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qhayjf 1683楼 2014-05-03 22:13:39
这里再说一下华佗,三国造了很多神,华佗也是其中之一。 文学 艺术或许可以远远地超越时代,但科学技术却不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其实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可能取得成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很难会有超越时代的大飞跃。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GrahamBell,1847-1922)美国(英国裔)发明家和企业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 其实,在贝尔......
-----------------------------
@qiongkun 1690楼 2014-05-04 11:38:25
追文月余,直到此处才禁不住出声大赞!真正好的文史研究者,应该具有理工科的学术训练背景,始终牢记“常识”两字。唯有如此,才能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传说中,发现 历史 最可能的本来面目。否则,只能是书读得越多脑子越糊涂的文傻而已。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5 20:14:45 +0800 CST  
把时间放到100多年前,那是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但还是有许多既得利益者对清廷表示效忠,一般类似于这样的人就比如荣禄等人我们一般称他们为封建残余、花岗石脑袋、清廷的遗老遗少。对于这些人,大家一般是心怀鄙视的,认为他们阻碍了社会前进的车轮。但实际上这时候清廷的实力了是远远强于汉献帝的草台班子的。我们为什么就会认为这些还在喊着匡扶汉室的人是一群忠臣义士呢?对于这个烂透了汉室,有什么扶的意义吗?这些人都是人精,难道会看不到这一点吗?他们无非用这个招揽人心罢了。
这些士族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不认同曹操的政治纲领。天下大乱,曹操认为其中的根源就是分配不公,豪强士族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财富,曹操刚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这时的曹操力量太弱,所以即使他有想法有手段,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治乱世须用重典,等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以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5 20:38:00 +0800 CST  
曹操在打败袁绍夺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也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较好效果。我们翻看史料,就可以知道在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较以前大为好转,朝中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也就这点评价他是“化乱为治”。而且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自汉武帝以后,中国的治国之道就是儒表法里,一手举着儒家的“仁”字招牌安抚人民大众,一手拿着法典皮鞭监督驾驭臣民。这有点象美国对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5 21:16:22 +0800 CST  
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曹操的政权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又以军功起家,用人唯才是举,不信天命,厉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条都与士族观念背道而驰。荀彧之死,也与他的士族背景有关。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对全国的士族集团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虽然中原士族集团鉴于乡土与正统观念多有归附,但地方上如荆襄、益州、江东集团,便不大买他的账了。反观刘备与孙权政权,都得到士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与荆襄士族多有联姻,刘备作为外来者,在荆襄地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诸葛亮、庞统、马良等当地士族的支持,顿时翻身,与前期狼奔豕突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5 22:17:59 +0800 CST  
毛泽东于1954年就已说过:“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这些士族反动不反动不好说,但他们对于曹操的恨是肯定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5 23:05:24 +0800 CST  
@shineheart20 1703楼 2014-05-05 22:17:49
三国的 历史 ,不但是一部军阀斗争史,也是一部门阀与军阀的斗争史。门阀是当时社会的毒瘤,但遗憾的是,最后还是门阀赢了。曹丕为了帝位而向门阀妥协,但最终也葬送了曹氏自己。
-----------------------------
是呀,曹操的努力全白费了,不过这也不是他一个人可以解决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6 19:47:23 +0800 CST  
@zhutian598 1706楼 2014-05-06 06:30:46
回复第1697楼(作者: @qhayjf 于 2014-05-05 20:05)
@qhayjf 2014-05-03 22:13:39
这里再说一下华佗,三国造了很多……
==========
你是住山沟沟?还是经常去电线杆医院?现在什么医看病不是用仪器?
