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科普】核武器危害及全面核战的影响【核战争系统分析贴】

【我的立场】:反对核战争,也反对夸大核战争影响的言论
————————————————————————————————————————
【本帖主要论点】
①核武器无法毁灭地球,亦无法摧毁地球生态
②应警惕并反对核战争,亦应正确认识核武器的危害
③核武器是可怕的,全面核战会重创人类文明,但很难灭绝人类这一物种
④核武器放射性污染与核电站不同,主流核武器并不会留下严重的放射性污染,核武器最大威胁在于其扬起粉尘可能造成的核冬天

【本帖有关核冬天的中心句】
“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4:52:00 +0800 CST  
【写在中篇前】

首先我非常欢迎吧友提出反对意见。我很希望能在交流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错误的认识。有交流才有进步。

我重申一下我的立场:反对【核战争】,也反对【夸大核战争影响的言论】

我反对的是一些过时的观点,反对的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调,我希望能帮助吧友全面认识核武器以及核战争的危害。网络空间充斥着核战争灭世的论调,而我,想发出反对的声音,一来是驳斥某些常识性错误的观点(比如“废土”),二来是让大家看到除悲观派以外中立派和乐观派的观点(比如“核冬天”,当然我个人倾向中立派)。

我希望反对我的吧友们也能看到核战争的A面和B面,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视角,在全面认识核战争后再重新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论是仍然坚持核战争等于末日,还是逐渐向中立派观点靠齐,我都尊重大家的选择。

此外,我也希望反对我的吧友们能积极面对核战争这一话题,至少在看完我的帖子后能不再“谈核色变”,能对在核战中求生保持稍微乐观一点的心态。如果未来某一天真的不幸局势紧张,也能积极应对,努力求生,及时补充三防知识,等来核冬天阴霾散去的阳光。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4:53:00 +0800 CST  
【综述】
本贴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含了有关核武器危害的几大认识误区,下篇则对核武器及全面核战等概念进行分析和阐述,帮助吧友系统得认识核战争,并更好得理解上篇中所提及的几大误区。

【大纲 · 上篇】
误区1:全面核战带来的辐射将彻底污染环境,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误区2:辐射能穿透一切,没人能逃脱其致命的影响
误区3:核弹爆炸形成的“火风暴”将耗尽城市上空的氧气,城市居民将在炙热中全部丧生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误区5:当量为小男孩原子弹1000倍的现代核武器,可以毁灭1000个广岛。
误区6:美苏核战将彻底摧毁双方所有的城市。
误区7:水源与存粮被放射性尘埃污染,幸存者因饥荒而死。
误区8:核战将导致畸形儿的诞生,其影响可达数代人之久
误区9:人类现有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
误区10-1:核战会造成臭氧层破坏,从此幸存者将不得不在更强烈的宇宙射线下艰难求生
误区10-2:全面核战必然导致核冬天

【大纲 · 中篇】
美俄核武器发射程序

【大纲 · 下篇】
1.核武器分类及杀伤原理
2.核武器核电站放射性污染差异
3.核武器基本防护
4.核冬天理论简述
5.全面核战的影响
6.其他补充内容

【说明1】:下篇是本帖的核心,上篇仅简要得解释了几大认识误区。因此,仍对上篇中解释存疑的吧友可以仔细阅读本人在下篇中的系统阐述
【说明2】: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4:53:00 +0800 CST  
【误区1】:全面核战带来的辐射将彻底污染环境,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1】:废土世界从来都是不存在的,环境的确会受到污染,但并不是持久性的。

首先,辐射落尘(Fallout即放射性尘埃)主要来源于核武器的触地爆炸(Ground Burst)。触地爆炸大多用于摧毁坚固的军事设施或其他重要的国有资产(如核弹发射井、水电站大坝等)。触地爆炸会形成火山口一般的大坑,而坑内原有的地表物质就会随着蘑菇云被抛入大气层,于是就形成了放射性性尘埃。


这些放射性尘埃的质量大小不一,质量最大者甚至会在核爆后几分钟内便沉降到地表,当然一般而言,核爆后大规模放射性尘埃的沉降一般会持续数小时。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会持续停留在六公里处的高空长达几周甚至几年,只有降水才能加速其沉降的过程。不过,这些微小颗粒的广泛扩散以及放射性衰变将使它们的威胁大大降低。

要理解“核辐射并不是持久的”就必须记住“核辐射随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句话。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在核爆初期是相当迅速的,快速衰变至一个较低水准,然后衰变速度逐渐放缓。

