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札记—关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及中国近代所有大事件的解读

@亲屁 2016-03-21 09:29:10
早上好,楼主 ,新的一周,期待你更新更多! 乍暖还寒,请您注意身体!
-----------------------------
谢谢亲,您也是!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1 12:03:40 +0800 CST  
第十三章 权谋
这段时间胡林翼在湖北的日子也实在不好过。
朝廷虽然封他做了署理湖北巡抚,但又封了那个荆州将军官文做了钦差大臣、湖广总督。


官文,字秀峰,满洲正白旗人,这个官文是个旗人(就是八旗子弟)的典型,除了贪污受贿之外根本一无所长。


清代的这个督抚同城是个很让人纠结的问题。因为巡抚和总督在权力的划分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都直属于朝廷,也没有隶属的上下级关系。所以但凡巡抚和总督住在一个城里,总是要闹别扭。清朝开张了二百年,这个别扭就闹了二百年。
而且胡林翼一心要整顿军队,裁汰绿营,募练新军,伺机收复武昌。这个过程中势必要得罪很多打了败仗的将领、贪污受贿的官员和遭到裁汰的士兵,而这些人就全都跑到了官文身边,煽风点火,撺掇官文对胡林翼事事进行掣肘,官文是一一照办。
胡林翼对官文的掣肘感到很气愤,于是就上疏朝廷,让皇帝评理。
奕詝是满人,而且一向小心眼,从来信不过汉人,所以他没有对官文做任何处理,只是让胡林翼遇事多跟官文商量着办。
胡林翼处处受制,欲诉无门,他很苦恼,甚至一度想一死了之,打算率军东下,直接找太平军决战,战死了事。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他决定跟官文翻脸,上疏弹劾官文。


这个时候,胡林翼手下的一个人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站出来,对胡林翼说了一番话,这个人叫阎敬铭。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今大荔)人。为人清廉耿介,精于理财,胡林翼巡抚湖北期间把湖北财政搞得兴旺发达就是靠了他。


他对胡林翼说:
您弹劾官文是没有用的,您弹走了一个官文,能保证再来的人不是钮祜禄文、瓜尔佳文吗,您一个巡抚,即使真的能弹掉一群总督,但是满人完全不能参与军计,朝廷肯定要怀疑您,您到时候该怎么自保;而且官文也不是个存心干坏事的人,他给您掣肘主要还是因为耳根子软,容易听信谗言,您只要想办法笼络他,应该是可以争取到他的支持的。
在阎敬铭的劝说下,胡林翼放下了写弹章的笔,开始琢磨怎么笼络官文。
要说胡林翼的权谋水平,那实在是了不得,估计当时在这世上,他要是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了。
他先打听到官文有个小老婆非常受宠,于是,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有一天,官文的这个小老婆过生日,官文大张旗鼓地给心肝宝贝摆寿宴,藩司衙门的人听说是给小老婆过生日,都不肯去拜寿。只有胡林翼,不但去了,还送了官文的这个小老婆一份丰厚的寿礼。
这么一来,他就跟官文搭上了关系。
接着,胡林翼就走起了夫人路线。他先让自己的母亲认官文的这个小老婆为义女,官文的这个小老婆正愁外头没人罩着自己,担心受大老婆欺负,现在有这么一个大官肯认自己当义妹,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于是,胡林翼就顺理成章,成了官文的义大舅子。
然后,胡林翼再借着这个官文义大舅子的身份经常去官文府上拜望官文他妈(礼物当然是少不了的)。
这么一来二去的,就得到了官文他妈的欢心(不是骂人)。
接着,胡林翼在对官文私下来往的书函中一律称官文为老兄,显得两人关系很铁。
官文开始觉得这个小胡变得懂事了。
在平时的公事上,胡林翼大抓实权,军政要务这些难办的差使都抢着办。而遇到立功向朝廷请赏的时候,总是把首功归于官文的头上,在奏折中对官文极尽美化之能事。
官文觉得这个小胡越来越会办事了。
当然了,光凭这么几句好话就想把官文给笼络住,那也是不可能的,太虚了,得来点实的。
这天底下什么最实在呀?
银子。
所以胡林翼就非常大方地每月从公款中划出三千两银子给官文做公费,至于这么一大笔公费干什么用,那就是官文自己的事了。挪用公款这种事,官文本来是有贼心,没贼胆的,现在一看胡林翼自己给他把银子送上门来了,那叫一个高兴!
这个小胡,太懂我的心了!
得嘞,以后小胡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谁要是敢不听他的,那就是跟我官文作对。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胡林翼运用这一系列权术,竟然把官文这个死对头变成了自己的死党。从此,湖北在胡林翼的经营下蒸蒸日上。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胡林翼收复武昌。在胡林翼的长期治理下,湖北稳如泰山,成为了平灭太平天国的坚定后方。


胡林翼的权谋之术还不止于此。
当年,曾国藩因为筹饷筹到了左宗棠的亲家头上(就是管左宗棠的女婿,也就是陶澍的儿子要钱,因为国家拿不出银子,所以曾国藩只好自己筹饷,他自己又不挣钱,所以只好去打土豪们的秋风。有的时候,为了一小笔银子,他甚至要昧着良心去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写那满纸马屁谀词的墓志铭,不为别的,只为那个贪官的后人给的那点银子,能让他的士兵吃上一顿饱饭),弄得左宗棠很不高兴。
但是曾国藩本着全体士绅一视同仁,都要给钱的原则,不肯让步。两个人闹掰了,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曾国藩觉得左宗棠为了一点银子斤斤计较,左宗棠觉得曾国藩为了一个公正的虚名欺负自己人。
据说为此,曾国藩还给左宗棠写了个上联,把左宗棠的字嵌了进去:
季子敢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辄相左
左宗棠一看,跟我来这个,也给他回了个下联,把曾国藩的名嵌了进去:
藩臣徒误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
胡林翼看到他们两个人闹别扭,就给两个人写信。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1 13:01:03 +0800 CST  
给曾国藩的信中说,左宗棠为人忠诚、感情真挚,虽然有点倔脾气,但是一到危难关头你就会知道他的可靠。
给左宗棠的信中说,曾国藩的品德湖南第一,但是因为他名气太大,名望太深,所以也带来了很多抱怨和诽谤。
就这样,把两个人给劝和了。


还有一件事。过去彭玉麟跟杨岳斌不和,虽然俩人都是水师大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但就是不和。
胡林翼就写信把俩人请来商量事。杨岳斌先来了,跟胡林翼谈得正高兴。这时候彭玉麟进来了,杨岳斌起身就要走,胡林翼让他坐下。
彭玉麟一看,得,不用你走,我走。
他也要走,胡林翼赶紧也拦下。
然后胡林翼让下人送上三斗好酒,三人一人一斗。酒过三巡,胡林翼声泪俱下地劝他们说,天下糜烂到这种地步,全靠公等支撑,公等现在自己人之间都生出嫌隙,又怎么能佐治国家的中兴?
二人听后大悟,于是和好如初。