-----------------------------
中医所长的是就是常年实践形成的验方,但是的理论基础还是阴阳五行这些难以证实的学说,包括经脉等,通过解剖是无法找到的,中医医病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就好像巫医撞大运一样,包括法X功也称自己能治病一样,照样号称许多神奇的治愈病例。虽然现代科学不代表真理,但中医确实有太多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东西,也无怪乎现在有人要大喊取消中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6 21:01:19 +0800 CST  
还有一个士族不能容忍的是曹操的人才选拔制度,前文列出过曹操著名的“求贤令”,曹操的观点就是“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门第、品格、名声如何低下,曹操都不在乎,都会做到人尽其才。东汉末年,士族豪强实际已经垄断了整个人才选拔体系,这也保证他们这个利益群体永远处于国家统治阶层的顶端。曹操的这套人事制度对于他们权力利益的传承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士族豪强们对于曹操的抵制态度是可想而知的。
直到曹操死后,曹丕急急忙忙就爬上了皇帝的位置,他也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他早早向士族们竖起了白旗,他任用陈群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虑,也交换到他们对曹丕代汉的认同。所以在曹操称帝时的阻力比较大,涌现出了不少汉家忠臣,但到曹丕称帝以后,反而那些忠臣就销声匿迹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6 21:03:43 +0800 CST  
@zhutian598 1712楼 2014-05-06 22:33:21
回复第1710楼(作者: @qhayjf 于 2014-05-06 21:01)
@zhutian598 1706楼 2014-05-06 06:30:46
回复第1697楼……
==========
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以偏概全。就像前几天新闻说的,一病人错拿了同名检测报告,结果胃炎当做胃癌切去半个胃。难道这说明西医都是二货,只看报告不看人?取长补短,不论中西,应该比较好吧!
-----------------------------
你说的是西医的个案,但我说的是中医的整体情况,西医能拿得出让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实验解剖材料,虽然西医也有许多解决不了的病症,但从它的整个体系让人觉得是靠谱的,但中医就做不到这一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6 22:42:26 +0800 CST  
后来这种贵族政治越演越烈,到晋朝达到了顶峰,贵族豪强完全垄断朝纲,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贵族们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物质的极大满足也带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贵族们穷极无聊,一些人沉醉于吸毒(五石散)和清谈,另一些人开始纯物质的比拼,出现了比富斗富的风潮。其实什么时代都一样,只要国民出现无理想、无抱负、只剩下物质追求,而少部分人垄断社会财富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让我们看看晋时斗富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石崇,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把这棵随手敲碎了。王恺十分生气,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都比王恺被砸坏的那棵品相要好得多。
石崇对于“面子”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变态的程度。石崇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导向来不能喝酒,但怕石崇杀人,当美女行酒时只好勉强饮下。王敦却不买账,他原本倒是能喝酒,却硬拗着偏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感叹世风日下,感叹曹操的努力付之东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6 22:43:11 +0800 CST  
@qhayjf 19楼 2013-11-28 22:32:19
说到宦官集团,这个团体在 历史 基本上都是臭名昭著的,首先不排除宦官自身残疾心理变态的原因,但仔细分析 历史 会发现宦官团体实际上是一个弱势群体。首先,宦官们出身都很卑贱,一般都是赤贫活不下去了才会去净身入宫的(当然,那个时候的宦官也不完全是阉人);其次,而宦官们的工作就是奴仆,因此,尽管有的宦官很有钱有势,但宦官们在社会上总是被歧视的群体,就比如曹操就年轻时,就因为出身而被人看不起......
-----------------------------
@rolund 1715楼 2014-05-07 06:20:09
晚唐宦官没你说的那么简单,他们掌握了军队,而且与地方藩镇也有勾结,废立天子的行为和权臣没有什么分别,宣宗和武宗够明智了吧,也没有能够解除他们的兵权。
-----------------------------
对于唐史,不是很了解,个人认为唐末的状况和东汉末还是有区别的,唐末在安史之乱之后,就慢慢对藩镇失去了控制,皇帝妄图通过授予宦官兵权来压制藩镇,不过这是皇帝的一厢情愿罢了,朝内由于党争,士大夫阶层的力量空前薄弱,朝内的宦官完全失去了制衡,渐渐凌驾在了皇权之上。东汉末年,虽然皇权没落,但士族豪强、外戚、宦官、地方势力这些力量是相互制衡的,所以皇帝还是能够控制全局。唐末皇帝的皇权可能还比不上汉灵帝,最多就能比一下汉献帝,所以被宦官压制也不稀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7 19:59:10 +0800 CST  
曹操还有一个不称帝的原因就是他还是比较爱惜羽毛,王莽的前车之鉴对于他的影响应该也是很大的。西汉末的王莽当初的声誉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篡权后的朝野评价就变了。到了王莽改制失败,马上墙倒众人推,身死国灭。曹操是一个爱惜声誉的人,不会行此低级错误。
