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九百年演变史

完成于1408年的《永乐大典》,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其中有一千二百余字的“梦斩泾河龙”情节。
重点是这段文字,明确写着“送字韵梦字类《西游记》”。
虽然《西游记》小说里面,同一段情节使用了五千多字,但那是加入了大量诗词、棋经等内容,从情节、人物来对比,两种版本是一致的,只在少数细节上有修改,比如永乐大典版没说袁守诚跟袁天罡有关系,行雨、斩龙的时间也有变化。
1408年,杨景贤还活着,朱有炖、朱权才30岁,杨慎20岁,吴承恩还要100年才出生,倒是《剪灯新话》的作者李昌淇参加过这次编修。
这个时代出现与今本西游记如此雷同的东西,确实很让学界兴奋,进而推想1408年以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西游记版本。
但我一直觉得,这段西游记文字,应该是后面加进去的。
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永乐大典》残本,并不是永乐年间的原本,经过了重抄、重修。

1400年左右,斩泾河龙王的故事出现在西游记中,不太合理。
我怀疑的依据,还是平话本西游中的各种资料。
从元杂剧版《西游记》,到平话版的简介,都没有一丝一毫“斩泾河龙王”的影子,也包括之后的“太宗入冥”和“刘全进瓜”情节,明中期以前都没人提过是出自西游记。
这几个故事看似引出了取经事件,但其实与主线没有必要关系,《取经图册》和《西游记》杂剧,就只是让玄奘祈雨成功作为取经的开端。
相反,这三个故事反而与西游记的总体风格不是那么符合。
从明清许多宝卷、地方戏来看,这三个故事都是单独演出,并没提到与唐僧取经有直接关联。
《翠莲宝卷》中倒是有唐僧师徒,但却说他们取经后,观音叫他们去找李翠莲化缘,导致翠莲被误会自杀等。
山西队戏《泾河龙王难神课先生》中,有袁天罡、李淳风、袁守诚、魏征、天曹、地曹、人曹等,人物相当多,而最重要的是,这一队人,与《唐僧西天取经》的队伍是分开的,表示属于不同的两场戏。

一般认为,这三个故事可能因为与佛教报应、地府有关,所以经常和《目连救母》、《西天取经》连场演出,久而久之,就被融合到了一起。
古代办丧事,就经常请人唱这些戏,连演几天。

“太宗入冥”的故事出现很早。
唐高宗时期《朝野佥载》记载的唐太宗入冥事很简单,参与者为李淳风,地府“生人判冥事”者连名字都没留下。
《唐太宗入冥记》是晚唐到五代出现的变文,近代才从敦煌石室里发现,参与者仍然是李淳风,只不过判官变成了崔子玉。

《刘泉进瓜》(已佚)最早见于关汉卿同时的杂剧家杨显之作品,而《清平山堂话本》中则有宋元作品《快嘴李翠莲》一部,虽然与进瓜故事没什么关联,但李翠莲形象深入人心,被杂剧作者借来当老婆是可能的。
题外话,杨致和版《西游传记》把进瓜者写作“刘金”,既然最早的名字是“刘泉”,那么变成“刘全”是很正常的,“刘金”则肯定最晚。

至于“泾河斩龙”,并不见于早期“太宗入冥”故事,起于何时我还没查到,至少唐传奇里好像没有原型,可能与“出阳神”之类的故事有联系吧。
倒是发现一个比较巧合的事。
明初主持《永乐大典》的人,是传奇僧人姚广孝,号称“黑衣宰相”,以一个佛门子弟的身份,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
而“姚广孝擒龙”正是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按照经验,这类故事最早应该有一个文艺版本。
另一件巧合是,姚广孝曾经给朱棣推荐过一个相士名叫袁珙,在当时也相当有名,以相士而官至太常寺少卿。
袁珙做占卜生意的柳庄,位于鄞城之西,而袁守诚则在长安西门街上,也算一个巧合。
姚广孝为袁珙写的墓志铭中,将袁珙父子同朱棣的关系,与袁天罡、唐太宗相比,说“荣显岂天罡父子可能跂及者哉?”
袁珙因为留有《柳庄相法》,在相术史上的名气不亚于袁天罡,无论西游记平话还是小说作者,一定对本朝的袁珙和姚广孝非常熟悉,绝对不排除作者从这两位名人身上得到灵感,创作出“泾河斩龙”这一前人未见的剧情。
当然,泾河斩龙是否首见于西游记平话,也很难说,比如清初《钓鱼船传奇》中,主角吕全身兼渔夫和进瓜者两个身份,李翠莲的死因是泾河水族对渔夫的报复,所以或许斩龙故事本是元杂剧刘泉进瓜的一部份。
《钓鱼船》因为刊行得晚,以往一直被学者视为根据西游记改编,但其情节与西游记有很多不同,我一直觉得是出自更早的版本,这里就不细说了。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应王殿的壁画,据考作于1324年,其中有下棋、卖鱼等场面,被推测有可能是表现元杂剧中魏征斩龙、刘泉进瓜等故事的,我在网上只能找到几张,无法得出结论,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实地看看。

