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本《新五代史》 为“谢曈”正名(转载)

原贴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ed4d050102vnl5.html


修订本《新五代史》 为“谢曈”正名杨立新 8月22日,中华书局点校本《新五代史》在上海书展首发。修订本根据《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对《新五代史》旧版进行了重要修订。其中,旧版梁本纪第一中的人名“谢瞳”易为“谢曈”(见下图)。2014年7月2 日,本人就此专门写了《<新五代史>“谢瞳”辨》一文,从文字学角度论证了“谢瞳”应为“谢曈”,东方网、中华书局网等转载,解决了这一史学疑案。感谢主持此书修订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尚君先生!更为前辈学者柴德赓先生的睿智论断而叹服!

附:《新五代史》“谢瞳”辨
杨立新
2014年6月29日,在商务印书馆,本人应邀参加了《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新书发布暨《柴德赓全集》编辑启动仪式。与会文史大家们就20世纪60年代柴德赓先生〔1〕点校的《新五代史》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陈祖武先生对柴先生点校的《新五代史》(版本为光绪癸卯年(1903)十月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乾隆四年校勘本,即“石印殿本”)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举出柴先生富有创见的三个例子。其中第一个为《新五代史》卷一中,柴先生校勘“谢瞳”应为“谢曈”。
“谢瞳”〔2〕 的名字出在《新五代史》梁本纪第一,石印殿本为:“温客谢瞳说温曰:黄家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对此,柴先生在天头眉批曰:“‘瞳’贵池本作‘曈’,薛史作‘瞳’,字子明,以其字核之,当作‘曈’。”
柴先生比对校勘了贵池本《新五代史》和薛居正《旧五代史》(“薛史”)后认为,“谢瞳”当作“谢曈”。其依据是贵池本作“曈”,另外“曈”与“子明”名字相符。
我们知道,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含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司马光说:“字必附名而为义焉。”可见“字”是解释“名”的性质和含义的,与名相表里,所以也叫“表字”。历史上字子明的,还有三国时的东吴名将吕蒙,以及北宋大臣王旦。前者名、字含义相反,后者名、字含义相关。
“瞳”与“曈”音同(tóng),均为形声字,但两字声符相同,意符不同,含义大相径庭。“瞳”,《玉篇》释为:“目珠子也。”《史记·项羽本纪》有:“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曈”,《说文新附》释为:“曈,曈昽,日欲明也。(注意:“明”作为“曈”的释义出现!)”故“曈”是指日出时很明亮的样子。王安石《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曈”在古代多用于人名,“子明”的“明”与“曈”意义相近,而与“瞳”不类。
由此看来,柴先生的论断是有充分依据的。但是,主持新旧《五代史》修订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尚君先生却认为,“明”字左部在古代既可写作“日”,也可写作“目”,与“瞳”合,故不能下定论。
诚然,“明”字在古代多写作“眀”。但此“目”却与眼睛没有丝毫关系。欲明究竟,我们还是要从字源学上作一番溯源探究。
查阅《说文解字》,我们在9353个汉字中只能找到这个“朙”字。《说文解字》释为:“,照也。从月囧,凡朙之属皆从朙。”并附录“朙”的古文,指出“古文从日”。由此我们知道,“朙”的古文其实就是现在的通行简化字“明”,其造字原理亦即我们常说的“日月为明”。
对此,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云古文作明,则朙非古文也。盖籀作朙,而小篆、隶从之。《干禄字书》〔3〕曰:‘明通,朙正’。顔鲁公书无不作朙者。《开成石经》作明,从张参说也。《汉石经》作眀。”
段玉裁列出了“明”字的三种写法:“朙”、“眀、“明”。但他在征引《干禄字书》时却出现了错误。《干禄字书》只收入“眀”、“朙”两种写法,指出“上通下正”,即“朙”为正字,“眀”为通字〔4〕。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明”的正体字应为“朙”,从月从囧,为会意字。
看到“朙”字中的“囧”,相信大家眼前定会突然一亮。这个长期废止不用的古文字近年来忽从故纸堆中死灰复燃,被赋予新意,迅速暴热网络,竟成了“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
“囧”字的风行可能与其古怪的字形有关。因它形如八字眉,下如一张嘴,便被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与“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因而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现代人对“囧”字望文生义的理解,与其实际含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囧”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它也是《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如下解释:“囧,窗牖丽廔(lóu),闿明也”。认为“囧”为窗户的象形,像窗口通明之状。看来古人和今人一样,都是取其象形,只不过是窗户而非人脸而已。

