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定江山——剖析“巨鹿之战”

一战定江山——剖析“巨鹿之战”
文/荞麦花开



一,巨鹿之战真是以少胜多么?——战前态势、兵力对比与战力简析

百度百科的“巨鹿之战”条里说,该战兵力对比为楚军6万对秦军40万,是以少胜多的空前杰作。实则大谬不然。譬如后世淮海战役有“大淮海”“小淮海”之说,巨鹿战役也有“大巨鹿”“小巨鹿”之分。

“大巨鹿”,是将对战的秦,楚、赵及诸侯军各方都纳入考量。

“小巨鹿”,指项羽军与王离军的“九战”。

秦军在这一战役区的军事力量由章邯军和王离军组成,基本态势为王离军10-15万围巨鹿,章邯军30万屯巨鹿南之棘原,一作犄角策应,一筑甬道“饷王离”。项羽军大概7万,应为楚军精锐。

下对秦楚军力、战力作简要分析:

章邯军:该军由原骊山刑徒编成,考虑到最后降楚后被坑杀20万,加上自成军以来一直作战未经有效补充,巨鹿之战开战之初总规模大概应不少于30万。该部人数上多于王离的北方边军,但兵源为原刑徒,成军时间也较短,战力应不及;该军长期苦役,属半军事化编组,且经连续作战,多次战胜陈胜等人的农民军,战力虽略逊主力秦军,仍具有相当水平,属一般秦军水平,大致与一般楚军齐平,而略逊项羽所部精锐楚军。编制不详,应有一定规模骑兵,但骑兵不是主要作战力量应无疑。综合,章邯刑徒军为一支具备一般秦军作战能力的步骑混编大军。

王离军:王离军为秦军屯驻北部备边御胡的精锐边军。该军为秦军主力军团之一,军事化正规化程度高,最大的特点和长处是剽悍轻锐的骑兵。其战力应强于一般秦军及一般楚军,齐平项羽所部精锐楚军,甚至略强。一般认为,秦北方军规模大概30万,由于有备边任务,不可能悉数南调;且秦楚汉战争期间,北边一直无大的战事,关中稳定,合理的解释便是秦北方军一直都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规模,防守并震慑匈奴(嬴政扫六合时该军也未南下。由此可见秦军大可敬!宁可亡秦不可亡华夏)。故而,王离统率南下参战的秦北方军不会超过15万,给出一个区间10-15万应大致合理。

项羽军:项羽所部为楚军精锐,考虑到其成军时间短于秦主力军、但战术大师项羽对其训练有素这两点,其战力大致在秦主力军和一般军即王离军和章邯军之间。至于兵力,不少文章里说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所率楚军为六万,但不详出处。《史记》、《汉书》、《通鉴》似皆未载明项羽参加此战之兵力。《前汉纪》载,“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如以此记载为基础,加上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的两万楚军(项羽杀宋义后,楚怀王令其兼统英布与蒲将军军。二将先期渡河所率二万兵卒应即为其本部全军),项羽楚军大概7万。而其以江东八千子弟为核心力量的亲军精锐,应最多不超过3万。

再对赵军及其他诸侯军分析如下:

巨鹿围城之内的赵军能扛住秦军猛烈攻城数月,估计兵力不下于5万,该军战力也应相当强悍,大致弱于秦军楚军,强于其他诸侯军;除围城内赵王、张耳之赵军,还有另一支赵军,由陈馀率领:《通鉴 卷八》载“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巨鹿北”,“数万”,则至少不下于3万。由是知围城内外赵军大约8万。至于各诸侯军,从项羽战后率40万众进逼关中(20万秦降卒已坑杀)推算,则至少有30万之众;该军指挥统属较为松散,战力应也是参战各军中最弱一方。

故而,该战从“大巨鹿”角度看,秦军总兵力应在40-45万之间,楚、赵及诸侯联军总兵力在45万左右。也就是说,总起来看,参加“大巨鹿”战役的两方,战力秦略强,兵力秦略弱,合“战力+兵力”而比,对战双方力量大致相当(一个惯常的误解是:“诸侯军皆作壁上观”。实则诸侯军参加了对王离军的最后一击,这一击是致命的,譬如后世李自成与吴三桂杀得难分难解之时多尔衮率铁骑杀到,瞬间改变战局。下文详析)!

