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邦的出身

公元前256年,沛县丰邑中阳里出生了一位男婴。他叫刘季。这个刘季长大后,“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就是高鼻梁,像龙一样有丰满的额角,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一看相貌就不是常人,身体还有异于常人的黑痣。所以在整个丰邑刘季都小有名气。
当然刘季这个名字一点也不出名,大部分人只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刘邦。没错,他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我们中国的主体民族之所以叫汉族,就是因为他建立的王朝叫汉朝。如果他当时把国号叫做关朝,那我们就不叫汉族,而叫关族。
我们的祖先和现代人不一样,在称呼上很讲究。一个人不光有姓有名,还要有字。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宋朝大文豪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东汉末年的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刘邦的后代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
《史记》记载刘邦,姓刘名邦,字季。刘邦日后最大的对手项羽姓项名籍,字羽。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不对劲的地方?
对了,按照现在的规矩,我们都是称呼古人姓加名,而不是姓加字。比如刘邦的老婆吕雉,名雉、字娥姁,我们叫她吕雉,不是吕娥姁。刘邦的谋士张良,名良、字子房,我们叫他张良,不是张子房。还有刘邦的子孙刘备,名备、字玄德······
具体情况请看下表显示。
常用称呼 姓名 姓字 备注
刘邦 刘邦 刘季 本名应该是季,刘季
吕雉 吕雉 吕娥姁
项羽 项籍 项羽
项伯 项缠 项伯
张良 张良 张子房
曹参 曹参 曹敬伯
刘备 刘备 刘玄德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孔明
刘伯温 刘基 刘伯温
··· ··· ···
项羽,姓项名籍,字羽。根据这个表的规律,我们其实应该叫项羽为项籍,而不是项羽。我博览群书,至今只知道在项羽和他族叔项伯还有明朝的刘伯温那里例外了。为什么会有这三个例外?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叫他项羽呢?
项羽例外的源头出在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身上。项羽从来没有称帝,势力最大也就是自称西楚霸王,主宰天下不过三四年。当中一直有刘邦、田荣等人的反叛,还有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等18个王割据一方,比之蒋介石统一中国的程度更低,而且时间太短,根本算不得“项家王朝”。项羽根本没资格称为帝王,也就没资格列入帝王本纪。
但是司马迁就是立了《项羽本纪》。碍于司马迁伟大历史学家的光环,大家口口相传都叫他项羽。到了宋朝,说书、戏剧空前繁荣。经过说书、戏剧的演绎,项羽的名气越来越大。到了近现代,因为几千年的约定俗成,大家只好叫他项羽。不然,你叫项籍,平头百姓谁知道,但是他们大多知道项羽。知道破釜沉舟、知道四面楚歌、知道霸王别姬······
同理,项伯也是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以项伯之名露了几次脸,比如鸿门宴。所以大家叫他项伯顺口了。
明朝的刘伯温虽然和司马迁没关系,但是原理是共通的。刘伯温为朱元璋屡出奇计,在民间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相传他的烧饼歌预测未来很准的。但是民众只知道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刘伯温智慧无比,刘伯温写了烧饼歌预测未来······
好了,不扯远了。还是扯回刘邦的最大对手项羽。说了这么多他常用称呼的由来。只是让大家知道一件事,司马迁他老人家究竟有多大影响力。同时代张良现在叫张良,不叫张子房;吕雉现在叫吕雉,不叫吕娥姁;曹参现在叫曹参,不叫曹敬伯······
这就是文人的力量,无怪乎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好了,让我们回归主题,去探讨主人公刘邦的姓名字背后的故事。
在中学时期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刘邦、武则天、朱元璋,这些人的名字好牛逼。邦,翻译成现在的话,是国家的意思。刘国很是有帝王之气。中国人虽然信仰繁多,但是老天爷这个抽象化的神知名度是很高的。则天,到天上,与齐天大圣异曲同工。一个女流之辈名字真牛逼。生活在元朝,朱元璋还敢名字带元。总之中学时的我觉得名字与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名字好听、霸气,有利于成就一个人的霸业。
