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揭开了金刚经的秘密??

http://mengrenliaoran.blog.tianya.cn/

金刚经的秘密




《金刚经》流传我国已久,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但由于这部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解法各有所异。金刚经最伟大之处,是超越、破除了一切宗教界限,它从来不说哪家法门如何最好,也没否认哪家法门不好,因为一切法皆是乾坤浮图之法,皆由心生,心空则万法空;它就是一觉而已,哪里有什么人为的造作呢?


所以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但是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所以也出现了相互贬低相互排斥的现象。研读佛经固然好,可是并非人人都能读懂,学者、包括终日颂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被文字障碍,更不用说一般人了。


这部经是由佛陀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与佛陀的问答展开的。即如何解脱生死,在修炼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如何进行克服。经义在于破除“我”、“众生”、“佛”之间的分别,破除一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这部经的贯串准绳。经文最后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本经全文的总结。


此经以是金刚佛乘对大乘人说,对上根人所说,对于佛陀久远以来以各种方便法门说的各种各样的法义。九九归一,都是为了说明最终成佛的一乘,即佛乘。经中特别强调大中小“三乘归一”。在说明“三乘归一”的过程中,阐释无所执著、洒脱坦荡的无住理论。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刚经解密,第二部分则是摘选选自楞严经五十五位次菩萨的心历过程,正是从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过程。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34297911&Key=48168786&BlogID=2703717&PostID=22343193
楼主 梦人了然  发布于 2010-03-11 13:41:00 +0800 CST  
第一部分 金刚经的秘密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大师们和尚们都是这样解释: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首先,这第一句就错了,这个闻只能当做见到的境界、情形。若是解释成当时,我是听佛这样说的,那就与后面的话相违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在这个人是见到了佛,自然是如来境界,自然是出世间修行中的境界见到。所以这个佛,不以人看,不要当作现实中的人,或者当做印度的佛教创始人,因为佛与所有的众生共一家,佛不是谁创造的,大家修行都能成佛,创教的那个人只是集结大家学习的觉者,他修到了那个层次,我们尊称他为佛,即使这个人没有出世,佛照样有嘛。
后面的经文就说道:修行者不会说我修成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有我相则非圣境界,这本经书破的就是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许多经文这样说:我作佛时……,这就好比你在说:我作总经理时,而现实中他不说我就是佛,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佛是我做的,但那是一个无我的境界。人就是人嘛!人有六根嘛,开口已经六根不净了。那么这个佛到底怎么理解呢?
这样,我们就把“如是我闻”译作:“据我所知当时的情形境界是这样的。”
佛经的妄传曲解很多,还有人编造为:佛要涅槃,弟子都哭了,要集结记录经文,不知该用什么字代表佛经佛言,佛便告诉他们,经典一开始用“如是我闻”四个字。修行者只有达到无我相时才能见到佛,佛怎会就叫他们用“如是我闻”呢?
