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可以先学习通玄真经 精诚 (四)

老子曰:夫道之与德,若围之与革,远之即近,近之即鉕,稽之不得,察之不虚。
这段话是在描述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现代人总是喜欢说着要以德服人,或是这个人没有道德,这只是一些市井的说法,是将道德降级到了流俗的说法,根本也不是在指老子所说的道德,老子指的道德,便是天地之宗天地之本,道则是宗,德则是本,人们常说做人不能忘记宗本,圣人治身、治国、治理天下亦是更不能离其宗本,道与德体与用,体道而蓄天德,用以天德而蓄天下,无道便无德,无道无德便失其根本也。

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覆,而我们人却无法感知道,因为道无形无象,虚漠虚静,人只有去与人道之燥,才能养神虚静,养神生和气心才能虚静,虚静以后才能体道,道无法言说无法表达,只能“体”,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不物而不伤。
所以圣人处事如明镜一般,不统帅万物以自己的想法而转变,也不迎合万物。

应万物而不积,为什么不积,因为天道虚无则不积,人道有形则好积,好积则欲多,欲夺则心散,心散则无法御物,最终被物所伤,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物所控的例子,每天可以把大数时间花在手机上,而自己还无法控制,晚上睡眠的时间都被玩手机的时间所挤压,这便是物入于心藏于心。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就要唾弃这些物,时代的发展有应时而生的物,而我们古人说的是要物为所用,而不是人为物用,这也是很多人看不懂古人所说的就大放厥词的说古人说的都是过时没用的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被这些物所伤呢?那就要以察其根本,只要明白了物的根本,自然也会明白要如何去应接,这也是有的人看事情为什么一下就明白了,而有的人看事情怎么看就是不明白。明于物便能物为所用,自然也就不会被物而伤。

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
得人之道便失天之道,失人之道,便得天之道。因为天下只能有一道,人道强则天道弱,天道强则人道弱,此两道不能共存。

故通于大和者,闇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通于大和者,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和者,和者,阴阳调,日夜分,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这便是天道自然。

通于天道之人昏暗混沌与大道混同为以,天地不分,静守大道,谓与道为一,同于大道。

圣人借以天道来治理天下,则能成其就,立天之功。


目前公众号已经上线寓言小故事板块,平常也会写一些小故事来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关注。

楼主 虚极先生  发布于 2018-09-20 09:33:55 +0800 CST  

楼主:虚极先生

字数:992

发表时间:2018-09-20 17:33: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1 10:11:46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