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篮之殇~始于过去~

三年前兵败马尼拉时就想写一篇关于男篮战绩低迷的文章,只不过这球越看越来气,实在没心情。到今年基本个人已经可以做到用娱乐的心态看国篮了,所以也就静下心来写上一番。
历史回顾篇:
有什么错误欢迎指正
校园体育的终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篮球并没有被战火波及太多,华北地区以京津为首的校园篮球,华东以魔都为首的租界篮球和华南以福建为首的华侨篮球所受影响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大学由于多数是由外国人(传教士为主吧)创办的,按照外国人办大学的思路所办的中小学对于体教结合还是非常提倡的。所以在那个时代,虽然经过战火煎熬的国家和物质匮乏的生活让运动员身体相比国外弱了很多。但教练员因为都受过高中教育(天朝高中教育么,至少数学是赶得上国外大学了罢,钱澄海所读高中就是魔都市重点市北中学)比较会用脑子,在那个没有三分线的时代,紧逼,快攻和跳投三大法宝成为了国篮与国外巨人们进行周旋的主要手段。当然,好景不长,WG的到来斩断了这些,70年代重办大学的时候体育和教育分了家。
体校+企业模式的延续
体教分家之初,中国篮球基层的摊子并不小,因为出现了体校和企业的篮球体系。体校出产体育生,企业设立运动队相互竞赛,比赛成绩也算入领导绩效(现在的话说是KPI)。这样的好处是虽然脱离了教育体系,在当时,因为WG之前校园体系时代出产的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教练员数量还可观的情况下,篮球的基层摊子可以通过企业篮球队创造多个就业岗位,出路很宽,不像现在青年队打不上就只能做高校体育生或者另谋出路了。而在基层摊子足够大就可以使梯队在外线和后场这些身高相对大众化的位置产生多人良性竞争。因此那个年代,中国男篮的内外线即使身高一般,却也能在几次和美国的篮球外交中打出优秀的表现,球员的个人技术也相对全面,比如张勇军这种世界级投手,黄云龙这种可以一把年纪在CBA第一年拿下助攻王的怪物,孙凤武更是有世界大赛单届场均7.7次助攻的神迹。在九十年代实行高大化之后,胡卫东孙军郑武为首的身高2M左右的侧翼群配合小前锋出身的高大控卫李晓勇以及新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19+10的中锋王治郅率领国家队两次进入世界前八。
联赛时代的开始
然而国家不是为体育项目而存在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企的下岗潮的到来,国企开始倒闭,越来越少的企业还会好好搞篮球队,出路减少所造成的影响就是体校逐渐缩编,青训的摊子越来越小。中国体育国家体制内可以给体育项目的支持越来越少,在奥运金牌战略的影响下,有限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在一些拿金牌容易的项目上。于是受到这些政策因素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男子三大球。对此,国家推出了联赛,希望用市场去供养作为国手主要来源的各支省篮球队。联赛成立之初,国家篮球从业人员还是比较多的,除了军队篮球占据半壁江山的甲A(CBA),甲B联赛和CNBA这样的纯商业联盟也为诸多篮球运动员创造了就业岗位。CBA初期是黄金一代们展现多年举国体制锻炼成果的地方,这些创造了国篮历史战绩的球员也统治了各大数据榜单,作为国家队首席利刃的中国乔丹球技人气双绝,连续垄断MVP吓得联赛出台MVP参选球员团队成绩要求的政策。也有宏远这样的新锐把黄云龙,张勇军,马福忠,王怀玉这些原本要早早退役的前国手/准国手球员聚起来发挥余热,在第一年决赛怒刚八一。而甲B联赛当时和CBA呈升降级,使得CBA球队之间竞争激烈。相比之下,纯商业的CNBA却是纯粹的低对抗娱乐赛事,不限制外援和低水平的投入造成联盟里充斥了美国高中生水平的水货外援,早已退役又不甘卸甲归田的孙凤武和因为吉林没有CBA参赛权而混迹于此的孙军成为了这支半业余商业联盟的统治者。
联赛本土的鼎盛时期