这样,“囧”与“月”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即光明之意。
下面我们再谈“眀”的由来。在篆书向隶书演变的“隶变”过程中,“朙”字左边的“囧”讹变为“目”:所谓的“八字眉”合并为一横,下面的“一张嘴”也拉直成一横,是为“眀”。所以,“眀”字中的“目”绝不是指眼睛,而是“囧”。现在大家常说的“耳聪目明”之“目明”,纯属望文生义。





在实际使用中,这种笔画简省的“眀”逐渐取代了笔画繁难的正体“朙”,成为广泛使用的通字。《康熙字典》对“眀”的注释为:“古同明。田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说明自汉朝以后多使用“眀”,这也就是古代文献中大量出现“眀”字的原因。
由此看来,“眀”字字义与“目”没有关系,字形亦不相关。这就如同汉字中的月字旁,绝大多数都是肉的意思,不能一律当成月亮解释一样。因此,新旧《五代史》中,“谢瞳”为“谢曈”应成定谳。如今国家正在重新修订二十四史,建议新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为谢曈“正名”!


注释:


(1) 柴德赓(1908—1970年),字青峰,浙江诸暨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的学术传人之一。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史学丛考》、《史籍举要》、《资治通鉴介绍》、《清代学术史讲义》等。《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为20世纪60年代柴德赓先生参加中华书局点校《新五代史》时留下的工作本,除了有完整的句读,还保留了柴德赓先生大量的批注,文献价值极高。由于种种原因,当年《新五代史》点校稿遗失,故未能为中华书局所用。2013年,柴氏后人发现此点校稿之誊录本,经过整理并加注释文,现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50年后使此史学遗珍重现于世,诚为学林之幸事。

(2) 《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谢瞳,字子明,福州人。唐咸通末举进士,因留长安,三岁不中第。广明初,黄巢陷长安,遂投迹于太祖,洎居门下,未尝一日不在左右。及太祖据同州,遂署右职。其年秋,太祖与河中交战,再不利,连上章请兵于巢,伪右军都尉孟楷抑而不进。瞳揣太祖有择福意,乃进说曰:「黄家以数十万之师,值唐朝久安,人不习战,因利乘便,遂下两京。然始窃伪号,任用已失其所。今将军勇冠三军,力战于外,而孟楷专务壅蔽,奏章不达,下为庸才所制,无独断之明,破亡之兆必矣。况土德未厌,外兵四集,漕运波注,日以收复为名,惟将军察之。」太祖曰:「我意素决,尔又如是,复何疑哉!」翼日,遂定策,戮伪监军使,悉众归顺于河中。王重荣表瞳为检校屯田员外郎,赐绯,令奉表于蜀。唐僖宗大悦,召入顾问,锡赉甚厚,以功授朝散大夫、太子率更令,赐紫,为陵州刺史。治郡一岁,改检校右散骑常侍、通州刺史。在任四考,颇有政绩。秋罢,诣蜀行在,太祖遣人迎之。龙纪二年,至东京,劳来弥厚,赐第墅各一区,钱千缗,表为亳州团练使兼太清宫副使,加检校工部尚书。是年冬,太祖征淮南,过郡,因求侍府幕,表为宣义军节度副使,充两使留后。瞳在滑十三年,部内增户约五万,益兵数千人,累迁至大中大夫、检校右仆射,卒于滑。开平初,追赠司徒。”
(3) 《干禄字书》,唐代颜元孙撰。颜元孙,颜真卿之诸父。官至滁、沂、濠三州刺史,赠秘书监。大历九年,颜真卿官湖州时,尝书是编勒石。《干禄字书》是收录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书,每字分俗、通、正三体,对于研究近代汉字有重要参考价值。
(4) 关于通字,《干禄字书》解释为:“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牋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

楼主 hugang912  发布于 2016-07-27 16:45:00 +0800 CST  

楼主:hugang912

字数:3347

发表时间:2016-07-28 00: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06 18:45:48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