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地 战火蜂起 简述黄巾至官渡年间, 青徐兖三州的动荡时局

一楼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2:44:00 +0800 CST  
插楼者,斩。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2:45:00 +0800 CST  
《续汉书·天文志上·序》:“天地设位,星辰之象备矣。”
刘昭注引《星经》曰:“岁星主泰山,徐州、青州、兖州。”
自战国时期以来,青徐兖三州地理范围变化不大,基本处于河淮之间,具有很强的一体性,所以就把三州放一起来说。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2:47:00 +0800 CST  
《史记·货殖列传》:
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昔尧作成阳,舜渔於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
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青徐兖地域属于典型的农耕社会,适宜种植五谷、桑麻以及饲养家畜。因地少人多,且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所以民众好“畜藏”。

东汉以前,青州与徐兖二州风气尚有不同,也是齐鲁文化之间差异之所在。

《汉书·地理志》言青州民众“言与行缪,虚诈不情”。《史记·货殖列传》载徐兖二州“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
东汉后期青州人士已与徐州人士并称“儒雅”,《晋书》载“张彦真以为汝颖巧辩,恐不及青徐儒雅也”。
西晋时期,青州已经转变旧俗。《晋书·刘毅传》:“(青)州履境海岱,而参风齐鲁,故人俗务本,而世敦德让。”

青徐兖三州民风强悍,有任侠之气。
青州民众“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
徐州“考其旧俗,人颇劲悍轻剽,其士子则挟任节气”
兖州东郡之地“其俗刚武,上气力。汉兴,二千石治者亦以杀戮为威...而野王好气任侠,有濮上风”。
兖州泰山之地“旧多轻悍”。泰山地区民风强悍加之地势险要,秦汉以来成为盗贼纵横之地。

然而青徐兖地域沃野千里,是古代经济发达的地区。

南燕潘聪云:“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三齐英杰,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

这话很具有代表性,青徐兖民众富庶有“复海之饶”,地势险要有“四塞之固”,人杰地灵有“三齐英杰”。

东汉时期青徐十分富庶。
明帝、章帝时期,青徐二州负担鲜卑岁币。
《后汉书·鲜卑传》:“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
东汉后期青州赋调收入还接济幽州。
《后汉书·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胜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
汉末“青徐黄巾”风起云涌,青徐仍然“殷实”。
《三国志·臧洪传》:“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陶谦传》:“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丰赡,流民多归之。”

曹魏统治时期,青徐二州成为与孙吴对抗的用兵之地,兖州则是最主要的财政赋税供给地。《三国志·杜恕传》:“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


按时间线,对曹操时期的青徐兖地域沿革做个论述。

建安初年:

《三国志·糜竺传》引《曹公集》:“泰山郡界广远,旧多轻悍,权时之宜,可分五县为嬴郡,拣选清廉以为守将。”

兖州泰山地区地势险要,民风强悍,建安初年,曹操分泰山郡置赢郡,选清廉之士进行治理。

建安三年:

《三国志·武帝纪》:“三年,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臧霸传》:“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
于霸。”

曹操灭吕布,收泰山臧霸等豪强势力,为了使青徐豪强能为己用,曹操于徐州新设城阳、利城、昌虑、东莞四郡,令他们出任除了昌虑之外的新置三郡太守。

建安十一年:

《武帝纪》:“割东海之襄贲、郯、戚以益琅邪,省昌虑郡。”
建安十一年臧霸由琅琊相出任徐州刺史,任刺史后仍然驻守琅琊,增置琅琊所统之地,曹操此举应是提高臧霸的地位。

《后汉书·献帝纪》:“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
曹操取消八个汉室王族的封国,其中青徐兖地域齐、北海、下邳、济北、平原五个王国改为郡,加强曹操统治势力。

建安十七年:

《续汉书·郡国志》引《魏志》:“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巨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任,赵国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

