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拍案惊奇:胡博士巧设连环计,唐教授过海捧文宗

五四拍案惊奇:胡博士巧设连环计,唐教授过海捧文宗

胡博士者,胡适也.
唐教授者,唐德刚也.

这两天读唐教授之<胡适杂忆>,发现唐教授在胡适问题上,虽吹功震天,但多闪烁其词,有波谲云诡之感.但天下事毕竟还有逻辑可循,下面说说笔者对唐文的分析.先贴些<胡适杂忆>中的原文,以备分析.

原文一:

第二部分 三分洋货•七分传统(2)
吴国桢先生有一次告诉我说胡适之一定要回台湾。我问他,何所见而云然?吴说:“他(指胡氏)告诉我他一篇讲演稿子要写两三个礼拜,他如何能在美国谋生?”吴氏那时在美国是靠讲演为生。他并且告诉我讲演的行情以中等城市最好,因为小城市听众出不起钱,大城市听众见多识广,你不算老几。只有中等城市--如新奥尔良、圣路易斯--那里的听众,又未见过世面,又肯出钱!
胡先生那时也偶尔去“中等城市”讲讲演。但是盛名之下,他不能胡吹。要篇篇讲稿都能传之后世,那他写起来就“极慢、极慢”的了。极慢、极慢,那就不能“谋生”了。
胡先生搞神会和尚永远搞不完也是这个道理。搞不完就拖,一拖二十年,再搞就兴味索然;《中古哲学史》也就出不来了。加以胡氏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生性又好凑热闹,一个题目未完,又赶着去搞另外一个热门。一个接一个,结果一个也搞不完。
胡先生在哥大当学生时就犯了这个大毛病。按理他那时应该规规矩矩搞“哲学”,把个“哲学博士”读完再说。他不此之图却丢下正当“庄稼”不搞,而去和陈独秀、蔡元培“捞鱼摸虾”。捞得热闹了,他就甩下哥大这个烂摊子不要,跑回北大做教授去了。一时声名赫赫,《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版的封面上也印出了“胡适博士著”的头衔②。其实那时他在哥大的注册记录上仍然只是个“博士候选人”或如今日很多人的名片上用的“待赠博士”(Ph.D.Candidate),离正式学位尚差一大截。胡先生这个“待赠”阶段一直维持了十年。到1927年他再到纽约时才携来一百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出版的博士论文③,由杜威玉成,经过补交手续,始由校方正式颁予“哲学博士”学位的。胡氏原先在哥大注册时的英文名字是Suh Hu,拿学位的名字则是Hu Shih,二名分用,在哥大校史上可能也是没有前例的。
一六
本来有胡先生那样成就的学者,博士不博士是无伤大雅的。老实说他那本论文,他在哥大的两位主要论文导师--杜威和夏德(Friedrich Hirth)都是看不懂的。胡氏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足敌哥大一校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一个空头学位,原不值一提。笔者在这篇随笔式的文章里,本也犯不着多废笔墨。只是一般读者茶余酒后或不免要提出做谈助,好事者或不免要据此而乱事推测,所以笔者也就顺便根据史实,约略交代一下,以免流传失真。

原文二:

第二部分 三分洋货•七分传统(3)
为胡先生的学位问题弄出很尴尬场面的第一人是已故哥大东亚图书馆前馆长林顿(Howard P. Linton)先生。林氏为纪念哥大二百周年之校庆,于1952年开始编撰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④。这本目录包罗万有,独独把“胡适”的“论文”“编漏”了。校园内一时传为笑谈。林氏也自认为一件不可恕的大“乌龙”而搔首不得其解。他是根据校方正式记录编纂的,为什么校方的正式记录里没有胡适论文的记录呢?
第二个为这一问题伤脑筋的是袁同礼先生。袁氏在1961年出版了一本《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⑤,在他费时十年的编纂期中,袁氏受了无数的意想不到的骚扰。因为有许多“老博士”都是袁先生数十年的老朋友,大家都已“博士”了大半辈子。如今在这本新出的洋进士题名录中,居然录上无名,岂不糟糕?
根据袁氏所收的资料,截至1960年,哥大授予华人博士学位的人数为全美各校之冠。但是根据哥大所提供的正式名单,则退居第二共二○三名(伊利诺伊大学第一共二○四名)。因而在袁氏编纂期中,他交给我一个名单要我在哥大替他帮忙“复查”一下。在这名单中,想不到“胡适”也是问题人物之一!
袁先生分明知道胡先生是哥大1917年的博士,为什么哥大提供的正式记录上却晚了十呢?
笔者为替袁公帮忙,并为好奇心所驱使,乃自哥大“校史图书馆”(Columbiana Library)和其他有关部门,以胡适清查虚云老和尚的家世和年龄的办法,把胡适“老和尚”和其他十来位小和尚的度牒案底也彻底清查一遍。结果我替虚云老和尚报了个小仇。我告诉袁先生说胡先生的正式学位记录确是1927而非1917。其他有关文件我就未向袁氏作不必要的透露了。我知道他处理这一问题相当棘手,因为那时大陆和台湾两地都以“打胡适”为时髦。袁氏少知道一点真相,反可减少他精神上的压力!这位诚实的迂夫子那时已被类似的问题弄得头焦额烂。如果别人再说袁同礼说的,胡适是个假博士,那袁氏岂不要跳楼?袁先生最后决定把这两个相差十年的年代在他的“目录”上并列,才结束了我二人这段小“考据”。
胡、袁两先生相继谢世之后,那些“胡学”研究员和“待赠博士”们,惑于袁书而向笔者问难。我只告诉他们:“1927!”未及其他。那位专研“胡学”的哈佛博士格里德在他的《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⑥一书中也就根据我的一句话而照抄无讹,又未注明资料出处。幸好他的论文导师是费正清教授,如果审查员是胡适或区区,他这种无征而信的记载,可能就要使他博士延期了。