后来了解越多才知道不是那回事。通过语文题目,我知道刘邦本名刘季,伯仲叔季在古代是排行的意思,季就是排行第四的意思。那时我才明白一点,名字不重要。后来了解得越多就越发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发迹了就换个好听的名字是古代中国人的通常做法。
这和现在很多明星给自己起艺名是一个道理。原来的名字太丑或太普通,自己有名气有地位后要换个好听的名字。比方说刘德华,据说本名刘福荣。刘福荣富贵吉利,但是很俗气,德华显得文雅。周星驰本名周星星。星星普通无比,星驰文雅高端。大家自己想想,刘邦与刘季是不是这么回事。不少学者就调侃过刘邦本名刘四。这个真是太粗俗,和朱元璋的本名朱重八或者朱八八有的一拼。
总之,刘四的本名充分说明老刘家出身很一般。和后来的老朱家一样出身平民。不过刘邦出身不高贵,但是家庭条件却不差。比之雇农出身的朱元璋最后从雇农变为和尚兼乞丐,刘邦是地主家庭出身,工作当然也找的好一些,从无赖混成了公务员。公务员是当今大多数非名校的农村孩子选工作的最爱。
所以说,出身很重要。不然像韩信、英布这样的军事天才也只能当个乞丐或盗贼。当然出身又不重要。所以韩信、英布都裂土封王、位极人臣、衣锦还乡,实现了阶层的几大步跨越。只不过因为刘邦的猜忌,最后都不得好死。与我们的主角刘邦相比,他们两个阶层跨越的幅度显然更大。
这充分启示我们,奋斗的重要性。只有奋斗才能跨越阶层。当然除了奋斗,时代条件也很重要。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秦末大乱,刘邦的人生还是会很不错,但是绝对不能成为第一家族。韩信估计更惨,说不定会饿死。英布一辈子盗贼,说不定三四十岁就被官府抓住处死,还死无全尸。
接下来我们继续八卦一下刘邦出身到底怎么样。
首先刘邦不是贵族出身,因为贵族除了有名有姓还有字,像项羽、张良、吕雉、曹参。而刘邦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字的,他就叫刘季。很多学者在著作中就调侃刘邦应该叫刘小三或刘小四。这个刘小三的确太侮辱人了,但是专家也没说错,刘邦的确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大哥刘伯,二哥刘仲。三弟刘季。伯仲叔季就差个叔。应该是刘季有一个早夭的三哥。因为没有长大成人,最后没有封王侯,所以历史没有记载。除了刘邦三兄弟名字普通,他老爸老妈名字更普通。《史记》记载;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也就是刘邦老爸叫刘大爷,老妈叫刘大妈。除了刘邦四弟刘交外,一家子的姓名都很普通。妥妥的平民出身。
其次,刘邦是平民,不是贫民。古代除了皇族、贵族、地主、富商,其他人都可以称为平民。而且理论上地主、富商如果没有官爵,也可以称为平民。就像吕不韦在投资异人前就是平民,尽管他很富,比许多贵族都富。我根据现有史料推测刘邦老爸应该是中小地主。不然,刘邦是上不起学的。刘邦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更是饱读诗书。反正古代没有义务教育,读书是很花钱的。孩子能读得起书的家庭穷不到那里去。更何况是两个孩子读书了。而且史书虽无明文,我相信三弟四弟读了,大哥二哥肯定也读了。那就是四个孩子读书。像朱元璋就是家里穷,才没有读书。还有刘老爸能有两个老婆,更加证明他比较富有。
最后,刘邦本人是自耕农。刘邦后来与吕雉结婚,但是两口子还要下田劳动。此时刘邦贵为亭长,古代公务员,农忙时节还要种田。这充分说明,刘邦绝对不是地主,不然就请贫雇农种了,自己享受人生去了。还去当个什么基层公务员亭长,收入不高又辛苦。可能有人会说,说不定刘邦是一个贫雇农了,在当基层公务员同时当雇农挣外快。这就更不可能。自耕农本身收入一般又辛苦。贫雇农还要接受地主剥削,收入更低更辛苦。刘邦不是一个勤劳的人,他不是为人佣耕的陈胜。以刘邦懒散的性格他怎么会当业余雇农。
而且还有一个铁证,刘邦的老婆吕雉有字,贵族出身。其岳父吕公贵族兼富商。如果刘邦只是一个基层公务员兼贫雇农,吕公怎么放心把女儿嫁给刘邦呢?所以说刘邦应该种的是自己的田,但是田不多。学手艺当手工业者能赚钱,刘邦又觉得很难,学不会也不想学会,不得已当了个基层公务员。就像当今中国不少大学生不想当技工,只想当公务员。
上文说到刘邦老爸是小地主,为什么刘邦自己却成了自耕农呢?其实这都怪古代没有计划生育,刘大爷四个儿子,家产分四份,刘邦自耕农,老大老二最次也是自耕农。据说刘邦与他爸长得不像,他爸其实很不喜欢好吃懒做的刘邦。那么由此进一步推论,刘邦大哥可能是个富农或者小地主。一个小地主的田地分给四个儿子,都能成自耕农。那刘大爷怕是小地主中佼佼者。说他是中等地主也很有可能。当然刘大爷可能还真不是地主。因为古代平民还有一个发家致富的渠道,经商或者当手工业者。酿酒、做家具收入也是不菲的,更不谈经商。所以说刘大爷要么是地主,要么是富农兼商人或手工业者。但是司马迁没有记载刘大爷经商或当手工业者,刘大爷是地主的可能性基本确定。
楼主 激烈地铿锵  发布于 2021-03-21 21:46:57 +0800 CST  
2、泗水亭长的职务有多牛
《史记》曰: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也就说刘邦不喜欢干农活和手工业。也就是说,刘邦不喜欢干体力劳动。不喜欢干体力劳动的刘邦就等到成年找了一个公务员工作,泗水亭长。亭长可是个了不得的职务。他下面可管着好几个干部,分别是亭啬夫(管诉讼和赋税)、亭佐(负责文书)、求盗(管抓捕罪犯)和亭侯(管军事)等。每到工作日,刘邦除了辛勤工作,“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对手下无不加以侮辱。
接下来我们结合秦朝区划和当今区划等来分析一下刘邦的职务有多牛!
