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民国的山东牛人们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3 10:53:00 +0800 CST  
就在28日这一天,冯国璋与荫昌正式交接,担任了第一军军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等人因为此次战事听从冯国璋指挥,与冯国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再加上李纯、陈光远与冯国璋是老乡,王占元老家与直隶紧挨着,所以日后这三人成了冯国璋的死党,是直系的骨干力量。
就在冯国璋接任第一军军统的当天下午,革命军也来了一位大人物,黄胡子黄兴赶到了武昌!兴奋的黎元洪派人骑马扛着一面写着“黄兴到”的大旗在武昌城内溜达了一大圈。
可惜黄兴是人不是神,黄胡子的到来根本改变不了汉口即将丢失的命运。
29日,王嘀咕等部在冯国璋指挥下猛攻汉口,很快突入汉口市区,双方展开巷战。北洋军一进汉口,处处遭冷枪,不是那个楼顶丢下个炸弹,就是这个窟窿眼打一子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伤亡。王嘀咕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冯国璋,冯国璋气得七窍生烟,他妈的,放火烧!王嘀咕得到这个命令,便毫无顾忌地放火,管你老百姓死活!整个汉口大火冲天而起,市民纷纷逃难,赶上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只好发出“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的哀叹。乱兵趁着这大好时机,还不发笔小财?北洋军进入汉口,大肆抢劫掳掠,抢完还不忘比比谁抢得多谁抢得少,抢得少的更是两眼通红地继续抢。
汉口大火直烧了三天三夜,繁盛地界全成了一片焦土瓦砾,数十万百姓痛失了家园,湖北百姓无不痛恨北洋军。
11月2日,革命军退出了汉口,汉口被清军占领。
11月18日,为表彰王占元攻占汉口的首功,清庭对其进行了嘉奖。同时,清庭还嘉奖了孙传芳。至此,王占元圆满完成了南下充当先锋的任务。
到了11月27日,王嘀咕率部配合李纯、陈光远攻下了汉阳。在这一仗里,受了奖赏的王嘀咕高兴地发了疯,光着膀子上阵,亲自带领部队拿下了龟山。
北洋军的士气极其旺盛。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3 21:52:35 +0800 CST  
@pusu0802 2017-01-23 19:43:55
顶一下!~
-----------------------------
谢谢支持!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4 10:27:22 +0800 CST  
黄胡子垂头丧气渡江回到武昌,在军政府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黄胡子主张放弃武昌,愿率湘鄂健儿顺江而下攻取南京。与会众人哗然,一个叫范腾霄的参谋跳出来大叫:“汉阳既已不守,武昌又拟放弃,试问何以取南京?”开会的众人大声叫好鼓掌吹口哨,首义的将领如孙武、张振武、蒋翊武等人站起来明确表示愿与武昌共存亡。黄兴非常尴尬,无言可答,只好辞职离开武昌去上海了。
就在冯国璋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准备一鼓作气、乘胜渡江、一举拿下武昌、建不世之功勋的时候,袁大头劈头浇了冯国璋一盆子凉水,把老冯给撤职了,调回了北京,第一军改由段歪鼻担任军统。
段歪鼻带着侥幸从云南逃回来的靳斜眼来到湖北前线,第一军参谋长张联棻前来迎接。段祺瑞见了张联棻,劈脸就问:“你还想做清庭的官吗?”张联棻多聪明一人,见来势不对,立马回答:“我跟老师走就是了。”段歪鼻对这位参谋长的回答非常满意,缕着胡子直点头。
从12月2日起,双方停战了三天,停战到期,两家商量了一下,又续停了十五天。又到期了,两家索性停战无限期延长了。1月26日,段祺瑞领衔46名北洋将领发布通电,逼迫清庭退位。

陈光远、李纯、王占元通过镇压武昌起义,都得到了实惠,陈光远接替王遇甲担任了第四镇统制,李纯接替被刺死的吴禄贞担任了第六镇统制,王嘀咕荣升第二镇统制,原二镇统制马龙标回到乱成一锅粥的乡梓,调任驻山东的第五镇统制。
1912年北洋各镇改为师,王嘀咕继续担任第二师师长,这为日后王嘀咕再次挺进湖北,进而攫取湖北督军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4 13:54:22 +0800 CST  
@xcgzyj 2017-01-24 17:46:59