下面我将引用一张显示核爆后前两天辐射衰减速度的图表。R表示伦琴(roentgen),一般用来衡量X射线和γ射线的强度。Dose Rate是放射剂量率的意思。图表中非常清晰得展示了,核爆后第一小时辐射剂量为1000R/小时,7小时后,衰减至100R/小时,48小时后衰减至10R/小时。一般,在两周后,辐射剂量率就会下降到1R/小时。同时,气象因素也将显著影响辐射剂量率的变化,降水能冲刷植被、房屋上所附着的辐射落尘,继而加速辐射剂量率的衰减。这一图表也同时表明,辐射落尘颗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其到达地表后的威胁度就越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核武器空爆(Air Burst)很难形成有效的辐射落尘杀伤。(关于空爆地爆的具体概念会在【下篇】展开)


一般而言,核打击两周后,外界辐射剂量率下降到一个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不再致命),人防设施内避难的民众已经可以离开掩体,外出寻求救援。当然,“两周”这个时间概念并不适用于重点打击区域的下风向地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可能需要在防空洞内待更长的时间。

辐射致死剂量对于不同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健康状况良好者甚至可能在接受了600R剂量后仍然幸存。450R是一个中间值,约有一半的人口会因接受450R的剂量而死。而对于缺乏抗生素、消洗条件的幸存者来说,这个中间值会下降到350R。但人类的躯体并不是不堪一击的。我们的自愈能力足以应付低剂量辐射,因此,倘若幸存者在核爆炸初期的两周内严格控制每日外出时间,仍有极大的可能熬到战争结束(强调一下,全面核战不代表战争因此结束,各国幸存的军队仍会在焦土上继续作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在核爆炸后前两周接受的辐射剂量不高于100R,那么在之后的两个月中,他所能承受的每日辐射剂量上限为6R。

PS:Kearny Fallout Meter,作为一种简易可自制的辐射剂量率测量器,是条件简陋的幸存者们的首选。Youtube上有KFM的制作教学视频。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4:55:00 +0800 CST  
【误区2】:辐射能穿透一切,没人能逃脱其致命的影响
【事实2】:避难所与人防设施是安全的。

部分γ射线的确能穿透哪怕最顶尖避难所的屏蔽防护层,威胁避难者的健康。然而,这些顶尖防御工事内幸存者每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甚至低于和平年代普通人一天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核战掩体或优秀的人防设施都采用了足够厚的泥土、混凝土、铅板甚至贫铀来增强其防护力。γ射线穿透力虽强,但足够厚的混凝土也能将漏网的射线控制在一个安全值内。下图显示了不同数量的夯土填充层对γ射线的削弱效果。图中每一层夯土填充层的厚度都为225px,是夯土的减半厚度。(减半厚度指某种材料吸收一半射线所需要的最小厚度,换言之,伽马射线穿透225px的夯土后能量减半)。同时,混凝土的减半厚度仅为6厘米。

当然,人防设施并不是通过夯土填充层来防御的,γ射线在穿透专用屏蔽材料时也不是直线行进,会因散射等因素而被进一步削弱。因此,下图仅为居住于非城市环境的居民提供了“乡村地下室避难所”的参考,仅帮助吧友理解屏蔽γ射线的原理。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4:55:00 +0800 CST  
【误区3】:核弹爆炸形成的“火风暴”将耗尽城市上空的氧气,城市居民将在炙热中全部丧生
【事实3】: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晴朗的天气下,热辐射会在冲击波的帮助下形成火风暴(Fire Strom),点燃爆心周围的易燃物(比如窗帘、壁纸、报纸、干草),其作用距离可达数公里。例如:距离100万吨级核弹爆心15公里外人们,若未及时躲入室内,其暴露在外的皮肤可能会受到二度烧伤。此外,不用的气象条件也是影响热辐射作用距离的重要因素。潮湿的空气会吸收很大一部分热量,进而降低火风暴的毁伤能力。很多人误以为,城市会在核爆的高温中灰飞烟灭渣都不剩,事实上,只有原爆点(Ground Zero)附近数才有如此景象,而更广阔的城市区域受到的主要威胁则来自冲击波和热辐射。而火风暴只会在建筑密度极高的区域发生,而大部分地下人防设施则基本不会被大规模火灾波及。

下图为空爆(Air Burst)示意图。【误区1】中已经提到,辐射落尘不是空爆的主要杀伤方式,冲击波、热辐射才是其致命所在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5:02:00 +0800 CST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事实4】: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在长崎,在距离原爆点约500米处的常规防空洞内,有些幸存者甚至毫发未损。而对于现代大厦地下停车场来说,即便在核打击来临时防爆门未及时闭合,地表建筑严重受损也不意味着地下车库的避难者将因此受伤。换言之,防爆门并不是必须的,一些开放、但内部空间巨大的地下人防设施的防御效果较小型封闭避难所而言更好。

