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叙夹议说东周

王朝敏感点上被用来祭刀的为何往往是小人物?

每个王朝都有每个王朝的痛点,历代政权都有历代政权的禁忌。比如赵匡胤对”点检“和有宋一代对兵权的忌惮,比如满清王朝对汉臣的敏感和对”反清复明“的绝不姑息。在独裁而专制的淫威下,痛点不容轻触,禁忌更如雷池不许跨越半步,否则你就死定了!
可令人不解的是,有的”轻触“实属无心,某些”跨越“本是撼树的蚍蜉。而统治者对此类”蚊叮虫咬”的强烈反应和大动干戈,实则反映了两种心态:一是急于立威,一是难免露怯。



然则作为牺牲而被端上政治祭台的,往往是一些小人物。比如作为革命党被“嚓”地杀了头的阿Q,又比如下文中遭飞来横祸的小摊贩——西周末年一个无名村妇。
话说西周倒数第二任天子周宣王和外寇姜戎打了一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大败而回。在回京的路上听到一群儿童拍着手在唱歌:“月将升,日将没;壓弧箕箙,几亡周国。”
意思是说:月亮即将升起,太阳将要落下;山桑木弓和箕草箭袋啊,周国几近灭亡。



亡国的预言叫周宣王听了又惊又怒,到京赶紧召集各常委开会,对这首童谣展开研究讨论:“究竟有几个意思?”
大家七嘴八舌,其中太史(观天象、制历法的官)伯陽父说话听上去最靠谱,他说啊:
“这象征亡国的童谣,乃是上天在警示大王。臣夜观天象,这凶兆就在王宫之内。日代表君王,月代表阴性。这日没月升,就是阴盛阳衰的意思,象征着将出现女人干政的状况。
“当然了,从童谣的意思来看,那都是将来的事。大王只要从现在起,修仁德之政以驱除灾祸,自然会化凶为吉。”
宣王听了将信将疑,闷闷不乐地结束了御前会议,起驾回宫。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后姜氏紧接着又向他汇报了一个情况:后宫一五十多岁的老宫女,怀孕四十余年,竟在昨夜生下一女婴。
宣王着实惊呆了,赶紧追问女婴如今的下落,姜后说,因认为是不祥的怪物,已经叫人用草席包裹了,扔到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这样一来想必已经死了。
第二天早朝,周宣王又召太史伯陽父:“这女婴已死于水沟,你再占一卦,看妖气是否消灭干净了?”伯陽父占卜的结果是:妖气虽然出宫,但根本没有消除。
宣王听了怏怏不快,于是下令:”城内城外,挨家挨户查问女婴下落。不论死活,只要有打捞了来进献者,重赏;有收养不报者,全家斩首。“
又因童谣中有“壓弧箕箙”这等关键词,再命令下大夫左儒,督促司市官(城管)加强各市场巡逻,严禁制造、售卖山桑木弓和箕草箭袋,违者处死。
司市官哪敢怠慢,带着一班城管,一面贴出告示、四处宣示,一面巡逻检查,一时风声鹤唳。然而,城里的百姓,居住密集,消息灵通,都知道了禁令,无不遵守。可远郊的乡民,信息不通,哪里知道出了这等新规!



所以在禁令下达后的第二天,就有一对住在乡下的农夫村妇,带了自制的山桑木弓和箕草箭袋,打算进城摆个地摊售卖,聊以补贴生计。不料还没进得城门,被城管劈面撞见,一声“拿下”!走在前面的村妇先被一把擒拿。后面的男子见状不妙,扔下桑弓就跑,城管追赶不及,卖桑木弓的男子得以逃脱。
这里城管们将村妇连桑弓箕袋,一齐扭送到有关部门。主管此事的大夫左儒心想:缴获的两种物品,刚好与童谣吻合。何况太史说了,正是女人惹的祸,现已捉到这妇人,就算对上了。圆满完成任务!
于是上报宣王,斩了村妇。桑弓和箕袋,即刻在市场上当众焚毁,以儆效尤。
试想,一个王朝的气数,何关一个既无知、又无识的村妇?烧了几个粗糙不堪的木弓草袋,以为就能破了亡国的凶兆?何其愚蠢!
再说那卖桑木弓的男子,慌不择路、飞快逃脱之后,对莫名遭到官府捉拿一事十分纳闷。直到第二天一早,才听到传言:昨日北门有个女人,违禁造卖桑弓箕袋,被抓后当场处决了。这时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犯了禁令,而妻子也已身死。又是悲痛、又是害怕,一直跑到一个旷野无人之处,这才抱头痛哭了一场。



痛定思痛,信步走去,一路来到清水河边,远远望见百鸟飞鸣。近前观看,发现水上漂着一个草席包,取起席包解看一看,原来是个女婴。这男子想着自己已无妻子,更无子女,不如将这个女婴抱回抚养,长大后也有个指望。于是脱下布衫,将女婴包裹起来,往远郊褒城投靠亲友去了。
这个传说,自然是为了将污水泼向红颜而做的铺垫。权当它是真的,那再一次试想,假如周宣王听了太史的谏劝:与民休养生息,力行德政仁政,持正驱邪,也许就真的逢凶化吉了。因为小摊贩夫妇不遭此无妄之灾,卖桑木弓的男子也不会拼了命地往荒郊野外逃跑,就不会发现河面漂着的草席包,那个女婴也就不会被救起收养,未来祸害西周的女妖就被扼死在襁褓里了。
可见:No zuo no die!
周宣王诛杀了卖桑弓箕袋的妇人,自以为破了童谣凶兆,至此心中坦然。三年后病逝。太子宫涅即位,这就是周幽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6 17:35:00 +0800 CST  
西周覆灭。比王菲还冷的褒姒:怪我咯?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小编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王朝或者说政权,但是得倒一倒,那就是:
衰败的政权都是相似的,兴盛的政权各有各的兴盛。
西周在周幽王这一代直接走向了衰亡,而原因和历朝历代的衰亡是一样滴。我们不妨拿它和它的前朝——夏和商做一个比较。
王朝衰亡原因:
一、诛杀和囚禁妄议朝政的贤臣,任用和亲近阿谀奉承的奸臣。典型事例:
1、夏桀——诛杀贤臣关龙逄。重用佞臣赵梁
2、商纣——杀忠臣比干,囚良臣箕子。亲佞臣费中,用奸臣恶来。
3、周幽王——驱逐贤臣赵叔带,囚禁褒珦。任用贪官虢公、祭公与尹球。
二、不修仁政,民怨沸腾。典型事例:
1、夏桀——内政不修,以致民不聊生。夏桀自比太阳,将百姓比作月亮。而百姓听到了却诅咒道:“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这个月亮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2、商纣——加重刑罚,发明“炮烙”酷刑,虐害臣民。
3、周幽王——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不仅不闻不问不赈灾,还付之一笑说:“山崩地震,是正常的地壳活动,有必要告诉我么?”
三、荒淫奢侈,宠爱美女。典型事例:
1、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造“夜宫”。宠爱妺喜。
2、商纣——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作肉林。宠爱妲己
3、周幽王——烽火传千里却是戏弄诸侯,千金赏佞臣只为爱妃一笑。宠爱褒姒。
大家应该猜到周幽王的爱妃褒姒是谁了,没错,就是那个被抛弃的女婴。前一篇中童谣的意思,就是这个褒姒亡了周朝。
我们来看一看文学家、政治家、道学家是怎样,将一盆导致王朝覆灭、民族灾难的污水,倒在一个女人头上的。
褒姒其实不是这个女孩子的真名,因那个卖桑木弓的男子后来投奔到褒城,而这个女婴最终被一家姓姒的收养,所以就后人就叫她“褒姒”。

也就是一个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弱女子而已,不像吕后、武则天、慈禧这等有名有姓的实际朝政参与者。褒姒只不过是一个生长于远郊乡村的穷孩子,没受过文化教育,也没有深厚的家世教养,不过是天生丽质罢了。
何况褒姒被人买下、献入王宫时,不过14岁——也就现在初中一、二年级的年龄,即使在古代标准中,女子15岁及笄才算成年,所以褒姒不论在古今,整个就一个未成年幼女啊。在这个年龄,她有愚蠢、幼稚的权力,谁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她一个心智尚不齐全的小女孩,多么的识大体、顾大全呢?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褒姒入宫前后的遭遇和表现吧。
1、身世堪怜,被卖入宫。
作为一个弃婴,本已十分可怜。被穷困的农家收养,只能说是侥幸活命,谈不上幸福快乐的童年。而前面提到周幽王囚禁了一个贤臣褒珦,褒姒正是被褒珦的儿子看中、买下而献入宫中的,目的是为了赎回他的父亲。
可见褒姒不是什么淫荡献身勾引幽王,也不是什么动机不纯报名选秀、苦心钻营嫁入豪门。事实上,被动入宫的未成年的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君臣卑劣交易的牺牲品。身世堪怜。
2、遭皇后莫名痛骂。
因褒姒美貌,光艳照人,幽王如获至宝,既没带她去正式参拜王后,也没有顾得上立个什么名分,就直接带到琼台宫中,两人如胶似漆,一连十几日幽王都不上朝办公,自然更不可能抽时间去王后宫中了。

好吧,这过程中褒姒有什么错吗?一个小女孩嫁了人,不和丈夫和和美美、恩恩爱爱地生活的话,那她想干嘛呢?!难道说新婚燕尔就跟丈夫开撕?
按说褒姒是身不由己、被动入宫,可按中国传统,她到是做了一个认命的小女子,嫁鸡随鸡呗,这不正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美德吗?怎么到她这里就成了狐媚呢?何况幽王还是个文武双全的帅锅——哦不,帅叔,绝对的高富帅,褒姒有什么理由不爱他呢?
再者说了,褒姒是历史上有名的冷美人,从不对任何人假以辞色,所以什么妖媚惑主的罪名根本按不到她头上啊,唯一的原因只能是幽王本身贪恋她的美色罢了,干褒姒何事呢?
然而,柿子总是要挑软的捏。王后发怒了,不打招呼,直接闯入琼宫,刚好撞见两人亲亲热热的场面,不好骂幽王,顿时指着褒姒大骂:“哪里来的贱人,竟敢来宫中伤风败俗......”
幽王怕王后动手,赶紧用身体遮住褒姒说:“这是朕新娶的美人,还没来得及定位次,所以没有来朝见你。不要生气。”王后这才在一通大骂后,愤愤离去。这时褒姒连忙问幽王:“这是谁啊?”幽王这才告诉她是王后。
这个过程中大家应该清楚地看到,王后整个一个悍妇的形象,幽王也显得十分理亏,只有褒姒是无辜的。
现在,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山区穷孩子,一旦来到繁华都市,尚且需要好长一段时间的熟悉、了解和适应期,更何况一个生于乡村、没有文化的古代小女子呢?她刚进宫十来天,除了幽王,没任何人的引导,她懂多少宫廷礼仪呢?
而人到中年的王后,出身贵族世家,嫁入王家多年。此刻分明是出于嫉恨,竟将大部分幽王的过错归咎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儿,做了骂街的泼妇,贵族教养何在?王家风范何在?
当然了,生性冷冷的褒姒第二天仍旧没有去朝谒王后。
可我觉得这事儿也很容易理解啊:冷,本身就意味着内向、自尊、不善交际的性格。何况在被莫名其妙辱骂之后,心里本来就有气。再加上正得宠,赌个气、耍个小性子,对一个未谙世事小女孩来说不是很正常的状况吗?
3、被太子无端胖揍。
太子宜臼,是王后的嫡子。知道褒姒不来朝见母亲的事,决意要教训她一顿,给母亲出气。
于是趁父亲幽王上朝的时候,太子派遣十几个宫女去褒姒居住的琼台,不问青红皂白,将园中的花儿胡采乱摘,故意与琼台中宫女引发争执。这大声喧哗自然会惊动宫中的褒姒,亲自出来查询情况。早就潜伏一侧的太子一跃而出,赶上一步,一把揪住褒姒的头发,拔拳便打,同时口中大骂不止。后来是在众宫女的跪求下,加上怕伤了她的性命,才住了手。

书中八个字形容当时褒姒的情形:含羞忍痛,回入台中(即自己居住的琼台宫中)。
含羞。当然了,无端被晚辈当众胖揍,且无力还手,不是极大的羞辱么?
忍痛。不是么,太子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何况为母报仇,下手能不狠么?
那么,一个自认为无辜的小女孩,在既羞且愤的状况下会做什么呢?自然是哭诉了,这也算过分吗?加上褒姒此时业已怀孕,于是幽王一声令下:
“太子宜臼,好勇无礼,不能将顺,权发去申国,听申侯教训。”宜臼就这样被赶到自己的外公——申国的申候的封地去居住了。
按说这件事上,幽王处理得也还算有理有节:太子并没有被废,只是因无礼而遭到口头警告。而妻妾之间已势成水火,太子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嫡子,自然要帮着母亲。继续生活在一处,后续难免不生更多事端,于王后、太子名声不宜,于怀孕的褒姒更不合适。将太子暂时送去姥姥家冷静一下,既可避免今后可能的恶性事件,也算是幽王不偏不倚的一种处理方式。
4、结怨已成,查获私信。
王后心中悲苦,怨夫思子,于是在一个贴身宫女的谋划下,悄悄给太子写了封信,说天子无道啦,贱人已生下儿子啦,更加得宠啦。叫太子上书向父亲假意认错,表示悔改,请求父王宽恕。这样就可争取回宫、母子重逢,那时可再做打算(信尾写道:别作计较)。
信,由这个心腹宫女的母亲扮作女医,趁入宫给王后看病的机会,打算悄悄带出,结果被守门太监搜出。
褒姒自然又哭倒在幽王怀里,诉说道:
“我和儿子的命就捏在太子的手里啦。
大王百年之后,太子将登基为君。现在王后日夜在宫中抱怨诅咒,万一他母子当权,我们母子就死无葬身之地啦啊啊啊。”
至此,幽王终于下定决心,废了王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小说中说,褒姒为“欺凌嫡母”(谁先欺谁的呢),勾结朝中大臣,宫中密布心腹,里应外合,推波助澜,达到了废王后、太子,而自己和儿子上位的目的。
这一切都是事实。然而我们先分析一下褒姒对幽王说的那番话,难道说得不对吗?宫斗戏看的也很多了,不要说宫廷之内,即便是贵族、资本大家,后院起火、骨肉相残的事也比比皆是,正如林黛玉的慨叹:“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帝王之家有了过节,你死我活的事更是在所难免,比如吕后之于戚夫人,武则天之于王皇后和萧淑妃。假定幽王没有废了原王后,褒姒后面的结果还真是难料。
说到勾结大臣,列位,哪个丈夫权重的女人周围,没有主动前来拍马奉承之辈?当丈夫权势熏天之际,一个女人又恰巧得宠,那她想要门庭冷落怕都成了矫情。又岂能独独责怪褒姒一个谈不上格局很深的小女人呢?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6 17:49:21 +0800 CST  
5、致命污点:烽火戏诸侯。
这是历史上那些道貌岸然、摇唇舞舌的道学家对褒姒最激烈的攻讦点。可笑之极!我们来看看原原本本的事件原委。
褒姒既已上位为王后,且集幽王万千宠爱于一身,再无忧患,也再没生事端,可见是个知足的。
可是,褒姒不折腾,不等于幽王不折腾。
前面说了,褒姒就是那种冷美人。每每见到荧屏上的王菲,我总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褒姒,一种冷冷的、爱谁谁的表情。而事实上,王菲还有妩媚一笑的时候,可书上说褒姒生来不笑。无论幽王如何百依百顺,怎么讨好俯就,就是见不到她的笑容。
幽王:“亲,你为什么不笑?笑一个,给朕笑一个。”
褒姒:“矮油,臣妾做不到啊!”
可见褒姒不是因为不开心而不笑,也不是“作”。只不过生性冷面罢了。
可幽王此刻就像个恋爱中智商最低的傻叉似的,发誓要让褒姒一笑。于是下令:“不论宫内宫外,有能使褒后一笑者,立赏千金!”
重赏之下,岂无二货?最善于迎奉的近臣虢石父献上一计:
“当年先王为防西戎入侵,在骊山脚下设了二十几个烟墩和几十架大鼓。贼寇若来,只要在烟墩上点起烽火,狼烟直冲霄汉,附近的诸侯看见了,就会发兵相救。再擂起大鼓,诸侯兵更会加速前来救援。
“多年来,天下太平,烽火早已熄灭。大王若想让王后启齿一笑,就假装邀请王后同去骊山游玩。到了晚上,举起烽火,诸侯的援兵必然赶到。到了之后才发现并无贼寇,王后见到诸侯这等狼狈的情景必笑无疑。”
“OK!”幽王脸上浮起弱智的笑容。
看看,烽火戏了诸侯没错,可是和褒姒有一毛钱关系吗?褒姒完全蒙在鼓里,纯属傻叉国君和二货队友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
事情按照虢石父的设计进行,一切和预期完全相同。当勤王的诸侯们领兵点将、气喘吁吁地赶到骊山脚下,却只见山上亭台楼阁内管乐齐鸣、歌舞升平,不见一个敌寇的影子。正惊疑不定之际,幽王宣布:“并没有外敌入侵,不劳各位费力了。”褒姒看到诸侯们被雷到一片的表情,果然天真地拍手大笑起来。幽王深情地说道:“爱妃一笑,百媚俱生。这都是虢石父的功劳啊。”于是赏赐虢石父千两黄金。这就是“千金一笑”典故的由来。

