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七、文化思想、社会类

文化篇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
不用多说,钱穆这本不但是思想史必读本,难得还是适合入门者阅读的浅白本,当中以论学术与门第关系为经典之作、述《人物志》也正好剖析时人对人的标准。

《魏晋士人的生死关怀---以《世说新语》为核心的考察》
以《世说新语》作切入点,这个想法不错,汉魏至东晋时很多人卷入政治斗争而亡,时人价值观(自我、孝忠、死亡等)的转变,以及对待生命及生前行为、丧葬等,值得探讨。附有相关內容摘要表,方便读者日后查阅。

《六朝文化》(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
整合各家见解,并运用各出土文献及实物,是谈及六朝文化类中,现时最佳读本,吴迷可看。

《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就算在吴文化对比前者,也不算相差太远,若欲看魏部份读者,必看。蜀汉部份干么近乎零?建安、正始、竹林;玄、佛;九品下的士庶之別,这个不奇怪,书、画、机械发明与冶铁技术也沒提及,这个不予置评了,因为我不是编者们。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著)
与众不同,坚持台阁制度、选官制度也是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有一些其他文化史所沒谈及的地方,但整体上当然是不及众人合编之本。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先交代一下经学(比例最重)、史学、小学(文字、声学等)、文献学、诸子学(老庄、玄道佛等,比重极少,有兴趣的可看相关专作)、各种科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的历史与代表人物,然后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整理各学者的意见后,给出一个较中肯的答案,是一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简易百科。

《汉晋文化地理》
第一章统计各郡士人的数目(会再细分列传与不列传)、书籍数、大臣数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从西汉至东汉,然后是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各地区在文化上的升降,以及分析原因,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一章已经足够;也有谈及婚姻、宗教(含纬书这些神学)、音乐,其中从地域分析婚姻这点算是有別于前人研究。

《士与中国文化》(2013年版)
研究士人文化,尤其是魏晋间文人心态上的必读本。不过內容真的很深奧,而且又与西方作出多项比较,非入门者首选。与旧版比,新增的八章附录、九至十二章,与三国关系不大,倒是初版作者沒校对,这是建议看新版主因了。

《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前八章和附录涉及汉晋间,详尽罗列了各文人他们的遭遇、家世、专长,整理出士人迁移与土著间的互动影响,继而影响该区文化。也提及蜀吴两地入晋后的士人,普遍受鄙视下互相扶持。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简介了乐器、乐舞、音乐家、外地文化影响,重点介绍了荀勖的笛律、嵇康思想和广陵散、相和歌发展。

《复仇观的省察与诠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编》
涉及经史、法律、社会民俗等,经传和史书外,兼采冥界小说以图反映时人想法,整理复仇方式与对象。比较公羊兴衰与复仇次数,汉末炽热实与时风重名有关。汉的轻侮法、频赦等有助此风,至曹操父子法禁,两晋南朝又渐盛(不能与汉末比)。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2:59:00 +0800 CST  
儒道佛篇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
汤用彤这本,应乎汉晋间的佛教诸多问题,包括译文、名佛等,基本够用。
增订本确实是修录了一些连《汤用彤全集》也沒有的佛教史內容,但这些与胡适的对答、佛教史大纲等,对三国这时间段基本沒影响,故是否增订本也不重要了。

《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任继愈主编)
介绍了汉晋时的政治背景,暂依附道教、融入孝道,以及各地佛教的情况:安世高译的小乘禅法、支娄迦谶译的大乘般若、支谦适应门阀译的《维摩诘经》、牟融合本土儒家思想适应中国人的《牟子》、康僧会的播道情况、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等,各自思想有简单说明与对比,且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解读。

《中国道教史(修订本)》第一卷
卿希泰主编的这部荣获第三屆国家图书奖已代表其水平,第一卷写至南北朝,当中少不了介绍当时的道教著作、派系首领也变革与范围,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张角、张鲁、葛洪当然有理有据的分析。书后的大事纪和索引则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
《魏晋玄学论稿》很多玄学的论点,广为引用。当然,见解不一定是全对,但论玄学的开山之作,是这方面不能不读之本。读人物志、魏晋思想的发展是两篇相对较易理解的文章,其他的若读不懂就別勉强了。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这书两岸都刊印,其实已是史界认同其有一定的地位。从玄学的诞生(故先论述汉末士人从为国至自我),正始之士以嵇康的不群、阮籍的自保、何晏等身陷政局剖析三者的结果导致西晋的清谈倾向,最后谈至东晋士人的心态(以及对西晋丧国的评判)。某些观点与《魏晋诗人与政治》相左,谈及人物方面,当然比蜀景慧的广泛(不只是她所选四个代表,还有其他人)。其实对大部份人来说,二选一便可。此书谈及的政治背景和各种玄学解释相当不错,书末的总结简洁有力的回顾汉晋这二百多年士人的心态。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王晓毅主攻思想史,也曾写过若干玄学家的评传、《人物志》的解读等,此书算是简洁扼要,但又浅白易懂讲解汉晋之际士人的思想变化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儒家伦理被注入老庄融合成新思维这点比较容易理解,王晓毅在此之上,分析何晏身在的曹氏有浓厚佛家影响,其早期作品也有佛学影子,有力论证释对玄学的影响。一些汤用彤等前辈已言的,王晓毅就算择从简或略去,但仍可考虑先阅读。解释王弼、阮籍、向秀、郭象等思维,并比较与前人的不同处,分析中肯、比喻生动,故此书是此领域不得不读之本。

《魏晋儒学新论---以王肃和王学为讨论的中心》
虽师承王晓毅但不盲从,对各大师的理论有所整合、增修,研究追溯至汉末,分析政治环境造成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凝聚力开始崩溃,士人价值观的转变,曹操三祖对名、法重视(唯才是举、重刑、考课等),至两家与儒学融合,最终演化成荊州学派有关的两条路:王肃的礼法之士、王弼开创的玄学。也分析了王学其实只是融合古今文郑学的修订,并主要排除谶纬,文尚简约,以及其历史地位,包括对比王弼、其伪书之辨尤其是《孔子家语》一书。由于涉及文化思想、政治、历史众多范畴,小错或是理解有少许偏差,但仍不失一本简洁又有所创新的魏晋儒学史。