曹操增魏郡之地,进一步稳固对地方的统治。

到建安十八年,徐州得下邳、广陵、彭城、东海、琅琊、利城、东莞八郡。青州得齐、北海、东莱、济南、乐安五郡。
曹操时期,青徐兖地域政区设置变化原因大致为以自然分界线重新划分统辖,如平原。因人设郡如城阳、利城、昌虑、东莞。为安置流民如新汶、南丰。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为曹操统治中心魏郡增加实力。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2:53:00 +0800 CST  
既然民风彪悍,自然逃不过战争洗礼,桓帝时期,此区域就战乱不断。但是我比较懒,就从黄巾开始说好了。
黄巾之前的战乱大致看桓帝纪,段颍、皇甫规等传就好了。


自然环境是导致青徐兖地域爆发黄巾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汉书·质帝纪》:本初元年五月,“海水溢。戊申,使谒者案行,收葬乐安、北海人为水所漂没死者,又廪给贫羸。”

《桓帝纪》:桓帝永康元年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溢,诏州郡赐溺死者七岁以上钱,人二千。一家皆被害者,悉为收敛。其亡失谷食,禀人三斛。”

《灵帝纪》: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河水清”,熹平二年六月“东莱、北海海水溢,漂没人物”。

从质帝到黄巾之前,一共发生了四次海侵,青州的乐安、北海、东莱成为重灾地区。质帝、桓帝两次还可见到朝廷颁布相关的赈灾诏令。
灵帝最倒霉,三年内两次海侵,还带着地震。

建宁四年的海侵由于海水上涨导致海水在黄河入海口倒灌,海水上涨幅度之大,连浑浊的黄河水都变得清澈,这对黄河下游的水质和土质,以及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环境影响之大可想而知。青徐黄巾起义声势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郡国就是受灾最严重的北海、乐安及东莱等地。


除去海侵地震之外,由于青徐地处季风气候区,干旱和洪涝也是跑不掉的。

《桓帝纪》:永兴元年“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延熹九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

《续汉书·五行志》:“中平五年,郡国六水大出”。刘昭据《袁山松书》对“郡国六”作了补正,应为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七郡。
徐州五个郡有四个郡发洪水,是个人也受不了。人民流离失所,政府置若罔闻,促使青徐爆发了黄巾起义。

天灾可畏,人祸更可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青徐黄巾起义前一年,青徐兖地区遭到了乌桓部族的侵扰。

《后汉书·乌桓传》:“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畔,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遂为诸郡乌桓元帅,寇掠青、徐、幽、冀四州。五年,以刘虞为幽州牧,虞购募斩纯首,北州乃定。”造成的结果就是“生者失其资业,死者委尸原野”。

总而言之,活不下去了。

“青徐黄巾”是指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失败以后,中平年间青徐兖地域爆发的黄巾起义。作为太平道的发源地,容易以此组织民众起义。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爆发了比之前更猛烈,力量更雄厚的黄巾起义。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2:59:00 +0800 CST  
桓灵之世,士大夫“臧否人物”的风气十分盛行,汝南就有品题人物的“月旦评”。
为了取得清誉以名扬天下,许多公卿大夫乃至州牧郡守,以交接宾客、邀得虚名为要务,把地方事务置之脑后。


徐干《中论·遣交篇》云:

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殷殷沄沄,俾夜作昼,下及小司,列城墨绶,莫不相商以得人。

自矜以下士,星言夙驾,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吏卒侍门,炬火夜行,阍寺不闭;把臂捩腕,扣天矢誓,推托恩好,不较轻重;文书委於官曹,系囚积於囹圄,而不遑省也。

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徒营己治私,求势逐利而已。有策名於朝,而称门生於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为师无以教训,弟子亦不受业。

然其於事也,至乎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赂,以自固结,求志属托,规图仕进,然掷目指掌,高谈大语,若此之类,言之犹可羞,而行之者不知耻。


《后汉书·藏洪传》载,时青州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在黄巾进攻城邑之时,“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崇祷群神”。

《九州春秋》曰:初平中,焦和为青州刺史。是时英雄并起,黄巾寇暴,和务及同盟,俱入京畿,不暇为民保障,引军逾河而西。未久而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黄巾遂广,屠裂城邑。和不能御,然军器尚利,战士尚众,而耳目侦逻不设,恐动之言妄至,望寇奔走,未尝接风尘交旗鼓也。欲作陷冰丸沈河,令贼不得渡,祷祈群神,求用兵必利,蓍筮常陈于前,巫祝不去于侧,入见其清谈干云,出则浑乱,命不可知。州遂萧条,悉为丘墟也。