以上说了这么多,只为了证明1408年完成《永乐大典》时,西游记中可能还没有“泾河斩龙”这个故事。
所以永乐大典中摘自西游的这一千二百字,有可能是1567年重修时添加的,是当时社会上流传最广的《西游记》版本。
这个版本,很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已经相去不远了。
近年被新推出的《西游记》候选作者李春芳,就是1567年《永乐大典》重修的参与人之一。
楼主 shiou222  发布于 2016-04-23 19:26:56 +0800 CST  
李春芳(1510—1584),百科说他就是“华阳洞主人”,这是学者根据吴承恩写给李春芳的诗句“移家旧居华阳洞”等作出猜测,还有从西游记的一首诗里“破译”出李春芳三个字,非常牵强。
李春芳跟道教关系很近,被名为”青词宰相“,就是因为他经常写道家的”青词“(给上天的奏章),而且他的弟子、兄弟、儿子都曾为前文提到的陆西星写过序。
李春芳1562——1567之间参与重录、总校《永乐大典》,给人带来遐想,因为永乐大典里有”魏征斩龙“这一段早期西游记佚文,李春芳因此见到西游记原版,或者这段文字就是李春芳添加进去的?
明代另一个李春芳写过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还有一个李春芳编过《精忠录》,但只是同名。

说到李春芳,就顺便聊聊世德堂本(1592)年之前,西游记作者的侯选人们。

吴承恩(1510?——1582?),与李春芳多有交往,送过他几首诗。
在邱处机被证明不是西游记作者的时候,有人发现《淮贤文目》中提到吴承恩写过《西游记》,所以将其定为作者。
但现在发现,这本《西游记》被《千顷堂书目》放在游记地理类中,所以很可能与《长春真人西游记》一样是游记。
同时代,还有宗泐、安国、张翰等游记类的书,都取名《西游记》,我自己还查到吕柟提到自己的《西游记》,这些人没机会成为西游的准作者,只是因为被指明了是游记,而吴承恩那个还不一定。
另外还有登州府本和鲁本的官版《西游记》,我专门看过《古今书刻》,我想任何人亲自看过“书刻”的话,都会作出百分九十九的结论,登州府本和鲁府本的《西游记》也是地理类,原因很简单,数以千计的官方印书里,几乎全部都是经义、诗文集等“正书”,只有淮南子、太平广记、山海经几本算是偏志怪类,但那是上了年代的经典。
要说古人的书目都会写明本数、卷数,然而从吴承恩本到鲁府本、登州府本的《西游记》,这些版本都不写卷数,实在是古人给后人挖的大坑,故意让大家误会么。

近两百年,大批学者都在找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的新证据,事实上找出来的史料,往往更加负面,比如吴承恩的诗词风格乃至性格与西游记不符,对宗教没有研究等。
因为替吴承恩找证据的人太多,所以支持他的正方理由,虽然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很小,但绝对数量却比别人多。
专家带头“牵强”,就莫怪民间爱好者跟风了,于是大家都开始寻找间接证据,疑似作者的人物就越来越多,而且看上去个个都比吴承恩更像作者。
但吴承恩至少有《淮贤文目》一条“直接证据”,要讲严谨的话,一百条间接证据也压不倒一条直接证据,所以吴承恩至今还保留着冠名权。

其实我觉得吧,就算吴承恩的《西游记》真是小说类,1592年世德堂这个版本,也不会是吴承恩的原稿啊,因为吴承恩1582年就去世了。
世德堂本几乎肯定经过校对者的修改,这个校对者,各版本都题“华阳洞天主人”。
华阳洞天是茅山的别称,乃道家第八洞天,就离世德堂所在的南京不远。
李春芳被列为西游记可能的作者之一,主要就是因为华阳洞天。

被举为“华阳洞天主人”的候选者还很多。
比如蓝田(1477-1555):有人说崂山有华阳峰,有华阳书院,书院主人就是蓝田,所以蓝田即”华阳洞天主人“,并且将崂山地形与花果山对比等等。
蓝田与杨慎是同门、世交,关系极好,杨慎前面已经提过了,而且因为杨慎是四川人,而四川地区因在华山之阳,古有“华阳”之称,所以杨慎也被考据者牵扯成“华阳洞天主人”。

阎希言(1508-1588),全真教道士,在茅山传道,有猜测说他为了跟正一教争夺茅山,所以使用了“华阳洞天主人”自称,还有他跟王世贞的交往,说明文学水平也不错等,但都是非常间接的证据。