《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学术论文集》
其实我主要是看从建安到太康的演变、陆机等文学评论,玄学部份不算多,仅王弼和荀粲。其对《世说新语》诸家注本的评论,值得一看。

《三国儒家思想研究》
儒家应用礼制于政治这方面,基本反映在梁满仓另一著作《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本书基本是整理、简评三国时有儒家倾向的人及其著作,还行的入门书。

《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
简介了新中国因政治原因而形成对曹操的评价与划分,谈及家世与集解差不多,较有价值的是谈及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与曹操的关系、曹操仙游诗文学分析,还是有相当价值。

《于有非有,于无非无---魏晋思想文化综论》
以庄子游影响士人山水游为切入点,刘劭名理学为玄学提供土壤,时局变化令竹林七贤隐世达庄、真性情嘲讽朝中虚伪一曲之士,向秀和郭象新解为在朝者提供理据,东施效颦的八达、南渡后儒法士反玄如王坦之等(玄学史不多提及)。还有时人忠孝观剖析和四玄解。

《魏晋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蕴》
以文化、生命哲学的角度追溯魏晋文化、社会现象,事功浮华、礼教自然等多角度看裸袒之风,管辂对正始学术的影响,阮籍与礼法士的角力,时局动荡诱发无君论,多种交友类型,谐谑现象分析,中国美学之始---玄义美学,知解等名词剖析等。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2:59:00 +0800 CST  
社会生活篇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作为魏晋中古说的何茲全,这篇绝对是其代表作,适合入门者。列引多条史料,惜这宏大之作,无法完成晋至隋篇。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魏篇也有谈及曹操军团的形成,但川胜义雄这日本知名学者,在谈及吴的贵族制(士族)的形成与持续,独到见解不少,值得一看。这本也算是日本东洋史谈及六朝的必读本。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守屋美都雄这本对三国迷来说,其实挺犹疑,汉代基层社会结构,不是必看;仅魏爵制、晋故事(法制)、家族是相关。就相关方面,又不会让你失望。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2005年版)
起居饮食、风俗、娱乐、婚姻(含少数民族的),各方面也谈及了,对了解人民生活者来说,是必读本,且适合入门者。
2005年版对比1998年初版,有少许修订,且多了数十幅彩图和一些黑白图。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整理了若干冷门的题材:生态环境、起居、旅行、医药、社会保障,也有一些本可出一本专著的话题:饮食、商业、信仰、妇女,可能受限于选题本身,对部份史料的应用有点勉强(欠信服力)。

《汉唐饮食文化史》
从原材料、饮料、器具介绍,加工烹制到市场,最后是食俗、社会概念、饮食学,各层面从汉至唐的变化也有简洁却又详尽的讲解,研究这方面不可不读之书。

《汉晋家族研究》
虽然汉朝比重极高,而且谈及皇家的部份挺多,但在家结构、称谓、丧祀、家长权、继嗣权等诸多范畴,也有论述,可以填补很多读者关于这方面的空白。

《汉代婚姻制度》
书如其名,风俗观念、妻妾地位、皇室与豪族婚姻,这些逃不掉。对入门者来说,其重要家族婚姻图,省却大量检索时间。虽主要谈及两汉间的变化,但也略论三国。

《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
在魏晋南北朝断代婚姻史这方面,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本。例子引自史书、诗词、思想类书等,比较全面分析了各阶级(皇族、门阀、兵戶等)、婚姻过程、婚龄、法规、夫妻关系等各范畴。

《辐辏与秩序---汉帝国地方社会研究》
如果真的要研究汉社会基层结构,黎明钊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的这本书,更值得推荐。当中,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分析,逃不掉的。香港这位教授,结合了两岸、日、欧美的诸多见解,让读者得知世界各地的看法。

《汉代田庄研究》
在文献基础上,结合大量各地的出土简牍、陶器、画像石、墓葬等,以多角度综合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劳动力来源、耕作和商业方式、居民的衣食住行、节日娱乐、丧祭婚嫁等,最重要是评价豪强通过教育、宗族的维系、对依附民的控制力,太平或战乱时对国家的影响,一本不错的整理读本。

《汉代地方社会治安研究》
基层研究较小,此书引用了大量新出土文献,系统地弥补了大量空缺:游徼和亭长在治安与交通线的角色、葆塞在边疆治安的件用、海盗防备。也分析了城邑与市场的管理(市吏等)、民间保有私兵器和豪强对治安的影响、禁酒令分析、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等,欲了解百姓生活者,不可不读。

《汉代的谣言》
第一本系统性整理这方面的书,比方阴谋家如何借妖言、讹言惑众,民间歌谣则可反映百姓的想法,但也可能被利用,谶纬在两汉对政治与学术、士人自然也有影响,当权者也想用神化皇帝来强化统治,对了解社会和政治多了一个新角度。

《三国科技成就探秘》
整理了若干医、数、物理、天文、冶金、交通、陶瓷等百科书、人物志等,加上其对木牛流马的还原研究,让读者可以弄清华陀、张仲景、王叔和、嵇康、皇甫谧、赵爽、刘徽、陈卓、刘洪、杨伟、裴秀、马钓、蒲元、韩暨、杜预的著作发明及对后世的影响,吴在铜镜、青瓷和船舶的工艺进步。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1:00 +0800 CST  
士族篇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毛汉光的列传统计得出的数据分析,省却读者大量的资料搜集的时间,毕竟是这方法的开山之作,还是有参考的价值。

《汉魏名士研究》
正如其师何茲全在序中所讲,国內还是欠缺一本系统性的分析与整理,从东汉名士如何转化成魏晋日后士族的过程,这本算是填补空缺。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此书让大家对两汉各区域(关东、关中、西南、西北、江淮、北边、南方,当中还能再细分)在构成豪族的成份、时间、特点、儒化程度、观点差异等各方面,结合出土文献下整理并简洁分析之作,对我们理解汉末各区域(尤以关东、西南和江淮)的治理难度、起兵形势的背景有所了解。

《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
方北辰探讨哪些算郡望,他们又是何时南迁,在文化各方面,又是如何慢慢提升至中原水平。提出的江南各区域的开发进度,也是精辟分析。

