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媒妁:从早期被尊崇变成被唾弃


文/赵立波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8-10-02 13:05:00 +0800 CST  

执子之手


古语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相对男女交往空间狭窄的古代,就兴起了一个职业——媒妁。由此也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婚姻定律。那么“媒妁”这一行业到底有多深远的影响呢?从如今的“媒体”、“媒介”的这个“媒”字来看就知道,媒妁一直成了连通的古今代名词。《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说:“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

古代淑女画像


除此之外,在《诗经》中将媒妁也称之为“伐柯人”,如:“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在《诗经》中还有一篇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讲的都是媒人在古代婚嫁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连《战国策》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白虎通》说官媒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者何?远耻防淫佚也。”这里有可谓冠冕堂皇,算得上礼教的官方“声音”了。

古代婚礼影视画面


在当时,如果男女未经礼聘而私自同居者,会被相当摒弃。《左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鲁宣公的哥哥曾与一女子未举办婚礼而同居,并且他哥哥将这个女子当作正妻看待。这遭到了执掌家政弟媳的强烈反对,声称,绝对不能把这样一个“姘妇”当作嫂嫂。最后这个“未聘而居”的女子只能转嫁到齐国。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8-10-02 13:06:00 +0800 CST  
这种“封建礼法”的主流观念一直长期存在。如《金瓶梅》中的孟玉楼和潘金莲,两人虽然都是妾,但由于孟玉楼是明媒正娶过门的,因此作者处处赋予她“正面”形象的塑造。而潘金莲由于是“先奸后娶”,因而在作者的笔下,她成了一个淫荡不堪的滥女人形象。


潘金莲影视形象


在《周礼》中记载“媒人”在当时属于“官方机构”,而且权威极大。“媒氏掌万民之判(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就是官媒掌握着出生人口,并明确规定了婚嫁年龄,不但负责撮合男女婚姻,还负责实施类似现代婚姻法所规定的条例。管子在其《入国篇》中记载:“凡国皆设有掌媒”,就是国家对男女婚姻的管理已经制度化了。

王婆影视形象


晋代的时候也将此行业称之为“冰人”,当时有一个读书人叫索紞,此人不光博览群书,而且精通阴阳八卦,尤其擅长占梦、解梦。有一次当地孝廉令狐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并与冰下人说话。梦醒后百般不解,于是去找索紞。索紞对他说:“冰上属于阳,冰下属于阴。你的这个梦占的是阴阳事。《诗经》中有‘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就是说文人士子要娶妻应该在冰尚未完全融化的仲春二月。“看着一脸蒙圈的令狐策索紞又解释说:”冰,预示着婚姻之事,你在冰上与冰下人说话,这就是为男向女方求亲做媒,估计你在仲春二月会成全一桩婚姻。

“令狐策笑着说:”我都多大年纪了,我才不会有这个精力去替人跑腿做媒”。孰料不久当地太守田豹请令狐策为他而儿子向张公微的女儿求婚,原因是只有他德高望重,男女双方都信得过。索紞自然不敢怠慢推辞,最后这桩婚姻真如索紞预测的那样在二月成亲了。《晋书》这是历史上“男媒”的典型故事。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8-10-02 13:07:00 +0800 CST  
明代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形容明代的“官媒”职业性和专业性十分强大,甚至到了非常烦人的地步。“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 驵侩咸集其门”,就是说这些“官媒”如同苍蝇一般追逐腥膻,“如蝇附膻,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这是官媒为自己择妻,同时甚至到了“一条龙服务”的地步,包括作席的、算命看八字的,吹拉弹唱的等等。

西厢记


此前“官媒”一直在戏剧文艺里长期“霸屏”,元代关汉卿杂剧《玉镜台》第二折中,一官媒婆说:“自家是个官媒,温学士着我去老夫人家说知,选吉日良辰,娶小姐过门。”从此这些媒婆们往往在戏剧里扮演拆散当时“自主怜爱”的不好角色。但是她们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当时这些媒婆们代表着纲常伦理,在说合男女婚姻时,往往以官方自居,代表着诚实、无欺。

金瓶梅


《金瓶梅》中的陶妈妈,在说服孟玉楼嫁给李衙内时,这样说道:“小媳妇是本县官媒,不比外边媒人快说谎。我有一句说一句,并无虚假。”从一开始这项事务大部分由女人进行包揽,她们是官府中的女役,除了说了婚姻外,还负责发卖、看管、解送、择配在押的女犯人。到了清代这些“官媒”甚至负责刑场事宜:“斩绞监侯妇女,秋审解勘经过地方,俱派拨官媒伴送。”《清会典?事例》

媒婆


媒妁自出现以来,对其行为和影响的褒贬一直大量充斥于历史。从最初的非常正面的称呼逐渐滑落到负面。早期对媒人称呼如“伐柯人”、“月老”、“保山”、“媒婆”、“媒证”。由于媒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新,更兼经常以“做好事”的面貌出现。《西厢记》中的红娘由于促成一段姻缘,因而被赋予具有反抗礼教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媒妁的职业特点发展到明清后,颇为功力,因此常常被形容“跑断腿”、“摸编嘴”的负面轻浮形象。在《朱子家训》中告诫子孙:“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可见媒婆正面意义越来越少,常常被杂以“忽悠”、“两头坑”的色彩。

媒婆戏剧形象


在湖南的一些山区,当地女子出嫁时必要唱哭别歌,更有一些少数民族,还有“锁媒人”和“大媒人”的习俗。在东北地区,媒人更是具有那种作风招摇、泼辣的色彩,东加长西家短的那种“碎嘴子”,同时甚至将“保媒”以“保没”谐音去世,作为冷嘲热讽。


THE END
明代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形容明代的“官媒”职业性和专业性十分强大,甚至到了非常烦人的地步。“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 驵侩咸集其门”,就是说这些“官媒”如同苍蝇一般追逐腥膻,“如蝇附膻,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这是官媒为自己择妻,同时甚至到了“一条龙服务”的地步,包括作席的、算命看八字的,吹拉弹唱的等等。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8-10-02 13:08:00 +0800 CST  

楼主:遥夜泛清瑟

字数:2280

发表时间:2018-10-02 21: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24 08:17:57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