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路程

本次文章在个人贴吧中起草,历时两个多月完成:https://tieba.baidu.com/p/5028748977
最早的想法是看完几部丧尸电影,希望找一下有关丧尸文化的解析,不过没找到符合我心目中要求的文章,那就只好自己写一篇了。其中有幸得到来自3DM论坛的一位朋友的帮助,在我不能翻墙的情况下帮我上油土鳖下载了一些外国人解读丧尸文化起源的视频,又有几位同好一起讨论起步落笔的着重点,终于在今天将整个文章完成了。
由于语言原因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还请各路大神手下留情,感激不尽。


活死人丧尸文化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由于1968年乔治·罗梅罗编导的《活死人之夜》上映大获成功,使得丧尸文化的圈子初步建立。到了21世纪,关于丧尸的小说、游戏、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仿佛已经脱离了空想设定成为现实,当年曾经给迈克尔·杰克逊在《Thriller》这部活死人题材MV中伴舞的演员们,在这之后也因为《Thriller》大红大热,成为了火热一时的人物,可见丧尸文化多受欢迎。



楼主本人是一位非常喜欢深挖细掘的网民,闲余时间都花在这个爱好上,如今也一如既往地为大家带来一篇好帖子——丧尸文化的起源。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3:00 +0800 CST  
【有关丧尸的最早作品】


大多数人认为,“丧尸”其实不过是因为16或17世纪时因为错埋活人,活人从土地里爬出来吓坏了当时的民众,才出现的一种传说,这个论调在17世纪得到很多欧洲人的赞同,也因此成为了“伪”丧尸文化起源。从外国的一篇研究报告《十八世纪的不死者(The Undead Eighteenth Century)》中,可以发现当时不少出海航行的船只水手都极为惧怕这种虚构的生物,因为在航行时出了问题,是没有办法随便跳船逃跑的,尤其是在咸水海地区很容易缺水而死。一位名为纳撒尼尔的船长听信了传教士的怂恿,每当一位水手去世时,就在他的身体上滴母鸡血,防止他突破生死从地狱回来,这种行为逐渐传播开来。




但是!这并非真的是丧尸的真正起源,也绝非是最早关于丧尸的作品,却因为长年的道听耳食让人们深信不疑。为了打破这一假说,我在查询各大资料中掌握了一件得到众多外国网友认可的证据,丧尸作品的起源,应该是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出品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此处为《吉尔伽美什史诗》泥板六,段落92-100)
为了能让各位更好的理解这段落中的剧情,我将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由于吉尔伽美什近年来四处征战,加上他的容貌俊美,引起了战争女神伊斯塔尔的注意,伊斯塔尔在偷窥吉尔伽美什洗澡时就立刻迷上了他。她将吉尔伽美什召到面前,贪婪渴望地看着吉尔伽美什,说到:
“啊~吉尔伽美什,做我的丈夫!
我要吃掉你的水果!
我会让你的战车镶满黄金!带着金色的号角出征战场!
来我那充满雪松香气的屋子里吧,当你进入我们的房子时,宝座将成为你的胯下之物,全世界的国王们、贵族们都会跪在你的脚边,他们会献上所有宝物,你庄严的战车天下无双!”


吉尔伽美什缓缓张口,回复女神伊斯塔尔:
“那么,若我真的与你结为连理,我会觉得高兴么?
(中间文字泥板残缺,从残缺文字上可以确定吉尔伽美什引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讽刺伊斯塔尔)
这就像是,沥青弄脏了搬运者、水弄湿了携带者、鞋子反咬主人的脚一样!
来吧,让我历数你的情人。
杜姆兹是你年轻时的丈夫,你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被困冥府时,无情地从阳间里抓住了他扔进你的监牢里,让他代替你承受你的痛苦,而你自己脱身返回世间继续玩乐。
你爱上了阿鲁拉(一种鸟的名字),却又发神经地折断它的双翼,它现在无时无刻都站在树上哀嚎自己那丢失的翅膀。
你和狮子、战马有染,却又发神经地不停折磨它们,让它们喝脏水,吃无法吞咽的食物。
你爱上你父亲的园丁,伊殊拉努,他深知你那令人憎恨的放荡和喜怒无常的性格,你便痛打他,把他变成侏儒,还让其他人欺负他。
你爱上我后,会像对待他们一样,对待我么?”
(接下来这一段便是上图的内容)
伊斯塔尔跑到她父亲阿努面前哭诉,她在母亲安图面前垂泪。
“父亲!吉尔伽美什羞辱了我!他在众人面前羞辱我!”
阿努张口对伊斯塔尔说:
“难道你没有惹怒吉尔伽美什王么?难道吉尔伽美什王平白无故地羞辱你?”
伊斯塔尔张口,对他的父亲阿努说到:
“父亲!把天牛给我!
让我在吉尔伽美什的屋舍内了结了他!如果你不把天牛给我,我发誓。
我就把地狱的枷锁打破!
我就把阴间的大门敞开!
我要让所有死者复活,让死人感染阳间,让死人吞并活人!”




从此段泥板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2500年,记录着吉尔伽美什一生传奇经历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就已经初步提到了活死人归来、感染阳间、生吃活人等事迹,这也可以说明公元前2500年,当时的人类对活死人感染就有了基础认识,而且也意识到这种所谓的活死人和传统瘟疫疾病不同,是“无法治愈的”、“无法回转的”、“无法击败的”,也就是说,活死人是没有弱点的生物,被活死人感染的人类也将会变成活死人,活死人永远都无法变回人类。
无独有偶的是,比《吉尔伽美什史诗》晚了一千年、于公元前1500年开始创作的《圣经》也有提及活死人。
以下是部分版本《圣经·撒迦利亚·14:12》的记载。






然后是《圣经旧约·以赛亚书·26:19》的记载。




《圣经》内的两篇记载都有一个共通点,便是所有和耶和华作对的国家都会发生瘟疫,这些国家的死人将要为耶和华复活,为耶和华而战,他们(可能称为它们更合适?)以死人的身份行走于道路上,全身肉体腐烂。
虽然《圣经》的活死人和《吉尔伽美什史诗》不同,没有感染他人转化为同类的字眼,但也确实是将死人重新复活的桥段。由此可见,活死人这个虚构生物在公元前就已经为大众所知,完全不是什么16/17世纪民间原创的故事,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最早创作了活死人归来概念的便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当然也不排除日后能挖到比它更早的有关活死人的泥板,但对于当下来说,它的第一地位暂时尚未被打破。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5:00 +0800 CST  
【活死人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传承】