可是这整个过程中,除了笑得天真了些(十几岁不天真,什么年纪才天真呢),褒姒有其他什么错吗?凭什么把这个屎盆子扣到她的头上、说皆因她蛊惑君心呢?
6、夫、子被杀,自缢而亡。
被废前王后的父亲——申候要为女儿和外孙讨回公道,于是勾结西戎,发兵攻打京都。此时幽王仓皇点燃烽火,诸侯已无人相信,没有一个救兵到来。西戎攻破京城,杀了幽王和伯服,褒姒被掳去军帐中取乐,后自缢于乱军中。
西周自此灭亡。灭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肯定是无辜的。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6 17:50:36 +0800 CST  
风投够贪婪,融资需谨慎。东周注定了衰弱

当一种政治势力,力图通过国外势力的帮助来夺取政权时,你知道风险有多大吗?
如果没有成功,那你将背上卖国通敌的罪名,比如汪精卫。
如果获得成功,你需要考量的,将是你是否经得起勒索和居高临下的侮慢!
一个外来势力,他倾了财力、冒了风险帮你夺取政权后,无不以老大哥自居,你得听话,你得供奉,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就是背弃盟约。
这种老大哥,在政权,是外来政治势力;在企业,就是风投;在个体,就是人情债主。
下面小编来分析一下申候和周王朝在这方面付出的惨痛代价。

话说周王朝下面的诸侯国——申国国君申候,见幽王废了他的女儿申后,并打入冷宫。接着又废了外孙宜臼的太子,十分郁闷,找机会上书幽王,劝谏幽王以史为鉴,不宜废嫡立庶,以免亡国之殃。不料反而惹恼了幽王,下令削去申侯的爵位,并打算组织军队,讨伐申国。
申候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我区区一个小诸侯国,哪抵挡得了王师呢?
这时就有大臣出主意了,说:天子无道,早就尽失民心了。现在我们西边的邻居犬戎,兵力强壮,主公你赶紧修书一封,向犬戎借兵杀向镐京(国都),救出王后,再逼着大王传位给宜臼太子,此乃伊尹辅周的大业啊。趁大王的军队还没出发,我们先发制人,机不可失啊!
听上去好有道理,可是他正忘记了那个前提:犬戎作为一种外来政治势力,好比风投,他是你可以予取予求的吗?没有足够大的利益和输送,他会为你出兵出力?你以为是你爸妈呐?!
然而申候昏了头,以为于公是民族振兴的建功时刻,于私是女儿外孙复国的天赐良机。于是向犬戎正式发出借兵申请,同时不忘即刻奉上大量财宝,并当即表示:只要攻破京城,国库内金银财宝任凭搬取。
于是犬戎发兵,浩浩荡荡杀向镐京。而中国这边,因前一次烽火戏诸侯失了信用,所以幽王再举烽火,并没有一个诸侯国发兵来救。于是兵败如山倒,犬戎主杀了幽王、伯服,掳了褒姒,烧了宫殿。

跟随犬戎杀进城来的申候,听说幽王被杀,大吃一惊:“完了完了!我只想纠正一下国君的错误,怎么是这样的结局啊。后世将以我为不忠不肖的典型了!”
“国舅正所谓妇人之仁哦!”犬戎主很不屑于申候的虚伪:你一个带路党,领着外人把自己的国家都打了、京都都毁了,还装什么忠君爱国呢!
到这里,风投公司犬戎和融资企业申候,应该都算达到了初步的成功。
申候答谢犬戎,大排宴席款待自然不在话下,而之前答应的条件,也是如约履行:国库珍宝,被犬戎搬取一空,还额外赠送十车财宝。原以为满足了他们的欲望,犬戎就会心满意足地回归自己的地界,不料戎主认为自己杀了幽王,建立了为民除害、解救邻邦的不世功勋,于是人马就此盘踞在京城,终日饮酒作乐,根本没有还军国内的意思。
素质低下的犬戎兵将,给京城百姓带来的骚扰和侵犯,可想而知。百姓们于是纷纷抱怨申候。
申候既不敢得罪犬戎,又急于将他们赶出国境,只得暗中联络了四路诸侯:晋国、卫国、秦国和郑国,一面假意恭敬地与犬戎周旋,一面配合四路诸侯里应外合:骗得犬戎先分一部分兵力将财宝押送回国,而后暗中开门接应诸侯军——也是够腹黑的。犬戎大败逃回。
于是迎回原太子宜臼,登基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犬戎自从见识了中原繁华的京城后,也熟悉了出入中原的路径,虽然被驱逐出境,毕竟实力还在。再加上自己觉得亏得慌,感觉中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心怀怨恨。于是大肆起兵侵犯周朝的边疆,岐、丰等区域,一半被西戎侵占,并不断地向镐京逼近。数月来,战火不绝。
周平王眼望被犬戎入京烧毁的宫殿,一片残垣断壁,光景甚是凄凉。重新修建吧,府库早已被犬戎搬取一空,哪有银子再大兴土木呢?加上担心凶悍无比的犬戎早晚再杀入京城,决意迁往国内更中心的东都洛邑。
都城东迁,就是东周的开端,西周的消亡。
朝中老臣武公曾劝阻平王道:“镐京(今西安)左有瑴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是天下地形最好的地区了。洛邑(今洛阳)虽然是国内最中心的地区,但地势平缓开阔,是个容易四面受敌的区域。大王若是弃镐京而迁洛邑,只怕王室自此将衰弱啊!”
又说:“犬戎本是豺狼贪婪本性,当初就不该引狼入室。申公借兵等于开门揖盗,以至于被他们焚烧宫阙,杀戮先王,这是不共戴天的仇啊。大王当前应该励志自强,节俭爱民,练兵训武,效仿先王的北伐南征,活捉戎主,雪洗前耻。若是忍气吞声、对敌逃避,那么我退一尺,敌进一尺,只怕被犬戎蚕食的忧患,不仅限于岐、丰之地了。
“昔日尧舜在位时,住的是茅屋土阶;大禹居住在简陋的宫室,却从不认为卑陋。京师的壮观与否,又岂在宫殿是否巍峨呢!”

武公准确预见了堪忧的未来。他指出了京城东迁的弊端,坚守镐京意义的深远,可叹宜臼当年面对一个弱女子拳脚相加、毫无顾忌,今日面对强敌则怯懦逃避,全无报仇雪耻的血性。以这样一个君主开局的朝代,注定走向衰弱。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6 17:55:05 +0800 CST  
虎妈有犬子,弱主出强臣。王室卑弱由此开始!

当父母整天虎着脸,苛责孩子这不对、那不好,孩子感觉就是:动辄得咎,而且别人永远比他高明、自己永远是最差劲的那个。那这个孩子一定生成越来越自卑的性格,以至于毫无自信、懦弱不前,遇事,则不知所措;遇人,则不知所云。情商低下,生存能力极差。
恰恰相反的是,当一个主人生性懦弱,那么连家里的宠物都会藐视他的权威,蹬鼻子上脸。
家庭关系如此,职场关系如此,君臣关系同样如此。
夹叙夹议说东周4 |虎妈有犬子,弱主出强臣。王室卑弱由此开始

周平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因寻衅揍了褒姒,被父王申饬,并驱逐到姥姥家申国居住。这大约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不久又因母亲申后举止失措被废,而连带自己太子之位被废。这应该是他在短时间内遭到的第二次人生挫折。
毛主席曾经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估计当年太子宜臼在姥姥家冷静反思了一段时间,的确是吸取了教训,自此再不敢骄横,甚至遇事畏首畏尾起来。
按说犬戎是杀父仇人,又兼毁宫殿、犯边境,作为刚刚登基的君王,正是立威信、树形象的时候,就该登高一呼,号召诸侯,奋起抵御外寇,灭了西戎,为父报仇,为国立威,为己争光。可是周平王却选择了隐忍和默默的退避东迁。
东周伊始,一个弱弱的君主形象已然深深地印刻在内臣、外藩的心目之中,更兼后来一次次的君臣交锋中,平王的懦弱表现,进一步使周王室走向衰微。下面试为大家一一分析之。
在分析案例之前,因不少童鞋表示对东周列国里错综复杂的关系哪哪分不清,所以小编先将周王朝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做个解释。
打个比方:周天子是整个中原国家的国王,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国家主席。那诸侯国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各个省份,诸侯国的国君就好比现在的各省份省长。上下级关系大致如此,只是权事有所不同而已。与现在的省份治理不同的是,诸侯国国君是完全有自治权的,但按照规制和礼仪,诸侯国对周王朝有朝贡、护驾和听从征调、指挥的义务。
整个中原国家,可以称王的只有一人——就是周王,底下的诸侯国君按爵位,分别称为公、侯、伯、子、男,比如晋国国君晋候,宋国国君宋公。如果诸侯国君擅自称王,并使用“王”才能使用的礼仪规制,就叫“僭越”。
夹叙夹议说东周4 |虎妈有犬子,弱主出强臣。王室卑弱由此开始

一、东迁伊始,对小小荆国的迁就。
话说平王东迁,京都既定,四方诸侯,按照礼制,无不前来国都进表致贺、贡献礼品和特产,惟有小小的荆国,既不来朝贺,也没有贡献礼品。完全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啊!
平王心中恼怒,打算征伐这个不懂规矩的小诸侯国。朝堂上一班大臣就七嘴八舌开劝了:
“荆国长期以来居于荒蛮落后之地,那里的人都没文化,是大王你爷爷那一辈儿才把他打服了的。后来也就规定他们每年只需进贡一车那里的特产菁茅意思意思,供祭祀时缩酒(过滤酒中残渣)之用,起个控制笼络他的作用罢了。
“如今刚刚迁都,人心未定,若是兴师动众去讨伐,只怕吉凶未卜。还是先包容了他吧,将来再说。”
好说话的周平王就这样打消了南征的念头。
第一、登基肇始,就遭藐视,不予警告,还期望什么后续对你的尊重呢?一个小国都敢轻视你,那些强大的诸侯国还会仰视你么?
第二、如果讨伐一个小小的荆国,都至于吉凶难卜,还有什么本事据王位而治天下呢?趁早将王位拱手让出岂不明智?
第三、迁都方定,王师远征也许有些欠妥,可谁规定征伐要王室亲力亲为来着?你底下诸侯国是干什么的呢?你不能以王命传诏荆国周边的大诸侯国去教训他吗?王室与诸侯形同父子,养那么多儿子不用干吗呢?!
你退一小步,诸侯将向你逼近一大步。这是周平王第一个失策。
夹叙夹议说东周4 |虎妈有犬子,弱主出强臣。王室卑弱由此开始

二、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秦国。
前面说到西戎怀恨进犯中国,将边境岐、丰之地侵占了一半。而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嬴开亲自领兵一路护驾。到洛阳之后,秦襄公告辞之际,平王不假思索地送了他一个大礼包:
“目前边境岐、丰之地,半数被犬戎占据。爱卿若能将犬戎驱逐出去,这地盘就归你了,算作东迁护驾的酬劳吧。那样,你我以后就能长久在一块儿愉快地玩耍了!”
话说秦国本来只是周王朝西部边境一个不入流的附庸小国。最初只因祖上有个叫赢非子的,特别会养马,周孝王用他做了弼马温,果然将马养得又壮又好。当时,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牲畜。所以周孝王乐坏了,当即将秦地封赏给他,但谈不上爵位,中原各诸侯国也从不正眼看待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小附庸。
直到六世之后的赢开这里,之前提到,申候为了驱逐入京的犬戎,秘密召集了四路诸侯合攻犬戎,其中就有秦国。此事秦君立了功,被封为伯爵,称秦伯。
如今秦襄公自洛阳受命而归。即刻整顿兵马,不到三年,就杀得犬戎七零八落,只剩戎主光杆司令一个,远远地逃往荒凉的西方。岐、丰这一片区域,尽归秦国,国土一下子扩大了千里,就这样,秦国成为了大国,势力日益强大起来,将雍城定为国都,并与其他诸侯平起平坐,开始了平等的外交往来。
看,只不过一个小小的、而且是落后的诸侯国,不到三年,就将犬戎打得落花流水。倘若当初不弃镐京,直接命令秦国和其他几个诸侯国共同抗击敌寇,收回国土根本是指日可待的事,扬名立威一蹴而就。如今却白白的便宜了当时还很弱小的秦国,关键是促使秦国从此强大起来,而最终彻底灭了东周的,正是后来的强秦。当然了,此是后话。
夹叙夹议说东周4 |虎妈有犬子,弱主出强臣。王室卑弱由此开始

三、尊卑无序,装聋作哑,威信全失。
秦襄公赢开死后,世子文公继位。一天,文公梦见有黄蛇对他说:“我是上帝之子。天帝命令你做白帝,主管西方。”秦国太史就解说成应该立庙祭祀,于是筑高台,建白帝庙,用白牛祭祀上帝。之后又因另一件装神弄鬼的事,秦人制服了一头很厉害的牛,于是文公再立一座”怒特祠“,来祭祀大梓之神(木神)。
按照开国初期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祭祀上帝天神,诸侯国君以下,至多祭祀一下自己的祖先和封地内的土地老儿神马的。所以秦文公此举明显犯了僭越之规。
这事儿往重了说,就是秦文公有了不臣之心,是对周王室地位的公然挑衅,按理就该昭告天下、予以征伐。往轻了说,也许秦文公小时候课没上好,不懂礼仪,无心之过。那也是要对其进行严厉批评、令其做出深刻检讨才能过关的。可周平王竟然不闻不问,这令其他世袭贵族的诸侯国情何以堪呐?
当时大诸侯国鲁国的鲁惠公,听说了秦国僭越、私自祭祀上帝的事,马上派遣太宰到周王室,表示他也要使用郊禘之礼(也是按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举行的郊外祭祀活动)。周平王倒是果断拒绝了。
鲁惠公很不服气地对底下人说:“我的祖先周公对王室有莫大的功勋。礼乐制度本来就是我的祖先创制的,作为后代子孙用之何妨啊?何况天子既然不能禁止秦国僭越,又凭什么禁止我鲁国呢?”
于是擅自举行郊禘,规模仪式完全相当于王室。周平王知道后,居然不敢过问。从此王室日益卑弱,诸侯们各行其道,互相侵伐,周王室完全失去了统治者的威信。
夹叙夹议说东周4 |虎妈有犬子,弱主出强臣。王室卑弱由此开始

所以,在异彩纷呈的春秋时期,层出不穷的是列国逐鹿中原的波澜壮阔,而看不到的是周王室哪怕一丁点儿的天下一统的至尊风采。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8 23:16:52 +0800 CST  
姜夫人的行为告诫了麻麻:非三好,不二胎!