回到长崎,许多家庭自建的地下室也都撑过了“胖子”的打击。哪怕地表建筑被火风暴或冲击波抹去,这些表面覆有厚土的地下设施仍基本完好无损。下图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覆土家庭后院放空设施(摄于长崎遭受核打击后)。这个家用防空设施距原爆点仅90米,但实质上并未在核爆中受损。日方统计数据认为,这一幸存的家用防空设施在核爆中承受了65 psi的高压。(65磅每平方英寸,约合0.45兆帕,大概是四个半标准大气压)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5:03:00 +0800 CST  
【误区5】:当量为小男孩原子弹1000倍的现代核武器,可以毁灭1000个广岛。
【事实5】: 1000倍于小男孩原子弹当量的核武器,在同等条件下爆炸,其所能摧毁的木结构房屋面积为小男孩的130倍,而不是1000倍。

比如,2万吨级在其最优核爆高度(optimum height of burst)空爆,将摧毁或重创距原爆点2.2公里范围内的建筑。具体作用效果要结合psi和严重结构性毁伤来详细讲解,这会在【下篇】的第一部分展开。

此处推荐一个核武器威力计算网页NUKEMAP:http://nuclearsecrecy.com/nukemap/
该网可自动为使用者计算不同当量的核武器在不同的爆高下所产生的杀伤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5:03:00 +0800 CST  
【误区6】:美苏核战将彻底摧毁双方所有的城市。
【事实6】:核战双方优先打击的是各类军事设施,其次才是各大城市,而很多小城市并不在此列。

只要美苏领导者仍保持理性人逻辑,那么在先发制人的打击中(First Strike),双方将尽可能多得摧毁对方的核反击能力以及其他重要军事设施。在MAD打击中,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得打击对方工业能力,同时竭尽全力保护己方工业及人口。因此,摧毁敌方核打击、核反击能力就成为优先目标。重复打击地方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以及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将是双方的主要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攻击高价值固定目标必然采用触地爆炸的方式以期使目标彻底丧失原有功能。而地爆的杀伤范围远小于空爆,且各国的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城市。关于有限核战争中双方仅打击敌方军事目标的假想案例会在【下篇】中出现。

不同于彻底摧毁敌方核打击能力的需求,战争双方并不会追求针对敌方特大城市的毁灭性打击。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双方会采用空爆的方式打击敌方城市。但由于空爆是一种追求打击面舍弃打击效果的攻击方式,远离原爆点的居民有极大的可能生还。此外,城市功能也不会因核打击而彻底丧失,在21世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远离爆心的建筑不会受到真正遭受结构性损伤。

但不幸的是,许多高价值军事目标,诸如军港、空军基地、军工企业,离聚居区并不会太远。因此各国的城市很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即使在有限核战争中,沿海城市也很可能因重复打击某军港的数十枚空爆核弹而遭到附带杀伤。

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在扣除用于打击华约核反击能力的核弹以及己方可能在初次打击中损失的核弹后,列举了1200个华约及中国城市,西起东柏林,东至北京(Burr 2015)。然而,截止2010年,中国中小型城市已达2160个,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在全面核战中被攻击,即使是被重点照顾的各国特大城市,也不会被彻底摧毁。

参考文献:
Burr, W2015, “U.S. Cold War Nuclear Attack Target List of 1200 Soviet Bloc Cities”,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No. 538

下图为当前美、中、俄、英、法等有核国家的核武器持有量。

注:图片中Nuclear Weapon统计的是warhead的量,统计是核弹头的总数
————————————————————————————————————————
【误区6】图片补充-1
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1992年前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在1956年撰写了一份预测性报告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这份报告于2015年12月解密。下图显示了该报告中美国军方对华约主要城市的打击计划,可以看到仅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就要各挨150枚核弹。报告中的解释是,150枚核弹能基本确保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被彻底摧毁,而攻击北京的23枚核弹则更多意义上是惩戒作用,尽可能多得杀伤中国首都的人口,但对彻底摧毁北京不做任何要求。由此可见,摧毁一座特大城市,需要大量的核弹才能做到,但结合2016年的世界核弹头总数来看,一国显然没有能力将核弹头都浪费在摧毁敌国城市上。除首都和经济都会外,其他城市所受到的核打击并不足以使其彻底丧失城市功能,而未被打击的城市也显然不是少数。

注:上图是结合解密文件以及本世纪情况制作的,可以看到预计死亡人口也更新到了现阶段的数据,比如人口2100万的北京死亡1900万。图中的核弹头指的也是现阶段主流的50万吨级弹头,比如美帝最常规的W88。
————————————————————————————————————————
【误区6】图片补充-2
下图为美国最有可能遭受核打击的30大城市

————————————————————————————————————————
【误区6】图片补充-3
下图为全球核弹头自1950年到2014年的变化量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6:14:00 +0800 CST  
【误区7】:水源与存粮被放射性尘埃污染,幸存者因饥荒而死
【事实7】:密封容器内的食物和水都是无害的

