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诗妖

闲说诗妖

读《二十四史》之《五行志》,可读到“诗妖”。诗妖,是中性词。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4-20 07:32:37 +0800 CST  
闲说诗妖 一
《汉书.五行志》收载晋惠公时的童谣“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其兄”,并说:“及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诗妖作也”。“诗妖”一词大概最早出自这里。以后的《晋书》、《新唐书》、《明史》等书中都设有《五行志》,“诗妖”得以与“华孽”、“火沴水”、“服妖”、“犬祸”等并列,自成章节。
诗妖,即诗谣、歌谣,有时也可称“谣言”。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4-20 08:39:43 +0800 CST  
闲说诗妖 二
《史记.晋世家》也有这样一首儿谣:“恭太子(太子申生)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

这首儿谣不是谣言惑众,不久即得到验证,成为一条史实。

晋献公五年(前672年),晋献公伐骊戎,俘获两位美女妖姬,是骊姬和骊姬的妹妹。晋献公被两位殊丽蛊惑得神魂颠倒,贤愚不辨,从此晋国走向衰落。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下奚齐。奚齐出生前,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兄弟皆有贤行。骊姬生下奚齐,野心膨胀,开始谋划如何才能让奚齐接晋献公的王位,于是施以种种手段,对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狠下毒手,以除之为务。

晋献公十九年,晋献公对骊姬说道:“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心中大喜,然而旋即流泪涕泣,连说不可。她夸赞太子,还发下誓,竟然以“君必行之,妾自杀也”来明誓。骊姬放眼长远,极具耐心,极具伪装,她步步为营,不露声色,使人无法察觉她的真面目。又过了两年,骊姬设下毒计,她得逞了,她害死了申生。
在外率军的重耳、夷吾回到朝廷述职,得知骊姬谮杀太子消息,得知他们亦在追杀之列的消息,于是开始逃难。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军再次假虞伐虢,尽灭虞虢,凯旋而归。胜利使得晋献公似乎忘掉了逃亡在外的两个儿子,然而逃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却使齐桓公、秦缪公等人占有了天时地利:晋献公死了,晋国内乱,夷吾被送回晋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
太史公以极其精彩笔墨凝练生动地展开一副骊姬之难图。《史记.晋世家》对骊姬之难写得波澜起伏,其悬疑枝蔓真是引人入胜。

骊姬之难看来是终结了,然而后续故事仍在发展着。重耳、夷吾这对生死兄弟开始斗争。晋惠公夷吾疑心与日倍增,开始诛杀拥立他的大臣,开始追杀重耳。晋惠公使得人心背离的同时,他的军事、外交也出现屡屡失误,他与秦国开战,成为秦缪公的俘虏。在前前后后这样的内外情势下,一则故太子申生魂灵显现的场面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一首儿谣唱响大街小巷:“恭太子(太子申生)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

“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这首儿谣后来得到验证。
晋惠公十三年,晋惠公病逝,国内大乱。公元前637年,秦缪公把逃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送归晋国,六十二岁的重耳成为晋国国君。

重耳在逃亡期间,得到齐桓公、秦缪公、楚成王等国君的赏识和礼遇,重耳成为国君之后,励精图治,使晋国走向强盛,他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天下百姓是关注天下大事的,是能够比较和辨清忠奸善恶和贤愚的。骊姬之难中太子申生被害死了,重耳是晋惠帝夷吾的兄长,“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这首童谣说明了这一点。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4-20 08:42:54 +0800 CST  
早年读了《晏子春秋》之后曾写一篇文章《晏子如是写春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部主办的《人才与科技》上发表,至今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际,美国及其追随者居心不良肆意甩锅,我外交部发言人义正言辞戳其险恶居心。于此同时,也看到有人对我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有所评价,于是想到了晏子晏婴的故事。要说起貌相来,那晏婴可真是拿不出手,然而他那短小的身材并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位伟丈夫,他何止是一位伟丈夫,他的丰功伟绩,尤其是在外交上的卓越贡献,会叫那些以貌取人的人瞠目结舌!