听说过包办婚姻,没听说过包办生娃的。
生育,本是一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几十年来却遭到多次行政的暴力干涉和折腾:五十年代的“光荣妈妈”,七十年代的“一个太少,两个正好”,时隔不久,同样在七十年代,又变成了“只生一个好”(执行力度却远不像口号这般温柔)。经过多年的拉锯,现如今“放开二胎”政策又终于落地。可是,打算生二胎的麻麻,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根据历史经验,小编认为:非三好,不二胎。
1、身体不好,不生二胎。医生说了:头胎剖腹产,二胎需谨慎。怕腹部撑到爆。
2、收入不好,不生二胎。生得起,养不起。大人受累,宝宝遭罪。
3、素质不好,不生二胎。公平、公正、负责地对待二娃的素质,是麻麻的必要条件。
东周郑国国君夫人武姜的教训告诉你:不是三好生,不要生二胎。
之前提到:申候请四路诸侯来京,共同将犬戎驱逐出京,这四路诸侯中就有郑国。申候当时见郑世子掘突英毅非常,就将女儿嫁给了他。掘突继位为郑武公,申候女儿原姓姜,所以后世称其为武姜。
却说姜夫人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
姜氏夫人在头胎分娩时,没有经验,结果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于半夜梦中生下了长子,而且直到清晨醒来方才发觉,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当时心中便对这个儿子有了嫌恶不喜之意。等到生下二胎——次子段,不仅生得俊逸潇洒,而且学成武艺高强。

姜夫人就特别偏爱小儿子,多次向丈夫提出,说小儿子贤能,要求立小儿子为世子(王室称太子,诸侯称世子,就是有继位权)。然而郑武公是个有主意的,坚持道:“长幼有序,不可紊乱。何况寤生又没什么过错,怎么可以废长立幼呢?”武公依照长子继承的传统规矩,还是立寤生为世子,只将郑国内小小的共城,分封给段,所以段又被称为“共叔”。姜夫人因此心中更加郁闷。
事实上,武公是对的,姜夫人的想法是十分不明智的。
现代人看来,似乎这种继承法对多个儿子来说很不公平,但爵位或王位继承,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财产继承。财产可以均分,而王位只有一个,国家更只有一个。若是将国家均分给儿子们,那结果就是国家越来越小,最终消亡。所以君位只能传给一个儿子,才有可能保障家世和血脉的壮大以及长久传承。
至于应该传给那个儿子,小编觉得只要没有特殊理由,按当世的共识是最妥当的。比如大家普遍的共识就是:嫡长子继承。
如果要打破常规,那必须有过硬的理由,比如智障、病弱,或明显的、不适合继承的、品德上的过错。否则,常规中理当继位的儿子,必然产生不满,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悲剧难免发生。
所以,如果姜夫人的意思真的被武公接受,段将来能不能顺顺当当地坐稳国君的位子,也是很难说的。这是姜夫人第一次不明智之处。
夫妇二人在立嗣这个问题上多次的、长久的争执,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外泄,试想寤生的心揪了多久?汗捏了几把呀?而段又憧憬了多少次?失望了多少回啊?让两个儿子同时处于这种激烈的内心挣扎中,正是武姜的过错。
武公死后,寤生即位,这就是郑庄公,他同时还接任了父亲原来在周王朝的卿士之职。姜夫人见小儿子无权,心中十分不快,找了个机会就对庄公说道:
“你继承了父亲的权位,享有数百里土地,可你同胞兄弟只能容身于小小共城,于心何忍啊!”
“母亲觉得应该怎么做?我一定照办。”
“何不将制邑封给你弟弟?”
“制邑是著名的军事战略要地,先父有遗命,不许分封给其他人。除此之外,任何城池都行。”
“那么就把京城给弟弟吧。”
庄公听了这话,低头默然不语。姜夫人顿时疾言厉色道:
“这还不行的话,那就干脆将他驱逐出境,由他到其他国家去混口饭吃吧!”
庄公连声说道:“不敢,不敢!”唯唯诺诺地退出门去。
第二堂上,庄公将京城封给了共叔段。大夫祭足当场反对:
“京城地广人多,规模相当于国都。共叔是郑国夫人的爱子,若再将这么大的城池分封给他,岂不相当于一国两君,百姓会惊疑不定,段也会得意忘形,只怕后患无穷啊。”
“母亲之命,我怎敢抗拒啊?”庄公无奈地说道。

姜夫人这一举措实属干政。不仅给大儿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委屈,也使小儿子本已平静的下来的心,重新燃起不应有的奢望。就像祭足所言,段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人,很容易被母亲强势的支持所迷惑,小孩子被惯坏,不就是这样开始的么?!这是姜夫人第二个不智之举。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9 14:54:04 +0800 CST  
共叔段已分封京城,去自己封地之前,进宫来拜别母亲。姜氏屏退左右仆人,悄悄对段说道:
“你哥哥根本不念同胞之情,对你一点都不好。现在这个分封,是经我再三恳求才得来的,就算他表面勉强依从了,内心未必情愿。你到京城后,应该即刻招兵买马,暗中做好准备。只要一有合适的机会,我马上设法与你联络。你就率领袭击郑国的军队前来,我做内应,国家就唾手可得了。你若取代了寤生的君位,我就死而无憾了!”
列位听听,这是一个母亲该说的话吗?这是一个有素养的母亲该说的话吗?这是一个有理智的母亲该说的话吗?这已不仅仅是挑拨兄弟感情了,这是鼓动和策划骨肉相残啦。这是姜夫人不可原谅的第三个错误。
共叔因封往京城,所以国人就改口称他为“京城太叔”。有母亲撑腰,段自然飞扬跋扈,一到京城,就扩军训练,并出其不意袭击、攻占了周边的鄢和廪延两处城池。
这两处地方长官狼狈逃往郑国,将太叔带兵攻占地方之事报告了郑庄公。郑庄公听着只微笑不语。朝中公子吕当即高声叫道:
“段该杀!他这是志在篡位,不达目的不会罢休的。请主公给我一支兵马,直捣京城,将段活捉生擒,方能绝此后患。”
“可是段的罪行不是很显著啊,怎么能加以诛杀呢。”庄公回答。
“如今已有两座城池被段强占,先君的土地,岂能容忍这样的肆意蚕食分割?”
“段是姜夫人的爱子,寡人的爱弟。寡人宁可失地,又岂可伤了兄弟之情,拂逆国母之意呢!”庄公笑着说。
“臣不是担心失地,是担心失国呀,如今人心惶惶,见太叔势大力强,都心怀观望。不久都城百姓,亦将生出二心了。主公今日能容太叔,只怕将来太叔容不得主公,那时悔之晚矣!”公子吕心有不甘地再次进言。
“亲不要妄议国事了,寡人自会考虑哒。”庄公断然回复。
公子吕出门后,对正卿祭足道:“主公因宫闱私情,而忽视社稷大计,我着实担心啊!”
“主公才智过人,此事不可能坐视不管,只因大庭广众之下,不便流露罢了。您是他的亲戚,若私下与他沟通,就定能了解他真实的想法了。”祭足这样说。
公子吕听了此话,当即来到庄公住处,单独面陈自己的意见,庄公果然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的看法:
“亲,别急,我早已筹划好了!段虽然不着调,但毕竟没有公开叛逆。我若此时杀他,我妈肯定加以阻挠,很容易引起外人的非议,不仅会说我不爱自己的弟弟,还会说我不孝。我如今干脆装做毫不在意,放任他为所欲为。这样一来他就会有恃无恐,更加肆无忌惮。等到他露出叛逆的行迹,那时将他明正典刑,国人就没理由帮他,我妈也没话可说了。”
(也是腹黑啊。毕竟是自己亲弟弟啊!哪能这样算计。唉,也是被亲妈逼的。)
于是君臣二人商定了计策。公子吕告辞出门,不禁暗自感叹:“祭足真是料事如神啊!”
第二天早朝,庄公宣布:由大夫祭足监国,自己要去周朝面见君王、尽自己卿士的职责啦。
姜夫人闻听此信,心花怒放,赶紧密信一封,派心腹送往京城,约太叔五月初,兴兵袭郑。当时是四月下旬的事。
我也着实不能理解,一个母亲,面对自己多个子女,有所偏心在所难免,但内心再怎么偏爱,体现在行动上总还应该不偏不倚、公平合理才是啊。这是将大儿子往绝路上逼啊,哪能狠到这步田地?!不是亲生的倒还听说过有这样事儿的,可这两个都是亲儿啊。这无疑是姜夫人第四个致命的错。
列位一定猜到了,信被截获。郑庄公看过之后,重新加封,另外派人送去京城,并取得了太叔的回信,信中约定五月初五,白旗为号,里应外合,攻取郑国。
庄公于是入宫假装拜别母亲,只说要去周朝,实际却悄悄向廪延慢慢行进。公子吕另外率军,埋伏在京城附近,并预先派人装扮百姓、混入京城。

太叔耀武扬威带兵出城之际,公子吕的人从内打开城门,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京城。并当即出榜安民,详尽叙述庄公如何孝顺、友爱,而太叔如何背义忘恩等等。这一来,满城舆论都一致谴责太叔。
再说太叔出兵不到两天,就听说京城失事了。心急慌忙,星夜赶回。不料军队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说庄公如何厚道,太叔如何不义。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原来我们是做了叛军,天理难容啊!”军士一哄而散。太叔知道人心已变,赶紧往鄢邑逃去。想不到庄公早已等在鄢邑。于是赶紧再逃往自己原来的封地共城,关上城门企图顽抗。
庄公和公子吕带兵追到,小小的共城,哪里挡得住两路大军?很快就被攻破。
太叔听说庄公即将到来,一声叹息:“姜氏误我啊!我有何面目再见我大哥呀!”自刎而亡。
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无知的青年,就这样毁于偏爱他的母亲之手。

对子女的爱,难免有参差。打算生二胎的麻麻,以武姜为戒。如果你没有一碗水端平的本事和素质,还是罢了吧……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9 14:55:19 +0800 CST  
颍考叔:假如条文困住你,掰急,解读可以帮你

普希金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曾抚慰过多少历经坎坷者的心,激励过多少饱受磨难者去勇往直前。

今天小编以同样的深情与和婉,在这里献上一首《假如条文困住了你》,希望能对童鞋们有所启发:
假如条文困住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深刻的解读会帮到你!
这首诗的意思是,甭管遇到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找到善于解读的中国人,他定能举重若轻,助你闯关。
不信?请看隐忍、稳重的郑庄公,冲动之下也遇到了魔鬼,经过解读高手颍考叔一语点醒,满血复活,顺利拆招。
话说太叔段自刎身亡,郑庄公抚着段的尸体,大哭了一场,毕竟同胞兄弟。
之后检视了段随身的行装,发现母亲武姜所寄的信还在。就将姜氏的信和截获的太叔回信装在一起,派人飞马送回郑国,让祭足拿给姜氏看,并当即下令将姜氏送出宫,去颍地安置,并发下毒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黄泉是什么?平时听说过的一句话叫“黄泉路上”,就是指灵魂在死后,去到阴曹地府的路上。所以“黄泉”指代的是“地府”。庄公是在愤怒地对母亲发泄:再也不想看到你!除非死后到阴曹地府,母子才会相见。
隐忍几十年的庄公,面对弟弟的尸首、母亲的阴谋,压抑已久的愤懑再也控制不住地爆发了。
姜氏见到两封书信,羞惭得无地自容,自己都觉得无颜再见大儿子,很快收拾行装出了宫门去颍地独居。

郑庄公自共城回到国都,平叛事件最初激起的汹涌怒潮,经过了几天的消化,也已渐渐平息。走进后宫,再也见不到母亲的身影,心中不免凄恻懊悔,长叹一声:“我出于不得已而杀了弟弟,还怎么能忍心再背弃母亲啊?人伦亲情上,我就是个罪人啊!”
却说郑国颍谷,有个叫颍考叔的人,听说了此事,决意要帮郑庄公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与国君素昧平生的平民,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用传统道德观念侧面提醒庄公。
颍考叔找了几头稀有的鸟,以献野味为名,来见庄公。
“这是什么鸟?”庄公问。
“这叫鸮鸟。幼小的时候靠母鸟喂养才得以存活,长大后却反过来吃它的母亲。这是不孝的鸟,所以我把它们抓来食用。”
听了此话,庄公默然不语。
考叔是在间接地告诉庄公:“不孝”乃人间之大不韪,冒犯不得。在庄公本已后悔的基础上,进一步施加了世事人情的舆论压力。
第二步、以身作则,获得认可。拉近距离,奔向主题。
会面中,恰好厨师端出一盆蒸羊肉,庄公于是令人割下羊肩肉,赏给颍考叔吃。考叔借机当面挑好的羊肉,用纸包好,塞进袖子里(古人那种又长又宽的袖子,根本就是随身的收纳袋啊)。
“你这是干嘛呀?”庄公奇怪地问道。
“臣家有老母,而臣的家里又很穷,平日里只能搜寻一些粗糙的野味来给母亲尝个鲜,从来没吃到过这般精致烹饪的美食。
“现在您将美味赐给小臣,可我的老母却沾不到一点光。我一想到我的老母亲,又怎么能咽的下去呢?
“所以,我打算把肉带回去,做成肉羹,让母亲也能尝尝这样的美味。”考叔从容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亲,你就是传说中的孝子啊!”庄公赞罢,凄然长叹。
“主公为什么叹气呀?”
“你有母亲奉养,能够尽一个儿子的孝心。寡人我虽贵为诸侯,这一点反不如你呀!”
“国母姜夫人身体好好的,怎么说没法奉养母亲尽孝呢?”考叔假装不知情。
庄公于是将自己与母亲之间前前后后的恩怨,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考叔:“当日一时冲动,已发下‘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毒誓,如今后悔都来不及了!”
颍考叔用自己的孝行,获得了庄公的赞赏及认可。在那样的气氛下,十分自然地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引导庄公吐露心声。终于可以没有违和感地直奔主题了。

第三步、抛弃寓意,重新解读。咬文嚼字,解决难题。
听了庄公推心置腹的倾诉,考叔当即表示:
“太叔已亡,姜夫人只剩您这一个儿子了,您若再不奉养,与不孝的鸮鸟有什么区别?如果说黄泉之誓无法逾越,我有办法。”
“什么办法?”
“不就是去地府么?往下挖,直到看见地下泉水,不就是黄泉了么?然后在旁边建个地下室,把姜夫人先接到地室中,主公再进入地室与母亲相见,不就行了!这样一点都不违背‘黄泉相见’的誓言啊。”
庄公大喜,当即派人在曲洧牛脾山下,掘地十余丈时,看见泉水涌了出来。顺势在泉水之侧造了间木屋,再架一座长梯通往地面。
一切准备就绪,考叔先去见武姜,委婉地将庄公悔恨之意告诉了姜夫人。武姜又是伤感又是欢喜,跟随考叔预先来到牛脾山地室中。庄公沿着梯子走到地室,进门拜倒在地:
“寤生不孝,求国母恕罪!”
“这一切都是我的罪过,与你没有关系。”
武姜用手扶起庄公,母子抱头大哭......随后,母子一同回转宫中。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掘地见母。

可见“发誓不要紧,只要解读通。”
庄公感念颍考叔成全了他母子亲情,封考叔为郑国大夫。孔子说过“刑不上大夫”,可见“大夫”就是高官了。
看来,解读——善于解读——善于有效地解读,不是一般的有用哦!
小编忽然联想到前些时候,舆论风口浪尖上的那位王大师,那么多人去膜拜他,而且那么多人看上去并不傻,不可能仅靠几招走江湖的戏法就能糊弄住。莫不是王大师便是善于各种解读的高手?
这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2-29 23:58:26 +0800 CST  
当上司惹毛了你,抢他一块奶酪是你发泄的上限。

话说郑庄公搞定了内乱、摆平了后院,终于可以放心地前往周朝尽卿士之职了。这时却传来消息,说周王有意换人担任卿士之职。
原来周平王久不见郑庄公来朝任职,偶尔见到前来朝见的虢公忌父,言谈之间十分相投,于是心血来潮,不假思索就对虢公忌父道:
“郑候父子世代相继占着我朝这个高管职位,如今却有好久不来干活,朕想让你暂时代理一下,亲,千万不要推辞哦。”
发现没?周平王的词典里,缺的就是“深思熟虑”这个词,即兴发挥的状况已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即兴发挥,打了小妈褒姒,结果被赶去姥姥家;第二次即兴发挥,将岐丰之地顺手就送给秦国,造就了周王朝后来的掘墓人——大秦帝国;这一次,既不打算走个程序、又毫不考虑后果,就打算直接更换高管。幸而虢公忌父是个有分寸、知进退的,急忙答道:
“郑候不来,必有他的道理。我要是草率地取代他的职位,郑候将来不仅会怪罪我,还会怪罪大王你。我实在不便接手这个职务。”
虢公忌父再三谢绝,回了自己的本国。

这边郑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加紧驱车来到周朝。当堂行过朝见之礼后,直截了当就对周平王甩了话:
“谢大王的恩典,让我们父子能相继担任周朝这个高管。只是我的才能有限,不堪大任,请让我辞去卿士职务,回自己本国,以便保住我做臣子的节操。”
我们之前看到的郑庄公,是一个十分克制、隐忍的形象,而出现在周王的朝堂上,却是如此的咄咄逼人。可见处理家庭矛盾比处理职场矛盾复杂得多呀!
周平王没能留住虢公,现在听到郑庄公这样一说,于是也假惺惺道:
“亲好久不来上任,朕好生记挂你呦。今日终于见到你,真是如鱼得水啊,亲怎么可以辞职涅?”
“我在国内处理弟弟的政变,所以好久没能前来就职。如今国内初步搞定,就不分昼夜地赶来。可一路上却听得传闻,说大王要将政务交给虢公。我的才能确实万分不及虢公,哪敢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得罪大王呢?”庄公毫不客气地说道。
听到这里,平王禁不住面红耳赤,只得勉强说道:
“朕也知道你铁定国内有事拖住了,我不过想让虢公暂时代理几日,等待你的到来而已。虢公再三推辞,我也由着他回国了。亲何必再生猜忌呢?”
“政权是大王的政权,不是我郑国的。人事权自然由大王掌控。虢公才能超群,正堪大用,我理当空出职位。不然的话,别人还以为我贪恋权势,不知进退呢。望大王明察!”庄公不依不饶。
“爱卿父子世代都于周朝有大功,所以相继担任这样的要职。四十多年来,周朝与郑国始终君臣相得,玩得很愉快么。可现在亲却对我产生了猜忌,叫朕情何以堪呐?你要实在不相信我,就叫太子狐去你郑国当人质,怎么样?”
平王被逼到墙角,思维就更混乱了,什么天子的尊严,什么君臣的礼数,都顾不上了,居然主动提出让儿子给臣子做人质。庄公到是连称不敢:“哪有天子向臣下委派人质的道理?!”
后来经朝中大臣七嘴八舌一番议论,最终决定:周朝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周太子狐去郑国,郑世子忽来周朝。说是这样既避免了君臣相互猜忌,又保全了上下君臣的感情。
小编严重相信满朝文武智商都不弱,但居然一致通过这样一个奇葩的决定,也是醉了。只能说明一点:周朝实无一个敢舍己为国、仗义直言的大臣。

