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不该是亡国之君(6)将领2

杨嗣昌

崇祯七年八月初,起用正在家中守丧的原任宣大总督杨嗣昌为兵部尚书。他向崇祯进言,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用人体之说比作农民军与后金处理顺序。“不是敢缓言攘外,因为急切于攘外,才不得不先安内。”崇祯帝从来没有听人从战略的高度为他系统分析过形势,一听这番话,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感慨地说:“只恨用卿太晚啊!”从此对杨嗣昌信任不移。杨嗣昌针对农民军流动作战的特点,提出“十面张网”方案。为此,杨嗣昌提议增兵12万,增加“剿饷”280万两,推举熊文灿做此次总理。一切就绪后,杨嗣昌觉得三个月便可平息农民军起义。李自成、过天星的农民军在十一年(1638)三五月份受到重创,李自成在接连受创后沿着秦岭山区撤退到川、陕、鄂交界的大山中潜伏起来,部队只剩下千余人。至此,西北地区的“流寇”基本上被剿平了。张献忠部于10年(1637)八月在南阳地区被左良玉击败,退入湖北。张献忠向总理剿务的熊文灿表示愿意接受招抚。杨嗣昌明知道农民军在不利的时候往往以受降为名以屈为伸,很少有真心实意,但又不能抗拒圣意,只好提出要张献忠先去剿杀其他各股农民军,然后才可以招安,否则还应乘机砺兵严剿。崇祯帝却深受着不用增兵增饷就能大获全胜的诱惑,当面批驳杨嗣昌说:“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

崇祯帝被接连传来的捷报弄得有些飘飘然起来,开始准备在平寇之后进行中兴的第二步战略——剪除清虏。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却不敢这样乐观。他深知,中原和西北的“流贼”还远远没有剿除干净,在灾害频仍,遍地哀鸿的形势下,李自成、马守应这些星星之火随时都有可能再成燎原之势。而张献忠、罗汝才等人的投降也很靠不住,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东山再起。因此他一直坚持,绝不能削弱围剿的军事力量,而且要趁着大好形势力促归降的农民军出征讨伐没有归降的农民军,让其两败俱伤。如果降军不听命令,就以武力强行解决。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军这个“心腹之患”,他认为对于清军的“肩臂之患”还是应该从容对待,最好是先能暂时构和。可惜在战局稍有好转的情况下,崇祯帝已经听不进这些有见地的想法了。

杨嗣昌对后金倾向于谈判,周元忠是个算卦的瞎子,过去行走江湖,曾多次到过辽东,关门前线的将帅们苦于缺乏敌人的情报,就把他发展成一个眼线,以了解关外的情况。后来卢象升一见到杨嗣昌就说:“公等坚意抚款,难道没有听说过,城下之盟,孔子在《春秋》里也认为是可耻的吗?象升受命督师,如果唯唯从命,袁崇焕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阁下不想一想,孝服在身,又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两失,怎么能还有面目活在人世呢?”面对这样激烈的言词,杨嗣昌还是比较冷静的,耐心地向卢象升解释:“嗣昌并未言抚。”卢象升却不信,质问道:“周元忠到彼处讲款,数次来往,其事先由蓟辽总督等人发起,最后受命于阁下,天下皆闻,谁可讳言?”
早在崇祯8年(1635)十月和崇祯9年(1636)二月,皇太极曾经两次派人送信给明朝边防守将,并请他们转给明廷,两次信上的内容都谈到讲和的问题。后一封信是专门写给崇祯帝的,信上说:“我见黎民百姓涂炭,常以和睦为念,只希望能共享太平,致书遣使不下数次,不知下边臣属欺骗蒙蔽没有报告朝廷,还是朝廷明知黎民涂炭、人民死亡而无动于衷,不愿和平。我一再讲和而你明朝大臣竟无一言回答,这是有意招惹祸乱。”信中口气虽然蛮横,但想要和谈的意思还是表达清楚了。既然对方愿意和谈,就有机会通过某种妥协换取一段和平时间,来保证肃清中原,恢复国力。当然杨嗣昌还不能够公然说是对清谈判,为了保住和皇帝的伟大面子,只能说是用“款”,就是说朝廷以抚慰的方法,通过给那些边外的蛮夷一些好处,让他们驯服。 崇祯11年(1638)四月十二日,是例行的经筵活动。几位主讲的大臣照本宣科地讲解了几篇儒家经典,希望皇帝潜心于理学修养,成为德行高尚的尧、舜之君。经筵完毕后,又把六部大臣召了来,想问一问怎样把孔孟的治平之道运用到实际政务中来,以理论结合实际。杨嗣昌借着这个机会,向皇帝进讲了《孟子·离娄》中的一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想借着孟子这种反对诸侯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想来引导崇祯帝同意对清方进行接触谈判。崇祯帝已经知道杨嗣昌的想法,但丝毫不感兴趣,很不耐烦地说:“这是孟子针对列国兵争而说的。今天对一个属国(指清朝),虽然还不能大加讨伐以示之威,又何至于像汉代那样使用‘和番’的下策呢?今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皇帝基本否决了对清议和的动议。

