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不太监的历史,幽默,沉重,清新,2B

他回去之后,对王娡说,这事啊,齐厉王是答应了,但是吧,刘次昌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呢,担心怕燕王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燕王的事情是哪件事。
这个燕王叫刘定国,历史上我们见过很多荒淫无度的皇帝,王爷,所以也就不稀奇了。这个刘定国不仅和自己的姐妹们乱伦,而且还和自己的三个女儿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所以最后刘定国就被主父偃告发杀了。甚至连燕国的国都给去了,改成了郡制。
这就给了王娡两个暗示,一,刘次昌也有乱伦的事情,二,这事快拉倒吧。
王娡也无所谓,毕竟自己的外孙女,不愁嫁。
但是这事吧,可就烦透了主父偃,主父偃说,你这不逗我呢么,你太后闺女好嫁,我这闺女下嫁也行。但是主父偃不是那种向下看齐的人,他一辈子争强好胜,自己的闺女再嫁个种大田的,主父偃得气死在地里。
所以这事没把王娡惹急了,倒是把主父偃给惹急了。
主父偃什么人啊,专治各种不服,尤其是皇家的,那张嘴叭叭能说死一个人。
主父偃于是就到了汉武帝跟前说了三件事,一,齐国有钱,齐国那里产盐,珍珠,黄金,小黄鱼什么的,比中央都有钱,这么有钱的地方你要不要,二,齐国在吕雉的时候就叛乱过,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孝王也参与了叛乱,这事你算不算,三,齐厉王刘次昌淫乱后宫,有损大汉老刘家的名声,这事你管不管。
汉武帝就一个字,办!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8 11:25:00 +0800 CST  
这事还就是交给了主父偃去办,主父偃可是为了报私仇的,你不是不要我闺女么,那我要你的君主位置。
刘次昌胆子小,一个连自己的姐妹都那啥的人,也不是有什么大能耐的人。他年龄不大,才做了五年的国君,主父偃这么一闹,孩子吓坏了,拿着一瓶公元前四百年的敌敌畏一连喝了三杯,今夜不死不归。
刘次昌自杀了!
本来主父偃也是想惩罚下,闹闹。没想到出了人命了。虽然说刘彻和刘次昌关系不是很近吧,但那也是没出了五服的堂亲啊。
告刘次昌的是主父偃,查刘次昌的是主父偃,结果刘次昌死了,这事谁负责?主父偃第一个跑不了。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8 11:25:00 +0800 CST  
刘次昌的自杀,这就直接导致了主父偃的干系脱不掉。人家怎么说也是全国最富有的国家的一把手,刘次昌的死,说起来算是你主父偃逼死的。相当于中央某个常委下去查山东省长,结果不小心查死了,而且这省长还是某大的远房侄子。
在主父偃的手里,两个诸侯王死了,而且全都除国。
这对主父偃第二个不利就是,他一时成了诸侯杀手,那他成了全国诸侯王的公敌了。今天杀燕王,明天杀齐王,那楚王赵王肯定和你不对劲,万一哪天你到楚国剔剔牙,我楚国王室还不都得跳汨罗江去给屈原包粽子。
再说这帮哥兄弟在八十年前是一家,都是刘老邦身上下来的,你动那个都不好。
对这事最害怕的其实是赵王,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赵王家......
是啊,汉朝的家庭关系很乱,赵王家也有乱轮的事情。真不知道老刘家的人为什么都好这一口,总觉得野花不如家花香!
赵王想了想,先发制人!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8 11:25:00 +0800 CST  
但是这个先发制人也是在主父偃离开长安的时候制的,其实说起来,在赵王刘彭祖,燕王刘定国,齐王刘次昌这三个人中,同样是小不正经,但是赵王还算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上书就告了主父偃两个罪状,也不用十几条的列在那卖弄文采,就两条,他相信这两条足以定主父偃的死罪。
第一条,受贿,关系到国家的反腐大计,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贪官,而且是满朝皆贪,谁和钱都没仇,而且你不受贿显得不合群,也不够意思。
第二条,谋杀诸侯王,这事也是个历朝历代都有事情,每个朝代都有几个很幸运的倒霉蛋诸侯王,一朝入侯门,千古留笑名。他的生命也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汉武帝正在气头上,正在一根根地拔胡子,忽然有人来告状,告状的还是自己家的人,告的是自己最喜爱的大臣。
汉武帝这个时候为难了,于是立刻就把主父偃抓起来问,你是不是没管住自己的手,摸了点啥。主父偃就说,是是,是该剁手,拿了国家的钱,我服从改造,以后一定以中央为中心,紧随大汉共和国的步伐,一切为民,与时俱进......
对于受贿这事,主父偃认错是相当快的,也很诚恳。
但是对于谋杀齐王刘次昌这罪名他打死都不承认。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9 11:26:00 +0800 CST  