有关活死人的作品最初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文学作品的产量递增,能够解读《吉尔伽美什史诗》上面的楔形文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活死人文化一度被社会淘汰。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到9世纪的一场文艺科学运动“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将欧洲人对死亡的认知彻底改变,死亡观和死亡仪式开始趋向统一,人们对死亡不再感到畏惧,医学上的发展也使得“老死”、“病逝”、“急病”、“炎症”渐渐深入人心,突如其来的逝世也不再是什么所谓的天降神罚之类的了。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活死人文化就会即将从世界上消失。
把这一切局面瞬间扭转的,是名为“大航海风暴”的时代。


15世纪开始,欧洲人对贸易的需求远远高过自产自销,因而让航海业开始旺盛。1492年8月3日,著名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远航,他背负着探索未知世界并开拓殖民地的任务,从西班牙出发。12月5日,哥伦布在加勒比海的北部发现了一个叫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小岛(也叫西班牙岛,哥伦布将其名字错记波伊奥,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哥伦布航海图上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哥伦布观察到的是这座岛的北面,却被哥伦布误认为是一座新的小岛)。
哥伦布在船上观察这座小岛时,从远征军司令口中得知,岛上的居民好食人肉,远征军司令本人不以为然,但也没登陆,命令船只绕开。





因为需要为航海记录补充资料,哥伦布让船只绕到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另一边,和其他水手一起研究小岛。不幸的是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船只突遇意外搁浅。





但是航行的重任不允许他停下来,哥伦布只能把这次突发事件记录到航海笔记中。远征军司令与哥伦布商量后,下令拆毁搁浅的船只,将船只的残余部分作为材料,于次年1493年的1月2日修建了名为“La Navidad”的城堡,并将无法航行的39位船员留在城堡里(此时哥伦布已经意识到自己记错了岛屿的名字),并决定再次起航。


第一次航海在哥伦布到达目的地后结束了,哥伦布回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他决定执行第二次航海。吸取了之前搁浅的经验,哥伦布认为最好先前往以前设立好的据点,进行物资补充跟人员调动,于是第二次航海刚开始不久,船队就出发前往伊斯帕尼奥拉岛的“La Navidad”城堡。
可是当哥伦布登上岛后,却看到跟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场面。








La Navidad城堡已经荒废,城内仅有8具基督教徒的尸体。根据当地一个部落的首领瓜卡纳加里(Guacanagari)所述,城堡遭到其他土著的联合袭击,无路可逃的39位船员被害,哥伦布相信了他的说法。但是瓜卡纳加里的弟弟则私底下对其他人说,城堡内的船员出去寻找黄金,还干了些劫掠妇女、虐待儿童的不耻行为,瓜卡纳加里盛怒之下出兵剿灭了这39人。
不管怎么样,哥伦布也没有在小岛上停留太久,船队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伊斯帕尼奥拉岛也在不久之后被西班牙列为殖民地,当地土著在1544年遭遇一场天花感染,土著们很快就灭绝了。
由于土著的灭绝,驱动人力资源工作变成了不可能的事,从西班牙前来伊斯帕尼奥拉岛设立种植园的庄园主和打算依靠贩卖人口牟利的奴隶主们也抛离岛屿回国。伊斯帕尼奥拉岛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接受了一批又一批的海盗跟商人,仿佛没有了土著们曾经在此生活的痕迹。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6:00 +0800 CST  
当然我们本次的主题是活死人丧尸,花那么大幅度去细说一个小岛似乎有点偏离中心,但是这个小岛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对外输出了一番活死人文化。


曾经居住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当地土著们有一种很奇特的宗教信仰,这个宗教的资料已经难见踪影了,不过恰好的是日后有一批黑人以这个土著宗教作为基础,创办了跟活死人有关的新宗教。


1679年,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一大块地区被西班牙割让给法国,从此伊斯帕尼奥拉岛上面便有了两个国家的殖民地。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想要填补人口空缺,命令手下将俘虏到的黑奴运往这座岛上的法国殖民地,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黑奴居住在一起,语言虽然不通,但其中有一小批来自西非贝宁地区的黑奴,他们信仰贝宁巫毒教,这是一种深信世间万物都有众神管理的宗教,众神可以掌握人的生死。贝宁巫毒教很快被其他黑人同胞接受,慢慢变成黑奴群体里的主要信仰。


1685年,意识到黑奴有可能影响自己统治权力的路易十四,颁布了“黑人社会法令”,严禁黑奴继续信仰他们的宗教。路易十四还强迫黑奴们在8天之内改信天主教,奴隶主们也乐于接受这个新政策。可是黑奴们表面上答应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仍然信仰着从贝宁传来的巫毒教。而之后也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对奴隶主阴奉阳违,当初信仰着贝宁巫毒教的黑奴后代也逐渐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天主教的行为,什么是贝宁巫毒教该做的,对贝宁巫毒教的认知界限越来越模糊,一种融合了天主教和巫毒教的新宗教发芽了。


18世纪期间,这个新宗教的信仰已经初步建立。少数逃脱的黑奴组建了自由团体,这段期间里,自由团体不光是偷袭法国殖民地,也从水下突然袭击经过的船只,他们所爆发出来的信仰力量让法国和西班牙双方都大吃一惊,明明已经被击中致命点了可是他们又再次站起来奋战,身体强壮得仿佛根本杀不死的怪物,信仰的力量的确可怕。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威名”逐渐传播,欧洲的航海家、探险家乃至于只是运输物品的普通船长都很怕这些无敌的可以“死而复生”的怪物,这些被谣传是死不去的战士给之后的黑奴革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791年,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法国殖民地爆发黑奴革命,黑奴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对殖民地内的法国人发动攻击。黑人女性伊滋丽·丹托(Ezili Dantor)收到任务,要给这次的革命团体提供名正言顺的理由,以及持续奋战的信仰。伊滋丽千辛万苦找到了曾经居住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土著所遗留的萨满信仰,她把土著的信仰跟法国传来的天主教、以及来自西非贝宁的贝宁巫毒教融合在一起,创建了新的神话系统,她又以18世纪那些死不去的自由团体黑奴作为例子,让所有的战士们相信自己永生不死,倒下了也可以再度站起来奋战。伊滋丽血祭一头黑猪,黑奴革命随即轰轰烈烈的开展。


1804年,伊斯帕尼奥拉岛终于从法国手下独立,取得自由的黑人拥立曾经当过奴隶的黑人总督让-雅克·德萨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担任总统,雅克宣布成立“海地国”,把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称为“海地岛”。黑人们的信仰也得到了一个新名字,被命名为“海地巫毒教”。


这个“死不去”的谣言,用100多年的时间漂洋过海传到了欧洲各国,吸引大量民间学家、宗教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的造访。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6:00 +0800 CST  
【“首次”面世的海地活死人】


由于政治原因,海地岛在1915年陷入了无政府状态,美国趁机介入,以“协助治理友邦”的名义占领了海地。





从美国人对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文章中可以发现,刚进入海地岛的美国士兵认为所谓的海地巫毒教、死不去的战士、被巫术迷魂之类的说法,单纯只是一些落后地区的粗劣信仰,不值得放在心上。一些觉得挺有意思的士兵,则把在岛上听闻到的消息带回本国,不过也依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这些周边小新闻和传言被一位探险家得知。