《士大夫政 治演生史稿》
这本书如果是想了解士大夫从春秋至成型于汉魏之时,当然是好书,但如果只想了解汉末士族的背景,其实只需看最后一章和总结也就行了。东汉时儒生掌握刑法的文吏化,让士大夫更有生命力,中间的演变就在末章交代。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郭氏、王氏、孙氏的分析,但信服力稍欠,郭淮的政 治倾向尤为明显(文钦真的算是形成同盟?元宏问其七世孙郭祚,他回答唯事魏文,这算是亲曹?司马懿也事魏文呢。)
附录评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 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真的是用心评论,至少在校对方面。

《曹氏家族与汉晋社会文化变迁》
可惜的是为许昌诸文学教授所写,论史方面稍差,但文学部份还行。曹氏家风转变、魏政权分析等,也算可以。

《世变中的魏晋士族与文人心态研究》
西晋灭吴后一统天下,中原人士各篇歌功颂德的作品简评,从而看出他们对现时的文治武功、混元归一的心态。同时也列举了陆机、陆云兄弟等吴人被中原鄙视下的各种反击,最后选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从地位显赫的夏侯氏降成普通士族的夏侯湛、从万人敬仰的陈寔至只能忠于朝的陈群,最后以反对司马昭弑帝维护自己底线,从此退出权力核心的陈泰(颍川陈氏)、魏晋南北朝地位重要的陈郡袁氏(袁涣、袁准等忠义崇儒的风)。

《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 治与婚姻文化研究》
其实王氏真正的荣光在东晋,魏晋时王祥纯属花瓶,三国迷可看可不看。

《汉唐之际的余姚虞氏及其宗族文化》、《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
理由同上。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1:00 +0800 CST  
少数民族篇

《北狄与匈奴》
结合大量出土文物(包括蒙古境內),匈奴民族史不能不读之本,比方匈奴城镇遗跡、受斯太基文化影响,突破旧史观念。

《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
三国时期所占的比重虽不高,但其推论可说是填补了这时期的空白,从屠各称谓衍变与部落迁移、去卑监国至五部重组,推论了屠各与南匈奴的融合、曹魏时期对并州胡的各项政策以利统治、刘豹世系的伪造等话题,基本可以成立。

《乌桓与鲜卑》
鲜卑才是重点,因为拓跋、慕容、宇文对中国历史,有太重要的影响。又有各部迁移、融合等分析,北朝史必备;三国的话,从檀石槐至轲比能的外战,也不能说全无关连。

《氐与羌》
马长寿这篇遗稿,幸得其弟子周伟洲整理付印。氐与羌皆是魏及蜀汉欲拉拢的对象,他们又与魏有战争如仇池杨氏、宋建。亲自还沒被汉化与藏化的羌族聚居地,翻译当地长老的口传历史,是其亮点;描述北宫伯玉、韩遂之乱也甚详尽。不过相对前两本,受文革影响差点无法重见天日,可以体谅。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可以说是周伟洲的总结之作,又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出土文书》,论证力度和內容之丰富,绝不会让你失望。

《高句丽史研究》(卢泰敦著)
卢泰敦凭此书获得韩国2005年度最佳图书,绝不是盲从韩方史料,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中韩两方,东北亚史可以一读,惜只有台版中译本。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2:00 +0800 CST  
八、zz类
zz篇


《三国政治与社会》
探讨三家权力中枢、建国內部形势、魏晋思想三大部份。整理得不错,适合入门者。


《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的研究》
附录《汉代的饮食》引用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众多新出土资料,尤其是马王堆的相关文物,是一篇简洁易明介绍汉代饮食品种、烹煮、器皿、宴席等的文章。
主体是汉从和亲至与匈奴决战下,争取异族而建立的贡纳体系,进而把归降的异族建立属国,最后在三国时成郡、异族变成汉民般无异的臣民的讲述。当然,因过度剥削而爆发五胡乱华,经过数百年的民族融合才形成新汉族,此乃后话。对了解胡汉关系的大背景还是不错之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这个是唐长孺对其作品作一个大纲,欲看其作品,建议先看此书。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
对比朱子彦其他作品,非评人部份还是能一看。


《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
抛开比较繁琐的谶纬典籍考究,系统整理了解谶纬在东汉如何影响政治、士人,以及群雄争取号召力的,有助读者更深入明白这时代背景。


《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
于涛中规中矩之作,很多地方论证力度不足,尤其是讨董同盟那章,太多无实证的猜测。奉天子、霸府、汉反扑、丕植之争是魏迷可看的重点。关于五斗米道与黄巾,倒是有不错的新意。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不论是已广为讨论的谯沛与颍川集团、曹操用人政策、霸府,还是较少人谈及的曹睿权法之治、魏讽案,柳春新这本绝对是魏迷必读本。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3:00 +0800 CST  
《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
这问题其实早已被研究烂,整理得还算不错,比方对后世影响。但细节上可以优化,比方谈及蜀汉各人的品秩,官品也列出来了。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这有別于一般的偏霸史,饶胜文重点是探讨政治态度而影响的民心倾向,当然,也会论述一下其所擅长的战争史、历史地理。蜀汉迷其实还是值得一看这诸葛亮粉的作品。


《六朝政治》
广义六朝范围下也扯及曹魏与西晋,但吴的篇幅真的不多,基本只在世族政治一章中提及。主要分析了世族的形式后,如何通过九品官人法、占据权力中枢来保障自己的地位,寒门出头的机会很少。陈长琦所写的九品官人法旧作也应用到此书,和简介三公诸卿过渡至三省、州与中央(组织演化),这两章算是较值一看。写西晋宗王政治的作品很多,在这有限篇幅下,亮点不多。


《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
王永平绝对是孙吴史中数一数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探讨孙氏与江东大族在几个问题上的分野,当然也有侨寄士族、文化研究。


《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史必读;探讨侨寄士族在魏晋时、京口地理,还是能应用至三国史的。