中国人的观念中,在高层是,钱多不扎手嘛,反正是纳税人的;在底层中对钱的观念是钱是王八蛋。因而中国对于钱的去向在这两个层面量刑也是天壤之别。一个市级官员贪污达到十四亿也就判个八九年,改造期间教教书什么的,减刑下也就五六年不到,但是如果银行多吐钱给百姓,是要判无期的。
所以,历朝历代贪污都不是重罪,包括和珅之死都不是因为他贪了钱,但是谋杀王室皇室这可是重罪啊。
皇家生个儿子多不容易,你说杀就杀了。
本来主父偃和汉武帝关系很好,只要这个时候有人给主父偃说句好话,说他没罪也就没事了,但是主父偃这个人我们说过,太得罪人,他走到哪屁股后边都是一群随时准备给他一刀子的人。
这个时候御史大夫公孙弘一看,除掉主父偃的机会来了。参他娘的一本,这一本就将主父偃给参到了地下。
公孙弘说,主父偃是刘次昌之死的首要负责人,不办他,给不了天下一个说法,给不了齐国一个说法。
于是,主父偃和刘次昌也是脚前后去了下边。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9 11:26:00 +0800 CST  

主父偃的结局,灭族!
说说主父偃这个人吧。他肯定不是个好人,也肯定不是坏人,这个世界没有坏人,只有不好的好人。
他为什么会不受世人喜欢,为何又会受天下排斥。
答案就在他的性格中,他本是就是一个很孤独的人,孤独得有些变态,他明白这个世界谁都靠不住,谁都不会是他自己,无法切身体会他的一起。
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在坚持从前的自己。年少求学时,一个走在大雪弥漫的山林,走过暴雨横肆的山道,走过人间的坎坷路;他受穷时,亲戚不看他,朋友嘲笑他,连父母都不认他,他也曾经跪在荒野无助地哭喊过,难道自己真的就不为这个世界认可吗?难道自己就不能像一个一般人那样,哪怕和自己的亲人能团聚也好,这些自己真的不能拥有吗?他痛苦,失落,无助,他失意时,没有一句安慰,没有亲情友情的温情,他病了,只能自己挪动着从草席下来颤颤巍巍得打开药罐,连草带汤得喝下去,他哭了,没有一个人在意他痛不痛。
他要被斩首了,大家都在喊,杀他。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9 11:26:00 +0800 CST  

他要被斩首了,大家都在喊,杀他。
主父偃其实已经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从他说的那句倒行逆施开始,他就已经看明白了这个世界。或许他早就该死了,这个世界是无法允许他这样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人活着的。
主父偃,一生受到家人冷落,朋友嘲笑,但是不畏强权,敢于做事,坚持理想,终因与世不和,为险恶的人心所杀。这就是我对主父偃的评价!
虽然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中,主父偃是那种有点二有点虎的角色,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现代人,应该明白,这种二,这种虎,叫做直爽人。虽然大家都希望在我们的生命中会出现几个这样的朋友,但是当真正我们的生命有这样一个人闯入,我们也无法接受,这就是人。
那么在主父偃入狱的时候,那个落井下石的毒舌公孙弘又是何许人也。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9 11:27:00 +0800 CST  

