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致女儿书》:每一个迎风起舞的日子.........




王朔的这个《致女儿书》,很多人乍看会有疑惑。我来讲一下。讲到哪里算哪里。

老实说王痞子只是我众多趣味的一部分,不过看有些朋友对我这篇《王朔:致女儿书》有些不理解,于是我来理解下。或者如果有兴致的话,弄过长篇系列吧,为了丫。

从王痞子九十年代的风格起,我们就应该发觉一个现象,这丫很愤,但愤怒得很有道理,例如当年王蒙就特别欣赏他,很有点力排众议的意味——这老狐狸。而他也确实牛逼哄哄了一段时间,在上个世纪基本上就是他与王小波的二分天下,——别给我提什么贾平凹陈忠实,我丫没兴趣听。


不好意思,我只感兴趣于二王。

王小波呢,是横空出世,他呢,是渐入佳境。


最开始,王痞子喜欢弄一些“雅俗共赏”(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扯你丫的蛋!)的东西,如《空中小姐》与《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之类的东西,又如《过把瘾就死》,都是讲情感,讲一个(或一群)男人如何与一个女人(或几个)相处,情景设置上这个或这群男人有点桀骜不驯,有点玩世不恭,女人呢,只是他看待或玩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个地球的工具:我爱你,但是不好意思出口,而且只限于当下,即使如《海水火焰》中那个吴迪后来为了他去当妓女,等于殉情了——你不爱我,那你就要尝试我自己毁灭自己消灭自己的苦果。这其实是一种强迫症,而且大夫就是王朔这痞子,丫一贯乱开处方,可从来不负责煎药。


后来王痞子自己也觉得这些东西不真实,纯粹在玩寄托。你丫一个无业游民,还特别嚣张,情感上又特放纵,三心二意,用情不专,凭什么那些女人一个一个都要来爱上你?还要为你殉情?扯你妈个淡。

所以,王朔虽然弄过《编辑部的故事》,弄过江珊与王志文的那个根据他的书改编的电视剧,家长里短,哭哭啼啼,疯魔狂乱,一地鸡毛。包括他后来自己也觉得是忽悠的《海马歌舞厅》,但他自己还有点良心,没被狗全部叼走,知道这都是赵本山的东北二人转,纯属自娱自乐——在娱乐自己的同时,再娱乐别人然后养活自己。

他不满意。因为王痞子并非一个能够轻易满足的人,他如果喜欢满足早趴下了,说不定现在也是一个南下干部——不,非霍建华式的老干部,一身的正气,全忘了文天祥当年可是自奉甚奢,不是什么后人想当然的道学大家。

他自供那些年看了很多书,看完就模仿模仿完又看,正在积极努力掘到他灰暗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自供看了很多外国第一流的作品,比如莫蒂亚诺的东西,暗店街什么的;比如极简主义的卡佛,这丫最喜欢谈男女感情的那些破事;比如塞林格的东西,城市颓废者的代言人。例如,假如我们细心一点,会从比如《动物凶猛》或《玩的就是心跳》中看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些许影子,或者说深度的掏心窝子的所谓影响:

我丫没有钱,我也没有工作也他妈不想工作,兰姆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没有工作,或不用工作,其次,才是找工作。

我对社会的看法非常不OK,我甚至还道德败坏,泡“果儿”(这是《致女儿书》中的那些跟他们一起疯的女人,漂亮,前卫,艺术范儿,基本上认识不到十分钟就可以谈到上床问题,然后两三天以后就要与这个社会拜拜,好十天半月的投入到你的怀抱——而且怀了连打胎药都不要你丫买单,这种果儿香港电影叫马子,或北方真男人心目中的“妞”,或仰望楼层的底层人民心目中的“安红”:安红,我爱你.......你懂的)



至于王痞子与他家人的关系,也就这么回事吧。丫说,我跟老爸老妈的关系也就好比孔融那句散文: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至于当时王痞子小说中人物眼里的社会,也基本上可用三个字来代替:假,大,空。思想行为特别假,装模作样特别大,灵魂境界特别空。都好比《我是你爸爸》中小马同学班上的那个教政治(为什么是教政治?)的刘老师,“恬不知耻”认作“刮不知耻”,还他妈不准人说。小马说了指出了,还不从善如流,还要打击,还要迫害,这他妈是什么情况?通过懵懂而耿直的小马同学在人生中第一次打击,伤心啊,太恬不知耻了,于是王朔告诉我们,什么是假大空。(这本《我是你爸爸》我以后有机会再详谈,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必须要对号入座,这里先作个记号)