威廉·塞布洛克(William Seabrook)1884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他成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美国战地服务团,并且首次刊登有关凡尔登战役上敌我双方使用毒气的战况,被授予英勇十字勋章。一战结束他便以自由记者的身份到处探寻有趣的新闻,1927年打听到海地岛的活死人传说后,塞布洛克当机立断前往海地。
一开始,塞布洛克和其他美军士兵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巫术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死了又可以活过来的活死人更是无稽之谈。但是当他找到18世纪那群黑奴的后裔时,这种想法就被打破了。


(1929年3月23日的塞布洛克活死人研究报道,此为当年的报纸原稿)



在塞布洛克发往新闻社的稿件中,报社声称塞布洛克进行过很多测试,都证实了海地岛的活死人的确存在。无论是从坟墓入手,还是找寻巫术的使用方法,都不能从常理上判断这种生物不存在。塞布洛克又出版了自己的书籍《魔法岛屿(The magic island)》,书中他大幅度描写了实验的过程,以及他找到了一个明明已经证实死亡,却又再次出现的女孩。这本书被视为活死人文化与现代社会产生冲突碰撞的先驱,把已经消散了无数个世纪的活死人重新带入公众眼里,塞布洛克试图把活死人和巫术毒药联系在一起,可惜他本人并非医学家,只能对巫术的理解进行基本的揣测。塞布洛克回国后莫名其妙患上了精神障碍和酗酒的劣习,这段期间他凭借自己的文采发表新书,取得巨大成功。作品的畅销让塞布洛克有资金可以更深入研究巫毒教和活死人,于是他前往跟海地巫毒教有关联的西非,希望能通过研究西非巫毒教来逆向推测海地巫毒教的秘密。

不过这回精神病的情况变本加厉,经常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每天都沉浸在暴力和酒精中,妻子被迫跟他离婚,塞布洛克也在1945年去世,死因为药量服用过度。塞布洛克的妻子于1966年出版了一本有关塞布洛克的书《塞布洛克的奇怪世界(The Strange World of Willie Seabrook )》,书中妻子阐述塞布洛克从海地回来后不久行为动作就越来越奇怪,精神状态不稳定。当然,这是后话了。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7:00 +0800 CST  
【根据海地活死人传说所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活死人电影】


一般人都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活死人电影,应该是1968年那部大名鼎鼎的《活死人之夜》,也就是乔治·罗梅罗指导的丧尸电影。从墓地里复活、能够感染正常人类,这些设定确实是奠定了丧尸的定义,但是谁又能想到罗梅罗拍摄这部电影前,也曾经参考并且引用另一位大前辈的作品呢?


时间线先回归到1930年。
塞布洛克的《魔法岛屿》一书引起很多美国人的好奇心,塞布洛克认为,活死人之所以能复活,是为了要服从什么人的命令,为那个不知是谁的大人物工作,活死人复活肯定是具有目的性的。虽然书中讲述的个人经历惊心动魄,但是观众们受限于家庭或工作原因,根本不可能像塞布洛克等探险家一样跑到海地岛一窥究竟。
1930年,有首批科学家专门来到海地岛进行研究,可能是投资方觉得收益不大,这些研究工程很快就被永久封停了。加上复活死人的桥段在商人们眼中只不过是科幻题材,跟《复活者赫伯特(Herbert West)》、《亡灵哈尔平(Halpin Frayser)》、《局外人(The Outsider)》一样,都是通过捕风捉影的报道就编成故事的虚构人物,想让这些商人投资给没什么科学依据的研究,恐怕比上天还要难。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活死人题材不屑一顾,有一位名叫维克多·雨果·哈伯林的导演从中嗅到了商机,在认真解读过相关报道后,他决定在1932年拍摄一部低廉成本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白色丧尸(White Zombie)》,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活死人电影。


《白色丧尸》的剧情地点设置在海地,一位法师使用巫术将岛上死去的黑人居民复活,变成自己的甘蔗厂免费工人,男女主角来岛上旅游,被法师蒙骗,女主角也遭到洗脑,法师下令黑人奴隶去攻击男主角,男主角用枪射中几个黑人奴隶,却发现这些怪物根本不会死亡。最终也就是标准的美利坚结局,男主角解决了法师,跟女主角离开了小岛。
戏中追寻着塞布洛克的脚步,把活死人跟巫术联系在一起,这也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活死人的理解,也就是“死亡-巫术复活-墓地爬出来-活着的死人”这一个观点。不过这位导演倒是破天荒地想到了黑奴这个题材,在电影中,导演哈伯林从黑奴入手,将活死人解释成是法师利用巫术复活岛上的黑人,然后把黑人当做自己的奴隶跟免费劳动力使用。这一点正好跟后世对活死人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只不过导演当时这么拍可能是想要讽刺落后的奴隶制,讽刺那些奴隶主终将会遭到报应,他也不知道“甘啱得甘巧”,自己拍摄的电影居然成了正确反映活死人来源的专案,世界上各地的人们想要分析丧尸起源也需要用到他的电影作品,估计睡着也会笑醒吧。









(这部电影在B站有完整版,不过没有字幕,比较考验各位的英语能力)


《白色丧尸》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低廉的拍摄成本,加上刚好踩中观众感兴趣的要点,所以斩获了不少票房。不过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觉得这部电影过于粗制滥造,演员们虽然相貌漂亮,但是从演技上看明显可以看出是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普通人,道具跟场景也都是室内戏,活死人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不过,剧中的一些设定也影响了后来的作品,比如行走缓慢的死人、突然间走出来吓观众一跳、只攻击活人、虽然没有意识但保留本能等。


《白色丧尸》尽管以当时和现在的观点来看,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不过它还是做到了先驱者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让自己成为踏脚石,给后来者铺路。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8:00 +0800 CST  
【活死人文化开始盛行】


《白色丧尸》的续作《丧尸暴动》虽然名义上还是活死人题材,但是内容渐渐往巫术和魔法靠拢,脱离了现实生活。魔法在20世纪的电影里很常见,甚至可以说是烂大街的货色,既不突出又不吸引,观众们自然不会买单,所以导演哈伯林的丧尸系列只拍了两部就完结了。而他本人曾经表示过自己很讨厌恐怖电影,并对外说“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些鬼玩意”。在之后拍了两部挺小众的恐怖电影就退出了影坛,再也没回归电影界,直至去世。


在1932年的《白色丧尸》和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中间相差了整整30多年,这段期间有关活死人的作品一抓一大把,亚瑟·莱昂纳多的《恶魔的女儿》、乔治·马歇尔《鬼魂破坏者》、让·亚布鲁《丧尸国王》、华莱士·福克斯《午夜庭院》等,都是描写活死人的电影。小说方面也有理查德·马特森的《我是传奇》,这部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各位最熟悉的估计是2007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那个版本,不过小说则是在1954年出版的。