这一次的君臣交质,标志着王室地位的彻底沦陷。同时为后来的周郑的君臣相处,埋下了隐患。
主要是周平王没机会听到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文献。他始终没有长进,不能提升领导水平!
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后驾崩。太子狐从郑国赶回来继位,却因自己没能在父亲病榻前伺候尽孝而悲痛过度,刚到达周朝就死了。太子狐的儿子林继位,这就是周桓王。
桓王认为父亲若不是在郑国当人质,也不至于自责过度而死,因此十分伤感。再加上看到郑庄公长久把持朝政,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所以私下和王室宗亲周公黑肩商议,说:郑国曾将父亲当人质,内心对自己肯定更加轻视,不如撤了他的职。
周公黑肩担心贸然卸了庄公的职务,以他的为人,必有骄横跋扈之举。可桓王固执己见,第二天早朝,果断让郑庄公下了岗。BOSS要炒你鱿鱼,你除了故作不屑地回一句“没关系”,还能说什么呢?
郑庄公忿忿地离开周朝回国。世子忽率领众官员出城迎接,纷纷惊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庄公将桓王不再任用的情况述说了一遍,人人都觉愤愤不平。
“打吧!他不仁,我不义,杀入都城,废了昏君,另立明君。让天下诸侯不敢小瞧我们郑国,霸业可成!”大夫高渠弥慷慨陈词。
“不可呀不可!”颍考叔摆着手,“君臣好比母子,怎么能与君王为仇呢?还是隐忍个一年,待下次入朝觐见之日,大王必定心生悔意。主公不能因一时之忿,伤几世以来的君臣大义啊。”
这时候大夫祭足站了出来——之前我们已初步见识过此人的智慧和见识。他说:“我看两位的说法可以兼而用之。让我带兵直抵周朝边境,借口今年遭灾缺粮,直接抢收温、洛边境的粮食。假如周王派人谴责我们,我们就有发起战争的理由了。如果他不怪罪,那时主公再入朝觐见也不晚。”

什么叫差距?可进可退,战术上、道义上都足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与鲁莽的武夫、迂腐的文人之间的差距。
抢奶酪行动开始了。祭足先带兵来到温、洛地头,向那里的官员宣布:我国遭自然灾害了,现在缺粮。向温大夫开口索取粮食千锺。温大夫自然不肯,说根本没接到这样的王命啊。
祭足也不争辩,把手一挥:“现在刚好是大麦、小麦成熟的季节,足以补充我们的短缺。我们自己就可收割,没必要求你!”
郑国兵士纷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镰刀,分头将温地田中大小麦全部割去,满载而归。祭足亲自领着精兵,往来接应割麦的兵士。温大夫知道郑兵强盛,根本不敢与之发生正面争执。
祭足在周朝边界上驻兵三个多月,而后再巡视到成周这个地方。当时正值初秋的七月中旬,只见田里的早稻已经熟了,祭足就吩咐一部分军士假扮成商人,将货车埋伏在各村落里,等到半夜三更时分,一齐潜入田中,将早稻全部收割了,五更时分集合收工。成周效外的稻子全被收割一空。等到当地守将发觉,点兵出城时,郑兵早已远去。

温和成周两地的官员急忙上书到国都洛邑,将郑兵盗取禾麦之事报告给桓王。桓王大怒,立即便要兴兵讨伐郑国。周公黑肩赶紧劝道:
“郑国祭足虽然盗取了禾麦,但这些毕竟是边境地方发生的小纠纷,郑庄公未必知情。因为这样的小摩擦而伤了周郑几代的血缘亲情(周王和郑君的先祖本是至亲同宗),不合适,得不偿失啊。郑国国君一旦知道臣下盗取禾麦的事,如果他心中不安,必然会主动前来谢罪修好的。”
周桓王觉得黑肩说得有道理,就没再计较。郑庄公见周王宽容大度,一点责备自己的意思都没有,果然内心愧疚不安起来,于是确定了按期去周朝觐见的计划。
周王室的地位虽然每况愈下,但传统观念中的君君臣臣纲纪约束力毕竟还在。所以,即便君主亏待了你,点到为止,不为已甚,可进可退,还是做臣子的明智选择。

即使在职场,这也是一种借鉴吧。抢他一块奶酪以示小惩,嘻嘻,足矣!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02 16:31:20 +0800 CST  
大军压境,CEO一招化解四两拨千斤。必须的!

四两拨千斤,从物理学概念上讲,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形(欢迎理科生探讨):
1、利用杠杆效应;2、施加外力改变原作用力轨迹;3、改变受力介质予以化解。
商场如战场,创业似谋国。甭管创业初期还是经营中期,难免遇到来自外部的挑战和打击,这种时刻,别慌!判断形势,见招拆招。有些时候,只须卖他个好儿,就OK了。且看州吁纠集鲁、宋、陈、蔡共同伐郑,面对五国强兵压境,郑庄公是如何做到四两拨千斤、一招化解危机于无形的。
话说郑庄公正在和群臣商议去周王室朝见之事,意外接到卫国使臣送来的卫桓公的讣告,追问之下得知是公子州吁弑了国君卫桓公。
“麻烦来了,我们国家将要遭到攻击了!”庄公顿足长叹。
“主公为什么这么说呀?”大臣们惊诧莫名。
“州吁一向喜好弄兵,如今靠谋杀国君而篡权上位,肯定会借军威来树立自己的声望。郑国和卫国以前发生过摩擦,他很有可能首先拿郑国试刀,我们必须有所准备啊。”
能从不相干的事件中,敏锐预见潜在的危机。难怪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一代枭雄啊!

原来卫庄公夫人长子叫完,另外还有个宫女生的儿子叫州吁。公子州吁暴戾好武,但卫庄公却十分溺爱这个儿子,养成他为所欲为的性格。
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过卫庄公:若是打算传位给州吁,就直接立他为世子。不然的话,就该用道义约束他,才能避免州吁骄奢任性,将来可能给国家带来的祸患。可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却与州吁十分亲近,经常一同驾车出游、打猎,骚扰居民。石碏为此曾抽了石厚五十鞭,并将他锁在空屋子里,不许出入。结果石厚偷偷翻墙逃出家门,直接住到了州吁家中,再没回家。这一来,石碏也就毫无办法了。
卫庄公死后,公子完继位,这就是卫桓公。桓公生性懦弱,石碏料到他不能有什么作为,也心灰意懒,告老回家,不再参与朝政了。
州吁见最有人望的老大夫石碏都退休了,更加肆无忌惮,加紧与石厚商议篡位夺权的阴谋。恰好此时周平王的讣告送到,诸侯理当前往周朝吊唁,卫桓公也做了赴周的准备。石厚马上对州吁说道:
“大事可成了!主公明天去周朝,你就在西门外设席为他践行,预先埋伏下五百兵士。酒过数巡,趁其不备用短剑直接刺杀他。其余随从谁敢反抗,当即斩首。诸侯大位唾手可得。”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没有任何悬念,州吁弑君成功,对外声称桓公暴病而亡。于是州吁代立为卫国国君,拜石厚为上大夫。

州吁即位三日后,就听闻外界纷纷传说他弑兄之事,毕竟纸包不住火,一时舆论沸沸扬扬。于是找石厚商议,想办法平息国内物议。
“转移视线,打邻国以立威,来震慑国人。“州吁打定主意,”可是,打谁呢?”
“邻国与我们都没什么过节呀。只有郑国,好多年前为缉拿逃到我国的叛逆,曾攻伐我国,先君认错后才避免了一场战事。这是我国的奇耻大辱,主公若想用兵,非拿郑国开刀不可。”
(郑庄公的预见真是丝毫不爽啊!)
“齐国和郑国最近结盟,我若伐郑,齐国必来相救,我们哪打得过两个国家呀?”州吁忐忑地说道。
“与王室异姓的诸侯国中,宋公爵位最大。王室同姓诸侯国中,鲁候是大王叔父,地位最尊贵。主公伐郑,就该联络这两个国家,请他们出兵相助,再加上陈、蔡两国的军队,五国一同出兵,何愁不胜?”
“陈、蔡是小国,一向顺从周王。郑国和周朝新近发生龃龉,这两国一定也听说了,叫上他们伐郑不是问题。可宋、鲁这样的大国,怎么强求得了呢?”州吁疑惑不解。
“主公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石厚胸有成竹道,”以前宋穆公的爵位是他哥传给他的,所以他死之前想报答哥哥,就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冯,而传给了哥哥的儿子与夷。公子冯既抱怨父亲又嫉恨与夷,就逃亡到了郑国。郑庄公接纳了他,还常有起兵伐宋、想为公子冯夺回与夷君位的打算。现在我们去联合宋国伐郑,正中与夷下怀啊。
“而鲁国呢,国君懦弱,国家大事都在公子翚掌控中。公子翚兵权在手,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我们只要重金贿赂公子翚,肯定能让鲁兵出动。”
一切就这样如期进行。宋国公爵最尊贵,被推举为五国盟主,石厚为先锋,州吁也亲自带兵殿后。五国的兵车齐齐开到,兵临城下,将郑国东门围了个水泄不通。

郑庄公立即召集群臣开会讨论,有的说要出战,有的说要议和,意见不一。
“各位所言都不是好办法。”庄公从容笑道,“州吁刚刚篡位,不得人心,所以才拿多年前的旧账来说事儿,向四国借兵,不过是想耍个威风来压服民众罢了。
“鲁国公子翚是贪图卫国的贿赂,出兵并非出自鲁国国君本意。陈、蔡两国与郑国也没有仇,所以这三国并没有强烈的征战愿望。
“只有宋国,因为忌惮在郑国的公子冯,他才是真心实意协助卫国来征伐我国的。
“我现将公子冯送去长葛,宋兵必定就会离去。再由公子吕带五百步兵,出东门单挑卫兵,而后诈败而回。这一来,州吁也算一战而胜了,他立威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卫国国内局势未定,哪能拖延战事、久留军中?肯定会速速回国。
“我听说卫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用多久,卫国必生内变。州吁他自顾不暇,还怎么能害到我呢?”
庄公当即派大夫带兵,护送公子冯去长葛。然后派人对宋国道:“公子冯为逃死罪来到我国,我们只是不忍心诛杀他。如今已罚他去长葛认罪,请您自行处置吧。”宋殇公果然带兵离开,围攻长葛去了。
蔡、陈、鲁三国见宋兵离去,也都有了懈怠归国之意。正值此时,忽然来报郑国公子吕出东门,单挑卫国作战,于是这三国各个登上军营壁垒,袖手观战。
这边石厚当即领兵与公子吕交锋,来回没打几个回合,公子吕就倒拖画戟而走。石厚直追到东门,城门内郑国军士早将公子吕接应进去。石厚趁机将郑国东门外禾稻全部收割,犒劳兵士,而后传下令去:班师回国。
底下将领十分奇怪:“初战告捷,正该乘胜进击啊,怎么就退兵了呢?”州吁同样疑惑不解,问石厚到底什么意思。石厚悄悄对州吁道:
“郑兵一向强盛,他们的国君曾世代担任王朝卿士。现在被我们打败,也足以立威了。主公你初立为君,国内大局未定,要是在国外耽搁久了,只怕国内有变呐。”
州吁如梦初醒,连连称是。鲁、陈、蔡三国这时也借着祝贺,纷纷提出就此班师回国。于是五国合围郑国之势顷刻解散。
州吁和石厚洋洋得意,下令三军齐唱凯歌,一路耀武扬威回国去了。

瞧,五国联盟!五路大军啊!
没有任何外援,郑国就公子吕带几个人出东门走了几步,又假意让卫国将士追了一段路程(充其量田径赛里中长跑的距离),再给围观的几个国家制造个礼节性叫好的机会,最后令州吁、石厚达到了露脸的预期目的。
面对强敌,郑国未损一兵一将,解五国合围于举手之间。这全凭郑庄公高超的战略智谋与四两拨千斤的深厚功力呀!
大军压境,蓄势一击的”千斤“之力竟如泥牛入海,被化解于无形。难怪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太看得上眼的毛泽东,却盛赞郑庄公“很厉害”,“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现代驰骋商场、逐鹿中原的CEO们,是不是都应该学学这样的“斗争策略”呀?

文章结尾,小编忍不住要议一下与本节宗旨无关的宋国那点子事儿。你说这宋穆公他哥,临终将大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儿子,而后宋穆公临终又将君位传给哥哥的儿子,而不给自己的儿子。在古代,这哥俩叫“友悌”,貌似感人的一段兄弟友爱,实则糊涂透顶。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约定俗成,中国历来的传统就是”子承父业“。大家自觉遵守规则将避免许多冲突和矛盾。而无端改变规则,轻则违和,重则危机四伏!
宋穆公,还有你哥,你俩以为你们留下了相亲相爱的佳话吗?错!你们造成了后人的思想混乱,究竟应该子承父业,还是兄终弟及?你们的子孙甭管怎么做都是个错,永远有子孙觉得憋屈,永远有人觊觎权位,后宫永远充满了危机和杀气。你俩这是为后代树立了友爱的标杆吗?恰恰相反,你们开启了宗室子孙人人自危、兄弟阋墙的祸端,更严重的是给国家带来了无尽内乱和灾难。
友爱有多种方式,何必让位呢?自古中国男人们喜欢搞性别歧视,把个不顾大局、不识大体的小仁小爱称作“妇人之仁”,小编感觉宋穆公和他哥正是这样的俩“妇人”。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04 15:48:48 +0800 CST  
为官为商,位高权重者厉害还是德高望重者厉害?【夹叙夹议说东周9】

什么叫重臣?小编以为有两种:一种是位高权重之臣,一种是德高望重之臣。那么是权重者厉害,还是望重者厉害呢?小编认为这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了。
短视者肯定会说“权重”厉害,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择手段往上爬了。但今天的故事要告诉你的是:在某些关键时刻,“望重”的号召力和说服力,你见还是不见,它都在那儿,不容抗拒。
在当时的卫国,石厚无疑就是那位高权重之臣,而他的父亲石碏就是那德高望重之臣。

话说州吁、石厚伐郑凯旋归来,发现国人依旧不亲附,民心还是不和谐,“肿么办?”州吁一筹莫展。
石厚再生一计:“我爸以前官拜上卿,向来为国人所信服。主公您若重新启用他,请他共同管理国政,国君大位一定就能坐稳了。”
州吁依言而行,送去重金,请石碏入朝议事。石碏假托病重,坚持不肯接受。
“你爸不肯来,我去你家找他,好不好?”州吁问石厚。
“即便您亲自去,也未必见得到他哦。”石厚摇着头,“还是我以国君使命的名义回家向他征询意见吧。”
于是石厚回到家中,向父亲致以新君滔滔不绝的仰慕之情。石碏问道:“新君召见我,是什么用意呢?”
石厚道:“为的是国内人心不和,担心大位不稳,想请父亲出个主意。”
“诸侯国君即位,一般以得到王朝的授命为正统。新的国君如果能觐见周朝,得到周王的赏赐以装饰礼服车座,奉王命而成为国君,那国人还有什么可不服的?”石碏果然给出了意见。
“这主意太好了。可无缘无故去周朝,周王肯定会生疑,还是要有人预先在大王那里疏通一下才好。”
“如今陈侯对周王十分忠顺,朝见、供奉从不欠缺,大王非常宠爱他呢。”石碏不动声色地说,“我国与陈国一向亲善,近来又有借兵相助的情谊。如果新君亲自去陈国,请求陈侯向周王说个情,然后再去觐见大王,这事儿不难吧?”
石厚赶紧将父亲的话告诉州吁。州吁大喜过望,当即备下重礼,由上大夫石厚护驾,往陈国进发。