把《晏子如是写春秋》的“捍卫国家尊严,高扬人格精神”章节中的一段拷贝如下:


晏子是一位自尊自重,富有人格魅力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不但捍卫国家尊严,而且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因为他身材短小,故意在大门之侧扒了一个小门让他通过。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出使到狗国,才从狗门入。”于是楚国很难堪,不得不让晏子堂堂正正地从大门进入。楚王并不罢休,又发起进攻,进行嘲弄:“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派这么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来?”晏子用生动形像的比喻,说明齐国人材济济之后,锋芒直指楚王:“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面对骄横无礼的大国国君,敢于反唇相讥,是捍卫人格的需要,捍卫尊严的需要。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4-24 17:05:34 +0800 CST  
闲说诗妖 三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倉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这是《汉书.五行志》记录的一首流播于汉成帝时期的童谣。

汉成帝为太子时即好声色,即帝位依然故我,常与富平侯张放(童谣中的张公子)乔装出玩,史书说他市井郊野远至旁县斗鸡、走马,常自称富平侯家人。他自称是富平侯的家仆,很会扯谎伪饰。某日他们遇到了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姊妹,从此扯开大幕上演着无完无了的一场闹剧。

赵飞燕姊妹“姿性尢醲粹”,被双双纳入宫,得宠。赵飞燕姊妹擅宠骄妒,丑声传遍朝廷内外,于是有了这首诗妖童谣。

《汉书》为其作注曰:“燕燕尾涎涎,美好貌也(赵飞燕)。张公子谓富平侯也。‘木门苍琅根,谓宫门铜環,言将尊贵也,后遂立为皇后。弟昭仪贼害后宫子,卒皆伏辜,所谓’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也。”

精准地卜测了赵飞燕姊妹的一生,这是诗妖的魅力所在。

汉成帝用尽种种能事却怎么也不能生出一个皇子,任凭后宫无数,就是无能;赵飞燕皇后也是无能,任凭“公为恣淫”,公然与他人淫乱,整日价梦想生出一个儿子来好接替帝位,但是也无能为力,一个孩子也生不出来。
这就是天意吗?

恣意声色的汉成帝死后,那位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自杀,理由是太后和执政的大司马王莽追问她汉成帝死因。

汉成帝一朝,“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西汉江山垂垂危矣,每况愈下,不复当年矣。

汉成帝即位,即拜元舅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大将军之职一直被外戚王氏所居,到王莽那里,王氏家族已是第五位大司马。在太后王政君的卵翼下,王氏盘根错节,刘氏天下已变色,由红即将为黄。
赵飞燕姊妹乱内,而外戚乱外,这两个集团都在争权,赵飞燕姊妹要生出皇子来接班,赶走外戚王氏,然而其未来结局被天下人看的清清楚楚,赵飞燕姊妹必败无疑!

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孝成皇后赵飞燕被废为庶人,赵飞燕当日自杀。

赵飞燕姊妹原是汉成帝姐姐河阳主家的歌舞者,凭着姿性尤醲粹而得幸,被纳入后宫,那一年是公元前18年。

姿性尤醲粹,女人姿色得宠者,幸邪?不幸邪?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倉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她们入宫后的言行被人们写下的诗妖童谣,竟然成为有所验证的谶纬之歌。

《玉台新咏》选载这首歌谣,但删掉几句。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4-26 06:25:29 +0800 CST  
闲说诗妖 四

《汉书》的《五行志》有“燕孙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倉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死,燕啄矢”一诗,《汉书》的《外戚传》也有完全一样的文字,这首诗在《汉书》中重复出现,可见作者对这一首诗的重视。

《汉书》的《五行志》还有一则关于赵飞燕姊妹的诗,是这样写的: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这两句诗是断定赵飞燕终生的卜辞。得意时被人艳羡,失意时被人怜惜,看来赵飞燕姊妹的人缘还不算坏。
是的,与他的婆婆王政君比起来,与历史上其他女人比起来,与唐朝的武则天、韦皇后比起来,赵飞燕姊妹虽然也有阴暗的一面,但狠毒心肠还稍逊一筹!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这首诗中的一些字句需要说一下。

富平侯张放邪佞谄媚,常随汉成帝经常乔装出游,张放何许人也?给了答案,是“邪径馋口”;“桂”为红色,红色(桂)乃汉室之象;“华不实”,只开花不结子,喻为赵飞燕姊妹生不出孩子,汉室成帝也无皇子,故曰“桂树华不实”;王莽虎视眈眈,垂涎三尺,觊觎汉室江山,而土为黄色,五行之中的土(黄)乃王莽之象,故曰“黄爵巢其颠”;赵飞燕曾宠冠后宫,身为皇后,故为人所羡,而骄妒恣肆,不产一子,最终不得善死,故曰由“所羡”而“所怜”。这首歌谣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来预示汉朝的未来。

西汉最终被王莽篡夺,这首风行天下的歌谣预示得多么准!