曾国藩在江西这两年实在是不顺,要饷银没有,要援兵不到,只好死守在营地里跟太平军耗着。
江西巡抚陈启迈是曾国藩的同年,但是这个人丝毫不念同年之谊,联合全省官员,处处抵制曾国藩,军队不让曾国藩节制,饷银也一两不给。
理由很简单,你曾国藩没有朝廷授给的实权。
军队不让节制就算了,饷银可是士兵的命根子。没有饷银,谁去打仗?
但是曾国藩忍了。
好,你不给,我自己筹,总行了吧?
不行。
曾国藩自己要筹备饷银,陈启迈又以曾国藩没有实权为由多方拦阻。
曾国藩忍无可忍,一道弹章将陈启迈弹劾去职。
弹劾同年,这可是官场大忌,明显违背江湖规矩,一时间朝野内外对曾国藩是一片口诛笔伐,骂他无情无义。没有一个人体谅曾国藩的苦衷,肯为他说句公道话。


但是曾国藩的意志极为坚强。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他每天该写奏折写奏折,该写书信写书信,上午一幅字,下午一局棋,捧读经史,不废吟诵。
任你石达开怎么挑衅,老子就是不出战。
近来学得乌龟法,是得缩头时且缩头啊。
石达开呀石达开,你知道你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吗,你最大的错误,就是湖口大战的时候没把老子玩死。
石达开眼看着曾国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顽固地生存,但就是拿他没咒念。
曾国藩就这样镇定从容,慢条斯理地等着局面出现转机。


好不容易太平天国内讧,洪秀全、杨秀清大火并,局面该有转机了。
结果,上天扔下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咸丰七年(1857)二月初四日,他的父亲曾麟书老爷子去世了。
曾国藩自从咸丰二年(1852)出山办团练后就再没回过家,再没见过父亲。
父亲深明大义,当年为了不使自己因戴孝出山而为天下人耻笑,还是父亲出面以他父亲的身份命令自己出山的;靖港战败的时候,父亲还写信让自己以国家为念,不要战死在湖南;自己刚刚受困江西的时候,也是父亲让三弟去找胡林翼请来了援兵,才稳住了这里的局面。
父亲去世了,曾国藩深受打击,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放声痛哭,仆地欲绝。
曾国藩心乱如麻,他立即上疏朝廷,请求开缺(就是离职)回籍守制(就是守孝)。他拼着最后一点精力赶赴各地军营交代好了军中事务,把自己离开后楚军中的人事安排、战事部署和所需饷银都向朝廷交代明白。
随后,二月二十一日,他和弟弟曾国华来不及等朝廷的批复就离开军营,回籍奔丧去了。
左宗棠写信说他不负责任,曾国藩感到很委屈,认为他不理解自己,所以没有答复他。俩人又闹掰了。


不久,奕詝批复曾国藩,说了几句安慰他的话,准了他三个月的假,让他假满后立即回江西。
但是,奕詝的批复中还有这么一句话:
楚军一向很听你曾国藩的话。
看到这句话,曾国藩感到皇帝还在猜忌他,这让曾国藩倍感委屈。
为了打消皇帝对自己的疑虑,曾国藩给奕詝上了一道《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在这道奏折里,他认真地跟奕詝说了三个问题:
首先,自己没有提拔部下的权力。
其次,自己没有任免文武官员的权力。
第三,自己没有实际裁决事务的权力。
他说因为自己没有这些实权,所以这些年来练兵、筹饷、奖拔将领、调动军队都要经历重重的困难,这些难处实在是不能不说明白。
当然,一旦国家有危难,臣仍然会毫不犹豫,赶赴前线。但是如果局势就是像目前这样比较平稳,那这些军务还是让那些有实权的将军、巡抚们办效率更高一点,臣还是恳请在家守制。


曾国藩这次为了打消皇帝的疑虑,可算是彻底跟皇帝摊牌了。
不是我曾国藩拥兵自重,威胁朝廷,伸手要官,实在是朝廷不给实权底下的事情就不好办。
曾国藩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照理说,奕詝但凡要是有点器量的话,估计也就给他这个实权了。
但是奕詝给曾国藩的这个批复可实在是让曾国藩哭笑不得,奕詝说,既然你请求终制的态度这么诚恳,那就准奏吧,兵部侍郎的衔也一并开缺好了,不过江西那边要是有事你可得赶紧回来。
看见了吧,给实权的事压根没提,愣是把这事给绕开了,还把曾国藩唯一的这么一个兵部侍郎衔给免了。
皇帝这心眼小到这份上可真是少见。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1 13:02:56 +0800 CST  
得,皇帝让守制,那就守呗,谁怕谁呀。
从此,曾国藩一门心思在家守制,安心读书,不再过问军务。


话是这么说,可是曾国藩心里憋屈。
自己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办理军务,几次连命都要送掉,甚至家人们也都为保这个大清朝上了战场,自己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朝廷了,可是为什么连一点最起码的信任都换不来呢?
而且因为朝廷不给实权,这些年来,他是处处碰壁,地方官员抱怨他越权办事,士绅们痛恨他勒索钱财,都处处刁难他,讥讽他。他下命令,没人听;他要粮饷,没人给;手下的将领们在战场上奋力拼杀,为国家流干了热血,回来后却动不动就受到侮辱。他是钦差不像个钦差,统帅不像个统帅,很多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群疑众侮,积泪涨江”。
他窝火,他郁闷,他伤心。
他病倒了。
他这个病按照今天临床医学的角度看,应该就是重度的神经衰弱症,是由于长期抑郁、焦虑所致,双目昏花,连寸大的字都看不清楚。这一年,他才47岁。
曾国藩翻开《论语》,迎面一句“以天下为己任”;翻开《易经》,迎面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什么君子以自强不息,全是他妈的狗屁。
这些问题是一句自强不息,一句天下为己任能解决的吗?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
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从一本书中,他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话仿佛一道闪电划过他的心间。
过去他也曾无数次地读到过这段话,但是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的感觉。
一瞬间,他好像领悟了什么,他兴奋地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八个字:
大柔非柔
至刚无刚
这本书的名字叫《老子》,是道家的著名典籍。
道家是有别于孔子的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学派,与儒家主张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有为思想不同,他们主张无为,他们认为“柔弱胜刚强”。
于是曾国藩认真地重新研读了《老子》《庄子》这些道家著作,他发现自己对这些书中所载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他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这时,曾国藩突然觉得有愧于江西的老百姓,还写信托九弟曾国荃向江西的老百姓致歉,说父老们为自己捐助了八九十万两银子作为军饷,而自己不但没能帮他们赶走太平军,反倒因为奔丧而弃他们于不顾,现在感到很后悔。


曾国藩开始成熟起来。
他开始适应这个污浊的世界,以求融入其中,实现他崇高的理想。
他期待着朝廷能够再次重用他,他相信,这次他一定可以的。


从这一刻起,曾国藩开始脱离愣头青的身份,步入了政治家的行列。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曼德拉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1 13:05:20 +0800 CST  
得,皇帝让守制,那就守呗,谁怕谁呀。
从此,曾国藩一门心思在家守制,安心读书,不再过问军务。