【公羊学】
公孙弘这个人可了不得。
公孙弘是汉朝历史上第一个以丞相的身份封侯的人,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张苍,申屠嘉,卫绾等等这些丞相没有一个既是丞相又是侯的。
丞相和侯你选一个吧,是在中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是回到封地做一个山大王。
公孙弘,山东寿光南的纪台乡人,公元前220年,也就是刘老邦7年,公孙弘出生,这一年还有一个人出生,就是贾谊。早年的公孙弘在家乡谋得了一份狱吏的工作。也就是个临时工,没有什么编制。干这工作的也不是老实人能干的,你得能打,能吹,能侃,能忽悠,这是我们队一般这种工种人的理解。
但是公孙弘和这种官方打手不同的是,他读过书,你就想吧,一个只读过《诗》《书》的人能够闻名整个郡县,那地方得有多少文盲,这种书在古代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语文读本,都是基础的东西。
别管怎么说,这地方出来个识字的也了不得啊,鸡毛当棒槌使,推荐吧。于是,公孙弘被推荐到了中央,当了博士,是个官职,同时那位和他岁数一般大的贾谊,也被征为博士。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已经到了汉文帝的时候了。
公孙弘这个人比我们认为的一般的监狱打手强太多了,我觉得可能是他的人生观念随着年纪的增长在发生变化。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9 11:27:00 +0800 CST  