焦和从灵帝中平五年到献帝初平二年,一直担任青州刺史,由于有这老兄鼎立支持,青州黄巾迅速发展壮大。

《后汉书·孔融传》:“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孔融治理下的北海,儒士是个好去处。“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
以至于结果就是“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北海名士如管宁,邴原等,逃往辽东避难,一代经学大师郑玄则南下徐州避难。

孔融曾对汉献帝评价郗虑“可与适道,未可与权”,郗虑喷之:“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


然而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所以各派势力对青徐黄巾使用安抚和联合的策略。

《三国志·武帝纪》载:汝南、颍川黄巾“初应袁术,又附孙坚”,共同对付曹操。
《三国志·张燕传》载:“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

青州黄巾与曹操战于寿张,与曹操相持多半年之后便归顺曹操,被收编为“青州兵”。但是这支部队,基本不受曹操节制,贼匪的作风依旧。
淯水之时,于禁讨过。曹操死的时候,“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除此之外,管承所领的黄巾,也没有真正为曹操所用。建安十年,曹操杀袁谭后,开始对这只部队进行了彻底的剿灭。
建安十一年“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
除乐、李二将,曹操还带上了张颌。可见管承的根基之厚,使曹操不得不全力征讨。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3:04:00 +0800 CST  
青徐黄巾起义对青徐兖地方统治带来了严重的混乱,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的战斗中死去,青州刺史焦和也忧心而死。

汉末军阀中,袁绍势力首先侵入青州,所署青州刺史藏洪改变了青徐黄巾四处横行的局面。
《藏洪传》:“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青徐黄巾虽起于青徐,却屡次进攻兖州。刘岱被杀,曹操才得以在陈宫和鲍信等人的迎立下成为兖州刺史。

刘岱治兖州时,统治还属稳固,颇得人心,史载他“虚己爱物,为士人所附”。
袁绍与公孙瓒等人虽然觊觎兖州,但也只是极力拉拢刘岱以增强自己的势力,袁绍以妻子为质,公孙瓒则派从事范方助岱,均未入侵兖州与刘岱直接抗衡。
刘岱死时,曹操为东郡太守,又有陈宫为其作说客,使得曹操轻而易举的成为兖州最高地方长官。

公孙瓒则在初平二年年底,在渤海东光南大败“青徐黄巾”,“破青、徐黄巾,兵益盛,进军界桥。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
公孙瓒的胜利增加了他的信心和野心,开始插足青州、兖州,展开了与袁绍、曹操的角逐。


兖州陈留为“四战之地”,陈留和颍川处在东部势力与董卓为首凉州军团战事的最前沿。
《三国志·荀彧传》:“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

陈留的酸枣县成为青徐兖地域州郡长官讨伐董卓的前沿阵地。
“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充州刺史刘岱、
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
虽然最后战事不了了之,董卓仍然被局面威慑,初平元年便迁都长安。

酸枣举兵后,青州平原成为袁绍和公孙瓒的激战之地。袁绍先从韩馥手中夺得冀州,不久又借焦和病死的机会让藏洪成为青州刺史,开始向青徐兖地域扩张势力。之后袁绍又令袁谭为青州刺史。

按《三国志·袁绍传》引《九州春秋》:“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
最初袁谭所统领的之时平原郡在黄河以西的部分。公孙瓒则任田楷为青州刺史,进入青州平原。与袁绍、袁谭在此连战两年。

青州被战事笼罩,兖州也不消停。
新上位的曹操与袁术在陈留展开大战,初平三年刘岱被杀,曹操在袁绍的任命和兖州本土势力的支持下入主兖州。
初平四年盘踞南阳的袁术迫于刘表的攻击,北上欲占据陈留,结果以惨败告终。

《三国志·武帝纪》:“四年春,军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还军定陶。”

《三国志·袁术传》:“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后汉书·袁术传》:“公孙瓒使刘备与术合谋共逼绍,绍与曹操会击,皆破之。四年,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匈奴于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术退保雍丘,又将其余众奔九江,杀杨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