(40到60年代内的众多丧尸电影名单)


《我是传奇》首次提及“疾病”这个概念,原著中除了主角罗伯特以外的人类,都被疾病传染而变成了某种吃人肉的生物。比起后来面世的丧尸,《我是传奇》里面的怪物更像是不吸血只吃人的另类“吸血鬼”,这些怪物害怕阳光、大蒜、十字架、反光镜,被击中心脏才会死亡。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当时有部分美国人其实还没分清楚活死人到底是独立分支的虚拟角色还是吸血鬼旗下的亚种,就类似于早年英国人刚接触仓鼠时分不清仓鼠和老鼠到底有什么不同,所以就暂时没给仓鼠立科目,还是当做老鼠看待。


活死人文化在这时大受欢迎,主要原因是漫画产业遭到严重打击。50年代美国漫画被夸夸其谈的心理学家魏特汉批评为“青少年犯罪率高涨的原因”,魏特汉的过人魅力和出色的演讲能力吸引了大量家长支持,他大喊“漫画家们的作品就是希特勒手下的另一个德国”,致使诸如DC和漫威这样的大厂也不得不妥协,画家被迫画更低龄向的剧情。《超人》也因为此事而让剧情变成白开水搞笑番,动画中打架时配上滑稽的pow、peeeeee、bang等音效。《神奇女侠》更是几乎被封杀,原因是魏特汉声称这个虚拟角色是在影射sm。作为DC三巨头之一的《蝙蝠侠》当然也未能避免,魏特汉发表所谓的研究,说蝙蝠侠和罗宾之间的关系是变相鼓励同性恋。画家让第一代罗宾离开蝙蝠侠,自己去成立新组织“少年泰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想得罪魏特汉。


活死人从一开始就打着恐怖的旗号,就算是有人想借题发挥也没办法。没有精彩英雄漫画可以看,观众当然也就将眼光转移到活死人电影和小说上,这也造就了该行业的旺盛,助长了电影发展,毕竟,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在这个氛围下吃这一行饭的人,自然也会吸收多方的观点和经验,迟早会干出好作品,所以电影史上赢来了最著名的活死人电影——《活死人之夜》。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2:59:00 +0800 CST  
【奠定活死人文化的《活死人之夜》与其制作经历】


《我是传奇》这部小说虽然还是没彻底把“活着的死人”这个概念拉出来自成一派,不过小说中的各种剧情也成为了著名电影《活死人之夜》的取材资料之一。《活死人之夜》的导演乔治·A·罗梅罗也直接承认,自己确实是从《我是传奇》上进行学习,并试图模仿小说的基调,罗梅罗后来在采访中对此事进行了正面回应:
“拍摄电影初期我就强调,我们不能使用吸血鬼(指我是传奇里类似吸血鬼的怪物),不能什么都照搬,我们需要一些令人感到振奋的创新。”


20世纪60年代,罗梅罗就已经进军影视界,他与好友约翰·A·鲁索、拉塞尔·斯瑞尼尔成立了The Latent Image电影公司。公司起初专门为各大公司拍摄广告,员工规模也扩建到10人,不过罗梅罗希望筹拍一部恐怖片,以迎合电影界对新奇特的渴求。最初公司的10个人各出600美元,凑到了6000美元用作拍摄新电影的预算。
剧本初稿由罗梅罗和鲁索联手完成,讲述外星少年造访地球的外星人故事。二稿中,人类被外星人当作食物,这两个剧本让罗梅罗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推翻重来,参考了诸如《我是传奇》、《食腐尸》等资料,确定题材为“活死人”。罗梅罗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三稿,也是最终的剧本。

最终剧本里,地球上出现了一种“活着的死人”,没有上过小学的卡车司机本,在当地机构腐败无能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即将逃出生天时,却被当地警方击毙。但是在选角时出现了不少麻烦,预算的不足导致罗梅罗根本没办法请大牌演员,罗梅罗用廉价的薪水招聘数日,仅仅只有一个叫杜安·琼斯的人来试镜,非常缺人的罗梅罗也不顾杜安·琼斯是黑人这件事,匆匆忙忙就让他饰演主角本。拍摄过程中,因为杜安·琼斯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的气质实在是很难扮演没文化的卡车司机,片场的人也由于杜安·琼斯是黑人的原因,一度发生过激烈争吵,20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还难以接受黑人演员主演一部有白人演员参演的电影。最后罗梅罗还是压制了这些纠纷,成功开始拍摄。


活死人的服装、巧克力糖浆制成的假血、用火腿和猪内脏做成的人肉、高昂的后期制作费用,仅仅靠6000美元根本没办法支撑到电影拍完,甚至可能半小时都还没到就把预算用完了。罗梅罗以制片方的身份四处游走,筹到11万美元。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彻底解决成本的超支,为了节省开支,罗梅罗选择用35mm黑白胶片拍摄本片,还让参与拍摄的员工家人也上阵充当群演。









《活死人之夜》是成功的,在当时漫天都是巫术、爱恨情仇、西部牛仔、警匪交火等剧情的电影界里,罗梅罗让活死人脱离了魔法,将其独立开来自行立派,一举斩获净利润4900万美元,被誉为“恐怖片界的新曙光”。《活死人之夜》是活死人文化的鼻祖,它奠定了活死人的基础,影片中嘲讽政府不作为、警察腐败和军队无能,在危难关头几个幸存者勾心斗角,这些桥段后世的丧尸作品里也能经常见到,而罗梅罗是首个将这些搬进活死人世界里的先驱。


虽然《活死人之夜》大获成功,不过也遭到一定的非议。首先是罗梅罗参考的《我是传奇》小说的作者理查德·马特森就曾放言“这电影很幼稚”,给了一个大大的差评。其次,电影上映前没有打出恐怖标签,单纯只是作为周六青少年娱乐电影在匹兹堡的富尔顿剧院首映,结果影片中压抑的气氛吓坏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小孩子。《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编辑当时也批评罗梅罗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去骗票房,并且有不少人认为,罗梅罗模仿了第一部活死人电影《白色丧尸》的分镜跟拍摄手法,即便是罗梅罗从没不提及这件事。


不过,这部电影的优点还是多于缺点,影片被译成25种语言在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行上映,《华尔街日报》称《活死人之夜》是1969年的欧洲票房冠军。1999年,《活死人之夜》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国家电影登记处列为在文化、历史和艺术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活死人文化正式开枝散叶。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0:00 +0800 CST  
【“丧尸”与“活死人”分道扬镳】