《从中央文官之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看孙吴政权的江东化》
黄炽霖通过数据分析,从孙策至孙权的会稽太守府、车骑将军及徐州牧府、宰相、尚书台等中央官员的南北籍贯上,比对各时期君主,认为田余庆的孙吴政权江东化这一主流意见值得商榷,因为后期江东大族真的沒占有绝对优势;在尚书台更是和淮泗集团不分秋色;在孙策和孙权前期(建安十三年前),他们的将军幕府以北人为主,相反,会稽太守府以南人为主。
其试论孙吴宰相制度特色的附录,可以说是这领域最全面的文章。
对读者来说,列出了一大堆可考的吴政权仕人(含籍贯),以及他们所任何职,比洪饴孙的更优化。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4:00 +0800 CST  
《公主政治---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别考察》
三国相关重点就两个:魏公主沛邑制、全公主在孙吴,但后者的话看《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已足够。


《汉魏晋皇权嬗代》
嬗代的比重远不如东汉背景的分析,整理有余,但其独到的个人见解则大有商榷的余地。


《魏晋之际司马氏与礼法之士政治思想研究》
首先简介了司马氏夺政权的过程后,判定了哪些算是司马氏集团后,简列并分析他们的政治主张,包括礼法观、君臣观等;司马氏又如何因应当时的政治局势来拉拢、妥协魏臣们,达至转化成魏臣。晋朝建立后,以礼制和律令为切入点,分析统治阶层如何按他们的想法来建构国家,最后分析影响。对比单一人物如傅玄、或玄学名士的分析,这是一本综合性不错的思想史、政治史。


《门阀士族时代下的司马氏家族》
西晋建立前的篇幅仅占一章多一点点,对西晋沒有兴趣的需注意。胡志佳统计了司马氏在两晋所出任的中央显官和都督并分析个別状况,进一步强化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的结论。罗列的司马氏各支和其婚姻状况(篡魏前的助力、两晋时的政治角逐),算是方便读者查阅。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5:00 +0800 CST  
史学篇

《魏晋史学及其他》、《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逯耀东在这领域,可算是创始人。前者是史学发展,后者是对该时期各史书的分析,对掌握基础史料有进一步的帮助。
其中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因为是论文集,受限于相近的题目,故部份內容无可避免的有所重复。概活有以下三个主要领域:《世说新语》的分类分析及研究(含个人意识的觉醒)、经史分途与魏晋史学所包含的各类別之分析、从裴松之至刘知几,最后至司马光的史评分析与评价。
当中以前者较有价值,因据其序所言:“我向他(钱穆)问起《世说新语》卷帙分篇的问题,并说这种分类方法与汉魏间个人意识醒觉有密切关系。他听了频频颌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做的问题。”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胡宝国这书与逯耀东的论文集相比,系统性的从《史记》谈起,结构上更丰满,也讨论了逯耀东沒探讨的州郡地志。修订本多了史学內部的发展逻辑,可说是从另一角度看事。

《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从诸书零散的资料整理出一个基本轮廊,可补史阙。东汉时史学已有所发展,尤其是东观,他官兼职修史者居多。魏明帝则开创著作官,为晋所继续并有所发展为著作局。蜀汉则依东汉,其太史令记天文为主,并反驳刘知几,但也有秘书图籍制度。吴则依两汉置太史令、东观令和左右国史。

《史家行迹与史书构造---以魏晋南北朝佚史为中心的考察》
三国相关部份就是《洞纪》与《吴录》,吴国史研究者不能不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 治的关系》
南北朝比重较魏晋高,主要內容包括门阀(家传兴盛)、直书(维护名教)、曲笔(因政 治原因杀史家如孙皓杀韦昭、陈寿因晋继魏,故不得不替魏晋迴护)、神化君权、正统之争,说白了就是分析如何服务于现实。也有以史为鉴,故分析前朝得失来解决现时的问题。

《裴松之三国志注新论---三国史的解构与重建》
以文学角度剖析陈寿弃用已见史料之因,后出史料与三国志的对比,裴注各史家基于自身立場又各有所争。最受注目是列出大量实例,包括庞统、马谡和董恢被夸大或过度洗白,论证习凿齿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夸襄阳先賢,当寄居的诸葛亮斩马謖则偏向本地人马谡;北伐则倾向诸葛贬司马。因大量襄阳人效命蜀,故首创晋承汉论,作者兼驳难桓温论。鱼豢欲毀敵国诸葛亮的形象,才有异于三顾一说。王沈魏书、三吴之书大量被刪的內容:皇帝异象、九锡策文、孙氏有利形象等,对比刘备的异象,陈寿因故国在取材欲专美。与范晔在立传行文角度不同,董卓独成一传是因他毀东汉、曹操之霸与汉忠臣立传。

《敍述观点与历史建构---两晋史家的三国前期想像》
文学评论既可尝试解读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写作动机,那么,陈俊伟研究的作品碰巧是史书罢了。他参考了大量古籍和今人历史著作,他的论点大体可以成立。末章其实是前六章的简介回顾,读者先阅读了解概要也未尝不可。对于史家本身的本土倾向,作者整理了大量相关句子,省却读者检索陈寿、司马彪、习凿齿的时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孙盛、袁宏、华峤等人的迴护原因。虽然主要写两晋史家,但也无可避免要引用南北朝史家如范晔、裴松之、魏收等的言论,才能对比与分析两晋史家们的观点有否影响后世。诸葛亮形象变迁和正统观,作者又整理了大量古人言论,尤其是蜀汉是否正统这环节,基本肯定只是东晋权臣时的一个小变,南北朝双方还是大体倾向曹魏是正统,对比南宋以后的朱熹理学崛起,习凿齿的影响其实要到南宋后才显现。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一部宏大又有影响力的钜著,但在魏晋的用墨不多,天意观念渐成下,魏晋南北朝各政权都不忘争正统,继而介入史学(例如晋廷议应从哪年断代)。从司马迁起,班固、蔡邕、荀悅、谯周、司马彪、陈寿、裴松之、范晔等,简述各史家面对的政 治环境及其史观的变化、影响。权臣乃至换代乃此时代的特色,史家遂冀以史制史,但作者狠批习凿齿歪解及其所开的坏先例。

