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去库存已完成,经济寒冬才真正开始!(转载)

近期,楼市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作者:孥孥的大树

8月24日,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官网发布《我市将多措并举调控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明确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作为房地产调控的总体目标,拟采取多项措施调控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

若是没有记错,2014年6月份正是呼和浩特全国第一个率先发文宣布“取消限购令”。而如今,又是全国第一个发文喊出“停止去库存”。

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呼和浩特顶多算是一个三线城市,发文不具有什么影响力。但在我看来,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过去这一波短周期楼市疯涨的行情里,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去库存。如今,一个三线城市宣布“停止去库存”,这也是来自市场发出来真实的声音。去库存在这个楼市短周期内已成为过去式。

我在前面的文章讲过,7月底中央政治会议定调了“房价不涨”的基调,这也就意味着各地政府也会响应号召。我的观点很明确,在接下来8、9月份就是各地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可以看到最近,海口、三亚、呼和浩特以及一些涨得过热的四线城市政策也一一出台,这一些都符合预期。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还会不会有楼市周期,因为这一波行情中,有太多人为国接盘,成功帮去库存贡献了力量。这其中,也不凡短期被套于楼市的人,虽然享受上涨的快感,但也只是帐面浮盈,无法套现。运气不佳者,可能就是站在房价颠峰接的盘,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们先回顾一下,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情况。

仔细回想一下,在过往这个经济短复苏的周期,我们做了什么事?

2014年的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

2015年的杠杆牛市,随后的股灾;

2016年的弃外储,保汇率;

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中小企业倒闭潮,国J民T;

2018年P2P的暴雷,民营企业的债务危机;

……

回头看一下,放水过后,其实是一片狼藉。

实体经济都干什么去了?

资金有多少有效的去到实体经济行业。资金无不投机股市、楼市、债市,实质上实体经济并没有得到太多发展,反而制造了不小的债务危机。

总结起来,过往几年发展的老路子并没有变。房企依然是高举高打,原本以为三四线城市没有戏了,结果活生生的把三四线城市从梦魇中激活起来。典型的代表就是恒大与碧桂园,原本在第二梯队的碧桂园、恒大,在2010之后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后来被“逼迫”回到一二线城市重点布局,最终反而是得益于这一波楼市周期,激活的三四线直接让他们占据房地产销售榜的前两甲。

尽管在过去几年时间,国家在努力尽力摆脱房地产绑架、土地地财政绑架的宿命,但截止目前为止,我们依然看不到质的变化。至少,从GDP层面我们可以看出来。GDP第一季度增速6.8%,第二季度6.7%,接下来还要往下降速。其实,GDP降速并不可怕,未来更侧重于看GDP构成成色如何。我认为,其核心指标就是房地产占其中的比重下降,而新兴行业比重的提升,这才会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近期,在券商宏观分析师的研报中,呼声最高的,应该就是大基建还是大减税的问题?从政策信号的释放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定调在努力补基建的短板。名目上叫补短板,这其实只是形容词,核心本质还是搞基建。而市场所有的观点都不约而同的讲到,这其实还是老套路,经济不行,搞投资刺激,让“铁公基”建来补。最怕的还是老路子,举债搞投资,放水形成泡沫。当然,还有些分析师给出的观点是,过往十年,已经三次放水,每每都是先刺激基建,但基建带动经济效应有限,经济复苏难有起色,最大招还是得靠房地产。所以,基建不行,房地产刺激还是得跟上。这其中,必然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

关于减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政策上并没有买帐。

刚过去几天,我们可以看到二审议案关于个人税收起征点依然是6万元。其实,中国城市按能级分为一二三线城市,各地收入差异巨大。为什么就不能来一个按城市能级进行征税呢?减税呼声之大,长远看是为了人民手中的资金多,可以多消费,从而刺激经济,良好的循环起来。

当前中国消费占GDP比重50%多,而发达国家是80%多,有明显的上升空间。然而,ZF在政策上却是不断完善征收税收系统,让各行各业无法逃税、漏税。在制度完善上是好事,但从实际效果层面则是中小企业越减税成本越上涨,难以生存。18年上半年的GDP名义增速为10%,而同期我国税收总收入增长14.4%,其中增值税收入增长16.6%,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12.8%,消费税增长16.2%,均远高于经济增速。这就是问题,税收越减越重,政策上是需要反思的。

依我看,当前既然已经定调大基建得搞,大减税后续也必须搞。短期,中国经济摆脱不了投资,必须靠投资拉动;长期则是务必提高人民手中的购买力,所以大减税也是适在必行。套用楼市的一句话说,大减税也是发展经济的长效机制了。