话是这么说,可是曾国藩心里憋屈。
自己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办理军务,几次连命都要送掉,甚至家人们也都为保这个大清朝上了战场,自己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朝廷了,可是为什么连一点最起码的信任都换不来呢?
而且因为朝廷不给实权,这些年来,他是处处碰壁,地方官员抱怨他越权办事,士绅们痛恨他勒索钱财,都处处刁难他,讥讽他。他下命令,没人听;他要粮饷,没人给;手下的将领们在战场上奋力拼杀,为国家流干了热血,回来后却动不动就受到侮辱。他是钦差不像个钦差,统帅不像个统帅,很多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群疑众侮,积泪涨江”。
他窝火,他郁闷,他伤心。
他病倒了。
他这个病按照今天临床医学的角度看,应该就是重度的神经衰弱症,是由于长期抑郁、焦虑所致,双目昏花,连寸大的字都看不清楚。这一年,他才47岁。
曾国藩翻开《论语》,迎面一句“以天下为己任”;翻开《易经》,迎面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什么君子以自强不息,全是他妈的狗屁。
这些问题是一句自强不息,一句天下为己任能解决的吗?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
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从一本书中,他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话仿佛一道闪电划过他的心间。
过去他也曾无数次地读到过这段话,但是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的感觉。
一瞬间,他好像领悟了什么,他兴奋地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八个字:
大柔非柔
至刚无刚
这本书的名字叫《老子》,是道家的著名典籍。
道家是有别于孔子的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学派,与儒家主张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有为思想不同,他们主张无为,他们认为“柔弱胜刚强”。
于是曾国藩认真地重新研读了《老子》《庄子》这些道家著作,他发现自己对这些书中所载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他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这时,曾国藩突然觉得有愧于江西的老百姓,还写信托九弟曾国荃向江西的老百姓致歉,说父老们为自己捐助了八九十万两银子作为军饷,而自己不但没能帮他们赶走太平军,反倒因为奔丧而弃他们于不顾,现在感到很后悔。


曾国藩开始成熟起来。
他开始适应这个污浊的世界,以求融入其中,实现他崇高的理想。
他期待着朝廷能够再次重用他,他相信,这次他一定可以的。


从这一刻起,曾国藩开始脱离愣头青的身份,步入了政治家的行列。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曼德拉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1 13:06:45 +0800 CST  
明日章节预告:第十四章 老夫又回来了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1 18:17:34 +0800 CST  
第十四章 老夫又回来了
咸丰七年(1857)七八月间,由于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卷土重来,朝廷在江西连吃败仗。
有官员上疏朝廷请求让曾国藩再次出山。
奕詝批复他们说,江西那边现在有杨岳斌在管,不用曾国藩去;湖南这边也很重要,让曾国藩在办理湖南团练的事务上留点心吧。并把这道奏折抄给了曾国藩看。
意思很明确,曾国藩如果要出山也可以,但要重新从当年第一次出山时的团练大臣干起。
这等于是在拿曾国藩开涮,曾国藩这些年办团练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别说折损了塔齐布、罗泽南这一干名将,就连他自己都两次差点没命,让他重新来过,谈何容易?
曾国藩一看,得,表个态吧。
他上疏朝廷说,听说江西那边很安稳,那臣就放心了,但是湖南全境早就没事了,所以臣没有什么能做的,还是请允许臣安心守制。
奕詝批复,继续守制。


李续宾坐不住了,他写信请求胡林翼上折子给皇帝,让曾国藩出山。
胡林翼上疏朝廷说,现在楚军水师各部万余人,如果没有有足够威望的人来节制,恐怕不能有效指挥,希望允许曾国藩出山。
胡林翼是重量级的人物,他的意见奕詝不能不认真答复。
结果奕詝批复说,曾国藩离营很久了,再办军务不一定能有把握,你胡林翼也打了不少年的仗了,就辛苦辛苦,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跟杨岳斌他们商量着办。
还是那句话,不准出山。
这之后,形势又缓和了下来。
咸丰八年(1858)四月,楚军收复九江,基本平定了江西全境。
但是就在这一年,石达开率二十万太平军进入浙江,攻克处州府,盘踞皖、赣、浙三省交界地带,朝野震动。
石达开不知道,这可帮了曾国藩的大忙。
为什么呢?
因为呀,东南数省一直是清朝廷的财赋重地,自从太平军占了江宁以后,东南大片地区都被夺走,就剩了这么一个浙江。
那可是清朝廷的钱袋子,无论如何不能有失。
胡林翼可精着呢,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个机会,立即上疏朝廷说,自己正用兵安徽,无力援浙。
骆秉章也赶紧趁机进言,说石达开此人非同小可,进入浙江后,必然会导致东南不稳,唯有起用曾国藩统率江西楚军,才有可能打败他。
奕詝一看,也没办法了,只好下旨再度起用曾国藩。
六月初三日,曾国藩接到旨意,再度踏上征程。
复出之日,天下间将再无敌手!


曾国藩知道,骆秉章能帮自己说话,左宗棠肯定出力甚多。
他到了长沙后,专程去拜访左宗棠,并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左宗棠:
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表示左宗棠过去对自己的批评是对的,自己虚心接受。
他还请左宗棠给这副对联写一副篆联(左宗棠的篆书很有名),自己以后随身携带挂在军营里,左宗棠也答应了。
二人前嫌冰释。
曾国藩又特地写信给胡林翼、李续宾、彭玉麟、杨岳斌等人,表示自己过去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请他们一定要提出来,自己一定改。
曾国藩还专程拜访了现任的江西巡抚耆龄和其他一些地方官员,跟他们称兄道弟,经常联络感情。一时间曾国藩在官场中的处境大为好转,过去的那些口诛笔伐全都消失不见了。
钢刀虽强,不能斩断细流;微风虽弱,却能平息最汹涌的海浪。
曾国藩早已经深深地懂得了这个道理。


曾国藩从武昌乘船东下,一路上三弟曾国华和李续宾、李续宜兄弟以及彭玉麟、杨岳斌、唐训方等楚军大将都先后前来拜见。
这些人都是跟曾国藩一起出生入死过,被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是曾国藩的部下,仍然把曾国藩视作他们的大帅。
你们,你们终究还是没有忘了我,我很欣慰,真的。虽然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有你们,这就够了!
这一刻,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信心愈发坚定。
这时候,曾国荃攻克了吉安,江西胜利在望。
至于石达开,根本就是一股流寇,攻衢州不下,不久又转战福建去了,所以曾国藩没有跟他正面交上手。