石碏与陈国的大夫子针向来友情深厚。他割开手指写下血书,秘密派人直接送给子针,托他呈给陈桓公。信中言明:州吁弑君,逆子石厚助纣为虐,不除此二人,天下乱臣贼子将层出不穷。自己年迈,能力不够,有负先君。现在这两个逆贼一同来到贵国,全都出自我的安排。希望贵国能将他们逮捕正法,那将不仅仅是卫国的大幸,也是天下的大幸!
陈国君臣经过一番计议,商定了捉拿州吁的计划。在州吁君臣到达陈国的第二天,当即在陈国太庙会见时,一举拿下。并当场宣读石碏来信,卫国随从方才知道一切都是石碏的主谋,只不过借陈国之手行动而已。众人一致认为天理昭然,心服口服。
陈桓公当即就要将他二人诛杀,以明正典刑,一旁的大臣纷纷劝阻,说石厚乃是石碏的亲儿子,现在还不知道石碏内心是怎么考虑的。不如让卫国自己处理叛逆,这样将来才不至于产生龃龉。于是将州吁和石厚分开关押,派人连夜去卫国,直接送信给石碏。

列位可看一下这位成熟稳健、刚直不阿的老臣是怎么做的。
石碏自从告老退休在家后,足不出户。作为一个先朝的重臣,这既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避嫌,更是洁身自好、襟怀坦荡的一种表现。
如今接到报信,说陈侯有使命送到,他当即令人备车,同时遍请各位大臣到朝堂相见。大臣们都对久不出山的老大夫此举十分吃惊。
石碏亲自来到朝中,聚集百官之后,这才将陈侯的书信当众打开观看,知道了州吁、石厚被擒,等待卫国自行议罪的状况,公开征询百官意见。
大臣们众口一词:这是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全凭国老做主!
至此,石碏当仁不让,安排官员前往陈国处置叛逆。这时各位大夫顾念石厚乃石碏的亲儿子,纷纷为他开脱道:“州吁予以正法,石厚是从犯,可从轻处理。”
石碏大怒道:“你们是要怀疑我徇私吗?我就自己走一趟,亲手杀了他。”一个家臣劝住了石碏:“国老不必发怒,这件事由我代劳吧。”

就这样,卫国大臣前往陈国,感谢陈国帮助除乱,然后将州吁和石厚分别押赴刑场就地正法。同时,将卫国逃亡国外的另一位公子晋迎接回国,重新为屈死的卫桓公发丧。公子晋即位为卫宣公,尊石碏为国老,世袭国卿之位。
左丘明修史中,称赞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大义灭亲”的成语,就出于此。

德高望重的老臣登高一呼,就一举终结了位高权重的奸臣的政治生命,乃至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可见春风得意一时,未必春风得意一世。仕途有风险,民心不可轻啊!
在官,关乎韬略和民意;在商,关乎智商和顾客。道理是一样的吧?这正应了唐太宗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箴言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输入下图链接可进入本头条号,欢迎关注!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06 19:23:07 +0800 CST  
学问啊!一鼻子灰如何装成美容的铂金粉?【夹叙夹议说东周10】

装,如今已演化为一个贬义词。可是今天,小编要告诉你的是:装,如果仅仅装出个Bigger,还是只能列入负面评级。唯有化腐朽为神奇装出水平,那人类就阻止不了你进入AAA评级了!
不过,将一种令人不屑的雕虫小技,练成炉火纯青的武林绝技,那是需要智慧和功夫滴。且看祭足是如何将碰了一鼻子的灰,“装”成令人惊艳的纳米级美容铂金粉的。

却说郑庄公见五国大军解围而去,正打算派人去打探长葛的消息,却在这时得到公子冯从长葛逃回来的报告。庄公急忙将他召来询问,公子冯哭诉道:“长葛城池已被宋兵打破并占据,我只身逃命到此,请求君候庇护!”庄公连连抚慰,叫公子冯仍旧居住在原来的公馆内,并在生活上加倍优待。
没过多久,又传来了州吁被杀、卫国重立新君的消息。庄公便召集群臣道:“州吁之前对我国的侵犯,与卫国新的国君无关。但是当时主兵伐郑的五国盟主是宋国。寡人必须第一个讨伐他!”
报复,有时候不一定意味着小器。而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不是好欺负的。告诫共同出现在中原这个大舞台上的每个诸侯国:犯我之前,请三思!

“之前五国是联合伐郑,现在我们如果伐宋,其他四国肯定会忧惧,这就会促成他们联合救宋,我们的行动就没了胜算。”老成谋国大臣祭足侃侃而言,“我们现在不如先派人去陈国建立友好关系,再用利益与鲁国结成合作伙伴。如果鲁、陈两国搞定了,宋国就势单力孤了。”
庄公果断采纳了祭足的建议,立即派使臣前往陈国缔结友好关系,不料陈侯表示:”我是拒绝的。“

陈国的公子佗劝陈桓公道:“与邻国亲善,对我国十分有利。郑国主动示好,我们不该拒人千里呀。”
陈桓公道:“郑君十分狡诈,哪能轻信呢?若不是有诈,宋和卫都是大国,怎么没听说郑国与他们讲和呀,为什么首先找上我们?这一定是郑国在使离间计。何况我们曾经随宋国伐郑,如今若是与郑国和好,宋国肯定会恼怒。得到郑国而失去宋国,有什么合算呢?”
就这样,陈桓公连郑国使者的面都不肯见,断然回绝了郑国的示好。陈桓公不傻呦!
这一来,郑庄公怒了:“陈国倚仗的不就是宋国么。卫国内乱初定,自顾不暇,哪顾得上帮别人?等我搞定鲁国,马上联合齐国、鲁国的军队,先报宋国的一箭之仇,然后就去打陈国。肯定势如破竹!”
“不不不,”祭足连忙劝阻,“郑国强而陈国弱,由强大的我方主动表示友好,陈国肯定怀疑我们使离间计,所以才不接受。我们可以派人乘其不备,入侵陈国边境,肯定大有斩获。而后借机派能言善辩之人,把俘获的人和物再归还陈国,这就表明了我们的示好是真心的,他们一定会欣然接受了。摆平陈国之后,再从容计议伐宋更为妥当。”
庄公当即拍板:“好!”
郑国按既定方针办。当陈桓公听到边境被侵遭劫的消息,自然惊呆了,正要召集群臣开会,忽然又来人报告:“郑国使臣颍考叔带国书在朝门外求见,并纳还所有俘获的人与物。”

“郑国这是几个意思?”陈桓公连忙问公子佗。
“这是郑国诚心实意向我们示好,万万不可再拒绝了。”
桓公于是接见了颍考叔,颍考叔向桓公解释这一切都是边境小官吏妄议朝政、胡乱猜疑导致的误会,现奉国君之命交还俘获并谢罪致歉。于是,会见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会见结束后,陈国按国际礼节,派公子佗回访郑国。陈郑两国从此开启了睦邻友好关系。
瞧,搞政治的,都黑着呢。
郑庄公对祭足道:“陈国已然搞定了,接下来该怎样伐宋呢?”
“宋国爵位尊贵、国家强大,周王朝尚且以VIP贵宾礼对待他,不可草率讨伐呀。”祭足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之前不是打算朝觐周王吗?因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耽搁至今。现在应该先入周,觐见大王。然后就可对外假称奉周王之命讨伐宋国,以此号召齐国、鲁国,联合伐宋。兵出有名,万无不胜之理。”
郑庄公大喜道:“亲,你的项目计划,真可谓天衣无缝啊。”
当时周桓王即位刚满三年。郑庄公令世子忽监国,自己就和祭足一起来到周朝,觐见周王。
去时正值冬十一月初一,恰是诸侯陆续前来朝贺的时间段。周公黑肩就劝周王礼遇郑国,以便鼓励各诸侯国尊王守礼。周桓王一向不喜欢郑庄公,又想起之前侵夺麦禾之事,怒气冲冲,就故意问庄公:“你们今年收成怎么样?”
庄公回答:“托大王的福,水旱不侵,年成极好。”
“幸亏年成好!这么说温地的麦子、成周的稻禾,朕可以留着自己吃了咯。”周桓王毫不掩饰地讥讽着。

庄公见桓王说话很不客气,当下闭嘴,什么也不说了,告辞退出朝门。桓王既不照礼设宴款待,也不按例馈赠礼品,只派人送了十车小米给郑国,并丢给郑庄公一句话:“那,这些算作给你备战备荒的资助啦。”
郑庄公乘兴而来,却碰此一鼻子灰,懊悔不已,对祭足道:“大夫你劝寡人入朝,现在周王如此怠慢,口出怨言,还用这些个杂粮小米嘲讽我。我要退给他,怎么说才好?”
祭足回答:“诸侯所以看重郑国,是因为我国世代为王朝卿士,经常在周王左右啊。王者所赐,不论厚薄,都叫天宠。主公如果推辞不收,就是挑明了对周朝的不满。郑国一旦失去周朝的欢心,还凭什么被诸侯敬重呢?”
君臣正议论间,忽然来报周公黑肩到访,并以私人名义赠送彩缎两车。宾主座谈,黑肩言语之间,十分的殷勤、友善。坐了很久才告辞离去。
庄公问祭足道:“周公这是什么意思?”
祭足答道:“周王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沱,次子叫克。周王宠爱次子,嘱咐周公辅佐他。王室将来必定会发生夺嫡的阴谋。所以周公今日向我国预先示好,以备将来作为外援。主公收了他的绸缎,正有用处。”
“这有什么用?”
“郑国前来朝见周王,已是尽人所知。我们现在就将周公赠送的彩绸,分放在十车小米上面,外面用漂亮的布覆盖着,离开都城之日,就对外宣称这是‘王赐’。再加上彤弓弧矢(天子以前赐给郑国的,是行使征伐权的象征),假说宋公长久不对周王朝贡,主公亲奉王命率兵讨伐。以此号召列国,责令各国共同出兵,胆敢不响应者,就是违抗王命。将此高调宣传出去,诸侯必然相信并跟从我们。宋国即便是大国,他又怎能抵挡奉王命讨伐的大军呢!”
庄公情不自禁地拍着祭足肩膀说道:“爱卿你太聪明了!寡人全听你的。”

郑庄公出了周朝边境后,借十车假彩缎、实小米的赠品一路夸耀,宣称奉王命伐宋,竭力传播宋公不按臣子礼法尊奉周王的罪名,闻者无不当真。为伐宋做好了舆论上、道义上、程序上的一切准备。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郑国君臣可谓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高手,十车不值一哂的杂粮,被巧妙地装饰成价值不菲的十车彩缎,并以此向诸侯国昭示周朝对郑国依然恩宠有加,再显摆一下祖先立功赢得的彤弓弧矢,宣称奉王命讨伐,谁还会怀疑呢?
何况宋国本有致命原罪: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分封宗亲子弟和功臣为各诸侯国国君,唯有宋国例外。当时周武王为表示宅心仁厚,将商朝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为宋国国君,给了最高的公爵爵位。所以宋国事实上是被灭掉的商朝后裔。
因此宋国对周王朝有些不恭敬,情理上容易理解。周王朝因宋国无礼而征伐,同样也容易叫人信服。宋国就这样被郑国装进去并动弹不得了。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08 17:29:08 +0800 CST  
红颜薄命只为三八后人群里被那厮多看了一眼【夹叙夹议说东周11】

今天是妇女节。既是为女性特设的节日,必定是因为以往女性有太多的苦和冤,需要申张和强调。所以,妇女节不是为男女平等而设,而是因为男女忒不平等才制定的。
在万恶的旧社会,一个女子未嫁前,倘若家里穷,虽不是她败的,却会被爹妈骂做“赔钱货”。出嫁后,倘若丈夫英年早逝,虽不是她害的,却会被公婆骂做“扫帚星”。倘若丈夫不争气,破了产、亡了国,只能主内而完全不能主外的女人,却被举世骂做“祸水”……
光棍节定在双11,这容易理解。那妇女节为什么定在三八呢?小编也琢磨过好多次,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观古往今来,红颜八成薄命,八成遭歧视,八成有苦难言有冤难申。所以小编YY:“三八”就是这么来的。

说多了都是泪啊,掰提了,还是听故事吧。今天的故事里就有这样一个薄命红颜、朝廷命妇,只因三八节后,在人群中被那厮多看了一眼,竟导致家破人亡,以至国君被弑和国家改朝换代。
话说郑庄公自周朝回国,一路宣扬王命伐宋,并纠集齐国、鲁国共同杀奔宋国。
宋殇公听说三国大军已入境,惊得面如土色,紧急召见司马孔父嘉商议。孔父嘉得知郑庄公亲自带兵攻宋,料定郑国内必定空虚。于是与宋殇公商定,自己亲自带兵偷袭郑国,以期达到攻敌必救的目的,这样宋国之围自然就解了。
本是个好主意,可孔父嘉在出其不意攻郑得手后,居然意气用事,不速速回国,却在回国的路上与一个小诸侯国戴国置气,不灭戴国誓不罢休了——这纯属逻辑混乱,忘了自己此行的终极目标而旁生枝节,你以为你在逛街扫货呐?!
阿庆嫂(孔父嘉)与沙奶奶(戴国)打起来了,不料却被弃宋而返回来自救的郑庄公捡了个便宜:郑庄公假意要帮戴国,骗开了戴国的城门,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小小戴国。
孔父嘉眼见即将到手的戴城,白白被郑庄公占了,肺都气炸了。不计后果与郑军决战,结果输到只剩裤衩:大将阵亡,车乘马匹全部被缴,只有二十几人随孔父嘉徒步仓皇逃回宋国。

宋殇公与夷,自叔父传位给他以来,屡屡用兵,单与郑国之间的征伐,已是三次了,起因全为堂兄公子冯逃亡在郑,忌惮公子冯会回国夺位,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国太宰华督因向来与公子冯交好,见殇公死缠郑国、征伐不休,嘴上不敢劝阻,心里着实气恼。而孔父嘉恰恰是主张用兵且亲自带兵的主将,华督内心怎能不怨怼他?所以总琢磨着找个借口结果了他,但孔父嘉是宋殇公重用之人,又掌着兵权,因此一直没敢下手。
可自从这次伐戴失败,全军覆没,孔父嘉却只身逃回,宋国军民开始抱怨了,尤其是阵亡将士家属恨意难平。华督于是趁机派人四处散布流言了,说国家屡次用兵,都是孔父嘉的主意。百姓听了信以为真,民愤所在,全指向孔父嘉。这正中华督下怀。
孔父嘉的妻子魏氏,生的美艳万方,举世无双。华督早就听闻魏氏美名,却恨不能一见。
原来在古代,女子一般都拘守家中,连倚在门口看看街景(俗称“站门子”)都会被视为没有教养,缺少妇德。贵族、大户人家的女子,更讲究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像潘金莲那样,因小区没有围墙而失手掉了叉杆、砸了过路西门庆的头这等小概率事件,也仅限于小门小户人家。有道是:侯门一入深似海。孔父嘉作为宋国高官,他的夫人自然更是轻易不会走出深宅大院的。
然而,古代女子名正言顺出门的日子还是有的,一年至少两次:一次叫上元节观灯,就是我们现在的元宵节晚上,可以随家人出门看花灯、猜灯谜;另一次就是清明时节的扫墓踏青。
这不,三八之后就是清明,魏氏挑这个时间段回娘家小住了几日,并随娘家人去郊外扫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细柳如烟,花色似锦,正是名门仕女踏青的好时节。魏氏在车中忍不住揭起帘子,偷偷观赏外面的春色美景。不料恰逢华督也来郊外游玩,偶然相遇,惊为天人,多方打听才知道正是孔司马的家眷。华督从此日思夜想,魂不守舍。“若是能与这样的美女相守下半世,此生足矣!可是除非杀了她的亲夫,否则怎可能得到她?!”华督每想到此,谋杀孔父嘉的心思就更加坚定。
时值周桓王十年,春蒐(春季围猎)日期将至,孔父嘉于是检阅兵马车乘,号令颇严。华督见机又派心腹去军中散布谣言,说司马(孔父嘉)又要起兵伐郑了,昨天与太宰(华督)开会已确定方案,所以最近治军甚严。
军士听了,人人惊惶不安,三五成群来到太宰门上诉苦,请求华督向国君进言,体恤百姓,勿再穷兵黩武。华督故意将大门紧闭,只派一个看门人从门缝中用好话安慰大家。军士们求见心切,人渐渐越聚越多,好多人甚至带着兵器。
军士们聚在门外,看看天色已晚,始终见不到太宰,不觉躁动起来,有人开始高声呐喊。古话说得好:聚人易,散人难。老谋深算的华督知道时机已到、军心已变,于是披戴盔甲、佩上利剑,传令开门。示意军士们立定,不得喧哗,自己当门而立,向大家说道:“孔司马主张用兵,祸国殃民。主公对他偏听偏信,不接受我的谏劝。三天之内,军队又要大举伐郑啦。宋国的百姓何其无辜,要受此连累!”
一番话说得众军士激愤难捺 ,“杀呀!”众人举起兵器。
“尔等不可鲁莽,若被司马听到了,上奏主公,性命难保啊!”华督假惺惺地劝阻。
“我们父子亲戚,连年出征,已然死亡过半。如今又要大举征伐,那郑国兵强将勇,哪里打得过他?反正是个死,不如杀了此贼,与民除害,也是死而无怨了!”军士纷纷喧嚷。
“可是,投鼠忌器。孔司马虽然险恶,却是主公的宠臣啊,此事万不可行!”华督进一步激将。
“只要太宰肯为我们作主,即便是那个无道的昏君,我们也不怕!”军士们一边嚷嚷,一边拉住华督的袍袖不放。
众人积蓄已久的情绪顿时被煽动起来,肾上腺素快速走高,很快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车舆被拉了出来,华督被众人簇拥上车,一路呼啸着,直奔孔府而去。