茅山正一派的张白高,也自称华阳洞主,作有《华阳洞主唯心集》。

其实“华阳洞主”是东方朔的别号,任何一个追慕东方朔的人都可以这么取,倒不一定非要跟茅山扯上关系,所以以上推论的意义都不大。

邱楚基:详情见《西游记作者之我见》,引顾乾《云台山志》说,有个住在长春庵的道士(隐士?)邱楚基云云。
按文章中所写,这人名字跟丘处机同音所以可能被后人误会,而且很巧跟吴承恩认识,还住在连云港这个热门的花果山原型地,有机会听到海州陈光蕊的传说,间接证据也满多的。
但首先文中提到的“邱”,是雍正皇帝为了表达对孔丘的敬意,下令“丘”姓改为“邱”姓,所以这材料的出现已经很晚了。
而且我得提醒所有用猴子故乡来考证西游记作者的专家,“花果山”是南宋《取经诗话》里就有的,“水帘洞”则继承自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原本是鬼谷子的洞府,明以前地理书中花果山、水帘洞的记录数以百记,所以想考证的话,别跟明朝人较劲了。

网上有一篇文章,《吴承恩与嵖岈》,说的是吴承恩好友,“后七子”徐中行介绍吴承恩游历嵖岈山的故事,里面还有大量诗句,初看时吓我一跳,以为吴承恩写《西游记》已经有铁证了,结果那些诗,我各处都搜不到,伪造证据到这种程度,也真是令人发指。
当然,也可能是某人开个国际玩笑了。

李诩(1506-1593):详见《李诩是西游记作者的二十条理由》,江淮人、懂心学、读过白猿故事、大唐西域等,文章中没有一条算直接证据的,但确实有点意思,正好可以针对“吴承恩说”,因为关于吴承恩写西游记的间接证据,全都比不上李诩。
李诩的《世德堂吟稿》,更是让人联想到最早印刷西游记的“金陵世德堂”。
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倒是有一句史料比较重要:“词说如西游记、蓝关记。”
所以在嘉靖、万历年间,市面上的《西游记》应该被称为“词说”,而不是“平话”吧。
当然,这一句话,也差不多否定了李诩的创作权,因为他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语气评价西游记的。

许白云:清人桂馥(1736—1805)在《书圣教序后》中提到:“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这个没什么人支持,“许”可作“也许”,“云”可作“说”,也有猜测“白云”就指丘处机,总之就是太多可能了,重点是这材料还出现得很晚。

唐皋(1469年-1526年)唐新庵。
此说的起因,是清人陈文述认为《性命圭旨》与《西游记》主旨相同,可能都是史真人写的,然后有人在唐新庵家里得到《性命圭旨》,今人就推断,《西游记》也是唐新庵写的,托名史真人。
这种在间接证据的基础上再使用间接证据……

朱睦木挈(1518~1587)
因为前面提过的“周邸本”的原因,他也被列为候选作者之一,但没直接证据。
著名藏书家,周王府朱有炖后人,生活在开封,全国各地收购图书,共藏图书4310部,42750卷,其《万卷堂书目》至今尚存,麻烦哪位专家去找找,万一能从书目中找到二十卷本的《西游记》呢,不就解决了么。

王磐(约1470年~1530年)高邮人,被称为南曲之冠,前面引过他的《南吕一枝花》:“显手段的唐三藏,逞风流转五方。赤紧的行者能顽,又撞着东家好攘。”。
有人专门作出对比,西游记第86回列举了40种野菜,见于王磐《野菜谱》的就有37种,是毫无疑问地照搬。
不论是杂剧、传奇、平话,都主要针对民间,没有卖弄知识的那种雅兴,野菜谱应该是很晚才进入西游记的,所以王磐应该不会是西游记的作者之一吧。
嗯,也说不定,因为王磐写《野菜谱》的时候,主要是想将自己家乡的野菜介绍给各地灾民,是做好事。
《西游记》作者也许是想替前辈普及一下,算不得窃取。

徐渭(1521年—1593年),同样使用大量淮海方言创作,才华与幽默感足以撑起西游记。
狂放不羁的徐渭写过《四声猿》,用“猿”字来冠名,会不会有什么意义呢。

1563年,李春芳曾经“强行”聘请徐渭,相处数月。
我个人觉得,以李春芳的朋友圈,组织徐渭、吴承恩、陆西星等人合作改写《西游记》,未始不是一个美妙的想法,这也是我本楼以李春芳作为开端的原因。

