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地名与屯垦

作者:贺吉范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大规模的屯垦地区。新疆屯垦始于西汉,兴于唐,在清代乾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屯垦范围由点到面,屯垦形式由军垦发展到多种屯垦并举,屯垦制度日趋完善,屯垦效果日渐显著。这对巩固祖国统一,保卫西北边疆,发展新疆经济,增强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清代为例,从1716年开始,到1840年的12年间,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西到南疆的喀什葛尔,南抵和田的昆仑山麓,北达额尔齐斯河的阿勒泰,24个屯区遍布新疆天山南北。前期参加屯垦的兵丁达12.6万人,远远超出西汉(2万人)与唐代(5万人)的屯军人数。在大办军屯的同时,还办起了民屯、犯屯、旗屯、商屯和回屯等多种形式的屯垦。清代在新疆屯垦的总体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人数多、种类全,以民屯为主,重在北疆。这样大规模的屯田,不仅对当时的新疆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还出现了许多与屯田形式、内容相关的新地名,并保留至今。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地名亦成为当时屯田情况的一部分真实记录。

楼主 包场通东人  发布于 2016-02-28 19:05:00 +0800 CST  
本文试述如下:
一、屯垦与地名
清廷于康熙后期开始在新疆实行屯垦,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当时以兵屯为主,通常100名兵丁为一屯,约种地2000亩,人均20亩。据《西域琐谈》所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奏准屯兵改为携眷,定额三千名,以五百名差操,二千五百名屯种,分为二十五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在统一新疆后派军队驻扎在天山南北,为解决军粮问题,在天山北麓大兴屯田。十年后,纪晓岚有诗咏兵屯:“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

楼主 包场通东人  发布于 2016-02-28 19:06:00 +0800 CST  
诗后附注云:“中营(今乌鲁木齐、昌吉一带)七屯,左营(今阜康一带)六屯,右营(今呼图壁一带)八屯,吉木沙尔五屯,玛纳斯四屯,库尔喀喇乌素(今乌苏)二屯,晶河(今精河)二屯,共屯兵五千七百人。”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到乾隆四十年,新疆屯兵约14000人,屯田28万亩。反映兵屯的地名如头屯、三屯等,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乌鲁木齐、昌吉一带。这些“屯”字地名又演变或派生出其它地名,如头屯河水库、三屯河水库及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等等。

楼主 包场通东人  发布于 2016-02-28 19:06:00 +0800 CST  
犯屯也称遣屯,清朝每年将犯人成批遣送到新疆,强制他们进行屯田。犯屯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的巴里坤、哈密、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乌苏、精河、伊犁等处。犯屯依附于兵屯,以便于监管役使。经过若干年的劳动,刑期已满又无其它过错者,便可编人民屯,一般不让其返回原籍。反映犯屯的地名,现可查到的是玛纳斯县的广东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林则徐流放伊犁途中,在经过玛纳斯县塔西河时记载:“此地居民甚盛,闽中漳、泉人在此耕种者有数百家,皆遣犯于嗣,近来闽、粤发遣之人亦多分配于此。” 由此可知,广东地是以广东人为主的屯田区。

楼主 包场通东人  发布于 2016-02-28 19:07:00 +0800 CST  
回屯即维吾尔人屯田。历史上,维吾尔族曾被称作回纥或回鹘,清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故将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也称作回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伊犁办事大臣阿桂率阿克苏、乌什、库车、沙雅、拜城首批300名维吾尔人,携家眷从天山南麓迁至伊犁进行屯田。以后又陆续从叶尔羌(今莎车)、麦盖提、和田、哈密、吐鲁番等地增迁了数批维族民众到北疆。至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共有回屯6O00户,分9屯,种地9万亩。反映回屯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产粮区,如阿克苏买里、和田买里、叶盖买里等。“买里”,维吾尔语村子之意。还有吐鲁番于孜、多浪于孜等地名。“于孜”,维语一百,意为百户人家,即从吐鲁番或麦盖提的多浪迁来的人家,有纪念原籍的意思。

楼主 包场通东人  发布于 2016-02-28 19:07:00 +0800 CST  

楼主:包场通东人

字数:1448

发表时间:2016-02-29 03: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3 15:46:57 +0800 CST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