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看到那个画面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就是法庭上,男主迈克尔听到对女主汉娜的宣判:无期徒刑,泪如泉涌的悲伤特写。

因为,至此,我已经完全被带入到剧中人物的情绪之中,体会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悲伤,甚至还能共情到,二战后,德国人(犹太幸存者和参与到迫害中的普通人)整代人的哀伤。

犹太幸存者自不必说,一些普通的德国人,他们并非存心作恶,只是不自觉被时代裹挟其中。比如汉娜,只是因为在西门子公司时,觉得党卫军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于是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看守。

她不仅简单本真,甚至本质是善良的,当她偶然遇到患病少年迈克尔时,随手帮助了他一下就可证实这点。

然而,在集中营的工作,包括每个月挑选60人的死亡之旅,包括防止犯人逃走因此让他们活活烧死在教堂,如果不去做,死掉的会是自己。尽管初衷并非要残害生命,只是在对工作尽责。

那么,这些人,该如何审判?这是战后德国需要正视的一个公众问题。如法学教授在大学生课题小组的推荐书目是:《德国罪过问题》。二战期间,有100万德国人参加了武装党卫军。8000人在奥斯维辛工作。

距离纽伦堡审判,1966年的审判中间跨度长达20年。激进的年轻一代不耻于父辈们,认为他们没有良知,撒谎,蓄意遮羞,不想回顾自己以往做过的事情。

而审判不能依据对错,必须依据当时的法律证实动机,才能证实谋杀。

这对参与其中的一些普通德国人来说,要准确厘清实则很难。可是愤怒的公众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出口,于是,简单、不懂得说谎保护自己的汉娜,成了替罪羊----那份报告并非出自她手,因为她是个文盲。可,为了掩盖这点,她认罪了。

还想到另一个问题:参与其中的普通人,战后又该如何面对过去的记忆?从战场下来的士兵,都有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可能。汉娜的方式是麻木。她从不回忆过去,,,吗?不,从她让迈克尔朗读的行为,记忆只是被搁置了。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就是搁置,因为你无法去面对,无法从中捋出一个能说服自己行为的清晰的逻辑线。如若不能说服自己,又该如何承受内心的煎熬?

36岁的汉娜,单身,行尸走肉一般,麻木滴活着。直到她遇到15岁的少年迈克尔。

这当然还是个爱情故事。从迈克尔患病痊愈,返回送花表示感谢,无意瞥见汉娜女性酮体的荷尔蒙悸动开始,俩人见第三次面就赤裸相对,因着性的吸引纠缠在一起。

见面做爱是他们的相处方式。从开始询问名字,到朗读,再到电车相见时彼此的怒气冲冲,情在不知不觉间滋生。有时候的爱,在矛盾中能够更深刻滴体验到:你是不是在乎我,并以自己假装不在意的倔强方式。

其后的相处,各种文章的朗读,自行车旅行,这都是爱的气息。

然而,迈克尔的生日,将俩人原本只是不问年龄职业各种社会因素介入的最本质最单纯的相爱,无可逃避滴需要面对现实:迈克尔有更合适的同龄人。那个分手的冲突场景,无需提到具体的事儿,恋人间是敏感的,他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她感觉到他的心不在焉。于是,一切戛然而止。

8年后再相见,就是审判席。

他可以救他,道出往事,证明她的文盲。然而,他退却了。

从此,爱与负疚背负一生。

也尝试过救赎,就是继续给她朗读:邮寄各种录音带。她备受鼓舞,学会了认字写字。

他从不回信。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要拒绝回信,为什么要拒绝她出狱后和自己在一起,为什么持续去帮她。他明明还是忘不了过去,是在意社会的舆论?物是人非?总之这种明确的疏离令她绝望自杀。

迈克尔一共哭了三次。

第二次是在得知汉娜自杀的狱中,像个孩子一样耸着肩抽泣着。我想他内心的某个部分,那个少年始终还在,那个隐藏着密密心事、情窦初开的少年。尽管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浪漫,可这影响了他一生。他与其他女孩做爱、共眠的时候,总要下意识迟疑一下:为什么不是汉娜。

他带着年少沉重的隐秘心事,与人很难相处。没有女人能真正了解他并走入他的内心。对任何人无法坦诚,包括他的女儿。

第三次,是见犹太幸存者,他依据遗嘱,将汉娜的钱,送给犹太女。他眼噙泪水,哽咽着说不下去。

我想他一直在尝试自我救赎。最后一件事,就是对女儿坦诚:在汉娜的墓前,讲出这个故事。将所有的心事尽数倒出。

第一次觉得,好片二刷是有道理的。通常第一遍,只是粗略追踪剧情,只有再来一次,才会像品一盎精良煲制的汤般,捕捉到各种细微之处。就像影片开头,51岁的迈克尔步行在街上,我顿时有一种人在尘世中,被各方力量左右无力挣脱的苍凉感。

楼主 素蕙  发布于 2021-01-27 18:53:16 +0800 CST  


楼主 素蕙  发布于 2021-01-27 18:54:54 +0800 CST  

楼主:素蕙

字数:1764

发表时间:2021-01-28 02:53:1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5 17:57:20 +0800 CST

评论数: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