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随笔 《二疏传》与唐诗



《汉书.二疏传》与唐诗

近读全唐诗,发现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对疏广疏受的事迹都很感动,都作诗歌咏颂扬,于是我也为之感动,想到要写些什么。
《汉书》卷七十一有疏广和疏受两人传记,传记被称之为《二疏传》。疏广,字仲翁,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为少傅,几个月后再为太傅,辅导太子。期间,疏受由太子家令升迁为太子少傅。疏受,字公于,是疏广的侄子。汉书为此记载道:“(疏广疏受)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身为太子太傅,其秩禄为中二千石,仅次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由此可见,疏广、疏受备受汉宣帝倚重。然而,这一对父子,在位仅仅五岁,之后的某一天,疏广对疏受说道: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疏受完全同意叔父的建议,他们即日上疏请辞。虽然朝廷再三挽留,还是执意告老还乡。这两位朝廷命官办理退休手续之后,得到皇帝“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的优宠。疏广疏受离开京城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都来相送,其景象是:“供张东门外,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疏广疏受既然受到朝野上下如此拥戴,为什么说辞官就辞官?《二疏传》并未续写。
孝武帝曾孙刘病已于公元前74年秋七月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汉宣帝是大将军霍光做出决定并拥立的,其感激之恩不言而喻。宣帝即位后,霍光谢归大政,几次恳请,宣帝不允,还是由霍光执柄朝政。其时霍光子孙各据要路,霍光年老,精力不逮,难以勉戒管束子孙,于是稔祸焉。皇帝不亲问政事,对大将军这么一报恩,看是好事,其实未必然。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暮春三月,霍光薨,宣帝开始亲政,宣帝倚重魏相和丙吉。地节三年夏四月,立皇太子,才有疏广疏受并为太子师傅之说。地节四年,朝廷与霍家一族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秋七月,霍光之子孙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禹腰斩,霍显(霍光之妻)及诸女昆弟皆弃市;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十家,霍光之旧人如杜延年等亦坐免官。曾几何时,株连之众,残杀之酷,汉宣帝面貌之一端足见矣。
班固由是在《汉书》里评论道:“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霍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霍光)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霍光拥立汉昭帝,辅助汉昭,他实行休养生息的策略,恢复经济,壮大国势;他在关键时刻立下汉宣帝,稳定政局,然而《汉书》不无遗憾地批评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汉书》为历史划上重重的一笔忠告。
读罢《汉书》评价霍光的这段文字,再读读疏广的“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这句话,再了解一下汉宣帝那一片曾被人指责的阴暗心理,就愈发感到疏广疏受的为何采取毅然决然要远离朝廷的举措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论道:“…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夫以霍显霍禹霍云霍山之罪,虽应夷灭,而霍光之忠勳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面对宣帝如此残忍狠戾,身为太子之师的疏广疏受,曾看到那屠戮霍家的血腥一幕,该如何是想?帝王阴晴圆缺变化不定的心态,向来宦路风险难以预测的运势,二疏必有所震慄。
于是乎,这两位硕儒大才,反而来到道家那里寻求思悟,并且终于开悟,他们聆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教诲,于是才有《汉书》那精彩的描述。
《汉书》的《二疏传》,历朝士大夫们读后又从中得到想象和联想,得到教益和开悟。仅从《全唐诗》中即可读到很多有关二疏的典故。李白在《拟古十二首》写道:“今日风景好,明日恐不如。春风笑于人,何乃愁自居。吹箫舞彩凤,酌醴脍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李白是从何时看透人生的,才会吟唱出这样的诗句?虽众说纷纭,但一句“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毕竟可以概括出他的最终取向。这位当年抱负何其了得的李白,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是用道家老子庄子之论和传授儒家之道的二疏故事来告诉世人的。
《汉书》记载道,疏广回到乡里之后,用皇帝和皇太子的赏赐,每日大办酒宴,宴请乡亲。他宴请宾客故人,从中得到莫大快乐。还乡养老一年多过去了,疏广的子孙请人来规劝疏广,规劝者对疏广说,“要为子孙后人着想,趁着资金储蓄之多,应该为子孙后人买田宅,来营殖资产”。疏广听罢,回答说:“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以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振聋发聩,其令人耳目清新!