一时,这个词用的非常好,能与佛在一起,亲历佛境的人都知道,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有时空先后,皆是在无我相时,随缘显现,或是古代,或是未来,或是天堂,或是地狱,阴阳两届无不显现……缘来即显,无有定时。用古德所言:若言其时无定时,清风朗月自家知,最为恰当。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在讲述那个境界,而那个境界也不能说已经过去,显现的或许是未来,所以只能用:一时。
舍卫国也不要当成是印度某某地方,每一个修行者都会经历一个舍卫国的阶段,这是必经之路,佛经嘛,佛经历的路程,你要成佛也会经历的。人在修炼时首先要舍念清净、达到无我相,无人相……一舍具舍才能做到这个舍卫国的境界。
舍念清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即是达到舍身舍命的程度,舍掉肉身,梦里还有身命,修成仙还有仙身、鬼神、菩萨身……深处行进,防卫意识仍在,要达到舍卫,就要如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被歌利王割裂肢体而不动心念。这就是不生起任何抵抗,不生任何心,无生心,忍,无生法忍。如此才有舍卫国的大境界。每一个独立单位都有一个独立的范畴,自成体系,一个小宇宙。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防卫系统。
要开放关隘,舍却自卫,何其容易。真的舍却自我范畴,则是无边疆界。
有些研究佛教史的师父、上人、大师总爱追根溯源,找个依凭所在,便会编造历史故事,于是经文便越来越假。
当人在一舍具舍,毫无念虑时,就会出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国度城市,所以叫做舍卫大城。一切世界都是随着心量大小而显现大小。故经文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明心性,境界中总有身相身命,难以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身。十地菩萨也不例外。一般人把肉身臭皮囊解脱,当做了命,错矣。了命了性不是那么简单。如净土宗说:心净则国土净。法华经说:诸多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度中向如来合掌顶礼膜拜。这个国土,你明白了吗?
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祇,宗庙社稷,子孙根根。祇树有三,上为先天祖性之根,下为后天身命之根,中为本心生灭之根。
祗树这是其一,在下田之下,西游记叫做天地灵根,为一千,共三千世界。第二祇树,在中田,为一千为心地,也有三千世界,西游记中叫五庄观,道家五气朝元,既是人参果树。第三在上田,叫祖性,乾南坤北,天南地北,常言说,我们来自云南大树底下,云南本地本人,也有三千世界。有传说大迦叶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这个故事也是修炼境界寓言,就不再多言,《禅境心德录》里已经提过。一共三大祇树,修心地必经三大劫难。
孤独园:失去父亲的孩子叫孤儿,垂暮之年老而无子的叫独。这个地方孤独凄凉,是子孙和老人失去温暖的地方,就是孤独园。给孤独园,还有一个“给”,这个给念(几音)自给自足、给养、周济的意思。既然是称为国度,那就是治国安民,王者之道,那么自然是周济贫困孤独了;那么祗树给孤独园究竟在哪里呢?
至于有些人爱好故事,总爱追寻故事人物,那么在这里稍微说一下祇陀太子,祇陀太子的花园在“子”位“坎”位,也叫墨池花园,这里人杰地灵啊。这个太子的墨池花园前一位置就是孤独园,是“乾”位须眉老者,叫须达多。这一老一少紧挨着的,当你修行到了此国,就会发现他们了,金子都沉在这里,易经八卦最简单就表示了:乾:老人、白、金、西北、亥。
关于太子祗树给孤独园的传说:须达多长者见佛闻法后,欢喜无量,随即买下太子的祇陀园,欲供养佛陀,成就精舍。于是找到祇陀太子,把金子铺满了祇陀园,但是祇陀太子也要供养佛陀,说树根没有覆盖,算是他供养的,这太子自然是子孙根根宗庙之树啦……这个故事不需要多说,意思明白既是:乾位的金子,布满在子位。精舍在哪里啊?太子是什么啊?
祇陀园在哪里啊?不就坎位、子位、北方?炼师称为金沉海底,月亮也沉在这儿,失去光明。要提示的是:千万不要把佛经当成现实中的哪个国家、哪个人。那你就是个十足的蠢货。
按照时轮来说,失去温暖阳光最寒冷的时间是亥时子时,按照方位则是西北、北方阳光不足之处,老人小孩正是这样的弱势,老人已经垂暮,小孩幼芽嫩弱,需要我们这些当旺气盛者养老扶幼扶贫访寒温暖。圣王之道知周济最下层的百姓。修炼丹道的人当知自身最寒最弱的是肾水生精之处,当常以心暖之。所谓的火入水中,易曰:水火既济卦。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既是地神,大地数五,五五之数,这是修行下田坤地之数,修行者必然经过。僧修行,要经历这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千就是这个世界,共三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有三,共有九个千。既是我们所说的九九乘法,也是大乘小乘之共途。