商鞅变法是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前,秦的区划是按照周朝的传统设计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周朝的行政区划。周朝实行分封制,具体来说是宗法分封制,主要根据与周天子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分封诸侯管理天下,大致是两级行政区划,诸侯和大夫。诸侯治国,大夫齐家。
因为不少部落充斥诸侯和大夫领地中间,实际这个时候蕴含了向三级行政区划过渡的趋势。不管是诸侯还是大夫对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民众掌控一般是通过筑城来管理,他们及其家属住在自己的城市里,称为“国”或者城,对周边农村地带(也就是“野”)掌控薄弱,通过部落首长间接控制农村民众。实际上形成诸侯——大夫——野的三级行政区划。
后来犬戎攻破周朝首都丰镐(现在西安),周平王迁都洛邑(现在洛阳)。周天子王畿之地缩水一大半,以首都丰镐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变成犬戎和秦国的地盘,实力大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朝分裂了。秦国延续周朝制度,行政区划是理论上的一级制,秦君下面就是分封的大夫,实际上的二级制,大夫——野。随着秦国对犬戎的节节胜利,地盘越来越大,周朝的关中故地都是秦国的,行政区划还是理论上一级、实际二级制。
随着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秦国各位大夫地盘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出现了“小都乡邑聚”,一级制不方便对所属民众的管理,城与野之间实际的两级制更为明显。商鞅变法后,"集小都乡邑聚为县",通俗地说就是废分封、行县制。还是理论上一级,实际二级。
后来随着秦国不断扩张,模仿关东诸侯国在县上面设郡,行政区划演变为理论上二级,实际三级。待到秦始皇一统关东六国自称皇帝,秦国正式被史学家称为秦朝。秦朝疆域广大,六国贵族与平民反抗不断,为了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始皇帝在部分县下设乡,形成所谓二级半制。
刘邦是楚国人。楚国实行郡县亭二级半制,亭下面还有里(也就是村)。里不是行政区划是区划。全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关键道路地方和城市里设亭。亭原本是军事据点,后来向基层治安机关转化,负责征兵、治安、徭役、赋税,再后来还监管其他民事。农村地区“十里一亭”,亭成为楚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归县管理。
秦国吞并楚国,模仿楚国行政区划制度,保留了亭。理论上亭都归县管理。但是秦朝正式行政区划是二级半制,郡县乡。所以亭由乡代管。秦朝的二级半制,有向三级半制转化的趋势。但是亭的垂管性强,理论上不是乡的下级机构,和乡并列为县的下级区划。
所以秦朝的行政区划实际上是郡县乡亭,非常复杂。把行政区划搞这么复杂,不仅大大加重百姓负担(层级多官就多,百姓需要缴纳更多的税收供养他们),而且纠缠不清。大部分县是乡的建制都不齐全,没有把县全部划分为乡。县的行政中心是一座城,城归县直管,再加上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归县直管,留有周朝国野制的残留,不像现在县下面有乡镇街道的完整建制。比如《史记》明确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沛是县,丰邑不是乡,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市集,因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所以归沛县直管。
乡的建制都不齐全,由此推知亭的建制就更不齐全。县最基本区划是里,现在的村。因为没有设立行政机构,所以算区划,不算行政区划。一县之地不是每处都设置了亭,有的地方区划是县——乡——亭——里,有的地方区划是县——乡——里。个别地方还是县直管,区划是县——亭——里、县——亭或者县——里。
