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九型深进知识总结

本帖总结唐·理查德·里索和拉斯·赫德森所著的两本九型人格上的深进内容,会加进自己的一些解读。会分几次完成所有内容。

大致内容:
·9种类型与情感、思维、本能三元组与进攻、屈从、退缩三元组
·发展层级理论与核心机制地图
·中心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童年模式/父母取向
·其他深进内容

其中,在发展层级理论、中心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的指导下会有对9种类型的相应成长建议。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5:40:00 +0800 CST  
先介绍退缩组(本我)、进攻组(自我)、屈从组(超我)。这里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和弗洛伊德的概念不完全一样。 适用于一般状态。

退缩组(4号、5号和9号,主导心理功能为本我):转向内心的主观世界,脱离现实(4-想象,5-全神贯注的思维过程,9-强烈的理想化和认同他人)。都对幻想、想法和情绪的真实深度有错误认识——不依靠身体或本能来体验真正的内心感觉。没有能力在环境中确证自身或在性格方面补偿自己。

进攻组(3号,7号和8号,主导心理功能为自我):通过扩张和肯定环境中的自我来应对挑战和威胁(3-竞争性的,7-对环境充满渴望的,8-自作主张的),紧张的行动及成功、胜利和地位取代了从经历中获得的感动和心灵所能给我们带来的真正价值和认同。

屈从组(1号,2号和6号,主导心理功能为超我):屈从于其超我中内在化的某人或某物(1-理想主义义务,2-无私、正面的形象,6-各种权威形象),用信仰、体系、规则和程序代替了内心指引的无限性和流动性,很难面对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渴望明确知道自己和他人的立场。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5:44:00 +0800 CST  
3个三元组:情感三元组(2、3、4)、思维三元组(5、6、7)、本能三元组(8、9、1),每个三元组各有3种人格类型。同一个三元组内的三种人格体现了心灵能力的辩证法——从正题、反题再到合题。一种过度体现该三元组的典型能力,另一种表现不足,还一种完全失去了与该能力的联系。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5:47:00 +0800 CST  
还有一种3×3的方式。
在同一个情感/本能/思维三元组中,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一种类型转向了自我,成为进攻组;一种类型转向了超我,成为屈从组;一种类型转向了本我,成为退缩组。以思维三元组为例,同样面对焦虑与不安全感的问题,5号转向了本我,6号转向了超我,7号转向了自我。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5:52:00 +0800 CST  
下面开始结合九种类型来谈3、4楼提到的同一主导中心三元组当中不同类型的差异。

情感三元组
问题:都有着“认同”和“敌视”的问题,认同或敌视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或二者兼具;都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自我形象而拒斥了真实的自我;都极度关注自尊、个人价值、受欣赏程度。


2号:对情感表现过度,主导心理功能为超我,属于屈从组。


·到自身之外、到他人那里寻求对其“无私的”自我形象的认可——想寻找特别的回应以确认自己是被人爱和受人欣赏的。
·拒绝面对自己的需要、颜面、受到的伤害,为的是让自己觉得也是要他人承认自己是可爱的慷慨大方的。
·如果没有如期获得回应,他们就会压制自己的失望,加倍努力以期获得正面回应,如果一直不能得到正面回应,他们就会对他人越来越失望、变得越来越孤独。这时,他们仍想维系其正面、无私的自我形象,于是开始自我欺骗、压制自身愤怒、操控他人。
(寻求爱与正面回应——对情感表现过度;压制负面情感、自我欺骗——超我)

3号:与情感完全失去了联系,主导心理功能为自我,属于进攻组。
对形象的关切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渴望从自身之外判断什么样的活动或特质能得到他们所看重的人的正面评价,同时热衷于通过内心的对话和想象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陷入成功和奉承的幻觉中。(自我)。因此,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与情感完全失去联系),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是进攻性的,野心十足,精力旺盛(自我)。

