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龚自珍

康熙和乾隆,还有龚自珍
康熙皇帝他有好多儿子,曾经选立了一个太子,但是后来又废掉了。没有了太子,将来皇帝去世,众多儿子该谁来继承皇位呢?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劝皇帝快再立一个太子。康熙皇帝没有接受他们的意见,反而下了一道圣旨,说这是我皇帝家的事,我已决定不立太子,而且大清皇朝以后也永远不立太子。谁再上奏提这件事,杀无赦。他设计了一个传位制度:每个皇帝都预先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在密诏里,存储在规定的地方(正大光明匾后面),要到驾崩以后,才能开启“遗诏”。
有位姓王的大臣,虽然皇帝禁止,他还偏要上奏劝立太子,一次二次,三次五次,竟达十次之多(五年中)。皇帝也算有耐心了,可是耐心也有限度,终于下令要治王大臣罪了。有关部门,按照皇帝原来的旨意,就判了他一个死罪。这时候,皇帝又发善心了,说“怜其愚忠”免死,充军去吧。这时这位王大臣的儿子上书,说老父亲八十岁了,他有罪,做儿子的愿意代父去充军。皇帝也允准了。
康熙以后,雍正、乾隆都是按照康熙的办法,凭着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遗诏当上皇帝的。可是乾隆皇帝又改革了,他没有预立遗诏,却又公开册立了太子(并且在晚年时候,让太子做了皇帝,自己做太上皇了)。从此以后,清朝各代皇帝册立太子的制度又恢复了。
一直到清后期,龚自珍写了一篇文章(《太仓王中堂奏疏跋》)议论这件事 。他当然不会说皇帝的坏话,说康熙皇帝是对的,乾隆皇帝也是对的,皇帝什么不知道,立太子的事,只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哪里要你们那些自命忠孝的人来进奏进谏? “圣明天纵之主,又自能运于一心而成之”, 这就是说康熙、乾隆都不错(天下无不是之皇帝)。不过龚自珍就是龚自珍,接下去他还有文章做。他说:不过,或许乾隆皇帝竟是想到了祖父康熙没有真正加罪王掞,只让他儿子代父充军,当是承认王的建议至少还有部分合理性,而才做出册立太子的制度改革也未可知。
龚自珍此论,肯定了康熙,肯定了乾隆,肯定了天下无不是的皇帝,最后像是也肯定了王掞(不过加上了“或者”“未可知”等词来模糊之,又像是不十分肯定的样子)。你读了这样的文字(原文可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龚定盦“一章中找到),会觉得龚自珍要告诉我们什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龚自珍在别的文章中说的“本朝纠虔士大夫甚密”,这句话不是虚语,清朝的士大夫不是好当的。“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而出仕,奈何开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气节廉耻?又奈何言人才?”还说了“其文绝瑰丽,如怨如慕,极动宕之致”,给了此文很高的评价。
和这篇文章一样,龚自珍还有一篇《杭大宗行事状》,则被评曰“其文绝冷隽,如泣如诉,极凄婉之致”,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本朝纠虔士大夫甚密”,这句话不是虚语,说明“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而出仕,奈何开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气节廉耻?又奈何言人才?”
《古文观止》好像选了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另外龚自珍的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人们熟知的。而这两篇绝冷隽,如泣如诉,绝瑰丽,如怨如慕的文章,则好像比较的不为人知。下面我来转引一下那篇杭大宗:
乾隆癸未岁,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举御史,例试保和殿。大宗下笔为五千言,其一条云:“我朝统一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是日旨交刑部,部议拟死,上博讯廷臣,……
意解,赦归里。 乙酉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召见。问汝何以为活?对曰臣世骏开旧货摊。上曰何谓开旧货摊?对曰: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上大笑,手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大字赐之。 癸巳,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转引自《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先生最后说龚定盦“要已为一代之奇才矣”。而对于康熙乾隆的评价,或可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看到:“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4-05-24 16:29:00 +0800 CST  
康熙和乾隆,还有龚自珍
康熙皇帝他有好多儿子,曾经选立了一个太子,但是后来又废掉了。没有了太子,将来皇帝去世,众多儿子该谁来继承皇位呢?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劝皇帝快再立一个太子。康熙皇帝没有接受他们的意见,他设计了一个传位制度:每个皇帝都预先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在密诏里,存储在规定的地方(正大光明匾后面),要到驾崩以后,才能开启“遗诏”。