天京事变后,经历过血腥的权力斗争的洪秀全变得疑神疑鬼,他怀疑手下每个人对自己的忠诚,害怕他们夺走自己的权力,所以他不敢相信任何人。
而且他终于完全掌握了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力,太平天国彻底姓了洪,他们老洪家人也该沾点雨露了吧。
于是他就任人唯亲。他开始曾封了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王来牵制石达开,可是他这两个哥哥一点不给他长脸,除了搜刮钱财之外什么都不会。
石达开出走后还故意对此大加宣扬,以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洪秀全对他的不公,博取众人的同情。
舆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满朝文武都对洪秀全这两个哥哥极为不满。
洪秀全只好废了两个哥哥的王位,但不久又封给了他们别的爵位,还是对他们言听计从。
于是,本来就已经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在下坡路上渐行渐远。幸亏有两个猛人,石达开的两个老部下—前军主将陈玉成和后军主将李秀成死撑着,所以太平天国一时半会还不至于亡了。
而原本被打残废的江北、江南两大营,又重新收集残部建了起来,继续在天京跟前晃悠,打不死你我就膈应死你。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两个没用的大营这时候竟然趁着太平天国内乱牛了起来,还逐步缩小包围圈,大有要把天京围死的架势。
咸丰八年(1858),李秀成、陈玉成集中兵力摧毁了江北大营,歼敌万余人,从此世上彻底没了江北大营这一号。
这个时候,太平军可以放心地集中兵力对外作战了,而安徽境内的李续宾部首当其冲。
要命的是,这时候正赶上胡林翼的母亲去世,胡林翼回家丁忧了。没有胡林翼在,官文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3:14:47 +0800 CST  
是不会给楚军帮什么忙的,不添堵就不错了。而在皖北跟李续宾联合作战的官军将领是钦差大臣胜保。这个人打仗不行,但是嫉妒人的本事却大大的有。


胜保,字克斋,满洲镶白旗人。
本来隶属于江北大营,后受命追击太平天国北伐军,所以带兵北上,经常单独作战。
这个人最擅长搞招降,不巧他招降回来的那些军队又最擅长搞叛变。
所以胜保的战绩经常是得而复失,反反复复,败多胜少,胡林翼戏称他为“败保”。


曾国藩隐隐觉得可能要坏事。
他赶紧写信给李续宾和曾国华(曾国华当时也在李续宾军中),告诫他们不要孤军深入,要与水师配合。又写信给守后路的李续宜,让他千万切忌分兵,这样才能比较稳妥。
战情越来越急,不久太平军攻克庐州,奕詝急眼了。
因为当时北方又出现了捻军起义,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捻军,又叫捻子,捻党。捻是淮北方言,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军最初就是些三五成群的私盐贩子组成的帮会,后来汇聚到了一起,这些人拿起枪来就是兵,放下枪又变成了老百姓,让清朝廷难以辨认,所以很难对付。
奕詝怕太平军从庐州北上,跟捻军联合,那样可能会威胁京城。
胜保又几次上疏说,李续宾赴援迟缓,贻误军机。
奕詝急得十天中七次下诏,催李续宾火速救援庐州。
奕詝这纯属是瞎指挥。其实李续宾手中只有八千人,而且距庐州数百里,即使李续宾能突破太平军的重重封锁到达庐州,也无力攻打。
李续宾也是真够生猛的,他接到皇帝的命令,马不停蹄,短短十几天中连克太湖(安徽地名,不是那个江苏的湖泊)、潜山、桐城、舒城,直逼三河镇,距庐州只有五十里。到了三河镇的李续宾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且他为了防止被太平军抄后路,一路分兵留守,八千军队到了三河镇已经只剩下了不足五千人。
而三河镇是太平军的粮饷转运重地,一旦有失,太平天国就危急了。所以陈玉成上疏洪秀全调李秀成过来合兵作战,保护三河镇。
李续宾向武昌求援。
官文说,李续宾用兵如神,不必救援。
坐视不管。
李续宾不肯示弱,于是强攻三河。
一番血战,楚军攻克了三河镇外的九座太平军堡垒,太平军伤亡七千余人,但是楚军也伤亡一千余人。随后,太平军退守三河城。这时,陈玉成、李秀成和捻军的援兵都陆续到达,他们合兵十万,连营十余里,对李续宾形成了反包围,并断了他的后路。
决战不可避免了。
这天拂晓,李续宾挥军进攻陈玉成军,陈玉成军败退,李续宾命楚军追击。黎明,突然大雾弥漫,只闻人声,不见人面,两军在大雾中混战。不久,李秀成也率军杀来,三河城内的太平军也趁机杀出城来,楚军被分割包围。双方激战了一日,楚军溃败,无数将领都先后战死。李续宾率队前后冲杀,太平军越聚越多,楚军营垒有很多都被攻破。
部下劝李续宾先突围,以后再重振声威。
李续宾对将士们说,军队多年来打仗,都因为退走而使国威有损,我前后数百战,只要出征就从没想过要生还,今天我是一定会战死在这里的,不愿意跟随我的,自己去吧。
将士们都回答,愿随公一同赴死。
于是大家在夜幕中又重新上马,开营门再次出战,直至战死。
这场惨烈的大战一直持续到深夜,以李续宾、曾国华为首的文武将官战死数百人,楚军士兵战死数千人。剩下的营垒在李续宾死后又坚守了三个昼夜,最后终于被全部攻破,只有几十个残兵得以生还。
三河战后,李续宾留守在后方的军队纷纷败退,官军也一路溃退,清朝廷这些年在安徽所收复的城池几乎全部失守。
李续宾统帅的这支军队就是罗泽南组建的湘勇,是楚军中最精锐的一支百战之师,而且士兵多数都是湘乡本地人。这次湘勇被歼灭,曾国藩的老家湘乡几乎家家戴孝,户户哀哭,严重挫伤了楚军的士气。
三河的败报传回时,胡林翼正守制在家,他看完败报后,突然呕血晕倒,家人惊慌不已,过了很久才苏醒。他感叹楚军元气尽伤,精锐尽丧,名将凋零,十分痛心。
随后,清朝廷为了稳定军心,立即下令胡林翼夺情(就是官员因故停止守制回来上班)出山。
曾国藩得知三河的败报后,非常悲痛,他流着泪说:
我昔日观李续宾厚重少文,百战无挫,私心欣慰庆幸,倚为长城,以为他可以跻身中兴福将之列。不意大难未平,今我续宾、六弟已亡,此乃天丧我也!


