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民国史有太多可讲的!之前听过高晓松讲1949很有意思!60年前,两岸跨海而治,终成定局。随之改变的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命运。今天的我们为何会在香港台湾大陆或是海外,我们的命运与1949年又有什么关联?在那个大时代中,大多数人只能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冲走,但是知识分子,尤其是自由派的知识分子却在超脱政治立场,思考着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命运,在去留之间,为自己选择一个心目中的未来中国。在去与留的历史关口,他们做了怎样的艰难选择? 各自命运如何?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6 20:22:00 +0800 CST  
据统计,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81人中,留在大陆58人,去世4人;退迁台湾6人;在美国12人,加拿大1人。本人从中选择8位当年中国最顶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略述他们最后的结局,并通过比较,探讨他们结局的不同带给我们的思考。他们是:
1、五四运动学生领袖,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人、所长,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
2、新文化运动播种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
3、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4、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考古学家、一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5、中国现代化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化学家曾昭抡;
6、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国立清华大学代理校长、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
7、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8、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史学大师、教授的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以上八人,皆为各自学术领域的一代大师,前四位退迁台湾,后四位留在大陆。1949年之后,随着各自的选择不同各自的结局也有着天壤之别。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6 20:39:00 +0800 CST  
傅斯年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1949年1月,傅斯年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前身为成立于日治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光复后,台北帝大于1945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有人说,傅斯年“替台大脱胎换骨”。傅斯年把北大的学术自由精神带到了台湾,以哲学家斯宾诺莎所提宇宙的精神在于追求真理的理念,强调台大办学的宗旨是“我们贡献这所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在他任校长的两年里,他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了台湾学术根基及自由传统!
遗憾的是,这位敢说话、办实事的台大校长,来台湾不到一年,就在参加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时突然倒在了议会厅!蒋介石闻讯后,立即派行政院长陈诚前去指挥抢救,动员台湾所有名医,不惜任何代价抢救傅斯年!最终因脑溢血去世,享年仅54岁。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7 11:07:00 +0800 CST  
曾昭抡
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培育了几代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
曾昭抡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的曾孙,曾的妻子俞大絪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絪的哥哥叫俞大维,在台湾国民党政府中任高职!1949年曾昭抡夫妇选择留下!
中共建政后,曾昭抡先在北京大学担任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51年改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1953年后任高教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等职。而对英国语言文学有着很高的素养和深入研究的俞大絪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后,在新北京大学西语系做教授。两人同其他对新政权怀有希望的知识份子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热情。
1957年“反右”运动前,曾昭抡响应中共号召,和其他科学家共同就科研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针对一些科学家脱离科学的偏向,提出要协助他们妥善解决时间、经费以及合理安排使用等问题,然而这些意见在当时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批判。曾昭抡等提建议的6位科学家被划为右派。被打成右派后的曾昭抡被撤销了职务1958年4月,他应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之邀,并经中央有关部门同意后,只身一人前往武汉大学化学系执教!1961年,曾昭抡患上了癌症,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俞大絪在北大也是兢兢业业地工作!
wenge的序幕拉开后,1966年8月24日,清华大学hongweibing请清华附中红卫兵出面,拆毁了清华大学的汉白玉牌楼,并在清华校园里开始抄家和打人。当天晚上,在清华大学活动后的一部份中学生红卫兵来到和清华校园邻近的北京大学燕东园教工宿舍,开始抄家,毁坏书籍文物。
俞大絪被抄家时,她被强迫下跪不说,红卫兵还剥除了她的上衣,用皮带死命抽打。红卫兵走后,俞大絪悲愤难抑,遂服药自尽,终年61岁。那一天是1966年8月25日。
而曾昭抡在承受着丧妻之痛的同时,也被武汉大学作为“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当癌细胞开始转移、病魔严重威胁着身体时,他不仅没有必要的治疗,而且依旧没逃脱被隔离审查和批斗的命运。1967年12月8日,曾昭抡悄然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7 12:34:00 +0800 CST  
多说一句这个曾国藩氏家族和俞氏家族还真是人才辈出!你知道哪些?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7 12:47:00 +0800 CST  
胡适