《史讳举例》
可是第一本系统性整理避讳学的著作。陈垣罗列了方法(改字、空字、缺笔或改音),也整理了汉代避讳不严,六朝严密起来,比方避嫌(同音)首例见于羊祜。三国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曹璜改名曹奂。不但皇帝本名、庙号等,作者先辈也成理由,如范晔的《后汉书》,郭泰用其其字郭宗林或郭太代称。成书时间也看出避讳哪些字,如唐的《通典》,豫州被改成荊河州。可用避讳校勘,如曹操女儿曹节,可推应採纳曹腾父为曹萌的版本。改字有时会混淆而忘却本源,如治书侍御史,避治已改成持或侍。

《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
在史界已研究的引用史料价值、史学思想、考证法、史学变迁与背境关系外,较系统性研究较少关注的注文体例、注释方法及史评、尊魏抑晋之因,读者可以快速看例子理解,不错的补充读物。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2017年版)
再版也就每章结尾可能增加一些新的参考文章,故与初版差別不大。留学日本的徐冲融入不少那里的观点,视野角度也相当创新,分析汉唐史书各种区別并所体现出时人的思考,选取了四个单元:国史禅让(分析了魏晋时人取哪年为断代的原因)、开国群雄传(沒有臣属关系的割据群雄附于魏吴书之因)、外戚皇后传(如何从两汉的外戚世家变成单论皇后传,期中士人的思想转变)和隐逸传(曹丕表彰东汉二十四贤抗宦官和外戚,隐含代汉的正统性)。
同时也大篇幅深入探讨二重君主观并节选文献和金石的相关史料,最后附上《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的书评。

《魏晋南北朝史论研究》
系统整理辑录各史家史评,他們所在的時代背景及影响,范围包括各朝得失(制度优劣分析,社会风气等)、民族、忠孝观、天命所争的正统性、以及品评人物的标准。作者简洁点评并分析,是研究史学思想史的必读本。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
魏晋部份都是李颖科早期作品,观点可能有点老,但也系统性整理了史评、注释、曲笔等。由于是论文集,可能內容有不少见于另一篇文中。史界探讨孙盛、干宝、世说新语注的学者较少,如有兴趣可一读此书。

《荀悅汉纪新探》
在前人基础上,以大量句子排比来比较《汉纪》与《汉书》、《史记》、《春秋》等之间的关系,《汉纪》也有异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可能是参考当时未亡佚的史料。荀悅曰这种赞论和通比其事等的编撰方式如何影响范晔、袁宏、司马光等。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6:00 +0800 CST  
地区史篇

《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
三国战史迷必读,不但论述各战区的地理、经济环境,也有少数民族,尤其是仇池的探讨。內容较浅白,入门者还能顺道读南北朝时期,找同一个地方的异同之处来佐证。

《秦汉西晋中央与巴蜀地方地方关系研究》
最大看点是:当地士人的离心与向心、当地儒士对待蜀汉政权的态度分析、司马氏如何安抚。第二点的说服力还是挺强的。

《三国颍川郡纪年》
引用了大量资料,尤其是董卓前后时期,从混乱中梳理中一个轮廊出来。不仅谈讨论当地,还包括当地人。

《先秦汉魏河西史略》
探讨魏在河西的各方面领域,篇幅比重虽不重,但也挺全面,最大看点其实是各条河西汉晋简牍、嘉裕关画像砖的运用。

《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
地理、气候、士族等整理有余,新意不足。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內容包括地理(含交通)、各州都督刺史的整理、政治形势(从青徐黄巾到曹操霸业,然后是曹丕解决青徐豪霸,至司马氏平淮南、灭吴的分析,包含对比同时期各州),基本运用了现在相关的参考书,整合程度优于汪波的并州,可以一看。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5-14 23:07:00 +0800 CST  
考古篇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
一大堆专有名词,入门者不懂是怎样的构选,导致脑海一片空白,这本应用上各出土实物、画砖(附出处)、意想图,又引用了《说文解字》等词典,以及史料所编制成的图文并茂词典,汉晋间都能适用,兵器部份应是大部份三国迷最感兴趣的一篇。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涵盖范围极广,从皇陵墓葬(附上各期明器对比图),至古城、农工商、社会生活、简帛石刻,至佛教影响,不但有本土各区,还有已纳入今天版图的各少数民族(如高句丽丸都山城、高昌遗址)和周边国家(絲绸之路、日韩)。有各出土成果简介,较有争议或焦点时篇幅会稍长,且附上彩图。

《曹操高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堆名家的分析,证明如何是曹操高陵,以及对各环节,比方薄葬的全面讨论文集。

《曹操高陵》
系统性整理与精选研究文章,首先交代了发现与发掘过程,然后是墓的构造与详尽记录出土文物,最后当然是论证是曹操墓的理由,以及一些争论的热点。

《话说安阳曹操高陵》
由由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执笔,分发现篇和解密篇。发现篇主要是细说从发现、发掘、复核、发布的过程。解密篇则探讨曹魏诸陵包括毫州和洛阳的的结构、出土文物和影响,最后附上当年回复疑者的答案。

《曹操宗族墓群》
曹腾、曹嵩列侯,故可用玉衣,墓中有玉猪、象牙雕、画像砖、各式陶鉄铜器等,是研究东汉列侯墓葬的重要材料。因董园村一号墓中出土文字砖,文曰:延熹七。。。元月。根据水经注卷二十三称曹腾碑立于延熹三年,故应是曹嵩墓。可二号墓的方位又与水经注不合,是否水经注有误?墓群有六百多块文字砖,篆、隶、草、真、行书皆有,为书法研究提供宝贵例子。可考者还有会稽太守曹胤、山阳太守曹勋、长水校尉曹炽,曹宪是否曹操之女就不完全确定。

《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
牛润珍多年实地的考古成果,通过遗址和文献绘画出曹操在袁绍的基础上改变了有別于汉的都城格局,造成对南北朝隋唐都城上的若干影响,继而辐射影响日韩。当然也离不开曹操高陵的若干推论。

《汉魏洛阳城---汉魏时代丝绸之路起点》
资深考古人员总结这几十年的成果,非常适合初读者系统性地了解汉魏洛阳古城的各种遗跡(部份配上彩图):城垣、帝陵、三雍、太学、佛寺,最重要的是配合主题,所以往关中的崤函古道、黄河栈道也有所介绍,以及如何经略西域、中西文化交流。