最后还得提一个有意思的人,陈文烛。
陈文烛写《淮安府志》时,在吴承恩名下标了《西游记》,并且为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作序。
在另一个西游记候选作者阎希言死后,又给阎撰碑。
陈文烛还为李春芳故乡的《兴化县新志》作序,大赞兴化的文化风气。
同时与三位西游记候选作者有关系,也算巧合了,以至于有人推想,会不会陈文烛就是陈元之,也就是为西游记写序的人,乃至就是西游记作者?
我来给这个想法加一条材料,见到这条的时候我都吓了一跳的。
《岱史》中,有记录陈文烛游泰山所写的文章:“一过斗母殿,至高老桥,有汉寿亭侯祠,前则水帘洞也,”
斗母是天蓬之母,高老庄、铁板桥、水帘洞,原型在这里同时出现,真的是巧合?
嗯,要是有人能把陈文烛证明为西游记作者,泰山就发达了。

以上罗列的大量“作者”,其实都是虚的,用间接证据推彻而成。
包括吴承恩在内。
真正在《西游记》刻印本中留下名字的,是下面几位。
楼主 shiou222  发布于 2016-04-25 17:38:33 +0800 CST  
目前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西游记版本中,有简本和繁本两种系统,其关系至今还算是未解之谜。
“繁本”也就是我们今天常看的版本,五十几万字,而“简本”中,杨致和版本《西游记传》七万多字,朱鼎臣版本十三万字。
照前文所说,这样的版本,似乎应被归到“平话”或者“词话”时期的西游记。
然而这两个简本,却拥有西游记小说几乎所有故事,所以一般认为,他们是由百回本小说删改而成。
但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朱鼎臣。
这人编过很多重要的书,《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三国志史传》、《西游释厄记》等,他的《西游记》简本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比世德堂本多出了江流儿故事,而且有与“永乐大典版”西游记残文相近的一首诗(世德堂本没有),包括把李天王写成李达等,都显示是来自比世德堂更老的版本。
朱本名为《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 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 ”,但书中又多处题为《唐三藏西游释尼传》,注意原文是“尼”而非通常大家以为的“厄”。
以郑振铎的看法,这个版本的纸张样式明显是隆庆到万历初年东西,比世本西游记早,但现在也有人提出反证,也是很确凿的样子,所以这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朱鼎臣生平难考。
他编缉的《徐氏铜人针灸全书》中有“万历甲申年(1584)三槐王祐梓”.
《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题“教坊掌教司扶摇程万里选,后学庠生朱鼎臣集”。程万里是1457年进士,这个年代太早,万历年间的朱鼎臣恐怕跟他没关系。
按百度百科,成国公朱鼎臣卒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没有详细信息和出处。
但我又查到《明实录》天启四年(1621)引《两朝从信录》:原任淮安司理朱鼎臣卒,朱司理公,讳鼎臣,字公鼐,号调槐、怀孺,为钟灵望族,太参筠坡公其祖也……与其里中两溪万公、云桥刘公后先相颉顽,才志横鹜,否可一世,博通经术、百家子史及阴阳律历诸书,无不该览,下笔顷刻数千言立就……创立怀玉社日角诸生相与弹射。
照这上面所写的朱鼎臣,不仅是个通才,而且在淮安任过职,应该能让吴承恩的支持者产生很多不是库存。
成国公和淮安理司,是不是这个编书的“庠生”朱鼎臣呢,没找到更多资料,要说这名字不容易重名,而且年代太接近了,我觉得其中一位应该就是。
那么多书上都写着朱鼎臣编,显然这是一个当时很有地位的人,书商要借用他的名气,甚至他死后都还给留了名。
1621去世的朱鼎臣,如果在1584年编过书的话,那他还真是一位资深从业者。
朱鼎臣应该不仅仅是挂个名字,他肯定多少动了一些手,从《全像西游记》和《观音》等书来看,文字还算接近。
另一种可能是,朱鼎臣写过更详细,文字更好的西游记,只是建阳书商作了删节。
因为朱鼎臣自称“羊城”人,以往大家说朱鼎臣是广州的,但我看网上有人论证,说明朝时临川也叫羊城,而且发现“豫章古临冲怀朱鼎臣编”的资料,感觉比较有道理,似乎朱应该是江西人。
印刷这本书的刘求茂也称刘莲台,建阳“安正堂”书商,他刊印的书,存世的还有《新刊性理大全》,据说是万历三十六年的(1608)、《鼎镌注释淮南鸿烈解》,可惜我没条件看到这些原件。
总的来说,朱本可能比世本印得晚。

杨致和《西游记传》
以往学界并不太重视这个版本,因为它跟世本相比,似乎没有什么新东西,基本已经被定论为“硬删世本而成”。
牛津藏的明版《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有“齐云阳至和编”、“天水赵毓真校”、“芝潭朱苍岭梓”,“绣谷锦盛堂梓”等信息,但几个人都无从考证。
牛津版的内容,与以往国内研究者使用的清代版本有许多区别,尤其是介绍江流儿出身的一段文字,非常重要,这方面大家可以去看吴圣昔先生的“明版阳本《西游记》六异及其启示”。
总之,跟朱本一样,至今无法定论,阳本是根据什么版本所删,甚至还不敢百分百确定,世本会不会是根据朱、阳简本来增加文字的。
比如朱、阳版本很少方言、有些明官制也不见了,还删去大量的丹道修炼和幽默调侃语言,很难相信会有人这样有针对性地删除,如果说是世本后来添加这些东西,反而更合理。