丧尸——Zombie,这个英文单词最早出现在1819年,来源于巴西诗人罗伯特‧骚塞的作品中,罗伯特探寻海地宗教信仰时,发现海地巫毒教信仰着一位叫Zombi的蛇神,而海地巫毒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复活死去的人”,所以当时也有报道将这些活死人称呼为蛇神的仆人,随后就演化成Zombie。《白色丧尸》的英文原名White Zombie便引用了这个单词,但是此时Zombie一词还是特指蛇神Zombi的仆人,或者是指被操控的奴隶,所以跟后世的Zombie单词仍然有不少差距。
到了现代,英语中的Zombie有三种概念:蛇神的仆人、活着的死人、影视作品中创作的虚拟怪物
但是在早期的影视作品里,所有这类型的怪物都被统称为Zombie。细看之下却可以发现,“活死人”是不吃人的,罗梅罗的“怪物”不光吃人,还会感染别人。那么,作为虚拟怪物的“丧尸”跟被操控的奴隶“活死人”这两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分离的?
这要从1982年的一件事说起。



(卡拉维斯·纳西斯)

1982年探险家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与自己的团队前往海地进行科学考察,他在考察过程中发现1980年海地的一宗奇特的案件。当地叫卡拉维斯·纳西斯(Clairvius Narcisse)的居民被证实早已经在1962年被自己的兄弟所害,附近的阿尔贝特医院还能找到他的死亡记录。可是在18年后的1980年他却突然出现在家乡,纳西斯找到了自己的妹妹,由于没了头发,妹妹起初认不出他,不过当纳西斯讲述了童年的故事和一些个人隐私后,妹妹和家族中的其他人才意识到眼前的人是真正的纳西斯。(纳西斯的纪录片在外网上均可以找到,其本人也多次上镜接受采访)


在利用多种记忆恢复科学治疗下,纳西斯回忆起一些过往。纳西斯说,他因为不想卖掉自己的土地,被其他几个兄弟们杀害,多位医生也判定纳西斯已经去世,送进医院的停尸房。而后突然间醒了过来,作为奴隶被一个农场主驱使了16年,16年间脑袋一直昏胀,有时能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不过很难控制自己,也没办法说话。第17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纳西斯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农场,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恢复神智,并根据旅行者和民众的指示,走了2年,终于在第18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作为探险家的戴维斯自然不可能全凭别人几句话就断定世界上有可以将死人复活的魔法,而且此案件也只是在戴维斯来到海地的前两年发生的,戴维斯询问过不少居民甚至纳西斯本人,居民觉得可能是海地巫毒教的魔法巫术,戴维斯直接略过了这些信息。海地巫毒教不喜欢跟外人分享宗教内的信息,不过戴维斯还是找到了一丝蛛丝马迹,巫毒教在举行仪式时,非常喜欢抛洒一种粉末,而这种粉末是巫毒教内最常见的药品,戴维斯拿到了这些粉末的样本。
戴维斯发现,这些粉末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还含有一些蟾蜍、人类头骨、蜥蜴和蜘蛛,戴维斯便做出一番大胆猜想。他进行了多番测试,发现这些粉末可以让人进入假死状态。在猴子上进行实验,出现心跳变缓、呼吸频率降低、身体温度变低等症状,这些都跟阿尔贝特医院提供的纳西斯送院时的状态一模一样。而跟一种叫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的草本植物共同使用,会让人神志不清。戴维斯认为,纳西斯可能是被海地巫毒教用这些药物弄成了假死,当被埋入土地后,他的兄弟们将他挖了出来给他喂食曼陀罗,两种药物配合下使得纳西斯精神不佳,他们再趁机将纳西斯卖给远方的一个农场主。农场主定时给纳西斯喂食粉末和曼陀罗,然后便把纳西斯当做奴隶使唤了16年,直到某种原因没有再操控纳西斯,将他赶离了农场。
(戴维斯的研究报告)



戴维斯当时被广泛吹捧,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终于为活死人提供了理性和科学的解释。不过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戴维斯的报告,这个所谓的“粉末”中含有的河豚毒素,是无法精准定制比例的,还有人认为这些都不过是戴维斯编出来的故事,也许海地根本没有叫纳西斯的男子存在,纳西斯工作的那个农场也暂未曾露过面。到了1990年,大量评论家都在抨击戴维斯是个骗子,而海地巫毒教不喜欢对外人说太多的话,也导致戴维斯拿回来的粉末只够给几家大学进行测试,而分量太少,测试不完整,无法证明戴维斯说的是真话。其他没有得到样品的实验室则从河豚毒下手,不管怎么研究河豚毒,都不能做到戴维斯所说的“完全控制人类”。

戴维斯为了给自己维权,跑到海地挖出那些已经死亡被埋葬的小孩,这一举动又被同行痛骂他“没有人性”,一些专业机构还批评戴维斯违反道德规范,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甚至还暴力断定所谓的活死人只不过是精神分裂。不过近年来戴维斯的研究慢慢被肯定,河豚毒跟其他毒素的融合测试有了很大进展,戴维斯本人因为对海地活死人的研究,2013年被聘请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2015年还荣获加拿大科学勋章。可见,“活死人河豚毒说”是有一定可能性。




在研究过程中卷起的学术风暴,将从影视作品里的“丧尸”和科学研究中的“活死人”两个概念剥离。Zombie一词传到了中国,被翻译成“丧尸”,中国的先辈译者们聪明地将一个英语单词根据语境翻译成两种不同意思的词汇,倒也为日后丧尸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好的指引。起码不会出现别人说的Zombie是指有科学依据的活死人,而你说的Zombie是罗梅罗的丧尸,说了半天大家意见不合最后才发现原来是被误解这样的窘况。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2:00 +0800 CST  
【试图从现实里找到科学依据的丧尸作品】


丧尸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多曲多折的,最早期是魔法下的产物,罗梅罗的作品则定义为吃人肉扩散感染的怪物,80年代被科学家否定,21世纪又希望跟现实科学扯上点关系。现在搞个丧尸作品,你的丧尸不是什么病毒感染或者狂犬病毒变体,而是做成魔法操控跟地狱使者之类的话,分分钟被影迷以“不真实”这个理由直接差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的追求总是在变更,说不定再过100年,观众的口味就会变成喜欢看外星人将人类丧尸化咯。


如今大量作品也很爱搞罗梅罗的那一套剧情,丧尸末日世界也要勾心斗角,其中最近进入观众眼帘的《釜山行》、《我不是英雄》以及2010年由漫画改编成电视剧的《行尸走肉》便是这种套路。又或者是幸存者在丧尸世界求生,像《丧尸世界大战》、《惊变28周》等。当然也有枪械爱好者最喜欢的大量军火杀丧尸的爽快作品《生化危机》、《学园默示录》。还有一些走喜剧或温情路线的电影,《温暖的尸体》、《丧尸肖恩》、《丧尸之夜》。作品内容五花八门,不过也都尽量贴近现实以迎合观众。


