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干亲

认干亲,这一风俗古已有之,但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
据老辈人讲,过去由于缺医少药,孩子不好养大,于是就把孩子寄与别人门下,俗称“过门槛”,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祛灾免病,长大成人。所以,过去娇惯的孩子多认有干亲且多找刘姓、程姓人家。刘者,留也;程者,成也。图的是口头上的吉利。当然,也不是任何刘姓、程姓人家都可以认作干亲的,一要人丁兴旺,二要熟稔,更多的是要讲究门当户对。有资料说,毛伟人小时就曾认过干亲,可能是没有合适的人家或是其他原因,就寄认于一块石头名下,“石三伢子”的幼名就由此得来。
我们这里的风俗,孩子认下干亲,两家就正式成了亲戚,逢年过节是要相互走动的。尤其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儿祭灶神,干儿除了带礼品外还要逮一只大红公鸡去老干大家祭灶拜早年。老干大自然也要破费,大摆宴席招待“干亲家”。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有往方是礼,唯如此,两家才越走越亲越走越近。
因为没有血缘,没有担待,关系全靠“礼”来维系,所以就有了“干亲戚,续闺女(闺女亡故,门婿续娶者),走来走去想东西。”的俗语。等干儿长到十二岁的时候,要置备厚礼瞧干大干娘,干大干娘也会为干儿置买一个竹篮,再送一根棍子作讨饭用,意思是干儿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立谋生了。至此,逢年过节两家不再走动来往,但大礼尚存,如遇着两家办红白喜事,还是按亲戚关系随礼的。如果干大干娘去世,干儿也和孝子一样披麻戴孝扶柩送殡,只是其情不哀,应景而已。
事实上,很多干亲是很难维系长久的。或因礼数不周互生怨恨而断,正应了“亲戚不共财,共财合不来。”的老话;或因当初门当户对,后来一荣一枯,一贵一贱,搭配不上,渐生隙隔而分道扬镳。孙犁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铁木前传》讲的就是这个事情。黎老东和傅老刚最初的交情是何等的纯真,两家相依相帮,成就了一段佳话。后来,经过土改,黎老东分得了土地,以他的精明和能干,很快成了农村新的“暴发户”,正应了“人一富脸就变”的老话,两人的交情自然就走到了尽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古老的淳朴的风俗慢慢的就变了味、走了样,掺杂进了太多的铜臭和势利。有的为了攀附豪门权贵,不惜委身屈就让儿子认于门下,借以抬高自己,很有点儿狐假虎威的意味;有的为了一己之私,互认干亲,假亲戚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与人之妇有染,为遮人耳目,让其子认于门下,借亲戚之名,以逞逾墙之欲。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安绿山,为了便于私通杨贵妃,竟认比自己小一二十岁的杨贵妃为干娘而贻笑千古。
仔细想来,认干亲这一古老民俗发生如此异变毫不奇怪,任何事情只要掺杂进了功利,自然就失掉了初心、正直和善良。
当然,自古及今很多义子义父不为权势所左右,不为功利所诱惑,重情重义,留下无数佳话,为后人所称道。至于在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了,撇下孤苦无依的子女,战友们将其收养,认作义子义女,是出于革命大义,战友之情,纯洁而率真,崇高而伟大,与一般意义上的认干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16/12/8
楼主 彼适乐土  发布于 2017-09-21 21:03:54 +0800 CST  

楼主:彼适乐土

字数:1220

发表时间:2017-09-22 05:03: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1 14:30:13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