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论小说】小说是什么



1

前辈作家用五个字概括了什么是散文:

形散神不散。


我也来妄学前辈,用五个字概括什么是小说:

消灭违和感。


小说就是消灭违和感,不停地消灭违和感。

什么是违和感?假就是违和感。而小说是虚构的东西,是编故事,是假的,所以作者一提笔,违和感就来了。违和感是与小说共生共存的东西,它寄生在故事和人物的壳子里,你一不当心它就冒出来了,这里压下去,那里还会冒出来。别指望读者宽宏大度,读者都是带着挑刺的心去读小说的,随时准备发现作者的漏洞,所以作者必须从一开始便使出各种本领去堵上这些漏洞,与违和感作战。再好的小说,读者也有觉得假的时候,但是假得要有限度,要让读者能容忍,越往下看就越能接受,直到把假当成了真,违和感便消除了。

消灭违和感,这是写小说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全部的要求。小说的动机,主题,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经营等等都是作者在酝酿小说的阶段便成竹在胸的,没有这些做支撑,他不会产生创作一部作品的愿望。但是如何能实现他的愿望,需要运用什么技术才能顺利地表达出他的意图而不让读者产生违和感,这就是作者的能力了。写小说的人,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停下来,手不要太顺溜,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看看这一段有没有违和感,没有,继续,有,修改。跟导演拍电影一样,随时N机,反复挑剔一个镜头,直到完美无缺。所以写小说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远比写散文辛苦。那种靠着偶然闪现的灵感,不深思熟虑便想以我手写我心,只顾直抒胸臆,完全不理睬读者的作者,写散文或许还行,在小说上是很难有一点成功的。


2

什么是假?假,就是不真实。但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常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件生活中真有的事,放在小说里却显得假;而另一件生活中从无发生的事,写进小说却并不违和。

我上中学时曾参加过市文联举办的话剧社,老师给我们排演的剧本里有一个片段:一个中学生放学回到家,满头大汗。奶奶叫他洗脸,他就满满地打来一盆水,把脸埋在盆里稀里哗啦地洗了一通,沾了一脸的水珠,又拿毛巾擦干,折腾了好半天。排完后,老师问我们这段洗脸的戏演得怎么样,我们都说不好,不对劲,挺别扭的,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老师说这种“不对劲”“挺别扭”的感觉,就是戏剧上所说的违和感(那次是我第一次听到“违和感”这个名词。)在舞台上洗脸,不能真洗,把脸贴近水盆,比划个动作就行了,千万别沾水。倒不是因为上台表演都要化妆,洗脸会把油彩洗掉,就算洗不掉,也不能洗。因为舞台是虚构的,用道具搭出一个家的样子,人在虚构的家里做事,不能处处跟在真实的家里一样。所以舞台上洗脸不能真洗,吃饭也不能真吃,做个动作就行了,观众会接受的,本来就是在演戏嘛!真洗脸真吃饭,观众反而接受不了,演戏弄得这么认真干嘛!弄真成假了。

小说也一样,有时候不能太真。小说是一座庞大的舞台,用各种道具搭起一个个虚构的环境,让演员(角色)去表演(讲述)他们的故事。一切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都必须经过加工、变形,才能放进故事中去。为人物和故事的目标去加工、变形生活材料,只要火候得当,并不会使它们失去原来的味道,只会让它们的味道更好。读者知道你是编故事,容许你有一定的虚构,只要逻辑上合理,好看有趣,管他真还是假!无巧不成书,好些“狗血”的桥段读者能接受,反而是叠模叠样地复制生活读者不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个“高”在哪里,就在你把生活素材写进作品时,不要产生像舞台上洗脸那样的违和感。


3

复制生活会造成违和感,歪曲生活呢,当然也会、更会造成违和感。后一种违和感比前一种更有害,它直接影响作品的品质,尤其是当歪曲生活造成了“好看”“过瘾”的假象,赢得了读者的欢迎时,远远超过了复制生活使作品呆板无趣的害处,它给作品带进了毒素。

歪曲生活并不局限于写小说,以写真人真事为宗旨的散文、记叙文照样也可以歪曲生活。人在面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时,不说假话是很难的。

我在“致波士顿友人的信”中提到过一件事:有年暑假我回父母家住,看到一本他们工学院同学写的书,名字叫做“家园,家事”。这人姓季,比较飞黄腾达,做到省什么厅的厅长,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在报纸上发表些豆腐块,攒攒出了书,分送给老同学。我好奇翻了翻,觉得他文笔还不错,讲到当年读大学的事,工学院怎么草创,学生自己填炸药开山,修足球场,开走廊音乐会,还挺有兴味,因为这些事也是我父母对我们讲过的。但看到毕业分配的一段就有点不对劲了,有“违和感”。