公孙弘到了四十多岁,也就是公元前159年的时候,又开始了学习,已经是太中大夫的他可能觉得自己这点学识,在那全是书袋子的朝廷中不怎么好忽悠,于是他再次想起了读书。
这次他选择了一本奇书——《盗墓笔记》,哦不,《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汉朝除了开国的那一批功臣,后来凡是厉害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要靠读春秋来标榜身份的,一说读过春秋,那这不是一般人,就好比现在一说看莫言,郭敬明的书,那你是文艺青年,一说看唐家三勺,西红柿的书,那你是屌丝青年一个道理。其实文化这东西本来就是分不出高低雅俗的,如果要分,那只能说平台!
等到公孙弘六十岁的时候迎来了他的第二春。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19 11:27:00 +0800 CST  
在曹丕发明九品中正制之前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举贤良,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举孝廉,谁在当地名声不错,谁比较孝顺,尤其是在当地出了名的,又当地的县衙往上推荐,这就是举孝廉的制度。
在公孙弘赋闲在家的时候,正是汉武帝大折腾的年代,结果折腾来折腾去,由于触动了贵族利益,一系列的政策无法施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于是汉武帝就要求举贤良,由全国各个郡县,来推举一批不畏权贵的贤良之士。
汉武帝对外要的是敢于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人,对内依旧需要这样的人。
元光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30年,淄川国(山东寿光县)推荐了公孙弘。
汉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被推荐了一次,但是没有什么政绩就回家了,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又拿起了书本,六十岁再次被推荐。这次公孙弘也说了,你看我,二十年前被撵了回来,你们还是选别人去吧,我不贤良,不去。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2 10:54:00 +0800 CST  
最后大家都说,快去吧,文盲中好容易找到一个学前班的。
公孙弘就再次入朝了。
公孙弘入朝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别说对策怎样吧,首先得干。因为他首先被安排在了太常寺,所以他的这封上书,首先是太常寺的大人们看,把太常寺的大人们看的直打哈欠。
最后太常寺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一看,立刻拍手,好!
所以自己写的东西好不好,得要看让谁看,作文得不了高分不一定是自己写的不好,也可能是阅卷老师瞎了眼呢。
汉武帝一看,就知道,公孙弘一定会有用的,而且公孙弘这个人很老实,当然,也只是看上去老实。
等到了元朔的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就发生了主父偃吓死刘次昌的事情。
公孙弘这个人的口才那是相当的犀利,主父偃是文笔很好,一个嘴上毒,说谁谁死,一个刀笔遒劲,写东西就跟写生死簿似的,提谁谁完蛋。
元朔五年的时候,来了一件事,汲黯和公孙弘不对付了。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2 10:54:00 +0800 CST  
汲黯可是了不得的人,在汉武帝眼里,汲黯属于安邦兴国那一类大臣的,在灌夫窦婴那一节提到过汲黯。
汲黯,字长孺,是河南濮阳人,汲黯的家族历史很丰足,这一家子从汲黯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爹开始,就是卫国的名门,受到卫国的恩宠。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汲黯做了太子洗(读xian)马,这不是给太子去洗马的官,而是太子的辅导教师,也就是刘彻的老师。
汲黯这个人有些耿直,用汉武帝的话说是愚直。他比较佩服袁盎,而且和灌夫交往不错。正所谓,狼找狼,鬼找鬼,蜘蛛找的八条腿。从和他交往的人可以看出,汲黯也是一个不畏权贵,敢于较劲的人。
举个例子,当时田蚡当宰相的时候,大家去见田蚡都要拜一拜的,当然,田蚡也礼节性的从来不回拜。汲黯就看不惯田蚡这臭架子,于是汲黯见到田蚡也不拜,就是作个揖摆摆手完了,留下田蚡独自在原地凌乱。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2 10:54:00 +0800 CST  
这个人还相当有坚持,比如说灌夫出事的时候,大家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汲黯和宗正刘当时这些人还是上去帮灌夫说了话,虽然没保下来。
而且这个汲黯还敢当着大臣的面数落汉武帝。一次朝堂上,汲黯就说汉武帝,你要想真的做出点事情,就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上施行仁义是不行滴。当时汉武帝气的,但是没敢发作,立刻散朝,散朝就对身边的人说,你说汲黯这个人,他就是愚直。意思就是说,又楞又正直的。
不管怎么说,反正汲黯是把汉武帝恶心的挺厉害,但是汉武帝也没有把他怎么样。
其实观察历代明君,都这样,不会因为某个大臣说了他一句而把他怎么样,就像现在的老板们一样,好的老板根本就不会因为员工几句话而把他怎样的。
但是汉武帝是真的不喜欢汲黯这个人,但是也没有打算将他灭了或者让他下课。
汲黯身体多病,隔三差五请假,哎呀,皇上,臣这个身体又不行了,请准辞。汉武帝的反应一直都那样,去吧。
过些日子回来了,汉武帝也不问病怎样了,反正就是想走就走,想在就在,反正你说话我不听,你走我不拦,你留我不撵,工资一分也不少地给你,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这么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千古的一段“佳话”。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2 10:55:00 +0800 CST  
有一次,庄助替汲黯请假,汉武帝就问庄助,你觉得,汲黯这人如何。庄助立刻竖起一大拇指,作为兄弟没说的,作为大臣也是守国安邦,志气凌云的好男儿(e)。