于是,我们就慢慢醒悟,王痞子包括他作品里的许多痞子,例如《海水火焰》中的张明,《动物凶猛》中的那个恋母情结或恋姐情结的小屁孩子,《玩的就是心跳》中的一众青年男女——熬夜打扑克还要果儿伺候着包两饺子的,吃完了在复兴路溜达着好集体涌进派出所——放纵无忌就有了理由。

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卫道之士最不能接受的,某个垃圾外带二流的导演站出来表态了,“痞子文学”;也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叛逆者——逆反期青年,前卫型果儿,力比多旺盛又不敢偷看毛片的屁孩,以及想偷情却只能在梦中的家庭妇女,等等,等等——最追捧热爱的。他们都把王痞子的东西当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也就有了反叛的理由,所以很多人——包括那些在单位里老气横秋一秒钟赶不上打卡心里就堵得慌就憋屈就罪过的——都成了王朔的大小粉丝,他的拥趸。

假如我们拿王小波与王朔来做个比较,同为特立独行的人,而且都很反叛,但王小波反叛靠趣味,故事情节其实不太讲究,非常不生活化而是卡夫卡化或乔伊斯化,他谈古论今或玩些穿越,弄些反讽,学术上美其名曰这叫解构,反正一众批评家凡事闹不清楚的,就在云端里给封号或加谥号,这丫结构主义 ,这丫要解构,这丫玩后现代或未来时代;而王朔也在玩解构,虽然他从来以很聪明的反智主义者自居,我无知,于是我无畏。于是无知者无畏。但他的反智其实是反对装模作样的智,或自以为在智而装模作样,例如那个二流外带垃圾的导演(此处省略两个字)全丫的道德枷锁,全丫的精神牢笼 ,于是王朔的反叛靠痞子,靠顽主,靠动物凶猛,好比弗洛伊德的本能,或尼采柏格森的生命,看起来他妈的你娘的,牛逼得不行,其实个个心目中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没人注意的时候还特别脆弱,好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位霍尔顿同学,看到亲爱的妹妹的学校里有“fuck”出没,此起彼伏,还忙不迭地赶紧找东西把它通通擦掉,生怕腐蚀了小妹妹的心灵。

王朔在中国作家群体中,其实是个很有点“西化”的人物,这话其实有点语病,基本上我认为所有当下有点牛叉的作家都在西化,余华啊,莫言啊,下半身或后现代啊,不过王朔西化的有他特别的味道,就是痞味。学术上叫消解或反讽式的解构。塞林格呀,卡佛啊,莫蒂亚诺啊,这些都是丫对抗上个世纪社会主旋律的友军,好唱红打黑。


当然有人会拿他的出身经历来做文章,丫一个大院子弟,高中没毕业后来到东海舰队当了一阵兵,跟着又作了倒爷,跑到沿海广东深圳倒卖家用电器还失败了,看起来一事无成的样子。丫不服啊,我他妈要用写作来改变我的社会地位,偶一投稿,呵呵呵,《当代》啊《收获》啊,都给丫送锦旗来了。新生代独立作家,或愤怒的迷惘流,牛啊,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好比余华看到卡夫卡的文章原来小说(生活》还可以这么写。

丫决定从事创作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丫作为一个自视甚高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丫决定表达自己,满口粗话,一身的不屑,好比《海水火焰》中他的主人公张明同学或失学儿童在北京某大学讲堂里听那些模范报告的时候,不得不发出了不屑的笑声,那个“纯洁犹如百合花”的陈伟玲看不惯了,发话了:

“你们注意点。”陈伟玲不客气地说我,“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就该好好听。”

“实话跟你说。”我也故意使人难堪地大声说,“我受这种教育的时候,你还是液体呢。”

陈伟玲气得满脸通红。吴迪又羞又不知怎么办好,为了回避四处投来的目光,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的样子,全神贯注地盯着台上演讲的人。

“瞧你那操行!”方方也辱骂陈伟玲,“还他妈受教育呢,胶鞋脑袋,长得跟教育似的。”