正是行政区划混乱、记载偏少,所以秦朝行政区划有的学者认为是三级制,郡——县——乡,有的认为是四级制,郡——县——乡——亭。我个人看法是三级半。那么参照现在的区划刘邦到底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干部。
首先秦朝的县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县市区。
秦朝的县是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划。现在的县市区是第三级地区行政区划。县市区归地级市或自治州等管理。地级市或自治州上面是省或自治区。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盟旗制度。全国还有地区设置。在此不充分展开这些特例。
此外秦朝的县从面积上看很大,一般相当于现在三四个县市区,比现在部分面积较小的地级市还大。和中等地级市相比,面积略小。
从行政区划层级和面积来说,秦朝的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第二级行政区划。但是秦朝还是自然经济时代,经济落后,一个小县人口也就一万户左右,大县人口两三万户。假设一户平均6人,父母、户主夫妇、孩子两个,一万户就是6万人,大县一二十万。现在一个县市区人口大多在50万到100万。从人口上说,秦朝的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县市区略少的样子。
所以秦朝的县参照现在的行政区划不好划档次。县下面的乡亭也不好划档次。但是本着班门弄斧的精神,我还是勉为其难划一下亭的对应级别。如果郡对应省,县对应地级市,乡对应县市区,亭对应乡镇,里对应村。亭是乡镇级,也就是正科级。刘邦是正科级干部。
放在现在那是一个比较牛逼的干部。多少公务员一辈子都干不到实职正科。我们的刘邦在20多岁就是乡镇的一把手。当然网上普遍认为亭长刘邦只是乡镇派出所,也没错。从人口来说,刘邦掌握的行政权力相当于股所级。现在20多岁的所长那也是了不得,算是升迁的比较快。君不见大部分所长、股长都三四十岁。刘邦20多岁当所长放在现在也算升得快。
其实新中国在某段时期在乡镇下面设立管理区,管理区再管理村。刘邦这个亭长其实和管理区书记是最像的。
不管怎么说,刘邦绝对不是相当于现在的村支书。人家可是有编制的正规干部。有人说刘邦平民得天下完全是扯淡。人家是官僚得天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股所级干部到酒馆喝酒吃肉,肯定经常带着下属、朋友、上司等人去。久而久之,酒馆会在沛县干部群众中名气变大,“酒雠数倍”,当然能让酒馆生意好起来。“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很明显,不是因为这两个酒馆看到刘邦有真龙盘踞在头上而免除刘邦喝酒的债务,而是刘邦搞腐败,用手中的权力压迫酒馆老板。
由此可见刘邦这个人是一个很牛逼的人。这些主要都是职务带来的。《史记》评价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些仁义、爱施舍、胸襟大度等性格特点的背后是权力腐败维持的。仗着亭长职务经常请客免费下馆子,就是仁义、爱施舍、胸襟大度。背后是王媪、武负两个酒馆老板的血泪!
楼主 激烈地铿锵  发布于 2021-03-23 20:48:33 +0800 CST  
3、刘季当上亭长的原因
亭长官虽小,但是权很大。刘季只是一个家境普通的平民。他是怎么能当上亭长这个职务呢?《史记》上记载很简单,“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也就是说刘季一步登天,没有当过求盗(管抓捕罪犯)和亭侯(管军事)等最低级官吏就直接当亭长。
网上不少人认为刘季是村长,和这个提拔速度也有关系。有些村支书或者村长就是一步直接由普通百姓提拔的,没有经过村副职的职务过渡。这个亭长什么级别前文有探讨,在这里就不展开。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刘季为什么能一步登天当上亭长。
刘季何时当上亭长史书记载不明确。他和吕雉结婚的时间则比较明确,毕竟两个都是猛人,都主宰过当时中国局势。他们是公元前226年左右结婚的。在他们结婚前刘季就是亭长。这个时候刘季还是楚国人,两三年之后楚国被秦国灭了,那时刘季就成了秦朝人。也就是说泗水亭长是楚国给他的职务,秦朝只是予以再确认。
楚国为什么会给刘季这个小官当当?
要知道连求盗(管抓捕罪犯)和亭侯(管军事)这种更低级的官都有人当,那亭长这样的领导职务凭什么要给刘季?
