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十全武功——清缅战争。 (百万大军党可以看看出境

再说双方战斗力
第一次,清军绿营兵数千,缅军不详,估计最多也就数千规模,清军普遍怯懦畏战,被好好收拾一顿。
第二次,清军绿营兵1万5,缅军大概也一万出头。战斗还是以两三千人交战为主,清军不堪战,基本全程又是被打的狼狈不堪。
第三次,明瑞带1.2万(含两千满洲八旗兵),缅军前期大概1万多。这次的作战局面是个分界点,双方战斗力逆转了,两军野战中有了八旗兵的清军开始大败缅军,缅甸自己也承认这点,最怕清军中的八旗兵。缅王急调占领泰国的主力2万多回援,后期缅军当在3万多。然而,3万多缅军也不敢和1.2万清军野战,而是采取坚壁清野,攻占清军后方台站,掐断补给线的高明打法。最后,逼得清军撤退,在路上将清军包围。不过,缅军不擅长打歼灭战,明瑞带几百八旗兵亲自断后,边打边撤,居然保证了上万人都撤回国内。
当然,缅甸记载,肯定不会这么便宜,说这次全歼清军3万。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9 23:02:00 +0800 CST  
第三次,明瑞最近时已经离缅甸首都阿瓦几十公里了,缅甸大臣有人建议缅王孟驳迁都。这个孟驳也是个狠角色,不但不迁都,还亲自到前线指挥,同时调在泰国的主力军回援。导致了明瑞最终失败。
不过,这次行动的意外收获就是泰国的缅军兵力淡薄,华裔郑信趁机起兵反抗复国。乾隆无意中帮了泰国大忙。
所以,能不能说,乾隆才是泰国国父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9 23:09:00 +0800 CST  
第四次,傅桓带着1.89万清军(内满洲八旗估计三四千)又一次向缅甸首都挺进。这次,早就得到风声的缅甸也不敢托大,早早集中兵力在清军必经之路上防守。当时,缅甸兵力超过3万,清军在人数上还是居于劣势(缅甸记载,此次清军6万,被缅军干掉2万)。但由于清军野战能力超过缅军,缅军一般不与清军野战,全程基本就是清军攻,缅军守。由于缅甸的热带雨林气候导致疫病横行,清军从高级将领到士兵大量病亡,病亡超过了阵亡,而且长时间作战粮草补给困难,缅军也感到清军主力战力强,自身损失大。两军将领达成默契,私自议和,各自撤兵。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9 23:18:00 +0800 CST  
看了缅甸的记载,总体还不算太夸张,缅甸第三次战争被明瑞打的大败那次居然自己也承认。
不过,夸大点战果是难免的,第三次明瑞部总共1.2万,最后1万左右还是撤回国内了。缅甸说全歼3万,俘虏2500。。。
第四次,傅桓部总共1.89万,进攻缅军阵地,兵力小有损失,病**战死都多。缅甸记载,清军出兵6万,战斗中被杀2万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9 23:28:00 +0800 CST  
关于远征的后勤补给困难,请看清人自述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到滇的大臣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急切难办。二是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缺口很大。三是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边外,内地人不愿意出边,人烟稀少,雇夫几乎不可能。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07:01:00 +0800 CST  
再展开讲一下出滇征缅后勤难度有多大:
乾隆原计划第四次出兵4万,结果集清朝之力最终尽最大限度才出了2.33万,就是受后勤补给限制。
4万人打仗、运输粮草至少需要马10万匹,短期内根本筹集不到,最终出兵还是强征了各省所有马牛驴,也凑不够数。
4万人按作战十个月准备,至少需要粮42万石。但古代没有专门的后勤运输部队,这些粮食需要另雇人(或强征人)运送到军中,但是从云南永昌(已经离边境不远)运送到边境就需要动用百万人次。如果从边境再往缅甸运,由于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疫病横行,运输效率更低,清军打的越远,后勤运输越难。像最后清军打到阿瓦附近,粮食运输需要人力可能是百万人次的好几倍。而且,出境到缅甸运量,官方即使花高价,也没有几个老百姓愿意赚这个钱
还有一点,在运输过程中,民夫自己也要吃饭,这动用的数十万民夫消耗的粮食又是个巨大数额。
而且,缅甸热带雨林气候造成的疫病,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随时都可能倒下,他们背负的粮食就全都丢了。“一马毙,则粮俱失”。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07:19:00 +0800 CST  