他说那时六几年,工学院的学生毕业,第一愿意进号码厂,就是像011这种军工保密厂,在里面技术先进,能够学到东西,好学生都抢着去。第二愿意进省城的大工厂,留在省城。第三才是回家乡地州。他自己是地州人,成绩好,本可以进号码厂,但他的女朋友是省城人,他为了能和女朋友在一起,放弃了进号码厂的机会,选择了女朋友进的省城的大工厂。他为这件事还深感遗憾。听起来顺情顺理,但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像编的。我拿书去问我妈,果然她看了说:鬼扯!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号码厂都在乡下,穷乡僻壤的山沟里,哪个愿意去?都想留省城。我妈说,这位季叔叔当年为了不肯进分给他的号码厂,一定要进他女朋友的厂,上蹿下跳,大吵大闹,闹的不成样子。后来总算是许了他,欢天喜地的去了,哪来的“深感遗憾”?这事同学都知道,可他偏要这样说,为自己当年遮盖。

我就想,想留大城市,想和女朋友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情,大大方方说出来,有什么不可以呢?连人所皆有的私心也不敢承认,也要粉饰太平,这样的人如何敢面对自己的灵魂?以这种态度写东西,哪怕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也会和真实相差万里。违和感就这样产生了。而我对那本叫做“家园,家事”的书也失去读下去的兴趣了。

人没有勇气直面人生,写真人真事的记叙文尚且要粉饰太平,更何况写本来就是虚构的小说呢?当然是怎样让自己欢喜(也让别人欢喜)就怎样写,让自己难受(也让别人难受)的就逃避。难怪那么多发表出来的文学作品让读者觉得假,无论题材宏大还是细微,是歌颂、粉饰,还是自恋、意淫,对生活歪曲化的虚构都是一样的拙劣。那是源于生活低于生活的假,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相差犹如天壤之别。


4

所以写小说是很难的,既要克服技术(形式)上的违和感,更要战胜思想(灵魂)上的违和感。如果一篇小说有好的主题,好的故事,好的人物;构思细致,结构严整,语言流畅,情怀朴实,又消灭了违和感,想不成功也难了。




2018/4/12

楼主 石中火  发布于 2018-04-12 13:10:23 +0800 CST  
@冰大头 2018-04-13 13:12:07
你读着不舒服就违和了?有相对客观一点的标准吗?
-----------------------------

违和感的客观标准……真是很难说。

打个比方吧,比如洗澡水的温度是40度,有人嫌热,有人还不够。但是100度那肯定人人都嫌热的。
楼主 石中火  发布于 2018-04-13 18:08:46 +0800 CST  
@ty_郭小米215 2018-04-15 12:37:34
有个朋友总结:读小说时要具有三种叠加的视界,一是你要心甘情愿被作者骗,否则你无法进入文本的想象界;二是要看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骗,这样才能进而分析文学作品运作生成的机制;三是要与作者展开协商:你这么骗我是否在审美上有效?其目的是否符合叙事伦理?
中火兄的意思是没有三就没有一二。
-----------------------------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相当多的读者(比如我)读小说时的心态是:一、我不愿意被作者骗,你别拿我当傻子,会相信你编造的谎言,我要发现你的漏洞,证明你的小说不能成立;二、我看完了小说,没有发现作者的漏洞,但是我认为你写的这个东西满大街都是,没什么意思,不如不写;三、过了一段时间,我忍不住又把你的小说看了一遍,觉得你这么写也有你的意思,但是你表达得不好(审美上无效),价值不高。四、过了更长的时间,我还记得你的小说,并且拿它和我看过的“有审美价值”的小说做比较,觉得还是不错的,有你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小说就是好小说。
楼主 石中火  发布于 2018-04-15 13:23:58 +0800 CST  
@论金 2018-04-21 19:31:52
不错的角度。
-----------------------------
论金兄好,悠哉大师的名言“表达越文学越好”,其实“消灭违和感”和“写小说要真实”意思差不多,但是更文学:)
楼主 石中火  发布于 2018-04-22 08:54:16 +0800 CST  
葡萄牙月桂 2018-04-21 17:39:08

评论 石中火:呵呵,小说是什么?这五个字包括太多了,石老师说的消灭违和感只是怎样写小说的一个步骤,而不是小说本身。我说小说是气球就是指百度上关于小说的定义吧,至于怎么吹,吹什么气,它能漂起来成为热气球或是被捅破了,那是写作技巧的事儿。石老师的观点消灭违和感我是支持滴哈。

----------------------------------------------------------------------

在百度上搜索小说的定义是:

【百度百科】小说(文学体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好像没有提到气球啊?:)
楼主 石中火  发布于 2018-04-24 08:45:56 +0800 CST  

楼主:石中火

字数:3234

发表时间:2018-04-12 21:10:2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4 22:44:47 +0800 CST

评论数: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