《汉书》之《五行志》曰:“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黎民百姓看到西汉江山被外戚被女色弄得气息奄奄的样子,又无可奈何,其错综复杂的情绪总要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出来,有声也好,无声也好,有表情也好,不露表情也好,总是有个想法在心头,故以诗谣之类来述说已成为常态。

如何界定诗妖,当然不止这些。诗妖,诗谣者也。

“泽雉十步一啄,五步一饮,不蕲畜于樊中”,赵飞燕姊妹太年轻太美丽终因陷入饭笼中去恶斗,不能善终,如此看来,还是做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生鸟吧。赵飞燕姊妹得意十八年而死,推算一下他们的年龄,三十多岁而已。

“游者鞅掌,以观无妄”,赵飞燕姊妹的故事,会给那些貌美如花的女人哪些启示?

赵飞燕的经历给人们很多启发。在此后的一些文人骚客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恣意想象,恣意渲染铺陈,且不断翻新,于是乎赵飞燕姊妹形象真是千姿百态了,那是文学现象。

写完两则关于他的诗妖,想默写辛弃疾一首词的下阙来作结: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
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2020、4、20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4-29 05:56:44 +0800 CST  
闲说诗妖 五

“崔子曲如鉤,随例得封侯。髆上全无项,胸前别有头。”

这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诸曹令史写下的一首打油诗,是诬陷崔善为的。他们用的是众口铄金术。

罗织交構、或抓住某一点无限渲染,想藉此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险佞宵小之徒,历朝历代都不乏见。有时候贤人君子的貌相也成为他们的构陷材料,这个材料经过加工渲染,四处散播,此时被打击的贤人君子逢遇明主尚可安然无恙,倘若君王昏暗,悲剧将旋踵而至。

唐高祖武德年间,尚书左丞崔善为就遭到这样的打击迫害。我们不知崔善为的体貌到底怎样,但是在这首打油诗的笔下形象,那是再也丑恶不过的了。

读史经常读到众口铄金术。那些打击陷害崔善为的,是由多个令史纠集起来的一个小集团。

尚书左丞崔善为才智超凡逸伦,绝顶干练。勤勉忠直的崔善为善于观察,敢于发表看法,遭到同僚的嫉妒。嫉妒他的“诸曹令史”堆垒打油诗来抹黑,很是卑鄙龌龊!

“崔子曲如鉤,随例得封侯。髆上全无项,胸前别有头。”这首打油诗不胫而走。

崔善为长相的确不佳,史载“其身短而伛”,但貌相不佳绝不能到这种地步,又是“曲如钩”,又是“髆上全无项”“胸前别有头”之类的。真是无度地夸张了,把一位竭尽全能效力国家的官员丑化得似妖孽一样,他们是谣言惑众,这首打油诗是妖言。

崔善为密劝李渊(唐高祖)举义旗,催促李渊取代隋政而即帝位,这哪里是“随例得封侯”,有功无功都是侯?

诸曹内史的妖言于是到处游走,唐高祖李渊也听到看到妖言的音迹。

诸曹令史想要用这种手段败坏崔善为的声誉和形象,来阻遏崔善为的政治前程。谣言惑众,他们的用心能得逞吗?

用舆论害人,当然不能得逞。唐高祖读到这首打油诗后大怒,责令严查。

唐高祖李渊对崔善为“劳勉之”,鼓励崔善为继续殚精竭力忠于职守。

唐高祖终究没有冤枉忠直之士。

唐高祖一面劝慰崔善为,一面严厉查办制造流言者,换来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诸曹内史无度的夸张来自阴暗污秽的内心,来自人性的丑陋。

2020年孟春以来,新冠病毒肆虐,美国一些政客甩锅,遭到我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怒斥。国内一些人士由此对赵立坚不满,对赵立坚的体貌也形容起来,于是想到有关崔善为的故事。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06 16:35:52 +0800 CST  
闲说诗妖 六

“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作天子。”
这首歌谣可在《北史》中读到。

这首歌谣是为隋文帝之子杨谅制作的,作者是谁?谁也说不清楚。

太子,疏于防范,且不注重修养,被善于伪饰的杨广乘隙而入夺其隋文帝有五子,包括杨勇、杨广在内的这五弟兄是一母所生。杨勇为位。杨广为太子,再为皇帝,是为隋炀帝。

杨谅,是五兄弟中的老五。隋文帝十分喜爱他。开皇五年,立杨谅为汉王,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隷焉” ,其统辖幅员辽阔,除此而外还赋有其它权利。隋文帝死后,隋炀帝当然要削其权,以防他变。