一般情况下,杀人总不是一件好事,曹操在历史上有许多“恶行”就在于他杀了很多人。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曹操的“杀”于“不杀”。小时候对于曹操杀人印象最深的是曹操虐杀医生吉平,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作了丞相,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国舅董承自从看了皇帝写在衣带上的诏书,又苦无对策除掉曹操,心里愤慨、忧虑,便病倒了。献帝让太医吉平来给他治病。吉平看了皇帝密诏,决心要除掉曹操。两人便合议设下了计谋。
不料隔墙有耳,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因与董承的小老婆有暧昧关系,被董承杖打四十,因此怀恨在心,他听见了此事,便向曹操告发了董承、吉平。乘曹操头风病发,暗下毒药。曹操接到密告,诱捕吉平,酷刑拷打,追究主使。吉平抵死不承,触阶而亡。曹操杀尽董承等五家老小,又入官缢死董贵妃,派兵把守宫廷,监视献帝君臣。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7 21:17:01 +0800 CST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的:吉平大骂:“曹操逆贼!”操指谓承曰:“此人曾攀下王子服等四人,吾已拿下廷尉。尚有一人,未曾捉获。”因问平曰:“谁使汝来药我?可速招出!”平曰:“天使我来杀逆贼!”操怒教打。身上无容刑之处。承在座视之,心如刀割。操又问平曰:“你原有十指,今如何只有九指?”平曰:“嚼以为誓,誓杀国贼!”操教取刀来,就阶下截去其九指,曰:“一发截了,教你为誓!”平曰:“尚有口可以吞贼,有舌可以骂贼!”操令割其舌。平曰:“且勿动手。吾今熬刑不过,只得供招。可释吾缚。”操曰:“释之何碍?”遂命解其缚。平起身望阙拜曰:“臣不能为国家除贼,乃天数也!”拜毕,撞阶而死。操令分其肢体号令。
这个故事充分显示了曹操的暴虐与残忍,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把曹操恨得牙痒痒的,痛惜吉平功亏一篑,没有刺杀成功,并深深敬仰吉平的忠义和坚韧。不过这只是个故事,完全是属于老罗的文学创作。吉平的原型是东汉末年太医令吉本,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今河南许昌)的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最后,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吉本等兵败被斩杀。这时候离董承被杀已经快20年了,两者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7 22:47:43 +0800 CST  
@mz4413361 1725楼 2014-05-08 13:59:19
停更了
-----------------------------
虽然每天更得不多,人气也不高,但我会坚持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8 19:35:45 +0800 CST  
@westwork123 1723楼 2014-05-08 08:53:28
深刻,有内涵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8 21:40:08 +0800 CST  
@小冰獐嘠 1724楼 2014-05-08 12:08:25
加油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8 21:42:27 +0800 CST  
吉平投毒刺杀事件完全是虚构,但也成为了曹操头上的标签之一,不信大家随便搜索一下“吉平”二字,搜到的基本都是在赞扬吉平忠义,痛斥曹操残暴的。实际上曹操身上类似的标签还很多,而大家也更倾向于接受那个演义形象的奸雄曹操。
前文分析过关于杀人的话题,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杀人都是有着其政治目的的,曹操更是如此,曹操确实杀过很多人,例如董承、伏完、吕布等这些你死我活的对手就不过多讨论了,我们说一下那些死得有争议的。大概理一下有这样几个人:孔融、祢衡、杨修、崔琰、荀彧。
首先说孔融,孔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当然这主要要归功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大概意思是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8 21:50:45 +0800 CST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不过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美国课堂讨论孔融让梨的段子值得我们思考,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那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难道这仅仅是因为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8 22:12:23 +0800 CST  
@狙爆楼下 1731楼 2014-05-08 22:39:07
这是在天涯上看到的最有深度的 历史 帖。
看的出来,作者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很奇怪这帖子为毛不火。也许跟作者每天更新太少有关吧。从第一天就开始追这个帖子,每天都是9点半左右等作者更新完了看最新的。
作者分析的视角对今人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那些不太懂 历史 的人极具指导意义。
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说来奇怪,从很小的时候听袁阔成的评书到上大学时正式看这本书,我最崇敬的人竟......
-----------------------------
谢谢支持,也让我有压力了,越写其实越觉得自己的欠缺,自己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自己也希望能坚持下来,并不断提高自己。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9 21:34:05 +0800 CST  
无独有偶,网上还流行一个“约翰争梨”的故事。关于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9 21:35:35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