汉武帝说了这么句很有趣的话,汲黯应该就是古时候说的那种报国安朝的大忠臣了。
汲黯把汉武帝恶心到了一种由恨生畏的地步,比如刘彻接见公孙弘的时候,头发也不梳,穿个拖鞋就能接见,接见卫青的时候有时吊儿郎当得横在床上,但是,汉武帝接见汲黯,那比如穿戴整齐,稍息立正,相当的规范。
这不公孙弘和汲黯就掐上了,这俩人吧,其实恩怨宿久,汲黯是真老实,公孙弘是假正经,汲黯看不惯这种人,这两个人向来拧巴。汲黯在九卿之列呆了十一年都没有得到提拔,后来公孙弘当了丞相,汲黯还嘟囔着和汉武帝说,陛下提拔人就像堆柴禾似的,后来的防到上边了,这就是“后来居上”这成语出处。
这两个人虽然掐,但是谁也掐不死谁,这哥俩一直斗到死,都也没有分出胜负。原因是,为国!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2 10:55:00 +0800 CST  
关于公孙弘的成语很多了,比如“燕而不冠”“如发蒙耳”。
公孙弘是一位公羊学大家,此外我们还知道的公羊学大家还有,孔广森,龚自珍,魏源,康有为,都是熟人,后边再说。公羊学是专门严谨《春秋》的一门学问,也是儒家的一个治世经典,比如后来的维新变法就是公羊学为之提供的理论依据。
公羊学在公孙弘那里便成了哲学的一部分,就是“和”哲学。
和是历来最高的学问,也是混迹朝堂的必备素质,和就是和(huo)稀泥,大事小和(huo),小事不和(huo)。
【三大战役】
朝廷的先这些,我们再把镜头聚焦到,沙海浩瀚,边关冷月的北方!
那一年,十万军马,那一年,浩浩烟沙!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2 10:55:00 +0800 CST  
【三大战役】
朝廷的先这些,我们再把镜头聚焦到,沙海浩瀚,边关冷月的北方!
那一年,十万军马,那一年,浩浩烟沙!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匈奴的左贤王进犯上古,渔阳,就是今天的张家口市宣化往南到北京的密云一带。
说说左贤王,左贤王是匈奴部落中一个非常尊贵的封号,左贤王一般是匈奴太子来当的。匈奴所有有记载的单于宫46位,其中以左贤王的身份当上单于的有13位,比如我们熟知的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乌维单于就是以左贤王的身份当的单于。
在匈奴中有“四角王”,“六角王”,“十等王”,等等,这些代表着匈奴的单于继承顺序,左贤王当然是第一个继承顺序,也就是匈奴单于如果不测,正常的情况是由左贤王来继承单于位置的,接下来是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5 10:30:00 +0800 CST  
这次匈奴进犯上谷也是没打算真的玩命,也就顺点东西,溜点马羊。但是当时守在这里的人不是普通的小官,而是景帝朝就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的韩安国。这是高级干部啊,韩安国看了看手下也没多少兵,但那也不能认怂啊,用李云龙的话说,作为一个剑客,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
韩安国就带着七百人出城迎敌去了,结果没打过,韩安国还被打伤了。韩安国一看这匈奴的气势,立刻决定,不亮剑了,认怂。守城!
于是这一代就有上千头的牲畜被抢走,还有一些汉人被抓走做奴隶。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5 10:30:00 +0800 CST  
汉武帝本来就已经开始找茬了,这匈奴还自己添乱。再怎么说汉朝也是中原第一大国,你抢了东西抢了人,连个屁也不放,汉武帝当然不会放过你。
于是汉武帝没有再纠缠朝中的争吵,立刻命令韩安国到右北平驻扎,就是今天的山西阳高和怀安一带,这个安排是防止匈奴东进。其实看看这个地方我们就会注意到,右北平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内蒙的交界处,战略要地,这次看来,汉武帝是要玩真的了。
这次汉武帝给了卫青三万精骑,李息作为部将出击匈奴。
卫青李息火速进军云中,也就是今天内蒙的托克托县,目的是从这里迂回进军河套以南的地方,也就是“河南地”,可不是黄河以南,而是河套平原以南。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5 10:31:00 +0800 CST  
卫青这一仗打得很有艺术感,他的行军路线是沿着长城走的,所以在平原和山头都没有露面,队伍也就没有被匈奴侦查兵发现,就这样,卫青一路沿着长城,直到到了高阙塞(内蒙古杭锦后旗),卫青对这里发起了突然进攻。守城的守卫没有注意,甚至都来不及传令求援,关塞已经没了。
大家看看中国地图,在黄河那个“几”字的头上的位置,看看是真在内蒙的哪个部位,打下这里,基本代表,匈奴的东西联络打断了。
这里有两重要的匈奴部落,就在这个河南地,他们是汉朝第一批被打跑的匈奴首领,当然,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后边还有更惨的。白羊王,楼烦王就在这里。
这个时候的卫青已经完成了对匈奴二王的彻底包抄,接下来就不用废话了,先不说人多少,被包围的人,从开始就已经顶上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能在这种情况下反客为主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5 10:31:00 +0800 CST  
白羊王和楼烦王估计也就那样,最后被打跑了。
这一战,可能收回了之前汉朝被抢的所有东西,连本带利都收了回来,历史记载,活捉3071人,牛羊百余万头。
赚了。
此战之后,汉武帝在河南地设置了五原郡和朔方郡。
而且汉武帝派十万兵马进驻了朔方。
此一战,说明了汉武帝看对了一个人,卫青,也彻底改变了汉朝一直挨打的旧状。从此之后,卫青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的军事才华。而汉武帝也在证明,他一心抗匈的决心。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6-25 10:31:00 +0800 CST  

楼主:晖朦朦

字数:524171

发表时间:2015-03-05 22: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3 17:49:22 +0800 CST

评论数:1092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