现在大家挑简本的刺,主要是说它们删得太狠,有些地方连接不上等等。
但这类问题,都可以做双向解释,比如简本不严谨的地方,繁本补齐了,或者简本原来是合理的,因为种种原因,重印的时候变渣了。
比如杨致和本,有个明显的缺漏,以前被视为是他删写时犯的错误,但之后郑振铎在一家书店看到一个无错的杨致和版本,证明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可能是因为原本脱页损坏等情况,才会出现文字上的一些低级错误。可惜郑振铎当时没钱买那本标价很高的书。

其实百回本中,反而有一些地方像是多余的灌水,比如“意马收缰”那一段,安排洛伽山土地给唐僧送来一副鞍辔,看上去是为了对应猴哥戴紧箍儿,但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东西,后文对这鞍辔根本就没有提过。
而朱本和杨本,在收服白龙马后,就是一句“鞍辔俱全”而已。
以往学界都认为,简本是为了商业目的,节省成本,所以删减字数。
但我个人觉得,常理来说应该是先有简本,书商看到好卖,再请人注水详写,不愁销量,所以西游才会从唐宋几千字的话本,发展到明初几万字平话,到明末几十万字大部头,三国、水浒、封神也有类似情况。
相反,一本畅销书,何必再缩写几倍的篇幅呢?

当然,臆想、推理都比较虚。
在作者、编者、印本年代无法确证的情况下,用简本与繁本进行文字对照,无疑是分析其先后顺序最重要的依据。
很多专家都作过这种工作,我本来也想做一做的,但这段时间实在太忙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各种原版,试试“找不同”。
我就举个例子,像悟空与水脏洞混世魔王一段,三个版本中,都说魔王的武器是刀,但打到中途,世本有一句“拿起那板大的钢刀”,杨本是“拿钢斧”,朱本是“拿起大斧”。
如果杨致和与朱鼎臣是照着世本修改,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斧”这个东西呢,他们脑袋同时开小差了?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杨、朱二人看到的“古本”中,这个地方误写了,他们删改的时候都没注意,而世本的校改者比较细心,改回了“刀”。

但世本校改者并不总是严谨的,大家最关注的“江流儿故事”,世本删除掉了,但却留下了几个尾巴,比如数八十一难的时候,有“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还有唐僧在天竺国见到抛绣球,便说自己母亲也是这么招亲的等。
朱本中有完整的江流儿故事,被大家认为他不是根据世本修改的主要原因,因为删改本怎么会出多原本没有的东西呢?
但也有问题,因为朱本中,有“太白金星嘱曰:‘满堂娇,满堂娇,听我叮嘱。吾奉玉帝金旨,特送此子来。’”这一段,而且收养江流儿的是法明和尚。
世本第十一回末的诗中,则是“迁安和尚将他养”,跟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相同。第十二回中,观音初见玄奘时,发现“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说明江流儿是观音送去投胎的(我在西游记汇评本中找到这句的,但有些百回本中没这句。),这两点与牛津所藏的“杨本”是完全相同的。
以前有人说朱鼎臣是根据元杂剧西游记,自己新编出来的江流儿故事,但杂剧中却是“丹霞禅师”收留的婴儿,还有很多地方也一样。
所以要么朱本和世本所据的版本之间也有区别,要么是朱鼎臣确实自己创作发挥了很多东西。

总之,版本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活儿,有空了我慢慢梳理,关键是这贴子回复的人好少……
楼主 shiou222  发布于 2016-05-01 21:54:08 +0800 CST  
嘉靖以后出现的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究竟与之前相比,添加了哪些东西,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这里再加两条刚查到,别的文章似乎还没提过的新证。
西游记第十七回中,苍狼精带着两枚丹药去参加黑熊精的佛衣会,被悟空一棍打死,“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
一个道人,炼的丹药还有品牌?
王世贞(1526——1590)的《弇山堂别集》提到“赐陶仲文白玉印,文曰凌虚子。”“陶仲文,上为字曰载道赐号曰林隐,又曰凌虚子。”
陶仲文(1475—1560),1539年左右开始,以方术得到嘉靖皇帝重用,位至一品,少师兼少傅,少保,史评“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之世,惟仲文而已”。以祷雨及平狱功,封“恭诚伯”,每年俸禄二千石。
据王世贞《古今杂抄辑录》说,陶仲文进献的“内宫子嗣延法为最。"
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百回本西游记是1592年刊刻,距陶仲文去世并不远。
不过陶仲文献丹方给嘉靖帝改善生殖能力,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会不会西游记作者就是从王世贞那里听来,或者王世贞也参与创作过西游记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推想