我们将疏广回答的文字一字不落地抄下来仔细来读,方能领略疏广的洞达与超脱,方知疏广对子孙念及之深远,方知疏广说理之圆备。仅从其中“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寥寥几字,可以读出那个时代仇富仇官的现象多么普遍,为富不仁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多么严重。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照录《汉书》这些文字,是在旌扬疏广?是在告诫后人读者如何面对老来静养?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低吟“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看来李白也是用老庄的哲学思想来赞美二疏。其中的“遗天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东门有二疏”,对那些已是垂暮之年仍为子孙谋富贵者,对那些于是乎恋栈权位不择手段贪赃枉法者,倒是一个简明扼要的提醒。
杜甫也在诗中提及二疏,他的《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用这样的诗句来叙述张九龄从政经历:“虽蒙换蝉冠,右地恧多幸。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紫绶映暮年,荆州谢所领。”张九龄为工部侍郎知制诰时,要辞官隐归,他曾乞归养母,朝廷不允;再以母丧去职;再以夺哀复出为宰相,之后被李林甫排挤陷害,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是一位清贞君子,杜甫景仰之,以二疏之典写诗以纪之。
白居易的诗不止一次提到疏广疏受,白居易在《不致仕》中讽刺那些老来昏瞀而不主动让贤的人,语言很平实但又很辛辣:“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白居易面对红尘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现实社会中人心不古的种种迹象,面对朝廷那些恋栈权势捞取名利者而喟然长叹“贤哉汉二疏”!白居易是为江山社稷为新气象的出现而呼唤着呐喊着!
白居易的《闲卧有所思二首》仍然以人物对比的方法指出贪恋权位的危害,他写道:“横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少祸胎。今日怜君岭南去,当时笑我洛阳来。虫全性命缘无毒,木尽天年为不才。大抵吉凶多自致,李斯一去二疏回。”白居易也像疏广那样在道家那里寻觅避灾远祸而全身而终其天年的学问,他用庄子的名言来开悟自己和告诫世人。其诗末两句构成鲜明对比,来说明功成身退的必要性。《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道:“二世二年七月,具(李)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白居易把李斯的典故,把李斯父子被腰斩夷三族的悲怆情景,再一次讲给读者听,从而突出了疏广疏受功遂身退乃是正确的选择。
唐诗中述及的二疏事例,以及关涉到的二疏功成身退如何对待老来归养的态度,使读者会从中领略到积极意义所在。诗贵有寄托,他们的诗无非是用来讽喻世俗,告诫他人,或用来自省的。诗中的观点是否完全可取,当然不能一而概之;然而,尽管此一时彼一时,其中对当今时下的我们,总归有可取之处,譬如对那些占据官位蝇营狗苟徇私舞弊者,其讥斥其忠告,还是不言而喻的。
《汉书》问世之后,以二疏为诗为文者,不胜枚举。陶渊明有《咏二疏》诗,曰“大象转四十,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容斋随笔》卷四,有一则《二疏赞》,其中对苏东坡作《二疏图赞》评价道:“其立意超卓如此。”无比洞达的苏东坡以二疏来论人阅世,来评论古今,二疏在他心中自有一定地位,否则东坡哪会有此称誉。南宋的陆游也有诗道,“高会挥金愧二疏,食贫只似布衣初”,陆游忧国忧民,但仍把二疏铭记心中。“《汉书》一出,闻名二疏”,二疏在贤者达士心中的地位,由以上综述可知。
《二疏传》中关于归养而不为子孙营殖产业的记述,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可见其本:“(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勿为世家所夺。’”《汉书》亦照录这句话。如此对待子孙,《汉书》藉此对萧何赞道:“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笔者读两唐书之后,曾写了唐朝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狄仁杰等人的后代子孙的故事。大唐时期,以上所举房玄龄等人,功勋卓著,然而都被子孙泼上脏污。他们如果多一些提及疏广疏受,也许不会有那样的遗憾产生。
《汉书》的二疏传文字不多,但很精粹。由二疏告老还乡,由二疏归乡养老之举止行为,想到现今那些被金钱财富迷住心窍的人,于是想要写些文字。前一阵子翻阅《全唐诗》,读到唐朝大诗人们的文字,于是感慨良多终于写下来。是以为记。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8-11 06:28:36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

字数:3812

发表时间:2018-08-11 14:28: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2 19:14:13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