按现在经济节点,给出的信号以及方向进行初步判断,政府在未来几年时间里,依然要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土地财政问题,房地产库存问题,这些都是老生常谈。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看这一次政策定调——搞基建,水平上与过往10年并没有太多差别,这样下去,本来地方政府在这一波卖地逛潮中还降了一些负债,接下来,继续搞基建,则是继续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未来,还是需要面对。

土地财政问题,过去三年时间没法解决经济的问题,未来三五年时间,经济也不可能有指数级的量变。除了T0P40强的城市外,估计难有太多城市的有更多的财政收入,土地财政就好比“吸毒”,难受的时候吸一把,爽一把,然而,爽一把后又忘记要解决问题。在过往几十年中,沿海八省市的财政收入支援于其它省市已经成常态。

房地产库存问题,只要开发商还在,城市还在建设扩张,新房还会开工,库存问题就会形成,政府、开发商、银行这个利益共同体是需要集体面对的。

重点讲一讲房地产库存问题,因为其最终会倒逼政策松绑。

从下表中土地成交情况来看,这一波房地产短周期从2015年算起的话,整体的成交面积确实较上一个周期,有明显的下降(但实际上,有不少城市城市更新项目的土地供应量算上,应该大于此数)。但问题是,在这一波短周期去库存实际上去的就是2010年至2013年时的土地储备。目前虽然,有很多城市去库存任务完成,进入实际性补充库存的阶段,但近两年拍的地以及2018年的土地地储备都会成为未来的新库存。在政策的高压之下,慢慢地、慢慢地,库存的问题会在接下来几年逐步显现出来。当库存过高,房企难受,中国经济不振的时候,就会倒逼政策松绑。

本以为,这一轮从2015年的加杠杆到现在的去杠杆,好不容易集全民之力为国接盘,帮地方政府去债务,但没想到最终还是可能走入死胡同(数据已经告诉我们未来几年房地产可能产生的库存量,届时还是存在库存问题)。

继续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继续地方政府债务高垒!这样的问题,就好比是一个死循环,答案也是无解,死结!

对于地产问题,看懂其实很简单。

短期看金融及政策导向、中期看土地供应、长期看人口。为什么我在过往的文章中常说,在下一轮房地产周期,核心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走高,而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特别是今年涨的那些城市,更没戏)基本就彻底沦陷,无法解套。

上面我已经讲到,即使中国努力了几年,但整体上还是没有摆脱房地产绑架的命运。所以哪怕是再过三五年,只要泡沫挤得差不多,新的韭菜又生出来了,则又是发动刺激楼市的时机。短期的金融以及政策导向会异常明显的呼唤你可以买房了,有房的可以出售投资套现。

中期土地供应,供求规律在这一个环节中可以体现的比较明显。记得在2013年前后,那时候可以看到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土地供应量巨大,所以房价迟迟未涨,一直到这一波疯牛行情后,房价才有了翻倍行情。这是有区别于北上深的,这些城市哪怕是在高压之下,价格还是会有缓慢的爬坡动作。有些城市供应可能一时间过多,但长期来看,有了人口持续流入,自然也能达到供求平衡点。

人口是个大问题,中国适龄人口购置房子的拐点已经明显到了,这里面分化看,重点讲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人不断的往大都市圈流入,从而大都市圈也是不断扩大的。比如,日本1.3亿人、3700万在东京,韩国5000万人、2500万在首尔。中国在趋势上也是大致如此,但是近几年北京、上海城市病出来之后,却发现北京是不断的把人口往其它区域赶,其实这是有违规律的发展的。按规律发展趋势,理应是经济越好的地方越有吸引力,你把人往外赶也没有用。最直白的目标,人来到大城市就是谋求更好的生活。

我始终不明白东北人、农村人都往外跑了,ZF还还来一个振兴东北战略,振兴农村的政策。其实,违背趋势的事情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所以,我始终坚信,只看核心城市的房子才有机会。那些,名不见经转的城市可以无视,除自住需求外,投资、投机皆不可取。

关于房企,别看他们表面风光,其实暗地里已经内伤,也要逐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从去年年末,我就极度看空地产股。然而,总迎来一些死多头的嘲讽。其大致的逻辑是,周期不行,行业洗牌,集中度提升,有利于龙头发展。在资本市场投资,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无知。政策的导向是最好的投资方向,当前政策就是明令禁止,房住不炒。政策上不允许的,我们坚决不投,方向对了,至少可以少亏,而不是死扛,盲目的“价投”。