另一条史料是《明故御马监太监孙公墓志铭》,孙洪(1459—1523),1505和1517年两任御马监太监。
将猴子封为弼马温,在西游记杂剧等书中都没出现过,平话也看不到这种线索,可能是小说版独创。
小说中天庭的御马监,“本监中典簿管征备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马匹、扎草、饮水、煮料;监丞、监副辅佐催办。”描写相当详细,官制也与明朝御马监相同,作者不是凭空杜撰的。
御马监中,正德年间恰好有一位姓孙的太监,算是巧合吗?
会不会,作者与这个孙洪相识,顺便让他客串一把呢?
明朝御马监太监为正四品,倒不是像小说里那样的“无品”,这一点上算是夸张吧。
楼主 shiou222  发布于 2016-05-07 19:30:03 +0800 CST  
1592年,世德堂本出现,这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完整西游记故事的最早版本,之后几百年,基本上都没出现大的改动。
世德堂本全名是《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能被称为“官板”,要么是地方政府,要么是各个王府。
但实际上,刊行这本书的是金陵世德堂,一家民间书坊。
书商的意思,大概想用“官板”来吸引读者,因为官板表示了某种严谨。
但他们也必然有某种根据,不然肯定会被官府追究。
书中的序言提到:
“《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十万言有余……”
前面提过三个“或曰”,都与王府有关,这就是书商的依据:“我们听人说出自官板的。”
从序言可以看出,至少1592年时,世德堂书坊的人,并不清楚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或许世德堂在当时南京印书圈子内也打听过,只得到含糊的说法。
22楼提过,有一位来自开封的书商周如山说:‘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周如山晚生几十年,但因为与周王府在同一个地方,也许他的信息更准确。
当然,前面说了,西游记有那么多版本,被那么多人修改过,王府版本的西游记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我们还是只讨论这个经历四百年不变的经典,“世德堂本”。
序言中的“唐光禄”,是购得西游记原稿,并且主持重编回目,找人校订,最终付梓刊印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他列为《西游记》作者都不是不可以。
像小说史上的熊大木、余象斗、天花藏主人这些书商,并没绝对证据说他们印的书是亲笔写的,但后世都将著作权算在他们头上。
万历时期,南京有史可查的唐姓书坊主有十几位,占据业内六分之一,只是因为资料太少,不确定这些唐家人之间是否有亲属关系。
万历年间世德堂的坊主,一般认为是“唐晟”、“唐绣谷”。
所以有些学者将“唐光禄”视为一个小书坊主,可能与世德堂有些关联。
不过在世德堂出版的《唐书演义叙》提到:“因略缀拾其额为演义题评,亦怂恿光禄之志,书成,叙之。”
世德堂的《叙锲南宋传志演义》:“光禄既取锲之而质言鄙人,鄙人故拈其奇一二首,简以见一斑,且以为好事者佐谭。时癸巳(1593年)长至,泛雪斋叙。”
从两“叙”明显可以看出唐光禄是真正有决定权的人,所以唐光禄应该就是世德堂坊主。
虽然世德堂在明代书坊中很有名气,但因为资料少,学者一般就没往下深究,认为这些书坊主是很难查出生平的。
然而,《明实录》记载:万历十七年二月,升尚宝寺少卿唐鹤征为光禄寺少卿,十月,升太常寺少卿。
所以,西游记序言中提到的唐光禄,并不是人名,而是对光禄寺少卿(正五品)唐鹤征的尊称。
弄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学者,发现自己支持的西游记人选,没有王府背景,于是就干脆否定“陈元之序”这个第一手材料,认为是书商乱编的。
古代书商,确实经常伪造序言,但唐鹤征既然是同时代真实人物,生活工作在南京,而且活到1619年,世德堂不可能在1592年如此公然冒用他的名义,而且出版三本书的序言都提到“唐光禄”,所以陈元之序绝对可信。
还有人说,原作者为了不被朝廷追查,自己编了序言,用虚构、隐喻的方法来暗示什么。
但唐鹤征都敢堂堂正正地留名,又有什么可避讳的呢?
包括有人说西游记在明代被禁过,也是谣言,中国历代的禁书目录中,都没有西游记。
西游记,不管平话、词话还是小说,从明初到明末,流传都非常广,销量好得很呢。
唐鹤征任光禄寺少卿是在1589年,他买到古本西游记的时候,前文中的吴承恩、李春芳、闫希言等,都已经不在了。
因此可以确定一个事实,唐鹤征请来校订《西游记》的人,肯定不是上面那几位,就算他们曾经写过、校过西游记,也跟我们现在见到的稿子有区别。
“世德堂本”,会不会是唐鹤征本人校订,甚至改动的呢?
首先,同时期,或者更早的杨致和版、朱鼎臣版,情节与世德堂本基本相同,盛于斯所见本、黄周星所说“大略堂本”,也都没有提到与“今本”有结构篇幅上的巨大差异,所以世德堂本与旧本相比,情节上改动的地方可能不多。
最多是删除了江流儿故事这一条比较明显吧。
对照杨版、朱版粗浅的文字,能看出世德堂本真正的精华是生动的描写,幽默的语言,唐鹤征如果在这方面作了贡献也是很了不起的。
像洛伽山土地送鞍辔这种小情节,从杨版朱版来看,可能旧本西游记中并没有,如果真是世德堂本添加的,那么这个版本的创作性就相当高了。
比如“送鞍辔”中出现“西番哈咇国”这种真实地名,有“社者,乃一社土神。每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日,各办三牲花果,来此祭社,以保四时清吉、五谷丰登、六畜茂盛故也。”的民俗描写,有悟空扯晾衣绳作马缰的有趣细节,有“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这种性格描写。
扯晾衣绳和“不拜”所体现出来的猴性,在世德堂本中处处可见,这方面朱、杨的简本就逊色很多,而这种猴性,正是孙悟空形象变“活”的重要原因。
唐鹤征绝对是有实力为西游记添彩的,《周易象义》、《周易合义》、《南游记》(地理版)等著作证明他多方面的实力。
世德堂本有多处关于光禄寺的描写,尤其最后一回,唐王命光禄寺设宴,还报了一回菜名,相当详细,这正是唐鹤征的本行。
《明儒学案》对唐鹤征的评价是:“泊然归之道术,其道自九流、百氏、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无不究极。”
唐鹤征的心学观点是:“心不过五脏之心,舍五脏之外,安得有心?心之妙处在方寸之虚,则性之所宅也。”“盈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生生不已。”
“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气。乾元之条理,虽无不清,人之受气於乾元。”
世德堂本西游开篇就引用过一句易经,“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句不见于朱杨版本,很像是唐鹤征的手笔。

