田.五礼通考【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新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旧五代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6
【5】资治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新五代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7】五代会要【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6:00 +0800 CST  
完。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6-02-19 21:56:00 +0800 CST  

楼主:koei184

字数:7191

发表时间:2016-02-20 05: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08 14:40:37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