他是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自由思潮的主导人物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於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在陈独秀大力举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年27岁的胡适始在北大任教,意气风发地参与开展了白话文运动白话。
讲胡适最值得聊的就是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
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谈着问题。 先说少谈着主义。普通老百姓不喜欢动脑子,所以喜欢口号式的语言,喜欢非黑即白。文化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充分证明了乌合之众在主义的引导下的癫狂,法国有一本名著《乌合之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兴趣大家可以去读一读。所以,在生活中怎么不做乌合之众的一员,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胡适说“ 有的人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作为自由主义倡导者!胡适肯定是不喜欢马列的!胡曾是毛的学生!胡曾对记者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这应该是胡适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有意思的是毛在1954年秋,发动百万知识分子对胡适政治、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领域的思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判!胡适的儿子胡思杜并没有选择去台湾!1957年“反右”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自杀身亡!
胡适1949年选择离开大陆前往美国!期间他的学生吴晗曾挽留他 胡适说”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它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胡自由主义思想,能够彻底揭穿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所以,统治者不喜欢胡适!
1958年4月 胡适回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 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胡适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
对于胡适有人说20世纪时鲁迅的世纪,21世纪时胡适的世纪,也有人说胡适胡适是裙带腐败、戕害学术的典范!是非功过还是留给后人评说吧!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7 22:44:00 +0800 CST  
在现有的环境下谈胡适的自由民主可能不太合适!胡适要做的就是启发民智!而这些与我党的宗旨不符!不过我还是相信我党会朝这个方向前进的!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7 23:23:00 +0800 CST  
叶企孙
1898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并于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他创立了清华物理学系和理学院!
叶企孙对中国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业乃至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受到他的提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
解放前夕,在蒋介石的迁台名单中,叶企孙也赫然在列。梅贻琦向叶企孙探询他的去留问题,叶企孙说,清华办学本来就置身于政局变迁之外,过去这样,以后也会保持这一传统。国民党的走与不走,与清华园无关。叶企孙回绝了国民党,决意留在清华。
1949年5月,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校务。
1951年底,清华、北大发出通知:该学期的期末考试暂停,学生配合教师做好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运动 1952年1月16日,叶企孙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作第一次检讨:“办公时间很少,每天只一点半到两点半”,“过去对政治学、经济学一向不感兴趣,解放后在政治学习上时间也花得很少,因此,水平不高,思想领导做得不够。”这确实是叶企孙的肺腑之言。可是他没有想到,群众纷纷对他的检讨表示不满,致使当晚的干部会议举行到深夜一点多钟。
文革爆发后,叶企孙被怀疑汉奸、特嫌,被捕入狱!值得一提的是叶的冤案系他的得意门生熊大缜冤案的牵连!熊大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第二年入物理,曾与钱伟长大学同班同学。1937年,熊大缜考取赴德国留学名额,,“七七事变”爆发,叶企孙全面负责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抢运工作,熊大缜放弃出国和新婚,做了叶企孙的重要助手!1938年初,熊大缜往八路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研制高效火药、购置 无线电收发报设备和军火,叶曾利用自己的影响帮助筹款和居间联络。但1939年4月,熊大缜被冀中军区以“国民党派遣特务”的罪名逮捕,并于4个月后被处死。熊大缜死时建议省下一粒子弹去打日本鬼子,自己则宁愿被石头砸死!一颗本来可以永远景仰的巨星就这样倏地一下子过早地陨落了!直到1986年10月才的以平反!
叶企孙也因此被一直被中央军委办事组逮捕、关押,释放后又被隔离审查!1972年5月31日撤销其专案审查,不再限制人身自由,准其搬回北大公寓,恢复其原工资。长达四年的囚徒生活虽然结束,但是,当他的海外友人任之恭、赵元任,学生林家翘、戴振铎、杨振宁归国后向北大提出要看望叶企孙时,均遭拒绝。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医院因抢救无效,平静辞世,终年79岁。 按有关方面要求,叶企孙逝世的消息,所有报刊均不予刊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叶企孙小规模的追悼会上,悼词只字未提叶企孙在我国科学事业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贡献,更未洗刷叶企孙先生生前所蒙受的屈辱
1986年,清华学生写信给吕正操要求为叶企孙平反。1987年平反文件公布。1992年,叶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之后,他的生平和业绩才终于得到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清华大学举行了叶企孙奖学金第一届授奖会。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8 21:00:00 +0800 CST  
叶企孙的学生熊大缜!看着有点像韩庚。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8 21:07:00 +0800 CST  
梅贻琦
梅贻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学成归国。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生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可以说,梅贻琦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将清华大学办成了一座名校。