李续宾自追随罗泽南从军以来,屡立战功。
李续宾深得将士之心,楚军九江战败时,别部的士卒多逃散,只有他的军队严守营伍。
李续宾从不贪恋钱财,俸银常常不寄回家,而是留在军中接济士兵,而且自己的士兵能吃饱饭的时候也决不让别部的士兵饿肚子。
李续宾带兵最严,分兵的时候总是把强兵分给别人,自己带弱兵,弱兵带成强兵后,再换弱兵继续带。
每当打仗的时候,李续宾总是让别人对抗弱小的敌人,自己来跟强敌作战。作战时一旦别部军队遇到危难,他的军队一定全力救援。
曾国藩为李续宾作挽联:
八月妖星,半壁东南摧上将
九天温诏,再生申甫佐中兴
曾国藩为六弟曾国华作挽联: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
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之后,楚军将领多隆阿和鲍超打败了陈玉成,在安徽硕果仅存的一点地盘上站稳了脚跟。
多隆阿,字礼堂,满洲正白旗人,精于骑射,智略过人,是满人中少有的一个会打仗的将领。原本是胜保的部下,参加过歼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争,立过大功。后被调至湖北,随胡林翼收复武昌,战功卓著。
鲍超,字春霆,四川奉节人。原本是向荣的部下,后隶属楚军水师。咸丰六年(1856)奉胡林翼之命募练新军三千三百人,号称霆军,是楚军中最为凶悍的一支。
这两位经常联手作战,后来齐享大名,有“多龙鲍虎”之称。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3:20:10 +0800 CST  
说起来有意思,多隆阿和鲍超这俩人啊,开始的时候并不对付,互相嫌弃,多隆阿觉得鲍超有勇无谋,鲍超觉得多隆阿小瞧人,所以俩人经常闹别扭。
那最后是谁成功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捐弃前嫌,同心杀敌的呢?
相信您也不难猜到—
胡林翼。
胡林翼对多隆阿说:
鲍超这个家伙呀,蠢得很,打仗一根筋,不是兵家所贵重的。全靠吾子(就是多隆阿)庇荫,才有了今天。鲍超的功劳,都是您的功劳,本官心里都有数,希望您能始终护持在他左右,防止他出事。
转过头来,胡林翼又对鲍超说:
多公(就是多隆阿)说你勇而无谋。你只要能奋力作战,多打几个漂亮仗出来,就可以堵住他的嘴了。加油吧,骚年!我看好你哟!
哎,多隆阿和鲍超都是好胜的性格,让胡林翼这么一激,这小暴脾气还压不住了,立马开启了暴走模式。俩人以战功互相追赶,那经验值蹭蹭往上涨。胡林翼也乐得看他们俩互相较量,各给了他们一万余人的兵力,让他们俩独当一面。
果然,不久之后,二人就成了楚军中最为优秀的将领。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3:21:48 +0800 CST  
PS:第十二章 天京事变推理部分不够严密,经朋友指正,又增补一段,现在重发一遍,增补的部分在对天京事变进行重演的文字之后,已经看过第十二章的朋友可以只看这一段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6:33:01 +0800 CST  
第十二章 天京事变
咸丰六年(1856)八月初四日,天京城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要命的事情,历史上称之为,天京事变。
由于史料的毁损,当事人的刻意隐瞒,和事件本身的离奇性,这件事从发生那天起,到今天一百五十多年仍然难有定论。野史小说,笔记杂闻,民间传言,更是众说纷纭,使这件事变得愈发扑朔迷离。此事遂成千古疑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据说,东王杨秀清逼天王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咱们前面说过,杨秀清原来是九千岁),洪秀全担心他要篡夺自己的王位,于是下密诏令北王韦昌辉回京勤王(勤王,指勤于王事,也就是护驾的意思),韦昌辉当即与燕王秦日纲率三千士兵回到天京,诛杀了杨秀清一党。随后,翼王石达开回京调解,又逃离天京,家小被韦昌辉杀光,逃出生天的石达开宣布讨伐韦昌辉。之后韦昌辉、秦日纲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回京,又因为遭到洪秀全的猜忌,带兵出走,再也没有回去。
很乱,估计你也看得一头雾水。
因为,这不是历史的真相。
到底谁是杀杨秀清的主谋?
石达开为什么回了天京又离开?
韦昌辉为什么要杀石达开的家小?
洪秀全为什么杀了韦昌辉、秦日纲,又为什么要猜忌石达开呢?


天京事变虽然疑团重重,但并非不可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首先,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这件事根据各方面的史料来看应该是有的。
那洪秀全有没有给韦昌辉下过诛杀杨秀清的密诏呢?
应该是没有。
但是韦昌辉和秦日纲在杀杨秀清的过程中,应该得到了洪秀全的默许和配合。因为天京是杨秀清和洪秀全的地盘,没有洪秀全的支持,他们两个就凭手里那区区三千兵力想杀死杨秀清,那基本上是做梦。
让我们引入一个证人,太平天国中的一个洋军官—爱尔兰人肯能。这个人原本是秦日纲的手下,天京事变后趁乱逃离了天京,活了下来。据他回忆,太平天国中有个地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和秦日纲七王的第八把手—佐天侯陈承镕。这个陈承镕是太平天国朝官之首,原来是杨秀清的马仔,后来因为与杨秀清有了过节,秘密转投到了洪秀全门下。正是这个人向洪秀全告密,并自告奋勇承担了诛杀杨秀清的任务,才促使洪秀全最终下定了决心。


据当事人石达开自己说,事情是这样的:
杨秀清骄横跋扈,韦昌辉多次受到他的侮辱。正赶上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韦昌辉便向洪秀全请求杀杨秀清。洪秀全没有听他的,反倒真封杨秀清做了万岁。韦昌辉不服,杀死了杨秀清。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掉与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这两件事就能得到解释了。但是按照这种说法,石达开与这件事似乎没有任何关系,那他后来家小被杀和出走天京的事情就说不通了。
也就是说,石达开说了谎。既然他说谎,那肯定是想隐瞒什么。
按照石达开本人的说法和民间的传言,石达开从头到尾都是无辜的,躺着也中枪,好心帮忙调解还被反咬一口,全家被杀光。
而我要说,石达开不仅不是无辜的,而且还全程参与了这一事件,并且做出了很多让你不敢想象的事。


我们再引入一个证人,石达开帐下的名将—李秀成,据他说:
韦昌辉与石达开都对杨秀清有积怨,曾密谋诛杀杨秀清。
而我们也有一些旁证,比如:
韦昌辉曾经受杨秀清的逼迫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石达开的老丈人也曾经因为私怨被杨秀清杖责革爵;秦日纲也曾因私怨受过杨秀清的杖责,而且他在击溃江南大营之前回师天京的时候还曾被杨秀清紧闭城门,禁止入城。
也就是说,石达开是韦昌辉诛杀杨秀清的同谋。
如果这是事实,那石达开回天京的所谓为众人调解,也就是收买人心了。
韦昌辉看清了他的把戏,不听他的,还要杀他。他逃离了天京,到处宣传自己的无辜,并宣布讨伐韦昌辉。结果石达开赢得了京外众多太平军将士的支持,率军进逼天京。韦昌辉身败名裂,于是,洪秀全借机诛杀了韦昌辉。
之后,洪秀全邀请石达开进京辅政,石达开进京后屡受排挤,最后只好带兵出走。
作为忠实部将,李秀成对石达开是相当尊敬的,这在现存的史料中也多有体现,他显然没有故意诋毁石达开的动机。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他。


好,事件的脉络都清楚了,让我们重打锣鼓另开张,把天京事变这出戏重演一遍,以期找回它的原貌。
演员主要有:
杨秀清,东王,太平天国实际上的一把手,骄横跋扈。
洪秀全,天王,太平天国名义上的一把手,长期被架空,隐忍不发。
韦昌辉,北王,太平天国三把手,与杨秀清有积怨,隐忍不发。
石达开,翼王,太平天国四把手,胸怀大志,与杨秀清有积怨,隐忍不发。
秦日纲,燕王,太平天国七把手,因为萧朝贵和冯云山死了,所以实际上相当于五把手,与杨秀清有积怨,隐忍不发。
陈承镕,佐天侯,太平天国八把手,实际上相当于六把手,与杨秀清有积怨,隐忍不发,是洪秀全放在杨秀清身边的一颗棋子。