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存有芥蒂焉。

杨谅与隋炀帝之间其实早已超脱这一范畴。早在杨勇被废之时,手握精兵的杨谅就产生异图,向父皇文帝一再请求扩充实力,文帝一概应允;杨谅于此同时招降纳叛,结党同人。杨谅与他的兄长杨勇截然相反,杨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是一个颇具心术的人。

隋文帝驾崩,杨谅遂反。炀帝命杨素率大军清剿。几经对抗,杨谅兵败投降。百官奏请诛之,炀帝不允,杨谅得到宽赦。然而生不如死,杨谅幽愤而死。

杨谅从小恃宠骄纵,他为并州总管时,人们已看出他的未来,于是制造一首谣言,口口相传:“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作天子。”

杨谅听到这首歌谣不以为忧反而为喜,以为这首谣言正应天意,他可以为天子。

他凭什么这样断定?因为他幼名“阿客”,“量”字与他名字中的谅”字是谐音,“小儿”则谓他是文帝五子之中最小的那一位,他因此认为“客量小儿作天子”预言的正是他。

杨谅没能正确地领悟这首歌谣,所以造反的主意更坚定,只要一有机会必反无疑。

想要把天子打倒而自己“作天子”,是那么容易的吗?是谁都可以想的吗?想入非非痴心梦想会令人高兴太早,会令之不预后事,杨谅之流就是这样。

隋炀帝初期很有建树,很有作为,还很得民心,至于天怒人怨那是后期的事。杨谅倘能静观时变,来个后发制人,也许反得成功,然而野心家有几人不是迫不及待的?

民间卜筮断卦有一种反断之说。杨谅如果从反面来理会这首预言,也许不会反。从小就恃宠骄狂的杨谅忘乎所以,他没有消化好理解好这首谣言,这或许是天意?天子没作成,倒是成了乱臣贼子,得到难看下场,或许是天意吧?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11 14:12:33 +0800 CST  

太子,疏于防范,且不注重修养,被善于伪饰的杨广乘隙而入夺其隋文帝有五子,包括杨勇、杨广在内的这五弟兄是一母所生。杨勇为位。杨广为太子,再为皇帝,是为隋炀帝。
————————————————————
这一小段应为:
杨勇为太子,疏于防范,且不注重修养,被善于伪饰的杨广乘隙而入夺其位。杨广为太子,再为皇帝,是为隋炀帝。隋文帝有五子,包括杨勇、杨广在内的这五弟兄是一母所生。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11 14:19:36 +0800 CST  
闲说诗妖 七

《新唐书》的《五行志》诗妖条记载:“永徽后,民歌《武媚娘》曲”。
《新唐书》的五行志又记载:“調露初,京城民谣有‘侧堂堂,桡堂堂’之言。太常丞李嗣贞曰:‘侧者,不正;桡者,不安;自隋以来,有《堂堂曲》,再言堂堂者,唐再受命之象。”

《新唐书》的这两条诗妖,说的都是武则天篡唐的故事。


由此想到《娬媚娘》 、《舞媚娘》、《 武娘媚》三者关系。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17 21:47:39 +0800 CST  
《新唐书》的这两条诗妖,说的都是武则天篡唐的故事。

由此想到《娬媚娘》 、《舞媚娘》、《 武娘媚》三者关系。
______________
太宗给了武才人一个昵称“武媚娘”,于是就有了《娬媚娘》、《舞媚娘》、《武媚娘》和“武媚娘”的四者关系。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18 06:25:12 +0800 CST  
《新唐书》的这两条诗妖,说的都是武则天篡唐的故事。

由此想到《娬媚娘》 、《舞媚娘》、《 武娘媚》三者关系。
______________
太宗给了武才人一个昵称“武媚娘”,于是就有了《娬媚娘》、《舞媚娘》、《武媚娘》和“武媚娘”的四者关系。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18 06:25:25 +0800 CST  
闲说诗妖 七

《娬媚娘》,《资治通鉴》有这个词。狄仁杰是武则天很信任的大臣,譬如做个梦都要向狄仁杰倾诉。她哪里知道,狄仁杰放眼未来,暗里正在为恢复李唐天下而运筹帷幄。内史(中书令)狄仁杰有“天下桃李,尽在公门”之誉,他倾尽智慧把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社稷大臣推荐给武则天重用。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大臣终于拥立唐中宗复位,恢复国号大唐。孰料武三思旋踵而来,于是就有了张柬之等人的“五王八司马”惨案。

