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科幻史学·从科幻发展史看经典作品

推书贴~那些年我看过的科幻好书

九宫格镇楼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4-18 19:33:00 +0800 CST  
二楼备用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4-18 19:34:00 +0800 CST  
【一】蒙昧时期

在引入第一本书之前,让我们先把时间追溯到17世纪。

17世纪,艺术上的巴洛克时期,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期,科学史上步入正轨的时代……

此时欧洲大陆上还正吹着“文艺复兴”的清风,人们思想解放的同时,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诞生,巴洛克流派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时封建主义逐渐瓦解,劳动力解放,从中诞生的资本主义,还只是个野心勃勃的年轻商人,刚刚开始积累原始的财富,并准备好了竖起征服世界的旗帜。

此时科学家们则正逐渐推翻“地心说”,思想碰撞,划出照亮蒙昧的科学的火花——日心说,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费马定理,圆锥曲线论……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甚至还有微积分,牛顿三定律,正在萌芽。此时,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都正在逐渐定型,而天体物理已经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从此来看,17世纪在科学和文学上都有丰富的积累。此时的主流思潮是由文艺复兴带来的复古风,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古典主义文学重视人的理性,与中国的“存天理,灭人欲”倒有些相通之处。

那么19世纪呢?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人类迈开了一大步。此时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已经基本成型,进化论就是来自这个时代。

在艺术上,之前流行的古典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又逐渐朝向写实主义发展。

【浪漫主义一词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即“罗曼蒂克”。其与17世纪的理性主义对立,更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或精神的世界。作者往往把情感和想象作为作品最重要的标志,使用自由奔放,感染力十足的语言,大规模地应用夸张的手法和狂放的想象。】

此时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因此,社会科学在这个世纪也大有建树。马克思主义就在这样长期的矛盾之后,在20世纪诞生。

在这个特殊的,有趣的时期,一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诞生了。它的第一声啼哭被当时当时太多太多响亮的声音淹没了,显得并不起眼。但是,它是科幻的起源。对于科幻迷来说,1818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818年,玛丽·雪莱,写下了《弗兰肯斯坦》。

人类史上第一本公认的科幻小说,一本思考科技进步给人类未来带来影响,带有强烈的警世性质和哥特风格的小说,来自一位女性作家,且来自19世纪,这三者显然都是有原因的。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4-18 19:39:00 +0800 CST  
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与支持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人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每过一段时间,人类社会就会推出新的思潮,并且,往往要不承接上个时代,要不是截然相反,且一定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19世纪,正是资本家洋洋得意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强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推动更多利润滚进了资本家的腰包。严酷的剥削与科技滚雪球一样的进步,使得社会科学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尖锐的矛盾中,总有人身处夹缝,感到困惑,并开始深思。他们不愿意选择与他人相同的路,无法产生对主流思潮的认同感。他们非常孤独,有的人在孤独中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比如马克思,而有的人,却继续孤独下去。

——可惜的是,玛丽·雪莱是后者。

《弗兰肯斯坦》花了那么大的篇幅描写一个怪物,一个遭受社会冷眼的可怖怪物,本性善良,却逐渐被孤独,愤懑,怀疑同化为一个真正的怪物。这绝对不是让人愉快的一个故事:它的主角是个怪物,且故事里充斥着复仇,死亡,强烈的争斗,血腥和各式各样不祥的的,让人不舒服的成分。它对科技,对社会进行的反思,我们可以在下面简单地剖析。

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玛丽·雪莱。

玛丽的父母都是英国有名的政界人士,父亲是无神论,无政府主义者,母亲则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权辩护》的作者。

这显然是一对非常有趣的组合。

然而他们其实并未对玛丽有多少好的影响——现实并非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发展。

玛丽的母亲难产早亡,父亲另寻新欢。母亲的死给玛丽的人生蒙上了去不掉的阴影——她无法摆脱自己是杀***的刽子手的事实。

而她的丈夫,年轻的诗人雪莱,其实本身是已婚人士,因此他们的爱情建立于私奔之上。他们成婚后,几个孩子也先后死亡,而志同道合的丈夫最后也早早离去。

由此可见,玛丽的人生中,曾经经历过多少次至亲之人死亡——以至于她的作品里,都蒙盖着死亡的阴影。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4-20 15:15:00 +0800 CST  
《弗兰肯斯坦》在世人眼中更多被认为是恐怖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哥特风格的基调,以及让人背后发凉的故事。一个科学家出于“让人类征服死亡”的愿望,怀着“科学就是让人类具有上帝一样力量的知识的合体”,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创造了一个怪物。