绝大多数朝臣对于杨嗣昌竟然提出“款和”清方,都感到极大的愤慨。大臣们认为关外的满洲部落世世受封赏,史册俱在,却突然不驯造反,而且强占辽东、数次入塞,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明朝的臣民中更是引起了极大的敌忾情绪。一般人都以为,同清方谈判、构和,不论有什么理由,都是丧权辱国,甚至就是通敌叛变,是石敬瑭、秦桧一流的行径。在明代敢于同清方进行接触,进行谈判的,只有一个头脑比较清楚的袁崇焕。而袁崇焕的这一作法却在天启7年(1627)和崇祯2年(1629)两次被朝廷视为大逆不道,最后一次还被当作“通敌”的重要罪状之一,直接导致了他的身败名裂。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又是在平庸的爱国主义热情充斥朝野的情况下,杨嗣昌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议“款”,正说明他有着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对皇帝真诚的忠爱。在以东林为首的反杨派看来,这正好又给他增加了一条罪状。东林党人认为,杨嗣昌共有3大罪状。一是为“逆案”翻案,同东林君子作对;二是父丧、母丧双重的服孝身分腆颜于朝,伤害了国家以孝治天下的根本;三就是通敌误国。这第三点,几乎是要引起全国官绅民众公愤的。为此,东林战士们对杨嗣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反对倡言和谈为主,兼及其他。兵科给事中钱增、工科给事中何楷等人反复上疏,弹劾杨嗣昌。大臣也有出面的,礼部右侍郎王铎上言说:“听说有对建虏抚和之意,不胜愕然。雄兵数十万,疆域万里,彼不过是一部耳。怎能损抑雷霆之积威,去实行纳币款和之轻举?”但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东林旗手,闻名天下的理学大师黄道周。黄道周对于杨嗣昌的攻击,完全是站在理学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的。他认为即使天下再缺乏人才,也万万不可用像杨嗣昌这样应该在籍守制的“不祥之人”,因为这是违天理、逆天道的。杨嗣昌不能坚决回避辞免,就是贪图禄位,居心阴险。对于议款,那更是关乎国家大节,即使有百利也绝不能行。何况他还认为,就是从眼前利益来讲,议款也是行不通的。他在奏章中说:“不用说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即使款矣、成矣、久矣,目前宁远、锦州、遵化、蓟州、宣府、大同之兵,何处可撤?”似乎认为由于不好安置因和平而裁撤的军卒,就根本不应该力求和平。这样高明的逻辑大概只有高明的理学家才能推导出来。

崇祯12年(1639)四月,大别山区的“革左五营”仍然不受招抚,而且已经受抚的张献忠和罗汝才两大农民军主力也最终又反。崇祯13年(1640)冬季,李自成所部却奇迹般地再现,在河南西南部的淅川、内乡骠驰而过。最初到河南,李自成的队伍不过千余人,但河南各处的饥民和一些小股的起义者风闻景从,使得李自成部在几个月里就发展到数万人。杨嗣昌亲往前线
平叛,他向崇祯推荐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李自成克洛阳,杀福王,围困开封,后撤去。张献忠围襄阳,杀襄阳王和贵阳王。两人在当地开仓赈灾,深获民心。后来陕西军贺人龙和左良玉不服调遣。襄王死难,杨嗣昌惭愧而死。