这个“陈伟玲”如果我们不嫌穿凿附会,基本上就是王朔眼中社会的象征,与那个把“恬不知耻”认作“刮不知耻”的政治刘老师,都他妈一个操行——请大家原谅我的粗话,我丫其实本是个文雅人,看了王朔于是被他痞子了,被他带坏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看丫红了,火了,牛逼哄哄了,有出版社为王朔出文集开在世作家先例了,于是“陈伟玲”们开始拿他的教育说事了,反智啊,无知者无畏啊,包括我,都认为他丫有时真是不知所谓,对传统包括许多人的解读纯属青春期的发泄,但我很“清醒”,知道话要分两头说,精神食粮要一口一口捡着选着吃,学问什么的先不提,丫对这个社会的某些解构,虽然有时不妨侃大山,很多却是真实的,可信的,许多人都可以不妨将自己亲身代入,谁上学那会没认识几个陈伟玲似的女班干部,胸前总是一朵大红花,门门都是九十一百分,每次都上讲台与老师整的火热,每次升旗都是她那雪嫩雪嫩的臂膀,在招摇,看谁都是等而下之的上流社会必须的派头。

谁没有过?谁没有过就是忘记了过去等于背叛。还有那位“刮不知耻”的刘老师,声嘶力竭的,语重心长的,娓娓不倦的,你丫几个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我们那会儿见得多了,现在也还一样,不过改成“千万不要忘记上缴手机”了——不过现在的同学都伶俐得好比王朔笔下的顽主,个个动物凶猛,每到学校上缴手机的前夕,丫成群结队到二手手机店花三十五十弄个老爷机,统统上缴,然后半夜里偷偷在自己被窝里背着老爸老妈用苹果手机看网红。

所以,你“陈伟玲”说王痞子反智没用的,他反的是用所谓的“智慧”来麻木生活,消解乐趣,妆点人生,一个个假模假式,我呸。于是他当然就《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了,鸭舌帽反着戴,这学呀也不用上了,兜里还有几个钱,走,尝下果儿的味道去——虽然果儿真把衣服脱了,喊着来呀上我呀,丫反而退缩了,这,钱你收着,我们聊会天——丫还是个腼腆人,好比那个在纽约叫了果儿又不上钱却照付只为聊聊天的霍尔顿。

“我们聊聊天好吗——钱我照付?”

“拜托,我们只聊聊天.......”


上个世纪的王朔,在2007年前的王朔,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他的人,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态势:写点《编辑部的故事》或《海马歌舞厅》这些他心目中用心去写的垃圾,骗点用心去骗的傻子的钱,好比现在满大街非常用心的心灵鸡汤,不是卡耐基就是西藏喇嘛,活佛,上师,所谓王林李一张悟本,个个都是养生专家心灵导师,你忏悔吧你改悔吧你沉默是金吧你微笑人生吧你走着自己路让别人去说吧——然后最后把你兜里的钱给我吧,你就轻松了,你就境界了,自个儿一边悟去吧,傻逼——傻逼些。

不过,当痞子确实是需要本钱的,最起码你泡了一个果儿双双坐卡耐基,不肯德基,一个巧克力圣代两杯可乐外带大份薯条跟着还要香辣鸡翅,这他妈都要钱;好比写个酒店两人一起滚滚床单也是需要档次的:啊,好美的夜,我记得当我有一天倚在希尔顿大酒店的飘窗边上的时候........。

现在丫钱有了,境界也来了,法国佬装文化人混左岸酒吧,意大利情结浓厚的动辄罗马,我他妈三里屯或望京小酒吧不行吗,我也来个装艺术家扎扎堆,整天果儿来果儿去,记住,我不是享受人生我是在想着如何具有“深度”的批判它。

要有深度,千万要与深度,虽然有时候深度与深V 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丫又是一个有反省意识的人,每次在作品嘲弄别人的时候,丫从来都没有真正忘记过自己........


于是王朔在文坛顽主或痞子了这么多年,想开始变幻一下面孔,好比息影多年的过气明星要重作冯妇,从阴暗的幕后精神抖擞地走到光辉敞亮的台前:还记得我们唱过的那首歌谣吗,刘若英热泪盈眶的对着我们说,梨花带雨,粉面生辉,那边的朋友们......老这么重复自己,有意思吗?于是《我的千岁寒》,丫开始整《金刚经》或《六祖坛经》了,丫这叫档次?文化懂不懂,都是写给“高级文化人”看的,全他妈跟海马歌舞厅或编辑部的故事不在一条线上,别给我提什么空中小姐,还火焰呢,烧死你丫的。

最要命的,境界来了,女儿也大了。人都有死穴,武则天那么牛叉,还离不了张易之或薛怀义的阳道壮伟呢,予何人斯,一老痞子也,亦是未免有情,痞了差不多一辈子了,临老了还是牵挂这个女儿——顺便借着女儿牵挂丫这煊煊赫赫无知无畏的一生,于是想到老爸老妈,想到大院的那个曾经的我,于是还想到东海舰队的那个文艺气质特浓厚的那个愣头青,于是想到自己的一个个远走的或眼面前的果儿,于是想到婚姻,想到离合,想到生命,想到社会,想到八荒六合宇宙乾坤。


该换个风格了,朔哥,于是《致女儿书》

给自己来个盖棺定论吧,OK不?