他恐惧自己的造物,仓皇逃走。

而那个怪物,逃出实验室之后,帮助人类做了许多好事,渴望融入社会。可却因为它的丑陋而别人憎恨。于是他杀死了科学家挚爱的人们,并向他的创造者提出各种要求排解自己的孤独。

最终,科学家进行复仇,而怪物也自焚而死。

从科幻的视角来看,能感觉出作者对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并非兴奋,而是忧虑。它是对知识积累过快的世界的感觉与担忧。

“科学的发展会是一把双刃剑吗?会让人类造出他们都无法控制,只能与其同归于尽的怪物吗?会不会出现人类被科技反噬的情况?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否跟得上科技的发展?我们真的有资格成为上帝,去造物吗?”

这时候我们就要再次回到时代背景。

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矛盾尖锐。如梦似幻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无数曾经不可能及的发明都出现在人们眼前。

玛丽对科技的反思很可能出于当时时代的震荡——尤其她出身于英国,这个老派的工业强国,资本主义强国。这个国家已经不如当年一样强大,它已经嗅到了退出霸主舞台的气息。而纵观整个人类,他们已经相当膨胀——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使得人类忘乎所以。

而从哲学和伦理学角度看,被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怪物本性善良,只是因为过于丑陋,被人恐惧,才会开始憎恨世界。这某种程度上可能体现了作者建构主义③式的思考。

与我国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有区别的是,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④,并非讨论人性的本身是否好坏,而是讨论人性是否天生注定。

但是,一个被拼凑起来的怪物,足以被称为是人吗?用人类的办法思考他,可行吗?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4-20 15:15:00 +0800 CST  
除此之外,如果把科幻史用性别的维度定义坐标,你会发现,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存在于不太相同的象限,但也彼此重合。

“成年的玛丽生活在一群放纵的青年,诗人和知识分子之中,体会到了那种热情似火、想要改变世界的冲动。但这同时,她发现自己却置身这场运动之外。浪漫主义确实歌颂美好的爱情,但这种歌 颂更多来自男性的视角。女人是美丽的,是梦,是诗,但她们是否也是人?②”

女性的身份赋予了玛丽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敏感的作家神经,以及她对于男权社会的深思。

一位女性作家成了一类文学的开辟者,为之后的女性作家们拓宽了道路——至此,女性作家们可以在新的天地里抒发内心的恐惧,孤独,和各式各样的感慨了。

综上,我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对科幻来说,这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混沌中,诞生的第一颗星星。比起它的后辈们来说,它不算耀眼,但是,作为开创先河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其具有的文学性和科学性仍然是不可否认的。

①哥特风格:原代指哥特人种【是日耳曼人的一种哦】,现在被中二的小孩子们搞得很非主流……此处理解为阴暗,惊悚,恐怖的风格。

②源自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对于《弗兰肯斯坦》的评论。

③建构主义:一个非常难以解释的理论,源于教育学,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常常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在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本性不重要,在人生中主动地学习和与社会互动之后塑型出来的性格,才是更重要的。

④本质主义:③的反面【然而其实还有个反本质主义……】。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4-20 15:15:00 +0800 CST  
久违的更新……短更,因为还有后续,没写完

【二】启蒙时期

19世纪的英国诞生了充满灵气的玛丽·雪莱,而19世纪的法国诞生了才华横溢的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现代科学幻想之父。

我想全世界科幻爱好者,乃至于全世界的读者,都对凡尔纳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作者,仅次于推理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①,甚至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提到凡尔纳,可以说的作品实在太多了。因此,笔者只选取了他最有名的一个系列作品。如果在阅读此系列之后,对他的风格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继续阅读其他作品。

提起这个系列,相信不少人至少读过其中一本了——凡尔纳三部曲,海洋三部曲。

有句话说,我们连孕育我们生命的海洋都不足够了解,却不知疲倦地探索星空。海洋,生命之母,不可穷尽的神秘之蓝。

凡尔纳是某种意义上,“海洋是人类之母”最好的佐证。他对于海洋的热爱与其匹配的想象力,简直就像是他真的诞生于海洋。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母亲孕育我们的子宫中,也本就充满了孕育生命的液体——羊水。生命的海洋。

因此,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一个系列,三部作品,就是紧扣海洋的题材:《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凡尔纳的作品,让21世纪的现代人来看,略显“平淡”。毕竟,科幻作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几个世纪前的人无法想象之事,今日之人习以为常。所以,如果你想看些大场面——震撼人心的,闻所未闻的,还是不要选择凡尔纳了。因为他写下的那些故事,大多已经在当今,成为了现实。