-----------------------------
谢谢您的多次支持!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5 07:17:46 +0800 CST  
4 短命的北军大都督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5 12:13:26 +0800 CST  
张鸣岐、靳斜眼、钟麟同、王占元、孙传芳等山东人在南方不遗余力地阻挠革命镇压革命,却有一位山东人在北方发起了革命。本篇就来讲一讲这位著名的革命烈士。

辛亥革命时,革命党的实力是远不如北洋军的,袁大头不是攻不下武昌,而是不想攻下武昌。袁大头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想做曾剃头,而是想做曹阿瞒。留着南方革命党,可以与大清朝廷讨价还价;灭了革命党,他袁大头说不定还得回老家钓鱼,甚至连鱼也钓不成。这就叫养寇自重。北方就不同,北方是袁大头的根据地,是禁地,决不允许有人在后方捅了他的老窝,比如吴禄贞想搞燕晋联军直捣京津,袁大头则毫不客气,收买其手下将其刺死并割了脑袋。
王金铭和施从云在距离京津不远的滦州搞起义,这严重突破了袁大头的底线。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5 15:08:56 +0800 CST  
张鸣岐、靳斜眼、钟麟同、王占元、孙传芳等山东人在南方不遗余力地阻挠革命镇压革命,却有一位山东人在北方发起了革命。本篇就来讲一讲这位著名的革命烈士。

辛亥革命时,革命党的实力是远不如北洋军的,袁大头不是攻不下武昌,而是不想攻下武昌。袁大头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想做曾剃头,而是想做曹阿瞒。留着南方革命党,可以与大清朝廷讨价还价;灭了革命党,他袁大头说不定还得回老家钓鱼,甚至连鱼也钓不成。这就叫养寇自重。北方就不同,北方是袁大头的根据地,是禁地,决不允许有人在后方捅了他的老窝,比如吴禄贞想搞燕晋联军直捣京津,袁大头则毫不客气,收买其手下将其刺死并割了脑袋。
王金铭和施从云在距离京津不远的滦州搞起义,这严重突破了袁大头的底线。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5 20:28:28 +0800 CST  
王金铭,山东武城人,1880年出生在一个小生意人家庭,小时候上过私塾。16岁的时候,王金铭他爹不让他读书了,让他在本地一家钱庄当学徒。王金铭在私塾养成了好读书的毛病,当然是课外书,尤其喜欢《精忠传》之类的小说,到了钱庄,王金铭白天上班,晚上没有电视手机互联网,就继续看小说,看得上瘾,就忘了睡觉的点,第二天上班就两眼通红哈气连天,所以小王很不受老板待见(这是很正常的),干了不到一年就被炒鱿鱼了。
王金铭兄弟四人,他排老二,大哥叫王金镜(上一章已经出场),早年投考武备学堂,而今在天津小站新军当上了营长(管带),每月能往家寄不少钱。根据本人查阅资料,十九世纪末,北洋新军营管带的月薪是一百二十两银子,此外还有七十两的办公费,而当时山东每亩良田价格不足十两银子,山地劣地盐碱地才二三两。一个新军营长,不搞贪污不搞腐败,单凭死工资,除去吃喝拉撒用、跑关系走门路、逢年过节看望领导等必须开销外,每月剩下的银子就可以在山东买近十亩地。可见那年头当兵拿饷多吃香!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当兵的都能拿到这份饷,那得脑袋系裤腰带上刀尖舔血一步步干上来,如果没那命作战挂了,只好找阎王爷领这份饷了。
这个叫王金镜的山东人,一直不吭不响本分地当着军队干部拿军饷,跟着王嘀咕南下进入湖北。王嘀咕在湖北当上督军,大搞鲁人治鄂,大用山东人,老资格却生性懦弱的王金镜受到王嘀咕的青睐,因为这种人绝不会威胁到王嘀咕的统治,而那个孙传芳嘛,就得留点心了。王嘀咕让王金镜接替自己当上了北洋陆军第二师师长。在南下攻打护法军时,王金镜因作战不力又被撸了,这是后话。王金镜一生没有做什么大事,反而不如他当营长的二弟有名,甚至不如三弟。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5 20:29:21 +0800 CST  