艾万年

八年(1635)二月,万年上书说:
“我仗剑从军历经七载,收复府谷,解孤山之围,援救过清水、黄甫、木瓜等十一座营堡,转战于崇山峻岭之中,在河曲打过埋伏,先后取得了马镇、虎头岩、石台山、西川之战的胜利。在山西先后战于平阳、汾州、太原,收复了临县及虎亭驿,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下来,精力都耗尽了。和我一起共事的李卑,已经溘然长逝了。我病势奄奄,仍然在冀北力战。去年又招抚、剿灭了王刚、豹五、领兵王、通天柱等,解散了一万三千多贼兵。皇上开恩批准我在家养病,而督臣洪承畴的征召檄文又来了,我不敢不扶病上路,但考虑消除贼寇的办法不外乎剿灭或招安,现在剿灭和招安两种办法都不得当,我不得不斗胆直言。
“剿灭贼寇不怕他人多,怕他流窜。重峦叠嶂都是贼兵的聚集点,官兵还没到他就先跑掉了,所以不好消灭他,原因在于官兵人手少。掌权者并不是不知道官兵人少,只是因为粮草不足,所以做那种得过且过的打算,天长日久,延续到现在,即使多凑饷,多派兵力,也已经无法挽救了。我认为应该合计贼兵到底有多少,应该用多少官兵,多少粮饷,估计够用时,再审察地利,或者正面进攻,或者奇兵袭击,或者打埋伏,或者走小路,或者打击贼兵首尾,或者冲击贼兵左右,这样我不相信还会有不能立即消灭的。
“其次就是推行坚壁清野的办法,把贼兵困于死地,然后才能谈论招安。群贼拖家带口,没有城栅,没有辎重,晚上在湖北早上就到了陕西,在中原地带辗转觅食,以剽掠为生。假如让附近乡村的居民迁入城中,城中准备精兵火器等着他,贼兵衣食不足,容易用完,生路一断绝,就会如同飞鸟一样惊逃,如老鼠一样亡命了。然后朝廷派遣精锐部队,占据要害打击他们;或者陛下体察爱惜生灵的善心,杀掉贼首,宽恕那些胁从的百姓,这样无害于爱人之德,无损于朝廷尊严就消除了贼寇,这才是剿灭、招安的好办法呀。”
崇祯皇帝十分称赞他的主意,把他的奏议交给有关部门讨论执行,但最终还是没能使用他的计策。

崇祯二年,后金入关,有个翰林院庶吉士刘之纶和叫申甫的和尚。两个人在一起设计了几种战车,有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等等,并附有阵法,在纸上谈兵的时候,侃侃有致。京城戒严,形势紧迫,急需人才,另一位翰林院的庶吉士金声就向皇帝举荐了刘之纶和申甫。崇祯帝连忙召见,看见那些战车的模型煞是有趣,以为两人都是张良、韩信一流的人物,立即破格擢用,刘之纶作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一下子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大约连升了十四五级。那和尚申甫也被授予副总兵官实职,还差一步就当到武职的最高职务了,让他招募新军抗敌。最后两人都战死沙场。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崇祯善于听取意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也侧面反映了朝廷政令不畅。