每一个迎风起舞的日子,都是未完待续——


楼主 黄慕春  发布于 2018-02-06 17:30:41 +0800 CST  
王痞子是痞子中的聪明人,又是聪明人中的痞子。
楼主 黄慕春  发布于 2018-02-14 21:07:17 +0800 CST  
关于王朔《致女儿书》的一点误会的澄清


前段时间有点误会,手上的那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致女儿书》,实际上是两部作品的合集:《致女儿书》与《和我们的女儿谈话》,这两部东西虽然有交集,但毕竟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些不一样,《致女儿书》是王朔的“遗嘱”,是他老死前想着不要被女儿误会曲解的交代。

以前钱钟书讽刺唯美派的王尔德,说他临死发善心,讲社会主义,而王朔呢,老了,想得多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了,再加上这几年一直在研究《金刚经》与《六祖坛经》,玩禅定了,又对什么基督耶稣生前死后甚至外太空的穿越或是失重很感兴趣,一副准备从量子力学入手进入无人无我无法无执的“另一世界”的架势,于是在进去之前,也许是怕自己迷失了,或者得道升仙了,还是临走之前与自家女儿见个面,絮叨絮叨,以表舐犊之情。


可女儿在美国啊,跟着离了婚的妈妈在一起,于是只有隔空发力了,希望自己的呼声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名气,从大洋此岸飞越大洋彼岸,从而非常公众化地表达他极为个人的私人情怀。


这或者就是《致女儿书》的由来,说实话,一开始的段落蛮唯美的,很有一点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二合一的情致:

有一天夜里,看见这样一个画面:夕阳下........你从暗绿色的一节车厢露出身子,跳下路基.......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恶,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致女儿书: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


从这王朔难得一见的比较唯美要玩情怀的笔触开始,一直到“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你不要悲切,有不做梦的,没有梦不醒的,你要这么看。”(同上)他浸淫在自己为人之父的情怀中。


王朔抒发了一段不可言传但可以理喻的情怀后,开始正式进入话题了,他格局比较大,先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北京人或山顶洞人整起,然后好与陕西蓝田人胜利会师。这个时候一贯的幽默调侃又来了,还越来越上劲儿,在我看来很有点看头,道理是不是那么回事先不提,就这想象力,发散开来还是蛮丰富的,举几个例子吧。


一,他讲最初都是人不人鬼不鬼的,披头散发坐在树梢上丰衣足食,一年四季吃水果,后来雷劈下来,大树一棵一棵烧起来,生存环境开始恶化,很多人就要优胜劣汰了,“只得蹲在草棵子里,鬼鬼祟祟地行走,一步一瞭望,脖子短的,罗圈腿太严重的,撞进大野兽设下的局,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印象就是一张血盆大口。”(同上)


二,“也不止一代了,几十万年都是这个情况,身体条件不好,一生下来就是食物链比较靠前那种。”(同上)

三,“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同上)


最有想象力的是这段:“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那天,是小麦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是一片金黄,大家指小麦喜悦地结巴起来:黄、黄..........转眼看见刚选出来的这位,又一齐指着他结巴:黄,黄帝。”(同上)



还有这段,“说黄帝活八百岁,那种卫生条件和恶劣环境,我就不信。”(同上)


又提到战争,从匈奴一直说到蒙古,他对色目人的定义也很有想象力,奇葩式的想象力,“汉族人觉得他们的眼睛像宝石,给他们起名‘色目’”(同上)


总之这几个段落很调侃,也很有点独运哲思而出以诙谐的意味,高雅点是庄子所谓以天下为沉浊,于是不可与庄语的架势,通俗点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咱俩的眼睛一单一双分头来自蒙古和高加索;大脸蛋子来自唐朝;煎锅底一样的后脑勺来自东北满族;红头发来自五胡乱中华。奶奶年轻时一头红发,像宫墙的颜色,他们家五个兄弟姐妹加上父母都是黑头发,就她一人满头燃烧,应该是隔代遗传。到大大,像一染红钢笔水;到我,像蜡烛苗;到你,忽成一顶小草帽。”