联赛初期的王者毫无悬念,八一凭借八大军区所不断提供的人才和本身就国手众多的优势一直垄断,山东辽宁江苏的诸多国手亦是各项数据榜单上的常客对此鲜有良策,外援当时也有不错的,但在四节四人制的时代效果有限,本身内线外援能力也很少可以和大郅巴神这些国手相提并论的。这样本土强势的环境下,魔都出现了新中国篮球史的张伯伦姚明和终于回归CBA的吉林魔术师孙军分别率领上海和吉林异军突起,向八一王权发出挑战。加八一大郅少年成名,早早被小牛选上,姚明与大郅火星撞地球式的对决令球迷热血沸腾。孙军则成为胡卫东伤病大修后另一个用充满观赏性的球技征服观众的球员,吉林多次引援使的他可以携众多组合常年前四,孙罗组合更是成为CBA乔丹+皮蓬的佳话。就这样姚皇对郅尊的对决在黄金一代百花齐放的情况下使得CBA本土势力走上了巅峰。
后移动长城时代
在三大中锋分别登录NBA之后,联赛依旧延续了双雄争霸(军粤,苏军)的局面,但是本土球员统治数据榜单的情况却随着黄金一代老将们的退役逐渐变少。新生代的三名内线易建联,唐正东和莫科相比前辈队外援没有绝对优势,而于此同时,外援却逐渐在赛场包办越来越多的事情。比如广东的积臣成为了阵地战策应轴心杜锋和朱芳雨围绕他外围发炮,并且他在防守端负责顶防对手的头号外线,易建联依仗自身卓越的身体条件用以补防。江苏纵然有唐正东篮下低位进攻,防守端也需要西蒙海利来补防擦屁股。其他弱一些没有国手的队伍就成为了外援大包大揽的赛场,像陕西的盖茨,新疆的科尔曼都在后移动长城时代统治一方。那个时代虽然本土球员在榜单上不如之前,但总是还有些新老国手长期上榜的。
外援军备时代
这个时代本可以更早到来,但鉴于08奥运战略的压力篮协使用了一段时集中选外援并且坚持了上场时间限制所以还是被拖延至07年。当年NBA边缘人火箭帮登录CBA之后很快成为了CBA各大数据榜单的垄断者,加上后来没有NBA履历的李本森的爆炸性表现,俱乐部越来越青睐这种全能的前锋们。之后一年新疆的艾伦和宏远的死神帕克更是让全国球迷看清了 NBA边缘后场对于本土的碾压性优势。没过两年,新疆用高于NBA的报价获得可以在NBA拿一份底薪的辛格尔顿和杜比,彻底打开了CBA开始高价引入可以立足NBA的球员的浪潮。即使易建联回归宏远,数据榜单能见到的本土球员基本形影单只。
症结分析篇:
欢迎讨论
青训目的是为何
这些年的青训,我朝一直在一个怪圈中:青训是用来获得成绩换取优越感的,而非用来培养人才。这从上至下影响了青训为中国篮球造血的功能,究其影响,个人看法是有三点:
1:在球员身体没长完时已定好了位置。众所周知,人体发育生长的速度并不固定,有的球员可以14-5岁就长到头,但有的则可能在16岁之后继续长高,而多数人球结合的技术都是需要在长个的时期学习的,因为那段时间球员不但要练习技术,还要一边适应自身日渐成长的身体,练出的技术往往比后天的扎实,这一点只有少数球商逆天的大神可以例外(巩晓彬,奥拉朱旺)。而青年队里为了成绩把球员所练的技术和自身所打的位置早早绑定,举例来说一个球员14岁长到2米时可以打PF甚至C,但如果之后不再成长,他只有C的技术,但身高打PF都不够,最后打SF出去自然显得技术粗糙。从黄金一代的全能锋线沦落到姚明时期的投手当道再到如今的只会打铁,原因不外乎如此。国外的青训则不然,青年时期基本功都是后卫开始练起,高中时期放纵球员去做动作培养创造性和基本功,球员接触严格的战术训练则要到大学时期。
2:年龄造假成风。当年的年龄门事件使得国内改年龄改的越来越彻底,类似易建联学籍卡的东西如今基本找不到,这些年国青里15~6岁就基本不长身体的球员多了去了。于是出现的结果就是青年队成绩不错,甚至球员可以同时期压制后来成为FIBA乃至NBA名将的球员,但是到了国际大赛比一比就看得出差距。这些影响直接破坏了青年联赛的均衡和存在的意义,青年队中尤其是处在成长期的球员,除了需要练习基本功,还需要培养意识和位置感。这两样东西的作用在青年队时期作用一般,需要等球员各方面成熟后才能体现出差距,但现在青年联赛里,一个改过两年(现在两年也算少了)的球员可以直接用多吃两年饭的身体去碾ya未改过的球员。那么这些训练又有何用?自然被多数青年队所遗弃。
3:教练水平低下。我朝的土教如今水平很有限,其中很大一块就是学历水平地下所致。像国外做基层教练都是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的,国外的校园培养体系给予了对篮球技术/战术有比较高深的认识自己本身条件又不适合从事篮球运动的人不错的待遇和甚至比NBA教练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如今的天朝土教基本都是体校+企业时代出产的初中学历的体育棒子,这些人他就算球员时期投的准,他也没法说清楚自己为什么投的准,更不谈教别人怎么投的准了。关于教练的诸多问题,会在稍后详解
土教为何多弱鸡