据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刘季文武双全。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文的方面,刘季肯定比不过同乡萧何,但是好歹上过学,粗通文墨,在丰邑这样的小地方也算个文化人。刘季的学历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年轻人有个非全日制大学专科学历。虽然在所有大学生中学历层级最低,但是刚刚过了当国家干部的最低学历线(公务员法明确规定考公务员一般要大学文化程度)。刘季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有文化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好(大家见过几个混混身体素质差的?)。
刘季应聘亭长放到现在就相当于年轻人考警察公务员。现在大学专科学历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达到警察公务员体检标准的不多。所以每年警察公务员岗位被取消的不少,不是因为岗位专业等限制严格,只有一条,学历高的普遍身体素质一般。考公务员难,但是考警察公务员不难。楚国那个时候,身体素质好的人不少,有文化的人也不少,但是二者兼具的人很少。而且二者兼具的人往往军事贵族出身,比方说项羽(我知道这个时候项羽年龄很小),人家看不上小小的亭长,要学就“学万人敌”,要当就当万人将。
二是刘季亲兄弟多。刘大爷命好啊,生的都是儿子,还四个。这个放在那个时代的平民身上都是算儿子兴旺。在古代亲兄弟多那么家族势力就大,能够威慑住同乡不被欺负。亭长这个职务虽然权力大,但是责任重,又是收人赋税,又是拉人壮丁,还要打击罪犯,肯定会得罪一些凶横的人。如果只是自身身体素质好,没有家族支持,容易陷入办了公家的事结了私人的仇,被人暗中打一顿的几率较高。
我读高中期间,就听说每到五六月份学校的教导主任班主任都很提心吊胆,生怕被要毕业的高三男性学子聚在一起蒙上麻袋打一顿。这个有些夸张,我也没听说过我的班主任被学生偷袭受伤的事情,但是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亭长不好当。好在刘季亲兄弟四个,还有刘贾等族兄撑腰。亭长这个烫手山芋他也敢接。如果刘季没有兄弟,就算沛县政府让他这个混混当亭长他也未必摆得平治下的群众,到时刁民抗税不交或是违法乱纪,刘季自然政绩不佳当不长久。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刘季这个泗水亭长不仅对内风险大(可能与人结仇),对外风险也大。因为沛县是三国交界地带,属于楚国,但是离魏国和齐国边境很近。尤其是与魏国之间就沛县丰邑还有领土争端,万一那一天魏军打过来,普通百姓能跑,刘季作为亭长(兼职军事官员)那是要上前线拼命的!
对于这些内外风险刘季是清楚的,但是他的性格有勇敢上进的一面。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不是边境,说不定就没有泗水亭这个机构。那刘季说不定也只能一直当混混混下去,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说不定就和他没关系了。况且魏军真的打过来,说不定能立个军功,当个更大的官。所谓富贵险中求,比劳动致富比不过二哥刘仲那就专心走仕途光宗耀祖!
好在刘亭长没当几年亭长,魏国被秦国灭了,楚国也被秦国灭了,终于没有上战场的风险了。秦朝没有另派官吏替代自己,终于可以做一个太平官享受人生了!但是接下来刘季就会发现秦朝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秦朝承认他的亭长继续做是有巨大代价的——给朝廷好好干活!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很注重享受,以前只能从秦地征发役徒,现在六国的役徒都可以征发,那么除了建骊山墓,阿房宫也要上马。于是六国的民众纷纷拉倒关中搞这两大奢靡工程。刘季有幸为始皇帝的宏大工程作出自己的贡献,经常带着沛县役徒到咸阳服役。公元前212年刘季带着役徒到咸阳服役时,终于见到了那个牛逼的始皇帝。想到那个人只是比自己大两三岁而已,却能享尽人家的荣华富贵,出入华车美服,自己一副穷酸相,心里郁闷得很,感叹道:“啊呀,大丈夫就是要这个样子!”
