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笔记】阅读现代小说,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变成一个挑刺虫?

【小笔记】阅读现代小说,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变成一个挑刺虫?



非常奇怪,阅读小说,那么轻易挑出各种毛病。这其中有小说的毛病,也是阅读者出了问题吧。
我察觉到自己这种苛责倾向的严重性。我讨厌挑刺的自己,但同时也对这样的挑刺上瘾。这种苛责就像口味,伸手打开那些安装在味蕾上的机关,明知每个人探究生命多变神秘的喜好不是按照准则,而是由经验而来,千差万别,却依然会偏向苛责,偏向因比较而生的差异,偏向和“我”的感受有不同的原因探究。
这样评判的习惯,原因在哪里?是作品的问题,还是读者的原因?我们没有爱上作品中的人物,难以付出这种爱。要全身心爱上总是很难。
没有爱上一篇作品,在看似公平的视野中,评判的词语总会冷静、无情。
对作品里的人物,为什么会缺少发自内心的爱?
一定是写作的态度出了毛病?如果不能写出一个让人怜爱的孩子,写出一个让人爱恨分明的青年,写出一个心动中隐匿纯真心机的少女,写出一个在日渐腐烂的强悍里表达尊严的中年男女,写出一个石雕一样的老人那种自然生发出来关于饮尽生死这杯酒的隐喻特征,那么我们的写作又要指向哪里呢?
我们是被潜意识的暗流魅惑,认为写脑内世界要比写脑外世界更具现代性,真实的幻觉和幻觉的真实相互掺杂着。现代性立足思考存在之迷的深刻,因此笔触地指向都围绕灵魂的虚无,传统小说的那种日常叙事的稳定性艺术,已经看做过时,被大多数写作的人舍弃到荒野中。
现代小说的写作方式,从一开头转动起来的文字漩涡里,就遗留下来一种苛责的批评体系。因为写作本身也是从质疑生命的谜团作为起点的,从写作一开始,生命的独立性就被消弱了。小说中处处存在着不可隐现的思想峡谷,这样的峡谷里埋藏着人因为生活、情感、思想被不断切割生成的痛楚区域和紧迫区域。生命的独立性在这样切割的狂潮中变成漂浮的枯枝。我们从现代小说里体会到的形象,那么容易被质疑,也就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作品很少反映“我”的本体,更多是作为一个“我”的镜子。
但小说写作的目的,从诞生之初,它肩负的任务,就不是为了创造对立面,而是在表达生命的统一性。
现代小说的哲学化倾向,渗透在大多数作家创作的每一个角落里,生成了一种自觉的当代文学的批判意识,多意的阐释,并且把存在的生命体拓展出来的生活看成是模块化的,而不是连续性的。生命的独立性就是按这种方式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消弱的通道。人强烈表达自我的那种冲动,替换成一种伴随的审视的目光,让每一个诞生着生命独立性的句子前进的动力,失去了深扎于土壤的根基。这种写法看似与生活的时代紧紧结合,看似轻盈自在地表达了“我”的存在时空,看似拥有了比立足生命本身、立足传统小说的叙事更具立体感的写作方式,却也让小说这样一门艺术变得无足轻重,变得日渐失去它从内在概括人类文明的影响力。
但是,又很难说,如何让一篇小说完全把阅读者淹没。这需要对现实深刻地理解,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惯性常常会来到料想不到的急刹车面前,他的多变的注意力会像刀子一样切割观念的障碍物,会把意识的模块切开,变幻莫测的现实诱惑又让人在做虚无的充实感的跨栏运动中,对生命产生更多更驳杂的幻觉。
个体既被强化,又被消弱。这是现代小说谋求生命统一性时面对的最大的矛盾。
我喜欢门罗的小说,并且在门罗的小说里看到更多当代小说写作中难得鲜明有力的独立特征,就是她在现代小说(人身处意识觉醒和分解的漩涡,知识的普及,重构现代人格的平等性)和传统小说(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体系、社会体系和等级体系中,被叙事凝聚出鲜明的生命特征)中找到很好的契合点。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显得伟大而特征鲜明,就是因为在传统和现在小说的转折点上,俄罗斯文学诞生了一些至关重要影响后代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探索的深度上,而且在分解组合的形式上,都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可以用来作为长久参考的标本。那种朴实又酷烈到再难穷究的生命本质。
在写作的浪潮中,我们太过于轻易地忽略了“人”这样一个概念的重要性,我们把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那么简单地拉长了他的存在范围,有时候看到“永恒”两个字里隐藏的无知的自傲,会感觉到惧怕。文学时空感的悲剧分量减轻,而乐观的喜剧特征加重。很多绝望的黑色小说的底色也接近于喜剧的轻佻,而缺失一种冷静的张力表现。只要深入内部,狂欢表现死亡的方式,立刻就会被短暂时间的区间挤压,产生像炸弹在琴键上冒起浓烟的戏剧效果。
是不是现代人的面目本身被这个时代否定到模糊不清的程度,人类要更深地看清自己在欲望面前的丑态,因此才会对深藏于生活选择内部的意识和观念的变化如鸦片一样痴迷?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人的个体的呈现,而不是放在抽象观念狂欢上,这样写出来的人,会有他的现代特征吗?
要做这样的写作尝试,会不会是一种小说艺术的复古?意识和人,在写作重心上,当然不是割裂,而是在寻找平衡,寻找更多点上的平衡。

好小说很多很多,不缺少那么一种完整性,一条艳丽生命的带子挽成一个漂亮的活结。但无可挑剔的小说依然那么少。
比如,读契诃夫的《凡卡》、《草原》时,就很少去挑剔,我被来自生命的重量压进了一种悲喜当中。我能确知那种和我的生活有差异的时代感,但我同时也确知生命该如何自处,如何选择,心里下沉的冰山像干冰一样被一支深邃幽蓝的火焰点燃,发觉自己在一点点尝试去学习如海一般深沉的爱的表达,和试着去描摹爱的秘不示人的形式。
而整个文学史不正是为了将分裂的爱和神秘的爱的统一性寻找出来而做出的最艰难的努力?
楼主 深圳一石  发布于 2016-10-08 22:39:00 +0800 CST  

楼主:深圳一石

字数:2202

发表时间:2016-10-09 06: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2 11:18:09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