《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
除了首两篇民国时的辟雍考外,其他都是收录新中国这五十多年对洛阳遗址的精品论文、考古调查、发掘简报,理清了从城垣、金墉城、石经、三雍、刑徒墓等各种遗跡,也介绍了城布局变迁及影响,最后收录了各相关著作论文供读者自行深造。

《一城阅千年---魏洛阳故城与汉魏王朝(增订本)》
重点内容是内城东北角城墙、西门排水沟、永宁寺、南岸的礼建筑等,它们的最新考古简介和保护成果。要抢修的东西太多,皇陵也不会主动开挖,成果不多。各朝简介、人物典故纯科普,没多少深入的价值。

《六朝建康城发掘与研究》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论文集,包括探讨石头城、六朝诸陵墓包括朱然墓、云纹人面瓦当和墨书与彩绘陶器的考究,以及对周边的影响、买地券和木履等。有不少能填补空白纠正的佳文,而且有史书沒载的实用资料。

《魏晋南北朝考古》(韦正著)
包含近年来的新出土之物,有城、手工业、宗教遗址,墓葬则按地区分类,图文并茂。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
定位希望像孙机的,但更像考古报告,配彩图。对比韦正的,陶瓷、璧画较详细,可互补不足。

《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
篇幅虽然是以先秦至两汉为主,但汉末至三国的铜范实物也罗列了不少,结合包括地方史志在內的史料、实地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无疑能让读者了解铸币工艺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2008年版)
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的基础上,补增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拓本;对比初版,赵超已作出多项修订,是不错的汇编。

《两晋墓葬文化因素研究》
谈汉魏,找出哪些是晋制,上编出土古墓,下编是文献对比。从墓结构、出土明器、纪年砖等尝试找出各墓的分期,以及各地区的文化因素(汉已有的地区特色、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影响。北方分成首都洛阳、南北之间的山东、东北和西北、胡化的关中,南方则有中下游,可惜沒有上游。

《两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
包含了买地券、地界牌、东汉刑徒砖和西晋奴婢砖。刑徒砖能研究刑名与服刑情况、犯人籍贯;奴婢砖能研究种族与主人,所以本书重点是买地券(参考地价的新出资料),注释等会指出哪些是伪作、镇墓券,都列明出土地点时间与发表刊物,最后的整理表挺简洁。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
服饰史开山之作,沈从文结合大量壁画、出土实物来与文献作对比,从头饰冠巾、衣服战甲至鞋履,非常详尽。索引还列出读者欲寻找的事项年代,可找出散见于各书的汉晋事物。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汉晋相关部份不多,但从冠至佩饰和交通工具皆有提及:进贤冠、军服、金印紫绶、鹿车、带具、辂等,在抽象枯燥的文献上,皆辅以出土实物、墓画图文并茂解读。

《中国玉器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运用大量墓葬、璧画和文献,简述生产机构,工艺和时代特征、沿用旧玉的无奈,礼制用玉、日常器物、装饰和丧葬玉,收录古人广义的玉(宝石、煤精等),彩图有助读者理解王粲新制的组佩玉等。但文献运用有待提高,在玉色等级参用杜夔之法一句,实出自《隋书》,非《晋书》。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7-27 23:07:00 +0800 CST  
九、论文集类

历朝先贤篇

《容斋随笔》
洪迈这本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有些评价真的无法像原始史料般应用,比方关羽诛文丑。当然,更多的是其考论精辟、素材丰富。

《日知录集释》
顾炎武这书,封建时期的经典之一,內容可分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八类。取材于三国的例子有行军速度:周瑜赤壁前评曹操、夏侯渊的行军速度,再以陈汤的三十里作总结。
如果用现在的分类,这本更像是札记或词条,在历朝的资料应用后再加上其解评。

《读通鉴论》
王夫之也是一个大思想家,如果非要我选一本封建时代最出色的评论,我会选这本(当然受时代所限,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仇,他很多观点已不太适合今天的价值观,但仍不失了解古人思想)。对比起《日知录》,按朝代更容易让大众查阅所需资料。

《廿二史劄记》
周振鹤曾评,钱大昕比赵翼、王鸣盛写得好,但其《廿二史考异》的內容都已被卢弼整编进集解(附评论),故介绍赵翼这书。这蜀汉粉的言论或会让魏吴迷有所不快,请先注意。其评论不予置评,但在其词条范围內,也算有整理之功。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7-27 23:07:00 +0800 CST  
已故名家篇

《读史集》
三国內容最著名的,莫过于魏晋中军、兵制;也有若干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的重复(封建说、社会经济变化、曹操、司马懿)。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山越、田制、戶调、九品、才性论、玄学、杂胡考、工匠、客和部曲、汉末名士、士族形成、西晋宗王出镇、魏晋州郡兵、天师道君父先后论等等,多篇著名论文,有些论调近几成定论,例如司马昭弑曹髦,故晋也只能提倡孝,忠无从谈起这些观点。

《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山居存稿续编》
相比之下,这两本也不是沒有三国相关內容,比方晋郛休碑、吏役、学术中心南移、土地所有制(占田制)等,只是非必需研究的范围,其介绍诸史籍倒可一看。