原文三:

第二部分 三分洋货•七分传统(4)
一七
大凡一个人的一生总归会有几件“平生憾事”的。如果胡适之先生也有的话,上述小事可能也就是胡先生自认的“平生憾事”之一。当我在替袁先生“复查”之时,礼貌上我是不能向胡先生这位长辈直说的,但是道义上我又非向他报告不可。所以我只有在适当的场合和气氛里,慢慢委婉地向胡先生透露;胡先生也就逐渐地向我说明其中原委。每次向我解释时,他老人家都有点苦笑的表情。他的尴尬的情况,反而使我对他益发尊敬其为人。
须知胡适是我亿万炎黄子孙中,唯一拿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的真正的大博士。⑦他对上述这一小插曲真可有一百种以上的解释而不感到丝毫尴尬。最直截了当的便是那时哥大根本没有看得懂他的论文的导师,所以学位才稽延了。⑧这也是百分之百的事实。但是胡先生是个深染于孔孟之教的书生,他没有“好官我自为之”的厚脸皮,所以他就为这宗小憾事而感到尴尬了。
其实“胡适学”里的这个小小学位问题是不难理解的。胡氏在哥大研究院一共只读了两年(1915-1917)。两年时间连博士学位研读过程中的“规定住校年限”(required residence)都嫌不足,更谈不到通过一层层的考试了。美国所谓“常春藤盟校”领袖学府内,正统的“哲学博士”学位是相当难读的。以创出哥大成绩空前记录的顾维钧先生,在哥大研究院也读了四年(实修五年)。顾氏的论文也只完成个“导论”。那时因辛亥革命的关系,校方鼓励他“返国服务”才特别通融毕业的,这是哥大校史中一个有名的“例外”。其他华裔名校友如马寅初、蒋梦麟、蒋廷黻、冯友兰、罗隆基、金岳霖等差不多也都是住校四年以上的。所以胡适以两年时间读完是不可能的。胡先生放弃学位而急于回国的原因,实是个熊掌与鱼的选择问题。
胡先生在当学生期间已被陈独秀的《新青年》捧得大红大紫而全国驰名。1917年一纸北大聘书就强迫这位留美的“新青年”非在他的前途上作一抉择不可:立刻回北京大学做教授,还是留在纽约做老童生,再熬两年?到那时北大是否仍能等着他,就很难说了。面对这个现实,那时的留学生恐怕任何人都会选择前者。性好热闹的胡适自然更认为机不可失,所以也就卷铺盖回国了。后来事实证明他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当年的北京大学--这个挤满了全国鸿儒硕彦的太学,岂可随便插足?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标新立异,傲视士林,胡适之多少有点胆怯。“夜行吹口哨”,壮胆吓鬼,所以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封面上,也印上个“博士著”字样。在博士多如狗的今日,谁要来这么一下,别人会嗤之以鼻的,但是六十年前却是另外一个时代啊!胡博士的新娘花轿太大,迎亲之夕,要拆门而入,在那时是顺理成章的。中国土举人,祠堂门前尚且要加一对旗杆,况高中洋进士乎?


原文贴完,下面开始分析.
问题一: 哥大可能给胡适补颁博士吗?

先举两个例子:
1986年是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纪念,因为该校300周年校庆时曾邀请罗斯福总统出席,所以哈佛大学打算援旧例邀请当时的总统里根出席并演讲。里根接到邀请欣然接受,但私下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但哈佛历来有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聘任教授和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制度,所以学校的董事会、校长、教授会鉴于本校学术声誉的尊严,断然拒绝了总统先生的请求。里根因此也没有参加哈佛的350周年校庆。[1]

另外,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微软帝国缔造者比尔盖茨先生,在三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哈佛的学位。 据CNET报道,微软公司现任总裁本周四在母校哈佛作出了讲演,并且被授予了L.L.D.荣誉博士的头衔。[2]

荣誉博士都有如此之难.