4号:对情感表现不足, 主导心理功能为本我,属于退缩组。
问题在于自我认同——从未完全肯定自己是谁;不会太多地认同他人(对情感表现不足),从而转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世界以构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拒斥真实的生活(本我)。压制正面情感与人格中普通和平凡的方面,通过他人眼中的自己究竟多么与众不同、独特甚至异化而获得强有力的自我感觉,认同感更多地与无法获得他人肯定、被误解的负面情感联系着。(对情感表现不足)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5:55:00 +0800 CST  





第三个图里,中间的自我、本我、超我就是指情感三元组、本能三元组、思维三元组,是出现共同问题的地方;外围的自我、本我、超我与楼上讲的一致,是解决共同问题的不同方案。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6:04:00 +0800 CST  
思维三元组
共同问题: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深深地觉得缺乏支持——或是来自他人,或是来自环境。为了得到一定程度的安全感,抵御恐惧和焦虑,5、6、7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5号:对思维表现过度,主导心理功能为本我,属于退缩型。
担心周围的世界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觉得周围环境中潜藏着威胁和可怖的力量,认为自己根本无力满足许多的生活需求。(恐惧对外)
为了应付这种恐惧,5号一方面发展在某个知识领域或社会事务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与他人的联系和对他人的依赖(退缩,本我)来赢得安全感。在发展特长的过程中,5号在思考和想象方面要比行动方面更擅长,而且容易迷失在主观的奇思妙想中而脱离现实(本我,过度发展了思维)。

6号:与思维失去联系,主导心理功能为超我,属于屈从组。
对外和对内都充满恐惧,总想寻求外界的支持和指导(与思维完全失去联系,无法自己指导自己),想建立起一种内部一致的信仰体系(超我,而不是真正的思维指引),向他人奉献,迎合权威的期待(超我)。倾向于缺乏现实根基的循环性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失去联系)

7号:思维能力发展不足,主导心理功能为自我,属于进攻组。
恐惧对内。总怀疑自己处理内心的失落和忧伤的能力不足,对内心的现实满怀忧惧。
为了消除这种忧惧,7号投身于外部世界的活动(自我)中以逃离内心不堪承受的情感。
7号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足体现在无法完整地思考问题——一个想法还没完成,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其他想法;思维过度依赖于活动(自我)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19 16:37:00 +0800 CST  
本能三元组
共同问题在于压抑与攻击性,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这3种类型还有一个问题,即为了维护自我的边界,他们会抵制自己的某种感觉,并以不同的方式抵制他人的影响。

8号: 对本能表现过度,主导心理功能为自我,属于进攻组。

第八型人可能是9种人格类型中最具攻击性和最自以为是的。他们乐于直接表
现自己的本能能量,喜欢出风头,讲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与生命力的有力联系使他
们极具自信,与别的类型相比,他们最不惧怕冲突。
而实质上,第八型人对外部世界尤其是他人极为抵制。他们担心他人会操控和伤害他们,因而不愿受到他人太多的影响。。为了防止这种情形发生,他们对世界采取一了一种粗暴的、挑衅式的态度, 带有攻击性地不断重申自己的意愿,以证明他人不可能对自己怎么样。 (可以概括成在环境中投射自我)
虽然如此, 第八型人还是要压抑自己的脆弱和优柔寡断,压抑自己想要与他人亲近的欲望(以此维持环境中的自我)— 最终的代价就是使健康和心灵受到损害。

1号:对本能表现不足,主导心理功能为超我,属于屈从组

在许多方面,第一型人几乎与第八型人完全相反。第一型人也极具攻击性,但
更加隐蔽一些。第一型人的攻击性常常指向自己,以一种渐进的方式进行自我批评,
希望自己做得更好。第一型人对他人也富有攻击性,当他们真的攻击他人时,通常
只是想借此转移超我的攻击。(总之就是将本能冲动升华为超我的理想,体现了第一型解决本能三元组共同问题的特定方式)。
第八型人能够比较自由地驾驭他们的本能驱动力和直觉,而第一型人倾向于压抑自己的这些方面,所以容易变得紧张和愤怒,陷入内心 冲突。正如第八型人抵御外部世界一样,第一型人要抵御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怕冲动、欲望、本能或其他非理性的东西会暴露自己的秘密,所以尽可能警惕地控制自己的反应和应对方式。讽刺的是,他们越是这样做,他们的反应就越反复无常和失去控制。第一型人最终会因为无止无休的内心之战而耗尽精力。(总之体现了1对本能表现不足)

