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个元宵吧?


这几天天气不稳定。在换季时容易过敏,所以今天窝在酒店里没出门玩儿。

读了几页全唐诗,发现写元宵节的唐诗还真不算多。

不知为什么。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7 15:15:24 +0800 CST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7 15:16:02 +0800 CST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7 15:16:49 +0800 CST  


@孟庆德 2018-02-27 18:03:02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元宵节》:

-----------------------------
孟夫子过年吉祥。

全唐诗我刚刚开始读晚唐。此前的唐诗里写元宵节的没有几首。看到你提供的资料说唐玄宗时元宵节已经很红火了,估计是局限于京城某个比较小的区域,尚未流行于其他地区。

我这么说是因为唐朝的文化还是皇宫影响官场,官场影响民间,而且传播速度挺快的。比如葡萄,皇宫引进葡萄,官员异地交流,在官田也栽葡萄。比如杨贵妃喜欢抱着一个白雪猧儿,到了元稹写莺莺传时,莺莺家也已经有了猧儿。但是元宵节似乎没有流行得这么快,否则白居易这些爱写诗的地方官不会不写元宵诗的。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8 12:30:07 +0800 CST  
@论金 2018-02-28 10:47:50
吴川之年,才是真正过年。
走遍全国各地,可能都没有这么热闹的。
-----------------------------
论金君过年吉祥。

真想有机会去看看。吴川这地儿是旅游城市么?或者周围比较近的城市是什么,酒店住起来方便么?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8 12:32:03 +0800 CST  


郑夫子过年吉祥。

玉溪生我还没有开始读。

王摩诘读过。他是朝廷官员,皇帝近臣,所以有机会写元宵诗,玉溪生只能抱恨。这就是我跟孟夫子说的意思。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元宵节在唐朝并不流行,地方官不过元宵节。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8 12:49:38 +0800 CST  



春怨


暖风万里寄阳春,
年味调和胸意新。
临镜惊看颜色故,
眉梢喜气隐添嗔。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2-28 13:14:08 +0800 CST  


@事了扶伊去 2018-03-01 00:36:46


東風夜放花千樹 寶馬雕車香滿路。。。
指難: 2018-02-28 13:14:46
评论 郑午然:惭愧,我是当历史读的。
待看指難兄以詩證史。
元宵節快樂!
-----------------------------

事了君佳节吉祥。

以诗证史,中书君不怿,而陈寅恪老先生独爱之,且有理论有实践。

我读诗当作史,不敢偏向二位。只是从中获得一点直观感受而已。

读全唐诗,略略知道:

1。唐诗的几个变化节点。

2。唐诗的变化导致宋诗的发生。

3。唐诗宋诗的区分。

4。宋词也是唐诗的发展。

5。唐诗互动,导致其他文体的发生。

6。对什么是好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7。对很多诗人有了定位更准确的认识。比如杜审言,很多人都以为他说大话吹大牛,其实他在唐诗变革过程中确实起了先知先觉的好作用,虽然不然陈子昂显著。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3-01 12:16:44 +0800 CST  


@ty_郭小米215 2018-03-01 12:40:49
第5点请细说
-----------------------------

其实没法细说,一细说就好像有点儿学术性,而“学术”在闲闲书话是谁谁谁们的禁脔,别人最好不要染指。否则可能会遭到造假打假。那该多尴尬啊。

不过呢,鲁迅,陈寅恪等等前贤都说过这个话题,你用“温卷”“长恨歌”“游仙”“唐传奇”等等词语配合鲁陈,搜一下百度。

陈寅恪其实也没有比鲁迅说出更多的东西来,因为文体这玩意儿不是按部就班地积累起来的,而是天才人物一峰突起似的创造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好像凭空产生,好像没有什么历史材料上的依据。所以不好细说。但是如果把当时的材料比较全面地看一下,却又分明能感受到这一点。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3-02 12:08:02 +0800 CST  


@金不换的矫情一刻 2018-03-01 13:01:34
诗词歌赋与时代背景搭起来想象,是挺有意思的。我读一点儿唐诗宋词,主要是看古代中国从经济生活到社会制度的变化。
汉时人口密度和城市化自然远远不能与宋相比,就连唐也不过集中于几个大城市,但是宋代许多工商业城市的确是非常具有现代城市的特点,生活娱乐设施,包括青楼、戏院比较多,士大夫们晏乐活动也多,所以士大夫们写这类感觉的不少。—— 想来过不过汤圆节,亦属此类。
-----------------------------

歌伎,酒馆,确实是城市里才有的商品。唐诗里的“送别”诗占的比重非常非常大,官员流动,征战,奔考场,回家,聚会之后的分别,归隐等等都会有赠别诗,但是唐诗里的赠别酒宴一般都不是发生在酒馆,而是在家宴上。而且大多也不是诗人本人的家宴,而是某个实力人物办个酒席,许多诗人去做客。中层官员,2000石年俸就可以家养一歌伎,如果他有这个兴趣。

高层官员的赠别诗发生在家宴上,他们的诗歌也不会在酒馆里流传。像高适,张籍,王建,元稹,这些官职不高,文采中平,他们写的诗都会很快在酒馆里传唱。高适是活着就出大名的诗人,他的诗名是民间捧起来的,不像李太白的诗名是皇帝和高官捧起来的。

杜甫没有官高捧场,也没有酒馆捧场,所以他死后才慢慢出名。他活着时,喝一般的家酿的酒,新婚别垂老别也不是官场的赠别诗。

全唐诗里两千多个诗人,绝大部分都是办不起家宴,下不起酒馆的。杜甫家里来个客人,往往跟邻居家借几瓢混酒。所以说大唐盛世,真不是盛在百姓身上。百姓不仅仅不过元宵节。


楼主 指難  发布于 2018-03-02 12:14:20 +0800 CST  

楼主:指難

字数:1953

发表时间:2018-02-27 23:15: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3 08:38:55 +0800 CST

评论数: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