再看原文:” 胡氏在哥大研究院一共只读了两年(1915-1917)。两年时间连博士学位研读过程中的“规定住校年限”(required residence)都嫌不足,更谈不到通过一层层的考试了。美国所谓“常春藤盟校”领袖学府内,正统的“哲学博士”学位是相当难读的。”

那么,所谓胡适1927年获得博士,基本不可能.因为美国是个讲法律讲程序的国家,对于这些名校,绝对不会拿” 本校学术声誉的尊严”开玩笑.

或许有人说,北大名气很大,没准是个荣誉学位.不错,有可能,但那是现在,回到一个世纪前,你拿着庚子赔款出去的人,能有多大地位?学校又可能有多大名气?里根总统连一个荣誉博士都没有,你一个东方落后国家的校长能有多大分量?所以,胡适在哥大,最大的可能是什么都没有拿到,充其量是个荣誉博士,真实的博士学位,几乎绝无可能.

正如唐教授所说:” 老实说他那本论文,他在哥大的两位主要论文导师--杜威和夏德(Friedrich Hirth)都是看不懂的”,那么请问那个学校,会在导师连论文都看不懂的情况下,授予学生学位尼?

问题二:胡适为什么会有两个英文名字?
唐文讲” 由杜威玉成,经过补交手续,始由校方正式颁予“哲学博士”学位的。胡氏原先在哥大注册时的英文名字是Suh Hu,拿学位的名字则是Hu Shih,二名分用,在哥大校史上可能也是没有前例的。”

这个恰恰是一个反证.注意,胡适留学时,所用英文名字一直是Suh Hu,包括发表文章.如果哥大真给胡适续补这个博士学位,那么一定是按原来的档案走.怎么会生出第二个名字?显然讲不通?笔者估计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种:
一哥大可能给了个荣誉博士,但为了维护学校声誉,特意用了个新名字?
二 胡适和老唐联合造假,有意避开用原名,这样更不容易穿帮;
三 胡适有个博士证书在社科院,这个博士证书可能是从克莱登商店买的,买的人把名字弄错了,只知道汉语叫胡适,所以就取了一个英文名,这样和注册的名字就有了差别.
四,1927年,包括以前,可能哥大真出了一格博士叫Hu Shih,这是一种

问题三:胡适为什么整那么多荣誉博士?

中国大学,属一属二的为北大清华,没有问题.假设你有一个复旦或浙大的学位,真实地不是荣誉的,不论学士硕士还是博士.你还会再乎北大或清华给你一个荣誉学位吗?可以说,真正读出来了人,不会在乎虚名.自己的一流大学的学位,响当当的,何必要弄个假的让人笑话尼?

胡适先生抗战期间,受政府委派,任驻美大使,在此期间,共收获27顶荣誉博士帽子.老胡一生为什么要狂揽博士,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心虚,把牛比吹大,才能掩盖真相.

问题四:唐德刚为什么过海吹文宗?
唐文曰:
为胡先生的学位问题弄出很尴尬场面的第一人是已故哥大东亚图书馆前馆长林顿(Howard P. Linton)先生。林氏为纪念哥大二百周年之校庆,于1952年开始编撰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④。这本目录包罗万有,独独把“胡适”的“论文”“编漏”了。校园内一时传为笑谈。林氏也自认为一件不可恕的大“乌龙”而搔首不得其解。他是根据校方正式记录编纂的,为什么校方的正式记录里没有胡适论文的记录呢?

唐教授研究历史,不写剧本可惜了.
首先林顿先生根据校方正式纪录编辑的书,有何”乌龙”可谈尼?另外,一本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就算漏掉个把人,也很正常,而且这种书,在哥大会有几个人看尼?
究竟是谁在自作多情,搔首弄姿尼?

请注意最后一句话:” 为什么校方的正式记录里没有胡适论文的记录呢?”
老唐还在这里卖萌,装纯真.
指鹿为马,这功夫真是练绝了.

很多吹胡适的,从唐德刚到祖述宪[3],往往不知不觉中,就把胡适给卖了.

再回头看唐文:
“第二个为这一问题伤脑筋的是袁同礼先生。袁氏在1961年出版了一本《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

李鬼出现了?

这里的问题是,这个叫袁同礼的先生,为什么要出版一本《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
我们知道,林顿先生出那本书,是为了”纪念哥大二百周年之校庆”.1952年开始编辑,1957年出版.一个学校的,耗时5年.
那么袁先生为什么要出这种书呢?
先看书的内容,这个” 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这几个字容易写,真要写这个书,要逐个学校泡图书馆,一年一年,乃至一个系一个系的纪录去翻,对个人来讲,工作量几乎为天文数字.美国目前有2600所颁发学位的大学,那么50年前,有2000所应该正常,一个人要把这2000所学校跑完,几乎不可能.而且关键是,这本书出来,不会有销路,没有太大意义,唯一的可能就是国家级的资助,有经费支持当然有人愿意干.谁会资助尼?