《秦汉史论稿》(高敏著)
其实是《秦汉史论集》的台版,有少许修订,有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的时代烙印。像赐爵、赋稅、吏等,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读本,雇佣关系、宾客、任子制、张鲁,这几个话题至今仍是相当领前。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高敏这篇在整理魏屯田的分布,极为详尽,也推论出屯田戶口的约数;校事、奉邑制也推论严谨;还有从历史环境,而不是文学水平分析建安七子的入选,挺有启发性,必读本。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三国相关內容真的很少,唯有天师道、四本论,当然,这两文的若干观点也被史界主流意见。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书中有一些较多讨论的话题(比方曹操、人身依附关系),有细节可能有商讨余地(青徐豪霸、暨艳案),又或者你不尽同意(比方隆中对、李严兴废),但已成主流意见(孙吴江东化),但有一些确实是前人所沒有探讨,连想都甚少的话题(比方东三郡),绝对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作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进一步补充阐释其师的观点是必然的,也有当时马列的思代烙印。浅议黄巾、曹刘孙、两晋、史学,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但欲了解当时史界观点的话,还是可一看。如果非要商榷,可能是谈及诸葛亮时沒加以解释、论证就应用《便宜十六策》(是否伪作很有争议)。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
周一良这一本,介乎于词典与短文之间,在若干问题上的意见,广为引用,比方司马氏营立家门的解释。补订本则收录五十一条补注并附于每条目之末,內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等,比方第一条《兵书接要》的补注是来自《高丽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2010年版)
这书在每一次的再版中,也会多收录几篇论文,对比1997年版,多了评曹操、《牟子理惑论》时代考数篇,加上谈兵制、论诸葛亮、评史学若干篇、清议等,对三国迷还是有若干的吸引力。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2009年版)
对比旧版,多了士家、何晏生年考等几个短论;三国相关內容很多,比方魏蜀吴建国路线、官渡、赤壁、司马氏及西晋等,但可能受限于篇幅,虽无大错但也无多大惊喜,以土地赋稅(含屯田)和门阀政治、社会变革较为出色。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7-27 23:08:00 +0800 CST  
研讨会篇

《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不客气的说,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人陈腔滥调、某些文章根本与三国全无关系,连魏晋南北朝的范围都不是;有些如方北辰的《铜雀三台与曹魏政 治》、龚留柱的《孙子略解与曹操的兵学成就》,倒是能引发其他人的讨论意欲,毕竟是挺新的话题,论证力度也挺不错。两位日本学者(沛沼阳平和渡边信一郎)也是亮点,毕竟沒大错,又能让国內读者多理解日本东洋史的研究。

《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沈刚的《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杨英的《汉魏经学变迁与曹魏正朔、服色改易》、小林聰的《汉六朝时代礼制和官制的关系》、白翠琴的《曹魏治夷策考》,全书就仅四篇三国相关,看著办吧。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中日两地的大交流(韩国的金裕哲确实被我无视了),有些是史界发展的总结,有些文章的部份內容,已能见于我的清单內,有些是有说服力的。我也只说值得一看的作品吧(可能有遗漏):津田资久的《曹魏符端与司马懿的政 治地位》、陶新华的《孙吴政权中荊州人士稀少的原因试探》、李传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等。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相对前者,至少在三国相关內容,水平略有下降。王东洋的《从中正与吏部之关系看九品中正制之考课功能》、沛沼阳平的《从走马楼吴简看孙吴的中央集权化和军制》,推荐之。

《汉帝国的制度与社会秩序》
严格来说只有卜永坚统计田家莂的粮价,估计大币反而引发通缩是讨论三国时期的论文,但两篇长沙东汉简的,也能反映汉魏之际时的基层督邮和追究施工责任;吕宗力的民间舆论监察则可见于其《汉代的谣言》。另外,两位韩国学者探讨戶口簿,能让读者了解帝国对地方的支配力度、黄佩贤则尝试以墓葬画的新角度研究汉民间,也算值得一读。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论---黄惠贤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这本是黄惠贤先生的好友与高足贺黄惠贤的论文集,只有近一半內容为魏晋南北朝,真正独立写三国的恐怕就《曹操用人与求贤三令》、《略论张昭与张纮》,所以大多数三国迷应不会有兴趣。

《门阀、庄园与政 治:中古社会变迁研究》
这本虽然是论文集,但不是研讨会期间各人的总集,而是《文史哲》杂志的精选集。因此既有五十年代那马克思思想为主导的作品(何茲全的《关于中国社会的几个问题》,基本是其《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的大纲、王仲荤的《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现在回首,文虽然是有点老,但正正反映当时的实况;七八十年代是文革后所发表的,马克思的色彩退却,三国相关的有郑欣的《两晋赋稅制度的若干问题》、傅克辉的《论隆中对的成功和失误》等;二零零年前后的,题材所选的时间段比较长的文,不是沒有,如陈明光的《试论汉宋时期农村计赀定课的制度性缺陷》等。但对比前人,宏大的相对减少,倒是越研越精细,或偏门,如于涛的《东曹、魏尚书的选举与中正的形成》等,这书真的是中国史界的一个缩影。

《颍川士族与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
收录了许昌学院魏晋研究中心的若干成果,不过碍于篇幅,很多都无法把问题再具体深入研究,算是入门者的阅读刊物。当中,刘春香若干篇研究冷门话题的文章,已收录进其《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南卷)》
汉晋相关部份仅四篇论文:两汉朝会、两晋郊祀、魏晋南北朝的复仇看礼法影响、魏晋士人丧服之争。汉朝会一文可能受限于题材,基本在礼仪志和祭祀志的范围。晋郊祀追源汉魏,也谈及了两晋的差別,探讨了神祀、祭坛、礼仪制定与参与者。复仇一文通过大量统计,提出的新看法有助了解汉魏民间之风剧变之因,不仅仅是立法,也有礼。大乱世的生死和分隔异地,对士人有大冲击,刺激丧服的研究盛世,文中列出不同的个案。

《官渡之战与原阳历史文化研究》
新出两件明清碑文引发官渡位置的讨论,讨论文章虽不乏精品,但参与者水平参差不齐。也有探讨后勤、谋略、兵力等文章,但各篇文章之间的观点颇多重复。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8-07 22:58:00 +0800 CST  
知名学者篇

《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
王永平这书不是仅仅探讨吴(孙氏的出身及对佛道政策、立嗣与大族之争),而是从汉末宦官参与的门都文学开始谈士人(包括流落辽东的)。焦点当然落在汉魏之际这大变化的曹操身上:通脫、倡俭、立嗣、荀彧、魏晋风度,然后谈世族的崛起(夹杂宗苛禁宗室、明帝奢淫)至魏晋之际的开始:正始之争、诸葛诞、夏侯玄。各篇论文都有理有据的分析,值得一看。

《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
陈启云集合中外诸家意见,有一看的价值,唯有些名词,可能是翻译问题,作者简介其作品,汉末写为汉木、论荀氏时,荀攸官职变成军师祭酒。主要有三大內容:士族(含汉末背景)、荀氏易学、尚书台(三省)。荀氏易学绝对是其最大亮点,因为他确实是这方面的名家之一;后者也不差,绝对不在祝总斌之下。