——从总体态势来看,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再从“小巨鹿”角度看:王离军10-15万分兵为三:一部继续围城攻城并防赵军突围,一部抢修并防护先前被楚军破毁的甬道(甬道先已被英布蒲将军率军破毁,下文详析),一部与项羽军正面接战。则直接与7万楚军作战的王离军在兵力上并无优势,甚至可以说略占弱势。这从《通鉴》《史记》《汉书》中都记载的“于是(项羽军)至则围王离”之“围”字可以看出。如非项羽集中兵力,造成对“有效”接战的王离军的数量上局部优势,如何能做到“围”之(《孙子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可见在孙武子那里,起码要有十倍兵力始能“围之”)?

由此可知,直接参加“小巨鹿”作战的王离军和项羽军,大概为5万(如前述,王离军最多15万且须一分为三)对7万,王离军的“理论战力”略强于项羽军。类似“大巨鹿”战役的态势,参加“小巨鹿”作战的两方,仍是战力秦略强,兵力秦略弱,合“战力+兵力”而比,对战双方力量仍是大致相当。

——从局部态势来看,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搏杀。

楼主 荞麦花开  发布于 2013-01-27 19:29:00 +0800 CST  
二、从《通鉴》对《史记》中对同一事件相异记载的取弃,“复盘”巨鹿之战

先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对巨鹿之战(王离军与项羽军作战之“小巨鹿”)的记载: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汉书 陈胜项籍传》:
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湛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资治通鉴 卷八》: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我们注意到,《史记》与《汉书》关于巨鹿之战的记载基本相同,可以说《汉书》几乎是原封不动照搬了《史记》的记述。但成书于宋代的《资治通鉴》,对于该战的记述却颇有不同于前二书者。所不同者有三,皆关乎战役之关键。我们就以这三个记载有异之处作为切口,以求透辟剖析这次大战:

其一:何时绝甬道。

《史记》与《汉书》皆记载,项羽是引兵渡河之后,“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是与王离军接战时,同时绝其甬道的。而《通鉴》则载,“(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那么,哪一个记载符合历史真相呢?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三位史学家都以谨严著称,孰是孰非着实还不好轻断。不过,司马迁在《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中又记述道,“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巨鹿者,楚力也。”《通鉴》的记载与这个记述基本相同。私心推测,可能是司马光看到了司马迁记述前后不一之处,择其更合情理者而用之。司马迁毕竟是一人之力而著史,加以身心困顿伤残(司马光则率领一大班饱学之士,在优渥的学术和生活条件下著史),虽然本意自然是要尽可能谨严,但百密而无一疏实是太难(另外旁逸一句,就以此处为例,司马光能对《史记》记述不同处甄别取弃,班固则是照搬,可见作为史学家,温公究竟高出一筹)。那么,何以说《通鉴》认可《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中之记载更符情理呢?

如上所析,王离军与项羽军在局部态势上,兵力和战力互有短长,综而合之,“理论上”势均力敌。如果未有英布和蒲将军先期渡河、断绝章邯为王离输送军食的甬道这一情况,也即是王离军无“乏食”之患,则同等战力下,项羽未必敢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即其放手一搏,王离也未见得会军败作虏——绝不要夸大项羽个人的武勇和他破釜沉舟激励士气的作用:冷兵器时代,单个将军的武勇在集体作战里的作用相当有限,远非演义小说中夸张的所谓“一将横刀,六军辟易”。而士气之激励究有何效,要看对手是谁,如果是前秦苻坚的混编大军各怀鬼胎,则有可能以北府兵之精锐一鼓作气将其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这不是前秦军,这是秦军,精锐的秦军,当时世界上最具战力的军队——“九战”,可见战况是何等激烈,也可见秦军作战之顽强,绝非单凭楚军之勇气士气就可吓阻击破。

那么,楚军大破秦军之秘密何在呢?难道是运气?