9号:与本能失去联系,为解决共同问题转向本我,属于退缩组。

第九型人处于三元组的中心。,因此他们既要像第八型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又要像第一型一样抵御内心世界的本能驱动力的影响。然而.第八型能用他们的本能直觉去抵御世界,而第九型人由于压抑了自己的本能,所以应对乏力。他们力图在外部环境—尤其是他人的需求、自身内部的反应以及应对这些需求时 可能出现的混乱状态—尤其是愤怒—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结果损害了他们的本能力量和驱动力,最终会使他们变得冷漠、丧失活力。(与本能失去联系)
因而,他们想尽可能地栖身于安全的中间地带,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烦扰他们;在那里,他们可以创造 一个理想化的现实世界来解除内心的烦忧。第九型人用想象力与想象中的他人的形象相联系,这样就不会威胁到他们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转向本我)
因而,第九型人总想摆脱冲 突和烦忧从而获得自由,但他们牺牲了对自身生命真实的、充满生气的体验。跟第八型人和第一型人一样,第九型人也要因为与生活的持久对抗而损耗健康和驱动力。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20 21:04:00 +0800 CST  
总结:
2:认同他人(爱),并向外构建自我形象、寻求他人认同(寻求爱)。即过度表现情感(爱)
4:不容易认同他人,认同感更多地与无法被认同联系,向内构建自我形象。即不充分表现情感
3:对形象的关注来自于内外两方面,沉迷于构建形象。即与情感失去联系
5:恐惧向外,向内寻求安全感,退回思想中。即过度表现思维
7:恐惧向内,向外寻求安全感,用外在客体刺激思想。即不充分表现思维
6:恐惧即向外又向内,无法平静地指引自己。即与思维失去联系
8:直接向外表达攻击性、抵制外部环境。即过度表现本能
1:间接向外表达攻击性、抵制内心世界。即不充分表达本能
9:不表达攻击性、对外对内都抵制。即与本能失去联系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20 21:27:00 +0800 CST  
谈完了9种类型解决各自三元组问题的不同方式。下面开始谈发展层级的意义。
主要引用原帖http://tieba.baidu.com/p/2505285742,并加上一些分析

第1层级;解放的层级。通过对抗和克服基本恐惧(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童年时期就出现了),个体获得解放,走向了自我超越的状态,开始实现本质性的自我。可矛盾的是,这一层级的人也产生了基本欲望,并因此开始寻求实际需要的满足。另外,他们也出现了特殊的心灵能力和德行,它们在每一类型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这时,个体处在最健康的状态(“非常健康状态”既指第一层级),拥有心里平衡和自由。个体开始把自我感觉从“人格”转向“本质”,也开始在整合方向整合各个类型所具有的许多健康特质。第1层级标志着通往本体的路程的终结,同时也是本体这条路的开端。
换句话说,第1层级开始,我们开始感受到自己的本体,我们的精神性存在。(请参考第十一章)

第2层级;心理能力的层级。如果个体屈从于他的基本恐惧,某种基本欲望就会在这个层级出现。这时的个体仍是健康的,但自我及其防御机制开始发展起来,以回应因屈从于基本恐惧而来的焦虑。个体的自我感觉和“认知类型”(与荣格所讲的态度和功能有关)在这个阶段开始表现出来。
基本欲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要,同时也可以被看做是“自我理想”(“如果我实现了这个想法或者是变成了这个样子,一切就完美了。”)只有找到我们真正的本体,我们才能实现这个基本欲望。讽刺的是,实现基本欲望的努力只会让我们离本体更远。当基本恐惧消除以后,我们重新找到了我们的本体,基本欲望就自然满足了。