以史料可知,作战双方除曹操和袁术之外,还有帮助曹操的袁绍,援助袁术的黑山军和匈奴军。


兖州东郡亦是各派系争夺的焦点,冀州与兖州大致以河水为界,对于袁绍来说,东郡的地位十分重要。曹操则欲“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东郡也是必争之地。

初平二年袁绍派藏洪为东郡太守,驻守东武阳,为进一步渡河南做准备,直到兴平元年兖州叛乱。
曹操也借抵抗黑山军之机进入东郡。曹操于初平二年七月为东郡太守,也治东武阳。初平三年,曹操领兖州刺史后,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

《三国志·夏侯惇》:“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敦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太祖征陶谦,留敦守濮阳。”

初平二年至兴平元年之间同时存在两个东郡太守,可见各派势力争夺之激烈。

吕布入主兖州之后屯于东郡之濮阳,曹操与吕布首先在濮阳大战,最后又在陈留之雍丘围攻张超,彻底消灭吕布、张邈在兖州的残余势力。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3:10:00 +0800 CST  
东汉末年,徐州下邳郡之下邳城也是各派势力欲夺取徐州必须攻下的城池,亦成为各派势力在徐州的治所。

下邳战事频繁,不断在各个割据势力之间易手。
陶谦时期,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起义。刘备时期,吕布袭下邳。吕布时期,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之计,水淹下邳在得以取胜。
曹操委任徐州刺史车胄也驻守下邳,刘备先至下邳杀死车胄,再令关羽驻守下邳。

东吴方面对下邳的重要性也有清楚的认识。
《三国志·胡综传》中,胡综伪作的吴质降书中谈到“今若内兵淮、泗,据有下邳,荆、扬二州,闻声响应,臣从河北席卷而南,形势一连,根牙永固”。

除下邳外,广陵与彭城也是用兵江南的重要位置。
陶谦曾命笮融督广陵、下邳、彭城粮运。
陈登备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陈登在广陵收服海贼薛州登万余户,并犄角吕布有功。并且多次挡住孙策的进攻。
曹丕时期曾多次用兵广陵,因为长江天险阻隔,不得不临江而返。
曹操进攻陶谦、刘备之时,均在彭城大战。



官渡前夕,建安四年春,田楷战死,公孙瓒在青徐兖地域的势力被彻底消灭。
孔融于建安元年,被袁谭逐出青州。

曹操也于建安元年,委任巨野豪强李整为青州刺史,可惜很快李整就病死。
曹操在建安三年彻底收服臧霸等青徐豪强,委任他们为青州,徐州太守。

在徐州,曹操击败刘备,把徐州刺史董昭召回,派往东郡前线抵抗颜良的进攻。
《三国志·董昭传》:“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反。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

此后,正史中未见曹操再派人担任徐州刺史。如此看来,曹操主要是以臧霸等青徐势力在安定徐州局势。

初平二年底,公孙瓒虽然派单经为兖州刺史,但是有没有真正进入兖州得两说,单经只不过驻守在青州平原。
可见公孙瓒实际上并未插足兖州,只限于青州一地。
所以兖州除曾经一时判迎吕布之外,从初平三年开始一直掌握在曹操手里,统治十分稳固。

而袁绍就没有那么省心了。
《志·臧霸传》:“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袁绍在青州的势力,受到了臧霸等青徐势力的牵制,官渡之战时,在青州的袁谭也奔赴前线作战,青州事务则交给了别驾王修。
如此一来,袁谭在青州的势力,对曹操很难构成威胁。


官渡之战中,兖州处于重要位置,东郡境内的白马之战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

袁绍要从冀州南下进攻许昌,东郡境内的白马津和汴水上的官渡是重要的渡口。
《资治通鉴》:“操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将精兵入青州以扞东方,留于禁屯河上。九月,操还许,分兵守官渡。”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正式开战,进攻白马。
《志·武帝纪》:“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
河水之上的白马临近黎阳,所以袁绍欲从此处渡江。曹操用荀攸计,杀颜良,解白马之围。

之后袁绍又与曹操战于延津南。
《志·武帝纪》:“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

关于延津的位置,《后汉书》李贤注引杜预注《左传》:“陈留酸枣县北有延津”
但是根据谭其骧主编的地图,延津在东郡不在陈留。
据《武帝纪》后面那句“公勒兵驻营南阪下”,《水经注》载南阪在东郡白马山上可知,延津应该在东郡而不在陈留。

