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于都”,我为红色代言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于都人,从小在这样一个充满红色文化的地方长大我很自豪,于都可是万里长征的源头呢!是长征第一渡,于都人民为长征曾经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不过于都至今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而已,为此,我觉得自己作为于都人,应该为家乡的文化渊源宣传,同时也是弘扬红色文化,因为于都就是红色文化的代言人。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先后分批撤离战场开赴于都河沿岸集结,并准备开始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反围剿战役的失败,中央苏区的面积日益萎缩,加上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中央苏区各种物资匮乏,红军战士兵员短缺。值此之际,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先后两次向广大的苏区人民借谷借粮,征收土地粮税,并要求各苏区紧急扩红扩军。此时,真正考验各苏区干群关系的时候到了,在许多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苏区干部耐心工作下,以及各苏区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的苏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下,才最终筹集完备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需的粮食、物资。在那个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广大苏区人民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却仍源源不断地将余粮交给红军,并且积极地送儿、送郎上战场,才出现了苏区壮烈的一幕场景——“父母送子、妻送新郎当红军”。长征之际,仅于都一县,当年仅有人口共50万,就有10余万青壮年参加红军,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1.6万人,然而却涌现了16位于都籍开国将军。
从某种意义说,正是广大苏区人民群众,尤其是于都苏区人民群众,用自己无私奉献、舍己为公和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才哺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所以,于都人民群众是我们伟大的“苏区精神”的无私代言者。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于都虽然只是一个贫穷的小县城,但是精神并不贫穷,为了纪念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于都县政府建造了长征烈士纪念馆和长征第一渡博物馆,前两年还子女新建了长征公园,可见,于都一直致力于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
说来惭愧的是,我至今也只去过博物馆一次而已,虽然是小学时候学校组织去的,虽然时隔多年,但那次参观经历我依然记忆犹新。我还记得馆内陈列着红军穿过的草、用来消灭敌人的枪支、随身物品等,那些东西都是及其简朴的,并没有如今这样很好的东西,能看见的都是破旧不堪的,听解说员说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难,不仅要时刻防御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还要为生存下去吃野菜甚至树根,很多红军战士渡=都因为粮食缺乏而活活饿死,由此可知,长征真的是非常艰苦,红军战士也是非常了不起能够最终取得的胜利,这绝对值得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他们身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如今生活在幸福条件下的大学生们,更不能只顾享乐,而应时刻记着现今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使他们给我们创造了现在这个和平安逸的时代,让我们免于遭受那些他们曾今受过的苦痛,我们要心存感激,更要向他们看齐,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有为青年,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将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和革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我认为红色文化永不过时。
过去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封上历史的烙印,但那些发生过的真实存在的或大或小的感动都一直被时间小心保存,我们可以时时温存,也许又会有新的感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大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为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指点迷津,这样好的文化怎能不流传下去?如今,学习红色文化才是正道。
林冬华
楼主 依依梦心  发布于 2016-05-12 17:13:00 +0800 CST  

楼主:依依梦心

字数:1370

发表时间:2016-05-13 01: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48:31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