唐鹤征的本事还不止于此,因为他有一位很牛的老爹——唐荆川(唐顺之)。

唐顺之
唐荆川“长于搏击。弓射击剑,诸所精通,江表无出其右者。又结交于道人,访问乎僧侣,儒释道并学,经纬兵算皆通,可谓全才。”
他发明了最早的水雷,创造“锁倭枪”,教给俞大猷、戚继光,促成《筹海图编》,自己也是亲自上阵的抗倭英雄,写《峨眉道人拳歌》,自悟心学成为大家等等,各种神奇。
看看《峨眉山道人拳歌》中的句子:“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
有没有联想到西游记中很多东西呢?
西游记第二回,猴子跟混世魔王对打——“那魔王丢开架子便打,这悟空钻进去相撞相迎。他两个拳捶脚踢,一冲一撞。原来长拳空大,短簇坚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丫裆,几下筋节……”
与黑熊精对打,是“分心劈脸刺,着臂照头伤。这个横丢阴棍手,那个直拈急三枪。白虎爬山来探爪,黄龙卧道转身忙。”
这类专业的武术写法,在朱版、杨版都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在剧本里面,所以是新版的。
当时文人,有几个兼具武学功底?
唐荆川为了抗倭,训练士兵,也与猴王练兵有很大相似。
如果唐荆川是《西游记》的作者,那简直就太完美了。

但我们不能随便说一个人撒谎,唐鹤征说他买到的旧本西游记,不知道作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还是相信他为好。
如果真是老爹写的,唐鹤征却不知道,才叫玩笑开大发了。
假如说唐鹤征觉得写西游记是丢人的事,故意隐瞒,那他又怎么敢说“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唐鹤征把自己老爹和王爷联系在一起,是想被抄家么?
排除了唐荆川,但我们想想,唐荆川的武学,难道会不传给儿子?
所以西游记中比较专业的武打描写,很可能也出自唐鹤征。
有意思的是,唐鹤征姓唐,而他有个叫外甥叫孙文介(孙慎行),也是名人,其传记提到外公为唐顺之。
古代的“甥”是对妻党晚辈的统称,所以要么唐鹤征老婆姓孙,要么唐鹤征的妹妹嫁给孙家人。
而西游记的两位主角正是姓“唐”和姓“孙”,算是冥冥中的缘份吧。
不过,这种巧合,恐怕出自人为。
《西游记》第十四回,唐僧说:“只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赐我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也。”
玄奘由陈改姓唐,这绝对是之前任何版本都没有的说法,简本中也只提到御弟和赐名三藏,御弟的话,也该姓李才对吧。
显然,唐鹤征,或者是校改的“好事者”,在这里调侃了一下唐鹤征的姓氏,或者纪念一下唐家与孙家的通家之好。
或者,日后强烈抨击“红丸案”的孙慎行,年轻时也参与了世德堂本的修改?
孙慎行中进士那年,状元名叫朱之蕃,又名朱元介,前文说过朱八戒早期可能叫百介,八界,这又是冥冥中的巧合吧,哈哈。