到了门前,军士们将宅邸团团围住,华督吩咐道:“不要声张,我来敲门,而后见机行事。”
这时已是黄昏将尽,孔父嘉在内屋饮酒,听得外面敲门声急,便派人查问。只听外面说道:“华太宰亲自上门,有要事相商。”孔父嘉赶忙出来迎接,刚刚打开大门,只听外边一声呐喊,军士蜂拥而入。孔父嘉未及转身,人头就落了地。华督带着心腹,直奔内室,抢了魏氏就登车而去。魏氏心知家门罹难,在车中自缢,等车到华府,已然气绝。
可怜一个无辜女子,既没有行为放荡行潘金莲勾搭之事,也没有缺德造孽学孙二娘做人肉馒头,仅仅是因为美貌,仅仅是因为在踏青的人群中,被一个卑劣小人多看了一眼,竟遭此劫难。
这里众军士乘机将孔府财物劫掠一空。孔父嘉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被家中仆人抱着逃往鲁国。后来就以“孔”为姓氏。后来的孔子孔圣人就是他的六世子孙。

再说宋殇公听说司马被杀,顿时手足无措。又听说华督是和叛军一起去的,当即大怒,派人召唤华督,要治他的罪。华督称病不去。
于是宋殇公传令驾车,要亲自吊唁孔父嘉。华督听说后,急忙召来军中小官吏说:“主公宠幸司马,你们是知道的。你们擅自杀了司马,怎么可能不受制裁呢?先君穆公舍弃了自己的儿子而传位于主公,主公却以怨报德,任用司马,无休止地讨伐郑国。现在司马被杀,说明天理昭彰啊。不如干脆行大事,迎立先君之子公子冯为君,这一来不就转祸为福了?”
小军官一听言之有理,于是安排人埋伏在孔府门内,宋殇公刚进府门,众军士一拥而上......就这样,宋殇公死于乱军之手。华督于是派人往郑国报丧,同时迎接公子冯回国。
郑庄公接到报信,欢欢喜喜地准备法驾,送公子冯回国即位。公子冯临行前,流着泪拜倒在地,说道:“我能活到今天,全靠您的庇护。回国后,我宋国世世代代将以臣事郑,绝不敢有二心。”
公子冯回国即位,这就是宋庄公。
唉,这令我想起某亲王,可惜他没有等到回国重掌政权的那一天,只能以中国人民老朋友的身份,死在异国他乡。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08 19:24:15 +0800 CST  
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企业之间呢?【夹叙夹议说东周12】

英国外相哈默斯顿说过:“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也被英国首相丘吉尔引用过。

小编对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横向的扩展诠释:这句话定义了所有非个体之间的外交关系,即集体与集体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集体,包括国家、地区、企业、社团,以至于家族和家庭。
所以,江湖义气,那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感性行为,不符合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理性选择。在一个集体面前,请别拿“仗义”说事儿!比如美国与日本百年来的恩恩和怨怨,比如美团与大众点评从相杀到相爱,比如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些个事儿……
话说郑国因伐宋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均得到了齐国和鲁国的积极配合,所以郑庄公在对外军事行动大获全胜之后,分别派遣两队使臣,带上礼品前往齐、鲁二国致谢。

派往齐国的使臣如期往返、别无枝节。而遣往鲁国使臣回来后,却缴还礼品,国书也是原封不动地带回。郑庄公惊问缘故,使臣奏道:
“为臣刚刚进入鲁国国境,就听说鲁候被公子翚(hui)杀害,鲁国已立新的国君。国书上面的称呼与新的人事不相符合,就没敢草率递交给对方。”
“鲁侯为人谦让、宽柔,实乃贤君,怎么就被弑了呢?”庄公十分惊疑。
原来鲁国先君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早亡,宠妾仲子扶正,生有儿子名叫轨,本打算立为世子的。鲁候是其他侍妾的儿子。可鲁惠公还没来得及正式立嗣就死了,朝中大臣因为鲁候年长,就奉立他为国君。
鲁候是个宽厚谦让的君子,一心要兑现父亲的遗愿,所以常常说“国家是轨的国家,只是他现在年纪太小,我暂时代他摄政罢了。”
公子翚当时向鲁候谋求太宰的官位,鲁候就对他说:“等轨执政后,你自己去向他请求这个职位吧。”

有句话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公子翚显然是个小人,听了鲁候这番话,反而以为鲁候跟那位宋殇公与夷一样,对公子轨有疑忌之心,于是自作聪明,私下里向鲁候献计:
“政权好比大杀器,利器到手,决不可再交给他人。主公您已然继承爵位、立为国君,又受到国人的爱戴,百年之后,就应该传给自己的子孙。怎么能以暂时代理摄政的名义执政呢?这样反而会使他人产生非分之想。现在公子轨年纪一年大似一年,只怕将来对主公会有不利之举,请让我做掉他,替您除此隐患,怎么样?”
“你疯了?怎会说出这种作乱的昏话!”鲁候捂着耳朵斥责公子翚,“我已派人在菟裘建造了宫室,为自己养老做准备,不用多久,我就要传位给公子轨了。所以你赶紧打住吧!”
按说鲁候虽是个大好人,但就跟宋穆公他哥俩似的,在这一点上委实不够明智,公子翚的话原有一定的道理。就算放到现在,别说是一国之君的大位,即便是北上广深的一套房子,你不给自己的子女,而给了弟弟、侄子或其他人,吼吼——你试试。子女当即与你反目。那接受房子的主,今后日子也不会好过。所以,鲁候若当真将君位给了弟弟公子轨,只怕将来宋殇公与夷和公子冯之间的悲剧也会在鲁国上演。

因此,作为鲁候来说,要么当初就不要继位,做个辅政的周公,辅佐幼弟公子轨登基理政,待他成年亲政后再撤。要么继位后,就当仁不让并实施应有的防范措施,断了所有其他人的妄想。这不是自私,而是国家安定、宗室有序的大义。既然站在了一国之君的大位上,你的言行就再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国家利益、家族使命。所以,如果还以个人之间的品行标准行事,什么兄弟友爱啊,谦让仗义啊,那注定将造成悲剧。这也印证了小编开篇提出的观点:非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小人总是以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最糟糕的是,君子也总以自己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鲁候一番坦荡,以为会换来公子翚的阴谋论破碎后、自然而然的改邪归正。其实,退一步说,既然打定主意传位给弟弟,当出现类似公子翚这种言行的苗头,鲁候就该当机立断召集群臣开会,公开批判公子翚的言行,使阴谋泯灭于阳光之下。这不是什么表现自己、博取虚名,也不仅仅是表明心迹,最重要的是:以一儆百,防微杜渐,统一思想,避免悲剧。可惜,鲁候从来没有想那么多。
公子翚在遭到鲁候斥责之后,默默离去,深悔自己失言。他后悔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形象在国君心目中变得卑微,他更恐惧、更担心的是:鲁候会不会将这番对话告诉公子轨。那样的话,公子轨一旦即位,肯定会严重修理自己。

小人的办法依旧小人。公子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连夜去见公子轨,不是去请求坦白从宽哦,而是反咬一口。他对公子轨说:主公看到你渐渐长大,担心你会和他争夺君位。今天把我召进宫内,秘密嘱咐我把你做掉。
公子轨惊闻此话害怕极了,急问公子翚肿么办。
“他不仁,我不义。”公子翚道,“公子您一定要避免杀身之祸的话,非行政变不可。”
“他身为国君已有十一年了,大臣、百姓都信服他。若是政变不成,我反会遭殃哒。”公子轨惶惑地说。”
“我已经为您谋划好了。”公子翚道,“主公没做国君之前,曾经在狐壤与郑君有过一战,结果被郑国俘虏,临时关押在郑国大夫尹氏家里。
“尹氏一直奉祀一位名叫钟巫的神。主公就悄悄向钟巫神像祈祷,求保佑能逃回鲁国。当时卜卦的结果是‘吉’,于是主公就将实情告知了尹氏。
“那时尹氏在郑国刚好不得志,所以就徇私放了主公,并干脆一同逃到鲁国。因此主公就在城外建造了钟巫之庙,每年冬月,必定亲自前去祭祀。
“现在又到了该去祭祀的日子了。只要去祭祀,就一定会住进蒍大夫家。我只要预先派个刺客冒充勤杂人员,住入附近,主公不可能产生怀疑。等他睡熟的时候行刺,不用多少军队人马,匹夫之力足以成事。”
公子轨听了依然有所顾忌:“办法虽然好,可是这弑君的恶名怎么消除呢?”
“我预先嘱咐刺客得手后潜逃,将弑君的罪名加在蒍大夫头上不就行啦?”
公子轨对公子翚下拜道:“大事若成,一定拜你为太宰。”
阴谋如计而行,鲁候被杀,轨立为新君,翚封为太宰,蒍大夫比窦娥还冤,做了替死鬼。其实内中实情,鲁国人尽皆知,只是畏惧公子翚的权势,不敢妄议罢了。

郑庄公详细了解了鲁国政变的内情后,召集大臣讨论,议题就是:
讨伐鲁国和亲善鲁国,二者哪个对郑国有利?
祭足老成谋国,当即主张:“鲁郑世代友好,不如仍旧友善相待。我猜不用几天鲁国的使臣就会来到。”
话音未落,就有下臣通报:鲁国使者已到了郑国接待宾客的宾馆。庄公没有立即接见他,而是先派人试探鲁国使者的来意。使臣道:“我国新君即位,特派我来郑国续修两国旧日之好,并约请贵我两国国君会面,订立友好盟约。”
郑庄公于是隆重招待鲁国使臣,并约定四月中旬在越地相会,歃血为盟,缔结世代友好条约。
看到吧:明知公子翚险恶,明知公子轨受骗,明知鲁候仁义,明知蒍大夫冤屈。可郑国郑庄公对鲁国态度的选择是:爱你一万年!
哪有什么仗义直言?哪有什么嫉恶如仇?哪有什么替天行道?所有的原则只有一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鲁候,之前是郑国的好朋友。现在只要新君对郑国继续示好,就算你杀了我之前的朋友,重新约!我们-还-是-朋-友。
亲,读了此文,不要心灰意冷,“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它说的不是你也不是我。作为天地间自由前行的生命个体,你可以有情,我也可以有义。
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10 19:38:08 +0800 CST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婚姻,你向左还是向右?【夹叙夹议说东周13】

春节期间,一篇“上海物质女”的文章火了,当然,很快就被辟谣了。可是,假新闻就一定会火么?如果不是正中时代的痛点、引起强烈的争议和共鸣,你火一个我看看。
所以,甭管他假新闻还是真炒作,文章代表的社会现状和年轻人择偶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是明摆着的。

现代人内心煎熬的是:物质与爱情不可兼得之际,哪个是鱼?哪个是熊掌?古代人稍稍简单一点,因为古代青年是没有婚前爱情可选择的,婚后有没有爱情,基本靠运气,盖头揭开之前,你可以幻想;盖头揭开之后,你,就认命吧。
不过,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古代青年私下里向长辈表个态还是可以的,那就变成了:门当户对与攀权附贵,你何去何从?
攀权附贵,就和现代嫁入豪门或傍上女富豪差不多,基本属于为物质牺牲个人尊严的,在冠冕堂皇的道德层面上,应该属于三观不正。我们权将它叫做“右倾投降主义”。
反之,不慕权贵,找个门户相当的配偶,那就是安天乐命,期待的是一份夫唱妇随、内外和睦、安分知足的家庭幸福,比较符合传统品德的正能量。可是,在没有婚前深刻了解的前提下,也基本属于冒险。我们且将它归入“左倾冒险主义”吧。
鉴于自由恋爱同样存在婚前难以全面了解的普遍状况,同样属于“押注行为”,与古代婚姻就有了可类比性,那么选“物质”的算“右倾”,选“爱情”的算“左倾”吧。让我们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看一看:婚姻,应该向左,还是向右?

今天文章的男一号是:有志青年——郑国世子忽。
话说齐国相助郑国伐宋一系列战争告一段落后,自己也摊上大事儿了:北戎主派元帅大良、小良,率兵一万,入侵齐国,已攻占祝阿,直逼历下。守臣不能抵挡,连连向齐国中央政府告急。
齐僖公道:“北戎屡次侵扰我国,以前不过是小打小闹、鼠窃狗偷而已。这次居然大举入犯。要是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将来北部边境就永无宁日了。务须迎头痛击!”因此派人分头向鲁、卫、郑三国借兵。齐候自己则赶紧和大臣一同前去历城抗敌。
郑庄公听说齐国遭北戎侵犯,赶紧叫来世子忽道:“齐国和郑国是同盟,况且每次郑国用兵,齐国都鼎力相助。现在齐国前来借兵,我们也该立马前去相救。”
庄公当下选派兵车三百乘(约3万人),派世子忽为大将,高渠弥为副将,祝聃(dan)为先锋,连夜向齐国进发,直奔历城而去。到达历下时,鲁、卫二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齐僖公十分感激,亲自出城犒劳郑军。
齐僖公与世子忽共同商定了对敌之策,两国军队协力作战,杀得戎兵七零八落,四散逃命。齐军生擒敌兵三百,杀死戎兵无数,北戎将领小良被祝聃射杀,主将大良更是被世子忽亲手斩于马下。

齐僖公大喜,赶紧派人前去叫住正在赶来的鲁、卫两国军队,以免跋涉辛苦。一面这里大排筵席,招待齐国将帅。
早在卫国州吁伐郑之前,齐僖公就曾与郑庄公在石门相见,歃血订盟,约为兄弟。当时齐僖公就顺势问起:“世子忽是否已成婚?”郑庄公说“还没”。齐僖公便道:“我有爱女,虽说还未及笄(古代女子成年礼。即15岁),但颇为聪明,有才情。若不嫌弃,愿意将来给您做媳妇。”
郑庄公客客气气地连连称谢,回家后,就和儿子提起此事。世子忽却道:“妻者齐也,就是说夫妻二人应一般高下,所以叫做‘配偶’。现在郑国小、齐国大,大小不般配,孩儿不敢攀附。”
“婚约是对方提出来的,不算我们主动攀附啊。如果能与齐国联姻,以后遇到什么情况就可以仰仗你的岳父了,儿子,你又何必推辞呢?”郑庄公开导儿子。
“大丈夫志在自立,怎么能依靠婚姻裙带呢?”忽倔强地回答。
郑庄公见儿子有志气,也是欢喜,就没有再勉强他。后来齐国特派使臣到郑国提亲,听说世子忽不愿意联姻齐国,使臣回去后只得如实告知齐僖公。当时齐僖公叹息道:“郑世子真可谓谦让之至啊!反正我女儿还小,那就等以后再说吧。”

此次世子忽率大军前来齐国相助,齐僖公亲见他如此英毅,更是欢喜,于是酒席间再次提起:“愿将小女文姜配与世子为妻。”世子忽再三谦让。
酒席散后,齐僖公叫夷仲年私下对郑国大夫高渠弥说:“我们国君仰慕世子英雄,愿结姻缘之好。之前也曾派使者提亲,世子没有答应。今天我国君亲自和世子谈起此事,世子仍旧执意不肯,不知是什么缘故。大夫如能玉成此事,将以白璧二双、黄金百镒相谢。”
高渠弥于是来见世子,详细告之齐候倾慕之意,“如果能谐婚姻之好,将来能得到这样的大国相助,也是好事啊。”
“前些年对齐国没什么功劳的时候,齐候要向我提亲,我尚且不敢攀附。现在奉命救齐,侥幸成功了,就接受联姻,外人肯定会说我是邀功求娶,我还拿什么证明自己?”
高渠弥虽再三撺掇,世子忽坚持不肯。
第二天,齐僖公又派夷仲年前来议婚,世子忽婉言推辞道:“没有禀明父亲,未得父亲允许,私自订婚不合适。”而后当天就告辞回了郑国。
齐僖公颇为恼怒,气咻咻地说道:“我有这样出色的女儿,还怕她找不到好丈夫吗?”
这里世子忽回国后,将辞婚之事告知了父亲。郑庄公也就鼓励他:“我儿子有能力自建功业,不怕没有天赐良缘。”
老成睿智的祭足,背地里对高渠弥说:“国君宠妾很多,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men)三人,都有觊觎君位的野心啊。世子如能与大国联姻,将来还可借助岳父家势力摆脱困境。即便齐国不来提亲,都应该主动去求亲啊。怎么反而自剪羽翼呢?你随他一同去的齐国,当时为什么不劝劝他呀?”高渠弥无奈地说:“我也是这样说的,他不听啊,我有什么办法?”祭足叹息着离去。