开场。
东王府,一人端坐椅中,一人跪伏地上。
杨秀清(天父附体):你与东王均为我子,东王有偌大的功劳,为什么只称九千岁?
洪秀全(连连磕头):东王打江山有功,也应当是万岁,儿臣这就册封。
杨秀清:很好,我回天去了……(突然惊醒)什么,刚才发生了什么?
洪秀全(微笑):四弟,恭喜你,从现在起,你就是万岁了。
杨秀清(作惶恐状):不可,小弟无德无能,岂敢当这万岁之称?
洪秀全(笑意更盛):四弟,你就不要客气了,你功劳至伟,万岁之称,当之无愧。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6:35:06 +0800 CST  
杨秀清(目中掠过一丝讥嘲之意):那就多谢二哥了。
洪秀全:呃,不过……
杨秀清:二哥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洪秀全:嗯,四弟呀,这万岁之称是你的了,那朕怎么办呢?
杨秀清(喜形于色):小弟既然是万岁,那二哥自然是万万岁了。
洪秀全(作惊喜状):好,好。
二人携手大笑。


夜,天王府,三人密谈。
韦昌辉、石达开(愤怒):二哥,杨秀清骄横跋扈,朝野共愤,臣弟等请旨将其诛杀。
洪秀全(作惊疑状):四弟是我天国之忠臣,二位贤弟不可胡言。
韦昌辉、石达开(作哀叹状):臣弟等一片忠心,怎敢胡言。那杨贼假天父之名,欺侮二哥,臣弟等尚且看得清清楚楚,二哥怎会不知?今日臣弟等之谋已被二哥知晓,二哥一旦告知杨贼,臣弟等必为其所害。唉,也罢,看来臣弟等今日只好在此以死明志了。(说罢,起身作撞南墙状)
洪秀全急忙阻止:二位贤弟不要如此,朕适才不知二位贤弟之虚实,乃故意出言相试耳。二位贤弟之心,朕已尽知,只是那杨贼势大,二位贤弟不宜贸然动手,此事依朕看还须从长计议。


夜,天王府,二人密谈。
陈承镕:天王,属下探知,杨贼正在密谋篡位,请天王早做决断,免除后患。
洪秀全(犹豫):这……唉,杨贼势大,全天京都是他的人,朕又能怎么办呢?
陈承镕(目露杀机):这个不难,我们只须如此如此,定教那杨贼人头落地。(说着,在洪秀全耳边低语了几句)
洪秀全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意,随即趁夜写好两封密信,命亲信送往北王、翼王大营。


北王大营。
韦昌辉手中拿着一封信,信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
贤弟犹记前番某日于朕府中所议之事否?如今正是良机,可速回。
韦昌辉立即心领神会,对亲兵说:传本王将令,速点精兵三千,即日回师天京。
韦昌辉(低头细思):嗯,这么好的事,不能不告诉燕王……
同时,翼王大营。
石达开手中拿着同样内容的一封信。
石达开(心中暗笑):洪秀全,你这点借刀杀人的伎俩也太小儿科了。韦昌辉,你大概已经回师天京了吧,杀杨秀清的事就拜托你了。
石达开对亲兵说:传令下去,速派探马回天京探听消息,一有异状,即刻来报。
亲兵走后,石达开越想越是得意,不禁放声大笑。


夜,天京城,韦昌辉、秦日纲立马城下。
韦昌辉、秦日纲向城头喊:北王、燕王在此,我们奉天王旨意回京,快放我们进城。
陈承镕悄悄下令打开城门,放北王、燕王入城,随即率一批士兵领着北王、燕王的三千兵一声不响地摸向了东王府。
此时,杨秀清仍在睡梦之中。
陈承镕派手下士兵将东王府团团围住。
韦昌辉、秦日纲对手下的三千兵训话(咬牙切齿):记住,不准留一个活口。
只听得一声“杀”,韦昌辉、秦日纲率兵闯入王府之中,见人就杀,将睡梦中的杨秀清和他的几十个老婆等等一家老小杀了个干干净净。


第二天,天京城,韦昌辉、秦日纲被绑着示众。
陈承镕向全城军民宣告:北王、燕王处置东王谋叛之事杀戮太过,今将二人处死谢罪。
杨秀清手下的将士纷纷前来观刑,刚一到,就被陈承镕身边的军士缴了械,关进了天王府。
随后,只见无数火包如同飞蝗一般被扔进了天王府中,韦昌辉、秦日纲和陈承镕手下的士兵枪炮齐发,关在天王府中的杨秀清手下的将士们死伤大半,但是仍然有少数人拿着墙上的砖头在拼死抵抗。
韦昌辉、秦日纲、陈承镕对士兵训话(表情冷漠):所有士卒一律右袒(脱袖露右臂),进去后,但见未右袒者,一概格杀。
众士兵随即冲进了天王府……
天王府中尸横遍地,有的被炮打死,有的被火烧死,还有的自己吊死了,尸体堆了五六层之高。


太平天国朝堂,二人对谈。
洪秀全问韦昌辉:杨贼已伏诛,他的同党们是不是可以不用追究了?
韦昌辉(极力强调):万万不可,二哥,杨贼党羽众多,今日不杀,后必为乱。
洪秀全(微微点头):哦。
于是,天京城中,一连三月,杀戮不绝,被杀的军民超过两万人。


翼王大营。
探子向石达开报告天京消息:报告翼王,北王杀死了东王,又大肆搜捕东王同党,诛杀天京军民两万余人。
石达开(微笑):果然不出我所料,(转头吩咐亲兵)速去安排,本王即日便要回京。


太平天国朝堂,二人争吵。
石达开(声色俱厉):四哥有什么罪?为何要杀他?那些士卒和老百姓有什么罪?为何要杀他们?
韦昌辉(目瞪口呆):你说什么,杀杨贼不是当初咱……
石达开(立即截住韦昌辉的话):本王此次回来,就是要为四哥讨个公道!
韦昌辉(恍然大悟):石达开啊石达开,原来你是要借本王的刀替你杀人……
石达开(作无辜状):本王完全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韦昌辉(目露凶光):不明白,哼。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6:37:17 +0800 CST  
当夜,韦昌辉率军杀奔翼王府。
韦昌辉对士兵训话(咬牙切齿):听着,决不能让石达开这个卑鄙小人跑了。
只听得一声“杀”,韦昌辉率军杀入了翼王府。
石达开还没有睡下,见势不妙,带了几个亲兵撒腿就跑,跑到天京城边,缒城而出。
士兵报告韦昌辉:报告北王,搜遍全府,未发现石达开踪影。
韦昌辉:妈的,到底让这小子给跑了,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吩咐士兵)把他的家人都杀光……
次日,韦昌辉命秦日纲出城追杀石达开,务必提他的人头来见。