有位姓王的大臣,虽然皇帝不接受,他还偏要上奏劝立太子,一次二次,三次五次,竟达十余次之多(五年中)。皇帝也算有耐心了,可是耐心也有限度,终于下令要治王大臣罪了。有关部门,按照皇帝的旨意,就判了他一个死罪。这时候,皇帝又发善心了,说“怜其愚忠”免死,充军去吧。这时这位王大臣的儿子上书,说老父亲八十多岁了,他有罪,做儿子的愿意代父去充军。皇帝也允准了。
康熙以后,雍正、乾隆都是按照康熙的办法,凭着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遗诏当上皇帝的。乾隆还下过了一道圣旨,说这是我皇帝家的事,我已决定不立太子,而且大清皇朝以后也永远不立太子。谁再上奏提这件事,杀无赦。可是后来乾隆皇帝又改革了,他没有预立遗诏,却又公开册立了太子(并且在晚年时候,让太子做了皇帝,自己做太上皇了)。从此以后,清朝各代皇帝册立太子的制度又恢复了。
后来,龚自珍写了一篇文章(《太仓王中堂奏疏跋》)议论这件事 。他当然不会说皇帝的坏话,说康熙皇帝是对的,乾隆皇帝也是对的,皇帝什么不知道,立太子的事,只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哪里要你们那些自命忠孝的人来进奏进谏? “圣明天纵之主,又自能运于一心而成之”, 这就是说康熙、乾隆都不错(天下无不是之皇帝)。不过龚自珍就是龚自珍,接下去他还有文章做。他说:不过,或许乾隆皇帝竟是想到了祖父康熙没有真正加罪王掞,只让他儿子代父充军,当是承认王的建议至少还有部分合理性,而才做出册立太子的制度改革也未可知。
龚自珍此论,肯定了康熙,肯定了乾隆,肯定了天下无不是的皇帝,最后像是也肯定了王掞(不过加上了“或者”“未可知”等词来模糊之,又像是不十分肯定的样子)。你读了这样的文字(原文可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龚定盦“一章中找到),会觉得龚自珍要告诉我们什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龚自珍在别的文章中说的“本朝纠虔士大夫甚密”,这句话不是虚语,清朝的士大夫不是好当的。“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而出仕,奈何开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气节廉耻?又奈何言人才?”还说了“其文绝瑰丽,如怨如慕,极动宕之致”,给了此文很高的评价。
和这篇文章一样,龚自珍还有一篇《杭大宗行事状》,则被评曰“其文绝冷隽,如泣如诉,极凄婉之致”,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本朝纠虔士大夫甚密”,这句话不是虚语,说明“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而出仕,奈何开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气节廉耻?又奈何言人才?”
《古文观止》好像选了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另外龚自珍的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人们熟知的。而这两篇绝冷隽,如泣如诉,绝瑰丽,如怨如慕的文章,则好像比较的不为人知。下面我来转引一下那篇杭大宗:
乾隆癸未岁,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举御史,例试保和殿。大宗下笔为五千言,其一条云:“我朝统一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是日旨交刑部,部议拟死,上博询廷臣,……
意解,赦归里。 乙酉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召见。问汝何以为活?对曰臣世骏开旧货摊。上曰何谓开旧货摊?对曰: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上大笑,手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大字赐之。 癸巳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转引自《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先生最后说龚定盦“要已为一代之奇才矣”。而对于康熙乾隆的评价,或可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看到:“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修改了一下)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4-05-25 06:21:46 +0800 CST  
钱先生最后说龚定盦“要已为一代之奇才矣”。而对于康熙乾隆的评价,或可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看到:“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21-02-04 08:37:18 +0800 CST  

楼主:毕明迩

字数:3268

发表时间:2014-05-25 00: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4 12:50:31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