高渠弥本来就与公子亹很有交情,听了祭足的话后,与公子亹就走得更近了。世子忽发现后,就对庄公说:“高渠弥与公子亹私相结交,往来甚密,他们这是居心叵测呀。”庄公以此质问高渠弥。高渠弥当然矢口否认了,而后转身就告诉了公子亹。
公子亹乘机说:“我爸本来想任用你为正卿的,就是被世子阻止的,现在又想切断你我二人的来往。我爸在世的时候尚且如此,若是我爸百年之后,他还能容得下你我吗?”
“世子优柔寡断,没魄力加害别人,公子你不用担心。”高渠弥安慰公子亹。
然而从此以后,公子亹、高渠弥,与世子忽之间就结下了梁子。后来高渠弥杀了忽,而拥立亹为国君,正是根源于此——此是后话。
再说祭足这里开始为世子忽谋划:既然齐国的提亲已然回绝,退而求其次,那就和陈国联姻吧,而后再与卫国修好。陈国与卫国现在亲善友好,如果他们能与我郑国形成三足鼎立的互保之势,也足以巩固世子你自身的力量了。
世子忽深以为然,经庄公同意,便派遣使臣去陈国求婚。陈侯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世子忽亲自来到陈国,迎娶妫(gui)氏为妻。

故事讲完了,元芳,对自立自强者世子忽的婚姻选择,你怎么看?
按照我们之前的规则划定,世子忽选择了“左倾冒险主义”。
小编说说自己个人的看法。在中国,婚姻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人生大事。青葱岁月里,为数不少的痴情男女,无怨无悔地站在了“左倾”阵营,渴求真爱,向往纯情,直教生死相许。也许这就是《何以笙箫默》会赢得那么多少男少女青睐的缘由。
可是破茧化蝶后的我们,回过头来俯视那褪去的青涩外壳,内心是复杂的,对“笙箫默”们,是嗤之以鼻的。也就是说,许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重新站了队,走进了“右倾”阵营。
这里无法长篇大论,小编只说一点:我反对攀附。嫁入豪门或者傍上女大款真的很快乐吗?戴安娜以平民之身嫁入英国皇室,她快乐吗?梁洛施已经为李泽楷生下三个儿子了,她开心吗?嫁入豪门、攀上权贵,也许别人眼中艳羡的目光可以给你一些满足,可是来自对方家庭的蔑视呢?仰人鼻息的卑微感将践踏你所有的自尊。也许有一天,你将脆弱到婆婆一个细微表情都成为你情绪失控的导火索。那些看似美满、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婚姻解体,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

然而本文中世子忽的情况却是不同。不同就不同在他的身份和地位。小编认为,在国家元首非民选的国家和历史时期,你若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必须政治联姻。比如本文中的世子忽,他后来为自己的倔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生命。所以,在特定条件下,政治家是不配拥有爱情的,也就谈不上什么拒绝攀附了。
总结全文,婚姻的选择:政治家,请不要瞻前顾后,跑步奔向“右倾投降主义”阵营吧。布衣百姓,你选神马我不管,小编我喜欢“左倾冒险主义”,人生一世,有些险,还是值得冒一下滴,嘻嘻......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12 16:56:53 +0800 CST  
女神怀春,安的竟是一颗问题少女躁动之心【夹叙夹议说东周14】

即便是今日的道德领袖,在最宽容的古人眼里,都是道德败坏者。
因为古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啦,“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啦,“女子缠足是妇德”啦……那他要是看到你男男女女一起前胸贴后背地挤地铁、勾肩搭背地跳交谊舞,见了国家元首不三跪九叩还竟敢直呼其名还称神马“同志”,那还不崩而溃之、掩面疾呼“纲纪败坏!道德沦陷!”
鲁迅小说中有个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历朝历代的老人都是这样唱衰后代的,什么世风不古、江河日下。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天没有塌,地没有陷,人类依旧有天理。只不过道德观念不同,更追求公平和人权罢了。

所以,小编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什么一代不如一代,那全是杞人忧天。这也是我反对60后、70后看衰80后、90后的原因。
话说现在时代进步了,许多观念在进一步走向文明和宽容,那些六、七十年代被骂做“拉三”的女子,要搁现在,全都是圣女啊!按现在的世事,连性取向都开了禁了。可是有一样,那是古今皆难以宽宥的,就是不伦之恋。不仅伤着风化,还伤着基因优化。
今天的故事,讲的便是这样一位问题少女。
上一篇说到齐僖公喜欢郑世子忽,一直想将自己的爱女嫁与他为妻,但从一开始就被拒绝了。这个齐僖公的爱女,指的是他的小女儿文姜。
齐僖公的子女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漂亮;二、聪明;三、父母溺爱;四、生活作风有问题。嘻嘻!
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长女宣姜已嫁往卫国。本文要说的是他的次女,书中描绘她“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才貌双全的女神啊!

齐僖公的世子名叫诸儿,却是个酒色之徒,与文姜是同父异母兄妹。诸儿比文姜只大两岁,所以兄妹俩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同行同坐,一同顽皮戏耍。
待到文姜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少女,诸儿也已长成高大健壮、颜值爆表的帅锅,兄妹俩都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诸儿见文姜如此聪慧貌美,举止却透着轻浮,于是便有意无意地在言辞、举止间挑逗文姜。
这文姜天性风流,且不顾礼仪,言语戏谑,爱开玩笑,还常常不顾身份,说一些粗俗不堪的荤段子——这我就真的不懂了,一个从小养在深宫的贵族小姐,荤段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以前又没有这些扰乱视听的电视啊、视频啊,那个时代,连小说基本都没有哒。
齐僖公夫妇溺爱子女,眼看儿女长大,却疏于礼仪之管教、不预作男女之大防。问题少女文姜和问题骚年诸儿就这样天天在一起,也不讲个男女有别,成天并肩携手,耳鬓厮磨,亲昵无间,要不是碍着左右宫女、仆人,恐怕早就出柜了。
然而自从世子忽带兵大败北戎,齐僖公便在文姜面前屡次夸奖郑世子英雄,告诉女儿要与世子忽议婚,文姜听了欣喜不已。等到听说世子忽坚持不肯联姻后,一段柔情热肠,顿时化作晶晶亮、透心凉,心中郁闷纠结,渐渐生成一种病,晚上怕热白天怕冷,整日精神恍惚,慢慢地夜不安寝、茶饭不思,卧病不起了。
诸儿乘机借探病的缘由,时时擅入文姜的卧室,坐在床头,言语轻薄,动手动脚。一天,恰逢齐僖公来探视文姜,看见诸儿也在闺房之中,便责备道:“你们虽然是兄妹,从礼仪上说也应该避嫌。以后只可派宫女代为探病问候,不要再自己亲自过来了。”诸儿唯唯诺诺地退了出去,从此兄妹见面的机会就日渐稀少。

不久,僖公又为世子诸儿娶了宋女为妻,鲁国和莒(ju)国都送有陪嫁的媵(ying)妾,诸儿爱恋新婚妻妾,兄妹之间的往来就更加稀少了。如此一来,文姜更感深闺寂寞,日夜想念诸儿,可是胸中郁结,却说不出口,病越发重了。
再说鲁国鲁桓公,即位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却还没有定亲。大夫臧孙达就进言道:“古时候国君十五岁就生孩子了。现在您却至今没有成亲,将来君位的继承人怎么指望啊?这样对社稷、宗庙都不好么。”公子翚便道:“我听说齐候有爱女叫文姜,本来打算与郑世子联姻,结果却没有达成。您何不去提亲试试看呢?”桓公说:“好吧。”当即派公子翚去齐国求婚。
齐僖公当时因为文姜病着,就提出暂缓议婚。却有宫女将鲁候求婚的喜事,告诉了文姜。文姜本来就是少女怀春、相思成疾,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舒坦了许多,身体到渐渐好了起来。
等到后来齐、鲁会盟的时候,鲁桓公又当面向齐僖公提起亲事,齐僖公答应明年再议。到了鲁桓公即位的第三年,桓公再一次亲自来到嬴地,与齐僖公会面,诚意求婚。齐僖公为鲁桓公的一片殷勤打动,终于正式答应了婚事。鲁桓公当即献上倍加厚重的彩礼,僖公十分高兴,约定秋季九月,亲自送文姜到鲁国成亲。

世子诸儿听说文姜将要出嫁的消息,又勾起以前对文姜的情愫,于是假装派宫女给文姜送花,悄悄在送去的花中附上一首诗:
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看到诗之后,已明白了诸儿的心意,也回了一首诗:
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诸儿读到文姜的答诗,知道文姜也有心于他,思恋之情就变得更加急切。
没过多久,鲁国派公子翚来齐国迎娶文姜。齐僖公因为宠爱女儿,要亲自送文姜去齐国成婚。诸儿听说了,赶紧向父亲请求道:“听说妹妹要嫁去齐国了,齐鲁世代交好,这是大好事啊。但鲁候不能亲自来齐迎接,必须由我们亲人将妹妹送去。父亲国事在身,不便远行,就让儿子代您走一趟吧。”
齐僖公道:“我已亲口答应亲自送女儿去鲁国,怎么能失信呢?”话音未落,有人来报,说鲁候已亲自来到讙(huan)邑停驻,专门等候迎亲的队伍。僖公赞叹道:“鲁国不愧是礼仪之邦啊!鲁候在中道迎亲,正是不想让我长途送入齐国境内过于劳累啊。我不能不亲自去。”诸儿只得默默告退。文姜心中也若有所失。
就这样,这兄妹俩再没有更多的机会单独在一起互诉衷肠,只在临别之际,诸儿凑到车前,悄悄说了一句“妹妹留心,不要忘记‘叮咛’之句哦。”文姜答道:“哥哥保重,你我必有相见之日。”
于是齐僖公令诸儿守国,自己亲送文姜到讙,与鲁桓公相见,鲁候带着文姜回鲁国成亲。一方面,齐国是大国,另一方面,文姜如花美眷,所以鲁候十分钟爱、看重她。三天后一同登上朝堂,接受百官朝贺,以及宗族贵妇的朝见,文姜从此在鲁尊为君夫人。齐僖公也派弟弟夷仲年再次出使鲁国,问候文姜。从此齐、鲁关系更加亲密。

记得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禁止了近亲结婚,表亲已然不得恋爱成亲。文姜,一个貌若天仙、风华绝代的女神,只为情窦初开的年纪遇上的唯一适龄骚年,就是自己的哥哥,就此走进了为人不齿的乱伦之恋。
究竟是怎样的意乱情迷,才会毫不犹豫地把亲哥哥当做了情哥哥呢?问题少女文姜,在远嫁他国之际,尚与哥哥悄悄私定佳期,作为鲁国君夫人,这是为齐、鲁两国的国运和宗室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14 19:09:07 +0800 CST  
华丽丽的一箭:天下自此只知有霸不知有王【夹叙夹议说东周15】

假如你携重金在14年6月砸进中国股市,那15年6月,你的内心是偷着乐的。假如你14年6月捂着钱说“让我好好想一想”,而15年6月说“想好了!我买买买”,那不用几天,你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可见,一个决策的对与错,不在于该决策本身,而在于执行该决策的时间和背景。
东周王朝就是这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背景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从此周王室虽存犹亡,成了植物人。

话说周桓王听说了郑庄公假传圣旨、讨伐宋国的事,心中那个怒!毅然决然启用虢公林父执掌郑伯原来的卿士政务,正正式式、彻彻底底炒了郑庄公。郑庄公听说后,对周桓王充满怨愤,连续五年,再不入周觐见桓王。
周桓王见郑庄公竟敢公然藐视王室礼仪纲纪,愤然道:“郑寤生无礼之极!若不讨伐他,别人都将会效仿他。我要亲自统帅六军前去,声讨他的罪行。”
虢公林父谏劝道:“郑国几代人效忠王室,您现在夺了他的权柄,他正是为此赌气才不来朝见哒。何况即便讨伐,也应该下诏,令诸侯去征伐他,没必要亲自前去而亵渎了天子的神威哦。”
“郑寤生欺我太甚,而且不止一次。我与郑寤生势不两立!”桓王忿忿地嚷道。
于是桓王不听劝阻,召蔡、卫、陈三国一同兴师伐郑。
当时陈侯刚刚去世,他的弟弟公子佗杀了世子而自立为君。陈国人纷纷表示不服,许多人四散逃离。周朝使臣送来征调军队的王命时,公子佗刚刚即位,不敢违抗周王之命,只得尽力纠集军队,派大夫伯爰诸统帅,朝着郑国进发。
蔡国和卫国也各派军队出征了。桓王便指派虢公林夫带蔡、卫两国军队为右军,派周公黑肩带陈国军队为左军,自己统帅本朝大军为中军。三军相互策应。

郑庄公听说王师即将压境,马上召开御前会议,要求群策群力拿出一个方案。然而常委们一听是王室亲征,就没一个敢领头发言。沉默了一会儿,还是正卿祭足打破僵局,说道:“天子亲自带兵,来讨伐我国不依礼法觐见王室之罪,这是名正言顺的事啊。我们不如派出使者前去谢罪,也许能转祸为福。”
“周王既夺我权柄,又派兵伐我。我郑国三代效命王室的功绩,全部付诸东流。这次如果不挫挫他的锐气,社稷、宗室将来都难以保全。”庄公愤怒地说。
“陈国与我郑国一向和睦,这次相助周王应该是出于不得已。蔡国和卫国本来与我们有仇,这回肯定会全力效命王室。周天子盛怒之下亲自率军,士气和威力势不可挡,我们应该做好坚守的准备。等到他们斗志松懈之后,或战或和,见机行事,才能得遂心愿。”高渠弥字斟句酌地说道。
这时大夫公子元果决进言:“以臣子的地位与君王作战,从法理上肯定是说不通的,所以只宜快速迎战而不可拖延。请让我献上一计。”
“亲,什么好办法你快说呦。”庄公赶紧道。
“王师既然分为三军,我们也该分三军对抗,左军对抗他们的右军,右军对抗他们的左军,主公你亲率中军对抗大王。”公子元说道。
“这样就能必胜???”
“陈国佗弑君初立,国人不服,勉强跟从征调而已,所以陈军的军心是涣散的。如果我们的右军先进攻陈军,这样出其不意,他们肯定四散逃窜。接着再令左军直奔蔡、卫之军,蔡、卫两国军队听说陈国溃败,也将人心不稳、溃不成军。然后三军合力攻向王师,这就万无不胜之理了。”公子元侃侃而谈。
“爱卿对敌情真可谓了如指掌啊!”庄公喜不自胜。
君臣正商议间,边防军士来报:“王师已到繻葛(ru ge),三军阵营之间联络不断。”庄公便道:“只要打败其中一营,其余就不用怕了。”于是派兵点将、安排下去。

这时还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左军、右军安排妥当后,郑庄公亲自带领高渠弥、祝聃等上将统帅中军,并在中军竖起一面叫做“蝥弧(mao hu)”的大旗。
这面大旗,最初是假借王命伐宋那时特制的,上面是四个大字“奉天讨罪”,当时就给这面旗取了个名字叫“蝥弧”。“奉天讨罪”的意思自然是“奉天子之命讨伐违法不臣之罪”的意思咯。所以祭足一见这面大旗,赶紧对庄公道:“‘蝥弧’是为了打赢宋国定制的。‘奉天伐罪’四个字用来讨伐诸侯是可以的,用来征伐周王就不对了。”
“哦哦,是我没想到!赶紧收起来、收起来。”庄公连忙叫另外换上一面大旗。这面“蝥弧”从此就扔在仓库里,再也没用过。
哈哈哈哈,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要“噗嗤”。太搞笑了!
再说周桓王这边,十足准备了一套问责郑国的词儿,专门要等郑庄公露面时当面声讨,以便在道义上、气势上先一步挫其锐气。然而郑国军队虽然列了阵,却只是牢牢站好方位、做好戒备,并没有其他主动出击、正面迎敌的动静。周桓王就派人出来高声挑战,对方却全无反应。
这样僵持着,渐渐已过了中午,庄公估计周军已有所懈怠,就下令挥动大旗、战鼓齐鸣。郑右军先杀入对方左军,不出所料,陈兵即时溃败奔散,反而将己方的周兵列阵也冲乱了。
这边祭足也不失时机地杀入对方右军,只挑蔡、卫两国的旗号冲去。两国同样抵挡不住,纷纷夺路要逃。虢公林父一步上前,仗剑立于兵车之下,大喝“乱动者斩!”这才约束住军队,祭足也不敢过份逼近。林夫稳住阵脚,缓缓后退,总算没有损兵折将。
而桓王在中军,听到敌营鼓声震天,知道对方已经出战,正准备迎头痛击,却只见兵士纷纷交头接耳,队伍已然乱了。原来是中军士兵看见溃散的左、右军士,知道两军已败,军心顿时散了,中军也立脚不住。而郑兵恰似城墙一般,以压倒一切之势向前推进。
此时郑国已取胜的左右二军也合力攻杀过来,直杀得周军车仰马翻、将损兵亡。周桓王见状只得下令速速撤退。桓王亲自断后,且战且走。
神射手祝聃远远望见敌方的锦绣车盖,料定车上定是周王,稳稳地瞄准了,一箭射去,正中周王左肩。幸而周王盔甲坚厚,伤得不重。祝聃催车追上前来,危急时刻,虢公林父赶来救驾,与祝聃厮杀在一起。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忽听郑军中急切的鸣金之声,这才各自收兵。