影视作品和小说、漫画里的丧尸文化已经出现,作为人类第九艺术的游戏,又怎么会甘落下风呢?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2:00 +0800 CST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丧尸游戏】


《Zombie Zombie》是1984年于ZX Spectrum平台上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丧尸游戏,虽然在此之前,还有两款跟活死人有关的游戏《Realm of Impossibility》和《The Evil Dead》更早发售,不过这两款游戏是以巫师控制死人作为题材,内容仍然和魔法、召唤、巫毒有关,跟由乔治·A·罗梅罗导演开创的“丧尸文化”有很大差异。因此《Zombie Zombie》便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丧尸游戏。


游戏的玩法是在地图上寻找丧尸,将丧尸引诱到高处摔死,撑过一定时间玩家就胜利过关。游戏还给玩家提供了直升机这种辅佐移动设备,《Zombie Zombie》还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双声道的程序,因此直升机的音效能够体现出从远到近的环绕音。







(我在BILIBILI上传了这款游戏的玩法,搜索“世界上第一款丧尸游戏《Zombie Zombie》”即可)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Zombie Zombie》并不是什么大成本制作的游戏,玩法也是非常简单粗暴,更适合当做休闲游戏。不过也多亏《Zombie Zombie》开了这个先河,试探了一下公众对丧尸这个虚拟角色作品的接受程度,让其他后来被称为“神作”的经典丧尸游戏渐渐露出水面。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3:00 +0800 CST  
【那些经典的丧尸游戏作品】


生化危机
由Capcom开发的《生化危机》系列在游戏史上可谓是大哥大一般的存在,并不是说《生化危机》的销量如何如何爆表,而是系列的第一作《生化危机1》就已经奠定了系列的地位。Capcom很巧妙地使用2D和3D技术的结合,将游戏从普通的“摄像机视角”进化成仿佛玩家就在身旁参与的“第三人称视角”。


故事起源从安布雷拉公司展开,创始人之一的奥斯威尔·E·斯宾塞在1960年于非洲找到了名为“太阳阶梯”的植物,这种植物内含有的病毒可以让其他生物失去意识并增强再生能力,斯宾塞将其命名为“始祖病毒”,并决定打造一家洋馆作为掩饰。收到消息的浣熊市特别警队s.t.a.r.s.对洋馆进行调查,克里斯·雷德菲尔德以及吉尔·瓦伦蒂安作为先遣队,突入了洋馆内寻找真相,而这也是系列第一作的开端。




《生化危机1》在当时一鸣惊人,主要得益于制作组对音效和场景氛围的控制,开门动画和经典的“回眸一笑”把国外当时参加试玩的记者都吓了一跳。在那个年代,各路游戏风光不再,2D游戏市场渐渐萎缩,3D游戏又尚未成熟,整个游戏界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而《生化危机1》却巧妙地将2D和3D集合起来,制作人三上真司老道的场景设计也为游戏增色不少,这款游戏成为了当年的年度黑马,销量瞬间破百万分。《生化危机1》的成功,也标示着丧尸游戏的时代已经到来。


生化危机2



比起本身就是经过高度训练的浣熊市特别警队,2代将主角变成刚从其他地区转来浣熊市上任的菜鸟里昂·S·肯尼迪,女大学生克莱尔·雷德菲尔德,还有被里昂和克莱尔所保护的小女孩雪莉·柏金,让故事整体气氛转化为平民求生的性质。有了《生化危机1》的制作经验,《生化危机2》不光加入大量出色音乐,还在游戏的流程里出现许多跟玩家一样都想活下去的人,为游戏塑造了绝望后终于逃出生天时才喘一口气的氛围。《生化危机2》中,里昂·S·肯尼迪和特工艾达·王之间的情感,也成为系列的亮点。


生化危机3


到了第三代,游戏的画质由于技术提升而得到了升华。丧尸的细节更加清晰,不再像1代那样全屏幕都是马赛克。经历了《生化危机2》的平民求生,《生化危机3》则把镜头转到1代里就曾经登场的吉尔·瓦伦蒂安,在主角的带领下,玩家可以得知更多关于安布雷拉公司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算是完善了整个世界观。


生化危机4


和前3代不同,在《生化危机4》的故事里,大罪人安布雷拉公司已经倒闭,丧尸这种怪物已经渐渐远离人类社会,但是仍有人妄图操控流失到黑市上的生化兵器,因此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打击这些买卖。《生化危机4》也出现了两个熟面孔,在《生化危机2》里初登场的里昂·S·肯尼迪逃离了浣熊市,并接受总统的招募,经过严格训练后成为了白宫特工,由于总统的女儿被绑架,里昂来到西班牙的一个村落进行调查,却发现了另一种生化病毒,而这也让系列从丧尸世界开始慢慢进入生化兵器的时代。


生化危机5


既然在《生化危机4》里已经导出了新型病毒和黑市买卖这个概念,《生化危机5》也很自然地将场景转到非洲,毕竟非洲是出了名的黑市武器流通地。克里斯·雷德菲尔德一转形象,从1代的阳光青年变成了肌肉壮汉,曾经的搭档吉尔·瓦伦蒂安成为了敌人,克里斯必须和BSAA非洲分部的队友谢娃一起找到幕后黑手。在危险的世界里体现出战友情,也是生化危机系列一贯的精彩之处。


生化危机6




克里斯·雷德菲尔德、里昂·S·肯尼迪、艾达·王、雪莉·柏金......那些出现在不同作品的主角们,在《生化危机6》里终于正式碰面,丧尸也再次回归。克里斯因为队友被疑似艾达·王的女性所杀害,因此奋力追捕这名女子。美国总统决定将当年“浣熊市事件”真相公布于众,却遭到生化袭击变成了丧尸,身为白宫特工的里昂决心抓到真正害死总统的元凶。当年还只是个被里昂和克莱尔保护的小女孩雪莉·柏金长大成人,成为国家安全局特工,接到命令要保护一位神秘男子杰克·穆勒。被诬陷的艾达·王,必须追踪这一切的源头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生化危机6》将各位主角集结起来,让许多粉丝一圆梦想。不过由于《生化危机6》多次出现不合理的场面,因此外国媒体也毫不留情地批评“这是一场大杂烩而已”、“游戏缺少想象力与专注”、“远远偏离了生化危机系列的根源”、“生化危机6混杂着的恼人的QTE跟不断出现的大场面事件糟糕地模仿了现代的动作游戏”。
不过,《生化危机6》最终斩获600多万的销量,从另一方面来看也算是获得了成功。


生化危机7


由于《生化危机6》在游戏媒体的文笔下评价不太好,《生化危机7》直接“用力过猛”回归本源,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讲述一个平民如何带领自己的妻子,逃离一栋全是怪物的房屋。《生化危机7》在今年的1月正式发售,如今在全球的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大关。在营造恐怖氛围的手法方面,本作更多地是像《寂静岭》一样利用诡异现象和心理暗示来达到惊吓效果,而不是像以前的《生化危机》那样依赖可怕的怪物和血淋淋的丧尸。
在未来的《生化危机8》将会转型成什么样的题材,还请各位拭目以待。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6:00 +0800 CST  
丧尸围城