像上面清朝大臣估计,征缅只出动4万人,把粮食从云南永昌(已经离边境不远了)运到边境,就需要百万人次,实际中就是征发几十万民夫运粮。
这恐怕才是古代文书种,几十万大军远征的由来。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09:23:00 +0800 CST  
就这样,还只是在国内运粮。从边境再往缅甸腹地运,由于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疫病横行,运输效率更低,清军打的越远,后勤运输越难,粮食运输需要的人力可能是百万人次的好几倍。
还有一点,在运输过程中,几十万民夫自己也要吃饭,这几十万民夫消耗的粮食又是个巨大数额还没算进去。
而且,缅甸热带雨林气候造成的疫病,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随时都可能倒下,他们背负的粮食就全都丢了。“一马毙,则粮俱失”。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09:25:00 +0800 CST  
古代战争中,后方征集十万石粮食,只能运到前线一两万石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是运输的困难,受距离、地形、天气、敌情影响太大。
古代出兵数受的最大影响也是这一点。
在近代工业革命开始前,生产力几千年都没有大的提高,粮食产量和运输能力很弱。出动几万战兵远征几年,中国这样体量超大的大一统国家,都很容易被折腾的国库空虚、民怨沸腾。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09:41:00 +0800 CST  
明清松锦会战,明军号称13万(真实兵力有10万或7万之说),锦州离明首都北京还不算特别远,打到后来崇祯催着洪承畴进兵就是因为明国库支撑不住了。
清缅战争可是离北京上万里。。。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09:45:00 +0800 CST  
对于乾隆这人,不太好评价,楼主也不是历史学家。
就清缅战争这个事就事论事,乾隆犯了骄横自大、不明敌情、盲目乐观的错误,但具体作战中,乾隆是给予了全力支持,清军后两次作战指挥是没有大的问题的。说清军无能,也得先分析一下战局吧。
第一次和第二次,出动的都是云南绿营兵,确实战斗力差劲,一触即溃。
第三次和第四次,从各省调精兵,尤其是满洲八旗兵精锐三四千人参战,直接改变了双方战斗力,野战中面对兵力占优势的缅军主力3万多,清军一直是保持攻势。
第四次,傅桓部1.89万人稳扎稳打,虽然不惧野战,但缅军据险防守,久攻不克,清军由于疫病和粮草不继,只能选择讲和休兵。
有人提出,傅桓战术不灵活,可以留下部分兵力与缅军对峙,抽主力直接杀向缅都,这样就能打开局面。提这个建议的人恐怕忘了第三次明瑞是怎么失败的吧?把多达3万的缅军抛在身后,去突袭缅都,缅军只要掐断清军补给线,再前后夹击,把总数只有1.89万的清军包围起来,不用进攻,用不了多久清军饿病也丧失战斗力,就全军覆没了。
从这一点,看出来明瑞虽然轻敌大意,冒进了,被包围后最后的处理还是很果断的,自己带几百满洲八旗兵拼死断后,保护上万人跑出了包围圈。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大部的撤回。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0:03:00 +0800 CST  
网络上“战术大师”比比皆是,说清军四次失败都是因为自身无能的,请指教下,假如你代替傅桓,指挥这1.89万人,面对这种局势,有什么奇谋妙计能一举荡平缅甸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0:09:00 +0800 CST  
缅甸的热带雨林气候导致的水土不服,疫病自古以来都很厉害。
中国古代说西南蛮夷之地有瘴气,闻之即死,其实就是指的这个。
缅甸这个地形和气候,对任何外来者都不友好。
清缅战争几十年后,英国出动近4万人入侵缅甸,最终损失高达惊人的1万5,其中70%都是病死的。
二战时,中国远征军和英军在缅甸作战,病死率依然很高。英军病死人数占了伤亡总数30%多。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0:33:00 +0800 CST  
13楼再发一次:
第二次出击
清军第一次出击失败后,乾隆帝派出的他器重的边疆大吏杨应琚(汉军八旗出身,时担任大学士,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到达云南。此时,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出边攻入缅甸。到4月时,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管辖地区均被清兵占领。但由于缅兵一路上坚壁清野,清兵并无多大战果。最后,清兵任命一些掸族土官治理这些地方,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