无论哪一乘,法不外此数。全真教大丹九乘即是此意。按照数学:从一加至十共五十五,九九乘法,无非此理。不通此数此理,就是不明道理,什么是通达?
易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若按大乘菩萨修行,则有五十五个位次,从初始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加行,共五十五数。南怀瑾大师在他的经文解释中说:发现易经之数与大乘菩萨之位次相合,感觉很奇怪。其实这五十五个位次的修行步数就是天地之数,若是圆通自然通晓,就不会奇怪了。命理经典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九。缺了六个数,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就是四十九加六,圆满五十五数,无为无用无作。这就是当代预测大师在书中感觉奇怪的地方。
这个“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这样,人人具备这个,人身本是一个小宇宙嘛。有漏就缺。在这里还有具足之意。
修学金刚经不可以把它传说话化、故事化,更不能按照自己的爱好想象编造经意。这部经的每一个字都在表法,无有自性以外的废话。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也就是指的那个时候。但是“食时”却不能理解成吃饭,佛怎会吃饭呢?佛不需要吃饭,不饥不渴,既使肉身菩萨也可做到一饭一麦嘛,基本是不食烟火的,辟谷的功夫还是有的。不然经文里也不说日食一麦的故事,至于净饭国嘛,大家应该明了大概了。最好不要去寻求什么古印度的历史,去幻想什么净饭国王生了个太子,从其母右肋出来,落地就会走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切记!这都是痴人所想。
食时,在道家叫做伏食大法。食其时以固其形,伏其气以壮其神。这个时就是情来未发之时,叫做中。精气神三宝,精化气,气化神。但是在这里是五五数足、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佛是大禅王嘛,当然是禅悦为食喽。
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不需要吃饭,何须乞食?佛是人天应供,何须乞讨?著衣持钵又是什么?这个衣钵不是身上衣服手中钵盂啊,是传承法脉。什么传承什么法脉?就是这个食时:伏食大法。因为他现在是五五之数具足,所以叫作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关键是要注意下一句: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已则是一个程序,挨门挨户一个不拉(落)。这不是乞讨啊,是税讫,收缴,纳税。我们平时见到养路费缴讫凭证,这个乞就做讫。应供应缴纳嘛。这就是大法,税收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或许会问:如何讲金刚经又变成税收法了啊?这算什么大法?
老子经曰:有欲以观其缴,无欲,以观其妙,在这里就是觉有情而收缴。有人把它讲成有欲以观其窍,那就错了。为什么呢?观其缴,纯粹是在观其自然上缴上供。观其窍则有为之心意,而窍也有了身相的一部分,同时心意,眼神内视专注,舌身意全有了,落于尘劳后天之作。这两个观是不一样的啊。收纳富裕给养周济孤独贫困,这就是给孤独园啊,正是税收于民用之济贫。这就是道家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弥不足。无论山多高,水多深,天道公允,高山夷为平地,沧海变作桑田,一切平等。佛修的是什么啊?就是这个大法,天道公平。纯粹是顺应天道,顺天应人。
就下来是: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本处是哪里?从境界中回来、回还。因为后面还有一句敷座而坐嘛!修至来去自如时,自然知道本座之意。洗足已,不要当成洗脚,境界中的佛不会满脚泥巴滴!他是光着脚的赤脚大仙大佛,不垢不净,没那灰土相。大家都知道每个圣者尊者画像都是赤脚的,这里做解脱之意。洗足已,这个“已”字,是完毕的意思。
大意是从解脱境界中回归本座本身本相。这个洗念做“现”音,洗足袒胸嘛。这样解释,收衣钵,你还会看到什么衣服钵盂呢?只是收回法脉回来而已,所以衣钵也无具体的相。这第一会就讲完了。