此后,以荀攸计,曹操杀文丑,取得延津南战役的胜利。挫伤了袁绍的士气,为官渡胜利奠定了基础。

官渡的胜利,袁绍方面问题不谈,仅以曹操方面来说,黄河与汴水在许昌北部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挡了袁绍南下的进程。使得曹操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调兵遣将,把手袁绍军队必经的黄河渡口。
更重要的是曹操与官渡之前,消灭或驱逐了青徐兖地域吕布、刘备的势力。袁术又与建安四年病死,获得了稳固的后方。
此外还有兖州豪族的支持,《志·李典传》:“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3:18:00 +0800 CST  
建安元年之前,曹操无力涉足青徐,只是勉强保住兖州。
献帝迁许之后,形势大变。曹操以天子名义委派自己的亲信出任青徐兖三州刺史,然后先攻下徐州,再打败袁绍,逐渐取得了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权。

曹操先后在三州任命了十位刺史,兖州刺史司马郎、裴潜,青州刺史李整、刘琮、孙观、孙毓,徐州刺史车胄、董昭、马超、臧霸。

除车胄不知道籍贯在哪,司马、裴、马三人非兖州人士,其余籍贯均在兖州。可见曹操不仅以兖州为最初根据地,还任用兖州人士统治青徐兖地区。


青州是曹操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建安元年以前,曹操以青徐豪强统治北海、城阳,而青徐豪强势力比较独立,曹操并不信任他们。

从建安元年迁都开始,曹操就以兖州豪强李整出刺青州,目的是为了让李整率领强大的地方势力入主青州,加强统治。

山阳李氏有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地方势力庞大,可以与青徐豪强相抗衡,所以李整是合适的人选。
更重要的是李家势力是可以信任的,李整的父亲李乾从初平中就追随曹操破黄巾,击吕布,征徐州,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反击吕布叛乱之中被杀。

可惜李整在青州不到一年便去世,未能实现曹操把势力侵入青州的计划。

而刘琮出任青州刺史一看就知道是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把刘琮调离荆州,很快刘琮就备召为谏议大夫。

所以从建安十年击败袁谭之后,实际上都是青徐豪强集团势力在统治青州。十四年,青徐豪强集团的孙观也终于被任命青州刺史。之后便在与孙权的战斗中战死。



徐州情况也类似,车胄上任一年不到便被刘备干死,董昭也任期极短。马超则是图有其名,压根没到过徐州。

期间刘备一度占有徐州,官渡前夕,曹操打败刘备,免去东顾之忧。

建安十一年臧霸得以出任徐州刺史,一直到魏国建国,任职长达十四年。

而兖州则不同,曹操以兖州起家,对兖州的重视程度和统治力量都要大于青徐二州,于是派亲信司马郎、裴潜为刺史。

司马郎、裴潜与曹操渊源很深,曾为曹操丞相府的属佐,是曹操的心腹。
曹操为司空时,辟司马朗为司空掾属,这是河内大族司马氏同曹氏集团合作的开始。
司马朗死后,则由裴潜出任兖州刺史,裴潜出自世为著姓的河东裴氏,曹操平荆州时,参丞相军事。后参加讨伐关羽的樊城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公孙瓒、吕布、刘备等势力在青徐兖地域展开权力的角逐,这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没有一支来自青徐兖地域。

青徐兖地域并非没有地方豪强,而是青徐黄巾起义严重削弱了本地势力的发展。

刘岱本是一位很有号召力和地方势力的人物,袁绍和公孙瓒一时间也无可奈何。
然而青徐黄巾军杀死刘岱,青州刺史焦和也因黄巾军的突起而死。
才导致青徐兖之地外来势力不绝,战火蜂起。


完。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03:23:00 +0800 CST  
一觉醒来都尼马沉到第二页了 …

楼主 大野淵  发布于 2013-10-29 17:16:00 +0800 CST  

楼主:大野淵

字数:8265

发表时间:2013-10-29 10: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2 06:03:25 +0800 CST

评论数:8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