桓王带着人退后三十里下寨。周公黑肩这时也赶了过来,将陈兵不肯尽力抗敌、以致失败的缘故告知周王。桓王惭愧地说道:“这是朕用人不明之过错啊!”
祝聃等回到军中,见了郑庄公就问:“我已射中周王的肩膀了,周王胆都吓破了,正要追上去生擒那厮。为什么鸣金收兵呢?”
庄公道:“本来就因为天子不明,以怨报德,才打了这一仗的。今日应敌,实属万不得已。仰仗各位爱卿之力,社稷无陨,已经足够了,哪敢奢求更多呢!要照你的说法,擒获天子,然后咋办?怎么发落呀?况且,即使箭射周王,那也是不合适的。万一伤重而亡,我不就落下弑君的罪名了吗!”
“主公说得对。现在我们一战而胜、兵威已立,料想周王肯定也有所畏惧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派遣使臣前去问候,尽可能殷勤客气一些,使他知道射中王肩这件事,不是出自主公的本意。”祭足的意见总是这样滴水不漏。
“这件事非你去办不可。”庄公对祭足说。
于是加倍备下牛羊、谷物等,连夜送往周王军营。祭足再三叩首,称道:“死罪之臣寤生,只因不忍心社稷遭殃,这才领兵自卫。想不到军中一个不小心,没约束住,冒犯了君王圣体。寤生战战兢兢,特派小臣祭足,来军营领罪,问候君体无恙。些许供奉,权当犒劳将士之用。恳请天王可怜郑君、赦免郑君之罪!”
周桓王默不作声,面露羞惭之色。虢公林父在旁边代周王答道:“寤生既知道自己的罪过了,可以原谅。来使就谢恩吧。”祭足于是行礼再拜,这才退出,随后再去各个军营致歉、问安。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17 12:32:00 +0800 CST  
桓王兵败回到周朝后,越想越纠结,越想越愤懑。于是就想将讨郑檄文传与四方诸侯,要求所有诸侯与王室共同声讨郑寤生目无君王之罪。虢公林父赶紧谏劝道:“君王上次轻举妄动已然失利,若是传檄给四方诸侯,岂不成了自黑,王室颜面何在?何况诸侯除了陈、卫、蔡三国以外,全都是和郑国一伙的。万一征兵之后他们不来,反而白白被郑国看了笑话。况且郑国已派祭足来犒劳军队、认错谢罪,就借此宽宥了他吧,也算给郑国留一条改过自新之路。”桓王听了默然无语。从此以后再也不提郑国之事了。

这一仗便是著名的繻葛之战。它是周王朝声望的彻底没落的标志性一战。从那以后,周王室再没能重振雄风,天下诸侯自此各自壮大自己的力量,大国图的是争霸天下,小国图的是保住宗庙社稷。再也没人把周王看做真正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后来甚至可怜到连一辆像样的马车都拿不出手——这常常令我联想起退位之后的满清王族。
说得难听一点,繻葛之战恰似黔驴技穷,使诸侯这些丛林之中的虎狼看清了王室战斗力、号召力的一落千丈,如同黔之驴,计已穷。周天子威信扫地,王室地位形同虚设。
纵观整个过程,周桓王为保卫王室尊严决心一战,不算懦弱;派兵布局有章有法,不算无谋;与敌对抗,坐镇中军,兵败后退,亲自断后,不算无勇;战败反省,不诿过他人,只检讨自己,不算没有担当。可是他败了。
西周末、东周初,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威望犹在。烽火戏诸侯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周王烽火一举、八方响应的威仪。然而时过境迁,周平王的东迁,东周初期王室对诸侯僭越的约束无力,都使得王室特权和威严逐渐式微。到了桓王继位五、六年后,周天子拥有的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已基本消失。
所以,周桓王是在一个诸侯强、王室弱,制度乱、威望失的错误时间、错误局势下,为一时之忿,陷自己于一败涂地的境地。
长恨歌里有一句诗: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我借用一下:繻葛之战——遂令天下诸侯心,不重尊王重称霸。
繻葛战后,就开启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时代。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17 12:32:49 +0800 CST  
正义,P民人品盛筵上一道主菜。权谋家飘过【夹叙夹议说东周16】

历朝历代,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它的主体对象都是平民。P民是统治者进行洗脑的重要目标,而且行之有效。比如三纲五常,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千百年的灌输,P民自觉自愿地形成了一整套传统道德观念,并一代代口口相传。这使得从蛮荒时代过来的无政府状态的散户游民,不断规范着个人的行为和准则,从而逐渐走向文明。
然而,施教的政治家们自己,其实完全不信这一套。文革中有一句话精辟地刻画了权谋家这种心口不一的嘴脸:打着红旗反红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蔡候是怎么打着“正义”这面红旗,来干“违背正义”的反红旗之事的。
有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东周就是这么热闹。
话说蔡侯因为派兵跟随周王伐郑,在军中探听到陈国世子被弑、公子佗篡位,心有不甘起来。
原来蔡国蔡候的妹妹蔡姬,是陈国先君陈桓公的侍妾,生有一子名跃。就是蔡候的外甥了。但因为不是嫡夫人所生,是庶子,没有被立为世子。
这次陈、蔡之兵一同伐郑,陈国领军的是大夫伯爰诸,蔡国带兵的则是蔡候的弟弟蔡季。其间,蔡季就私下向伯爰诸打听陈国的情况。伯爰诸告诉蔡季:“新君佗虽然篡位为君,但是人心不服呦。再加上他又喜欢郊外打猎,常常穿着便装、装扮成平民,带上猎鹰去远郊行猎,不操心国政。这样下去,将来国内肯定会发生变故的。”
“为什么不声讨他的罪行,然后杀了他呢?”蔡季问道。
“不是不想除了他,只恨力量不够啊!”伯爰诸叹息道。
及至周桓王兵败,三国的军士各回本国后,蔡季就将伯爰诸说的话都告诉了蔡候。蔡候顿时不乐意了:“世子免既然死了,就该轮到我外甥即位啊。佗是个篡位弑君的国贼,怎能容他长期霸占富贵之位?”
(听出来没?蔡候心里真正计较的,不是世子免死得冤,而是自己的外甥理当继位。试想公子佗假如和鲁国公子翚一样,弑君之后,扶立的新君是公子跃,蔡候还会有意见么?恐怕是和公子佗热烈地握手吧!)
“佗喜欢出猎,等到他再出去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袭击他,然后结果了他。”蔡季献计道。
蔡候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秘密派遣蔡季率兵车百乘,等候在陈、蔡边境的路口,只等佗出猎到此,就可冲出去袭击。
(这是如假包换的干涉人家内政啊!虽说佗不地道,可那是人家陈国自己的家事,你一不是周王,你无权审判处罚,你二没有收到陈国宗室的求助,你凭什么装做警察叔叔的样子?!)
蔡季就安排间谍去陈国打探消息,结果得到情报:陈国君三天前已外出行猎,如今正驻扎在陈蔡边境那个路口附近。
“啊哈!”蔡季得意万分,“我的计划就要成功啦。”

蔡季当即将车马分成十队,全都装扮成猎人模样,一路装作打围(集体狩猎)的样子前往陈君打猎的地点。正巧遇上陈君这边有人射到一头鹿,蔡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驰车去抢。
陈君见状大怒,只身匹马来抓蔡季。蔡季抢了鹿,回车就走。陈君呼叫随从车马一起来追。这时只听得金锣一声响亮:Duang!十队猎人,一起冲上前来,将陈君佗一举擒获。
蔡季当即大声宣布:“我不是别人,正是蔡候的亲弟弟蔡季。只因你们国家的叛逆之贼佗谋杀了国君,我奉兄长之命,来这里讨伐逆贼。只杀逆贼一人,其余的人不予追究。”
(这是先稳住陈国随从众人之心啊。一则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一则这批人自有利用价值。)
陈国随从全都拜伏在地,蔡季一一给予安抚、宽慰。然而再次正色说道:“已故陈君之子跃,是我蔡候的外甥,如今扶立他为陈国国君,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才是重点!分明是威逼,还要假装民主。你众我寡,还能怎么样?众人当然一致举手通过。)
蔡季于是将佗的头割下来,悬挂在车上,长驱直入,进入陈国。之前跟随佗出猎的一班人,做了带路党,在前开路,并向沿途人民群众申明蔡国帮助陈国讨伐逆贼、扶立新君的正义之举。
就这样,没有造成任何惊慌,P民们一路夹道欢呼(欢呼什么呢?正义之力终于得到了伸张?嘿嘿)。
蔡季来到陈国朝堂,下令在陈国宗庙里,用佗的脑袋祭奠陈桓公(可是陈桓公是自然死亡的,佗杀的不是他),然后拥立公子跃为国君,这就是陈厉公。

陈国自从公子跃即位以来,与蔡国保持了相当亲密友好的关系(当然啰),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好多年。
公子佗固然有罪:
一、不该杀世子免。那他不该杀免,你一个歪果仁你就该杀他?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二、不该贪玩而荒废国政。其实也就是个”没有全力以赴理政“,还谈不上祸国殃民,单论这一点,罪不至死。
所以,蔡候完全是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谋取自己的外甥继位——陈桓公的儿子还有好多个,为什么必须是公子跃继位呢?可叹公子佗以自己的性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不是吗?蔡候不能(至少不能明目张胆地)杀世子免,而公子佗杀了世子免,现在蔡候可以义正辞严地杀了已立为国君的佗,蔡候的外甥跃理所应当地登上国君之位(必须的)。
政治家、权谋家的正义,我们不懂啊。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17 12:36:14 +0800 CST  
楚随之战告诉你:愤青,伪爱国真误国!【夹叙夹议说东周17】

愤青的突出特点:言辞激烈,情绪激动,以民族主义自居。小编将其归入激越的“鹰派”。
国士的突出特点:智勇双全,老成谋国,以国家全局为重。小编将其归入稳重的“鸽派”。
一般来说,“鹰派”比较容易煽惑人心,慷慨激昂地高呼口号、演讲、烧车、砸店……以至于让所有围观的人觉得,不跟他一起打砸抢,就入了汉奸叛徒卖国贼之列。其实现在很多这样的人,假如某国的企业招他去做高管,一分钟前还在倡导“只买国货”的他,信不信?一分钟后立马跑步去报到,跑得比兔子还快。
而“鸽派”的低调+稳健,则常常令人不爽,容易被喝倒彩,被讥刺为“怂”。尽管真正保全了国家和百姓的,是这样的真国士,但往往被骂做叛徒卖国贼。比如李鸿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愤青和国士,在真实案例中的表现和结局。

话说南方的楚国,原是子爵。乘着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楚国几代国君开疆拓土,将势力一直推进到江汉平原。到了熊通任国君的时候,便起了称王之意。但见当时各诸侯拥戴周朝,觐见、朝贡络绎不绝,因此不敢轻易僭越,存了个观望之心。
等到周桓王伐郑兵败,熊通的野心肆无忌惮了,果断下决心称王。楚国令尹斗伯比建议道:“楚国擅自称王,只怕引起舆论哗然。除非先用武力制服诸侯,然后称王,才不至于带来麻烦。”
君臣商定:先拿下汉东地区最大的诸侯随国,相当于制服了头羊,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自然就都臣服了。于是决定“双管齐下”:军队先开过去,驻扎城外,然后派使者要求结盟。成,则不战而达到目的;不成,就动手。
随国当时有个贤臣叫季梁,另有个喜欢阿谀奉承的大臣叫少师。国君随候喜欢阿谀之臣而疏远贤臣,所以少师十分得宠。当楚国使臣来到之后,随候召两个大臣商量对策。
季梁道:“楚强随弱,他们来求盟必是居心叵测。不如表面上先答应他们,暗中做好防御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不出意外。”
少师主动请求:“我去签约,暗中查探楚军虚实。”
随候于是就派少师去了楚军营中,与楚国结盟。
斗伯比听说少师要来,马上与国君熊通合计,将精壮军士藏起来,留一些老弱残兵在显眼的岗位上。少师进入楚国军营后,左顾右盼,只见楚兵铠甲、兵器全都朽烂不堪,士卒或老或弱,根本没有战斗力啊。少师的态度顿时高冷起来,对熊通说:“你我两国各守各的疆土,不知道贵国前来求盟是什么用意呀?”
熊通假意答道:“我们国家连年灾荒歉收,百姓又是疲乏又是瘦弱。我担心那些小国联合起来与我为敌,所以想与贵国结盟,成为兄弟国家,唇齿相依,相互援助。”
“汉东地区的小国,全都以我随国马首是瞻,您不必担心。”
就这样,熊通与少师签订了盟约。少师走后,楚军就下令班师回国。

少师回来后火速求见随候,告之楚军多么不堪一击,而后自告奋勇,请求即刻带兵追袭,被季候竭力劝止。
看出来了?面对大国,随国少师显然是鹰派,季梁是鸽派。
熊通这里再与斗伯比合计:“接下来怎么办呢?”
“在沈鹿召开汉东诸侯代表大会!”斗伯比再生一计,“如果随来参加,说明是真的服了我们。如果不来,就以背叛盟约之名讨伐他。”随国果然没来。熊通于是率军前往伐随,将军队驻扎在汉、淮二水之间。
随侯召集群臣商讨拒楚之策。老成持重的季梁道:“楚国第一次召集诸侯,并且兵临我城下,他的锋芒正锐,我们不可轻敌。不如以谦卑的言辞求和。楚国如答应,那就重修旧好。如果他不答应,理曲在他。我方谦卑的言辞还会令楚国得意忘形,楚国军士将会产生懈怠之心。而我方遭到楚国的拒绝,军士将怒气勃发。我怒彼怠,这样差不多可以去打这一仗,也许侥幸能胜!”
愤青少师在一旁捋起袖子激愤地说:“你怎么这么怕他!太露怯了。楚人远道来战,那是他自己送死!若不速战速决,只怕又让楚人跑了,岂不可惜。”
随侯被少师一番话说得热血沸腾,亲自带兵,在青林山下布阵。季梁登车观望楚军阵营,然后对随候说:“楚兵分为左右两军,楚国的习俗以左为贵,楚君肯定在左营内。国君所在的军营,一定是精兵聚集的军队。我们就集中兵力专攻他们的右军,如果他们的右军败了,那左军的锐气就会受挫。”
“避开楚君不敢攻击,岂不让楚人耻笑?”少师嚷道。
随候听了少师的话,带兵杀向楚国左军。一场血战,少师被斗伯比斩于马下,季候保着随候,杀出一条血路,这才逃出重围。经此一战,随国军士大部分阵亡,折损七成。

随候懊悔万分地对季候说:“都怪我没听您的意见,才遭此惨败。”季梁再次建议去楚营求和。答应率领汉东各国臣服于楚国,并集体签名上书周桓王,要求王室给楚国封王号。周桓王拒不答应,熊通一怒,就自封为楚武王,以号令汉东诸国。
愤青少师,以激越的、貌似爱国忠君的态度,在国君和国人面前邀宠;又以弱到爆了的心智去妄议敌我双方的力量;再以“二到不怕死”精神去表现自己的勇气。结果使国家遭受不必要的重创,使士卒遭受不必要的重大牺牲,自己也后悔都来不及就“光荣了”。
退一步说,且不提国家、人民的损失,单说这样无谓的死而后已,真的很给国家长脸吗?
季梁,智足以判断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义足以服从最高决策奋不顾身杀敌,忠足以不顾个人安危保国君全身以退,仁足以坚持有益国家社稷、百姓安居的外交策略。所谓国士无双,说的不就是这样的人么?!
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不讨巧,在前景不明之时,国君认为你惜命怯懦,不够忠君爱国;在不知就里的庶民眼里,这样的人属于丧权辱国;在愤青和别有用心的人口中,他更是投降卖国。
可见,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国士那样的好人难上加难!!!
不过话说回来:没有难度,也就没有了高度。

楼主 91弱水一瓢  发布于 2016-03-20 14:54:47 +0800 CST  

楼主:91弱水一瓢

字数:101604

发表时间:2016-02-27 01: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3:17:50 +0800 CST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