首先,只有真正摄入沾有辐射落尘的食物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保存在密封容器中的罐装食品、袋装食品都不会被辐射落尘污染,褪去包装后可放心食用。果园中的水果在去除表皮后可正常食用,粮食贮藏处的存粮在除去其最表层20厘米的粮食后也可正常食用。(此外,α射线是无法穿透人类皮肤的,因此即使罐装食品表面沾满释放α射线的放射性尘埃,也可以安全得徒手清洗外包装,不会对个人健康造成任何影响。)

对于水资源而言,有盖的深井、蓄水池等都不易受辐射落尘影响,而密封容器内的瓶装水则更加安全。即使是含有可溶性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也可在简单的净水处理后变为可饮用的净水。

注:具体的净水步骤在【下篇】的其他补充内容中会提到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6:15:00 +0800 CST  
【误区8】:核战将导致畸形儿的诞生,其影响可达数代人之久
【事实8】:核辐射会造成遗传损伤,但并不会导致可遗传的畸形

《辐射》都怪你,统统都怪你,还有《哥斯拉》,你也别想跑,就是你们这些不负责任影视游戏作品传播了辐射畸形论。好了,不吐槽了,误区8确实是很多人对核武器以及辐射最大的误解了。

众所周知,人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两次核打击就是广岛和长崎,因此研究核武器危害的最佳调查对象非这两座日本城市莫属了。战后,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内的美日权威机构,就核辐射的实质影响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调查。一份发表于1977年,调查周期长达30年的报告着重关注了广岛长崎幸存者的健康变化。调查发现,曾暴露于辐射中的幸存者夫妇们的战后新生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异常,也就是说这些“辐射”新生儿的异常发生率或者说畸变率并不比“正常”新生儿高。虽然在广岛、长崎核爆后幸存的孕妇中,有接近50例的小头畸形个案被查实,但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这50例小头畸形个案是由核爆炸导致,且畸形率的上升是极为短暂的,核爆后受孕者的小头畸形率没有发现异常。

当然,上述报告并没有否认“辐射能造成遗传损伤”这一事实,也没有表示大剂量辐射不会对胎儿造成损伤。(损伤不等于畸形)但上述报告以及其他调查通过压倒性的证据证明了关于辐射损伤遗传给后代的担忧是不被科学所支持的

参考文献:
Gus'kova AK,1977, ‘Review of 30 years study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atomic bombsurvivors. The Japan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Chiba. Japan, September, 1975’,Med Radi



————————————————————————————————————————
【误区8 · 补充】: 广岛、长崎核爆炸对居民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
正如科幻吧吧友@Arus_战巡所说相信核辐射导致畸形的人很有可能是将癌症发病率与婴儿畸形率混为一谈,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下广岛长崎核爆之后癌症发病率的相关情况。

核辐射除直接杀死细胞损坏人体组织外,还能损坏DNA。损坏DNA的后果由三,要么因辐射剂量过大而死亡,要么自我修复重归健康,要么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变成,也就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听听很吓人,但它的长期健康危害主要是致癌。

当这种基因突变积累到一定量以后,致癌的可能性就大大上升了。因此,广岛、长崎幸存者的癌症发病率高于正常水平。在所有长期健康影响中,最致命的是白血病。在1945年核爆之后的第三年,广岛长崎的白血病发病率到达了顶峰,并在其后的4到5年中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发病率水准。

下图显示了接受不同剂量的辐射后白血病的发病率,Gy(即Gray,戈瑞,1kg被辐照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戈瑞;戈瑞与西弗的换算比较复杂,此处不赘述)


而对于核爆炸幸存者的子孙后代而言,其癌症和肿瘤发病率并未比正常水平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核辐射对DNA的影响能产生有效的遗传影响

参考文献:
Nakashima, E 1994, 'Relationship of fiv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t age 18 to radiation dose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 exposed in utero',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38, No. 01
Seixas, N and Davis, S 2012,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Lifestyle Factors on Risks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the Life Span Stud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78, No. 01, pp. 86-98
Heidenreich, W. F. 2007, 'Promoting Action of Radiation in the Atomic Bomb Survivor Carcinogenesis Data?',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68, No. 06, pp. 750-756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6:15:00 +0800 CST  
【误区9】:人类现有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
【事实9】:人类现有核武器在一定条件下足以杀死数倍于全球人口的人类个体。

千万不要小看两句话的差别,毁灭人类数次与在一定条件下杀死某个数量的人类个体完全是两个概念。要解释这一误区,就必须先解释“在一定条件下杀死某个数量的人类个体”的由来。

这种计算方法其实非常简单,计算者将长崎、广岛的伤亡作为样本,得出每千吨TNT当量的核武器所造成的伤亡,并将这一比值作为基准数据。然后简单得做加减乘除,根据当时全球核弹总当量乘以这个比值,得出当前全球核弹能杀死的总人数。很显然,这个数字将会远远大于现阶段地球总人口。