天京城外。
石达开向京外太平军将士诉苦(握拳作苦大仇深状):将士们哪,韦昌辉杀死了东王和大批士卒、百姓,又杀我全家,挟持天王,谋朝篡位之心昭然若揭,请将士们随我一起回师攻打天京,诛杀韦奸。
石达开向天京发出告示:
逆贼韦昌辉阴谋作乱,先杀死东王和大批无辜军民,又杀我全家,求天王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否则,本王的大军就要进攻天京了。
韦昌辉出兵抵抗,被杀得大败,一时间身败名裂,众叛亲离,只好去找洪秀全问计。
韦昌辉:二哥,石贼快打进天京了,我们怎么办?
洪秀全不理韦昌辉,对手下人说:传旨,北王韦昌辉因私怨杀死东王和大批士卒、百姓,又杀翼王全家,挟持朕企图篡位,今将其削去王号,斩首示众。
韦昌辉(再次目瞪口呆):什么?私怨?篡位?臣弟没有,臣弟明明是接到了二哥的信才……
洪秀全(冷笑):是吗,信上写的什么?
韦昌辉(再次恍然大悟):写的……你……洪秀全,原来你从一开始就算计好了要杀我,我真是瞎了眼,怎么会听你摆布?你不得好死!
洪秀全(面无表情)对手下一挥手。
当天,韦昌辉的人头被送进了翼王大营。秦日纲和陈承镕也一并被杀。
送人头的天京士兵对石达开说:翼王千岁,乱贼韦昌辉已经伏诛,天王请您入京辅政!
石达开(大惊失色):什么?韦昌辉伏诛?(低声自语)难道洪秀全还活着?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呀!
石达开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进京辅政去。洪秀全封自己的两个哥哥为王,封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让他们牵制石达开,夺走了他的权力。
心里有鬼的石达开暗道不妙,他率领士兵数千人离开了天京。然后沿途到处向各地太平军将士诉说天王对自己的不公,博取众人的同情,收编了大量太平军士兵,被广大太平天国军民尊为“义王”。从此开始自己给自己打天下,再也没有回过天京。
落幕。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理,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验证这个推理是正确的,那它就只是一个推理。
有没有证据呢?
有。
第一个证据:陈承镕是负责天京城门钥匙的人,天京事变发生的那天晚上,韦昌辉和秦日纲两个王同时回到天京,并且毫无阻碍地顺利入了城,而杨秀清作为天京的一把手,对此竟然一无所知,但就在那同一天晚上,洪秀全却把天王府里的女官都派出去守卫王府,做出了如临大敌的布置。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天京事变这件事,洪秀全和陈承镕都是一早就知道的,只有杨秀清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第二个证据:韦昌辉和秦日纲在突袭东王府之前是公然进行过战前动员的,而且还奉了诏书,这个来传达诏书的人,就是洪秀全的女婿—天二驸马钟万信,而韦昌辉死后,突袭东王府却完全成了韦昌辉自己的意思,好像洪秀全对此根本毫不知情。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洪秀全利用了韦昌辉,并且在事后,杀人灭口。
第三个证据:石达开和杨秀清有宿怨,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杨秀清死后,石达开竟然千里迢迢回到天京来帮杨秀清说话,而且就因为他帮杨秀清说了几句话,韦昌辉就杀了他的全家。
韦昌辉不是疯子,他这么做不会没有他的道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中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无辜者的形象。
第四个证据:为了诛杀韦昌辉,石达开竟然不顾洪秀全的安危,公然率兵攻打天京城,我想他不会不知道,韦昌辉正跟洪秀全在一起,这个时候攻打天京城,搞不好会玉石俱焚,而且,要知道,清君侧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是造反的同义词。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石达开并没打算要留下洪秀全的性命,甚至,他本来就是打算要洪秀全死。
第五个证据:就在石达开攻打天京城节节胜利的关键时刻,原本不可一世的韦昌辉竟然死了,竟然连点波澜都没起就让人给杀死了,是洪秀全杀死了他。
看起来,洪秀全要杀掉韦昌辉是易如反掌的,可是他竟然坐看韦昌辉屠杀了天京军民两万余人而始终袖手旁观。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韦昌辉所做的一切残忍的事都是洪秀全本人的意思,最起码,是符合洪秀全本人的意思的。
第六个证据:韦昌辉死后,皆大欢喜了,本来已经回朝辅政的石达开却又离开了天京,而且是悄悄离开的,而且离开之后既没有回师公然讨伐做下一切残忍勾当的洪秀全,也没有哪怕自立山头,与太平天国和清朝廷鼎足而三,而是选择了默许天京事变的合法,在名义上继续为洪秀全做事。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石达开心里的确有鬼,他不敢公开洪秀全的罪行,因为他自己也有罪,而且他的罪行,也许并不在洪秀全之下。


我想,这六个证据已经足以证明我的推理了,到这里,天京事变的真相,我们也就渐渐可以看清楚了。
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下流、最血腥的一次权力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太平天国上层的重新洗牌。当然,这个所谓的洗牌就是把太平天国上层的人全部洗掉,只留下洪秀全这一张牌。
洪秀全和石达开先借韦昌辉的刀杀了杨秀清,之后,洪秀全和石达开又共同置韦昌辉于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6:39:06 +0800 CST  
死地,然后洪秀全和石达开继续角逐,直到最后,洪秀全彻底胜出,完全掌握了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力。而落败的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分裂。
这就是权力游戏的残酷,一旦开始,最后只能有一个人胜出,而失败的人,将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家性命。
杨秀清骄横跋扈,结仇太多而不知防备,被权力蒙住了眼睛,死得很冤枉。他恐怕至死也不敢相信,那个既猥琐又无能的窝囊废—洪秀全,竟然敢算计自己。大奸似忠,外表越是忠厚老实的人可能内心越阴险,杨秀清不明白这个道理。
韦昌辉和秦日纲只知道盯着眼前的那点私利,从头到尾被人当枪使,被玩弄于鼓掌之间而不自知,死得可怜。
陈承镕积极参与整个事件,献计、杀人,事事冲锋在前,结果被洪秀全当狗一样,用完随手就宰了。
石达开用心良苦,思虑缜密,他布下一张大网,要将太平天国上层的王爷们一网打尽,有意玩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饶是他机关算尽,只可惜,到头来,还是有一个地方失算了—他低估了洪秀全的实力。他知道“螳螂定是遭黄雀”,却不知“黄雀须防挟弹人”。结果终于一招棋错,满盘皆输,全家被杀光,自己勉强逃得了性命。
洪秀全是大赢家,他从一开始就阴谋要做掉所有人,却从头到尾不动声色。他永远躲在幕后,利用别人帮他杀人,帮他做一切最残忍、最肮脏的事情,自己手上不沾一滴血。但是每到关键时刻,你总会看到,是他使出了最致命的一击。他就像是一条嗜血的毒蛇—冷酷,阴险,无情,要么蜷伏在旁边不动,一旦动起来,立刻就要咬断你的咽喉。他已经严重心理变态,为了权力,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把毒牙对准每一个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出生入死过的革命同志。他赢了,因为他最卑鄙。