韦皇后日渐狂妄嚣张,居然也要效仿武则天来取天下,要做女皇。一些腌腌臜臜的野心家为韦皇后摇旗呐喊,大造舆论,《资治通鉴》记载下这场闹剧的一幕:“迦叶志忠奏:‘昔神尧皇帝(唐高祖)未受命 天下歌《桃李子》,文武皇帝(唐太宗)未受命,天下歌《秦王破阵舞》;天皇大帝(唐高宗)未受命,天下歌《 堂堂》;则天皇后未受命,天下歌《娬媚娘》 ;应天皇帝(唐中宗)未受命天下歌《英王石州》,顺天皇后(韦皇后)未受命,天下歌《桑条韦》,盖天意以为顺天皇后宜为 ,主蚕桑之事,谨上桑韦歌十二篇,请编之乐府,皇后祀先蚕则奏之。’太常卿郑愔又引而申之。”

《资治通鉴》记下的这段话,是迦叶志忠为那个野心勃勃韦皇后造势的活写真。迦叶志忠提到的《娬媚娘》,就是《舞媚娘》以及之后的《武媚娘》。“则天皇后未受命,天下歌《娬媚娘》”明确记下了这个事实。当年的武才人被赐为“武媚娘” 孰料后来要当女皇,需舆论先行,为武则天摇旗呐喊者于是把《娬媚娘》(舞媚娘)改为《武媚娘》,推行天下,《新唐书》的《五行志》诗妖条“永徽后,民歌《武媚娘》曲”盖由此而来。

永徽后,天下百姓都在传唱《武媚娘》,可见舆论之强。于是乎《娬媚娘》、《舞媚娘》成了《武媚娘》,与唐太宗赐之的那个昵称“武媚娘”四者浑然一体。

《娬媚娘》属五音羽调。唐之前的隋朝、隋朝之前的南朝已有了这首乐曲旋律,陈后主也曾写下《舞媚娘》诗。四者浑然一体的《武媚娘》所配的歌词是什么,没有找到。是以陈后主的诗为歌词?是以庾开府的诗为歌词?是武则天的臣子新撰之词?不可得知。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05:10 +0800 CST  

《资治通鉴》记载,隋太子杨勇在一次宴会上命弄臣唐令则一边弹琵琶一边歌唱《娬媚娘》,堂堂的太子以《娬媚娘》来侑觞助兴,太子洗马李纲觉得不合时宜,进行劝阻,可是太子不予理睬,乐曲依然不停。这种“进淫声”“秽视听”的举动被的父皇母后知道了,最终成为他被废的一条理由。

按照李纲的“进淫声,秽视听”的说法,《娬媚娘》当然是靡靡之音。既然是淫声秽视听的靡靡之音,身为太子的杨勇就不应该这样放纵,在拖青纡紫的贵要面前令人演奏歌唱。

唐太宗不会不知道隋太子杨勇与《娬媚娘》的故事,那么为什么还以谐音的方式命名那个才十四岁的才人为“武媚娘”?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06:17 +0800 CST  

公元649年夏四月己巳日,病危的唐太宗再一次把长孙无忌、褚遂良召进卧内,嘱以后事。“天下之道,贞观者也”,贞观之治奠定大唐基业,而奠定基业者病入膏肓,此际的唐太宗对江山社稷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

唐太宗不放心的,就是太子仁懦,所以病重之际几次向社稷之臣托以后事,希望他们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李治。太宗同长孙无忌、褚遂良谈话之后,对身边的李治说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太宗叮嘱太之后,驾崩,享年五十三岁。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06:57 +0800 CST  

李治步入帝位,是为唐高宗。他会牢记父皇的叮嘱吗?会像他父皇一样重用他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吗?