这一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核弹对军事目标的重点打击,也没有考虑双方核武器在交战中的损失(核弹发射井被摧毁,战略核潜艇被击沉),更没有考虑二战长崎、广岛木质结构建筑遍地的事实。该方法简单得将所有人按照广岛、长崎的人口密度,平均铺洒在主要建筑为木质结构的超大城市中,且缺乏人防工事,很明显,这是相当不切实际的。

因此,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足以杀死数倍于全球人口的人类个体”这句话的确是正确的。但必须认识到,“一定条件”几乎是不可能被满足的。而原本逻辑清晰的话语因为以讹传讹,最终进化为根本不切实际的“现有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6:16:00 +0800 CST  
【误区10-1】:核战会造成臭氧层破坏,从此幸存者将不得不在更强烈的宇宙射线下艰难求生
【事实10-1】:臭氧层的确会受到破坏,但其受损程度并不会严重影响人类活动

大规模核爆炸的确会向平流层注入大量氮氧化物(即破坏臭氧的气体)。然而,早起理论夸大了臭氧层在氮氧化物作用下所遭受的损伤。在Dr. Foley与Dr. Ruderman的预测中,美苏两国1952年至1962年间的核试验将导致臭氧层被削弱10%。可是,时至今日,臭氧层并未如上述两位科学研究者所预测的那样遭受严重的损伤,紫外线也并未如预测般得到增强。

当今主流战略导弹都在向低当量多弹头发展,如白杨M所载的55万吨单头以及三叉戟D5所载的47.5万吨弹头。这些小型化的核弹头较之上世纪核试验中的前辈而言,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这些现代化且反应充分的核武器在爆炸时所制造的氮氧化物量很小,而部分核武器所排放的极少量氮氧化物将迅速沉降,甚至难以对臭氧层造成影响。

此外,来自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的Dr. Donald Wuebbles在期刊The Role of Solar UltravioletRadiation in Marine Ecosystems的Ozone Depletion Calculations这一章节中强调,这些50万吨级核武器所排放的物质将会因光化学反应(Smog Reactions)而产生新的臭氧,继而一定程度上弥补臭氧层因氮氧化物所遭受的损失。

文献索引:
Foley, H1973, "Stratospheric NO production from past nuclear explosio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78, pp. 4441-4450
Wuebbles, D2013, ‘Ozone Depletion Calculations‘, TheRole of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Marine Ecosystems, Vol. 97, pp. 49-71


————————————————————————————————————————
如果直接援引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对核爆炸所排放氮氧化物危害的意见,'would probably lie within normalglobal climatic variability, but the possibility of climatic changes of a moredramatic nature cannot be ruled out'。可以清楚得看到,NAS认为全面核战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应维持在正常气候变化的范围内,但也不排除气候剧烈变化的可能。而Dr. Brian Martin则在他的The global health effects of nuclear war一文中强调,NAS的报告中所涉及的核战规模是超过现如今核武器总当量的,因此气候变化的威胁实际上应比其所预测的更小,也就是说“但也不排除气候剧烈变化的可能”的可能性其实很低。

文献索引:
Martin, B1989, ‘The global health effects of nuclear war’, Current Affairs Bulletin, Vol. 59, No. 7, pp. 14-26

当然,全面核战破坏臭氧层是必然的,紫外线增强也是必然的。在臭氧层逐渐恢复战前状态之前,皮肤癌的发病率将会上升。因此,在战争之后的数年中,日光浴将淡出历史舞台,而长时间的外出劳作也需要做好防晒措施。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6:27:00 +0800 CST  
【误区10-2】:全面核战必然导致核冬天
【事实10-2】:现实世界中全球核武器总当量并不足以引发毁灭世界的核冬天

有不少人相信,只要引爆10亿吨(为当前世界核武器总当量的1/6)就足以引发毁灭全人类的核冬天:城市在核爆中燃烧,浓烟与尘埃遮蔽天空,持续数周的黑暗,持续数年的低温,哪怕在北半球的夏季,气温仍然徘徊在零度左右,世界末日来临。

这种“极端核冬天”理论的盛行导致成千上万人认为,任何试图在全面核战中求生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在他们看来,不论是人防工程的建设还是三防知识的宣传,都不过是对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这种对核战争的极端消极态度,也正是“极端核冬天”理论的最大危害所在。

“极端核冬天”理论将全面核战争直接与世界末日挂钩,告诉世人,核战就等于灭世,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没有任何文明的留存。破解这一切的唯一答案就是销毁全球的所有核武器。