从这里开始,王朔开始从奶奶爷爷(对他女儿而言)那一代开始唠起,他们是哪里人,属于什么民族,出生成分阶级地位文化修养思想格局经历处事怎么样,诸如之类的忆苦思甜修家谱的意思,甚至连家族疾病的遗传影响都一点不含糊,“我只遗传了一个痛风。这个病传男不传女,所以你是安全的。”——最后一句真是幽默中表达爱意,所以这部书的确是很有特色的一封家书,性格是痞子的性格,仿佛很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对着自己的女儿说话,多少要收敛,但又秉性难移,于是分裂,于是好玩,仿佛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突然也变得真诚了的那种对比鲜明的好玩,当然,你们不会以为我在讽刺王朔吧——我是在赞美他。知道鲁迅先生那首诗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就是这个意思。


本书第二部分是关于爷爷奶奶的,或者说,王朔女儿的爷爷奶奶给予王朔小心脏的心灵创伤,这部分估计很多人读起来应该都有共鸣,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很有感觉,当一个家庭被一种古板沉闷的气氛所主宰,而主宰的人偏偏又把愚蠢当成智慧的说话,你就会明白我——不,王朔对于他女儿的爷爷奶奶给予他的那种压抑感觉,这种压抑有时候是拒不反省的托词,有时真是我要上诉的绝好理由。

王朔讲到一件事,像很多昔日小朋友的儿时回忆一样,就是爷爷奶奶在王朔交朋结友这方面的严格,带点固执,于是偏执得不近情理。


爷爷奶奶对军大院的“坏孩子”从来没有一点好脸色,奶奶还好点,爷爷有时甚至会训斥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出身良好的“南下干部”的通病,估计王小波的父母也差不多,二王都是一代的新人,还好王小波的老爸懂逻辑搞学术的,估计要宽松点,但我想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叫所谓的时代病,每一个小孩子都要为他们的某些父母身上的时代病所苦,这是无疑的。无论你的老爸老妈曾经多么时髦,就算是2034年出生的,对于2054年的孩子来说,也很可能成为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或古董。


王朔在这个部分的唠叨中,主要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些破事。有一次大院有个叫杨力文的孩子是王朔的好朋友,而“是爷爷认为的典型的坏孩子”,尽管这孩子每次见到爷爷都叫他叔叔,“他也不理人家,还叫人家以后不要来找我们家王宇王朔。那样的粗暴,针对一个小孩的笑脸,是我小时候觉得最没面子的几件事之一。”


这是爷爷。奶奶呢,也是自以为是一根筋,看不惯王朔的这看不惯王朔的那,跟她一起扫墓的那件另类迷彩服可以为证,这让他很头痛,似乎一直在反抗,羽翼丰满的时候,直接爆发,像很多有同样经历的叛逆一样,他爆发以后又后悔,也是一永远扯不清的糊涂账。所以王朔当着自己的女儿在书里控诉她的奶奶,“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致女儿书:关于爷爷奶奶》



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王朔是想通过他对“爷爷奶奶”的控诉,在女人面前表现他对家庭和谐的理解,他是如何看待家庭关系的,希望他女儿能从这些上面得到启迪,从而也理解了他王朔自己的叛逆的由来,既是渲染,也是教案,是一个双管齐下的作用。


不过这话确实说的有水平:“我歹毒地说,你靠自己呗,还抱什么幻想,还不明白人最后总要孤独。”(同上)



跟着,这一部分也进入尾声,王朔开始撇开一切直接对女儿说话。他对女儿讲他写这封家书的缘起,他最开始准备怎么写,后来又怎么觉得不OK,于是想到了如何重新表达,等等。然后笔锋一转,他开始用日记体向自己的女儿汇报思想心得了,扯到林彪,因为认为“九一三”对他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又扯到他思想困惑的过程,以及他如何从这种困惑的过程中走出来,从而认识到,“我不再相信别人了,特别是那些有崇拜者鼓吹的人......”(同上)