和生化危机完全不同,《丧尸围城》从一开始就没打着“恐怖”的旗号,作为一款可以穿着各种搞笑服装、操着自制的各种武器杀丧尸的游戏,《丧尸围城》可谓是丧尸游戏界内的奇葩。没什么生存要素,没什么恐怖画面,也没什么电影镜头,玩《丧尸围城》图的就是一个爽字。虽然如此,游戏的剧情并不差,只是想研究更好吃更有生产效率的肉类食物,却不幸引发了丧尸事件,剧情的前后反差能让玩家陷入其中,也是《丧尸围城》系列的精彩之处。


求生之路


能够简单上手,又能和朋友一起联机,没有什么复杂操作的丧尸游戏,除了《求生之路》敢站出来大声喊“还有谁!”之外,恐怕也是寥寥可数。作为Valve公司的作品,《求生之路》和《反恐精英CS》有相似之处也不奇怪,《求生之路》和CS:GO用的甚至是同一个引擎。《求生之路2》是在2009年发行的,直到今天2017年的5月份,依然有为数不少的服务器在运营,玩家数量持续高涨。
单纯扮演人类觉得无聊?还能扮演感染者呢!同一幅地图玩到闷了?上MOD制作网站下载新地图啊!除了在中国服务器都被垄断以外,你很难在《求生之路》里挑出什么错漏。《求生之路3》的公布遥遥无期,我们也只能等待G胖什么时候才学会“3”这个数字了。


行尸走肉


《行尸走肉》这款游戏是由同名IP《The Walking Dead》改编而成,互动式的操作和剧情就是整个游戏的精神支柱。作品的重点不在于怎么杀丧尸,而是将笔墨着重在末日世界的人性跟思想上。在极端状态下,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又有什么故事?喜欢看小说和了解故事剧情的玩家,不应该错过这款游戏。


死亡岛


你是那种喜欢玩升级加点游戏的玩家吗?
你有喜欢玩丧尸题材游戏的爱好吗?
《死亡岛》就是专门为同时拥有这两种爱好的玩家所制作的,武器?满大街都是,一根木棒你都能当武器,关键在于这武器伤害高低与否。走位操作?一样有,想玩猪突猛进的分分钟被游戏里的“暴徒”给打到妈都不认识。不过游戏的画面过于高亮,黑暗地区又黑过头,眩晕的镜头、模糊的远景、固定的垂直同步,很容易让部分人出现“3D眩晕症”的症状。不过对于这么好的一款游戏,磕个晕车药直接顶硬上吧兄弟。


消逝的光芒


记得我当初把这游戏推荐给我朋友的时候,因为我没有截那些有丧尸的图,他不屑地说不就是一款跑酷游戏吗?结果真到了游戏里被吓得按shift键跑酷都不会了,到现在我们群里的人还在笑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玩游戏被汽车电流声吓到不敢开门的玩家”。
消逝的光芒在某些设计上不尽人意,跑个十几米就没气、武器挥两三下就要等耐力恢复、玩家视角狭窄,强迫玩家必须玩下去慢慢升级慢慢解锁技能,这种玩法可能逼走了不少玩家。不过游戏到后面的跑酷动作非常流畅,如果你嫌游戏荒时间多,又想体验没玩过的丧尸游戏,《消逝的光芒》应该很适合你。


腐烂国度


《腐烂国度》不是什么大成本制作的游戏,画质也不算上乘,色调也经常闪瞎眼睛。不过这游戏就是属于那种能把你逼到想去厕所那一刻才会暂停的类型,作为一款沙盒游戏,你能做的并不多,找物资、打造建筑、安抚朋友,剩下的无非就是协助邻居或者杀死特殊丧尸等小任务。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互动不多的游戏,销量也竟然突破200万大关,首日销售量还曾经差点威胁到了《我的世界》。
续作《腐烂国度2》也将会在今年发布,预告片已经上线,支持四人合作,目测又是一款精品游戏。



还有其他诸多丧尸游戏,楼主没有接触过,故此不列、不乱评价。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6:00 +0800 CST  
【那些跟丧尸题材打擦边球的作品】


丧尸电影最初是从恐怖电影的条目下分支出去的,也就是说,丧尸电影在尚未有自己的地位前,都是依附在恐怖电影的身上。既然丧尸游戏也是从恐怖游戏里分出去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打了丧尸题材擦边球,却不完全属于丧尸游戏的作品呢?答案是有的。
但是你不能看到有恐怖画面就说这是丧尸游戏,你总不能指着《寂静岭》里的护士说她们(或者它们?)是丧尸吧?丧尸题材中出现的丧尸,被归类时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三种:
1、具备感染能力
2、不可逆的过程,丧尸不能变回人类
3、没有意识


一般来说,以上三种条件同时存在的话,都可以算进丧尸题材里,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温暖的尸体》里丧尸可以恢复人性。特例就不再举出来,单纯为各位展示打了丧尸题材擦边球的作品。


死亡空间里的尸变体








死亡空间的设计师Wright Bagwell曾经在采访里透露过:“当我玩过生化危机4后,我就强烈要求加入死亡空间团队,我当时是这么说的,要么让我加入DEAD SPACE制作组,要么我辞职。”这样一来死亡空间打擦边球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死亡空间》是由EA开发的一款太空恐怖游戏,在08年成为年度黑马,大量游戏媒体都给出极高的评价。当时能把太空探索跟恐怖挂钩的游戏没几个,就算是在电影界里也只有诸如《异形》、《深空失忆》等。而《死亡空间》不光做到了两者结合,还搬上了游戏平台,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Necromorphs,《死亡空间》系列里最经常出现的怪物。本身是人类或者其他生物,在被感染后会变成可怕的外形,弱点在四肢或者身体上的黄色肿瘤处,不管是活人还是死人,只要四肢和脑袋健在,就会被游戏里的“传播者”感染并转化。




死亡之屋里的生化丧尸








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是先接触1代,再接触2代跟其他后续作品。也有人是只玩过3代和4代,没碰过画质老旧的前两代。这也说明了时代在进步,玩家的眼光也渐渐提高。
这款游戏没玩过,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去过街机厅。《死亡之屋》是SEGA研发的一款光枪射击游戏,没错,就是那种拿着一把枪站在屏幕前射击的游戏,能把气氛渲染得那么成功的光枪游戏有好几部,《死亡之屋》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死亡之屋》是少数几部拥有血腥画面却能被中国海关审核过关的游戏之一,经典的屏幕外射击装填子弹、一个币四条命(有些地方五条有些地方三条),是最能体现玩家射击技术的作品,能一币通关的玩家少之又少,无伤通关就更没几个了。如今街机厅逐渐落寞,死亡之屋的新作也没有消息,恐怕这个老IP也将会转移平台,不再出现于街机厅里面了吧。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7:00 +0800 CST  
辐射系列中的狂尸鬼