没错,“极端核冬天”的根本目的是正确的,支持核裁军以确保人类文明的稳定延续是每位公民的责任。但我们都知道,核裁军是个漫长的过程,美俄双方谁都不愿意放弃手中既有的权力,英法也不愿将大国地位拱手想让,更有无数国家挤破头皮想加入核弹俱乐部,就连口头说着和平崛起的中特帝,也从未停止对核武器的开发。在可预见的未来,“销毁全球所有核武器”不过是痴人说梦。

【因此,我们在反对核战争,加速核裁军进程的同时,也要做好在核战争中艰难求生的准备。】但很显然,“极端核冬天”理论只对【反对核战争,加速核裁军进程】有所帮助,而对【做好在核战争中艰难求生的准备】则全无裨益。

如果每个人都认同“极端核冬天”,那么原本各大城市兴建的人防设施都会被叫停,原本在核弹来袭时可以挽救数千万人生命的可能性就从此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在民众间普及的三防知识也会被轻视、无视,原本可以在战后获救的幸存者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白白死去。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核冬天理论呢?
【说明1】:核冬天理论的具体解释会在【下篇】中展开,本层仅驳斥“极端核冬天”理论
【说明2】:“极端核冬天”的夸大其词并不代表“核冬天”是个伪概念,【下篇】的相关部分会展示80年代末及90年代对核冬天理论的具体修正
————————————————————————————————————————

1986年,一篇名为Nuclear Winter Reappraised(核冬天再评估)的文章首次对TTAPS小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及其他四位核冬天理论提出者组成的研究小组)的”核冬天“理论进行了驳斥。这篇文章被发表在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最富盛名的季刊Foreign Affairs上,作者则是两位来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资深大气物理学家,Dr. Starley Thompson和Dr. Stephen Schneider。他们在文章中强调,由核冬天导致世界末日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a vanishing low level of probability)。

不同于卡尔萨根及其同事们预测的为期数周的持续降温,核冬天再评估一文中认为,夏季发生的核战争将致使美国平均气温下降10到20度,该降温将持续数天。而后续的研究也表明,Dr. Thompson和Dr. Schneider的研究仍然高估了平均气温下降的幅度。

实际上,卡尔·萨根为首的TTAPS小组与前苏联科研工作者的相关研究是遥相呼应的。冷战结束后,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将矛头指向美苏政府利用“极端核冬天理论”进行的政治宣传。美方政治宣传者利用TTAPS小组夸张的“核冬天理论”来获取民众对核裁军的支持。由于80年代美方核武器总当量小于苏联,因此美国亟需逼迫前苏联销毁其陆基大当量核武器以强化美方海基核打击力量的优势。同时,前苏联也希望通过夸大核战争的危害,来进一步增强其核打击力量占优的这一优势。众所周知,华约综合国力远不及北约,前苏联相对薄弱的常规军事力量需要战略火箭军来壮声势,所以宣传核冬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西欧各国感到更加恐惧。

(当然,哪怕没有核冬天的宣传,西欧在苏联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西欧普遍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由前苏联发动。苏联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后会利用优势装甲军横扫西欧,而此时西欧的唯一选择是利用幸存的部队拼死抵抗直到美国爸爸援军到来。西欧在冷战结束前都一直生活在前苏联的核阴影中,西德、法国采取的都是消极防御的国防政策。)

参考文献:
Starley L.Thompson and Stephen H. Schneider, 1986 “Nuclear Winter Reappraised,” Foreign Affairs Vol. 64, No.5
————————————————————————————————————————
虽然核战影响要放在【下篇】详细论述,但还是先贴一段OTA在其分析报告中The effects of Nuclear War报所划分的五类核战影响。

第一类是彻底玩完的(Totally screwed),人口伤亡过半,原有政府无力控制全国,政府收缩到核心控制区,等待己方阵营boss来救命,比如英、法、德、韩这些国土狭小的主要参战国家。

第二类是受损严重的(Heavily damaged),失去大多数城市人口,主要城市全部被毁,但由于城镇化率较高且国土面积广,工农业仍有较大留存,政府仍能组织民众恢复生产,比如美、中、俄这些发动战争的国家。

第三类是轻微受损国家(Lightly damaged),这些国家可能只有首都和部分都会被打击,全国幸存人口大,但由于原有贸易体系的崩溃,以及邻国难民的涌入,但人均生活水平仍应优于美俄中,比如北欧国家。

第四类是起初未受损国家(Initially unscathed),这类国家与第三类略有重合,但多位于南半球。第四类国家的都会也可能遭受打击,但由于国土广阔,或战前保持中立,而受到的打击极小,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但由于全面核战的辐射落尘会向全球扩散,哪怕没有受到核打击,这些南半球国家仍会受到影响。

第五类是虽然没被打击但仍然崩溃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控制力在战前就非常薄弱,国内矛盾严重,且严重依赖国际救援或对外贸易。因此战时虽未受到直接打击,但由于失去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国内矛盾爆发,内战开始。比如非洲国家和部分南美国家。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7:13:00 +0800 CST  
【中篇 · 美俄核武器发射程序 1】

