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八百七十七帖 读《银汉双星》

读书破万卷(2877)•《银汉双星》
《银汉双星》,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41 年 5 月 2 日至 1945 年 11 月 3 日,以《乌走》为题在重庆《新民报》上连载。重庆新民报社1944年初版。1957年2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啼笑因缘>(2865)》。
《银汉双星》是张恨水的小说第一次被改编为电影。二者比较一番可以发现 :影片除保留了故事发生的影界背景、男女主人公的姓名身份、情节和情绪的大致走向之外,从细节到主旨,电影都与小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变化显然来自于编剧朱石麟。尽管他曾撰文不吝言辞地称赞“书中状影界轶事,绘声(绘)缴色,栩栩如生,读者皆不忍释”,但当真到了搬上银幕之际还是禁不住大动刀斧,不仅从故事容量上更接近一部影片长度的需求,在涉及影界状况的段落中显得更具现实指向性,最重要的还在于,电影针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重大调整,集中地体现在对男主人公杨倚云的定位变化上。
在小说中的杨倚云这一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连载”不便通盘考虑的写作方法所带来的弊病 :前后性格的不一致,缺乏心理和细节的呼应。杨倚云在小说前半段几乎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影坛美郎君,作者还借李月英的父亲之口夸赞他“尚属诚实一流”、独能不落俗套”、“引为可靠”。而到了小说第七回,杨倚云忽然变成了一个经不起物欲和美色诱惑的轻薄儿,转变之迅速、描摹之草率令人诧异。而电影对杨倚云的处理虽然仍嫌表面,却无疑令人信服得多,至少在他一开始与月英互生情愫之际,便有一丝愁云掠过面颊。小说中的杨倚云因为贪恋享受而与月英断然离弃,电影中的杨倚云却是因母命难忤而违心气走月英。如此一来,小说“情感在物欲和美色面前败下阵来”的主题被轻易变更为“情感与礼教的冲突”。此两种主题虽然不便断定孰优孰劣,但是后者无疑更加贴近于当时的主流价值取向,“反封建”的话语模式较之“反物质”、“反拜金”似乎更易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不独于此,如若我们认可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银汉双星》这一命题,那么由它所带给观众的“感官的”、“物质的”、“情感的”层面的现代经验即便不是被鼓励的、也至少应该是被默许的。那么,在电影这样一种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媒介中,去表达一个批判感官、批判物质的主题就难免显得有些自欺欺人,影片对于小说的主题改写也似乎更加顺理成章。
与沉缅于感官欢愉和物质享受的杨倚云相对应,小说中的李月英天真烂漫,同样为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着迷。她擅长歌舞、爱看电影,将李丽吉舒(Lillian Gish)姊妹出演的《乱世双姝》连看四遍,喜欢摹仿银幕上的明星表演,甚至为了学习一款摩登发型连跑几家影院去一再地观赏那部加映短片……奇怪的是,这些直观生动地感受现代经验的细节,影片却弃之不用。在控诉礼教戕害情感的主旨引导下,影片中的李月英更多地被提纯为一个情感的化身,其凸显感官属性的部分(如歌舞表演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展示)也相应地被隔离在叙事主线之外。因而,影片的主题便彻底地转变为那种“情感与礼教”令人伤感而无奈的对立之上。尽管较之同年的《银幕艳史》借女主角从影的行为反观女性地位的“现代意识”仍嫌不足,但比小说无疑要“现代”一些。这也说明“白话现代主义”似乎并不限于感官的维度,当感官的现代性与题旨的现代性互有争颉之际,感官立时让位于题旨,因为人们对于题旨的关注更能影响到影片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引发回响。
评:影坛美郎杨倚云,不落俗套可靠人。忽然变成轻薄儿,物欲美色诱断魂。
天真烂漫李月英,擅长歌舞爱电影。绘声绘色不忍释,影界轶事栩栩生。
楼主 中国读书达人  发布于 2018-02-10 07:31:25 +0800 CST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1469

发表时间:2018-02-10 15:31: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0 19:41:39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