然后,王朔又拉闲扯散的地谈着他在日记记叙的一些个人生活,他跟朋友一起到俄罗斯酒吧听《喀秋莎》或《三套车》,他与朋友们一起喝“安特”——安徽伏特加,玉米酿的,口味清冽;他与遥感治疗大师的亲密接触,认识他们“主要运用循环论证的方法进行说明,最后自己醉倒”;他还通过别人有求于他让他写商业烂剧本的事,告诉女儿他的无理,他的不善于与别人和平相处,因为别人很低声下气的尊重他,他却全无风度大吼大叫,“不能尊重那些低姿态处世的人,是我的一个毛病,根子上还是欺软怕硬,那些有权势的公认的二逼我怎么也没跟人当面急过。”


这些在我看来既然对女儿的心里话,也是一种间接剖白:我是一个很矛盾很怯弱的性情中人。


在这几篇日记里王朔还谈到他的一些艺术文化界的朋友,都是一些要么横渡到纽约长岛要么一辈子窝在北京三里屯的操行,前卫,偏执,如果是个妞一般还很漂亮,结婚离婚自然家常便饭,或者还不乏有品位的疯狂——品味就是这个世界某些肆意追求疯狂人的底气,我想王朔会说。

他还谈到禅定,幻想出不服从物理定律的另外世界,甚至人类的伦理道德也连带着一起不服从了,总之这到这几段就有点玄了,估计只有西藏原生态喇嘛或北京时尚界的高深上师才能感悟,我是不行了,估计王朔女儿也不懂,就略过吧。


最后一个部分,是《致女儿书初稿》,似乎就是王朔在书前面讲过那段一万多字的抒情文字,因为开始觉得肉麻删掉了,后来大概又从word文档中调出来,于是与前面的几个部分一起组成这部《致女儿书》最后一点“杂拌儿”,说实话,这基本是王朔舐犊之情的非常自由而且非常非理性表达了,主要是谈到他为人之父,因为个人问题,估计是出轨了,于是不负责任的远离了(我们因为与王朔熟所以坚决不用抛弃这个词)他宝贝女儿的一种深度的负疚,一种灵魂深处的忏悔,有些话确实写得很动人,因为真诚,有点当年的迟自强浪子回头在监狱里唱忏悔歌的意思。


“如果你鄙视我我不能无动于衷,这个世上大概只有你才能让我鄙视自己,所以我比你更迫切需要一个鄙视自己的理由,我怕你轻率地原谅我同时给我借口原谅自己。”(《王朔致女儿书:致女儿书初稿》)

这境界,风神摇曳得几头兼顾,听起来又动人,你还不能说他不真诚,所以必须是当年学校检讨书的能手。



我这话不是乱说,当他检讨自己欺软怕硬阳奉阴违的两面派作风时,他又来了一段,我们不能说他的态度不诚恳,我们不要忘了,他在他那部《我是你爸爸》中就帮小马写过一份态度鲜明认识深刻的检讨书。

“一直有蛊惑和压力让我放弃这才能,书啊知识分子的呼吁以及来自我内心的声音,我都扛住了,没意气用事。经验告诉我,大部分人不配我用诚实的态度对待。诚实大多数时候不会使事情更简单,反而导致尴尬和不必要的浮想联翩。一般会被指为缺心眼儿,同时助长一种极为不良的心态:自大。要诚实,先要有条件,诚实之后别人也拿你没办法。”



什么是检讨的最高境界?就是你在批评自己的同时,顺带也挥舞一把钢刀,把这社会世界地球宇宙也一起劈了。


好了,到此为止吧。总而言之,这部王朔的《致女儿书》值得一看。浪子回头我们见得多了,比他王朔更浪的这个世界多得是,但浪到最后给自己的女儿来个发自内心触及灵魂的颤动,我觉得不太多,有也是文笔格调参差不齐,于是这是理由之一。

另外,很明显,这书是一把双刃剑,一剑刺向自己,一剑也无法避免的要伤到别人,爷爷奶奶也好,身处的时代环境也罢,都是一本教科书,让王朔通通掏心窝子般对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倾囊相授,也是一个理由。


至于文笔的幽默与思维的发散,当然也值得我们瞩目或过目,于是不惮烦地做了一个文抄公,抄抄写写夹叙夹议地让我手疼,甚至割舍了我看书的宝贵时间在这里唠,顺便讲下这是我手头一本愤怒青年约翰韦恩的书,书的名字呢,有点凶悍,叫《打死父亲》。


楼主 黄慕春  发布于 2018-02-20 19:59:25 +0800 CST  

楼主:黄慕春

字数:9562

发表时间:2018-02-07 01:30:4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1 19:48:58 +0800 CST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