崇祯一朝十七年,以上将领中,有战略眼光的就数杨嗣昌。大明内部农民起义,外部后金攻辽东,扰京师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只有杨嗣昌给出了这种高度的分析,提出了有效战略:攘外安内。并且有具体解决方法,对待农民军实施“十面张网”战略,对后金主张议和。要知道,在整个崇祯朝,普遍弥漫着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氛围。言官时时刻刻盯着皇帝和各种消息。只要一旦坐实,分分钟让当事人变成遗臭万年的历史巨奸。这种弹性几乎为零的氛围限制了朝廷决策的灵活度。杨嗣昌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一行为的风险。他能提出战略,能为此想法付诸行动,实时准备兵员,粮饷,在本就零落的人才库中选择将领。崇祯皇帝充分信任,初期成效也是十分显著,几乎荡平了西北农民起义军。事竟成之时,外忧袭来,先后两次,西北精锐东调保护京师。不能彻底灭掉火种,实在是可惜。待到李自成张献忠罗如才等等星星之火,再次出现的时候,河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如同秋日里漫山遍野的荒草,一个火星就可以瞬间燎原。崇祯十一年,大明王朝取得绝对性胜利成为了最后的绝唱。这个时候,杨嗣昌对待农民军的策略是成功的。后来义军再起,昔日如虫的各路义军便如入海的蛟龙,不是明朝廷能够压得住的。这个时候的杨嗣昌成了救火队长,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但是徒劳奔波,却成果有限。最终死于回京路上。卢象升治军颇有章法,对待后金也是强硬态度。这一点与杨嗣昌有根本区别,以至于最后其战死疆场,人们认为是因为杨嗣昌坐视不管。孙传庭据说也是与杨昌嗣不和,被崇祯下了三年大牢。这两件事影响了人们对杨嗣昌的看法。陈新甲开始督促洪承畴进军,明军被困与松锦时,不得已想到了与后金“款”。结果因为细节,泄露机密。议和之事没有任何进展,却因此被处死。洪承畴前期在西北剿匪,效果卓著,后期调任辽东,完成了明朝最后一次主动出击。被围困后,坚守了一年,终于力竭降清。洪承畴代表了辽东最后的胆量。明朝曾经让吴三桂出兵解救洪承畴,结果,兵部回复是:吴三桂在宁远自保足够。杨鹤力主招抚农民军不能说方法失当,毕竟确实短暂平息了陕西起义。最后是朝廷赈灾等后续措施跟不上,才导致农民军降而又叛。纵观整个事情发展,杨鹤说农民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造反,并且,如果一直是剿匪而不解决出路,只能是越剿越多。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几千人出现在河南,不久便云集十几万人,便验证了这个亘古不变的天道。袁崇焕给崇祯画了一幅美图,五年之后的复辽全景图。人们普遍认为即使袁崇焕没有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五年以后也会死于御下苛刻的崇祯手里,因为袁崇焕不会完成这个事情的。但是可以看看,杨鹤被戍边,陈新甲其实是泄密当成替罪羊被杀,其他战功卓著的将领,每一个都是战死疆场 。杨嗣昌承诺三个月荡平匪徒,结果到期未完成,杨嗣昌自请惩罚。崇祯只是削去了他兵部尚书职务,还是让他主导整个事情。后来义军又起,并且局势急剧恶化,但是崇祯并没有责怪与他,只是让他继续担负起平匪重任。这个不是个例,崇祯惜才,只要是有效果,便充分信任。如果袁崇焕活着好好经营辽东,只会比崇祯元年情况好些。所以五年之诺不那么可怕。上面的几人支撑了崇祯整个时期的对内和对外的军事活动。这些人被提拔后,朝内攻击他们奏折就没有断过,各种各样的理由原因。崇祯从来不理会,充分任用。在这一点上,崇祯是传说中的“刚愎自用”。后来这些人一个一个陨落,或离开。崇祯再没有了依靠。崇祯在煤山寿皇亭的时候,他肯定也叹息大明怎么没有更多的杨嗣昌卢象升来保卫大明。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2 20:11:00 +0800 CST  
@咖啡和美酒 2016-05-02 20:18:09
主要是大明气数已尽。在所有的末代皇帝中,崇祯是一个有骨气的悲剧皇帝。
-----------------------------
@ss556656 2016-05-02 20:46:33
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废东厂锦衣卫强力构,对文官集团无能为力,说明崇祯就是白痴弱智的皇帝。有骨气有什么用
-----------------------------
崇祯作为一个皇帝,能把事情看明白,愿意听取下面的意见,愿意提拔人才这就够了,他个人自我修养方面,不奢华,不好色,把治理国家当成唯一爱好。也是没得挑的。张居正和于谦是有能力的,结果嘉靖皇帝因为逆反心理,废掉了改革措施;明英宗重新上台后直接杀了于谦。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崇祯身上的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2 21:21:10 +0800 CST  
@山间清瀑 2016-05-02 20:45:20
东林党与法治崩溃
中国王朝之所以进入一个崩坏重建的过程,不仅仅是什么大环境。而且是一个法制进入崩坏的状况所决定的。
最大的弊端就是一点:士绅免税制度。
当然,每朝开国之时,士绅免税很有效的团结了一部分人。但是这个就是一个癌症。随着时间的迁移,不纳税的士绅集团自然可以慢慢侵吞豪夺田土,久而久之,大量在开国时期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又变成了佃农,变成了无土之人,当然一个朝代就进入了所谓的崩......
-----------------------------这个因素是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的,周而复始,绵延不断,不过到了东林党后期,这种绝大部分只是指责,而自己却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群体,也真是奇事一件了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2 21:29:55 +0800 CST  