前几年还好,可是没过几年,唐高宗李治就不按父皇遗嘱办事,唐高宗变化太快,长孙无忌、褚遂良不断遭到迫害。

公元655年秋,唐高宗贬黜褚遂良为潭州都督;公元657年,社稷之臣来济、韩瑗等皆遭流放,远贬荒蛮之乡。长孙无忌同褚遂浪等人一样,也被弃而不用。

长孙无忌是唐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也被罢免,遭迫害,高宗李治为的是什么?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再遭迫害,这所有的一切,皆因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被唐太宗赐号为“媚娘”的武才人。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07:34 +0800 CST  

唐太宗死后,按照惯例,武媚娘到感业寺削发为尼。她是如何从感业寺投入唐高宗李治的怀抱的?大概谁也不能说得完备。武媚娘进入宫中之后,举重若轻、步步为营、戕戮善类,其手段其谋略逐日展现。

更为甚者,有那么一帮人为她摇旗呐喊,奔走呼号。李义府、许敬宗、杜正伦等人,甚至那深被唐太宗信任的李勣也死心塌地,在最关键时刻拥立当年的武媚娘为皇后。

在这些人的煽惑搔动下,那位帝王昏昏然,连他的舅父,那位被唐太宗有社稷江山重托的长孙无忌也不得善终,长孙无忌被害得自缢而死。

唐高宗从武氏进宫那时起,已然成为她的傀儡。当年的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是如此一路杀来:杀亲生儿女;把李家宗室杀之殆尽;诛戮戕杀大臣,读《新唐书》的《则天皇后传》,你会看到,一个“杀”字无处不在,一页纸中密密麻麻。武氏然后登基为帝。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谁之过?

是谁之过?如果说是那位名扬古今的唐太宗,似乎可以。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09:48 +0800 CST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冬,唐太宗听说已经死去的曾为荆州都督的武士彠有个女儿很美,才十四岁,于是把她召入宫中,为才人。年纪稚嫩青雏,被召入宫中,她的母亲杨氏很担忧,涕泪涟涟与之离别,这个武才人却毫无忧惧,自如自在,对她母亲说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女儿悲乎?”

史家说,这个女儿很有权数,诡变无穷;史家又说,贞观十一年的冬日武家小女入宫,是武才人武媚娘乱唐张本。

这一年,唐太宗四十一岁。

唐太宗终于在一天听到一则谣言,谣言道:“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与这则谣言同时出现“太白昼屡见”的天象。这种天象预示着“女主昌”。一条谣言一个天象,两者令唐太宗忧虑不安,他要除掉隐患。

这个“代有天下”的女主是谁?谣言和天象说的很明白,直指武才人,那个娬媚娘。可是,唐太宗宁愿想象另有其人,也不肯在武媚娘身上打主意。

他没有除掉武才人,却把一个叫作李君羡的给杀了,并籍没李君羡全家,以之杜塞人口,做个交代。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10:24 +0800 CST  

李君羡,小名“五娘”,“五娘”之“五”同“武”同音同声;这位小名叫五娘的李君羡,他的官称封邑和职务是“左武卫大将军武连县公武安直玄武门”。又有这么多个“武”字出现,想当然就是他。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军在酒宴上被皇上问出小字来,他哪里知道,说出小字便是殒命!

谣言明明白白说的是女主,尽管李君羡小名带个“娘”字,可他毕竟是一位骁勇善战硕壮伟岸的男子汉!唐太宗为什么不把矛头直指武媚娘?

唐太宗杀了一个李君羡还不放心,要杀尽一切疑似者,是太史令李淳风救了那些无辜生命。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11:14 +0800 CST  

唐太宗杀了李君羡之后,密问太史令李淳风,这个将来要代有李家天下的女主武王是否已被除尽,是否已无后顾之忧,李淳风回答唐太宗道:“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

通过密问,唐太宗怀疑到武才人身上没有?为什么不把武才人除掉?李淳风虽然已经对唐太宗说得明明白白,尽管李淳风劝止不要再杀,按照常规,按照帝王之术,也是要开杀的。

唐太宗不能不有所怀疑,这个将代有天下的女主武王就是他宠溺的娬媚娘武才人,但终归没有杀她。从这一点看,唐太宗对武才人有多么爱恋。既爱江山,又爱美人,唐太宗侥幸的是,大唐虽然一度易帜为武周,终归还是回归为李唐。

唐太宗赐号武媚娘那一年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冬;隋废太子杨勇酒宴上歌《娬媚娘》那一年是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两者相距四十年。《娬媚娘》是何种音歌,其淫靡冶荡,消弭精神,太宗不是不知;既如此,太宗对这个十四岁的武才人该是怎样一种情怀,人们可以毫无涯际人情想象了。
因此,武则天才把曾经的太子后来的帝王李治万余股掌中,把他摆弄得晕头转向,终是丢了天下。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20-05-20 13:12:29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

字数:10873

发表时间:2020-04-20 15:32: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21:35:20 +0800 CST

评论数: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