狂尸鬼(Feral ghoul),出现于“辐射系列”中的一种生物。人类在接触大量辐射时会死亡,但也有少部分人的皮肤溃烂,鼻子掉落,变成了寿命很长但外貌丑陋的尸鬼,尸鬼拥有意识,能与人正常交流。但如果尸鬼再次发生变异,则会成为可怕的狂尸鬼。狂尸鬼对其他物种都抱有敌意,绝大部分都失去了意识,只保留动物本能。


虐杀原形里的感染体


由于“黑光病毒”的泄露而导致变异的可悲人类。黑光病毒是被发现的一种致死率高达99.99%的病毒,沾染到这种病毒的人类会变异成只会攻击的怪物,时间一长就会因为大规模器官衰竭而死亡。由于某种原因,主角阿莱克斯这个“人类”在曼哈顿地铁站将黑光病毒打碎,曼哈顿的大规模疫情暴发也就此发生。被感染者攻击的人类,也会由于出现伤口而被感染,传播途径包括且不限于:体液传染、身体接触、触碰传染媒介等。


使命召唤里的丧尸模式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




植物大战僵尸

这个......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8:00 +0800 CST  
【丧尸文化的近年状况】


2010年开播的《行尸走肉》人气依旧高涨,这也在诠释着丧尸文化仍然在发展。丧尸题材中的场景和剧情,往往是充满绝望的末日世界,人类所熟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其中出现的科学伦理、独裁统治、疯狂思想,无不在反映着当代人类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安,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丧尸文化在西方世界流行的原因。与冷战时期的核威胁不同,现代的人类比冷战时期更加恐惧不安,无论是科技滥用带来的伦理风险,还是经济危机造成的绝望癫狂,还是权力斗争引发的社会动荡,还是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灾难,都是人们借丧尸题材抨击严峻的现实问题。


死亡与恐惧
从上述资料可以发现,古时候的人对死亡是感到畏惧的。许多宗教信仰跟死亡都有关系,世界上任何一个曾经存在的国度,其艺术或文书作品中对死后的世界都有深刻的描写。人类在面对同样活着的同类时,一般不会无缘无故感到害怕,但是在面对死去的同类尸体时,人们会有迷茫,会有感想。最明显的例子是人们在面对动物的尸体和面对人类的尸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一样。在人类社会里,也许不能活动的人类尸体可以让人们直观死亡,对死亡有一种惯性认识,一旦这具尸体从死亡中复活,没有生命体征的尸体做出了不该存在的动作,就会让人们脑海中造成不正常的认知冲突,死人和活人的界限一旦模糊,那自己本身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这也是人们对丧尸感到恐惧这种感觉的最初源头。


生和死的对立
在人类社会里,生死观是绝对且互相对立的,生就是生,死就是死,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的认识都保持着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只要心脏停止跳动,自主呼吸消灭,就是死亡。把心脏视为维持生命的中心,这一概念一直指导着传统医学与法律。然而,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死亡的定义,改变了判定死亡的标准。
如果出现这二者界限模糊的例子呢?
最为直观的便是脑死亡,脑死亡意味着上、下半脑都不再有以上功能,也就是身体的总司令部不工作了,在医疗设施的帮助下,脑死亡病人的心跳、呼吸还会存在,但已经成为被动行为。这样的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单纯以没有自我意识判定一个人死亡合理吗?以一个人失去心脏活动判定为死亡合理吗?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医学界(我国医学界对脑死亡判定尚不成熟),更何况是丧尸这样的虚拟生物呢?


盈利
冷战时期,美国可以拍反苏的电影或电视剧,毕竟主流群体并不在红那一边。现在当今社会技术和科技提高了,抗日神剧都遭到观众的抵制,可见观众的眼光也逐渐挑剔起来。
丧尸题材是最好的、最伟大的发明,没有哪个国家会抵制这类游戏或电影,大部分丧尸电影几乎全球通吃,全球都能赚票房。把丧尸当成假想敌,能引来科学家的探讨、末日论者的支持、各路学者的反思、动物协会不会找奇葩理由强迫电影不能上映、没有反战组织要上门送快递、轻轻松松开开心心赚钱。
毕竟,丧尸又不会从屏幕里爬出来投反对票。


后记
丧尸文化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那时候的丧尸题材作品,承载着嘲讽社会现状的任务,以及各种黑色幽默来博取观众眼球。今天活死人题材的流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接触末日来临的感受。丧尸肖恩的主演西蒙·佩吉在给《行尸走肉》小说的推荐序里,就写了这么几句话:


在其他怪物要靠斗篷、爪子和绷带来博人眼球时,丧尸却仅凭一步三摇和几声嘶吼便深入人心。这一经典怪物寓意丰富,涵盖了很多人类最为惧怕的事物。而最明显的,就是对死亡的拟人化─当死神“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其吓人程度无需赘述。而进一步看,丧尸还代表了人类潜意识中的种种不安全感。人类不是动物,但同那些只知道吃吃吃的动物相比,我们骨子里仍然担心自己其实也是半斤八两。从丧尸身上,我们看到集体主义对独立个性的威胁,看到了一个人的身心都被群体所吞噬、并最终磨灭的可能性。

奇怪的是,这些腐烂的不死者并不会把人逼到绝望。它们或许固执、蛮横、残酷无情,却又又蠢又慢、笨手笨脚。想要干翻一个丧尸,你不必成为凡·海尔辛,连皮特·温克曼都不用,随便什么人都有胜算。只要别慌张,打倒丧尸绝非难事。魔法、木桩、银弹之类的统统用不着,只需要你的智慧和一件武器。有枪自然好,但大部分钝器也一样管用,而在房子或花园周围都能找到。能够凭一己之力战胜死神,甚至将它扁个脑袋开花─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恐惧与希望并存的矛盾感,才让丧尸显得魅力十足。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8:00 +0800 CST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Voodoo、Zombie、Voodoo Zombie、Haiti
书籍——《哥伦布的航海日记》、《魔法岛屿》
文章——《西方丧尸文化的前世今生》、《游戏机实用技术杂志·UCG特别企划·丧尸的起源-发展-文化》
网页文章——《A medical study of the Haitian zombie》、《Haiti & the Truth About Zombies》、《THE HISTORY OF ZOMBIES》

楼主 斯诺_维利亚斯  发布于 2017-05-08 23:09:00 +0800 CST  

楼主:斯诺_维利亚斯

字数:19628

发表时间:2017-05-09 06: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1 13:03:14 +0800 CST

评论数:6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