@咖啡和美酒 2016-05-02 20:18:09
主要是大明气数已尽。在所有的末代皇帝中,崇祯是一个有骨气的悲剧皇帝。
-----------------------------
@ss556656 2016-05-02 20:46:33
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废东厂锦衣卫强力构,对文官集团无能为力,说明崇祯就是白痴弱智的皇帝。有骨气有什么用
-----------------------------
志大才疏评价不错,正因为才疏才需要大臣辅佐。结果是无良臣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2 22:50:07 +0800 CST  
@山间清瀑 2016-05-02 20:45:20
东林党与法治崩溃
中国王朝之所以进入一个崩坏重建的过程,不仅仅是什么大环境。而且是一个法制进入崩坏的状况所决定的。
最大的弊端就是一点:士绅免税制度。
当然,每朝开国之时,士绅免税很有效的团结了一部分人。但是这个就是一个癌症。随着时间的迁移,不纳税的士绅集团自然可以慢慢侵吞豪夺田土,久而久之,大量在开国时期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又变成了佃农,变成了无土之人,当然一个朝代就进入了所谓的崩......
-----------------------------
@偷鸡的王四 2016-05-02 21:21:15
读书人不都是文人,文人不都是官员,官员不都是东林,官员中真正的东林其实很少。
相反东林是在明朝儒家读书人虚伪堕落中扛起道德大旗的一群人,类似于西方新教徒,其中黄道周、刘宗周、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更是已经有君主立宪的民主萌芽。因此受到旧势力与邪恶势力的攻击和诋毁。
-----------------------------
东林党中的代表人物道德上不光是明史,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没得挑。但是治国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空喊道德标准没用,感动不了李自成张献忠,也不会让后金安份的听从明朝的管理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2 22:54:25 +0800 CST  
@ss556656 2016-05-02 22:05:43
难道崇祯皇帝刚刚上位,比南宋建国时还难?比南宋面对蒙军时还困难?主要他无能无知,弱智白痴。
-----------------------------
@咖啡和美酒 2016-05-02 22:27:36
南宋建立时主要面临的是金国的压力,外敌当前容易同仇敌忾。
崇祯还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亡于内乱。
-----------------------------
赞同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2 22:57:51 +0800 CST  
@ss556656 2016-05-02 22:05:43
难道崇祯皇帝刚刚上位,比南宋建国时还难?比南宋面对蒙军时还困难?主要他无能无知,弱智白痴。
-----------------------------
@咖啡和美酒 2016-05-02 22:27:36
南宋建立时主要面临的是金国的压力,外敌当前容易同仇敌忾。
崇祯还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亡于内乱。
-----------------------------
@ss556656 2016-05-03 14:27:09
李自成不是他逼得,为一点蝇头小利消减下层公务员,应该下面消减是上长那些垃圾官员,不是没有钱吗?让东厂锦衣卫去查,那个官员没有罪行,抄家,钱就有了,这帮垃圾东西你对他再好也没有用,就应该威慑打压。
-----------------------------
崇祯进行过两次大臣“捐助”,一次是十一年筹集军饷完成镇压李自成起义,结果崇祯死了一个幼子,第二次便是他老丈人周奎留下笑柄的捐助,都没有成功。崇祯只是让锦衣卫当个监军,大臣和言官便不依不饶,崇祯两次废除两次监军,更别说授权太监们去抄家了,估计魏忠贤也不能只是为了筹钱就随便去抄家的。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3 16:54:59 +0800 CST  
@ss556656 13楼 2016-05-03 14:27:00
@ss556656 2016-05-02 22:05:43
难道崇祯皇帝刚刚上位,比南宋建国时还难?比南宋面对蒙军时还困难?主要他无能无知,弱智白痴。
-----------------------------
@咖啡和美酒 2016-05-03 14:38:11
@咖啡和美酒 2016-05-02 22:27:36
南宋建立时主要面临的是金国的压力,外敌当前容易同仇敌忾。
崇祯还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亡于内乱。
--------
—————————————————
锦衣卫就是一个法外之物,特务机构。锦衣卫可监督官员,哪个机构又能监督东厂锦衣卫滥用职权?大明的制度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
@ss556656 2016-05-03 16:22:11