楼主 梦人了然  发布于 2010-03-11 18:46:16 +0800 CST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站起。长老不要当作年纪很大很老,在如来法会上的长老是不以年龄来决定的,无智空活百岁,这里的长老可能只有七八岁呢。如水浒传里的张天师(龙虎山祖师)只是一个牧童大小。须菩提却是一个完整的法体系,菩提道之祖。他代表的是东方佛,青菩提,青阳法,左西右东,在时空主春天阳气,在人身主肝胆木,在情志主情。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所以有偏袒右肩之法相显现,这就是我们在解脱阳神时的现象,当然在密宗说是右脉,在中观说是右倾主义,到顶则是一样的。
还有西方白菩提,左道,左倾。代表的是义,金。金木不能并存,所以叫情义两重天。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而金刚萨埵则是能断有情,当机立断,直接断流。截断相续不断的生死妄流。截断众生,灭度。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稀有是赞叹之语:真是少有少见啊。少见什么啊?佛陀没有说话啊,须菩提这是见到了东西才赞叹呢。那就是刚才佛陀在舍卫城依次乞讨的情景,那就是一个大法。这段功行就是无为法,遵循天道,损有余以弥补不足,道经曰:鸿钧赋予。这就是说法,不说而说,这就是妙行。现在佛陀洗足已(从解脱境中出来,解脱毕),已敷座现相。凡夫哪里知晓,而须菩提早已明了。
故此才说稀有少见。世尊则是对觉者的尊称,在我们这个世间叫世尊,在天上就是天尊,称号随处变换。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修到如来层次的人就会见到各种境界如同真的一样一一显现眼前,十方世界无不显现。善护念,善是好好、正确之意。护念,看护观照自己的念头、心念。善付嘱,付嘱在这里是派对、安排的意思,与嘱咐分配之意差不多。诸菩萨,诸是各种、也有多的意思,菩萨是觉悟有情。诸菩萨也就是各种多种有情境界。
总起来大意是:真是少有的妙法啊,境界来时,居然有这样的妙法安排观照自己的念头情欲。什么境界呢?感觉情来,却还未发,情来未发为之中,这就是中道。自然无为的任运安排,多自在啊,脱离在情外,观情、安排情,妥善安排身之多、身之余。这才是妙行般若,毫无人心造作,是真解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不用解释,大家皆知,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注意,不要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来看来解释。须菩提问的是发心,不管发什么心,都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后面就会说到:起心动念已落尘劳。发什么样的心也是起心动念,也是尘劳。历代大师都是解释成无上正等正觉传下来,大家听到了然这样说,心里形成的惯性难以顺应,先入为主嘛。就这个不顺应不舒服就是问题,有了住,有了执着。不妨耐着性子看下去嘛!这不就是修为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里就简单解释一下,料来说了也暂时无人能领会,当世之上,乃至于从有了这部经开始,就一直说成是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它是一个法的法脉经历,是一段过程,像一部电影。佛有横三式、竖三式,还有前三后三。前边咱们说过,三大祇树,性命之本,生死本,就是这三木,三大劫难,是每个僧人要经历的,三大阿僧祇劫。如鲤鱼跃龙门一般,重重关隘劫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觉悟有情,冲破这三三生死情根木本,因此,修到超脱时,自然会脱颖而出,看到以前在里面修行的三界,不过是三层烂木头而已,都是有情有想所成,它分别有三个台阶啊,九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过程呢。当你真正步入虚空时,你会看到四禅天就如你站立着看地上的火柴盒那么大一点点呢。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心要,缺了这个心要想成佛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要进入这个境地,却要降服自己的尘心妄念。刚才说了,不管发什么心,都逃不出起心动念已落尘劳的范畴。这是个大问题。大乘人毕竟不是佛嘛。
须菩提问的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云何应住中“应”和“住”是两个意思。心境来时如何对应处理叫应,处理到心境清净叫住。境界来了一下不动心可不容易,大幻境界,梦里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大家也多有体会,都是不由自主跟着梦幻走了。细微的不说,就是情色这个初关都过不了,梦里见到美女帅哥就完蛋了。当然,如果老而无情,没了生机,那不算过了情关。
须菩提在请法,佛陀则是以金刚乘应对,要他们斩断,金刚是能断锋利之意嘛。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好,好。须菩提,正像你所说:境界来时正确观照看护自己的念头,妥善安排自己察觉的情以及身体的富余。你现在仔细听着,这就为你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觉悟了生死有情,想突破这三大劫难生死之本,应像这样子停下止住,像这样子降服他的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只有。然:这样。只有这样,世尊,愿是愿意、乐是高兴、欲是想、闻是听。非常愿意很想听。
须菩提很认可佛所做,才说唯然,这就是说佛在此演示了一个动作、一个手印。说到手印,一般都会想到密宗结印,其实哪个佛、菩萨都在结印,不光是手势,身体也是手印,密宗有身大手印,当你修到身心合一时,端坐不动,随心念各种手印和肢体动作就会如流水般涌出,万般花样,当然,这是由内到外,反过来习练手印亦可由外进入内,这就是佛说的法,不分内外,方便既是。他从来不排斥任何门派任何法门,就如一个医生,没有不好的药,都可因病而用,所以佛也被称为大医王,你修到如此境界你也是大医王。前边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在修身治病医国医民。现在在教导大家、传心法,这就是圣人医心。也叫内王外圣,这样大家就知道古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真正意思了。这第二段就说这些了