除了拉人服役的任务,打击违法犯罪的任务也变重了。秦朝法律严密,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许干,这样做违法,那样做犯罪,一下子沛县违法犯罪人数激增,每天光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都忙得眼花缭乱。想到自己以前游手好闲,还去魏国大梁准备投靠信陵君当门客,结果到了魏国才知道信陵君已经死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外黄混得不错,于是刘季到张耳门下当过几年蹭吃蹭喝的门客。最后魏国被灭,自己只好回到沛县当个亭长。在楚国时代当亭长活得还是很不错,现在忙成这样子。刘季越发对始皇帝这个暴君不满了。
在这里补充说一下,那个收留刘季做门客的张耳在秦末汉初也是一个风云人物,跟过陈胜、武臣等好几个主公。后来反秦有功被项羽封王,再后来因为兄弟陈余背叛不得已投靠刘季。刘季得天下后张耳照样是诸侯王,其儿子还娶了刘季的宝贝女儿鲁元公主。
楼主 激烈地铿锵  发布于 2021-03-28 21:05:43 +0800 CST  
4、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言。我个人认为对也不对。一个人的性格对命运影响的确很大。但性格不是万能的。相比于性格,天赋、家庭、努力、运气、时代也很重要。但是政治家这份职业却很依赖性格。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搞政治,经常会碰到斗争,除非你是小角色。政治的本质是调节利益关系。调节利益关系,说通俗点就是动别人钱财。动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要成为政治家就要有大作为,那就要大调整利益关系。不勇敢的政治人物,就不敢得罪人,也就是不敢大调整利益关系,那就是混日子。就算他职位再高,那也算不上政治家。所以说,政治家的第一种必备性格是勇敢。
第二种是坚毅。大调整利益关系肯定会有很多阻力。所以古今中外的政权更迭和政治改革,都会有巨大的阻力,会碰到许多阻力,不会一帆风顺。没有坚强的毅力怎么坚持的下去?比如商鞅变法就碰到了两大阻力。一个是旧贵族,他们教唆太子(后来的秦孝文王)违反新法。商鞅变法一时有失败的危险。但是秦孝公坚定支持下,太子的老师受到了处罚,新法顺利实施。还有那些旧贵族所属的部分群众一时也不理解新法,喜欢议论反对新法。对于他们,商鞅就简单粗暴地镇压了。最终变法成功,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础。尽管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秦孝公和商鞅坚毅的性格是必不可少。
而政治更迭往往是比政治改革更大的利益变动。你项羽刘季要取代秦朝,秦朝能不和你拼命?你能不碰到任何困难就成功?所以说,政治家的第二种必备性格是坚毅。
政治家的第三种必备性格是多为。说得通俗点就是不断做事。勇敢、坚毅的性格导致的一定是多为。多为这个性格从反面来说就是爱折腾。政治上折腾的好就有成果,就是政治家,比如说商鞅、秦始皇。政治上折腾的不好轻则权力受损,重则肉体死亡。比方说赵高、王莽。
勇敢、坚毅、多为,合称勇毅多为,是政治家的标配。我们的主角刘季也是其中的典型。所以刘季这种勇毅多为的性格是注定他搞政治容易做出成就来的。而刘季的最大对手项羽,勇敢有余(敢于杀上司宋义夺权),坚毅不足(楚汉战争在正面战场坚持不到底返回后方),政治上除了战争、杀人、恢复分封,没什么作为。勇毅多为,四个只占其一,搞政治失败是注定的。
勇毅多为的性格就算不用来搞政治,刘季也会成就不小。不信,我们来看一下秦末大乱前刘季的传奇经历和不俗成就。
前文说过,刘季出身富裕平民家庭,比沛县大多数同龄人出身好多了。但是同县出身比他好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沛县县令的儿子。刘大爷家也就是沛县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刘季并不满足,勇敢多为的性格驱使他做了一个重大的职业决定,不当混混当公务员。还当上了,泗水亭长。这是刘季人生的一小步,却是最基础的一步。没有当上泗水亭长,他又好逸恶劳,不事生产,怎么会和沛县的众多干部称兄道弟?又怎么能娶到白富美吕雉?又怎么能成为沛县的风云人物?
所以说泗水亭长是刘季的第一次阶层跃升,幅度虽小,作用很大。他第二次阶层跃升拜吕公所赐。这次跃升并不像第一次那样增加了刘季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但是它给刘季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就是名气。
两次跃升都是刘季勇毅多为的性格起了巨大作用。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他先是勇敢踏入官场,干着辛苦危险而又能增加人脉的基层公务员。工作日的每天都努力工作,不畏风险与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维护一方治安,兼管琐碎民事。与萧何(县主吏掾,相当于县委组织部长)、曹参(狱掾,相当于县公安局长)等沛县中高级干部在工作往来之余结下了亲密的私人情谊。然后勇敢到县令好友单父人吕公的接风宴上胡搞。