那个制度没有问题?不管现在中国,现在的美国制度都是有问题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锦衣卫东厂对威慑垃圾文官集团有很大作用,如果崇祯这个白痴没有废掉锦衣卫东厂还用的哭着求官员捐钱?公布几个官员的罪行,收他们财产,保证其他官员拼命捐钱。说到底崇祯是无胆无能的白痴,
-----------------------------
说白了,崇祯并没有找到有效对付这些文官们的办法,万历帝是躲着不见,天启帝是用魏忠贤对付,上面两个方法肯定不行,所以这是个老问题了。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3 16:58:04 +0800 CST  
@山间清瀑 2016-05-02 20:45:20
东林党与法治崩溃
中国王朝之所以进入一个崩坏重建的过程,不仅仅是什么大环境。而且是一个法制进入崩坏的状况所决定的。
最大的弊端就是一点:士绅免税制度。
当然,每朝开国之时,士绅免税很有效的团结了一部分人。但是这个就是一个癌症。随着时间的迁移,不纳税的士绅集团自然可以慢慢侵吞豪夺田土,久而久之,大量在开国时期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又变成了佃农,变成了无土之人,当然一个朝代就进入了所谓的崩......
-----------------------------
@偷鸡的王四 2016-05-02 21:21:15
读书人不都是文人,文人不都是官员,官员不都是东林,官员中真正的东林其实很少。
相反东林是在明朝儒家读书人虚伪堕落中扛起道德大旗的一群人,类似于西方新教徒,其中黄道周、刘宗周、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更是已经有君主立宪的民主萌芽。因此受到旧势力与邪恶势力的攻击和诋毁。
-----------------------------
@反击键盘狗 2016-05-02 22:54:25
东林党中的代表人物道德上不光是明史,放在中国 历史 上也没得挑。但是治国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空喊道德标准没用, 感动 不了李自成张献忠,也不会让后金安份的听从明朝的管理
-----------------------------
@ss556656 2016-05-03 14:29:30
李自成来投降李自成,清军来了投降清军,这个就是东林党品德
-----------------------------
这些人确实,说他们是东林党是玷污了这个名字,那些人就是保全自己,心中无君无国之辈,说的好听点就是这些人太聪明了,这些人都能顺应天命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3 17:03:06 +0800 CST  
@山间清瀑 2016-05-03 17:05:39
从大明的灭亡看私有化
2012-03-03
华夏古代王朝中,大明的灭亡是最可惜的。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来看,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王朝。她的灭亡,让野蛮的通古斯人捡了一个大便宜。其后果,不仅是使华夏民族遭受惨痛的灾难(保守估计有5000万汉人死于通古斯人的屠刀之下),同时也使华夏民族进入 历史 倒退的快车道。时隔200多年后,当西方人再次来到这片曾经让他们无限向往土地时,令他们惊......
-----------------------------有见识,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便会慢慢进化到有政治要求,参与政治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巩固自己已经得到的经济利益,然后利用国家机器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扩大,这个就是私有制的表现吧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3 17:30:23 +0800 CST  
@心若芷萱2016 2016-05-03 17:19:36
世间万物总逃不过生物进化论,崇祯时期的明朝伤痕累累,气数已尽,崇祯又是个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加之主观臆断,急于求成,结果自绝于梅山,终言“诸臣误我”。但归根结底崇祯也算是个合格皇帝,打分65分。
-----------------------------
能力不足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3 17:31:40 +0800 CST  
@心若芷萱2016 2016-05-03 17:19:36
世间万物总逃不过生物进化论,崇祯时期的明朝伤痕累累,气数已尽,崇祯又是个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加之主观臆断,急于求成,结果自绝于梅山,终言“诸臣误我”。但归根结底崇祯也算是个合格皇帝,打分65分。
-----------------------------
哎,及格的话就会解决农民起义了,十七年时间,没有权臣宦官乱政,李自成张献忠假投降了两次,被打垮了一次,不能说崇祯没有彻底平息起义的机会,要么赈灾等等后续措施到位,缓解灾情,从根上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要么是干脆狠心肉体消灭他们,就像曾国藩对付太平军一样。每次都是留个尾巴,老天给好几次过机会,是崇祯和那帮大臣没有意识到。
楼主 反击键盘狗  发布于 2016-05-09 16:14:05 +0800 CST  

楼主:反击键盘狗

字数:8912

发表时间:2016-05-03 04: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3:15:53 +0800 CST

评论数:4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