自从改革开放,国企开始倒闭,企业篮球的没落使得篮球体校出品的运动员出路越来越少,也就造成了作为青训基层的体校规模越来越小。而WG之前那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老教练也逐渐离开了教练岗位,或攀上官位,或挂印而退,然而他们的继任者执教水平并不理想。由于80年代末国家队球员一些个人成就以及之后9496两次前八的团队成就,功勋球员一退役就基本瞄准俱乐部主教练的情况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教练员本身文化素养的缺失又很难让他们在教练岗位上获得成功,典型的例子就是巩晓彬,胡卫东,杜锋这些地方背景深厚的大腕球员转型的教头。在NBA,球员转行做教练成功的多数都是小人物,今年决赛的两位主帅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他们球员时期要随时会被交易,要流浪多队,不但见识的战术更多,还需要通过速记大量战术来尽快融入环境。加之比赛时期多数时间坐在教练席更易于偷师,自然会更容易完成转型。而中国篮球圈子中,主教练往往是功勋球员退役后工作转型的首选,其次助教,梯队教练,体校教练,体育老师则是给球员时代地位低一些的球员的。在改革开放后,由于青训基层的规模的缩小,有限的就业数量使基层教练成为了体制对退役球员的安置岗位。基层青训教练岗位有限,多数CBA队伍的青训梯队又握在体育局手里,国外学院派教练自然进不去,长久的封闭环境里竞争很少,基层土教的水平自然不见涨。而一队教练呢,即使遇到强势的外教执教球队,也往往可以混迹教练组,凭借从球员时期在队员和媒体中积攒的人脉,少则在战绩不利时鼓动媒体煽风点火,多则让球员不配合外教,在纪律上捣乱,千方百计设法赶走外教。当然,少壮派土教中也有比较好的,比如崔万军。只不过青训环境如此,球队主教练再努力也是作用有限罢。
外援是否需限制
最早期CBA使用外援的时候,是不允许双外同时在场的,到后边改成了四节四人次,再到四节五人次,然后在08奥运结束的时候变成了四节8人次还允许三外,到如今的四节六人次有三外。平均36分钟的上场时间,注定了一支球队可以内外线核心都由外援担当。在外援强势的同时,本土球员也逐渐式微,甚至出现了外教宁愿使用台湾表现并不好的球员也不愿意给已经有过一两个赛季良好表现的本土球员机会的情况。外援的强势对于本土球员有影响,但并非影响到多方面。举例来说,外线持球突破差,日韩高中联赛都可以看到的全场急停跳投本土基本没有,内线不会背身,这些都是童子功,本质上说都是青训的低劣的必然结果,年纪错过没练出来也就没什么机会了,怨外援没什么意义。但是有些方面却要通过限制外援来达到,比如说这一届男篮罚球差,就是很明显联赛里本土球员根本一场就没几次罚球机会导致的结果。还有投射的问题,由于我们联赛里NBA后场外援创造机会的个人能力实在太强,很多本土投手往往可以得到空档极大的freeshot,造成的结果就是投射快速出手在CBA意义不大,练的意义自然也就一般了。最典型的就是王仕鹏和朱芳雨,联赛里朱是荣誉完爆了王,但到了国家队,朱也就比王适合虐菜了,网上算孙军94和96国际赛事不如郑武/胡卫东也是这个原因。去年打亚洲时几个三分命中率过半的锋线更是是如此,命中率全靠球队强点牵制出空位罢了。对于外援,个人看法是还是需要恢复到四节4人~5人的情况比较合适,毕竟现在的外援很多都有能力NBA混一份底薪,本身实力差距比较明显,内外线核心位置应该适当留给本土球员一个。
联赛何以不专业
CBA联赛经历了多年,球员待遇见长,训练环境变好,但有太多的地方都没赶上国外的职业联赛,既然谈国篮相关就说说和国篮健康方面的几点罢。
一周3赛的密度超欧洲,一场时间学NBA,却又没有欧美职业联赛那样完善的康复医疗设施。
球员对于球队都是宝贵的资产,国内运动队队医的水平却不敢恭维,科班出身的重伤科医生水平高的根本不愿意来一个客户固定,常年要随队奔波的工作环境。
这些东西在国内训练基地很多不属于俱乐部的情况下很难全面推行,但对球员的训练康复和医疗确实有很大影响,CBA现在好的球员几百万年薪很多,应该是时候推行这些东西了,甚至有必要的话,可以当作CBA球队准入条件来审核。

结论:国篮有个屁的未来

楼主 小良良是我  发布于 2016-08-21 20:29:00 +0800 CST  


楼主 小良良是我  发布于 2016-08-21 20:32:00 +0800 CST  
@liyuanjia1有空来看看

楼主 小良良是我  发布于 2016-08-25 17:49:00 +0800 CST  

楼主:小良良是我

字数:5121

发表时间:2016-08-22 04: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10:45:12 +0800 CST

评论数:9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