第3层级;社会价值的层级。与屈从于继发(衍生的)恐惧和欲望相对应,个体的自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由此产生出某种典型人格及其社会特质和人际特质。这时的个体仍是健康的,虽然不如前两个层级那么健康,因为自我和人格都受到了防御机制的保护(见第三章)。在这个层级,我们看到各个类型显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层级的健康的社会特质。自我获得了其在第二层级所认同的正面特质,并试图通过行动来强化它们。当人格,自我和防御机制发挥作用的时候,个体不会陷入真正的心理失衡,仍有能力达到(或回复到)第1层级,通过克服基本恐惧和正确地表现基本欲望发挥功能。——也就是说,让自我更放松。
————————————————————————————————————————
补充概念:人格诱惑是一种思考方式或行为方式(或者二者的结合),它使一个人的心理顽疾与人 格模式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当一个.人禁不起自己的人格诱惑时,他的态度和行为
就会逐渐陷入困境,如同陷入流沙一般,失去了在健康状态中所拥有的自由一与意
识。因此人格诱惑可以看做是潜在的危险行为的早期预警信号,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与心理承受力去避免发生危险。

第4层级;失衡的层级。由于个体屈从于一种特定气质(人格诱惑、认知错误开始出现)——这一气质与他自身的优点和发展背道而驰——结果导致自我膨胀,防御机制增强,失衡也随之而生。失衡的持续靠的是攫取该类型的心理能量。事实上,通过每天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第4层级的人常常生活得很好,讨人喜欢。但是这个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以及存在感渐渐地明显消失了。在第4层级,我们更多的认同自我。这一层级也标志着向固着和愤怒的清晰转变。虽然现在这还不算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自我固着的程度最终会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死结,如果无法抵抗,就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内心与人际的冲突。


补充概念: 每一类型的结构模式可以清楚地表现这一类人的内心矛盾与人际冲突的心理
模式。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理解一个类型,那么了解更宏观的模式也是非常必要
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清楚地了解每一类型的内在矛盾与外在冲突。认知错误是一种对自我或现实的臆想,它会让每一类型更深地陷入一种自我固着,
远离存在的直接性。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常常是不自觉的,但却可以解释很多人的态度与行为。 最后,必然结果描述了某一特定类型的人的自我固着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
果,以及他们如何自我毁灭。当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变得越来越自我,就逐渐失
去了满足自己基本欲望的能力,同时基本恐惧不断扩大。这一部分内容清楚地给
出了每一类型“自我实现的预言”,即每一类型的悲剧因素—人们如何失去了他
们想得到的所有东西,同时让自己的恐惧都变成现实。当一个人开始屈从于自己
的人格诱惑,并且无法用自己的可取之处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的时候,这一过程就慢慢开始了。

第5层级;人际控制的层级。随着个体试图以特定的方式控制环境(尤其是他人),自我变得急剧膨胀。很明显,每一类型都在试着操纵环境和他人,以为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防御机制如果失败,便会引发人际冲突和内心冲突(潜藏的抱怨、结构模式开始出现),加剧已有的焦虑。在这个层级出现的某些引人注目的负面特质比在前一阶段所看到的更为明显。这个层级是各个类型走向退化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其特质变的越来越自我中心,越来越具防御性,冲突也越来越强。

第6层级;过度补偿的层级。个体开始过度补偿由于自我的日益膨胀以及在第5层级出现的失败所带来的冲突和焦虑,以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化的形式开始出现(各个类型的表现有所不同),同时出现的还有过度补偿这一极端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他人看来是极其令人厌恶的(神经官能症)。在这一层级中,所有9种类型都会表现得很焦虑,同时具有攻击性倾向。随着个体为维持自我膨胀,抵御潜在愤怒,羞耻,恐惧等痛苦的感情而表现出自我中心化倾向,与他人的冲突开始出现。
————————————————————————————————————————
第7层级;侵害的层级。如果一个人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危机,或者是成长在一个滥用某些东西的环境里,他们的防御便开始瓦解,出现严重的反应。每个类型都用一种不同的生存战略,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保护”反应,拼命想要支撑自我(现在受到了严重的焦虑感的侵袭),保护自己不至于陷入更加无法忍受的感情中。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回应常常是冲动的,有损于自我或者他人的正直(有时候是有损于两者),从而产生了严重的人际冲突。这一层级严重失衡,非常不健康,但是还没有到完全成为一种疾病的程度。

