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不太监的历史,幽默,沉重,清新,2B

来顶啊,都干哈去了捏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19:00 +0800 CST  
又他奶奶的秒沉了?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37:00 +0800 CST  
我又想太监了,诸位给我出个办法。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38:00 +0800 CST  
【吕不韦的恶果】
这位服侍了庄襄王和秦始皇两朝的相国,终于在嫪毐的事件之后也画上了句号。
嫪毐出事之后,吕不韦是第一个跑不了的。和太后通奸的人里边有他,推荐嫪毐给太后的人是他,最后剿灭嫪毐集团的人里边也有他。就好像民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杨度,公车上书的时候有他,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人有他,和孙中山闹革命支持共和的人里边有他,入中国共产party的人里边也有他。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0:00 +0800 CST  
我相信吕不韦不是人格分裂,他是没办法。他想脱离太后,将嫪毐送进了后宫,那一刻他就应该有思想准备,如果有一天嬴政发现了这一切,自己是什么后果。只能说他太聪明了,物极必反,聪明过头就会引火烧身,就像《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批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0:00 +0800 CST  
就在嫪毐事件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十年的十月,公元前238年,吕不韦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并被调到了自己在河南的封地。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是有两个,一个是吕不韦有功劳,他开辟了秦国东方的通道,占领魏国的国土,将六国南北隔断,合纵无法进行。他辅佐了两朝的国君,功劳不小。二是吕不韦的权力太大,门下士人三千,奴仆一万,用咱们的话说,那不是一般人。   在自己的封地被规了三年的吕不韦,终于饮鸩自杀。   这一年是公元前235年,那个天才的商人,政治家,结束了自己不凡的一生。   秦始皇没有下达杀死他的命令,只是让他迁到蜀地,有没有要杀他的命令,没有。他之所以自杀,我能想到的原因,只有一个,尊严!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0:00 +0800 CST  
二十多年前,嬴政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刚刚三十岁,年轻的吕不韦一眼看中了那个被他称作“奇货可居”的异人(庄襄王),异人即位后,他担任了相国,异人死后,他又辅佐了嬴政足足10年。他一生的巅峰便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其实他相比中国历代的历史 国相来说是幸福的,他死在了自己事业生涯的最顶点。他是个商人,家财万贯,他是个文人,《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他是个政治家,千秋功业,两朝重臣,他是个失意者,一杯鸩酒,万千化空。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0:00 +0800 CST  
他的面前茶几上放着那杯正在氤氲着毒蓝的酒盏,眼前浮现出自己一生的经历,有些片段由于时间太长已经模糊,但是那几个瞬间一直清晰,那个从卫国走出来的商人,那个当时最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他看到了两代君王的成长,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度在他的治理下是如何如一尊神石屹立在这片他无比热忱的土地,他从未有不臣之心,但却做了不臣之事;这时他已经端起酒杯,一个仆人对他说,“相爷,真的要走了吗?”
不语,沉默!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0:00 +0800 CST  
“孩子,我是你的仲父,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还是明白,你的亲爹是他,我看着你长大,终有一天你会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你会柄史千古,下边的路,自己走吧。”我想这是吕不韦最后的心声。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0:00 +0800 CST  
然后他轻笑,他很欣慰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成长,他终将统一这个混乱的时代。一滴眼泪砸进了酒盏,激起一些酒花。以袖遮盏,仰头一笑。
他安详地坐在那里。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1:00 +0800 CST  
六十春秋怎回首,金戈铁马入江流,若有泉下知古今,含笑曾经万户侯!
享年57岁!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1:00 +0800 CST  
【李斯的崛起】   吕不韦死后,作为曾经的相国,是偷偷被门客葬在了邙山。当时嬴政大怒,他恨吕不韦。用他自己的话说,你吕不韦有什么功劳,让我称你仲父。说这话我就觉得嬴政有点雁过拔毛了。   不过吕不韦不是秦国第一个被办了的丞相,也不是最后一个。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1:00 +0800 CST  