凡尔纳的作品,与玛丽·雪莱的不同。同样身处大机器变革的时代,后者担忧科技的快速发展是否会违背自然法则,是否会最终反噬人类自己;前者则高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梦想。

当然,凡尔纳先生的作品中,不止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对现实社会的反射。例如,《海底两万里》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故事中的灵魂人物,尼摩船长不仅体现了人对于自然的伟大改造,也体现了对强权【在当时是俄国沙皇的象征,在此不加赘述】的反抗,对肮脏的奴隶贸易的反抗,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以及鲜明的反战思想。

所以说,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镜子,也是一个时代的镜子。好的科幻作品,不仅仅要在科学上体现出狂野的想象,也要对于社会有所反映,有所剖析。如果仅仅在文学上浅尝辄止,那么,再过几个时代,就再没有多少阅读的价值。毕竟在未来,科幻中的科学技术成分,很可能就会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过期产品,不值一提。但是其中文学的魅力,仍然可以打动几个世纪之后,手捧书本的读者们。而凡尔纳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故事性很强,描写栩栩如生,但往往人物很少,甚至趋于扁平,按笔者本人的印象来说,只有尼摩一个灵魂人物。

显然,吸引我们的,更多的还是平实的语言,是风趣的行文,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①阿加莎·克里斯蒂,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强烈推荐这两本书,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画面感强且充满悬念,一口气读下来会非常畅快。但因为这是科幻推书贴,所以不在这里多加描述,喜欢推理作品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她的作品。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5-31 17:32:00 +0800 CST  
此处摘一段关于海底描写的原文【有删减】:

“我们终于到达森林边缘……这片森林由巨大的乔木组成,一走进它广袤的拱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枝叶奇特的排列方式震惊了——因为我到那时为止,还没有见过这种排列方式。

地面上寸草不生,灌木枝条既不依附,也不蜷曲,更不向水平方向延伸。而是每一根都向着海面伸展。没有细枝条,没有带状枝叶,灌木不管多细,都像铁丝一样笔直。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到海水密度的控制,都垂直地向上生长。这些植物一动不动,我用手一拨,枝干就马上恢复原状。这里是垂线的王国。

很快,我习惯了这种奇特的排列,也习惯了包围着我们的昏暗环境。森林的土地布满了尖石块,很难躲开。这里的海底植物在我看来相当齐全,甚至比北极地区或者热带地区还要多。但是,在几分钟里,我无意中混淆了它们所属的界,把动物形植物看成了水生植物,把动物看成了植物。谁不会搞错呢?在这个海底世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靠得这么近!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6-27 13:05:00 +0800 CST  
我观察到,所有这些植物界的产物,都只是由表面的厚块和地面相连。它们没有根,只要是固体,不论是沙子、贝壳、甲壳还是鹅卵石,都可以支撑它们,它们只要求有一个支撑点,而不是生命力。这些植物都只源于自身,它们存在的要素,在于这支撑它们、滋养它们的水。它们大都没有叶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形状随性的小薄片,颜色有限,只有玫瑰色、胭脂红、绿色、橄榄色、浅黄褐色和棕色。我在这里又看到在鹦鹉螺号上看到过的标本——但这些可不是干枯的标本——像是会撩起和风的孔雀开屏般的孔雀团扇藻、猩红色的瓷贝、拖着可食用嫩芽的片形贝、高达15米的弯曲纤细的古铜藻、茎在顶端变大的一丛丛瓶形水草,还有许多其他深海植物,全都不开花。”

该段来自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的第十七章“海底森林”,仅仅只是这个长章节中瑰丽描写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这本书的全篇都以科学,精确,但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海底世界。

仔细阅读可知,凡尔纳在环境及生物的描写上极其细腻,用词精确,使得小说看起来像是某种真实的科普作品。而其中的“我”,阿龙纳斯,作为一位专业的生物学家,凡尔纳很好地展现了他该有的专业素质。

事实上,凡尔纳采用了大量的专业名词,以其优秀的科学素养,近乎炫技地为人类撞开了现代科学幻想的大门,从此,科幻小说逐渐更清晰地展现其科学性。用现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说,也就是所谓的“硬科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写作科幻小说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法,使幻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譬如如果把科幻以“科普”“论文”之类的题材呈现出来,会不会别有一番趣味呢?

楼主 暗月喵  发布于 2019-06-27 13:05:00 +0800 CST  

楼主:暗月喵

字数:4780

发表时间:2019-04-19 03: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18:22:23 +0800 CST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