王金铭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6 07:35:01 +0800 CST  
@炎炎的冰 2017-01-25 18:42:38
继续!
-----------------------------
感谢支持!会继续的……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6 18:16:14 +0800 CST  
王金镜的发迹让王金铭大受鼓舞,他寻思反正在家闲着,还不如去投军,有金镜大哥罩着,兴许能混出个名头来。王金铭在1898戊戌年离开家乡,到天津小站投奔王金镜。但没想到的是,王金镜对二弟的到来并不怎么热心,也许听到了关于老二在老家上班的表现,所以待他冷言冷语。
王金铭非常愤怒,你不罩着拉倒,还不指望你呢!王金铭自己赌气去新兵招募处报了名参军。
王金镜继续在第二镇发展,而王金铭调入第五镇工作,驻守济南。后第五镇抽调两标合成第一混成协开入东北,这个混成协的协统就是前文提到的王振畿。王金铭随军到了关外,驻扎新民府。
王金铭从天津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又从山东调往奉天驻扎,十年间由一个大头兵升为了营管带。今天来看,十年时间从普通一兵干到营长算火箭速度了,但王金铭所处的年代不同,那年代如果有关系,基本就是一年兵二年党三年副部长,王金铭并不算快的,可见王金铭的升迁没有得到王金镜的照顾。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6 21:40:25 +0800 CST  
@所有人
鲁西狂人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7 08:50:05 +0800 CST  
以会党为主要战斗力的起义失败N次后,革命党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军队,运动新军成了革命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王振畿思想开明,王金铭所在的第一混成协也渗透进不少革命党,其中有一个工兵营排长叫孙谏声的,山东诸城人,他见老乡王金铭性格直爽,是个好的发展对象,便趁没人时偷摸塞给了王金铭几本禁书。这些禁书不是黄色书刊,而是朝廷严禁传播抓住砍头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等宣传满清残暴统治的书籍。人都是有猎奇思想的,越是禁书禁片,越想一睹为快,即便没有什么感悟,起码多了点吹牛资本。
王金铭读了这些禁书,震动很大,从而对满清产生了憎恶情绪,再加上年轻气盛,对人生现状不满,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思作怪,倾向革命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经过孙谏声的不断串联,第一混成协下属的六个步兵营有五个管带被拉下水,他们分别是七十九标的一营管带施从云、二营管带王金铭、八十标的一营管带王石清、二营管带郑金声以及三营管带冯玉祥。没有被拉下水的那个管带叫张建功,后面有他的戏,先提一下。
这五个管带志同道合,时常凑一块儿聊天说事。五个老爷们天天在一块儿嘁嘁喳喳,难免不让人说三道四,为了遮人耳目,这五个管带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冯玉祥取名“武学研究会”。对外堂而皇之宣称一起读书学习研究军事共同进步,事实上是讨论革命宣泄情绪骂骂朝廷。
这里插一句,有关近代史的非教学书籍大都鄙夷冯玉祥的为人,起了个外号叫“倒戈将军”,1959年庐山会议批斗彭德怀的一条罪名就是“冯玉祥式的伪君子”。冯玉祥的处世方法不敢恭维,但就滦州起义和坚持抗日两事来看,冯玉祥算得上思想进步、有民族大义的人士。要批判看待他,不能极端化。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8 20:56:42 +0800 CST  
@商帅元 2017-01-28 21:46:49
楼主新年好!
-----------------------------
新年好!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8 23:11:26 +0800 CST  
1910年,第一混成协与奉天独立第一、二标合并为新军第二十镇,第一混成协改番号为第四十协。混成协王协统治军认真、练兵有法、品学兼优,再加上资历深,应该是最有资格升任统制的,但是他没关系没背景,没有上面人说话,这才是最要命的,他最终没有升为镇统,二十镇统制由锡良的亲信陈宦来担任(不久后改为张绍曾)。王振畿非常恼火,感觉自己在东北没有前途可言了,索性连协统也辞掉,跑去云南投奔李经羲了,结果在前文说了,惨死在了云南。
四十协协统由一个叫潘榘楹的来接任,这家伙也是山东人,山东济宁的,他和开明的王振畿不同,他是一个保守派,是一个铁杆反革命。看见了吧,好不容易有山东人搞革命,依然少不了山东人来阻挠革命。
这时候,王金铭等人的武学研究会搞得是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可见多少人对满清不满),一些连、排级干部也加入进来,这里面比较有名的有张之江、张树声、李鸣仲、鹿仲麟、石敬亭、韩复榘、商震等等,除了张树声后来混成了上海滩青帮头子,商震成了晋军将领,其余几位日后都成了冯玉祥帐下大将。
加入研究会搞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一到集合,黑压压挤满一大屋子人,一个个如同打了鸡血,慷慨激昂地谈理想发言论,如同非法传销组织。树大招风,财大招贼,人怕有名猪怕壮,这么一群人天天非法集会,吆五喝六,难免引起反动人士的疑心。
咋办?
王金铭想了一个办法,他召集起郑金声、孙谏声、石敬亭、董锡纯、张振甲、张维玺等一票子山东人组织了一个老乡会,叫山东同乡会,特邀铁杆反革命潘榘楹来担任会长。这是个障眼法,由铁杆反革命担任会长,其他那些反革命就不会瞎猜测了,反革命领导的组织还能搞革命?王金铭借同乡会这个名目在关外发展了不少革命同志。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9 14:58:18 +0800 CST  
@xcgzyj 2017-01-29 19:38:24