当然不是。我认为,楚军先锋部队的“绝其甬道,断其军食”,是关键中之关键。

军食是军队的命根子。军食一断,军心必乱。秦赵“长平之战”的战役关键转折,便在于白起断赵括粮道,长围久困赵军,赵军绝食四十六日,突围无望,终于全军降秦。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也是先断吴军粮道,造成吴军军心动荡,然后乘隙破之。我相信,作为优秀的战役指挥官的项羽,面对易攻难防而又如蛇之七寸的甬道,几乎本能的便要想到去破毁。因此合乎一般军事常理的便是:项羽先期派遣当阳君蒲将军过河断了秦军甬道,造成王离军“乏食”的情势,知其军心必受扰乱,于己有利之战机遂已出现,此其一;其二,在此战机激发诱导下,赵军“陈馀复请兵”,则是已得到赵国赵军方面再次的请援,围城内外的赵军期望与楚军腹背合力破击秦王离军的作战愿望强烈,在王离军乏食后更为强烈,此为有利楚军之战机其二。这两个战机,究其根,都是楚军派先头部队绝秦军甬道创造出来的。

——以必胜之志,击将惶之军,战而破之,岂有他哉!

再有,细究起来,“小巨鹿”一战,有利项羽军而不便王离军的,还至少有四点——这也是我们上文分析战力时,只说王离军“理论上”战力略强于项羽军,究其实,王离军此处其实还有四不便,其实际战力或是不及项羽军的:

一,舍北方边军轻狡剽悍之长,而做攻击坚城之用,好比拿锋利的宝剑去砸石头,用千里马去载重货,大为折损军力。不厚道的说一句,干这种炮灰的事儿,应该让章邯的刑徒军去啊。怎么用了王离军这个宝贝。项羽军此是以完击损。

二,北方军南下,长途奔袭,远来疲劳,连续攻城,作战疲劳,兼有伤亡,对比楚军,则如利剑出鞘,新发于硎,乃是生猛无畏的生力军。项羽军此是以逸击劳。

三,北方边军之长在于远距离奔袭截击,一个字:“轻”。而屯兵城下攻击坚城,背过来被动迎击楚军,已失去了轻狡剽悍的战术特长而不得不与楚军作“笨拙”厮杀。项羽军此是以重击轻。

四,如上所析王离军虽有10-15万之众,但不得不分兵为三,又要围城攻城又要修守甬道,只能分出三分之一部接战楚军,在局部兵力上显出弱势。项羽军此是以众击寡。

——我相信,我这个“纸上谈兵”的业余菜鸟都能看到的上述几点敌弊我利,项羽这个善于制造并把握战机的果敢勇猛的将领,自然也无不了然于心。所以,不论谁是项羽,这个楚军主将目下要做的都必须是也只能是:迅疾渡河,以迅猛、剽悍、坚韧的作战风格,如一只铁拳般强力砸向王离军!
楼主 荞麦花开  发布于 2013-01-27 19:30:04 +0800 CST  
待续~ 请大家多指正~~
楼主 荞麦花开  发布于 2013-01-27 19:31:04 +0800 CST  
@zhenlishijian 3楼 2013-01-27 22:21:59
王离的骑兵为主与章邯步兵为主的两只部队如楼主所言或者如史书所言各行其战,的确不该如此安排!!
只是不知史实是否如此?又为何如此?
-----------------------------
呵呵,谢谢捧场,且听下文~~
楼主 荞麦花开  发布于 2013-01-28 12:02:07 +0800 CST  
顶一顶,择日更~
楼主 荞麦花开  发布于 2013-02-07 12:57:10 +0800 CST  

楼主:荞麦花开

字数:4774

发表时间:2013-01-28 03: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0:15 +0800 CST

评论数: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