秦昭襄王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范雎,他对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方针,范雎是战国末期唯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这个方针一提出来,韩国(不是现在的棒子国)着急了,为啥,韩国离秦国是最近的,秦国对韩国的打击一直没有消停过,所以韩国一直很郁闷,嬴政时期,韩国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吕不韦的事刚刚过去不久,就琢磨着想对秦国玩点什么,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而且这个主意让人听了都想笑。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干什么呢,搞工程,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国力。这个叫郑国的人去了秦国就开始倡议嬴政修水利,秦王很高兴就答应了。于是一条横亘渭北300里的水利工程就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1:00 +0800 CST  
这样出现了。我想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这个水利的具体项目叫做“郑国渠”。但是郑国的身份和此次来秦的目的被举报了,嬴政大怒,于是借着这个事,发动了一个叫做“逐客”的全国性运动。就是将所有在秦国事业单位的六国人全部驱逐出境。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1:00 +0800 CST  
也是因为这件事,让一个人展露头角,他是吕不韦的门客,也在被驱逐之列,也留下了一篇千古经典的文章。这个人叫做李斯(楚国人),这篇文章叫做《谏逐客书》。而且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了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   这篇文章大体是一个主题,你秦国之所以有今天,是离不开六国的,六国的人为秦国的建设出了多少力气。其实想想李斯的总结能力相当的强,这点还真是,我给盘点一下,百里奚是虞国的,商鞅是卫国人,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治世之才,在当时这些都是顶级的人才,还真没有几个秦国的人。也就是秦国给当时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平台。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1:00 +0800 CST  
这篇文章被嬴政看到之后,立刻收回成命,将被驱逐的六国之人给招了回来。顺便插一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人才人口流动现象并不罕见,那个时候各国之间相当的开放,比如齐国的田单在齐国呆不下去了,就去了赵国,燕国的乐毅后来也去了赵国,魏国的人才流失最严重,商鞅去了秦国,吴起在魏国呆不下去了,去了楚国,廉颇在赵国呆不下去就去了楚国。我们就把当时的各个国家看成是一个个的公司,这个公司不要我,那我去另一个公司,就这个意思。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2:00 +0800 CST  
其实我们说乱世,什么是乱?表面是乱,实际上是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候,当时周朝的礼乐制度崩塌,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的意思就是对中国的出路寻找合适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后被一致认可为法家。意思就是依法治国,君主说了不算,大臣不算,百姓也不算。谁说了算呢?法律,国家领导人的职责就是立法,司法,执法。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2:00 +0800 CST  
早在二十多个世纪之前,我们的老古人能有这种法治意识,相当的不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法家确实是那个时代最需要的治国理念。   继续说李斯,自从他被嬴政赏识之后,秦始皇让他做了廷尉,是九卿之一,管刑狱的,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兼检察院兼公安局。   李斯是河南的上蔡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先秦法家都是混的风生水起的,像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他们的老师叫荀子,不陌生吧。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2:00 +0800 CST  
关于李斯有一个很有名的“老鼠哲学”,就是李斯小时候看到垃圾堆里的老鼠(厕鼠)和米堆里的老鼠(仓鼠)感叹道,“人要是没有出息,就跟耗子似的,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能耐,就要看他所处的平台”。他强调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平台的重要性,所以他选择了秦国,是并不意外的。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2:00 +0800 CST  
李斯当了秦国的廷尉之后,第一笔单子就是攻打韩国!   这可不是李斯的首创,秦国是一直有事没事的就敲打一下韩国,吃饱了打一打韩国,饿了打一打韩国,高兴了打一打韩国,不高兴还打韩国。一个相声曾经说过现在世界的国家军事实力排名,美国是想打谁打谁,俄罗斯是谁骂我我打谁,英国是美国打谁我打谁,中国是谁打我我骂谁,朝鲜是谁打我我打韩国,有点这个意思。   秦始皇十四年的时候,这是秦国的既定方针是先灭韩国,一个叫韩非的人出使秦国,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凭的就是他的才华。   对,就是他的才华,绝对不是口才。   为什么?因为韩非结巴。

楼主 晖朦朦  发布于 2015-03-07 11:42:00 +0800 CST  

楼主:晖朦朦

字数:524171

发表时间:2015-03-05 22: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3 17:49:22 +0800 CST

评论数:1092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