当时吕公把接风宴的宾客管理工作委托给自己的好友沛县县令,县令再把这一繁琐而重大的工作交给主吏掾萧何(《史记》记载:萧何为主吏,主进”)。因为来的人太多(县令的好友那个干部敢不巴结),萧何只好“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这个时候的刘季只是一个亭长,家境中等,经常欺骗全县的干部,于是这次在“谒”(自己的宴席入常券)上说“贺钱万”(一万贯钱),实际没有带一贯钱。
听说这个事情后,吕公很惊讶,站起身亲自迎接刘季进门。正当县令及他儿子等人准备看笑话时,得亏吕公喜欢看相,看到刘季相貌奇特(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非常尊重刘季,还引导刘季坐在好位置。萧何出于好心提醒吕公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也没有计较刘季诈称一万礼钱而一文不送的恶行。
这下刘季就嘚瑟起来了,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坐在好位置的宾客炫耀起来,一点也不感到羞耻,完全不顾那些鄙夷的眼神与言语。宴席上喝酒喝到快结束的时候,吕公还使眼色留下了刘季。刘季大大方方地喝完酒,到吕公家后面的屋子去了。
大家想想,骗吃骗喝到县令好友头上,这要多勇敢。2000多年前那场宴席,无赖刘季面对众多宾客的指责仍然安之若素,毅力该有多强大。他就是要给吕公,给县令,给全县人民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后世东晋权臣桓温说过,我不能名留青史,也要遗臭万年。我们的刘季也是这种心态。在全县我不能大名鼎鼎,也要妇孺皆知。管他是美名还是臭名,总比无名好。
当然,在这里郑重申明我不是让别人作奸犯科。刘季本人也不会轻易作奸犯科,人家是基层公务员,法制素养还是很高的,只是骗吃骗喝,连违法都或许不够格。他只是如同现在很多二线三线明星一样,要流量要头条而已。
刘季的计划很成功。但是出了一个美好的意外,宴席的主人吕公看中了刘季,要把自己白富美的女儿嫁给刘季。刘季真是赚大发了,白吃白喝一顿,还有年轻老婆送。运气,大大的运气!其实刘季一生都很走运。成为亭长是他第一次走大运。受到富人吕公的赏识,娶到他的貌美女儿是第二次走大运。以后刘季还会走很多大运。但是如果不为,那么又怎么会走大运。
但是如果吕公没有搬到沛县,如果吕公没有女儿,如果吕公女儿结婚了······对此,我只能感叹运气重要啊!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许多人削尖脑袋发财而不得,有人却中了五百万彩票。运气有的时候能决定人一生的命运!五百万的彩票总会有人中,只是概率有点低。
所以相比于性格,运气也很重要。性格决定刘季有潜力,吕公的决定让刘季走了一次大运。从此不止是全县干部知道有刘季这一号人物,全县群众都知道有刘季这一号人。他的传奇经历决定了之后秦末大乱沛县群众都知道刘季这个牛逼人物。
楼主 激烈地铿锵  发布于 2021-03-28 21:12:11 +0800 CST  
5、匪夷所思的吕公
前文说过,骗吃骗喝的基层公务员刘邦高攀上贵族兼富商吕公。从这个故事当中,我发现吕公的作法让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吕公贵族,又有钱,又有人脉(与沛县县令是好友)。刘邦只是沛县千百个中产阶级的一员。还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和一群朋友下馆子喝酒吃肉),入不支出(欠王媪、武负的酒馆钱还不了),生活作风很差(“好酒及色”)的大龄单身青年(30岁,现在这个年龄的男人不结婚也算晚婚)。人品还很低劣,勾搭有夫之妇(曹氏),欠钱不还(前文说过,欠的酒馆钱还不了),喜欢欺骗别人(至少欺骗了吕公接风宴的礼钱)。这样的人吕公还招他为女婿,没有倒插门。你们说一下这是不是匪夷所思。
连吕公他的老婆都看不下去,愤怒地说:“你经常想让这个女儿有奇遇,嫁给富贵人。沛县县令与你关系那么好,求女儿嫁过去,你都不允许。为什么要随便把女儿许配给刘季?”
吕公回答说:“这不是妇道人家能够了解的事。”
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事出反常必有妖。再不合理的举动也有背后合理的原因。吕公的原因是什么呢?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翻译成现代话是:吕公我从年少时就好给人相面,相过的人多了,没有一个像你刘季这样的贵相,希望你刘季保重。我有一亲生女儿,愿意做为你刘季执帚洒扫的妻子。
很多迷信的人相信这个解释,我不信。真正的原因是吕公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判断,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和对刘邦价值的正确判断。
天下局势怎样?