股票研究的始终是三个问题,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仅此而已。

还是先看一下房企当前的表面风光吧。

在刚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业绩增长速度来看,前十开发商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以看到业绩都同比在增长。但是,大家也可以发现,在下面9家上市公司销售金额同比增长幅度上升的只有3家企业,分别是新城控股、华润置地、保利地产。其它,更多的房企增速度其实是在下降的。在越来越严历的政策下,业绩增速度还得持续下降,这才是重点。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18年下半年到2021年,房企集中兑付的有息债务规模,分别为2.9万亿、6.1万亿、5.9万亿和3.4万亿,2022年和以后分别为0.9万亿。只算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这三年,到期债务就高达14.9万亿,加上2021年及以后的,更是高达19.2万亿。如果,在政策如此高压之下,房企还是要看菜下饭,管控现金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

从最近土拍的数据可以得知,今年1-7月,全国流拍土地接近800宗。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流拍共有13宗,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高;二线城市土地流拍一共154宗,同比增长200%;三四线城市土地流拍合计达到629宗,2017年同期为284宗,同比增长121%。要知道,上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流拍,还是在2014年。但要论流拍率的话,当时仅有4%,而今年前7个月这一数字已经攀升到6%。

虽然,最近也有开发商很高调,比如恒大,市场解读可能他是"自己人"的原因。而碧桂园则不一样,每天没日没夜的忙着公关,删贴,覆盖负面新闻。这里面的郑智问题,我们不讲透,但实实在在能感受到。AB、WD、HH已经有前车之鉴。我总感觉,民营企业谁高调,谁就会被“有问题”。

其实,从数据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房企也有了危机意识,正在“看菜下饭”。能走得更远的并不是你接下来几年预期的净利润有多少,而是你的现金流能否匹配你的有息负债,保证资金链不断裂。

与当前,上市企业股权质押爆仓以及部分民营企业债务危机不同,房企的负债更加巨大,一旦违约更能波及整个经济。房地产本就是高负债行业,一旦在高压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其日子会非常难受。2018年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政策信号上已经锁死了资金进入楼市的各方渠道。2019年,政策上的难受会慢慢的传递到房企身上,政策高压不放松,只是看谁能扛过冬。

杠杆问题其实是当前非常核心的问题。因为矛盾突出了,影响到经济发展了,才会被定调成为重点工作。虽然去杠杆主观上没有打压民营经济的意图,但通过这轮去杠杆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成了最大的牺牲品。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高负债和高利率负债,普遍压力较大,而这轮去杠杆重点去掉的似乎就是这些企业。要降杠杆就是需要真金白钱还钱,只有两种渠道。其一,增加收入;其二,减少开支。

增加收入,这种有效的方式可能只是针对小部分企业来说。减少开支,企业最大的成本无非是两块,一个是有息负债支付的资金成本,另一块则是人工成本,一般都要占到企业成本的4成左右。有息负债是逃不去的,而人工则看经济的运营情况,若是真的经济不济,看不到未来,企业通过减少人工开支是短期最有效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裁员。在去杠杆的阵痛之下,企业的裁员非常有可能在接下来发生(不敢危言耸听说大面积,但肯定比过往几年多)。

当然,地产板块不会消亡。

用常识看一下,今年地产销售增速度下降之后,中下游产业,比如白电、黑电以及装修板块业绩增速度立马下降,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在大熊市时间则是股价立马死给你看。这绝对显示出了房地产带动中下游产业链的重要性。这就是后遗症,房地产不行,中下游很多行业也趴下了,地产绑架经济太严重了。

限购、限价、限售等诸多政策在这一轮周期中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参与其中,而在上一轮短周期中,我记得最高峰时是七十余个城市。当然,有房地产调控史以来,政策向来是越来越严格,都是不断的创造历史之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持续不减,这也是人们购房最大的动机。只要中国房地产泡沫不破裂,这个动机永远不会倒下,而且会一直站在看多人的一边。

未来,经济不崩盘,但又异常难受的时候,又得启动房地产刺激时,这些限制性政策也只会成为过去式,就是一张废纸凭证。只要时间得当,房地产周期又会启动。

当然,始终不要忘记当前只是寒冬的开始,2019年是严冬,潮水退去才看出谁在裸泳。周期复周期,剩者为王。

作者:孥孥的大树
楼主 长烤  发布于 2018-08-30 08:27:20 +0800 CST  

楼主:长烤

字数:5510

发表时间:2018-08-30 16:27:2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1 11:52:19 +0800 CST

评论数: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