这个问题先放着,后面谈.

下来我们先百度一下唐德刚先生的简历:
唐德刚
(1920—2009),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今属肥西县)山南馆唐家圩,幼承庭训,国学根底深厚;小学五年级后接受新式教育;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和黄彰健等人同学;1943年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后曾在中学担任历史教员;1944年,又应安徽学院史地系主任李则刚之聘到立煌做讲师,教授《西洋通史》。
1948年,唐德刚赴美留学;主修欧洲史和美国史,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取得美国国籍,留校执教长达15年,先后开设《汉学概论》、《中国史》、《亚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课程;1962年初起,在东亚研究所做研究员的他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达7年;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之久。

接着,再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大学教授的情况.美国大学教授,听上去很美,实际压力也是山大.必须不断拉课题,有人读你的研究生,才行,否则一样面临解聘的压力.除非你能做到”终身教授"才行.

各位想想,事情是不是清楚了?

后台的脚本可不可能是这样的尼?
林顿先生的书出来之后,这种书其实很少人看,甚至没几个人知道.由于是英文版的,对国内几乎无影响.而这时的唐先生碰巧在哥大,读的也是哲学,留校任图书馆管理员,某个偶然机会,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翻,找找自己的安徽老乡,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的论文,居然找不到,唐小朋友当时可能惊呆了?木有阿?这时候该怎么办?
各位想想,如果你哪天抓住了香港地产大亨刘嘉诚的小辫子,你会怎么办?一个是宣传出去,你什么都得不到;另一个吗,天大的奇货呀.胡适是北大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手上人脉,经费,拔根毛就够老唐吃一辈子了吧?

接下来就是回台湾,和老胡摊牌,研究对策.从而就有了袁氏《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这样的东西出炉.而哥大部分,就由唐教授负责.天衣无缝.

老唐在原文中讲:” 彻底清查一遍”,但忘了他自己说的:” 为什么校方的正式记录里没有胡适论文的记录呢?”
如果校方正式纪录里没有,你唐先生又是怎样查出来的呢?就算真有,那能算数吗?

唐教授一生,和胡适并无师生之谊,却自称是胡的学生,对胡,不遗余力吹拉弹唱,为什么尼?

网上看到这么一段,不知道当不当的真,难道老唐要漂白自己:
《胡适杂忆》虽然有趣,却有可商榷之处。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记得有一次我开车去接他,但是电话内我们未说清楚,他等错了街口。最后我总算把他找到了。可是当我在车内已看到他、他还未看到我之时,他在街上东张西望的样子,真是‘惶惶如丧家之犬’!等到他看到我的车子时,那份喜悦之情,真像三岁孩子一样的天真。”起初看到这一段话时,我并不在意,写过《在春风里》的陈之藩先生却说:“胡先生不像他说的那样。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写袁世凯很详细,很多我不知道,写得很好;写胡适就太轻佻,形容不出胡适这个人来。”
陈之藩先生的学识修养俱佳,所论公正平和。而胡适女弟子苏雪林和吴健雄看了《胡适杂忆》就气得不得了。苏雪林认为唐德刚对胡适有“大不敬”与“重大冒犯”,专门写了《犹大之吻》一书骂唐德刚,自费出版,并寄了一本给吴健雄。唐德刚不得不在《传记文学》上发表《“我犯罪了!并无解说。”》一文回应。细读《胡适杂忆》,我认为唐德刚把胡适写得有血有肉,十分可爱,虽然有时文笔俏皮,不免笔走偏锋,但并无恶意。[4]

其实, 陈之藩先生可能真看走眼了,因为唐德刚虽然口称胡适的学生,从心里,可能是看不起胡适的.老唐毕竟是哥大的正经博士,现实中需要银两,对于骗子,恐怕内心还是有看法的吧?

结论: 窃珠者盗,窃国者侯.一个牛比如果吹成人类的新纪元,一个要啥有啥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吹成一代文宗,人类的导师,恐怕就没有人敢怀疑了吧?

天知道.

参考文献
[1] 哈佛大学为何不给里根总统荣誉博士?
[2] 比尔盖茨获哈佛荣誉博士头衔
[3] 从胡适的谎言看“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4] 论唐德刚: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楼主 胡整廿年  发布于 2016-08-20 15:01:00 +0800 CST  
d
楼主 胡整廿年  发布于 2018-05-05 09:55:34 +0800 CST  

楼主:胡整廿年

字数:7120

发表时间:2016-08-20 23: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6 16:25:09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