第8层级;妄想和强迫的层级。随着焦虑感的增加,出现了真正严重的内心冲突,而个体总是试图重塑现实而不是屈从于焦虑。思维,知觉,感觉,和行为全部严重扭曲并变得极不自由,因此,这是一种彻底的病态状态。个体开始断绝与现实的联系(在某些方面变成了幻想性的),结果其行为表现出“强迫性”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层级出现且在第五层级变得膨胀的心理能力在这个层级已经变成了幻想性的。

第9层级;病态性破坏的层级。这是最后一个层级的心理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中开始公开表现出破坏行为。由于已经以妄想型的方式断绝了与现实的联系,这样的人开始想要毁灭他人,自己,或者二者全部毁灭,以使自己从巨大的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所有危机和侵犯都会引发他的焦虑或者痛苦。个体开始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或近或远,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性(包括潜在的自我毁灭),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崩溃,暴力或死亡。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20 22:05:00 +0800 CST  
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从我们的基本恐惧、基本欲望以及我们的认知功能、防御机制当中产生的。

潜藏的抱怨:遇到了挫折或者是没有实现的自我。在一个人开始退化时尤其会表现出来,是人么对他人的很多态度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是很多类型的人的人际关系矛盾的潜在来源。

每一类型的可取之处都是当一个人退化到一个不太健康的层级,如第六层级,
并且有继续向不健康方向发展的危险时,仍然保留在一个人身上的核心力量。它
是一种积极特质,可以在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帮助他脱险。可取之处如同航海中的锚,不仅可以避免一个人继续向不健康状态恶化下去,还可以让他逐渐变得更健康。如果身处险境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可取之处,就可以挽救自己,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变。

潜藏的抱怨
1号: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的,如果人们听我的话,世界就会更美好。
2号:“我总是在付出爱,可是别人爱我并没有我爱他们那么多。”“别人认为我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并不感激我。”
3号:我太优秀了,别人都嫉妒我。
4号:我和别人不同,与他们格格不入。
5号:我太聪明了,别人都无法了解我所了解的事情,不能欣赏我所欣赏的东西。
6号:我是一个听话的、可靠的人,但别人不是。
7号:我很快乐,但是如果能够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会更快乐。
8号:我为了生存苦苦奋斗,如果我不小心,别人就会占我的便宜。
9号:我喜欢我现在的方式,可是所有人都在逼着我改变。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20 22:25:00 +0800 CST  
核心机制地图


如图所示,核心机制既包括对9个层级的行为(B项)和态度(A项)的集中描述,也包括对人格从健康状态走向不健康状态的每一层的恐惧和欲望的集中描述,顺着箭头方向,上一层级的恐惧产生更低的下一层级的欲望,欲望产生该层级的态度,态度再产生行为;认同了态度和行为后又会产生新的该层级的恐惧,又导向更加低的下一层及。。不断重复整个过程,便称作“螺旋式下降”。是恐惧,一次又一次驱使我们越来越深的走向有限的、痛苦的自我状态。相反,如果能克服恐惧,抛弃依附的行为、态度和欲望,层级便会沿着箭头的反方向上升。


这个内容在http://tieba.baidu.com/p/2506120671?pn=2中也有介绍,而且那个贴给出了9种人格类型9个层级的欲望与恐惧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20 23:35:00 +0800 CST  
今天拿到《The Wisdom of The Enneagram》 一看居然发现上面写的又可以补充很多内容。。

楼主 梦回の当年  发布于 2013-08-22 02:01:00 +0800 CST  

楼主:梦回の当年

字数:7343

发表时间:2013-08-19 23: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2 21:59:27 +0800 CST

评论数:11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