-----------------------------
感谢兄台的多次支持,不过大部分的天涯朋友们好像对我写的这内容不太感兴趣,哈哈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9 21:16:14 +0800 CST  
@xcgzyj 2017-01-29 19:38:24

-----------------------------
感谢你们几位朋友的支持,我会写下去的。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9 21:18:21 +0800 CST  
清朝末期,新建陆军每三年组织一次秋操。所谓秋操,就是秋天里搞搞演习、考核检验一下部队。1911年春天的时候,清廷安排了这年秋操的任务。
时间:9月份;
地点:永平(今河北卢龙);
参演部队:东军为驻保定的新军第六镇、驻奉天的二十镇、第二混成协;西军为满人为主的禁卫军;两军共六万人;
内容:东西军对抗(类似于今天红蓝对抗);
目的:威慑革命党;
结果:西军胜,东军败(这都内定好了)。
清廷对这次秋操非常重视,拨了大量银子,要求各省选人来观操,并且邀请了中外新闻媒体前来,做现场报道。清廷的目的,是借此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来震慑不断闹事的革命党,达到稳定局势的目的。其实革命党根本不吃这一套,就在你演戏的时候搞你!武昌起义就爆发在永平秋操的过程中。
而演习结过提前内定满军获胜,这让实力远远在满军之上的新军官兵大为不满。
清廷选择的三支新军非常有意思,这三支部队的一号领导分别是吴禄贞、张绍曾和蓝天蔚,这仨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都倾向于革命(哦不对,吴禄贞是个彻彻底底的革命党,这家伙参加过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而且他当上第六镇统制也是用同盟会的巨额活动经费贿赂庆亲王当上的),最要命的是,三个人还互相熟识,三人合称“士官三杰”。
吴禄贞听到他们仨参加永平秋操的消息,大为兴奋,他立马联系上张绍曾、蓝天蔚,这是大好机会啊,趁秋操的时候搞他一把!试想,如果三人成功,那清廷基本就在辛亥年当年就完蛋了,更没有钓鱼的袁大头什么事了。可惜吴禄贞这人锋芒太露,常常肆无忌惮地宣传革命,让清廷很不放心。清廷最终在秋操前取消了第六镇的参加权,二十镇和第二混成协照常参加,二十镇可以由革命性不彻底的张绍曾带领,但蓝天蔚被留在了奉天。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29 21:23:24 +0800 CST  
二十镇在下属的两个协中各抽一个标参加秋操,78标和79标中彩,也就是说王金铭、施从云所在的79标参加秋操,开拔入关,驻扎在了滦州,而冯玉祥所在的80标则留守在了奉天新民府。
前面说了,秋操刚开始不久,武昌就爆发了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廷这下尿了,急忙下令停止演戏,别他妈红蓝对抗了,真枪实弹干吧!清廷调正在参加秋操的张绍曾第二十镇南下镇压革命党。
张绍曾虽然革命性不彻底,让他去打革命党,他也一百个不愿意。他自己就说,南下打革命党,打胜了,不过是骨肉相残,打输了,我们死得连名分都没有。张绍曾磨磨唧唧待在滦州不挪窝。他其实在观望局势。
恰在这时,奉天兵站副站长彭家珍押送五千支枪和五百万发子弹从奉天出发,计划送到汉口前线。彭家珍这个名字非常响亮,因为他在滦州起义失败后逃跑,化名潜伏进北京城,炸死了宗社党头子良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他押送枪支弹药能送到前线真是见了鬼了!他抵达滦州前,就和王金铭、施从云联系好了,等着接货吧。彭家珍一到滦州,把这批军火一股脑全给了张绍曾。
张绍曾接了这批军火,还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动手,他担心部队里的反动军官太多,搞不好自己会丢了性命,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向清廷写了十几条意见,要求立宪,同时反对对南方用兵,按兵不动。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7-01-31 15:56:27 +0800 CST  

楼主:鲁西狂人

字数:94513

发表时间:2017-01-03 17: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20:41:55 +0800 CST

评论数:8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