专家学者张庆利、杜尚侠考证,这一年刘邦30岁了。换算成公元纪年是公元前226年。秦灭六国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赵,前221年灭齐。也就是说这一年还是战国年代,但是所谓七雄只剩下六雄。
看着是六国演义,但是燕国、赵国核心区域已丢、偏居一隅,魏国领土也比巅峰时期少了一半左右。这三国也就相当于一雄的实力,实质上当时论实力是四国演义,不是六国演义。而且楚国、齐国国运衰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续君王大多也有所作为,国力蒸蒸日上。秦并天下、海内一统的趋势不可阻挡。
针对这个局势,身在楚国的吕公已经做好了当秦国臣民的准备。他知道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大力打压贵族势力。贵族已经不吃香了。而在秦国制度下,官僚权力很大。
天下局势如此,对贵族吕公处境是不利变化。富不与官斗。吕公是躲避仇敌而来,很可能有短板被官府捏着(可能与其他家族发生了冲突,杀了人)。政法系统的小官僚一查那可麻烦了。
刘邦的价值这个时候就出来了。维持地方治安的亭长,政法小官僚。刚好对口解决吕公的隐忧。这种情形下刘邦好结交干部和混混、为人无赖等特点更放大了他的价值。黑白两道都要给面子,逼急了老子给你耍无赖。
所以吕公这步棋是高招,看到了未来天下大势的变化,根据自身处境选择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女婿。
当然从这三条出发,吕公至少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他老婆提议的人选,县令儿子。另一个是刘邦开国第一武将曹参。不用说,县令儿子和沛县中高级干部曹参肯定参加了吕公的接风宴。接下来我们就站在吕公角度对这三个选手进行一番对比,看看刘邦到底有什么优点助他抱得美人归。
从官场实力上看,县令儿子最大。那可是县令的儿子。整个沛县谁该惹他。我们姑且称他为一号选手。曹参贵为沛县狱掾(县公安局长),实力第二,是二号选手。刘邦亭长(派出所所长或管理区书记),实力肯定垫底,妥妥三号选手。
吕公真想找官场靠山,最优解其实是一号选手县令儿子,其次是二号选手曹参,沛县政法系统中高级干部。职位亭长的刘邦刚好是狱掾曹参的下属,找曹参也比刘邦靠谱多了。
要是比综合实力,那也是县令儿子最大。首先年龄绝对没有大龄单身男青年刘邦大,与时年15岁的吕雉年龄更配。曹参字敬伯,贵族出身,又是沛县政法系统中高级干部,综合实力第二。刘邦家里穷(相对于另外两个选手,其实算中产阶级,不穷),黑白两道认识人多相对于县令儿子和曹参也不算加分项,还有一大堆缺点,也就是性格无赖算一丁点加分项,综合实力还是垫底。
到底吕公是哪根筋搭错了?还是他真的会看相,看出刘邦以后会成为天子?
非也。吕公看中的就是刘邦综合实力最差这一点。在所有合适人选中,刘邦综合实力最差是优点。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刘邦的两个著名后代刘秀和刘备身上找到原因。
刘秀,刘邦的九世孙,东汉的开国皇帝。虽然出身皇族,但是到了刘秀这一代与 亲戚关系疏远,没有王侯之爵位,平民一个。后来模仿先祖刘邦参加农民起义——绿林起义。阶层有所提升,但是受到另一个远房亲戚更始帝刘玄打压,位不高权不重。被更始帝刘玄委派到河北招降各路军阀和农民起义军首领,因为没兵没权,还受到河北最大势力王郎的敌视,处境极为艰难。这个时候军阀刘杨竟然脱离王朗接受刘秀招抚,还与刘秀政治联姻,嫁外甥女郭圣通与刘秀。
刘备,刘邦的不知多少代孙子,和刘秀一样,与 亲戚关系疏远,没有王侯之爵位,平民一个。以镇压黄巾军起家,混到了徐州牧,成了一个乱世诸侯。看起来比刘秀娶郭圣通时条件好很多。但是刘备在袁术和吕布两大军阀夹击下形势岌岌可危。这时刘备的条件是不如刘秀娶郭圣通时的条件。然后徐州富商兼别驾麋竺把妹妹糜夫人嫁给刘备。当时,糜夫人的另一个哥哥是南郡太守糜芳。
吕公、刘杨、糜竺,这三个跨越几百年的牛逼人物为什么对老刘家这么看好?为什么喜欢干雪中送炭之事?
这就是雪中送炭的巨大利益使然。就像买股票,便宜股未必永远便宜。正是因为便宜,所以升值空间特别大。而雪中送炭,更能赢得便宜股的好感。万一升值了,那就是赚翻了。不升值也没关系,前文分析过刘邦这支便宜股还是很有价值。
中国历史上投资便宜股的人可不在少数。吕公的同行兼同姓大商人吕不韦不就干过买进便宜股——秦始皇的父亲异人的事。而且吕不韦这个时候刚死不久,他的事迹一定激励着广大同行投资政治,投资便宜股,然后不断运作。
刘邦相比于县令儿子和曹参是便宜股,所以吕公选他。这不是匪夷所思,而是手段高明!
楼主 激烈地铿锵  发布于 2021-04-03 21:17:39 +0800 CST  

楼主:激烈地铿锵

字数:12992

发表时间:2021-03-22 05:46: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06:24:36 +0800 CST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