《魏晋南北朝史论》
黎虎此书关于三国的內容相当多,且整理简洁易懂:自耕农、魏屯田、晋占田制、徭役都是探讨当时经济民生有重要意义的论文;也有探讨农业技术进步、植物品种和范围的开发,这是从宏观角度看生产力;有专门探讨蜀汉与吴:孙权经略辽东(寻马);诸葛亮躬耕地考辩、南中政策(这篇可能会有较多争议);市场和饮食学则是其主编的《汉唐饮食文化史》的部份內容,由此可见对众多三国迷是非常实用的。

《先秦汉唐史论》
黎虎这本的魏晋比例确实少,主要集中于下卷那十一篇吏民,当中不嫌其烦列出诸多实例,就是欲推翻暂时史界主流对吏戶的看法,包括应用了吴简(自然开展了真吏、给吏、军吏等冷门范畴),不但有详细列出诸简,而且也应用了染捌卷这些较新的內容,只果对吏民有兴趣的读者,绝不能错过。

《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
曹文柱这书,主要是探讨社会文化与风气的转变、西晋党争,这方面表现尚可;但对吕布的评价则不敢苟同。其最后一文: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就是如同此文般的书评、史学发展,值得参考。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祝总斌其中一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在解释都督中外诸军事一权上,基本成为定论。其他三国的相关话题还有晋律、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等。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
李文才这书,其实就首篇结合走马楼吴简以论孙吴的爵制,是三国相关,鉴于论吴爵的文确实也不多,只有少数人如高敏、陈明光,故也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
三国类分五大部份:散骑常侍、襄阳地方史、《北堂书钞》对比今本《三国志》、《校补襄阳耆旧记》、农业生产。其中后者只是辑录当年那个小本子,沒有追加修订;前者內容可见于《三国政 治制度剖析》。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虽冠名魏晋,但內容重心在汉,基本与三国无关,如果非要说此书与三国的关系,也就是谈及东汉的豪族与吏治、义学与名教、郑玄的使命和贡献这三篇,因为讲述的就是汉末的背景,对了解时人的心态有帮助。

《秦汉史论丛(增订本)》
增订本追加的末篇就是汉末兵为将有的形成,所述的观点有助了解军阀割据为甚么是始于董卓。休沐、考课、朝议、大夫、封事等制度,绝对是三国时相关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考释不在东海郡的长吏一文,其理由如上计、送徒民等,有助理解县的基本运作,这能大致套用于三国时代。汉禁锢考真有助了解党锢之祸这汉末背景。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
首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史部的得奖作品,功力不用怀疑,只可惜基本不谈三国。在探讨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和年龄限制上,列出众多数据并合理分析,可补这方面之缺。论汉代的以貌举人,则同样是理解汉末背景的一篇佳文之一。

《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严格来说,只有秦汉的律令学一篇与魏有关,因为这文是从秦汉的大环境下,分析魏律博士的成因与效果。其他的如试释关东与关西、如故事和便宜从事、护军性质、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案比在县或在乡等,只是对汉末背景多一点深入认识。

《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文集》
此书三大部份也是阎步克所擅长的:文化(乐师与史官)、品位、选拔制度。其中,考廉同岁、魏晋王官这两篇是填补了察举和九品的空白;西晋清议谈及魏晋政 治环境也有不少精辟见解;魏晋质文论则算是其另一著作《士大夫政 治演生史稿》中这环节的续篇,此书值得一看。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汉晋部份主要集中在礼和国家君臣形态上的探讨:自西汉独尊儒术后,儒家士大夫在礼的观念上转变(生活、思想上体现的安静观念)、也分析了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构结的礼制,从汉礼至晋礼的过程,又因皇权与儒家理论相冲而引发的争论,当中以丧服为焦点。中古人对国家的观念非如今人,由此引发君臣观念,以二重君主观即府主与府吏为主。全书提出不少具启发性的观点,读者也易于理解中古过程的变更,确是一本好书。

《汉魏史探微》
这论文集分两大部分:社会史、人口地理与医学地理,当中以前半部较有阅读性:汉魏晋南北朝门生故吏制(简洁却有力的整理论述)、裴注史料的价值(详细列引及分析重要性之因)、吴长沙民社会生活(婚姻、名字、女戶等)为重点;后半部要不是吴简的出土,始终受限于资料之缺,根本无法深入探讨,但吴长沙性別比例和疾病还是值得一读。

《出土简牍与中古史研究》
汉晋部分不多,且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所存的太康元年地志辑考成果,也反映在其三国行政区划史里。挟天子整理曹操决策上的始末与成效。曹魏封王考则记录了曹丕打压成县王至曹叡一度改回郡王的转变原因。最有价值当属郴州晋简复原的上计簿,对比汉晋间的转变及其內容。

《魏晋文史寻微》
多篇以文史互证研究嵇康、阮籍等文人、玄学、魏晋时局变化的论文,也有较冷门的医史:何晏和皇甫谧服散考、风疾。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
参与写作《武侯春秋》的他,三国篇有荊州归属和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不过引用过程有不少商榷地方:武都郡早被迁民,引用郡国志的数据不太合适、云南有些不在行军之列的遗跡似应应收录;六朝篇有较少人关注的民间祭祀与蒋子文,也有早婚现象和秘学滲入儒佛道。

《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
三国相关考古主要是六朝建康城研究和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全国重点保护级),政治有吴人在西晋的乡思、西晋诸侯分食考(这问题史界者不多),重点是社会经济篇:汉晋亩产、租调制的田租、西晋占田与课田及租调制、九品相通的魏晋戶调、六朝江南的麦。作者曾在日留学,故引用了中日学者及新出简牍,也多所辩证。几篇是一脉相承的,思路是从亩产看政府收租量是否合理,但与质疑升实为斗的学者一样,沒有拿出斗字的刊本,也沒有考虑民屯所得大批粮食与政府支出(西晋比魏初多了很多官员),因此不见得西晋不能比魏初从民多得征收。

楼主 友盟李飞  发布于 2019-08-10 00:44:00 +0800 CST  

楼主:友盟李飞

字数:41878

发表时间:2019-05-15 06: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06 01:30:37 +0800 CST

评论数:7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