楼主 梦人了然  发布于 2010-03-16 13:23:39 +0800 CST  
当你看了这部经的解释,感到诧异、意外时。想想这句话:少见者必多怪。因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所以就会被经文表面的文字捆住。
楼主 梦人了然  发布于 2010-03-16 13:44:18 +0800 CST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诸菩萨摩诃萨:诸,诸位,当多讲。摩诃萨,是大勇之意。在经文中有金刚萨埵,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分别是坚决锋利能断,大智觉悟,大勇猛力之意。这句的大意是勇猛的修行者,应当像这个样子降伏他的心。前面说的是佛做了一个演示动作、手印.没有言语。现在是要说出心法要领了。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卵生、胎生大家都知道:鸡鸭鹅青蛙……是卵生,人猪狗牛羊……是胎生。湿生则是由暖入水中,滋生繁衍,如太阳照射清冷寒彻之水,则会滋生青苔,进而有了水中生命,叫做羊(阳)水。化生则是一种生命的蜕变转化,如:虫子化蝶,孑虫由水中化蚊子,蛆化蝇……
这是平常知识的理解,若是在这部金刚经中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那就是妄解经意,根据自己的妄知识知见解释佛经。要知道,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须菩提在问菩萨修行应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在演示后,又做心法解释,自然不会扯到那些心外的问题。这部金刚经大家差不多都读过,别忘了,经文的后面还有一句: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难道佛陀会说自己把那些众生都灭度了吗?那不是有了我相、众生相了吗?再说了,灭度它们那算什么心内求法呢?最关键的是经文后面还有一句:众生皆自渡啊。
那么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究竟是何意义?
按照《大乘金刚经论》一卵生者,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兽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生,作畜横行。
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
也就是说以上这些计诈、狡猾、狐疑心理或行为念头都不让它生起,一点也不想它,这就是令入无余。不生自灭,何须强灭?这是佛的本事啊,。
但是修行者的生心,又有哪些情形呢?佛陀如何知道胎卵化湿这些呢?这些智慧是怎么来的呢?
守雌抱一,如鸡孵卵,久久功深,分化万千身,就是卵生,这一心法,修下去,凡是卵生类的众生都会体验到它们由生到死的过程,直至再无一生没有度过,全都经历,这就是卵生。若是明心见性,知道这都是自心所生,收回念头众生则一切无余,全灭。
性情相合,阴阳相交,凝结成胎,数足脱胎,这段过程就要经历一切胎生生命的由生到死的过程,但是只要是起了心,所生就不是圣胎,而是天人胎。相信有许多人在境界中会看到自己有了孩子,而且形状特异。当然,成佛也有入胎出胎,但是,那完全是两码事,后面咱们会解释这个问题。
火入水中,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云气蒸腾,淫淫滋滋,遍体生津,进入内观则会发现,滋生类生命源于温暖阳光,源于心的欲热,许多人在境界中会梦到鱼,那就是心的欲热所生。明了心性,自然念无生,湿生自然消失灭度。
而化生则是自心不定性而致。修行之人在境界中触景动心,则有缠缚,于是生出脱离缠缚之想,由是产生变化。楞严经叫做化行仙,精研化理,变化各种形态生命,然而始终不明心迹。
这些众生类都是由心结界,心生一法,产生法界,凝结而成。由此知道,十法界众生皆有心结,心结一旦打开,这些众生便根死叶枯,消失自灭,不需强灭。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凡是有形可见皆为有色,是气体凝结精体之表现。精气神中,精有色可见,神不可见、无色。比如有些人修到四空处天,会发现自己没了身体,只有一灵一识,但是还在想。佛经中的舜若多神就是指这一类。这就是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之类。
无想之类则是罢辍思想,寂寞顽空,不见一切境界之流,端坐如同顽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一类人修行则是外表看似无想,实则细微杂想纷纭不断,挥之不去,断之不绝。这样就散乱昏沉,在冥冥中堕入螟蛉之类生命之中。如:桑虫,青虫等蠕类……
这些过程都是菩萨修行中产生的变易生死过程,随着心法的生灭而产生生命世界。所有这些心生之法、术,念头,都是自心生出,这就是自性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所有这些法,我一点也不留在心里,而它们自然会消失灭尽。因为心是根,它们是叶,这根本一拔,它们哪里还会存在呢?
上述的各类众生,他们的各种情形都是修行者在修行中的发现,属于心的范畴,属于智慧。若是连这个修行心也没有的话,那就无智无得了,也不会讲出这个经过了,自然就没有这段经文了,因此,虽说空,何曾空过?所谓的空,是不计较,不执著,不留于心,无挂碍罢了。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们的心念从无始以来如滚滚洪流,生生灭灭,从没停息过,所以无量无数无边。
像这样子一下它们就都消失了,还灭度啥呢?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都是自心生的啊,不生不就完事了吗?还怎么灭?这就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样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若觉悟有情的人若是一动心念,要修一个什么法,就有了我的意,有了我相。随后就有了法界生命,出现各类众生相,有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寿者相。这算什么修行呢??即非菩萨,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有情。
菩萨:觉悟有情。觉悟有情不是沉浸在性情中哦,是觉了情,不迷情。

楼主 梦人了然  发布于 2010-03-17 12:47:53 +0800 CST  

楼主:梦人了然

字数:9771

发表时间:2010-03-11 21: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5-08-21 23:14:58 +0800 CST

评论数: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