美国和俄罗斯总统都可以在数分钟内授权己方核打击力量进行攻击,而这一攻击命令可以在数分钟内得到执行。美俄双方时至今日,仍保有800多枚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洲际弹道导弹,共配备了超过1739枚核弹头。

美俄双方高度戒备的核打击力量与早期预警系统密切关联,包括早期预警雷达和导弹预警卫星。一旦侦测到敌方战略导弹的异动,双方的早期预警系统将快速确认情况是否属实,并将“敌方发动核打击”的情报迅速通过指挥链传达给总统。(Launch-ready nuclear forces姑且翻译为“高度戒备的核打击力量”吧,它与High-alert nuclear weapons是近义词,有更专业的翻译烦请告知我哈)

对于总统来说,不管是决定采取核反击还是消极防御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往往只需要不到30分钟的时间就能从西伯利亚飞抵美国西海岸,而对于潜伏在大洋深处的战略核潜艇来说,只要12分钟就能完成核打击。因此双方总统只有不到12分钟的时间来决定是否反击。一般而言,对于敌方核打击的侦测和评估必须在7分钟内完成,否则己方无法及时作出决断。

不仅时间紧迫,两种决断的后果也同样关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如果核打击情报属实而总统因保险起见而采取消极防御对策,那么在敌方核弹的饱和打击下,己方将失去大部分固定陆基核力量,最终导致己方二次核打击力量被严重削弱,敌方很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倘若核打击情报有误,总统却下令核反击,那么本来和平的世界就要因总统的误判而承受核战的损伤,己方虽然有可能因先发制人而摧毁敌方大部分陆基核力量,但主要城市仍会在敌方二次打击中化为灰烬。
————————————————————————————————————————
U.S. and Russian Launch-Ready Nuclear Weapons: A Threat to All Nations and Peoples一文中提到,根据退休的军方人士所示,在敌方发射核弹7分钟后,总统有30秒的时间听取作战简报,如果总统认为情报属实,总统可以从多项预案中选择一项并下达命令。

如果来袭核弹由战略核潜艇发射,即SLBM(潜射弹道导弹),那么总统只有10秒钟的时间决定是否发动核反击。因为潜射弹道导弹飞行时间短,己方必须在敌方核弹引爆前,将弹道导弹送入上层大气,以防受到空爆核弹的影响(陆基弹道导弹飞入大气层一般需要2-5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一般在敌方核弹发射后的8分钟内,总统就已经做出了最终决断。

参考文献:
Starr, S 2011, 'US and Russian Launch-Ready Nuclear Weapons: A Threat to All Nations and Peoples', Nuclear Age Peace Foundation, July

下图通过对敌方发射核弹后各时间段的划分来说明己方决策的执行步骤(内容不是很重要,就不翻译了)


————————————————————————————————————————
下图是弹道导弹飞行三阶段的示意图(第一张图美观一点,第二张图清晰一点)
推进加速阶段;中途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



注:其实吧,这两张图主要目的都是讲导弹拦截,不过拿来解释飞行三阶段还是相当顺手哒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7:33:00 +0800 CST  
【中篇 · 美俄核武器发射程序 2】

预警即发射(Launch-on-Warning,简称LOW)是一种核报复战略,也就是【美俄核武器发射程序 1】中所介绍的快速反应实施核反击。LOW是MAD战略(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确保相互摧毁,嘿嘿,这个常识性翻译我还是知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美俄官方都否认他们部署“预警即发射”的核武器是为了确保摧毁敌方,但由于LOW战略已被写入双方的战争计划和行动手册中,美俄官方的否认无疑是掩耳盗铃。(Launch-on-Warning又一个不知道该怎么翻译的专有名词,维基上只有英文词条,希望吧友告知正确译名,哎,真希望手头有本核武器科技字典,自己翻得不专业真的很LOW)

由于美俄双方延续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局面,都把对方作为己方最大的假想敌,所以双方的核打击力量仍然维持了“预警即发射”的能力。从历史记录来看,冷战时期中,美苏双方在高戒备状态下,有能力发射其核弹总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20世纪数次危机时刻,美苏双方完全有能力把整个世界拉下水陪葬。

美国空军将领Eugene Habiger,前美国战略司令部指挥官的原话:”...the natural state of an ICBM is on alert,with its nuclear warhead on and solid-fuel engines powered up.” 如果此人言论属实,那么美国固体燃料战略导弹是时刻戒备着的。

参考文献:
Pincus, W 2007,‘ICBM Crews’ Work Largely Unchanged Since the Cold War’, accessed 4 March, 2016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11/22/AR2007112201294_pf.html
————————————————————————————————————————
下面两张图是对2011年美俄两国处于“预警即发射”核弹的统计。
MT是megaton,是百万吨级的意思(千万别信某些中文词典上“兆吨”的翻译,照兆吨算真的会吓死人)