梅贻琦先生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合大学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跨入世界先进水平。他领导的清华和西南联大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23位),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9 17:08:00 +0800 CST  
他1931年前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所倡导的“大师论”,早就响亮地回答了他的学生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人才世纪疑问和温家宝前总理大师难再之感叹。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使清华校政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他虽身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却从未在治校中倡导党义,而是以人格教育和通才教育理念来指导办学;他献身教育,热爱清华,生斯长斯,他人品高贵,清廉俭朴,虽身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打过短工,甚至独生儿子眼镜丢失都无力配付新的。他的侄子梅祖武曾经报考清华大学,但成绩不够,梅贻琦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为侄子走后门,侄子无奈地去了北洋大学;几年后,他的小女儿梅祖芬也报考清华大学,成绩同样不合格,梅贻琦依然坚持原则,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学。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9 17:09:00 +0800 CST  
作为寡言君子的梅先生,以无言的身教体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他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之家,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难复杂的局面,抗战爆发后与北大、南开两所风格迥异、规模不一的大学,合组西南联大最后暂时稳定在昆明,战时物质条件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人的想象,斯文的教授和活泼的学子们常常为吃口饭而发愁,许多教授和学生不得不到当地中学去兼课,教授夫人们则摆起小摊,以取得额外的收入来弥补日常生活。闻一多教授以篆刻图章为副业,梅贻琦夫人则常常摆摊卖小糕点济贫。
梅先生能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做出在今看来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来,离不开他一生坚守的信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在长年的办学生涯中,一直坚持自由学术信念,使教育不受时势、政党或政局所左右,展现出独立精神的强大力量。据清华大学历史学家、哲学家何兆武先生回忆,他在西南联大求学七年间,尽管梅贻琦校长当时身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但他从未在治校中倡导党义,而是以通才教育和学术自由理念来指导办学。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9 17:10:00 +0800 CST  
当然,最体现梅先生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的,莫过于1948年12月底他毅然离开被他自称为“生斯长斯,吾爱吾庐”的清华园。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不明白的人误解梅先生当年是投奔蒋中正先生去台湾的,甚至将其渲染为他的“历史污点”。但现存的史料,无一不表明,梅先生是在追求理想,为了清华,为了奔向他心中最神圣的教育事业。如果读者多了解梅先生,就会感受到一个圣洁灵魂的崇高。事实上,他离开北京清华并没有直接去台湾,而是去美国保管清华庚款,并资助旅美华人学者。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9 17:11:00 +0800 CST  
到了1952年,院系调整开始了,昔日的西南联大中的南开由私立改为国立,并且大力扩充,北大所有的院系不但得到了保留,而且还接受了当时颇负盛名的燕京大学,独独清华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元气大伤,仅仅保留了工科院系。梅贻琦在清华建立起来的“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度也荡然无存。
1955年当他感觉在大陆办学无望应邀回台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实际上是原子科学研究所,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培养出李远哲这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许多大学者都是他当校长时培养出来的,看看当年清华留下的那些大学者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等大学者的悲惨晚景(不仅学术无所建树,而且遭受非人待遇),就能知道梅先生的出走是何等英明,他晚年能够在台湾继续从教,为中华民族传承文脉。
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大医院。梅贻琦去世后,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9 17:11:00 +0800 CST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29 17:12:00 +0800 CST  
梁思成
梁思成,1901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1953年5月,北京市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30 18:56:00 +0800 CST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林徽因民国四大美女之一,才气与美貌并重徐志摩为了她离婚,金岳霖为了她终生未娶。梁、林 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梁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30 18:57:00 +0800 CST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从1937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30 18:58:00 +0800 CST  
1950年初,梁思成与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7]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30 18:59:00 +0800 CST  


楼主 小青年1995free  发布于 2015-11-30 19:00:00 +0800 CST  

楼主:小青年1995free

字数:5288

发表时间:2015-11-27 04: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7 06:01:39 +0800 CST

评论数:26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