洪秀全终于如愿以偿,做掉了所有人,但是他从此就能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了吗?
不能。
天京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太平天国的实力被大大地削弱,金田起义的老干部被全部杀光,大量士兵和平民被杀,军心涣散,人心瓦解。
从这个时候起,太平天国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恶人的亮光必要熄灭,他的火焰必不照耀。
—《圣经•旧约•约伯记》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6:41:21 +0800 CST  
明日章节预告:第十五章 天下奇才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7:53:43 +0800 CST  
亲们猜猜,下一章中又有哪个大人物要登场?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17:57:39 +0800 CST  
@金嘧磾 2016-03-22 18:28:54
能回否?
-----------------------------
能回呀,亲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2 21:27:26 +0800 CST  
@亚森伯爵 2016-03-22 17:57:39
亲们猜猜,下一章中又有哪个大人物要登场?
-----------------------------
@久五l 2016-03-23 11:31:48
李鸿章
-----------------------------
猜对了,亲!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3 12:03:06 +0800 CST  
@荣耀与卑微 2016-03-23 07:37:56
楼主的这些东西有炒冷饭的感觉,好像已经被人写过无数次了,所以感兴趣的人不多。
写史应该写出点新意,否则就不动费思劳神了!
-----------------------------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3 12:04:57 +0800 CST  
第十五章 天下奇才
前面我们说过,曾国藩有一门绝学—相人,识人奇准,堪称人中伯乐。
不过,如果你问他,让他这位伯乐一生最感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他一定会这样回答你:
我一手发现并培养了这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
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那自然也是大大的有名了,有名到什么地步呢?
用跟他同时代的大学者梁启超的话来说(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对于优秀的学者,本书中一律尊称为先生,但是由于像梁启超等的一批优秀学者,将在后文中以历史人物的身份登场,为了表示对书中历史人物的一视同仁,所以我们一律直呼他们的名字,不称先生),那就是: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一生,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喜欢他的人称他为“中兴名臣、一代伟人”,不喜欢他的人骂他是“千古罪人、卖国贼”。
这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的出身跟曾国藩差不多,也是耕读传家,他在家排行老二,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到他父亲李文安这一辈中了进士,由此打开了他们老李家的仕途之路。
李氏家族族谱的排行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李鸿章这一辈正好泛“章”字,他的本名叫章铜,后来因为他父亲希望他能鸿图大展,扶摇直上,所以为他改名鸿章。
根据今天存世的李鸿章晚年的照片来看,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小伙应该说长得比较帅呆了,而且据外国人记载,他的身高应该在六英尺以上,也就是一米八三左右。放在今天,单凭长相,李鸿章就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男神了,这也是李鸿章后来在国际舞台上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外国也是一样。
这还不止,李鸿章还深情地演绎了一句名言: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要光是长得帅,那还不算什么,关键李鸿章还是个天才少年,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志向远大。
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鸿章21岁去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外省秀才成绩优秀的有参加北京顺天府乡试的资格)的时候,意气风发,挥笔写下一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但是可惜,意气风发的李鸿章这次并没有考中举人,不过天才就是天才,第二年的恩科他考中了。
这一年李鸿章在北京拜见了父亲的同年曾国藩,并拜曾国藩为师,因为曾国藩的文章和道德当时在京城的名气是很大的。这位曾老师一看到李鸿章,两只三角眼睛立刻放出了光,他知道,这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同时他也很喜欢李鸿章的诗文,因此对李鸿章悉心指点,格外照顾。
李鸿章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三年之后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就考中了二甲第十三名进士,跟曾老师的好朋友郭嵩焘成了同年,进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这一年,他才25岁。


后来,太平军打到李鸿章的老家安徽,李鸿章奉命跟随本省的团练大臣吕贤基帮办团练。不过可惜,吕贤基不会打仗,没多久就挂掉了。曾国藩对李鸿章非常看好,江忠源到安徽的时候,他曾向江忠源写信推荐过这个学生。但是世事难料,江忠源刚到安徽不久也败死了。江忠源死后,庐州陷落。
这两位领导挂掉之后,李鸿章又跟自己的另一位老师,新任安徽巡抚福济混了一段日子。这期间,他建议福济先取含山、巢县,徐图恢复,福济把兵权交给他,他顺利攻克了二县,一年之后就收复了庐州,李鸿章从此以知兵闻名。
安徽跟曾国藩一样身份的那些团练大臣都不是带兵的料,不久都先后败死。李鸿章虽然知兵善战,但也挡不住整体的败势。不久,福济兵败被朝廷免职,李鸿章在安徽没人罩着了。
李鸿章很清楚一个道理: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旁边的树上多试几次。
于是,他弃官而去,投奔了曾老师。曾国藩一直很看好这个学生,而且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早就做了曾国藩的幕僚,一直负责楚军的财政工作,李瀚章也多次向曾国藩推荐过自己的这个二弟,所以曾国藩曾经几次写信邀请李鸿章过来帮自己的忙。但是李鸿章因为年轻人的一股傲气,一直不肯去,想在安徽自己干一番事业,直到现在安徽这边实在待不下去了,才去找曾老师。
李鸿章一来,曾国藩大喜过望。不过他知道李鸿章有傲气,须要先杀一杀他这股傲气,他的人才可用,所以曾国藩一开始并没有给李鸿章安排工作。李鸿章在江西一住就是一个月,没有半点动静,有点坐不住了,就拜托曾国藩的其他几个幕僚去探一探曾老师的意思。
几个幕僚跟曾国藩说,少荃因为昔年的受教之恩,想要侍奉老师(指曾国藩,曾国藩的幕僚们事曾国藩以弟子礼)左右,借机历练自己。
曾国藩心里好笑,知道这个学生坐不住了,嘴上却说:
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狭窄,恐怕他这艘艨艟巨舰不是我这片潺潺浅水所能容纳的,何不让他回京做官去?
幕僚赶紧又说,少荃这些年来多经磨折,大非往年的傲气模样,老师何不姑且试他一试?
在幕僚的多番恳求下,曾国藩这才答应任用李鸿章。
其实这个时候,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历练才刚刚开始。


曾国藩有个习惯,每天黎明就起床,召集幕僚一块吃饭。因为士兵每天黎明就起床,曾国藩这么做是为了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李鸿章没有这个习惯,平时就喜欢睡个懒觉。
这天他又起晚了,赖在床上,心想干脆就不去了吧,推辞说头痛,早饭就不吃了。然后继续补他的回笼觉。结果弁兵、巡捕接二连三地过来敲门说,大帅说了,一定得等幕僚们到齐了大家才能开饭。
得,回笼觉睡不成了。
李鸿章赶紧披上衣服,踉踉跄跄往开饭的地方跑。李鸿章到了,曾国藩才下令,开饭。吃饭的时候,曾国藩始终没有说话。饭吃完了,筷子放下了,曾国藩说话了。
曾国藩严肃地对李鸿章说:
楼主 亚森伯爵  发布于 2016-03-23 12:21:31 +0800 CST  

楼主:亚森伯爵

字数:196843

发表时间:2016-03-18 20: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06 +0800 CST

评论数:19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