清朝云南诸多地方官员被表面的军事顺利所蒙蔽,主战热情高涨,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虽然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缅甸声势浩大,不宜擅开边衅。但杨应琚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认为缅甸不过是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在杨应琚的支持下,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对缅甸大举进军,以震慑缅甸,同时多方招抚缅属土司。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3:09:00 +0800 CST  
缅兵主力虽然在暹罗陷入泥潭,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司部队数量依然不少。在清兵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兵继续围攻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兵1万(清朝官方记载为3万,但据各方资料,大约只有1万),沿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兵对抗,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土司。9月初,木邦土司抵挡不住,退往清兵驻扎的遮放土司地区。新街此时成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这时该地的周边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但杨应琚依然只派永顺镇都司刘天佑和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400余兵支援赵宏榜,援兵于1766年9月7日到达新街,清兵总数依然不足千人。9月24日,3千缅兵乘船抵达新街,随即对清兵发动攻击。双方兵力悬殊,清兵坚持两日一夜,宣告不支,刘天佑战死,赵宏榜率残军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蛮暮土司也率其部众退入云南。
杨应琚紧急调集各镇绿营兵赴援,命东路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带兵至宛顶(今云南畹町市),打算进攻木邦土司管辖地区。西路永北镇总兵朱仑带兵进驻铁壁关,打算进攻蛮暮土司管辖地区以收复新街。缅兵部署却出乎清兵意料,缅兵在新街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二千余人继续沿伊落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3:10:00 +0800 CST  
缅兵虽然屡战屡胜,但也很清楚本国军队主力远在暹罗,无法长期与清朝抗衡,压力颇重。所以,其作战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战逼和。于是,在楞木前线,缅将莽聂渺遮请求议和,但清兵要求缅甸递交降表称臣,谈判破裂。不久,楞木及铁壁关清兵被北路缅兵严重威胁后路,清兵狼狈撤至陇川。缅军主力四千余人攻入铁壁关,进军陇川。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3:12:00 +0800 CST  
第二次征缅部分内容老是发不上来,杨应据其实只调集了绿营兵1万5,就敢对缅甸发檄文说自己:发兵50万,大炮千樽。。。
古代打仗,也是这样,动不动自称拥兵几十万的,不知道到底水分有多大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0 13:16:00 +0800 CST  
第三次战争被吞段落再发一次:
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调任前为伊犁将军,是员悍将。乾隆32年(1767年)4月明瑞到任后,在盲目乐观的情绪支配下,筹备各项对缅作战事宜。乾隆帝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旗兵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普洱,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内有满洲兵二千余)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八千兵(内有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回合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明瑞认为如果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加上立功心切,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1 09:27:00 +0800 CST  
其实,第四次两方私自议和,又回去报告时忽悠了乾隆这事,乾隆是非常震怒的,他这辈子最好面子。缅甸后来别说纳贡称臣了,把清朝使者都扣押了,乾隆憋气死了。但傅桓跟他感情深,回来又没多久就病死了。当时的副帅阿桂,就倒霉成了替罪羊,身兼的各种职务被乾隆先后快撸光了,眼瞅着可能命不保了。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爆发,用人之际,才让阿桂出征。这才有了阿桂后来成为乾隆朝第一武将的荣耀。和阿桂的老上级明瑞一比,命运这事儿,真是难以捉摸。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21 13:14:00 +0800 CST  

楼主:zy13663039932

字数:18938

发表时间:2020-05-20 01: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9 16:43:26 +0800 CST

评论数:4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