下图也可以看出美帝的自信,其LOW当量仅为1.72亿吨TNT,而俄罗斯的LOW当量达5.59亿吨TNT。而美帝海基核打击力量足以让毛熊望其项背,384枚核弹头秒杀毛帝的98枚。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7:33:00 +0800 CST  
存稿快用完了,下篇的更新会很慢,大家见谅哈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7:43:00 +0800 CST  
【下篇 · 1.核武器分类及杀伤原理】
【1.3 核武器主要杀伤机理】(此节为重点段落)

〖1.3.1冲击波〗(blast wave)
冲击波是现代核武器主要的毁伤方式,也是核弹爆炸初始最具破坏力的杀伤方式。计算核武器冲击波破坏力,往往使用压力单位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每平方英寸所受磅数)。在计算冲击波杀伤力时,往往考虑在攻击城市的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毁伤能力。简单说,就是能摧毁更大面积的城区的核弹就是好核弹。

此处附上不同压强造成人员伤亡的数据:
城区:≥5psi 则人员伤亡≥50%;大于等于12psi则人员伤亡近似100%(此处计算依据为因房屋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并未统计因灼烧高压而造成的伤亡)
开阔地:≥30psi 则人员伤亡≥50%
数据来源: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79,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ar, Library of Congress

在统计不同压强对建筑物毁伤程度时有多种说法,总体来看,15psi能确保摧毁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而1.5psi以下冲击波难以再对建筑物造成实质性损伤。
数据来源:Science Application inc,1979, TheFeasibility of Population Targeting, Westpark Drive
————————————————————————————————————————
醒一醒,醒一醒,看纯文字看烦的吧友有福啦,本层楼主决定疯狂爆图!


下图为500万吨级核弹触地爆炸的冲击波毁伤示意图(城区),结合右侧图例能更好得理解我在上文提到的“城区:≥5psi 则人员伤亡≥50%”
————————————————————————————————————————
下图是核武器爆炸时的冲击波示意图,shock front意为冲击波波阵面

虽然接下来的两张图片只是常规爆炸的冲击波示意,但贵在全彩
尤其是第二张高清图,请注意那两个红色的箭头,非常直观得展示了超音速冲击波过境时的一个推拉效应(Pressure and Suction)。被冲击物体先是受到一股自原爆点向外的推力,然后由于外界空气要填补超音速冲击波形成的真空腔,因而再次受到一股指向原爆点的拉力。

下面的两张图则专门解释了核弹爆炸时被冲击物体所受的这股推拉力。



注:有关冲击波对城市的毁伤分析会在〖1.4 对城市核打击方案分析〗中具体展开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8:40:00 +0800 CST  
〖1.3.2热辐射〗(Thermal radiation)
除了冲击波外,核武器的能量还以热辐射的形式释放,核武器爆炸伊始会形成巨大的火球(Fire Ball,想必吧友们已经在〖1.3.1冲击波〗的第二张图片中看到了这个名词),该火球迅速点燃周围建筑,在冲击波帮助下,火焰迅速扩散,可以在巨大范围内形成一片火海。这种现象被形象得称为火风暴(Firestorm),40J/cm2(40焦耳每平方厘米)的热辐射能量是初始的火风暴范围,能迅速形成火灾,在核爆形成的40J/ cm2到50J/ cm2的这段热辐射区间内足以对人员造成三度烧伤。此外,倘若直视核爆产生的蘑菇云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眼部灼伤。

对核爆产生的火球稍作介绍。核爆直接产生的可见光辐射很少,主要是X射线和γ射线,原爆点周围空气大量吸收射线而升温,而同时因为射线持续时间极短,那么在瞬间加热周围气体后,这些高温高压气体迅速从爆心向外膨胀,在快速膨胀过程中高温高压气体与正常的气体接触形成肉眼可见的火球锋面。火球的大小往往被用来判别核武器的当量大小,火球越大,当量越大。


黄色圆圈为喝彩城堡,1500万吨;火球半径1.42km
红色圆圈为沙皇核弹,即大伊万,5000万吨;火球半径2.3km
粉色圆圈为小男孩,1.8万吨;火球半径0,1KM
————————————————————————————————————————
下图展示了100万吨级核武器采用地爆时的冲击波和热辐射作用距离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8:40:00 +0800 CST  
为了防止吧友们误解楼主在55楼的激动,我把吧友@恰如凶虎卧荒丘删掉的评论贴回来
楼主在55楼爆“杰宝”两个字是有原因的啦





楼主 yze657178135  发布于 2016-03-05 18:54:00 +0800 CST  

楼主:yze657178135

字数:34821

发表时间:2016-03-05 22: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1-29 16:45:54 +0800 CST

评论数:72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