楼主 shiou222  发布于 2016-05-11 18:25:12 +0800 CST  
唐鹤征身为光禄寺少卿,真的有这么多空闲,既开书坊,又写书么?
现代人对古代官员的工作量,很难有具体概念,所以这方面也不好臆测。
值得注意的是,明实录中,唐鹤征任光禄寺少卿,仅仅八个月时间,之后“升”太常寺少卿,从正五品变成正四品,为什么他出版的几本书中,序言都称其为“光禄”,而不是“太常”呢?
尤其世德堂本西游记,1592年写的序,此时距唐鹤征在光禄寺任职已经过了三年,本该称“唐太常”太对。
我个人觉得,也许是唐鹤征官职越来越大,忙不过来,所以只主持世德堂很短的时间,就转交给唐家其他人比如唐廷仁(此人以前别有书坊,1596年才挂世德堂的名字)、唐晟等,而写序的几位对唐鹤征离开世德堂后的升迁并不清楚。
再或者,序言或明实录中,有一方的纪年出现错误。
说起来,据专家分析,世德堂是1587年左右从金陵最著名的唐氏书坊“富春堂”分离出来的,年代如此相近,这次分立,会不会与唐鹤征,甚至与《西游记》有关系呢?
唐鹤征自家就有“纯白斋书坊”,网上能搜到这家书坊万历元年和三十五年印的书,我查到一本《封氏闻见记》,写的是“纯白斋抄本”,可能这家小书坊,只能小批量地手抄,没有刻版的师傅吧。
或许当唐鹤征对西游记作出大量修改校订后,不想自己的心血白费,而且也看好其市场前景,所以想亲自刻印,于是找上唐氏本家的富春堂,借用他们的技术、人脉,另开一堂。
很奇特的是,现存的四种“世德堂本”,其中三种,页面中都同时留有三家书坊的名字,“金陵世德堂”、“金陵荣寿堂”、“书林熊云滨重锲”。
这种情况在古代很少见,引起很多猜测,比如字数太多,民间书坊财力不够,或者为了赶时间之类。
因为有三套书都是如此,排除后人自己收集残页,合订成一套的可能。
因为各书字样有变化,显然不是同时印刷,一般猜测,是某一家同时掌握着三方的底板,所以是书坊间并购、委托刻板(外包)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并购以后,完全可以将别人原来刻板上的书坊名称挖去,再埋木填补,何必替别人打广告呢?
四套“世本”中,日本浅野图书馆藏本“浅野世本”就挖掉了其中一家书商——“熊云滨”。
熊体忠,字尔报,号云滨,福建建阳书商。
建阳与南京相隔千里,沉重的书版运来运去,很让人费解。
有可能是熊云滨到南京来开设分号,他在福建的时候一般使用“宏远堂”,而到了南京,这个名号不响,就干脆用“书林”这个地名来指代,比如他还用过“闽书林熊体忠”这个样式,特意交代自己是“闽”人,如果是在建阳的时候,完全没必要。
为什么南京世德堂、荣寿堂会外来建阳书商合作,而且只让熊云滨刻一卷呢,这也是个谜。
世德堂的实力雄厚,又属于唐氏家族企业,如果真是赶时间,完全可以多找几家唐氏书坊嘛。
依“熊云滨重锲”这种说法,按道理说熊云滨是最后得到三家底版的人,因为第十六卷有损坏,所以他重刻了这一卷。
但“浅野世本”抹去熊云滨,却保留世德堂、荣寿堂的名字,就更加费解了,难道南京人又来了一次“反收购”?
据说台湾有熊云滨刻的另一卷西游记存世,情况就更复杂了。

世德堂本中,还留下一个人的名字。
四种“世本”,其中一种留有“王少淮写”,而世德堂出版的《唐书志传题评》癸已(1593),有王少淮写相、万八刊,《南北两宋志传题评》,上元王少淮写。
王少淮是南京的一位画手,他还给周氏大业堂1612年的《两隋秘史》画过画。
所谓画手,不能简单地视为“画工”,因为唐寅、仇英这种名人也为书商画过插画。

西游记小说的演变史,算是写完了,如果跟贴的人多,我就接着写西游记中各种角色的演变史,也包括“七大圣”哈。
楼主 shiou222  发布于 2016-05-11 19:25:37 +0800 CST  

楼主:shiou222

字数:37557

发表时间:2016-04-17 12: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49:56 +0800 CST

评论数: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